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過年的傳說故事
過年的傳說故事
過年的傳說故事,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我為大家整理好了過年的傳說故事的相關資料,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秦叔寶和尉遲恭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桃符的傳說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布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春節傳說:萬年創建歷法說
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 過年的傳說有哪些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聰明小伙兒,常年被混亂的節令所困擾,就有了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時,無意間受到樹影的移動啟發設計出了可以測定一天時間的`晷儀,後來,又在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又發現四季輪回的規律。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青年,萬年決定為國分憂,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但是的國君祖乙,為他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希望萬年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在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一歲月有十二圓。
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後來,國君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過年可以幹些什麼
一、過年去看雪
一到過年,北方很多地方都會下雪,所以如果你覺得閑在家裡無聊的話,可以去看雪哦,過年下雪是預示著來年好兆頭,所以看看雪沾沾喜氣吧。
二、過年准備豐盛的飯菜
一到過年,每家每戶講的就是吃喝,大家辛苦一年了,該是停下來休息一下,用美食好好犒勞一下自己了,所以過年就在家裡做一些豐盛的飯菜吧。
三、做年糕
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做年糕,所以如果你閑來無事,可以幫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下年糕,不僅可以學到手藝,還可以幫助到家人。
四、去拜神
很多人都會過年去拜神,因為春節講究一些傳統風俗,祈求來年豐收,祈求家人身體健康,祈求自己早日有姻緣。
五、過年去放煙花
過年了,很多地方都會放煙花,所以你也可以去看煙花,如果你膽子大的話,還可以自己放煙花哦。
六、去逛美食街
過年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舉行一些美食街活動,如果你是一枚吃貨,可以趁這個節日去嘗嘗鮮。
年前習俗
年末廿三/廿四
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老傳統。
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願望。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在最開始的時候祭灶的日子並不是在小年日。鄭玄注《禮記·記法》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傳說從臘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這幾天都是灶神回宮的日子。除夕當天,則要重新請灶神下降,百姓都會先貼上灶王爺的神像然後再開始准備除夕的年夜飯。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地方習俗:江蘇蘇州鄉賢宋朝詩人范成大有《祭灶詞》傳世,生動描寫了宋時蘇州人家送灶的習俗,其詩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少留戀,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斗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據老蘇州人回憶,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寶」外,還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紙馬、灶簾、灶錠等。
年末廿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個別地區有這樣的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接玉皇
民間傳說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廿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
年末廿六
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故此稱為「年肉」。
在部分地方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一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窩頭與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年末廿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二十七,洗疚疾」。
年末廿八
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揮春),迎接新年。
除舊迎新
「歲」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挨年近晚、歲窮月盡」,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此期間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圓飯、守歲等習俗,經久不息。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祭祖大節。
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除舊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清掃庭舍、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們會擺上菜餚、倒上美酒,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此表達對先人的懷念並祈求祖先的庇佑,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祭祀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② 你知道有哪些關於過年的其他故事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4.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9..春節食俗
吃年糕,吃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③ 過年的小故事
過年的故事
——無聲
農村人有一句話叫:小孩過年,大人過難。這話算是說對了。在那些飢寒交迫的日子裡,過年的確是過難。過年留給人的盡是些辛酸的記憶。
打我記事起,家裡糧食似乎總不夠吃,沒菜沒肉的,年過得寡淡無味。有一年,好不容易有了肉吃,卻還是沒有爆竹響。
盡管這樣,我還是喜歡過年。一踏入臘門檻,就整日跟在媽屁股後面問:「媽呀,咱啥時候過年?」
其實,我識數呢,知道離過年還有幾天。我是想提醒媽,村裡好些孩子都添了新衣服,我想我們也應該有。
媽聽懂了我的意思。媽說:「啥時候有錢了,媽一定給你做一身新衣服,比村裡那些孩子的都要好。」
媽一句話把我拉回了現實。我說:「媽,我不跟人家比,只要有衣服穿,能蓋住屁股就行。我褲子上爛了好幾個口子,上操時都不敢放開步子跑。」一句話,惹得合家人圍坐在一起傷心落淚。
離過年還足足有十天時間,我們卻無論無何等不及了,一個勁地催促媽快點蒸饃捏飯。我們早把買衣服的事拋在了腦後。想衣服是富人家孩子的事,窮人家孩子過年只要有肉吃、有爆竹響就行。在我的印象中,媽很少叫我們失望。有媽在,我們從來就不擔心過不了年。盡管一個冬天吃的都是紅薯面饃、紅薯面餄餎和紅薯面油糕,但我們還是對過年能吃上白面和大肉深信不疑。我們有世界上最會過日子的媽,她總有法子把白面留到過年吃,留到最需要的時候吃。她知道什麼時候該吃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吃什麼。
過年了,媽變魔術似的掀開面瓮,舀出大半盆面。我們一個個眼睛瞪得大大的:「哇,咱們家原來還有這么多白面!」
「可是媽,面瓮它早就空了呀!」
媽笑而不答。
媽挽起袖子開始和面。面的芳香溢出來,空氣一樣向四面散開去。我張開嘴巴深深地吸了一口,面香順著氣管進到肺里,我的全身上下立馬為這香味浸透了。我不停地吸,把肚子吸成了大氣球。我捨不得這香味溜走。
「媽,過年這么好,為什麼人不天天過年?」我禁不住內心的喜悅。
媽忍俊不禁:「天天過年,那叫敗家子!」
媽頓了頓說:聽人說闖王李自成剛進入北京那陣,整日花天酒地的,卻還是不滿足。一日就問部下:天底下啥事情最好?一將領回說:過年好。闖王想想說:既然過年好那咱就天天過年……十五天後,闖王被趕出了北京城。人都說闖王命里有十五年江山呢,結果卻只坐了十五天。他這是把一年當一天過了!
我還小,還有許多事情沒有經歷過,當然不希望一下子把年給過完了。我說:「媽,我往後不再向你要好吃的了,我一定要好好上學,長大後讓你也像模像樣地過上個年!」
媽聽後忍不住哭了。媽一隻手摸著我的頭,眼淚啪啦啪啦地往下掉。我仰臉問媽:「你不相信我嗎?」
「信、信,媽怎麼會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呢!」媽使勁拍著我的肩膀,眼裡亮光光的,好像真的過了一個心滿意足的年。
這一年就這樣過去了,它過得寒磣卻不失喜氣。
接下來一年,村人把日子過忘了。三十剛到就早早把年過了,過年那天出去走親戚,走到路上見不著行人,這才發覺年過錯了。人們從四面八方返回村子時已是晌午。年過去了,但人們又不能倒回到過去,為自己過個年。
農村人不看黃歷,記錯日子是常有的事,但像把過年這樣重要的日子弄錯卻是絕無僅有的。這一年就這樣從人們眼皮底下神不知不覺地溜掉了,而它原本可以過得更充實、更富有,但由於我們的一時疏忽,它卻被永遠地漏掉了。它空在生命里,讓我們的人生顯得不夠完整,總覺著比別人少了點什麼。多少年以後,我對這件事仍然耿耿於懷:這年怎麼過得這么荒唐!
往後幾年,弟妹相繼上學了。一個家要同時供五六個學生上學,這在當時再富有的家道也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媽一年到頭不停忙,把種糧都賣了還是不夠開銷。媽有些怕了。媽盯著我們幾個不住地看,就好像我們不是她的孩子。
好久,媽說話了。媽的聲音嘶啞低回,像是吸幹了水分的樹枝戳得人心痛。媽想把四弟給人。媽話說到一半就被我們的哭聲打斷了:「我們不上學了,只要你不把四弟給人!」
媽說不下去了。孩子是媽的心頭肉呢,怎能說給人就給人。媽說:「只要還有一點法子,媽就不會拉下你們一個。」
開過年,我們一聲不吭地跟上哥上山去挖葯材。我們長大了,要自己給自己攢學費。
從春到冬,我們跑遍了村裡的山山岇岇,連旮旮旯旯都翻遍了,到過年的時候,來年的學費還是沒攢夠。我們一一個個面面相覷,沒了主意。到底還是媽想出了辦法,媽說上學要緊,這一年就不吃肉了。
沒有肉的年總是無趣的,我做夢都想著上外婆家。外婆家不但有肉吃,還有壓歲錢掙。可是到了初二,媽卻不再讓我去了。媽說我都十歲了,該懂事了。我想想也是。我都長成大小伙了,幾乎跟二哥一般高了;可二哥連一次外婆家也沒去。
媽走後,我和哥到村口去玩。村口不時有人出人進,把我的眼都看熱了。快到中午時,我實在忍不住了,就一個人偷偷去了外婆家。外婆見到我後一個勁地埋怨媽。外婆端來一碗豬肉燉粉條,我端起碗三下五除二便吃光了。外婆再端來一碗,我又吃光了。我一口氣吃了三碗,吃得外婆淚眼婆娑。外婆罵媽:「你把娃都識搶成啥了!」
媽哭了。媽心裡苦啊!父親有病在身,一家上下七八張嘴全靠媽一人養活,是男人也會吃不消的。
外婆不再言語,抱我到懷里一個勁地用嘴親。
「外婆,你看我這瓜瓜!」我掀起衣服讓外婆看。
外婆往我肚皮上摸了一把,咪起眼笑了,笑得太陽似的燦爛。
我是回到家後才感到不舒服的。到後半夜,肚子突然痛起來。那種痛是深入骨髓的,我能感到自己被疼痛抽搐成一片乾枯的樹葉,在炕上翻來覆去地舞。痛過之後又沒完沒了地吐,直吐得黃水直流。這之後,我見到肉就怕。肉成為我心頭一種刻骨銘心的痛。
時光一晃就是十幾年,我們一個個成人了,家中光景也一日日好轉。媽說:「爛腸的日子總算熬到頭了,今年一定要象樣地過個年,要不然我這一輩子就白活了!」
臨過年,家裡卻遭遇了變故,終日凄凄慘慘的。
這件事過去之後,再也沒有人提過年的事。我們不再把年當回事,不響爆竹,不貼對子,不吃肉喝酒,想把年過成什麼樣就過成什麼樣。
媽終就沒過上一個像樣的年。失子之痛讓媽迅速地老了。媽才六十齣頭,頭發就全白了,眼也花了,腿腳也不那麼靈便了。看著媽的樣子,我就想:年總有一天會把我們都銷蝕掉的。我不敢想像自己老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我想,人老了,就是見天兒過年又有什麼意思呢!
年的故事是說也說不完的。
年滿載著一代人的苦難和夢想。
早上五點我們就會起床,也許你會覺得我們有點「精神病」——大過年的不在床上多舒服一會兒。那麼早起床幹嘛呢?那麼你就說錯了,我們做的正是過新年的第一件事——「起五更」!你是不知道,「起五更」有多爽呀!鞭炮聲,笑聲響成了一片簡直就是一段有聲有色的「交響樂」,把大自然所有的聲音都交織在一起,連天上的星星都忘記了睡眠,停下來觀看!
早晨7:30也不錯呀!也許你有會覺得奇怪了——7:30正是吃早飯的時間,吃早飯有啥好玩的?對了!正是吃早飯的時間,可是今天的早飯和以往不一樣—早飯可是吃餃子!為什麼要吃餃子呢?因為餃子的形狀像一顆顆大元寶,象徵著來年會財源滾滾!吉祥如意!所以我今天早晨一下子吃了30多個餃子!(不是我愛財,是味道太好了!)
吃過早飯就是我們小孩子的天下了,不管我們幾個孩子怎麼玩,爸爸媽媽都不會批評我們!真是——「全家小孩大解放」呀!
中午全家要吃團圓飯!要所有的孩子把一年的學習成績做一個匯報,看看誰進步了,誰退步了。對進步的孩子發一個大大的紅包給與獎勵,對退步的孩子也發一個大的的紅包表示鼓勵!這時候我最開心——因為我年年都得到進步的紅包呀!全家人坐在飯桌上有說有笑,那場面——溫馨極樂!
。。。。。。
晚上我躺在舒服的被窩里回想著這一天快樂,開心死了!那感覺太溫馨了!
OK,就這些了!
④ 我的春節故事高一作文怎麼寫
我的春節故事作文怎麼寫?要從哪些方面去寫,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我的春節故事作文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首先明確本次作文的主題,敘述關於想要記錄主題事項的具體情況(包括記錄的對象、時間、地點等),然後就想要敘述的主題中印象深刻的事物進行詳細描述(包括但不限於事情、人物、物品等)。最後總結關於敘述的主題事項的新收獲或者新的感悟。
我的春節故事高一作文範文1
每年的春節快到時,我都不知道將怎樣度過這個春節。我記得往年過春節都很有意思。孩子們最喜歡的,當然是除夕的早晨去集市上挑選煙花、禮花。然後晚上可以盡情地放煙花,或者看別人家放的禮花,那場景自然熱鬧非凡。孩子們這時的心情啊,別提多開心啦!我也是在過年是才能找到那段童年裡最快樂的時光。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吃完年夜飯後,最喜歡看的一定是《春節聯歡晚會》。裡面的節目都非常精彩,小品更是為全國觀眾人民增添啦一份歡樂的氣息。快到12點啦,激動人心的時刻到啦:我們會隨著主持人一起倒數:「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這時候,全國人民都沸騰起來啦,家家戶戶更是禮花飛舞。我高興地喊到:「過年啦!過年拉!」孩子的天真、興奮勁也在這不經意間悄悄流露出來。到啦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給親戚們拜年,當然,我家也不例外。和親戚們在一起的時侯,自己常常會成為被關懷的對象,這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溫馨、愉快、充實。人間真情的珍貴可能在於一個教導會打開人的心扉;一個鼓勵會成為推向人生轉折點的一種原動力,從而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問候會扶平心靈的創傷;一種溫柔的態度會讓已經受到驚嚇的孩子對你產生好感,從而讓你有一個機會把他栽培成一棵參天大樹。這些都是人間真情,而且都來自親朋好友們的內心,我想,假如你遇到困難啦,親友們會在你的身後默默地支持你、關心你!因此,真情和金錢比起來,金錢不是顯得太微不足道啦嗎?
到啦大年初二,我就更應該提啦,因為這天是我的生日,然後爸爸就會請許多親朋好友來慶祝我的生日,還會買上一個大蛋糕。最高興的人當然就是我嘍!
今年的春節又會是什麼樣的呢?雖然等春節要經過一段時間,但是還是阻隔不啦我對春節的嚮往,而且我還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等下去,終有一天你會等到你期待的那一天。對於春節,我將懷著一顆滿懷期待的心!
我的春節故事高一作文範文2
要說我最喜歡的節日。那就是春節了。
在春節里,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咱們家也必不可少。先在餃子皮里放上肉餡兒。然後再把它包起來。這樣一個個。又大又飽滿的餃子就做好了。真是讓人垂涎三尺啊!
做完餃子我們村裡還有寫春聯的活動。許多老人小孩都想大顯身手,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寫的很好呢!我也不例外,剛好我學過毛筆,正好在這個活動中伸展伸展。「人和家順百事興,富貴平安福滿堂。」不錯的。誰不希望自己家人和家順呢?我寫的這個對聯,得到了許多人的好評,滿滿成就感寫在臉上了。
到了晚上,該吃年夜飯了。桌上的菜也是豐富多樣。香噴噴的魚、熱騰騰的蝦、香甜軟糯的年糕??這些都是必備的。還有雞肉、青菜、水餃等等。我們一家人圍著大圓桌坐著。有說有笑的吃著飯。
吃完年夜飯,我最喜歡的環節開始了——那就是拿壓歲錢。跟爸爸媽媽說一聲新年快樂,兩個嶄新的大紅包就自覺的跑到了我手上。跟爺爺奶奶說一聲壽比南山,一大堆好吃的就投入了我的懷抱。我們家個個笑容滿面,到處都有歡樂的笑聲,這才是過年。
之後,我們一家人圍在電視機旁看起了春節聯歡晚會。看那些舞者優美的舞姿,歌手動聽的歌喉,有趣的相聲表演,還有笑點巨多的小品??大家津津有味地看著節目。有時,還議論幾句。當我看到小品時,捧腹大笑,笑得肚子都疼了。
當春節聯歡晚會,快結束時。12點的鍾聲響起了。我們村的人就立馬點了爆竹。一陣陣噼里啪啦的響聲,在我看來卻格外的動聽。大家點燃了各種各樣的煙花。奇形怪狀的,如同一朵朵美麗的花,有的像一朵玫瑰花,嬌艷而又不失優雅;有的像牡丹花,大方而又不失風度;還有的像櫻花,嬌小而又不失美麗。弄得藍天中像花海一般絢爛多姿。
剛放完煙花後。我卻更睡不著了。看著這熱熱鬧鬧的小村莊。家家戶戶點著燈籠,貼著春聯,放著煙花。這就是我的春節。我愛我的春節。
我的春節故事高一作文範文3
春節,農歷新年,是一年的開始,一個傳統的節日。春節期間,全國各地舉行各種慶祝春節的活動,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熱鬧喜慶的氣氛。主要內容包括舊布和新材料的清除,對神和祖先的崇拜,以及對新材料的祝福和祈禱。形式豐富多彩。我們的「天天向上」學習小組開展了以春節為主題的小組活動。
我們學習小組的活動都與春節習俗有關:包餃子、寫春聯和吃餃子。我們寫的對聯是「春天總是在一年的四季,所有的顏色永遠開花。」這是「四季平安」的一個交叉部分。因為我去年學了對聯,所以我成了一名小老師。起初,每個人都不耐煩,無法平靜下來。因此,寫作不是很好。我告訴他們,「書法不能匆忙寫,要慢慢寫,一筆一劃!」聽了我的話後,每個人都放慢了寫作速度,並逐漸開始寫得越來越好。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正式寫在春聯紙上的對聯都非常漂亮。我對自己說:有了耐心,我就能得到我期望看到的東西。
寫完春聯後,我們高舉對聯,拍了很多集體照!拍照之後是餃子製作過程。我們包了不同形狀的餃子:糖果餃子、布袋餃子、貝殼餃子和許多種餃子。我媽媽還教我們用水和填料包餃子,做成小饅頭。然後捏一個角,繼續朝一個方向捏。最後,開口收緊了,這樣一個小巧精緻的饅頭就做好了!雖然不如我媽媽的好,但我也做了一個不錯的餃子。
當我們的母親煮餃子時,我們玩「抓鷹雞」直到我們的母親叫我們「吃餃子」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尋找我們做的餃子的形狀。我們親手做的餃子真的很好吃。
這個學習小組活動讓我明白了無論你做什麼,你都需要有耐心,無論你是寫春聯還是包餃子!沒有耐心,什麼事都做不好!
我的春節故事高一作文範文4
過年咯!大街小巷一塵不染,各大商鋪張燈結綵,家家戶戶喜氣洋洋,男女老少滿臉笑容。
過春節,是我們小孩最幸福的時光,吃好玩好喝好穿好用好,不僅成了「五好小公崽」,而且還不用做作業,豈不妙哉。大年吃的團圓飯全都是美味佳餚,玩的盡是精彩刺激的電腦游戲,喝的是營養豐富的牛奶咖啡,穿的是氣度不凡的各大名牌,用的是精挑細選的物品,大人們把我們當作「掌中寶」「心頭肉」,一天吃了睡,睡了玩,那簡直就是神仙的日子??
這還不過癮,我們還玩起了禮花盛宴,我們一會兒往這里扔,一會兒往那裡扔,玩得不亦樂乎。只聽「嗖」一聲,火苗像慧星一樣,拖著金色的小尾已,投進了黑夜的懷抱。「轟」火苗使出齊天大聖的「七十二變」瞬間在空中綻開了笑臉,接著,一個五彩奪目的的花中皇後——一大朵牡丹閃亮登場了,赤,橙,黃、綠、顏色多得數不勝數,搖身一變,又變成了閃爍的小星星,這個牡丹還沒謝幕,那個菊花仙子又上台了,看得我眼花繚亂??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煙花飛舞迎新年」。
過春節,是父母最期盼的時光,每每這時,一家三代,四代人都聚在一起看聯歡晚會,爺爺奶奶憶苦思甜,爸爸媽媽憧憬未來。聯歡晚會里有滑稽逗人的小品,有幽默好笑的相聲,有古老動人的經典節目,還有悅耳動聽的歌曲。這時,客廳里充滿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過春節,是爺爺奶奶虔誠的時光。他們會不折不扣地通宵不睡覺,而且要求我們每年都在一起守歲。迎接新的一年到來,據說守歲無倦意,表示來年的精力旺盛哦!除了守歲,還規定初一不許早起,不許倒水??我們一邊守歲,一邊跟著電視里的主持人一起倒計時??
我的春節故事高一作文範文5
已經降臨了,新年的腳步也悄悄臨近,活潑可愛的小兔跳走了,虎虎生威的金龍飛來了。要說一年有什麼嚮往或懷念的,那就是春節了。
每到春節,大家便歡聚在家,歡聲笑語成了新年的點綴。天漸漸黑了,飯菜早已擺上桌,一手拿著一根長竹竿,另一手拿著一串鞭炮。大家一起將鞭炮掛上竹竿,爸爸把竹竿伸出窗外。膽小的我早早溜到爹爹的書房裡,捂上耳朵,不敢那嗆人的火葯味和震耳欲聾的聲響。等了許久,怎麼沒動靜?
我放下捂著耳朵的手,屏息靜聽。突然,「噼噼啪啪」的突然響起,嚇了我一跳。
放過鞭炮,大家開始吃年夜飯。我和幾個表姐都是「肉食動物」,看見那燒得黏糊糊油汪汪的雞、魚、肉,都忍不住大快朵頤,奶奶看得是眉開眼笑,連聲問:「好吃嗎?好吃嗎?」「好吃!」大家齊聲回答。一陣風卷殘雲、狼吞虎咽過後,大家打著嗝,撫摸著圓滾滾的肚皮,互相打趣、說笑。
「給壓歲錢嘍!」姑姑的一聲提醒喚醒了爹爹奶奶和我們幾個孩子。大家七手八腳地找來小板凳和墊子。我動作麻利地跪下來,磕了兩個頭,長輩們高興地遞給我好幾個紅包。
我們開始放煙花了。爸爸、哥哥拿著幾捆又粗又長的煙花在放,一時間,剛才還黑漆漆的頓時五光十色、五彩繽紛。我拿了幾支小的在放。我手中的煙花棒有金銀相間的條紋,一點燃,就「嗤嗤」地冒出幾團金色的火花。雖不如大的那麼耀眼美麗,但也挺好玩呀!我一手拿一枝,舞動著、搖晃著,幾只金色的螢火蟲便在窗戶上飛舞跳動了。我燃盡一支又拿一枝,不知不覺就放完了。我戀戀不舍地離開陽台。
春節晚會開始了,大家津津有味地看著、笑著、說著、唱著,極了。
我真盼望春節快快到來!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⑤ 關於過年的傳統小故事
鏈接: https://pan..com/s/1nbd__FhpHwlVgVIFN97P1w
春節習俗小故事
⑥ 過年期間你經歷的最有趣的故事是什麼
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那天真是熱鬧的不得了。
早上起床後,我先來到爸爸的面前,按照老家的風俗,跪下來給爸爸拜年:「爸爸,我給您拜年了,祝您身體健康!」爸爸樂呵呵的給了我兩百元。然後是媽媽,「媽媽,給您拜年了,祝您新年快樂!」媽媽聽了,笑眯眯的給了我兩百元。接下來是大姨和姨夫,:「大姨姨夫,我給你們拜年了,祝你們健康長壽,心想事成!」大姨和姨夫也各給了我兩百元。我又給了許多長輩拜年,「奶奶我給你拜年了,新年快樂!」「舅舅舅媽,給你們拜年了!」「外婆,我給您拜年了,祝你健康長壽!」……拜完了年,我數了數收到的壓歲錢,大概是一千四百元,望著這些壓歲錢,我開心的笑了。
⑦ 過年的來歷傳說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⑧ 春節就要來了,請告訴我你所知道的春節的故事或習俗,並且寫出你將如何度過春節,不能少於80字。
春節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