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鴻鵠傳書源自哪個歷史故事(鴻鵠傳書一詞源自於哪個歷史典故)
1、鴻鵠傳書源自哪個歷史故事。
2、鴻鵠傳書出自於哪裡。
3、鴻雁傳書源自哪個歷史故事。
4、鴻雁傳書源自於歷史故事。
1.鴻鵠傳書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寫的就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年輕的時候,曾經同別人一起被僱傭耕地,陳勝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意而憤慨嘆息了很久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誰富貴了,可不要忘記老朋友啊。
② 鴻雁傳書源於哪個歷史故事
「鴻雁傳書」出自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的故事。
鴻雁傳書起源於漢代,最早記載於《漢書》中,說的是漢朝的使者派鴻雁來傳遞書信給蘇武。鴻雁指的就是信使,或者書信。這個故事流傳以後,人們就用鴻雁傳書來代指信使,或者傳遞書信,在不少詩歌中都會引用這個典故。
早期用鴻雁傳書典故的詩
最早寫鴻雁傳書的詩,來自南北朝齊梁時期,齊梁時期的詩人何遜有一首《學古詩》。
當年漢武帝命出使大月氏,博望侯張騫中途被匈奴扣留,在外共歷十三年。後又奉命出使烏孫,以功封博望侯。 詩的結尾處寫到:欲因上林雁。一見平陵桐。
這兩句明確地使用了漢書中鴻雁傳書的典故。上林雁,是指漢昭帝在上林苑射下了帶著書信的雁,而平陵桐是指漢昭帝的墓地(平陵)上的桐樹。
③ 「鴻鵠傳書」一詞,源自於以下哪個歷史故事
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範,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匈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匈,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
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蘇武因此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氣節的外交官,而「鴻雁傳書」一時亦被傳為美談,這只虛擬的大雁就從此成為了中國郵政翩翩展翅的象徵的雛形。
(3)鴻告傳書出自哪個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抄本《蘇武牧羊記》,全劇25出。《牧羊記》是一出歷史故事劇。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
19年的牧羊生活,蘇武吞氈嚙雪、歷盡艱辛。匈奴單於曾令蘇武的好友、降將李陵前去探望,動之以情;又派「姑娘」誘之以色。但蘇武正氣凜然,李陵羞愧而回,「姑娘」自刎身亡。後來,漢皇見到大雁帶回蘇武的血書,派兵擊敗匈奴,蘇武得以榮歸。戲劇情節較歷史記載有所增刪。
《漢書·蘇武傳》所載,漢朝使者為了要求匈奴單於釋放蘇武,才編造了漢武帝在上林射雁得見帛書的故事。
④ 鴻浩傳書一詞,源自於以下哪個歷史故事
樓主 你好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鴻雁:《漢書.蘇武傳》載有大雁傳書事,後因以之喻書信。
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向高遠的人。
⑤ 鴻雁傳書是哪個歷史故事
鴻雁傳書出自「蘇武牧羊」的歷史故事。在漢朝時期,奉命出使匈奴的蘇武被扣留了十幾年,匈奴多年來威逼利誘勸降蘇武,蘇武都沒有投降;後來漢朝與匈奴和親,要求釋放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死;最後漢使設計欺騙匈奴說:漢皇射下的大雁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蘇武未死。匈奴單於只能放了蘇武。
鴻雁傳書的意思
鴻雁傳書也叫做飛鴿傳書。鴻雁是書信的代稱,有時亦代稱郵遞員。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有「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望飛鴻」就是盼望書信的意思。鴻雁原本是大型候鳥,每年在秋季時就會南遷,因此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一般用來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鴻雁傳書的出處
《漢書》卷五十四:數月,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後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於,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⑥ 鴻雁傳書出自哪個歷史故事
「鴻雁傳書」源自歷史故事蘇武牧羊,下面是詳細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於謊稱蘇武已死。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只雁足上系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這樣,匈奴單於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漢武帝時期,有個特別有名的人物叫蘇武。蘇武那時候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不過匈奴兵沒有按來使的禮節對待蘇武,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勸蘇武投降。不過蘇武並沒有出賣漢武帝,這種態度惹得匈奴的首領非常氣憤,但是他又不敢殺了蘇武,就把蘇武安排在北海邊,讓蘇武放羊,有個非常出名的故事名字就叫「蘇武牧羊」。
匈奴首領為了讓蘇武投降,用放羊的方式消磨他的意志,甚至從吃穿住行上面也是各種限制,可惜這樣十九年過去,蘇武依然沒有背棄漢室朝廷。
在蘇武牧羊遭受威逼利誘期間,漢武帝和他的臣子們也是想盡各種辦法希望能把蘇武救回來。但是中原地帶距離匈奴何止千里,漢武帝幾次派使臣希望對方把蘇武放回來,但是匈奴一直回復的是蘇武已經死了。
使臣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告知他蘇武還沒有死,只是被流放到北海放羊。於是使臣便告訴匈奴首領,謊稱漢武帝在狩獵的時候射下來一隻鴻雁,這只鴻雁的腳上有蘇武寫給漢武帝的書信,蘇武肯定沒有死。匈奴首領至此才承認蘇武的事情,放蘇武回去。
自此,鴻雁傳書這個成語被人們廣為傳頌,並且一直沿用到現在。
⑦ 鴻鵠傳書出自那個典故
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新年快樂,如果幫到你,請記得採納,O(∩_∩)O謝謝!
⑧ 高中語文選擇題及答案
選擇題主要用在語文基礎知識測試部分和閱讀理解部分。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高中語文選擇題及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1、“鴻鵠傳書”一詞,源自於以下哪個歷史故事?
A、蘇武牧羊 B、文姬歸漢 C、楚漢相爭 D、岳飛抗金
2、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誰的文章?
A、文天祥 B、辛棄疾 C、范仲淹 D、蘇軾
3、成語“半斤八兩”中的“斤”和“兩”是古代重量單位,其中一斤合現在的多少兩?
A、六兩 B、八兩 C、十兩 D、十六兩
4、典故“名落孫山”的“孫山”指的是誰?
A、中榜人的名字 B、落榜人的名字 C、大山的名字 D、主考官的名字
5、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是下列哪座城市?
A、山東濟南 B、山東曲阜 C、山東泰安 D、江蘇徐州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其中“逝者”指的是什麼?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時光 C、流淌的水 D、消逝的友情
7、下列哪一歷史人物與“指鹿為馬”這一典故有關?
A、韓信 B、項羽 C、趙高 D、劉邦
8、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其中“黃”指的是什麼?
A、黃河 B、黃土 C、黃山 D、黃帝
9、“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詩的作者是誰?
A、杜牧 B、李商隱 C、李清照 D、王安石
10、下列漢字形體演變次序排列正確的是哪一項?
A、甲骨文、小篆、楷書、行書、隸書 B、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C、甲骨文、隸書、小篆、楷書、行書 D、隸書、甲骨文、小篆、行書、楷書
11、《山海經》屬於以下哪一類著作?
A、神話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傳記 D、文人隨筆
12、“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是誰的詞句?
A、岳飛 B、辛棄疾 C、陸游 D、李商隱
13、下列地支與其生肖配對正確的是哪一項?
A、子——兔 B、巳——蛇 C、酉——猴 D、申——雞
14、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國古代一位詞人的詞作。請問這位詞人是誰?
A、辛棄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15、“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不受嗟來之食”。
A、智者 B、廉者 C、仁者 D、學者
16、“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句是誰對誰的評論?
A、鍾嶸對陶淵明 B、蘇軾對王維 C、歐陽修對李白 D、王國維對蘇軾
17、成語“差強人意”一詞的意思是什麼?
A、差的讓人不能接受 B、勉勉強強還說得過去 C、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18、成語“趨之若鶩”中的“鶩”是指哪一種動物?
A、馬 B、烏鴉 C、野鴨 D、老鷹
19、“滿江紅”被用作詞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麼東西?
A、水生蕨類植物 B、浮游動物 C、喬木 D、菌類植物
20、“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寫的是什麼景色?
A、春色 B、梨花 C、雪景 D、雨景
21、“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出自誰之口?
A、荀子 B、老子 C、孫子 D、孟子
22、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屬於“四書五經”?
A、《中庸》 B、《尚書》 C、《春秋》 D、《左傳》
23、“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和“語不驚人死不休”是那兩位詩人的自況?
A、孟郊、李白 B、賀知章、杜甫 C、賈島、杜甫 D、孟郊、陸游
24、我國第一部新詩集是下列哪一部?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適的《嘗試集》
C、徐志摩的《志摩的詩》 D、艾青的《大堰河》
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 )。”
A、知天命 B、耳順 C、不惑 D、耄耋
26、與下列成語相關的人物配對錯誤的是哪一項?
A、舉案齊眉——孟光 B、囊螢映雪——孫敬
C、擊楫中流——祖逖 D、枕戈待旦——劉琨
27、“黔驢技窮”這一寓言故事的作者是誰?
A、莊子 B、柳宗元 C、韓愈 D、荀子
28、“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須有,忠冢棲霞山,長留人願,國魂幾時北來。” 這幅對聯描寫的歷史人物是誰?
A、岳飛 B、辛棄疾 C、范仲淹 D、陸游
29、下列作者與作品配對不正確的是哪一項?
A、契訶夫——《套中人》 B、卡夫卡——《變形記》
C、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 D、莫泊桑——《死亡與羅盤》
30、“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 )”
A、陰山 B、邊關 C、燕山 D、華山
31、李白詩作《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廣陵”是現在的哪裡?
A、廣州 B、揚州 C、福州 D、南京
32、唐人詩句“千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的作者和句中人物分別是誰?
A、白居易、楊貴妃 B、李商隱、武則天 C、李賀、嫦娥 D、杜甫、王昭君
33、魯迅發表的第一部白話小說是哪一部?
A、《阿Q正傳》 B、《狂人日記》 C、《孔乙己》 D、《葯》
34、“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中的“杜郎”是指誰?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鶴 D、李白
35、“落花流水”一詞的本意是形容什麼季節的景象?
A、深秋 B、寒冬 C、殘春 D、盛夏
36、我國最早的字典是下列哪一部?
A、《康熙字典》 B、《說文解字》 C、《爾雅》 D、《新華字典》
37、“五四”初期的白話文中,男人、女人、物品都稱“他”,後來誰創造了“她”和“它”?
A、魯迅 B、錢玄同 C、劉半農 D、郁達夫
3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 )”。
A、山 B、土 C、靜 D、海
39、“丑小鴨”這個形象來自於下列哪部童話集?
A、格林童話 B、伊索寓言 C、安徒生童話 D、鄭淵潔童話
40、在“網開一面”的典故中,“網”是用來做什麼的?
A、捕鳥 B、捕魚 C、捕獸 D、捕蟲
41、“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句語出自誰?
A、托爾斯泰 B、培根 C、高爾基 D、莎士比亞
42、下面哪一句作為“梨花院落溶溶月”的對句最好?
A、柳樹池塘淡淡風 B、榆莢臨窗片片雪
C、帶水芙蓉點點雨 D、丁香初綻悠悠雲
4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是周敦頤稱贊什麼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蓮花 D、梅花
44、“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詩的作者是誰?
A、李白 B、龔自珍 C、關漢卿 D、歌德
45、曾使“洛陽紙貴”的是下列哪一部作品?
A、司馬相如《子虛賦》 B、曹植《洛神賦》
C、左思《三都賦》 D、張衡《歸田賦》
46、“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句語出自誰?
A、魏徵 B、陸游 C、顧炎武 D、魏源
47、歐洲文學史上有一個人物叫於連,請問他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A、《霧都孤兒》 B、《悲慘世界》 C、《紅與黑》 D、《百年孤獨》
48、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的是誰?
A、達芬奇 B、但丁 C、歌德 D、莎士比亞
49、張君瑞和崔鶯鶯是下列哪部戲曲中的主要人物?
A、《西廂記》 B、《望江亭》 C、《紅樓夢》 D、《竇娥冤》
50、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分別是:波蘭哥白尼、義大利但丁、英國( )和中國( )。
A、雪萊 魯迅 B 、雪萊 屈原
C、 莎士比亞 魯迅 D 、莎士比亞 屈原
51、“投筆從戎”的故事發生在誰的身上?
A、秋瑾 B、陸游 C、班超 D、項羽
52、古代的“會稽”在今天什麼省?
A、浙江 B、江蘇 C、山東 D、安徽
53、成語“無稽之談”中的“稽”解釋為什麼?
A、准備 B、計劃 C、價值 D、查考
54、“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二十四橋”在今天的哪裡?
A、鎮江 B、揚州 C、杭州 D、蘇州
55、“萬水千山只等閑”中的“等閑”,解釋為什麼?
A、空閑 B、等待 C、輕易 D、無所謂
56、“世上瘡痍,詩中聖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是對哪位詩人的最好評價?
A、范仲淹 B、辛棄疾 C、陸游 D、杜甫
57、“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請問這副對聯說的是誰?
A、孔子 B、司馬相如 C、屈原 D、魯迅
58、“嘆為觀止”本意是贊美什麼盡善盡美,無以復加?
A、文章 B、風景 C、音樂與舞蹈 D、建築物
59、中國古代的書籍叫“簡冊”,其中“簡”是用於書寫的狹長竹木片,若干“簡”編連起來就成為“簡冊”。簡冊是怎樣書寫的?
A、用毛筆寫 B、用刀刻字 C、先用毛筆寫再用刀刻 D、用火烤字
60、“高屋建瓴”一詞中的“瓴”是指什麼?
A、瓦 B、屋檐 C、壇子 D、瓶子
61、下列“堵塞、確鑿、闡述”的三組注音中正確的是哪一組?
A、dǔsè quèzuò chǎn shù B、dǔsāi quèzáo shàn shù
C、dǔsè quèzáo chǎn shù D、dǔsāi quèzuò chǎn shù
62、下列三個字中筆畫數說得正確的是哪一項?
A、“像”字14畫 B、“婢”字12畫 C、“嚓”字17畫
63、下列詞語中,“雀”字用錯的是哪一項?
A、雀巢鳩占 B、歡呼雀躍 C、鴉雀無聲
64、下列各組中,數字使用正確的是哪一項?
A、白發三干丈、二十掛零、公元前八世紀
B、48歲、550名、八月十五中秋節
C、十月革命、一二·九運動、10幾天
65、有一首詞的上闕是這樣寫:“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請判斷這首詞的詞牌是哪一項?
A、聲聲慢 B、蘇幕遮 C、江城子 D、念奴嬌
下一頁查看>>>高中語文選擇題答案
⑨ 語文知識題目求解
1農歷九月九日 重陽節
2無錫東林書院
3A祭典禮服B諸葛亮專用C邋遢男專用D古代女子
4「世家」,它記載自周以來開國傳世的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相當於諸侯王的人物事跡。
5蘇武牧羊
6晴雯
⑩ 「鴻鵠傳書」一詞,源於哪 個歷史故事
蘇武(公元前140-公元前60)【典故】 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於一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一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裡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拚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於報告。單於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於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麼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於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癒了,單於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於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麼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於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麼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麼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於報告。單於把蘇武關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飢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飢。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麼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飢。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於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於,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於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鬍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