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囊螢映雪手不釋卷的成語故事還有哪些

囊螢映雪手不釋卷的成語故事還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17 23:06:38

① 關於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

關於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有:韋編三絕、鑿壁借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手不釋卷等故事。

三、成語:囊螢映雪。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釋譯:晉朝車胤恭謹勤苦,學習不知疲倦。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由於家裡窮,不能經常弄到油點燈,夏天他就用白絹袋裝幾十隻螢火蟲來照亮讀書,一直讀到天亮。

張英《淵鑒類涵》卷二0二:「孫康家貧,無油,嘗映雪讀書」。《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是說:晉朝人孫康家裡窮,無油點燈,曾經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著讀書。

四、成語: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五、成語: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

② 用古人勤學故事概括而來的成語有哪些

你好,古人勤學故事概括而來的成語故事有很多,簡單介紹幾個:

1、聞雞起舞

東晉時期,祖逖和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勵振作。每天睡到凌晨,一聽到公雞打鳴,就立即起來舞劍。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後來比喻志士奮發向上、堅持不懈的精神,現代的意思是形容立志為國效力的人奮發自勵。

2、囊螢映雪

囊螢:晉代車胤年少時家貧,苦學不倦,夏天用練囊裝螢火蟲數十隻來照明。映雪:晉代孫康聰明好學,但家貧不能點燈,冬天利用雪地的反光來讀書。形容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勤學苦讀。

3、目不窺園

在西漢時期,廣漢學者董仲舒在年少時就讀書非常刻苦認真,經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常常回到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後雞一叫,就又來讀書,總共也不到3小時。他的書房緊靠著奼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總是讀書。有人勸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裡讀書,他去說「我不讀書,只顧去玩,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討論詩書。」形容埋頭讀書,不問外事。

4、手不釋卷

東漢末年,東吳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形容讀書勤奮,用功好學或讀書入迷。

③ 關於勤學故事的成語

勤學的成語故事,其中有: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囊螢映雪、聞雞起舞、負薪掛角、嘔心瀝血、程門立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畫荻教子、韋編三絕。
舉例:

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講的是在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時候很喜歡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也買不起書。怎麼辦?只好借書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說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
由於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於是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只有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通過這樣刻苦地學習,匡衡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④ 我國古代有關勤奮學習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囊螢映雪。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2、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3、廢寢忘食。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沈諸梁的封地葉邑。楚國令尹、司馬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

4、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

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5、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餘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台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台。

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⑤ 關於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除了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這些我同學都講過。

1、【手不釋卷】: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

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原文】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鄉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蔣欽說:「你倆現在一起執政的指揮官,應當多學習,對自己有好處。」呂蒙說:「在軍中經常苦於軍務繁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讓你當一個研究經書的博學之人嗎?你只不過應該廣泛瀏閱,懂得過去的經驗教訓罷了。你說軍務繁忙,誰像我,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我小時侯讀《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易》。一直到統帥江東以後讀三史(魏晉南北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各家的兵書,自己覺得大有益處。像你們兩人,腦筋好用,學了肯定有用,為什麼不去做呢?應該趕快把《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學習了。」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當年光武帝統帥兵馬的時候還手不釋卷,曹操也自稱是老而好學,更何況是你們。」呂蒙就開始學習,終日不倦,他所看的書,連老儒生都比不了。

後來魯肅正式提升,代替周瑜。會見呂蒙,魯肅和他討伐天下大事,常常還會辯論不過他。魯肅摸著呂蒙的背說:「我以前說老弟是一介武夫,只有勇力,但是到了現在,學識也如此淵博,已經不是以前吳的阿蒙啦。」呂蒙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兄長這么說,可是不稱職啊。兄長您現在代替公瑾(周瑜的字),已經很艱難了,又和關羽接壤,這個人年長而好學,讀《左傳》朗朗上口,而且非常有霸氣!只是他太自負了,總是氣勢凌人,不把別人放在眼裡,這是他最大的弱點。現在如果和他對壘,應該用單復陣,用卿來對付他。」秘密地對魯肅說了三條計策,魯肅鄭重地接受了,並且保密。

孫權經常嘆道:「人一邊長大,一邊這么學習的,像呂蒙、蔣欽這樣的,沒人比的上。已經是榮華富貴了,還能這么學習,輕視財富,好意氣,德行兼備的人,來做國家的棟梁,那不是太好了么?」

⑥ 請寫出三個由勤學故事而來的成語

聞雞起舞,廢寢忘食,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囊螢夜讀,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鑿壁偷光、手不釋卷、程門立雪、鐵杵成針。

⑦ 古人讀書的故事成語

古人讀書的故事成語有:負薪掛角、手不釋卷、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等。

一、負薪掛角

漢朝人朱買臣家裡很窮,靠上山打柴到集市叫賣為生。他在背柴往集市走的途中,高聲讀書。他的妻子為此要和他離婚。

朱買臣安慰妻子:在路上讀書不是丟臉的事情,而且自己肯定會有出頭之日的。他的妻子還是走了。後來朱買臣入朝為官,正是憑借平時背誦的經文,向漢武帝講解《春秋》《楚辭》,受到漢武帝的重用。

五、囊螢映雪

東晉時期,有個人名叫車胤,家中貧困,白天要幹活維持生計,晚上又買不起燈油照明,沒辦法讀書。夏天到了,車胤抓了很多螢火蟲裝在一個夏布袋子里,靠螢火蟲發出的光芒,勤奮學習。後來他終於成為了一名博學多聞的大學者。

與車胤同時代的一個人名叫孫康。他的家境和車胤差不多,也是沒條件讀書。冬天的雪夜,他看到屋外有亮光,便起身披上衣服到雪地里讀書。手腳凍僵了,他就起來跑一跑,搓搓雙手,繼續讀書。後來他憑借自己的學問入朝為官。

⑧ 關於古代人讀書的四字成語故事

1. 古人奮發讀書的故事四字成語

1.懸梁刺股: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

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

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束在頭發上,

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

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2.鑿壁偷光:形容勤學苦讀。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

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

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

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

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 關於古人學習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穿壁引光、刺股讀書、冬寒抱冰,夏熱握火、鈍學累功、頓學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儉、刮摩淬勵、積雪囊螢、堅苦卓絕、艱苦卓絕、

聚螢積雪、聚螢映雪、絕甘分少、刻苦耐勞、刻苦鑽研、口不絕吟、

匡衡鑿壁、臨池學書、埋頭苦幹、磨礪自強、磨礱淬礪、駑馬十駕、

勤學苦練、深自砥礪、十年寒窗、十年磨劍、孫康映雪、鐵面槍牙、

卧薪嘗膽、銜膽棲冰、宵旰攻苦、懸梁刺股、雪天螢席、引錐刺股、

飲膽嘗血、圓木警枕、鑿壁借光、枕戈嘗膽、枕戈飲膽、志堅行苦

3. 關於名人讀書的故事四字成語大全

囊螢映雪 成語故事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4. 關於古人刻苦學習的四 字成語

懸梁刺骨 鑿壁偷光 囊螢映雪 聞雞起舞 廢寢忘食 十載寒窗 牛角掛書 韋編三絕 映雪囊(náng)螢

一:懸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

1. 【解釋】:形容刻苦學習。

2.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3. 【示例】:我~年復年,把銅雀磨穿。 ◎清·李漁《比目魚·贈行》

二: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

1. 【解釋】: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2. 【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3. 【示例】: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的志士。 ◎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三:聞雞起舞[ wén jī qǐ wǔ ]

1.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2.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含褒義

四:韋編三絕[ wéi biān sān jué ]

1.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3. 【示例】:我們提倡~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

五:囊螢映雪[ náng yíng yìng xuě ]

1. 【解釋】:原是車胤用口袋裝螢火蟲來照書本,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後形容刻苦攻讀。

2. 【出自】: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雖無汗馬眠霜苦,曾受囊螢映雪勞。」

3. 【示例】: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骨的學習精神,實在令我們敬佩。

5. 古代人讀書的成語故事

1: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1: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古人讀書的成語故事2: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餘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台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台。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古人讀書的成語故事3: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發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為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盪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著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臟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著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著。有一天,讀著讀著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盪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6. 古人讀書的成語故事

1,囊螢映雪《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釋譯:晉朝車胤恭謹勤苦,學習不知疲倦。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

由於家裡窮,不能經常弄到油點燈,夏天他就用白絹袋裝幾十隻螢火蟲來照亮讀書,一直讀到天亮。清張英《淵鑒類涵》卷二0二:「孫康家貧,無油,嘗映雪讀書」。

《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是說:晉朝人孫康家裡窮,無油點燈,曾經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著讀書。

後用以比喻刻苦勤學。《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也載此事。

2,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

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 *** 很大。

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7. 關於古代讀書的故事成語

負薪(xīn)掛角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

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朱買臣負薪讀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李密牛角掛書)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孫敬懸梁苦讀)鑿壁借光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

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

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鑿壁偷光)以荻畫地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

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歐陽修以荻畫地)韋編三絕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條把竹簡編編聯起來,做「韋編」。

三:多次。絕:斷。

反復研讀,以致編聯竹簡的的皮繩斷了多次。指讀書勤奮刻苦。

(孔子韋編三絕)。

8. 關於古人勤奮讀書的成語故事

成語:韋編三絕 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

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成語:鑿壁借光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名叫匡衡,關於他鑿壁偷光讀書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 史書記載,匡衡自小家境貧寒。

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換點糧食度日;晚上,他想讀書,可是沒有錢買油燈。他看到鄰居家燈火明亮,就在牆上動手鑿個洞,引一點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這點兒亮光如飢似渴、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後來,為了能讀到更多的書,他甚至願意給一位家中藏書豐富的人做奴僕而不計報酬,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讀到更多的書。 成語:囊螢映雪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釋譯:晉朝車胤恭謹勤苦,學習不知疲倦。學問淵博,通曉許多門知識。

由於家裡窮,不能經常弄到油點燈,夏天他就用白絹袋裝幾十隻螢火蟲來照亮讀書,一直讀到天亮。 清張英《淵鑒類涵》卷二0二:「孫康家貧,無油,嘗映雪讀書」。

《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是說:晉朝人孫康家裡窮,無油點燈,曾經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著讀書。

後用以比喻刻苦勤學。《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也載此事。

成語: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

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 *** 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成語: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

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成語:隨月讀書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

他每當讀到月光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成語:牛角掛書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一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絲毫不覺。

勤學專注之功令人敬佩。

⑨ 與囊螢夜讀手不釋卷,相近或相同的成語。

與囊螢夜讀,手不釋卷意思相近的成語:

1、鑿壁偷光



含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匡衡,字稚圭,勤奮學習而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而看不到。張衡於是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的。

2、囊螢映雪

含義: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出處: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一折:「雖無汗馬眠霜苦,曾受囊螢映雪勞。」

譯文:雖然無汗馬睡霜的苦難,曾受囊螢映雪的苦勞。

3、焚膏繼晷

含義: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工作等。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譯文:點上燈燭夜以繼日,恆兀過完年。

4、夜以繼日

含義: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學習等。

出處:《莊子·至樂》:「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

譯文:高貴的人;夜以繼日;考慮事情。

5、鐵杵成針

含義:意指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態堅持學下去、做下去,最後一定能成功。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處: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眉州》: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

譯文:世世代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於是問她在干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

⑩ 關於勤奮好學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 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2、聞雞起舞 晉代有一位的將軍,名叫祖逖。他文韜武略,忠心愛國,是一位倍受尊敬的人。可是,祖逖小時候卻是個淘氣的孩子。他不愛讀書習武,整天只喜歡到處去玩。 祖逖長大後,看見國家衰落,連年征戰,百姓的日子非常艱苦。但是,他力量微薄,學問又淺,什麼忙也幫不上。為了能改變國家的現狀,祖逖開始發奮讀書,認真學習,從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祖逖還經常去當時的首都洛陽,向有學問的人請教。認識他的人都說:「祖逖將來會是國家的棟梁。」祖逖24歲的時候,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但他覺得自己的學問還不夠,就沒有答應,而是繼續努力讀書。 祖逖有個好朋友叫劉琨,兩個人每次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都會不知不覺談到很晚,就在一張床上休息。一天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雞叫聲,便爬起來對劉琨說:「公雞在叫我們起床,現在就去練劍怎麼樣?」劉琨欣然同意了。 從此以後,祖逖和劉琨約定,每天聽到雞叫聲就起床練劍。不管刮風下雨,不管酷暑嚴冬,從來沒有間斷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祖逖與劉琨都成為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的文武全才。

3、達·芬奇畫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 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 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 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4、唐朝大詩人李白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5、左思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時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巨著,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壇子而已。 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游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以便熟悉當地的山川、物產、風俗。他廣泛查訪了解,大量搜集資料,然後專心致志,奮力寫作。 在他的房間里、籬笆旁、廁所里到處放著紙、筆,只要想起好的詞句他就隨手記錄下來,並反復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終於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餘,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

閱讀全文

與囊螢映雪手不釋卷的成語故事還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年人的愛情怎麼聊天 瀏覽:498
幸福滿滿是什麼短語 瀏覽:117
飛機失事美女叫什麼名字 瀏覽:963
絲路花雨故事出自哪裡 瀏覽:435
二美女相沖是什麼生肖 瀏覽:411
中國南部經濟中心在哪裡 瀏覽:630
健康證怎麼樣安全嗎 瀏覽:845
74年虎男正月出生婚姻如何 瀏覽:366
愛情犯罪電視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739
美女你是阜陽的哪裡呢 瀏覽:695
美女褲內褲裡面長什麼樣 瀏覽:106
健康指南如何科學防蚊滅蚊 瀏覽:616
如何講故事做視頻 瀏覽:85
最近事業單位招聘什麼 瀏覽:656
怎麼學唱粵語現代愛情故事 瀏覽:896
為什麼會過得不幸福 瀏覽:832
幸福柳小區怎麼聯系 瀏覽:436
講故事如何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了 瀏覽:439
鄂州華容什麼經濟最好 瀏覽:657
心理學什麼是愛情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