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0個寓言故事成語和道理
1《買櫝還珠》道理: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2《拔苗助長》道理:告誡人們凡事不要逃著急,而是順其自然。
3《疑鄰盜斧》道理: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4《黔驢技窮》道理:從驢的角度思考說明了如果沒有任何真才實學,就不要虛張聲勢、張牙舞爪。生活固然美好,也固然善良,但它有時候會很殘酷,也會不留情面。總有一天,虛假的西洋鏡會被無情的生活拆穿。面具再華美艷麗、威猛剛毅,也終究只是面具,不是自己的真實面孔。而面具一旦滑落,就會暴露出干癟醜陋的本來面目,到那個時候才會真正明白,品嘗苦果的到底是生活還是自己。
5《對牛彈琴》道理: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教施材。
6《南轅北轍》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實現做好計劃,定好目標與方向,這樣才能夠有利於事情的完成。
7《東施效顰》道理:不根據具體條件,盲目地模仿別人,結果卻適得其反。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8《井底之蛙》道理:要多學習,多實踐,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目光短淺,沒什麼見識。
9《鷸蚌相爭》道理: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鑽空子。
10《塞翁失馬》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事和壞事能夠相互轉化,所以要勝不驕敗不餒,常懷一顆樂觀、豁達的心態,當事情處於不好的一面時,要學會泰然處之。
11《狐假虎威》道理:仗勢欺人的壞蛋雖然能夠囂張一時,但最終決不會有好的下場。
12《庖丁解牛》道理:想要達到對事物深刻、細致的了解,就必須摸准事物的根本規律,並且要懂得利用事物的規則,通過反復的練習與實踐,最終就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13《杞人憂天》道理:杞人憂天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腳踏實地,沒有必要去擔心那些不會發生的事情,因為這些擔心毫無意義,不如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做有意義的事。這則寓言故事也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14《鄭人買履》道理: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2. 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有哲理的成語故事大全
大家曾經學習過的成語中,有哪些是十分有哲理的呢?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成語】: 大筆如椽
【拼音】: dà bǐ rú chuán
【解釋】: 椽:放在檁子上架著屋頂的木條。象椽子那樣大的筆。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語故事】:
東晉的文士王玖從小才思敏捷,膽量很大,散文和詩賦都寫得很好,二十歲時便被大司馬桓溫聘為主簿。有一次,桓溫為了試王殉的膽量,在大司馬府聚會議事的時候,故意騎一匹馬,從後堂直沖大廳。幕僚們都嚇得驚慌失指,四處躲避,唯有王殉鎮定自若,端坐不動。桓溫感嘆他說:「面對奔馬而能穩坐的,將來一定是個黑頭公的人!」桓溫為了試王殉的才學,趁幕僚們在議事的時候,派人偷偷取走了王殉准備發言的文稿。王殉發言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桓溫拿出他的文稿對照,發現他說的內容與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沒有一句相同,不由對他十分欽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將一支像椽子那樣的大筆送給他。醒來後,他對家裡人說:「我夢見有人送我如同椽子那樣的大筆,看來有大手筆的事情要我做了。」王殉的預言馬上成為事實。就在這天上午,晉孝武帝突然死去,由於王殉文筆出眾,朝廷要發出的哀策、訃告和孝武帝的溢議等,全交給他起草。這種殊榮是歷史上少見的。
【成語】: 打草驚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釋】: 打草驚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覺。後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成語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索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索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裡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成語】: 寸木岑樓
【拼音】: cùn mù cén lóu
【解釋】: 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准一樣。後也比喻差距極大。
【成語故事】:
「寸木岑樓」成語由「方寸之木可高於岑樓」變化來,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國的人向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問禮與食哪個重要的問題,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
隨後,這位任人便一本正經地說道:「要是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餓、甚至餓死;如果不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要按著禮節去行事嗎?再有,假如按照親迎禮,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親迎禮,就能得到妻子,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這一問,屋廬子沒有答出來。第二天,便去鄒國,轉告了老師孟子。
孟子聽後,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麼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頂端的高樓還要高。說金子比羽毛重,但是,豈能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的'羽毛還要重?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著吃的,那麼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鄰的牆去摟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著妻子,那麼他會去摟抱嗎?」
後人用「寸木岑樓」成語來比喻差距懸殊。
3. 50個富有哲理的成語故事
50個富有哲理的成語故事如下:
鞭長不及、樑上君子、水滴石穿、星火燎原、過猶不及、杯弓蛇影、樂極生悲、擒賊先擒王、天翻地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畫蛇添足、畫龍點睛、事半功倍、千載難逢、拔苗助長、得過且過、得意忘形。
對牛彈琴、狐假虎威、車水馬龍、半途而廢、專心致志、鬨堂大笑。雙管齊下、栩栩如生、胸有成竹、熟能生巧、水滴石穿、百發百中、無價之寶、八仙過海、鶴立雞群、四分五裂、一鳴驚人。一日千里、對症下葯。
風吹草動、風雨同舟、負荊請罪、甘拜下風、以貌取人、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天羅地網、守株待兔、打草驚蛇、黃粱一夢、雞犬不寧、驕兵必敗、無能為力。
1、鞭長不及:春秋時期,楚莊王仗著勢力強大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沒有理由為了宋國而得罪楚國。哲理:很多事情並非你的能力強就能辦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2、樑上君子:東漢靈帝時小官吏陳心地善良,有天晚上一個小偷溜進他的屋裡躲在屋樑上,他發現後並沒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兒子、孫子叫到身邊,給他們講如何做人,不要學樑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動就下地求饒。哲理:比喻小偷,現在有時也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人。
3、水滴石穿:《漢書·枚乘傳》∶「泰山之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哲理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哲理:只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難辦的事。
4、星火燎原:明·張居正《張文忠集·答雲南巡撫核萊山論夷情》︰「究觀近年之事,皆起於不才武職,貪贖有司及四方無籍奸徒竄入其中者激而構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現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雖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時期,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
5、過猶不及: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說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說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樣的。哲理: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樣,都是不合適的。
6、杯弓蛇影:樂廣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作是蛇,結果病倒了,這說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反作用,對反映客觀實際的歪曲的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消極的作用。它啟示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7、樂極生悲:樂與悲,在一定條件下向它對立面轉化。歡樂過了分,便會招致悲傷。它啟示我們,要實現劣勢向優勢、失敗向勝利、消極向積極等此類的轉化,必須善於分析導致失敗、劣勢、錯誤和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訓,並且在實際中加以改正。
8、擒賊先擒王:消滅敵人的騎兵先要消滅胯下的戰馬,要打敗敵軍先要擒住敵方的首領。我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擒賊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是制勝敵人的關鍵。
9、天翻地覆:蔡文姬到匈奴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好像天地都倒了個個兒,連北斗星都到南面去了。這個故事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它啟示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確地認識事、分折問題,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
10、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因為城門失火,導致沒有逃走的魚遭了殃,說明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如果割斷聯系就要受到懲罰。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成語介紹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4. 簡短的成語故事有哲理
關於簡短的成語故事有哲理有哪些呢?成語是語言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現實應用還是學術研究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簡短的成語故事有哲理,歡迎閱讀與借鑒!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雖已建立了東漢政權,但全國尚未統一。當時,蜀地的公孫述也想稱王稱帝,爭奪天下。這個時候,有一個實力派人物叫竇[dòu]融。王莽當權的時候,他當上了伏波將軍。王莽失敗以後,他歸附了淮陰王劉玄,不但做了張掖[yè]都尉,還被劉玄的部屬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
擁有河西五郡的大將軍竇融看到劉秀在政治、軍事上占優勢,有意順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討,決定派使者帶著書信和禮物前往洛陽。劉秀得知此事後,十分高興,隆重接待了使者,並給竇融寫了一封書信,信中說:“蜀地有公孫述,現蜀漢相攻,你的地位極為重要,一抬腳就會影響兩端的輕重,無論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決定一方的成敗。(原文是:‘舉足左右,便分輕重。’)”從此,竇融十分忠心地跟隨著劉秀,很快被升為大司馬。劉秀得到竇融的支持,實力大增,終於消滅了公孫述和其他政敵﹐統一了天下。
後來,人們把“舉足左右,便分輕重”簡縮成“舉足輕重”這一成語,用來形容在關鍵時刻處於關鍵地位的人,他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整個局面。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麼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三國時期,劉備統率大軍前去攻打漢中。漢中的守將夏侯淵得到消息後,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聽說後大吃一驚,立刻親自率兵四十萬前往抵禦劉備的軍隊。
夏侯淵知道曹操的援軍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帶兵進攻。劉備的將領黃忠見曹軍前來挑戰,就派大將陳式去迎戰。夏侯尚和陳式交戰了幾個回合之後,夏侯尚便假裝戰敗想要逃走,陳式乘勝追擊。誰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滾下來很多大木頭,砸中了陳式,夏侯淵便生擒了陳式。
黃忠聽到部下的報告後,連忙去和謀士法正商量。法正說:“夏侯淵這個人很浮躁,有勇無謀。我們可以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激勵軍隊向前推進,然後引誘夏侯淵來戰,從而捉住他,這就是反客為主的戰法。”
黃忠採納了他的建議,將陣地穩步向前推進。夏侯淵見蜀漢軍隊不斷向自己這邊推進,便組織人馬進行反擊,派夏侯尚率軍出戰。結果,夏侯尚與黃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淵非常生氣,出兵包圍了黃忠的軍隊,還破口大罵。可是,任憑夏侯淵怎麼辱罵,黃忠就是不出戰。時間慢慢過去,曹軍越來越疲憊。這時黃忠突然出戰,夏侯淵來不及防範,被黃忠一刀砍成了兩段,曹軍大敗。
5. 十個優秀成語故事寫出悟出的道理
1、《朝三暮四》道理:一個人要有理想,認准目標,一直向前,千萬不能朝三暮四,那將一事無成;
2、《杞人憂天》道理: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
3、《鐵杵磨針》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4、《盲人摸象》道理:告訴我們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
5、《水滴石穿》道理: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6、《刻舟求劍》道理:說明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不要墨守成規;
7、《井底之蛙》道理:比喻那些見識短淺的人;
8、《畫蛇添足》道理: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得不償失的人;
9、《濫竽充數》道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
10、《引狼入室》道理:比喻自己把壞人或敵人招引進來,結果給自己帶來了不可想像的麻煩。
6. 有哲理的四字成語故事
有哲理的四字成語故事
有不少成語故事都能教給我們一些哲理。以下是我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成語】: 至死不悟
【拼音】: zhì sǐ bù wù
【解釋】: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語故事】:
古時候,臨江地區有一個人外出打獵,捉到了一隻小麋鹿,心中十分高興,便把這小麋鹿帶到家中養了起來。這人平時愛好養狗,大大小小的狗養了好幾條。過了一段時間,小麋鹿看到這些狗和自己都很友好,便也把這些狗當成了自己的朋友。過了三年,小麋鹿長成了大麋鹿,它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了。一天,它獨自走出家門去玩,看到路上有幾條狗在互相打鬧。它以為這些狗也和家裡的狗一樣會對自己很友好,便奔過去和它們一起玩耍。這些狗見了,不由又生氣又高興。生氣的是,這只傻乎平的麋鹿競然如此大膽,竟敢自說自話地加入它們的隊伍,和它們一起玩耍;高興的是,這只麋鹿膘壯體圓,大家可以美美地吃一頓了。於是,它們一擁而上,你咬頭,他咬腳,不多一會,路上一片狼藉,只剩下麋鹿的屍骸了。這只麋鹿一直到死,都沒弄明白自己是怎麼死的。
【成語】: 志在四方
【拼音】: 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釋】: 四方:天下。立志於天下。指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魯國的孔穿(孔子第5代孫)去趙國游歷,跟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和季節結成好友。孔穿回國時,鄒文、季節送了3天行程,臨別時,兩人淚流滿面,對孔穿依依不捨。但孔穿只對他們作了個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學生認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卻不為然地說:我原以為他們是大丈夫,現在才知道他們像女人一樣。人立於天地間,應有'四方之志',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應四海為家,怎麼能像動物一樣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學生不住點頭稱是,對老師更加敬重。後來人們將「四方之志」引申為「志在四方」。
【成語】: 炙手可熱
【拼音】: zhì shǒu kě rè
【解釋】: 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燙人。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語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後來任用李林甫為丞相,政治開始腐化。公元745年,他封楊玉環為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政治越來越腐化了。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劊。由於楊貴妃得寵,楊劊也平步青雲,做了御史,唐玄宗還賜名國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楊國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楊國忠處理。一時之間,楊家兄妹權勢熏天,他們結黨營私,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以致不久以後就爆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可當時,楊家兄妹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楊貴妃等到曲江江邊游春野宴,轟動一時。詩人社甫對楊家兄妹這種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的行為極為憤慨,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大膽揭露和深刻諷刺了楊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詩中的二句。這二句詩的意思是:楊家權重位高,勢焰的人,沒有人能與之相比;你千萬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發怒生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