㈠ 三國演義的經典故事
《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數不勝數。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煮酒論英雄、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舌戰群儒、隆中對、單騎救主、七擒孟獲等等。
8、單騎救主
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全文|人母子。
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雲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餘回合,趙雲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阱。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雲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張鎘嚇得一個勁後退。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雲利用這個機會沖出包圍,連殺50員曹將,終於將阿斗交給了劉備。
羅貫中著長篇小說、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㈡ 三國演義有哪些故事
三國演義的故事數不勝數,此處整理三國演義中10個經典故事。
1、《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黃巾賊出,天下大亂。中山靖王後劉備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聲嘆息。被身後的本地屠戶張飛見到,就厲聲問其故。劉備見這個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紹並且說出了嘆息的原由。張飛一聽此人出生不俗,談吐間也相當投契,就拉著去酒館准備邊吃邊說。正到門口,又遇一人嚷著急切投軍。被劉、張聽到,於是劉備邀請他一起來喝酒,三人越談越投契,結果就一起去張飛家後面桃園結為異性兄弟,按長幼,劉備成了大哥,關羽做了老二,張飛為老三。
2、《溫酒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講的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故事。在汜水關前,各路諸侯豪傑大戰華雄未果,袁術恐先鋒孫堅立下頭功不發糧草,以至孫文台兵敗汜水關,大將祖茂被華雄所斬,之後袁紹問誰人可斬了華雄,於是關羽主動請纓,但因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術的恥笑,說:「一個小小的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覺得他是英雄,說:「此人長相非凡,旁人焉知其為馬弓手?」於是遞給關羽溫酒一杯說:「將軍且飲了此杯以壯膽氣」,關羽卻道:「待我斬了華雄後再飲未遲!」於是拍刀上馬頃刻提了華雄首級回營,此時酒且尚溫!
3、《三英戰呂布》
東漢末年,各諸侯帶各路兵馬討伐董賊。董卓派華雄迎戰,被關羽殺了。董卓聽說華雄被殺,派呂布迎戰。張飛沖殺上去,連戰五十回合。後來關羽、劉備也上陣,三個人把呂布圍在當中,走馬燈般的輪流廝殺,呂布畢竟難敵三人,漸漸覺得難以招架,拍馬沖出了包圍圈逃了。
4、《千里走單騎》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丑,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以後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從河南許昌出發,護送劉備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尋劉備。因無丞相(即曹操)文憑,沿途守關將領阻截關羽,關羽斬將闖關,在曹操轄境內,「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最後終於與劉備兄弟主臣相會。下集「戰官渡」,敘曹操進兵官渡,擊敗袁紹,兵臨冀州。
5、《戰官渡》
建安五年十月,袁紹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等五將率兵萬人擔任掩護,屯積於袁軍大營以北四十里的故市、烏巢。沮授建議派蔣奇率軍駐扎在糧庫為外側以防曹操的抄襲,袁紹不聽,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家屬在鄴城犯法被扣押,便一怒之下,投奔曹營,受到曹操的熱情接待。許攸密報說,袁紹輜重車萬乘在烏巢,屯軍戒備不嚴,可用輕兵前去偷襲,出其不意,燒掉糧草,不出三天,袁軍自敗。於是曹操決心夜襲烏巢,焚燒袁紹的糧草。利用夜晚悄悄地從小路去偷襲烏巢。袁紹得知曹操夜襲烏巢後,隨即決定用主力攻打曹操的大營,只派遣一部輕騎去救援烏巢。果然曹營堅固,攻打不下。曹操見袁紹援軍趕到烏巢,便指揮將士拚命沖殺,大破淳於瓊軍隊,燒毀烏巢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郭圖害怕袁紹追究他獻計的責任,便嫁禍給張郃。張郃在氣憤之下,與高覽一起燒了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
6、《隆中對》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7、《火燒新野》
劉表因年老多病,便想將州內事務託付劉備管理。可是劉備堅決不肯。曹操派夏侯敦領兵十萬伐新野。謀士荀彧說∶「劉備是個英雄,又有諸葛亮做軍師,不可輕敵。」夏侯敦卻不服氣的說∶「劉備不過是鼠輩罷了,我一定把他捉了來。」
張飛聽說夏侯敦殺來了,便對關羽說∶「曹軍來了,派孔明前去迎敵便是了。」劉備問兩個弟弟迎敵之計,張飛說∶「哥哥何不派孔明去?」劉備批評張飛說∶「孔明用智,兩弟逞勇,怎麼能胡亂推託呢?」
孔明只怕關羽、張飛兩人不聽調度,請劉備把劍印交給他。孔明一一派了任務給趙雲、關羽和張飛。關羽覺得奇怪,便譏笑孔明輕閑自在。孔明說∶「我只坐守縣城。」張飛也不服氣,但見孔明劍印在手,也無可奈何。
夏侯敦輕敵冒進,被趙雲引入博望坡峽谷。這時背後火光沖天,兩邊蘆葦也跟著燒了起來,曹軍被燒得人仰馬翻。夏侯敦從小路拚死逃走。
劉備軍隊大勝而回。關羽、張飛兩人此時才佩服孔明的才智。見到孔明,兩人下馬便拜。
8、《長坂坡》
趙子龍單騎救主——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慌亂中,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之後,曹軍蜂擁而來,張飛在長坂坡誤解趙雲已經降曹,後經解釋解去疑惑。張飛獨擋曹軍,命手下在橋後砍倒樹木綁在馬後往來賓士作疑兵之計,飛在橋上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後關羽從江夏借到兵馬,殺退曹兵,又得孔明起夏口軍前來接應,劉備突出了重圍。
9、《舌戰群儒》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但被諸葛亮駁斥。之後,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周瑜也趕回柴桑來見孫權。魯肅與周瑜交情最好,便把這兩天議論的情形全告知周瑜。周瑜請魯肅放心,並要他先把孔明請來相見。
張昭等主和派,程普、黃蓋等一班戰將主戰派也來見周瑜,周瑜都敷衍而過。晚上,魯肅引孔明見周瑜,並問周瑜主和還是主戰。周瑜說∶「曹操打著皇帝的招牌,兵勢又大,打起來我們必輸無疑。我是打定主意勸主公投降了。」魯肅忙與周瑜爭論。孔明卻在一旁暗暗冷笑。
周瑜問孔明為什麼笑,諸葛亮說∶「我笑魯肅不識時務。我有一個辦法,只要兩個人,便能教曹操百萬大軍撤走。」又說∶「曹操築銅雀台,早想得到東吳的兩個絕色美人大喬、小喬。只須將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周瑜大怒,罵道「曹操老賊,欺人太甚!」
周瑜說∶「你不知道,大喬是孫策將軍的夫人,小喬就是我的妻子。」諸葛亮裝做驚慌失措的樣子,說自己不該胡言亂語。周瑜被孔明一激,便說出心底的真心話∶「方才是故意試探的,其實我早就想破曹操,還請諸葛先生合作相助。」諸葛亮答應了。
第二天早晨,孫權升堂議事。周瑜分析了東吳迎戰的有利條件之後說∶「我情願替將軍拚死殺敵,就怕將軍拿不定主意。」孫權一聽,拔出寶劍,一下砍去了桌子的一角,說∶「誰敢再提降曹之事,就與這桌子一樣下場!」
孫權將劍賜給周瑜,當場封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將,魯肅為贊軍校尉,並對文武百官宣布,有不聽號令者,依軍法巫鎩?
10、草船借劍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制10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事後請魯肅幫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沒亮,諸葛亮便下令開船,並讓士兵擂鼓吶喊。曹操召弓弩手來向船射箭。於是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去,這時曹操想追也來不及了。就這樣,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長嘆一聲:"我真不如他!"
【拓展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㈢ 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情節有哪些
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情節有:桃園結義、關於反映曹操兇殘奸詐的奸雄本色的故事、曹操幼時假中風詐叔父體現他「多機變」的故事、曹操殺糧官王_、代人捉刀、張翼德義鞭督郵、曹操獻刀、捉放曹、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王允巧使連環計、青梅煮酒論英雄、張飛醉擒劉岱、關羽千里走單騎、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身在曹營心在漢、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水淹七軍、彝陵之戰、三顧茅廬、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趙雲單騎救主、張飛大鬧長板橋、舌戰群儒、智激周瑜、黃蓋苦肉計、草船借箭、龐統獻連環計、孔明借東風、孔明三氣周瑜、錦囊妙計、關羽單刀赴會、刮骨療毒、關羽敗走麥城、華佗之死、白帝託孤、七擒孟獲、孔明智取三城、空城計等。
㈣ 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故事
有煮酒論英雄、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漢中之戰、溫酒斬華雄、長坂坡之戰、火燒新野、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水淹七軍、掛印封金、單刀赴會、刮骨療傷等。
1、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實力強大的袁紹帶十萬精兵進攻曹操,曹操迎戰,在官渡展開決斗。
一開始戰局對曹操不利,但由於袁紹驕傲自大聽不進意見,而曹操重用人才,善於聽取意見,主動偷襲燒毀了袁紹的糧草,袁紹大驚,倉皇後撤。
這時候曹操乘勢進攻,以少勝多,打敗袁紹。袁紹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
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3、長坂坡之戰
長坂坡之戰發生於東漢建安十三年,地點在今宜昌當陽附近的長坂坡,戰斗雙方是劉備和曹操。劉備被曹操擊潰,攜民眾逃走。
此戰,劉備輜重軍隊損失慘重,兩個女兒被曹純俘虜,劉備因張飛據水斷橋贏得逃亡時間,而甘夫人和劉禪在趙雲的保護下倖免於難。
曹仁和曹純攻入江陵,江陵守軍不戰而降。趙雲因護送劉備家眷有功升任牙門將軍。徐庶之母在此戰之中被曹操俘獲,以致後來轉投曹操。
戰後,東吳弔唁劉表的使者魯肅勸說劉備聯合孫權共抗曹操,諸葛亮被派往東吳商談聯盟事宜。
4、空城計
三國時期,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
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
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令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
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5、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
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准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
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㈤ 三國演義的故事有哪些
三國演義的故事有:七擒孟獲、草船借箭、桃園結義、火燒赤壁、舌戰群儒、單騎救主、千里走單騎、義釋曹操等等。
三國演義的故事有:
1、七禽孟獲
三國中期,蜀國占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最終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2、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在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一眼識破周瑜的計謀,卻決定將計就計,於是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即可。後來,諸葛亮藉助東風和大霧,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最終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大功。
3、桃園結義
民間俗傳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兄弟。《三國演義》第一回: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長齊聲應日:如此甚好。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日: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後遂為結拜兄弟,共同謀事的典故。
4、火燒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因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提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齊抵禦風浪;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魏;孔明推測出東風將至。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里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5、舌戰群儒
劉備欲與孫吳結盟抗曹,但孫吳謀士見劉備兵寡,曹操又強,不敢答應。諸葛亮一人前往孫吳,在大堂上一人駁倒張昭,陸績,虞翻等謀士,說的他們啞口無言,為孫劉結盟打下基礎。
6、單騎救主
劉備被曹操擊潰,家眷也失散了,趙雲個人突入曹操大軍,奪了青鋼劍,連斬五十多員大將,在曹操83萬大軍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並成功救了阿斗,曹操見趙雲勇不可擋,手下抓活的,趙雲藉此殺出一條血路,逃出重圍。
7、千里走單騎
關羽聽聞劉備消息,向曹操告辭,但路途中各關守將卻百般阻撓,關羽為過關,連斬了東嶺關的孔秀,洛陽的韓福,孟坦,汜水關的卞喜,滎陽的王植,黃河渡口的秦琪,一路護送劉備家眷,與劉備重逢。
8、義釋曹操
曹操兵敗,帶兵逃竄,遇見埋伏的關羽,程昱對曹操說:“關羽重感情,丞相若提及當日舊情,或許還有期望。”曹操於是向關羽提及當年舊情,眾人又哭倒在地,關羽不忍,遂放曹軍離開,受之前與諸葛亮簽好的軍令狀。
㈥ 《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
《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故事有: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英戰呂布、關羽敗走麥城和火燒赤壁等:
1、諸葛亮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2、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聽聞諸葛亮早已知曉他借蔣干除去蔡瑁,張允的事,更覺得除去諸葛亮。於是他讓諸葛亮在10天內造好10萬支箭。諸葛亮聽了,笑著說:「軍事緊急,哪用10天?3天足矣!」並立下軍令狀,造不好甘願受罰。
諸葛亮向魯肅借了20隻草船,600多名軍士和若乾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著漫天大霧,和魯肅向曹營出發。曹操見漫天大霧,擔心出兵會失利,於是命手下朝船放箭。此時諸葛亮正和心驚膽戰的魯肅喝酒。船的一邊箭滿了,他又把船掉轉方向收箭。
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滿箭,他才令船急回,並讓士兵大喊:「謝丞相箭!」周瑜欽點完箭後,更是自嘆不如。
3、三英戰呂布
東漢末年,各諸侯帶各路兵馬討伐董賊。董卓派華雄迎戰,被關羽殺了。董卓聽說華雄被殺,派呂布迎戰。張飛沖殺上去,連戰五十回合。之後關羽、劉備也上陣,三個人把呂布圍在當中,走馬燈般的輪流廝殺,呂布畢竟難敵三人,漸漸覺得難以招架,拍馬沖出了包圍圈逃了。
4、樂不思蜀
一天,司馬文王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里很快樂,我不思念蜀國。」隨侍劉禪的_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等到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_正教他的話回答,說完並閉上眼睛,想裝出要哭的樣子。司馬昭於是說:「為何你剛才所說的話,像是_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5、火燒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因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起抵禦風浪;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魏;
孔明推測出東風將至。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里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㈦ 三國演義經典故事有哪些
1、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鏟除曹操,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在園子里澆水種菜;曹操聞知後,以青梅成熟,煮酒邀劉備對飲,談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嚇得筷子掉了,這時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命征剿袁術、藉以脫身。
2、千里走單騎
主要講述關羽、劉備在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在五關當中分別受到了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攔;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
3、張松獻地圖
益州牧劉璋聽說張魯要來進犯,劉璋束手無策。屬下張松自告奮勇前去許都,要說服曹操攻打漢中張魯,解益州之圍。張松原准備把西川地圖獻給曹操,不料曹操見其相貌猥瑣,為人高傲,不予禮遇,還亂棍打出。張松在歸川的路上,受到了劉備的厚待,感動之餘,就將繪制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
4、揮淚斬馬謖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諸葛亮囑咐馬謖:「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魏軍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魏軍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
5、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孫劉還比較難,於是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合起來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除魯肅外都主張降曹自保,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諸葛亮到吳國後,一番話說得東吳第一謀士張昭啞口無言,之後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㈧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精彩故事
1、煮酒論英雄:三國時,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除曹。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澆水種菜;曹操聞知後,以青梅綻開,煮酒邀劉備宴飲,議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失箸。時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征剿袁術、藉以脫身。
2、《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3、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