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作文:寫一個故事,題目自定 要求:1,主題詞為智慧,勇敢,2,敘事要具體生動
勇敢與智慧
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勇敢是智慧的必然結果。勇敢之德一直為古代思想家所推崇,勇敢精神也一直激勵著人們剛健進取。中華民族的勇敢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發圖強,剛健進取。勇者不懼,勇敢是一種信念,信念是人前進的動力。信念是半個生命例如,癌症並不可怕,怕的就是失去生活的信心,失去與病魔抗爭的勇氣及信念。有助於人們能夠尊惜和把握人生,勇敢地承擔起自我、死亡和生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共同體。有勇氣承擔責任的人,這才是英雄好漢,相反,失去勇氣的人,和死人沒分別;勇於藐視困難的勇氣面對自己,坦然面對天地,不懼,不恐,不驚,由大智中產生大勇,由理解中加強信心,是最堅毅的大勇與最堅強的信心。
勇敢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勇氣只是具有暫時的穩定性,勇氣是體現意志過程中的果斷性和主動性的個性心理特徵,勇敢是與怯懦相對立的一種道德品質,從抽象的,一般的意義講,它是指有膽量、果敢、不怕艱險。市場經濟很可怕,需要人勇敢地面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共產土義理想的偉大事業,需要億萬人民發揚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需要大批新時期的勇士。
勇敢之於人生,人生的奮斗離不開勇敢的品質。面對叢叢荊棘,你敢不敢走自己的路?「勇」就是勁兒足,「敢」就是膽,有勇氣,有膽量,勇敢是凝聚軍心、勇者無敵是力量源泉。比如英勇善戰是人民軍隊戰斗作風和軍事素質的集中體現,勇猛殺敵,浴血奮戰,勇於獻身的犧牲精神,是履行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都是一支戰斗隊,必須隨時有遂行作戰、應對危機、遏制戰爭、維護和平的准備。
勇敢是一種高貴的姿態,是對生活的陽光般的負責。頑劣的環境往往能夠造就堅韌的品質,周而復始的平淡生活無法滋養出勇敢的氣質,更與青春不相宜。因為失去意義的歡快氣氛和膨脹的心情很容易使人疲憊以至麻木,而勇敢的青春是美麗的,勇敢需要被激活。例如,對夢想卓越的探求,對生命的追問,忘我以至無我,都是勇敢的。
勇敢市民在緊息關頭臨危不懼,見義勇為,或是當場抓獲扒竊的小偷,或是果斷地制服施基的歹徒,或是冒著生命危險救出落水的孩子。他們高尚的品格、勇敢的精種、動人的事跡,對弘揚社會正氣、凈化社會風氣,勇敢更多地和智慧關聯。作為美德的勇敢都不是沒有制約和規范的肆無忌憚,而是與輕妄、魯莽、狂熱等有著嚴格的界限。勇敢與智慧,對於提升個人的道德境界,保證社會公正、有序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人生的智慧體現在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感悟是智慧和思維能力的結精;智慧是人們生活實際的基礎,是一種生活的積累,是一種票性的感悟,是閱歷與知識的融合。感性智慧是現象性的智慧,理性智慧是本質性的智慧。感性智慧需要具有機敏、幽默、豁達、洞察的智慧。知性智慧既是本質性的感性智慧,又是現象性的理性智慧。人的理性智慧是針對抽象現象的認知智慧,是本質級的抽象智慧,聖靈具有的靈性智慧則是元抽象智慧。簡單來說就是理性的人是聰明,感性的人有大智慧;智慧是一切事物結合而來的,結合孕育新生命、新事物。而把多種條件結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更新、更生動的局面。
智慧的標志是審時度勢之後再擇機行事,是指人們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屬於高級形態的認識方式、實踐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可以深化於哲學、詩化於文學、雅化於藝術、融化於科學技術,還可以俗化於民間生活。智慧是人類文明精華的產物,智慧的行為往往能夠利於人們找准自我定位,修正人生方向,提升生活品質,消弭人際沖突,增進社會和諧。
智慧是有層次性,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感性智慧;感性智慧是審美知覺與審美聯想;第二層是知性智慧;知性智慧是由能講出哲學道理與科學道理的邏輯智慧來代表,是指有最高知性智慧的人可以說是學者了。第三層是理性智慧;理性智慧可由悟知人類的大道景觀的大道智慧來代表,是指有最高理性智慧的人。
智慧是心靈喚醒;只有用智慧的心靈才能點燃人的智慧頭腦。人生需要勇氣和力量的同時還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去思考,去穿透身邊的迷霧,迷惑是智慧的基礎,在迷惑中的思考可以讓人獲得智慧。一個人如此,一個社會和國家也是如此。聰明是生存的能力,智慧是生存的境界;聰明人總是用別人的智慧填補自己的大腦,愚蠢的人總是用別人的智慧干擾自己的情緒。
智慧,是創造美好生活的一種能力,是坎坷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人生也是如此,當你的一切都和別人相差無幾時,你惟一可以勝出的也許就是智慧了。學會運用智慧,學會另類思考,在別人習慣於舊有的思維模式而走不出一條新路時,這就是智慧的價值。
正義是德性和智慧,不正義是邪惡和無知」並且正義不是其他的智慧,它就是治國的智慧。中國智慧,中國在制定和落實改革開放政策時表現出了超凡的智慧和遠見,發展與調整兼容,改革與開放並舉,崛起與和平相繼,和成天下符合當今中國和諧社會的基調,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離開了正義的智慧也不再成為智慧,「一切知識如果離開了正義和美德,都可以看作是一種欺詐而不是一種智慧。
中國智慧注重整體、長於綜合、追求統一的特點在兵家謀略中具體化為對「勢」的關注和闡發。其次,從把握勝負因素動態平衡的角度理解,古典軍事辯證法中體現中國智慧的閃光之點在於「因機而立勝」;再其次,中國智慧在人際關系調節、和諧方面的優長,在軍事謀略中凝結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題。最後,中國智慧重歷史、重人事、重經驗的實用理性,是古代兵家心目中最平實的致勝法則。
智慧,是為人類更好地生存提供和確立一種根本的理念和基本的生活准則,說到底,形上追求就是要人們更有智慧地生存。是為了把握人和世界及其相互關系,超經驗地把握、描繪宇宙和人生的本原或本質,形成適合各個歷史時代人們保護自己生命實踐活動。一個正直完整的人格需達到獨善其身的境界,即這個人的品性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沒有發生改變。人人都可以佯裝自己誠摯、誠實且坦率。除非自欺被視為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當事人都清楚自己是否真誠、自己的意圖是否誠懇。
中國文化傳統的智慧意涵在於價值取向上偏重人倫關系和社會關系,把道德視為人生和生命的本質和價值體現。中西智慧意涵有著自身的鮮明特色和發展規律,如果從價值論的角度去觀照,或能挖掘更多啟迪我們深思的內容。中國智慧以直覺思維為主體,西方智慧以邏輯思維為主體;中國智慧以觀照整體為精髓,西方智慧以局部剖析為經典;中國智慧是一種模糊的、通達的觀念,西方智慧是精確的、標準的觀念;中國智慧是建立在宇宙大尺度上的直觀理念,西方智慧是立足於人類小尺理念。一個絕佳的比喻泛,把中國文化隱喻為包子,內灑豐富而不張揚,把西方文化比喻為漢堅包,簡單的一目瞭然;人們普遍認為東、西方是截然分離和完全不同的存在,西方毫不理解東方文明的深邃和博大,那麼,西方的方式跟中國的方式相比,存在更大的局限性。西方文明的未來出路在東方。理性智慧的中國文化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真誠嚮往,為人類的進步貢獻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