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鉛筆是怎麼發明的
1564年,在英格蘭的一個叫巴羅代爾的地方,人們發現了一種黑色的礦物--石墨。由於石墨能像鉛一樣在紙上留下痕跡,這痕跡比鉛的痕跡要黑得多,因此,人們稱石墨為「黑鉛」。那時巴羅代爾一帶的牧羊人常用石墨在羊身上畫上記號。受此啟發,人們又將石墨塊切成小條,用於寫字繪畫。不久,英王喬治二世索性將巴羅代爾石墨礦收為皇室所有,把它定為皇家的專利品。用石墨條寫它既好弄臟手,又容易折斷。176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用水沖洗石墨,使石墨變成石墨粉,然後同硫磺、銻、松香混合,再將這種混合物成條,這比純石墨條的韌性大得多,也不大容易弄臟手。這就是最早的鉛筆。直到18世紀未,世界上還只有英、德兩國能夠生產這種鉛筆。因此,拿破崙·波拿巴發動了對鄰國的戰爭後,英、德兩國切斷了對法國的鉛筆供應,因此,拿破崙·波拿巴下令法國的化學家孔德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到石墨礦,然後造出鉛筆。但法國的石墨礦質量差,且儲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里燒烤,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既好又耐用的鉛筆芯。在石墨中摻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產出的鉛筆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顏色深淺也不同。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鉛筆上標有的H(硬性鉛筆)、B(軟性鉛筆)、HB(軟硬適中的鉛筆)的由來。
給鉛筆套上木桿外套的任務是美國的工匠門羅來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種能切出木條的機械,然後在木條上刻上細槽,將鉛筆芯放入槽內,再將兩條木條對好、粘合,筆芯被緊緊地嵌在中間,這說是我們今天使用的鉛筆。
2. 鉛筆的故事是怎樣的
倫納德·里德:鉛筆的故事 倫納德·里德=文 2005年5月23日 我,鉛筆——講述給里德聽的我的家譜 倫納德·里德=文,秋風=譯 我是一支鉛筆——最普通的木桿鉛筆,只要是能讀會寫的男女老少都最再熟悉不過的鉛筆*。 寫字是我的職責,也是我的業余愛好;那是我的全部工作所在。 你肯定有點奇怪,我幹嘛要搞一個什麼家譜。好吧,我來解釋一下,嗯,首先,因為我的故事很有趣。其次,我是一件神秘的東西——要比樹木、比日落、甚至比閃電要神秘多了。不過,很不幸,那些用我的人把我看得平淡無奇,就好象我完全是自己鑽出來的,一點背景都不需要。這種目空一切的心態把我歸入大路貨的檔次。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傷痛的錯誤,而如果人們一直犯這種錯誤,難免會出亂子。因為,博學的G.K.Chesterton曾經說過:「我們會因為缺乏好奇而毀滅,而不會因為期望奇跡而毀滅。」 我,鉛筆,盡管看起來平平凡凡,但是也值得你探索和敬畏,我會證明給你看的。事實上,如果你能理解我的心——唉,這對不管什麼人來說,恐怕都是過高的要求——如果你能認識到我所蘊涵的那些不可思議之處,你就會願意努力維護人們正在不幸地喪失的自由。我可以教給你們一些深刻的教訓。而且我教給你的教訓,要比汽車、飛機或者是洗碗機還要深刻——這恰恰是因為,我看起來是這么地簡單。 簡單?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個人能了解我是如何被製造出來的。這聽起來實在有點荒唐,是不是?尤其是當我們得知,在美國,每年要生產15億支我,就更荒唐了。 把我拿起來仔細端詳一下,你看到了什麼?沒有多少東西——也就是些木頭,漆,印製的標簽,石墨,一丁點金屬,還有一塊橡皮。 數不清的前身 你不能把你的家族追溯到很遙遠的時代,同樣,我也不大可能叫得出我的所有前身的名字,並對其作出解釋。不過,我想盡可能地列出來,讓你對我的背景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好有個認識。 我的家譜得從一棵樹算起,一棵生長在加利福尼亞北部和俄勒岡州的挺拔的雪松。現在,你可以想像一下,鋸子、卡車、繩子,以及無數用於砍伐和把雪松圓木搬運到鐵道旁的各種設備。再想想製造看法和運輸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數不勝數的技能:開采礦石,冶煉鋼鐵,再將其加工成鋸子,軸,發動機;要種植大麻,經過復雜的工序將其加工成粗壯的繩子;伐木場要有床鋪,有帳篷,要做飯,要消耗各種食物。哎呀,忘了說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後,也有成千上萬的人的勞作! 圓木被裝船運輸到加利福尼亞的聖萊安德羅。你能想像得出製造平板大卡車、鐵軌、火車頭的那些人,和那些修築和安裝送我到那裡的整個交通體系的人們嗎?這無數的人,也都是我的前身。 想想聖萊安德羅的木材加工廠。雪松圓木被切割成鉛筆那麼長的薄板條,只有1/4英寸厚。要在烘乾爐內將這些板條烘乾,然而,塗上顏色,就像婦女們往臉上塗脂抹粉一個道理。人們喜歡我看起來漂漂亮亮的,不喜歡我煞白的模樣。板條上蠟,然後再烘乾。製造顏料,烘乾需要的熱量,照明,電力,傳動帶,電動機,一家工廠所需要的一切設備,等等,所有這一切需要多少技能?工廠里的清潔工也算我的前身嗎?不錯,還應該包括那些向太平洋天然氣與電力公司的電站大壩澆鑄水泥的人!因為,正是這些發電站向工廠供應了電力。 不要忘了那些或早或晚在薄板條穿州越縣的運輸過程中——每車裝60噸——出了一份力的人們。 現在,到了鉛筆製造廠——這樣的工廠在機械設備和廠房建築上要投入400萬美元,這一切資本,都是我的生身父母們通過省吃儉用才積累下來的。一台很復雜的機器在每根板條上開出八條細槽,之後,再由一台機器在另外的板條上鋪設筆芯,用膠水粘住,然後,放到其他的板條上面——可以說,做成了一塊筆芯三明治。再由機器切割這「牢牢粘在一起的木頭」三明治,我跟七位兄弟就誕生了。 我的「鉛筆芯」本身——它其實根本就不含鉛——就相當復雜。石墨開采自錫蘭。想想那些礦工和製造他們所用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製作用輪船運輸石墨的紙袋子的工人,還有那些裝船的人,還有那些造船的人。甚至,守護沿途燈塔的人也為我的誕生出了一把力——還有港口的領航員們。 石墨要與產自密西西比河床的粘土混合,在精煉過程中,還要用到氫氧化銨。然後,要添加增濕劑,比如經過磺酸鹽處理的油脂——這是用動物脂肪與硫磺酸進行化學反應製造出來的。經過一道又一道機器,這些混合物最後看起來是在源源不斷地擠出來——好象是從一台香腸研磨機中擠出來似的——按尺寸切斷,晾乾,再在華氏1850度的溫度下烘烤數個小時。為了提高其強度和順滑性,還要用一種滾熱的混合物處理鉛筆芯,其中包括固體石蠟、經過氫化處理的天然脂肪和產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蠟。 我的雪松木桿上塗了六層漆。你知道油漆的全部成分嗎?誰能想到蓖麻子的種植者和蓖麻油的加工者也是我的前身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確實都是。啊,僅僅是把油漆調製成一種美麗的黃顏色的工序,所涉及的各種各樣的人們的技巧,就數不勝數了。 再看看標簽。那是炭黑跟樹脂加熱混合而形成的一張薄膜,請問,你知道怎麼製造樹脂嗎,你知道炭黑是什麼東西嗎? 我身上的那點金屬——金屬箍——是黃銅的。想想那些開采鋅礦石和銅礦石的人們吧,還有那些運用自己的技能,把這些自然的賜予物製作成閃閃發光的薄薄的黃銅片的人們。金屬箍上的黑圈是黑鎳。黑鎳是什麼東西,又有什麼用途?為什麼在我的金屬箍的中間部分沒有黑鎳,光這個問題,就得用上好多頁紙才能回答清楚。 然後就是我那至高無上的王冠,在該行業中被人很粗俗地稱之「塞子」,就是人們用來擦除用我犯下的錯誤的那個東西。起擦除作用的那種成分叫做「硫化油膠」。看起來像橡膠一樣的東西,是由荷蘭東印度群島出產的菜籽油跟氯化硫進行化學反應製造出來的。與一般人想像的相反,橡膠則僅僅起粘合的作用。在這兒,需要各種各樣的硫化劑和催化劑。浮石產自義大利,給「塞子」上色的顏料則是硫化鉻。
3. 《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第007講鉛筆的故事
看《奇葩說第五季》,日益沉迷於不苟言笑,一本正經講經濟學道理的薛兆豐教授。說來慚愧,我本科是學財務管理的,但是經濟學意識卻是在工作中才逐漸有了啟蒙的。近來越來越覺得經濟學是經世致用之學,其中很多理論能指導更好的生活,所以購買了《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這個音頻知識內容。
現在我把聽音頻中的收獲和筆記發布在,一方面希望能有記錄,更重要的是希望能與讀者有所交流,我的筆記能幫助到讀者。
第007講鉛筆的故事
-課程小結
一隻簡單的鉛筆,在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人能夠掌握它的全部知識,它需要成千上萬人通力合作,才能生產製造出來。而這些共同合作生產這支鉛筆的人,可以互不相識,彼此憎恨,甚至互相敵視,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合作生產一隻鉛筆。而當這支鉛筆被生產出來之後,我們每個人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就能得到它。這個神奇的故事之所以能夠發生,是因為有市場機制在協調人們分工合作。
-課後思考
現代社會的分工和合作已經到達如此精細和復雜的程度,為什麼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窮人呢?
#早nin的思考
講義中有講,一個農夫各項技能,能力都比城市人要好,為什麼農夫的生活質量,量化來說就是資產,比城市人要低呢?這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缺乏分工合作,缺乏市場機制。由於自由市場,使得人類社會的效率總體最大化,每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
我聯繫到自己工作生活中,自己什麼都會並不一定是很好的,反而賦權給團隊中的其他人,大家快快樂樂,各有所得的把事情做完了,其實產出是一樣的,但是給人的體驗和滿足感是很不一樣的。
一個人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個人素質關系並不是十分的大,還有就是團體和背景的緣故。
課後思考:
1.因為窮人思想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在社會的分工的下層,如螻蟻般孜孜不倦的工作,他們只是螺絲釘,報酬是很少的。
2.因為資源是有限的,位於上層的人掌握了更多的資源,就分得了更多的資源,下層的人們沒有那麼多資源,就只能小基數的積累。反而有更多資源的人,起始就能成倍的積累。
3.而且真的很大程度,富人就要比窮人想得深刻,廣,周全,所以他們分得更多資源。
*貼1個高評評論吧。-發現其實和我說得內容意思差不多,但人家用了很專業的詞,各種論據,就比我的有理有據多了,看起來專業多了。這也是功夫吧!
「
鉛筆的故事展現了人類高度分工協作的市場體系。我想,製作鉛筆的各類原料不只是用於製作鉛筆,還可以根據需求調整為其他產品的原料。這種模塊化、標准化、可調整的分類製造,恰恰是大工業的基礎。比如,木材可以做鉛筆,可以做書,也可以打傢具。
分工協作強於自作自足,這是充分發揮不同個體和不同群體比較優勢的結果。
比較優勢是指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1]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也可以說,當某一個生產者以比另一個生產者更低的機會成本來生產產品時,我們稱這個生產者在這種產品和服務上具有比較優勢。
分工協作強於自給自足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分工協作提供了更多反饋信息,不同個體之間增加了交流,新信息、新知識可能脫胎於舊信息的交融之中。協作帶來反饋,反饋帶來迭代升級的基礎。
為什麼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窮人呢?
二、市場是優勝劣汰的篩選效果。
三、協作帶來迭代升級,沒有永遠的勝利者。正常的市場機制獎勵更高效的協作方式、財富的轉移往往是群體性的轉移,行業上來看,從一開始的出口加工業轉向金融業、房地產,然後轉向傳媒,然後轉向互聯網科技企業。在這種機制下,富人窮人可能不停產生,不停轉換。在正常的市場機制下,人人有機會努力致富,人人有可能懈怠致貧。
」
感謝思考使我們相識。❥(^_-)
4. "一支鉛筆"的故事
本文思路來自於《我,鉛筆的故事》(I,Pencil,1958),作者是倫納德·里德(Leonard E.Read)與《知識就是力量》,作者是李翔。
如今,生活在城市裡的人,都非常喜歡大自然,渴望田園般的生活,經常會贊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但往往對自己身邊的生活卻熟視無睹,經常覺得索然無味,平淡無奇。
其實人類社會有許多精彩的地方,只是我們缺乏慧眼去欣賞而已。就拿最常見的鉛筆來說,看似簡單,只是由筆桿、筆芯、筆帽幾個部件組成, 但它的故事卻很神奇 。
首先,鉛筆的原料非常復雜。筆桿用的是一種叫作雪松木的木材;筆桿上的油漆不是一層而是六層,油漆中含有硝酸纖維素和合成樹脂等復雜成分;筆芯里除了石墨,還有黏土和滑石粉;筆帽上的金屬圈,據說是用黃銅做的;裡面的橡皮是紅色的,而紅色的顏料,據說是硫化鎘。
所有這些原料,產地來自世界各地。
其次,它的製造工藝也非常復雜。以其中的筆芯製造為例。首先,需要將石墨與黏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好;其次,將配好的原料放入機器混勻,並通過壓芯機擠壓出一定規格的鉛芯;然後,經加熱乾燥和高溫焙燒,使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硬度;最後經油浸處理而製成。
關鍵是:
都不對,是成千上萬的人。
因為,除了生產筆芯,還要生產筆桿、筆帽。要生產筆桿就要鋸樹,要鋸樹就要有鋼鐵,要煉鋼就得挖礦,要挖礦工人就得吃飯。工人不僅要吃飯,還得喝咖啡。要喝咖啡,就得從很遠的地方運來。要航運就得有人造船,要造船……如此推演下去,整個流程會涉及成千上萬的人,涉及成千上萬人一代一代的努力。
一支鉛筆,將成千上萬的人連接在了一起,它的神奇之處就在於:
這個神奇的鉛筆的故事,被一個叫倫納德·里德(Leonard E.Read)的人寫成了文章,名叫《我,鉛筆的故事》(I, Pencil, 1958)。
這是多麼奇妙的現象!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這么神奇的事情發生的呢?那就是市場,那個讓成千上萬陌生人互相協作的平台。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們很多人其實誤解了現代世界的復雜性到底是什麼。比如說造大飛機,大飛機好神奇,幾百噸的東西居然讓人給弄上天了。但同樣神奇的是: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掌握了製造一架飛機所需要的全部知識 。
因為每一個人都在做專業分工,做其中的一個非常小的局部,然後湊起來讓這么個幾百噸重的大東西上了天,還是市場的作用,這才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
你以為修飛機怎麼修?帶著改錐就去了?不可能的,都是一層一層地來,先把整個大飛機分為幾個模塊,先定位哪個模塊出問題了,就找這個模塊的工程師,這個模塊的工程師在裡面再定位是哪個子模塊出了問題,然後再找這個子模塊的工程師,有的時候晶元壞了不能不修,直接換新的,這才叫修飛機。
但問題是:
這就是下面我們要說的做事情的邏輯了,答案是:
你應該經常聽到這句話:
但是往往我們感受到的是:
其實簡單是應對復雜最好的工具。
計算機的網路很復雜吧?可是計算機的底層是二進制,就是0和1這兩個數字通過不斷重復運算,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這些神奇的電腦和人工智慧的世界,你想如果一開始電腦做的那個最基本的運算不是二進制,而是跟人一樣掰著十個手指頭,是十進制的,經過同樣的時間發展,電腦的功能可能不會像今天那麼強大。
所以這個世界你只有做最簡單的事情,才更容易把它做好。
做簡單的事,從本質上來看:
如果你沒有去過敦煌的莫高窟,建議你去一次,真的很震撼,莫高窟很偉大,在一平米的山崖上一千多年雕琢了幾百個洞窟,裡面有佛像、有壁畫,美輪美奐。可是看完之後,如果你仔細去研究它們的歷史,就會發現這些壁畫和佛像其實不是出於什麼大藝術家之手。
當年這些洞窟是怎麼雕出來的?就是古時候人家裡有錢,還信佛,然後就在山上刨個洞,請當地的工匠左雕一個、右畫一個,有錢的多畫,沒錢的少畫,有錢人家的洞大,沒錢人家的洞小,就那麼個東西,沒有什麼傳世名家。
可是為什麼我們說中國文化的藝術瑰寶,總要說到敦煌莫高窟呢?
本質還是與鉛筆、大飛機相同,都是當年最簡單的手藝人,最後堆出了那麼偉大的一個藝術品,所以如果你去敦煌看一看,看完之後你馬上腦子里就能蹦出這么一個公式,想做一件成功的事就去學敦煌的莫高窟:
最後,就能成就一個偉大的東西。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這個時代太多了,比如說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好多人覺得這些做食物的人好幸運,被紀錄片導演組發現了,然後給他們拍成片子放,讓他們聲名大燥,從此他們變得有錢了。
可是如果你真的理解鉛筆、大飛機和莫高窟的本質之後就會發現真相不是這樣的,真相恰恰相反:
你可以設想,假如你是《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組,你是不是得天天挖空心思在全國各地找好的素材,找不到都得愁死了。這個時候誰能在某一項食品上做到公認的最好,導演組肯定就會去 請人家讓自己拍一下 。
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這樣,當人和人聯網,整個世界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計算機,每一個晶元都在找自己最好的外設,找最能和自己協作的零件。
所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就像上面講的敦煌壁畫,你實際上根本不需要搞太多創新,都是在山崖上掏一個洞,洞可以有大有小,但是裡面都是一個佛像,然後周邊有壁畫,這個格式不變,這就叫按照一定的節奏去做,這個好處也是無窮的。
舉個例子,有一小夥子是一個快消品公司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個超市巡查,說我們這個東西在你們家賣的怎麼樣,調查一下市場情況。
他現在有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 隨時 抽查每一家超市,第二個方案就是 每周每天一個固定 的時間去哪家超市,你覺得哪個方案好?
答案是:第二個方案好。
道理很簡單,你隨時去,大家就覺得,你不就賣個東西,來了你就看唄,我給你銷售數字就完了。
可是如果你每周每天的固定時間去,比如某家超市你就在周二下午兩點准時出現,時間一長會發生什麼?
這個超市上上下下都知道周二下午兩點這個小夥子就要來,這個商品賣得怎麼樣,整個超市上上下下就會不自覺地去關注一下這個商品。 這就有不得了的作用,每一個人會對你們公司生產的商品多留這么一點點關注,你的業務就能做得更好,這就是按照固定的節奏去做事的效果。
就是決定了就一直幹下去。比如羅振宇是按照這個原則去做的,每天早上在微信公眾號發60秒語音,一秒不多,一秒不少。這件事他已經堅持五年多,並且承諾要堅持十年。到今天為止,羅輯思維的微信公眾號從一個用戶都沒有,到1200萬用戶,就是這么積累出來的。還有他做的跨年演講,從每年12月31日晚8點30分講到第二年新年凌晨第一天的0點30分,承諾講20年,還有17年,估計那個時候他已經老得要坐輪椅上來了,但是他已經做了承諾,而且票已經賣出去了,20年的票。承諾自己的用戶然後一直去積累它,為什麼?
羅振宇自己說了: 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力不夠。
這個答案你可能聽到覺得很神奇。我們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都處於財富不夠、能力不夠的狀態,至少比上不足,但是有一樣東西絕對公平,就是時間,你有一秒我也有一秒,用時間堆出來的東西,拿錢也追不上,你現在可以學羅振宇每天早上發60秒語音,他比你先跑了5年半,這5年半的差距只要他不松勁你是永遠追不上,對吧?這就是時間的公平性。
我們每個人都想找這個世界要公平,最公平的東西就是時間的力量,你不見得是在某些方面能力最強的人,但是只要你跟時間是最好的朋友,它的價值增長,你就能看得到。
曾國藩說「結硬寨,打呆仗」,翻譯過來就是:
做那些最硬的事,干那些在別人看起來很呆的事,一直把它幹下去。
那麼在打之前,我們就已經贏定了。
祝近安!
我是大胯,一個小眾店鋪品牌規劃踐行者。
公眾號【奔跑的大胯】,
知識星球APP【泗水圓桌會】,
成長之路很孤獨,但幸好有你。
5. 筆的來歷
1、鉛筆:
來歷
1564年,一場災難性的颶風襲擊英格蘭島,受災較重的昆布蘭地區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風暴過後,人們在樹根下發現了一種黑色礦物質。只要輕輕在物體上一劃,就可以留下一道黑色的印記,它就是「石墨"。當地牧羊人常用它在羊身上畫記號,以便於辨認。後來有人把它製成棒形,賣給商人用於在包裝上劃記號。1781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經過多次實驗,將石墨粉與硫磺、銻、松香混合在一起,製成糊狀再擠壓成條形,這就是鉛筆的雛形。這種鉛筆有一定的硬度,書寫起來比石墨棒好用多了。受此啟發,人們又將石墨塊切成小條,用於寫字繪畫。這就是最早的鉛筆。不久,英王喬治二世索性將巴羅代爾石墨礦收為皇室所有,把它定為皇家的專用品。但是用石墨條寫字既容易弄臟手,又容易折斷。
給鉛筆套上木桿外套的任務是由美國工匠門羅來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種能切出木條的機器,然後在木條上面刻上細槽,將鉛筆芯放入槽內,再將兩枝木條對好、粘合,筆芯被緊緊地嵌在中間,這就發展成了我們今天使用的鉛筆。
新成員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鉛筆的製造也已經注入了許多科技含量。有了護芯可回縮活動鉛筆、無殘芯活動鉛筆、紙制鉛筆等等。
護芯可回縮活動鉛筆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鉛芯護管在一定壓力下可以回縮。這種筆使用的是金屬夾頭,裝有防止重壓的保護彈簧,按壓後能夠半自動出芯,不但出芯准,而且還可避免刺破衣袋、保護鉛芯;無殘芯活動鉛筆與一般鉛芯只能用到12.4毫米為止的活動鉛筆不同,無殘芯活動鉛筆哪怕鉛芯用到最後1毫米仍能使用。這是活動鉛筆一百多年來的重大革新。它主要是筆內改用了雙夾頭結構,前夾頭夾持鉛芯的前端,後夾頭負責夾持及推進鉛芯;紙制鉛筆,又名環保鉛筆。主要是利用廢舊紙張為原料(替代傳統鉛筆生產中的木材),經過簡單裁切後,經精細加工而成。與傳統的木桿鉛筆相比,紙制鉛筆以紙代木,品質更加卓越,產品花色繁多,而且易卷削、使用性能好,並且絕對避免了木桿鉛筆普遍存在的桿內斷芯、切削折芯、偏芯等難以克服的缺點。
符號
今天我們看到鉛筆上標有的H、B、HB是代表鉛筆的軟硬程度,這也是有來歷的。
直到18世紀末,世界上還只有英、德兩國有鉛筆供應,拿破崙發動了對鄰國的戰爭後,英、德兩國切斷了對法國的鉛筆供應,因此,拿破崙命令法國的化學家孔德在自己的國土上找到石墨礦,然後造出鉛筆。但法國的石墨礦質量差,而且儲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摻入粘土,放入窯里燒烤,製成了當時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鉛筆芯。在石墨中摻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產出的鉛筆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顏色深淺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開頭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鉛筆芯的硬度。「H"前面的數字越大(如6H),鉛筆芯就越硬,也即筆芯中與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寫出的字越不明顯,常用來復寫。「B"是英文「Black"(黑)的開頭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鉛筆芯質軟的情況和寫字的明顯程度。以「6B」為最軟,字跡最黑,常用以繪畫。普通鉛筆標號則一般為「HB」,考試時用來塗答題卡的鉛筆標號一般為「2B」。
特殊功能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鉛筆還可以鑒別鑽石的真偽。鑽石用水潤濕後,用鉛筆在它上面刻劃一下,真鑽石的表面不會留下鉛筆劃過的痕跡。用水晶、玻璃、電氣石等製作的假鑽石則會留下痕跡
2、毛筆的來歷:、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灰坑裡。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
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3、鋼筆的來歷
鋼筆的發明是有個故事的。據說有個叫華特曼的英國人在簽合同時,羽毛筆漏水,把合同紙給弄臟了,當他去取新合同時,另一個競爭者把合同搶走了。他深受刺激,決定要設計一種先進的筆。他根據植物體內的毛細管輸送液體的原,發明了鋼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