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妙趣橫生講歷史
歷史從來都是有趣的,我最喜歡的就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可以說是用現代的語法帶領大家走向明朝,共同了解那段三百年歷史的興衰。
其實歷史並不想史書記載的那樣古板,只是史書記載的東西甚少,都是總結性的,所以看起來就像一個呆板的老教授,難免讓我們望而卻步,但是如果我們有代入感的去了解歷史,去講歷史,我們就是會發現歷史只是在不斷的重演,好像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看客,而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另外一個講好歷史的關鍵就是了解這段的歷史,了解就是吃透這段歷史,就像當年明月一樣,他為了寫明朝那些事兒,明朝的歷史,野史,人物傳記都有涉及到,而且信手捏來,對那一年那些事兒都非常清楚,並且能用自己的話去讓大家更好的了解那段歷史,而不是像史書記載那樣描述,只要讀透歷史,才能做到妙趣橫生。
Ⅱ 讀《吳姐姐講歷史》
吳姐姐講歷史是一套15冊的中國通史,上自遠古,下至明代中葉,通過歷史中富於教益的人和事,寫成一系列輕松和富於情致的故事,作者原意是寫給青少年學生的,卻得到了成人和青年的一致喜愛。
我就是其中之一,原來收入這套書,是為了相對系統的將歷史的時間、故事和人物串起來,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歷史的源遠流長,了解歷史的興衰更替,將日常遇到的一些成語,典故、詩詞和地理,人物等等內容,放到歷史的坐標上去理解和體會。我自己先讀了一遍這套書,感覺受益良多。
書中的見解,持正嚴謹,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明辨忠奸善惡的種子,同時也會培養孩子多維度的理解和評論一件事、一個人,孩子喜歡問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其實人是多面的,人性也是最為深邃難測的,一個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在不同的環境中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親子共讀中,我們慢慢體會到,閱讀歷史,其實就是閱讀生活。在品味故事時,會有一種代入感,感覺到現實生活中的某件事、某個人從本質上和歷史中發生的的故事並無二致。因為人性是不變的,歷史中的故事歸根結底是無數歷史人物人性綜合作用的結果。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學史明理,學史增信。
Ⅲ 應該怎麼講歷史故事
說到歷史故事,似乎枯燥乏味是它的代名詞,它給人的印象就是故紙堆里刻板冰冷的文字。
精彩的故事還是很多很多的,幾千年中外歷史真實的故事,往往比虛構的故事更好看。
怎麼把精彩又蘊含豐富哲理的歷史故事變得更受大眾喜歡?那樣電視劇的編劇可以直接從史書找素材,即使剔除特定歷史環境中的負面因素,可以作為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的素材還是很多。
以前的嘗試是直接轉發資料,這樣的表述方式,簡單生硬,沒有多少人愛看。要是本來就比較冷門的歷史,比如十六國,五代十國,讀者更不會有興趣閱讀直接照搬的資料。
要講歷史故事,就得多看一些原版的資料,二手、三手資料在傳播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錯誤,在整理的過程中需要注意。
先看資料,再把想轉述的故事發展理清楚,簡單地復述一遍,然後再細讀,找出其中吸引人的點,從這個故事中可以讓人明白什麼道理,圍繞著這個有吸引力的點去敘述故事。
歷史故事可以寫成嚴肅正經的紀實文學,也可以往人性化的方向寫成心靈雞湯故事,讓讀者看到他們熟悉或不熟悉的歷史人物,去掉光環後,也會有和一般人一樣的喜怒哀樂,這樣會更讓讀者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或寫成短小精悍的哲理小故事,以簡短的文字表述深刻的道理,引發讀者好奇,去作進一步的研究。
簡單說,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多思考,多分析,多變換幾個角度去看,找到自己獨特的視角。
Ⅳ 關於學歷史的問題…謝謝
我以前的歷史課可以說是不錯.別的我不太清楚,把我的學習方式告訴你吧,希望可以幫到你.
首先我是不聽老師講課的,因為歷史課不象別的,它所有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所以我根本就不太聽他講課,除非老師在講故事.
我一般是把書拿過來當故事書看,但是看故事的同時有幾點要求:
1、對於數字的敏感度:主要是對於年代的記憶。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數字性東西,但最主要的還是年代,這是歷史知識點中的一個難點。
2、對於名字的記憶力:每個事件的名字一般都需要記住,中國的還好辦,對於外國的人名一般人是很頭疼的。
3、事件或人物對於歷史的作用:一般來講在課本里出現的每一個故事或人物對於歷史的前進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所以我一般是先看一遍故事,就當故事書來看,是在學習其他課累了的情況下作為調劑。看完故事後,將年代代入。比如說故事裡講的成吉思汗子孫攻打歐洲,那就一定是在成吉思汗的年代之後,大概是某某某某年,都有誰,從哪裡打的,打到了哪裡。對於歐洲和世界的歷史起到了什麼作用。這就OK了!
不要當成是學習,越當做學習記起來越困難!就當做是放鬆。學習其他科目累的時候的放鬆調劑!一個學期下來,你調劑的時間也夠你把整本歷史書里的知識點全部記住了!既放鬆了,有學習了,兩不耽誤,呵呵!
這是我當年的學習方法,不知道適合你不適合你!自己試著看吧!
祝你學習愉快,考個好成績
Ⅳ 女人喜歡歷史的原因是什麼
喜歡歷史的女人的性格
喜歡歷史的女人的性格,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歷史了,歷史書上記載了許多皇帝的豐功偉績和各項政策的實施,我為大家整理好了喜歡歷史的女人的性格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一、理性沉穩
喜歡歷史的一般都不缺乏理性,因為歷史上有著數不勝數因為失去理性而釀成大錯的案例。沖冠一怒、驕橫跋扈、居功自傲等無不例外都是失去理性的代表,歷史上西楚霸王項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人們常說好古之人身上都有一種沉穩的氣質,畢竟那是被無形的歲月打磨出來,這也就導致他們臨危不懼、遇事不亂,看似心中有一根定海神針,其實這都是歷史的熏陶。
這種「毛病」造成絕大多數熟讀歷史的人習慣以史為鑒,不會時常心血來潮,也不會輕狂浮躁,這在許多環境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二、辯證眼光
有理性就會有辯證,不過這種「毛病」在當代卻不常見。對於許多歷史人們往往都是聽而記之,甚至對於流傳民間的故事也信以為真,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出處,歷史上的劉關張其實並沒有結義。
因為歷史存在考證,所以熱愛歷史的人並不會一味地認可其中某個版本的歷史,畢竟有一句話叫做「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事實真相的親歷者才知道」,不過在考證清楚前,目前的歷史還是不能隨意否定。
也就因為歷史上許多不完整的事需要重新探索、思考、考證、假設,所以也就養成了那些愛看歷史書的人習慣性運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某些事情,畢竟這個世界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
於是我們會發現那些愛看歷史的人又有一個「毛病」,例如對於一個歷史人物你如果問他們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們絕對不會信口雌黃,這也就造成他們在生活中容易對一件事更好的權衡利弊,更好的明辨是非。
三、獨立思維
獨立主觀是個「毛病」,人雲亦雲更是個毛病。只要是人,往往不經意間就掉入了人雲亦雲的陷阱中,而當今輿論的威力有目共睹,人雲亦雲更是大概率發生,當然古代也是如此。
《戰國策·魏策二》中「三人成虎」的寓意更為明顯不過。對於避免人雲亦雲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哪怕喜愛歷史的人也並非能做到完美,但是卻能夠做到將這種情況的發生降至最低。
至於為何能夠做到有獨立思維其實還是歷史的關系,看歷史相當於看書,書看多了就會潛移默化去思考,思考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不僅對事,還有對人。
擁有這份「毛病」雖然在有時候會讓你成為一個群體的另類,不管是在科研領域還是文學領域,往往與大眾的看法相差甚遠,乃至引來嘲諷,但歷史的進程不就是建立在他人的嘲諷之上嗎?
四、胸有大志
看歷史也就像玩一種模擬人生的游戲,而歷史並不會隨意記載碌碌無為的'人,於是在那些功成名就的歷史人物中,你總會找到自己喜愛的偶像,例如「漢初三傑」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賞罰分明,糧草不絕」的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哪一位不是如今人們所喜愛的呢?
正因為如此,人們都會在歷史中找到一個正面偶像,並向之看齊,俗話說「擇其善者而從之」,於是漸漸的,心中那份志向也慢慢出現,因為一個愛歷史的絕不希望自己是個碌碌無為的人。
這種「毛病」古往今來都在激勵、引導著許多人積極向上。
五、妙筆生花
這個不是絕對,但也不是虛無,不過喜愛歷史這個群體里有一部分確實是屬於妙筆生花,因為當你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後,你的引用、文筆想不提升都難。
作文行雲流水,賦詩豪情壯志,歷朝歷代的文學家都習慣引用歷史典故,這也才有如今許多耳熟能詳的詩句,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感嘆道「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在歷史的滔滔江水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若是不喜歡閱讀歷史文化類的書,又多少人有機會能夠有「妙筆生花」的「毛病」呢?
六、學富五車
如今的時代,許多學習的都是歷史的經驗,許多知識也都是源於歷史。喜愛歷史的人雖然無法各個學富五車,但是卻能夠保證自己的知識儲量,遇到問題並不會手足無措。
例如文學方面,當「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現時有人能夠明白它的意思,清楚它的來源,但有人卻是茫然不知,這,就是差別。雖然一件事並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有時候卻能客觀反映出一種事實。
所以多讀一些歷史文化書,這個「毛病」總會成為你自信的因素之一。
七、憧憬未來
這個「毛病」大家都有,因為歷史,所以我們更加的對未來嚮往,因為終有一天,我們也是過往雲煙,成為歷史中的滄海一粟。
結語:這些「毛病」或多或少都浮現在喜愛歷史的人身上,不過也就是因為這些「毛病」,讓他們更加上進,更加出色。可見讀書、讀歷史書是有多麼的重要。
靜下心來,每日讀一段歷史。靜下心來,每日悟一次人生。
喜歡讀歷史的女人性格很內斂但是內心想法非常多。喜歡讀歷史的女人往往善於思考。通過讀各種歷史,他們會認真思考,為什麼歷史上會發生這些事,思考歷史中人物的想法。他們會結合歷史人物,通過和自己作對比,向優秀的歷史人物學習,然後就變得越來越優秀。
她們的想法會很全面,思維能力也會變強。喜歡歷史的人也往往善於學習。通過歷史,他們會發現自身上的不足,然後去學習各種自己不會的東西,最後來完善自己。
(5)女生讀歷史故事是怎麼代入的擴展閱讀:
喜歡讀書女生性格
愛好讀書的人,感情會更加細膩,對待愛情會更加忠誠,很多歷史書關於愛情無非就是痴男烈女,對待愛情專一,愛好讀書的人不會背叛他的愛人,以為讀書的人耳染目睹的都是那些感情專一的典故,喜歡讀書的人,形成的愛情觀會更加穩定,在戀愛過程中,會更加浪漫。
愛好讀書人,性格更加沉穩,更容易干出大事,喜歡讀書的人,通過歷史典故,發生事物發展規律,會提高對人性的了解,增加對事物預測的准確程度,作為一個男人,倘若不讀書,他的言辭會瑣碎,會體現出一種市井小氣的感情,而且這些不讀書的人,喜歡炫耀,得理不饒人,以強凜弱,而讀書的人,內心會更加善良,更加仁慈,會贏得身邊人發自內心的欽佩。
Ⅵ 女生喜歡看的歷史小故事
都可以吧、比如我就比就廣泛,我比較喜歡皇帝啊、歷史上的帥哥啊
1. 潘安:
潘安的名氣實在太響,都已經成為美男子的代稱了,稱贊別人英俊的時候基本都會來一句「貌似潘安」。潘安此人,據說「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上了街就有不少女子跟著他,還有人因為難以接近他,就向他的坐車投擲水果,這就是「擲果盈車」的來歷,嚇得潘安不敢出去。美到這樣的地步,不上排行榜也難。
2. 衛玠:
關於衛玠的美,《晉書》中用「明珠」、「玉潤」等形容美女的詞去形容他,他自幼風神秀異,坐著羊車行在洛陽街上,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後世的畫家再怎麼畫隋煬帝,估計也不可能畫到這樣的地步。
3. 蘭陵王:
關於蘭陵王高長恭,我們只要知道一點,據說他的面相太過柔美,他自認為上陣殺敵的時候,會被敵人輕視,所以每次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據史書記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也就是說,他面相柔美,音色也好,還平易近人,這樣的人物,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4. 子都:
子都是春秋時鄭國的公子,據說是當時的第一美男子,他的帥氣是有目共睹的。《孟子·告子上》裡面說:「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意思就是,如果看不出子都是個帥哥,那你就是瞎子。孟子都生活在幾百年後的戰國時代了,難道還特意跳出來給子都做廣告?說明子都真的是帥的人盡皆知了。
5. 嵇康:
嵇康不進精通文學、玄學和音樂,同時也非常英俊瀟灑,別人形容他是「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史書說他「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有一次他去山上采葯,竟被樵夫誤以為仙人下凡,其風姿可窺一斑。
6. 呂布:
呂布的名字,也應該算是家喻戶曉了。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武藝高強,穿著也相當拉風,「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這幅打扮配他的長相,在今天完全可以一炮打響,成為當紅歌星。而且他還騎了一匹赤兔馬,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馬是最好的馬,人當然也不會差。何況他還納了貂蟬,貂蟬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這一點也為他加了很多分。
7. 韓子高:
韓子高是南朝梁朝人,身世微賤,以做鞋為生。據說他「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娥眉,見者靡不嘖嘖」。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亂卒揮白刃,縱揮間,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數矣」。就是說他處於亂軍之中,敵人揮舞長槍白刃瘋狂砍殺,可一旦遇到韓子高,竟然會拋掉手中的兵刃,沒有一個人捨得傷害他的一根毛發,可見此君貌美到了什麼程度!導致很多純情少女,包括陳朝公主,都瘋狂暗戀子高,竟然因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8. 宋文公:
宋文公,也就是公子鮑。據《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公子鮑是一個「美而艷」的大帥哥。後果很嚴重,被中年守寡、獨居深宮而難耐孤寂的王姬看上了,「欲通之」。順便說一下,這個王姬,是公子鮑的祖母。公子鮑要是不美得驚天動地,何至於讓他的祖母對他生出這種念頭?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長輩,她什麼男人得不到?何況春秋時期早已禮崩樂壞,誰也管不到她了。可是公子鮑不願意和祖母私通啊,王姬便千方百計的拍他馬屁,連國家都肯送給他,這可以算是「不愛江山愛美男」的典型版本。
9. 宋玉:
宋玉和上面說的潘安齊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大帥哥之一,光這一點隋煬帝就絕對比不上。
10. 鄒忌:
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有名的帥哥,身型修長(身高八尺有餘),而且形態「昳麗」。他的帥不僅是外在的帥,同時他又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比如,他不清楚和城北的徐公誰更美,就問自己的妻妾和門客,回答都是他本人更美。後來他親自見到了徐公,發現確實不如徐公美。他冥思苦想,認為這是他身邊的人為了討好他,在拍他的馬匹,往往會遮掩事情的真相。他就把此事告訴齊威王,齊威王接受他的建議,從此廣開言路,齊國因此越加強大。鄒忌能有廣闊的胸懷和深邃的思想,更彰顯了他的美。
另一種說法:
一、潘安
二、宋玉
三、子都
四、宋文公
五、嵇康
六、衛玠
七、韓子高
韓子高,梁朝會稽山陰人。據說他「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娥眉,見者靡不嘖嘖」。韓子高貌美,美過中國少年瑰寶周小史,處於亂軍之中,敵人揮舞長槍白刃瘋狂砍殺,可一旦遇到韓子高,竟然會拋掉手中的兵刃,竟然沒有一個人捨得傷害他的一根毛發,史說:「亂卒揮白刃,縱揮間,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數矣」。可見此君貌美到了什麼程度?他絕非僅有漂亮的臉蛋,他身材修長,善於騎射,形體俊美,肌膚誘人,實在是英武異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
八、蘭陵王
九、慕容沖
這個小字鳳皇的美少年是前燕開國皇帝慕容雋的幼子。五胡十六國時期傾國傾城第一人。短短二十幾年的人生,如掃帚星行空,轟動之大把北國江南所有美女都比化了。可惜五胡十六國這段歷史不出名,他也跟著被塵封。
後來苻堅因為影響不好,把慕容沖放了出去,等他稍大,安排做了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守。十幾年後,淝水之戰,苻堅大敗。慕容沖結集鮮卑人,趁亂而起,馬踏關中,揮刀雪恥。曲折經歷形成了性格的極端:外表陰柔,內心狂野,堅毅。
慕容家族以能征善戰桀驁不馴著稱,還有個特點就是外形好。出現慕容沖這么個集大成者,並非偶然。有趣的是燕國皇室選繼承人時,臉蛋漂亮的極占優勢。晉朝「以貌取人」的風雅被慕容鮮卑發揚光大了。
十、獨孤信
獨孤信,出生在一個鮮卑部落的酋長之家,原名獨孤如願。
後來,獨孤如願被權臣爾朱榮收編。爾朱榮見小夥子精於騎射,一表人才,立馬提拔為別將。這時候獨孤如願才二十來歲,在軍中人稱「獨孤郎」,講究修飾打扮,又喜歡耍帥,曾在陣前匹馬挑戰,力擒敵將。單挑本來就少,這一回還是帥哥出陣,又有歷史價值又有審美價值。某日,獨孤如願到郊外打獵,等到晚霞滿天,策馬回城,迎風急馳,帽子無意中偏到一邊。第二天起來一看, 滿城人都側戴帽子,學習這個帥呆了的新造型。
Ⅶ 如何講故事才能打動人
首先講故事要有代入感,比如講從前有一天換成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將時間具象出來,給人更真實的感覺。其次故事的主角盡量用第一人稱,就算不是自己,也可以講成某一個具體的人,如鄰居老鄉同學之類,這樣更接地氣,講故事的時候注意語言要抑揚頓挫有節奏感,配合上肢體語言會更好,如果可能在配點音樂,就更能打動人了。
Ⅷ 如何寫歷史小說
我歸攏了三種方法:
一是人物代入法。
就是以人物為中心,鋪開故事情節,一般有一至二個事件讓人物做出抉擇,給人物製造艱難的選擇困難,人物要按照當時歷史,該說什麼話,就說什麼話,這種方法使用的比較普遍。
一是事件代入法。
突出事件的迫切性,給讀者製造緊張感,但歷史故事可以打磨,不可以杜撰,要按照當時的故事進行,在描寫上下功夫,不是亂來。
再一種是混合寫法。
把握住一個點,融合人物事件層層疊疊地寫,互相勾連,相輔相成。
寫歷史小說注意幾點:
一要80%為史實,20%為杜撰;
二是人物關系要理清楚,不然會影響閱讀;
三是一般以第三人稱寫,寫起來更靈活。
歷史小說,首推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讀他的歷史小說,既可以輕松愉快地獲得歷史知識,又可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啟迪。
許多寫歷史小說的作者無不從蔡東藩的著作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