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小故事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佟麟閣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拚死抗擊。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頭部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佟麟閣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
②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什麼故事裡的人物是教條主義的典型
紙上談兵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2)什麼是教導主義的故事擴展閱讀
相關人物——趙括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
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
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③ 蘇聯的是教導主義還是教條主義
是教條主義。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一個互相交錯的復雜體系。從思想理論工作方面來說,教條主義、"左"的僵化的理論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④ 名人老輩教導小輩的故事
1、文舒戒子
東漢末年人王昶,字文舒。他給自己的四個兒子起名叫「深、沉、淪、湛」,並寫信告誡他們:「我之所以給你們起這樣的名字,是想讓你們顧名思義,不要違背我的初衷。任何事情成得快,滅亡也快;成事晚,就穩妥些,能善終。
屈是為了伸,忍讓是有德行的表現,暫時的弱是為了今後更強。能這樣做的,很少有不達目的的。假如不達目的地,就要及時隱退而求保全自身。古語說,救寒莫過於厚重的皮衣,阻止別人誹謗不如自省自己,這實在是至理名言啊!」
2、陳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
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
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3、程門立雪
宋朝的楊時非常喜愛學習。一個下雪天的中午,他和同學一起去找理學家程頤老師求教。程老師正在睡午覺,他倆就站在門外等候。
雪越下越大,為不打擾老師,仍耐心地等候在門外。老師醒了。發現楊時倆人站在雪地里,忙叫他們進屋來,楊時趕忙向老師行禮、請教。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
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孔融讓梨
在我國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的韻文
。孔融四歲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幾個,面對父親剛買來的梨子,哥哥讓孔融先拿,而孔融卻揀了個最小的。父親問孔融為什麼這樣做,孔融回答說:「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就該吃小的。」
父親不禁為兒子的謙讓懂事高興,卻又故意問道:「可你還有個小弟弟,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給他呢?」孔融則答:「我比弟弟大,哥哥應該讓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5、華羅庚的故事
1796年的一天,德國歌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很有數學天賦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
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青年做著做著,感到越來越吃力。開始,他還想,也許導師見我每天的題目都做的很順利,這次特意給我增加難度吧。
但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第三道題竟毫無進展。青年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現有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有什麼幫助。困難激起了青年的鬥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
終於,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見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通宵,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導師接過青年的作業一看,當即驚呆了。
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當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個通宵才做出來。」導師請青年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的面做一個正17邊形。
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個正17邊形。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後,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
⑤ 教導主義的意思
應該是教條主義的意思
教條主義和修正主義
對什麼是教條主義,人們好像不存在什麼爭議。從根本上意義講,教條主義就是一種僵化的態度。其外在表現:要麼是用形而上學的觀點,僵化地對待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某種理論、觀點、教義乃至只言片語);要麼是用某種既成的精神產品,僵化地規矩和剪裁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實踐。兩種表現所內涵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僵化。
而對修正主義理解,則值得解釋一下。本來,從漢語意義上看,「修正」就是修改以使其正確,是個褒義詞(至少是中義的)。然而,「修正」加上個「主義」之後,就成了一個完全的貶義詞:它是當代政治詞彙,而非「漢語成語」,用以泛指那些馬克思主義的叛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潮。如此一來,我們便很難概括「修正主義」所內涵的精神:它原本是一種「修正」,而若不論「修正」的政治貶義色彩,它與所謂的「發展」、「創新」在內在精神上應是一致的。從內容上看,就更難找到某種一貫的表現了:伯恩施坦是修正主義者,考茨基也是,後來,著名的赫魯曉夫乃至林彪、「四人幫」也是,甚至當代實踐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被一些體制外力量指責為「修正主義」。
與此同時,還存在著那樣的幾個名詞:發展、創新、改良等等,而「改良主義」也有著類似於「修正主義」的命運。
如此一來我們看到,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便常有這幾個名詞的存在及其所展現的「純名詞之間的斗爭」和指責。
例如:教條主義者可以把「修正」或「改良」當作攻擊「發展創新」者的利劍,並藉此為自己的「教條」做辯護;反過來,一些「修正主義」和「改良主義」者也可以用「發展和創新」當作自己的保護傘和自衛武器,至少可以當作遮羞布。
又如: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修改,即使是那些反對教條主義的「發展創新者」也會驚呼:你這不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曾深受教條主義之害,對「教條主義」他老人家也深惡痛絕,可是,晚年的他卻終於未能恰當地把握「教條」和「修正」之間的「發展創新」,甚至用自己的「發展」去剪裁其它的「發展」,並把人家的「發展」斥之為「修正主義」。
再如:你又怎樣去評判那些打著「發展和創新」旗幟的人們,是否在「修正主義」式地「發展和創新」呢?
不要小看這些「純名詞之間的斗爭」,激烈起來,完全可以使斗爭的一方從肉體上消滅另一方。而可惜的是,其間的激烈和殘酷程度,卻沒有為它們之間的斗爭提供合理的、科學的標准和邏輯:若從純學理意義上論,在那裡,我們除卻「帽子」和「棍子」,除卻看到「勝者王侯敗者寇」之外,似乎再也看不出什麼判斷勝負對錯、是非善惡的標准。
我們不是有個公認的檢驗標准——實踐——嗎?唉,遺憾的是,正如我們前面指出的,這個實踐標准卻也存在某些問題,它也由「隱蔽性」,以致列寧甚至說:「實踐標准,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錶象。」
如此說來,難道就真得不存在判斷的標准嗎?非也,非也。
⑥ 教導為人處事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按圖索驥
孫陽,春秋時期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因此人們都管孫陽叫「伯樂」。孫陽根據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本《相馬經》,供人們參考。孫陽有個兒子,智力較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後,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
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點是高腦門、大眼睛、大蹄子」,便拿著書,往外走,試試自己的眼力。走了不遠,他看見一隻癩蛤蟆,忙抓了回去告訴他父親說:「自己找了匹好馬,和你《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小了點」。伯樂看見了以後,哭笑不得,幽默的說:「你這馬愛跳,沒法騎啊」。
寓意:「按圖索驥」這個成語一般既用來表示做事死板,機械,廣泛用於貶義詞,也比喻按照線索來尋找,這一種解釋不含貶義。
2.掩耳盜鈴
出自《呂氏春秋》原為「掩耳盜鍾」,范氏滅亡了,有人趁機偷了一口鍾。想要背著它逃跑,又背不動,於是用錘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就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把鍾搶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最終也被別人抓獲了。
寓意: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其果。
3.杞人憂天
出自《列子 天瑞》刻畫了一個「杞國人」的形象,他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大地會陷落下去,以致於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惶惶不可終日。
在別人的勸導之下,他又放下心,開心極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另外一個人物,開導杞人的熱心人,他的解釋雖然不科學,但是他關心他人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寓意:該故事辛辣的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比喻不必要的或者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4.夜郎自大
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滇王同漢朝的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更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寓意: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的行為。
5.揠苗助長
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經死了。
寓意: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⑦ 從古至今,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實例有什麼
主觀主義包括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表現形式。
有一個中國古代笑話說有一位呆秀才下鄉,一條水溝擋住了去路。他取出書來,仔細翻看,卻怎麼也找不到如何過溝的答案。一位農夫告訴他,不用翻書,跳過去就行了。秀才聽了他的話,雙腳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農夫說,不是那麼跳法。說罷,單腳起跳,一躍而過。秀才看了埋怨道:「單腳起步為躍,雙腳起步為跳,你該說躍,不該說跳。」
聽到秀才的話,我們都覺得他太迂腐了,拘泥於書本,從哲學上看,秀才就是犯了教條主義錯誤。教條主義的出發點是書本上的個別詞句和結論、領導人的講話、上級的指示等,不考慮實際情況,往往表現為不重視實際經驗的重要性。1930年毛澤東針對當時中國共產黨內死搬馬克思主義教條的情況,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鑒於當時大部分普通戰士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教條主義這個詞不容易理解,毛澤東就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而叫它「本本主義」。這樣通俗易懂,這個變化本身就表明毛澤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反對教條主義的典範。所以,本本主義實際上就是教條主義。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趙括紙上談兵,馬謖失街亭,都是教條主義錯誤的典型例子。
那麼什麼是經驗主義呢?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個驢子過河的故事。一頭驢子馱著兩大包鹽過河。重重的鹽把它壓得頭昏眼花。恰好又來到一條河邊,過河的時候,它一不小心倒在了水裡,使勁掙扎了半天,也沒有能夠站起來。它絕望了,索性躺在水裡休息起來。過了一段時間,驢子感到背上那重重的鹽越來越輕,最後,竟毫不費力地站了起來。驢子高興極了,為自己獲得了一個寶貴的經驗而慶幸。後來,又有一次,它馱著兩大包棉花走在路上。走到河邊,突然想起了上次過河時的情景,我何不使自己背上的棉花也變得輕一些呢?它想。於是,它特意倒下身去,像上次那樣躺在水裡一動不動。過了一會兒,它想背上的棉花一定變輕了,便要站起來,但再也站不起來了。
這頭驢子的悲劇就在於把過去的經驗用於當前問題的解決,從哲學上看,驢子的錯誤就是經驗主義。經驗主義的出發點是狹隘的局部的經驗,往往表現為不重視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教條主義誇大了書本知識、理性認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驗,一切從本本出發,犯了類似於唯理論的錯誤;經驗主義誇大感性經驗,輕視科學理論,把局部經驗當成普遍真理,犯了類似於經驗論的錯誤。
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從形式上看是對立的,但是二者產生的根源是相同的,實質上都是唯心主義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表現。二者的出發點是相同的,都是從主觀出發,行為上都是不問具體情況,不從實際出發,主觀認識脫離當時當地的客觀實際,一刀切,瞎指揮,都是主觀主義的工作和思想方法。二者的結果相同,都必然會給工作帶來損失甚至失敗。
有一位家長曾經和我探討他的兒子為什麼小學時成績很好,可是進入中學後成績就不行了。於是我和學生進行了交流,並對他的學習進行觀察。結果我發現,原來他小學時基本不大聽課,靠自己的聰明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考試成績。進入中學後,他繼續小學時的這種學習方式,但是中學的學科比較多,這樣的方式就不能掌握知識,於是成績就直線下滑。
在中學時代,許多同學成績非常優秀,但是這種優秀是靠老師的布置、檢查和督促得到的,他沒有養成自己學習的習慣。進入大學後,鬆散的管理方式讓他覺得不知道該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於是他在大學里變得成績非常一般,大學畢業後更是不知道如何自己安排自己的發展,所以他平庸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當我們嘲笑驢子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是那頭驢子啊!
思考:
獵人的誓言
一個獵人有個習慣,愛立誓言。一天他要去打獵,出門前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然而,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雞。於是這天他便空手而歸。晚上,他躺在床上十分後悔,發誓明天一定要打山雞。
第二天,他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打獵。然而,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結果還是空手而歸,後悔過後,他又發誓明天只打狐狸。
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獵。而這天他遇到的全是野豬。晚上他又空手而歸。
後來,這個獵人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