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街頭巷尾有什麼故事

街頭巷尾有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2023-02-18 03:08:24

❶ 瑞安老街的故事和背景

瑞安有許多老街,承載著歷史,凝聚著滄桑,孕育著揮之不去的記憶。歲月變幻,老街在一天天變老中慢慢沉澱。營前街、九里匯、湖嶼橋街、林垟老街……它們在現代文明的腳步聲中,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它們,或豐滿,或綿薄,以小橋、流水、窄巷、老店、古榕,描畫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疏淡隱約的《清明上河圖》。它們的街頭巷尾流淌著市井故事和民俗,令人嚮往、懷念,彷彿老街上嘈雜的叫賣聲並未走遠。

四縣通衢——

營前街

地點:位於營前鄉營前村,距今200年左右。

位於飛雲江幹流與祭門溪交匯處的營前街,上個世紀80年代前,平陽、泰順、文成、瑞安人都趕到這里集市。老街保存完整,中途有一個順著河道的轉彎。曾經喧鬧的營前街帶有傳奇色彩。

以前到營前的人,大多乘船而來,街邊河道的水面並不寬,更大的面積是平坦的河灘,也是老街集市的一個延伸地帶。清中晚期,這里老街車水馬龍,河埠頭上載滿貨物的木船,鱗次櫛比。2層樓房的店面,下面開市,上面居住。4餘米的開間,用4塊可拆卸的朱漆門板隔成。

然而在民國14年(1925年)山洪爆發,老街毀於一旦。當時國民黨政府撥款重建。街邊有一棵歪脖子大榕樹,壽命300年以上,據說是當年災民的救命樹。洪水經過街頭時,因這棵大榕樹的遮擋,水勢稍緩,災民揪住樹枝,被人救出水面,於是,此樹被街坊老人譽為「神樹」。大樹至今枝繁葉茂,老當益壯地守護在古街口。

重建後的街道,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一船船大米、地瓜絲、掛面運到瑞安,一擔擔海鮮挑迴文成,最多時,老街接納的日訪客量超過千人。街面上,瑞安話、農村土話、閩南話不絕於耳。

街的南首是一個古渡口,上客點有一個古老的涼亭,過去涼亭邊有人就地賣海鮮,現村民在此修建了一間觀音廟。涼亭年歲已高,木質座椅都已被磨蹭得凹陷,現出清晰的木紋。當年用木船過渡,一支竹篙在清水裡劃撥,魚兒時常跳出水面。現在因水庫蓄水導致水面變寬,木船換成鐵帆船。

老街上現在只有零星幾間店鋪,賣雜貨或老式裁縫店。今年78歲的陳大媽,當年用100元錢買了一台西湖牌腳踏縫紉機,如今還能為村民做老式衣服。近15年來,老街的新房子不斷蓋起,村裡年富力強的都走出山外,現只剩下婦女和老人30人左右。

入海商埠——九里匯街

地點:位於莘塍九里,距今約120年。

溫瑞塘河從這里流過,因為眾多水系均由街旁的伍公河匯入飛雲江入海,「九里匯」由此得名。此處聚集著潘姓,號稱「九里潘」。昔日,街沿河道里全是手劃小船。採收農忙,走親訪友,置辦日用,都穿梭河上。沿岸榕樹、民居、石橋、祠堂、廟宇交相點綴。

九里匯老街長約300米,面河而建,但現在都被商戶搭建的巨大雨棚遮蓋,街頭顧客稀少,賣的都是些簡單便宜的小物件。九里匯走到今天,已變得陳舊、不起眼。

曾幾何時,九里匯是飛雲江入海口處的一個商業重鎮。飛雲江南岸、瑞安城、上望的居民都到九里匯來購買生活必需品。

在上望人還沒下海捕魚前,董田人就已將在海邊灘塗上捕捉到的新鮮海鮮拿到九里匯集市叫賣。清晨,竹器店裡的篾匠,抱出毛竹,放到青石板路上,用篾刀噼噼啪啪地將圓竹破開。在這清脆悅耳的破竹聲中,老街開始忙碌起來。河埠頭的長鏈上栓滿了農民趕集的木船,街道上人流如織,摩肩擦背,九里匯天天是鬧市,天天是大集。

「乾生」南貨店裡的香菇、木耳、糖果都是緊俏貨,出現排隊購物的景象,天天門庭若市。東街頭的「同仁」葯店,葯杵聲聲,丹葯飄香,學徒一大早就忙著中葯切片炮製。準星細小精確的小秤桿在抓葯者的眼裡像是玩魔術一般,交易的銀角子往抽屜里扔得啪啪地響,金元券大把地捆起,堆放在一起……

舊時,端午節和八月十五是老街熱鬧的巔峰期。且不說街市是如何的熱鬧非凡,單單就是沿街的河面上已是畫船錦簇。30多米寬的河面上本來空闊,碧水紋絲不動,但只聞一陣鑼鼓聲傳來,從上望過來的20多隻龍舟瀟灑游出,九里的30多隻龍舟已備槳待命,董田的龍舟也在不遠處的橋下鑼聲大作,不一會,河面上全部是龍舟,因為中間有強悍的劃手正在比賽,其餘的船隻靠岸停歇,留下一條逼仄的小道讓他們一決雌雄。岸上的小販們甩著喉嚨,叫賣莘塍五香乾。

而八月十五,九里匯變得格外的斯文和喜慶,從「乾生」南貨店開始,有許多書畫擺出,手繪的,印刷的,一毛多一張,紅彤彤的映紅半邊河水。

如今,街上還有一些做竹篾的、做圓木的,店堂狹窄擁擠簡陋,整條街像是一個濃縮了的民間手工作坊。因為上望、莘塍都有大的農貿市場建成,老街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沒落了。

五地中心——湖嶼橋街

地點:湖嶺鎮大同村,距今600多年。

湖嶼橋街與瑞安、平陽、文成、青田、永嘉的距離都在70公里左右,曾為商旅雲集、百業繁盛的著名村街。

湖嶼橋街位於湖嶺三十二溪畔,呈現的街道建築為清末民初風貌,這是一條集聚鄭姓的古街道。據《鄭氏宗譜》記載,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就有鄭姓人家在此居住。但至今保存的老街建築可能為清末民初。

老街背靠溪水,自東向西約500米,兩側都是2層清末店鋪,石木結構、四扇擋板店門,青磚黛瓦,店面之間有風火牆相隔,有徽派建築韻味,老街在中途向右折了一個彎,顯示了小巷深深。據資料顯示,目前該街保存完整的民居計85間,另有祠堂、老宮、岳殿、將軍廟等4座。

今年92歲的潘鶴齡老人介紹,民國元年三十二溪發生罕見大洪水,附近街道全部被淹。災後,當時的政府撥款修建了三十二溪防波堤。27歲那年,他從桂峰黃林搬到老街,開了一家染布店,當時的三十二溪除了這條街,其餘地方都是農田,街道遠看像一個農庄。那時老街上布滿棉花店、布店、南貨店和鹽店。

老街的格局和遺存,每處都透漏著老街的昔日繁華和富足。這里的老居民都記得,民國期間,這條街上最大的南貨店叫「鄭裕豐」。如今還可見到一家臨街95-97號叫「鄭永昌」的南北貨店,分前後兩進,前為店堂後為住家。二層是走馬樓,臨街挑出的額樑上雕刻精美花卉瑞獸,牆柱上浮繪著許多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

湖嶼橋街的繁華中包涵著精緻,在200號原「周太昌」布店舊址就能輕松找到註解。連接前後兩進民居的是古老的月棟門,它也是這條街上最美的一處商用宅第,牆柱、欄桿、藻井都為鏤空的花鳥,雕刻精細。店主的商貿興隆、家大業大可見一斑,同時庭院的淡雅味道也可窺屋主的一點墨趣。

街上如今有很多陳舊的剃頭店,使用的座椅和電推剪均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物,剃頭師傅大多為60多歲的老師傅,刮鬍子還用小刷子刷出肥皂泡塗抹。老街中途還有一家鐵匠鋪,兩位皮膚黝黑的男子正在敲打一把鐮刀。

這條街上走出過許多華僑,其中原羅馬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會長潘仲騫先生,8歲時就隨祖父移居湖嶼橋街。

街盡頭有一座四角涼亭,其上一副楹聯令人尋思: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閑少坐坐;謀衣苦謀食苦苦中作樂多談談。可見古湖嶼橋人也並非不懂休閑和豁達。

一線街道——

林垟老街

地點:位於林垟林南村,始建於明清,現存為民國時建築。

林垟的美,美在水雲之鄉、人文豐富。但在林南村還有一條古街道,實在令人稱奇。古時候這里為萬全(船)垟,與平陽縣的萬全平原同屬東吳國造船基地,已然聲名顯赫。

因這里土地肥沃,是溫州的糧倉,在明清和民國時期,林垟一直是商賈繁榮之地,古街道溢滿濃濃商氣。

林垟街,沿河鄰水而建,狹長幽深,街鋪屋檐幾近相接,最近處不到一尺距離,屋檐挨著屋檐,店鋪傍著店鋪,被稱為「一線古街」。有的老店仍採用木板店撻和挑簾的招牌廣告。老店鋪里都賣一些農家的土特產和風味食品,加工一些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少作坊仍採用傳統的製作方式,連李毓蒙發明的彈花機在這里還可以見到。

村民不無惋惜地告知,這條街本來歷史悠久,但不料在民國年間遭遇大火,一條繁榮無比的街道在大火中毀於一旦,今天所能見到的老店鋪都是災後重建而成。

如今「一線古街」雖然沒有了當年的熱鬧繁華,但村姑們漿洗河埠頭,小船悠悠往來的場景宛在。街頭的大榕樹高大挺拔,老房子較為完整的部分保存在16號一段。

據悉,老街過去是一個傳統文化集大成的地方,有街頭賣藝的、賽龍舟、中元河燈等。傳統小吃有風仙、巧食、白糖(麥芽糖)、薑糖、枇杷梗、炒米糖、芥菜飯、油雞卵、咸餅等。

遍布街巷之中有許多老宅院,可以證明當時這里是飛雲江南岸的重鎮名村。小鎮上還留存著陳宅、謝宅、柯宅、金宅等古屋。這些宅院如今尚有族人居住,他們依然保留著悠閑淡泊的生活方式,耕讀和商讀的氣息濃郁。

尾 聲

老街在慢慢變老,雖古韻宜人,含義凝重,是一筆不可多得的人文和商業財富,但現代文明的滾滾車輪奮勇向前,老街的艱難固守,如果僅靠原居民的艱難支撐,不知還能堅持多久?老街的明天究竟在哪裡?但願老街留下的不僅是記憶!

❷ 街頭巷尾是什麼意思

街頭巷尾的意思:泛指大街小巷。 街:街道;巷:胡同。

1、拼音:jiē tóu xiàng wěi

2、近義詞:尋常巷陌、三街六巷、街頭巷底、大街小巷

3、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師曰:街頭巷尾。(白話文:老師回答:在大街小巷。)

4、引證解釋:現代·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上海的街頭巷尾的老虔婆,一知道近鄰的阿二嫂家有野男人出入,津津樂道。

(2)街頭巷尾有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近義詞

一、大街小巷

1、拼音:dà jiē xiǎo xiàng

2、釋義:城鎮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裡的各處地方。

3、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六回: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花放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白話文:等到黃昏後月亮上來,街道里弄,各處地方,開始點花放孔明燈,街道里弄,都能看到社火。)

二、三街六巷

1、拼音:sān jiē liù xiàng

2、釋義:泛指大街小巷。

3、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這三街六巷,憑他是誰,若得罪了我醉金剛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離家散。(只要是在大街小巷上,不管是誰,如果得罪了我倪二的街坊。就讓他家離子散。)

❸ 「街頭巷尾」是什麼意思

街頭巷尾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大街小巷。 街:街道;巷:胡同。

一、拼音

街頭巷尾[ jiē tóu xiàng wěi ]

二、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十一:「師日:『街頭巷尾。』」

釋義:

師傅說:(在)大街小巷。

三、例句

1、這些天,街頭巷尾都在談論這場交通事故。

2、元宵節晚上,全城的街頭巷尾,家家都張燈結綵,掛起了大紅燈籠。

(3)街頭巷尾有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街頭巷尾的近義詞:

一、三街六巷[ sān jiē liù xiàng ]

釋義:泛指大街小巷。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這三街六巷,憑他是誰,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剛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離家散。」

翻譯:在這大街小巷,不管他是誰,只要得罪了我醉金剛倪二的街坊,一定讓他家破人亡。

二、大街小巷[ dà jiē xiǎo xiàng ]

釋義:城鎮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裡的各處地方。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六回:「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翻譯:城鎮里的街道里弄,都有社火游藝。

❹ 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的故事

一、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

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冬至吃「捏凍耳朵」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葯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四、冬至餛飩夏至面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五、雙七水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❺ 哪些野史流傳的故事,在後來被證明確有其事

光緒之死,光緒是個不幸的皇帝,他所處的大環境和受的教育,讓他空虛而充滿熱血,卻無力回天。1908年11月14日,光緒死於慈禧太後之手的前一天,他在監獄里度過了38歲,後半生一直被監禁。為什麼年事已高的皇帝突然離世?史學界對其死亡原因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光緒帝本來身體就不好,加上憂郁不安,早逝的可能性很大。再者當時光緒的醫官、當時的太醫杜鍾駿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詳細記載了光緒皇帝病情的相關記錄,看起來一切都很意外。

然而,某年四川文玩市場突然發生了一起打臉事件,市場上竟然出現了大量明代的文物,甚至還有人還在兜售大西字的老虎大金印,後來此案被公安機關偵破,根據犯罪分子的交代,他們聽信了傳說,自費購買了大量潛水設備和金屬探測器,到傳說中的張獻忠沉銀的江底探寶,結果竟然發現了大量明代銀元和部分金器,結果野史變成了歷史。

❻ 什麼是市井故事

就是流傳於街頭巷尾的平常百姓故事

◎ 市井 shìjǐng

(1) 買賣商品的場所

處商必就市井。——《管子·小匡》

你若買酒吃時,只出草料場投東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水滸傳》

(2) 街市

市井無賴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3) 指商賈

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官為吏。——《史記·平準書》

❼ 關於抗日戰爭的故事 關於抗日戰爭的故事有哪些

1、故事一:游擊隊巧捉鬼子官。在麻峪村東西兩個碉堡修好後,雖然日夜有鬼子兵站崗放哨,但也阻擋不住在村民們掩護下的游擊隊河東河西自由地往來。日寇在其既有武裝駐防,又搞了「連環保甲制」的情況下認為萬無一失,便在永定河東一些村子隨便出行。孰不知在抗日情緒高漲的村莊里,老百姓、游擊隊已成一家,同時下地幹活,頻頻出現在街頭巷尾。一天下午(大圈兒)一名叫菊本的軍曹和一個叫白連碧的特務從河邊碉堡下來,去了保公所,村民看見了立刻通知了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擊隊長杜鋼和隊員李英。兩人迅速背上背筐,帶上除草的小薨鋤,化妝成農民,尾隨敵人其後。當鬼子和特務走到麻峪南「武道廟」時,杜鋼隊長從後面用沒把的小猜鋤頂住了鬼子菊本的腰,令其舉手繳械,李英同志健步飛奔過去下了特務白連碧的手槍。抓住鬼子和特務後,將他們押在村中的進步戶中。第二天,在過河幹活的人群掩護下,把敵人押送到河西遊擊隊根據地。事過兩天鬼子發覺菊本和白連碧失蹤,便派兵到各村尋找,他們把老百姓集中起來詢問,人人都說「不認識,也沒看見有一個日本官和一個中國人在一起」。無可奈何的日本鬼子最後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2、故事二:活捉敵人翻譯官。1943年春夏相交的一天下午,鬼子的翻譯官身穿鬼子軍裝,頭戴鬼子牛皮帽,腳下一雙黑色牛皮大馬靴,騎著一輛自行車來到麻峪村,到保公所找到保長,帶他到一家吸鴉片的人家吸足鴉片後,又騎車回保公所。游擊隊安排的老鄉發現了翻譯官的行蹤,立刻報游擊隊的煉星海同志。當天下午,太陽快落山時,日本翻譯官騎車走出東街要過大影壁時,被藏在影壁後的游擊隊員用河流石打了來,翻譯官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游擊隊員抓住,並奪下了他的手槍,帶回了「安全戶」,換了農民的衣服押送到河西去了。第二天,日本鬼子來麻峪村,把人們都集中到西街一個叫「西口兒」的地方,臨時找來北街楊某人的姑爺當翻譯,說明翻譯官失蹤之事,讓大家舉報,眾人全說不認識那個翻譯官,也不知道他來之事,敵偽保長說他在下午太陽下山時已經回去了。敵人無法只得作罷。

閱讀全文

與街頭巷尾有什麼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追求物質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138
成年人的愛情怎麼聊天 瀏覽:498
幸福滿滿是什麼短語 瀏覽:117
飛機失事美女叫什麼名字 瀏覽:963
絲路花雨故事出自哪裡 瀏覽:435
二美女相沖是什麼生肖 瀏覽:411
中國南部經濟中心在哪裡 瀏覽:630
健康證怎麼樣安全嗎 瀏覽:845
74年虎男正月出生婚姻如何 瀏覽:366
愛情犯罪電視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739
美女你是阜陽的哪裡呢 瀏覽:695
美女褲內褲裡面長什麼樣 瀏覽:106
健康指南如何科學防蚊滅蚊 瀏覽:616
如何講故事做視頻 瀏覽:85
最近事業單位招聘什麼 瀏覽:656
怎麼學唱粵語現代愛情故事 瀏覽:896
為什麼會過得不幸福 瀏覽:832
幸福柳小區怎麼聯系 瀏覽:436
講故事如何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了 瀏覽:439
鄂州華容什麼經濟最好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