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二月河說《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而《康熙王朝》無話可說
謝謝悟空邀請。最近作家二月河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他的《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兩部電視劇劇又被重新提起。當年《雍正王朝》豆瓣評分8.9,《康熙王朝》豆瓣評分9.1,說明這兩部劇都深受觀眾喜愛。
但也存在過不同意見:百家講壇的紀連海表示,把雍正演的那麼好,那麼為國為民,就有些過分了;二月河也曾對唐國強表達過同樣的意思:你演的雍正有點太好了一點,我認為他應該更陰壞一點。
唐國強也表達了藝術再創作的觀點:如果按照你寫的那麼拍,央視一套不會給播的;雍正主張的改革是順應時代順應潮流的;雍正是個有貢獻的帝王,應該展示他在改革中遇到的難題,在勵精圖治方面作出的一些努力,要呈現其積極的一面,而不應該一股腦的照搬小說或者 歷史 。
二月河說,《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康熙王朝》因未參加劇本改編,所以「無話可說」。
實際上,《雍正王朝》的改編出自二月河之手,而《康熙王朝》的改編則出自另一位作家之手,兩位作家筆下的兩個作品,肯定有區別的。怎麼回事?《康熙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康熙帝國》改編的,據說劉大印三下南陽買下其版權後,發現書中的情節在《雍正王朝》中幾乎用盡了,但他仍覺得錢沒白花,請軍旅作家朱蘇進重新編劇,兩人關在小屋裡討論了九天九夜,完成了《康熙王朝》的大綱。
二月河清楚《康熙王朝》是別人買下《康熙帝國》版權改編的,要尊重別人勞動,不好說三道四,所以他「無話可說」 ,這也是一種個人修養。
有人曾指出《康熙王朝》在 歷史 知識上錯誤百出,每一集都有不止一處的 歷史 硬傷,不管多少傷,這與二月河無關了。
但牽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 歷史 劇問題, 歷史 劇是取材於 歷史 事件和 歷史 人物的劇目,西方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作品,並把「維持 歷史 的忠實」作為創作原則。 歷史 劇要尊重 歷史 ,不能拋開 歷史 胡編亂造或無中生有,如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田漢的《**公主》,曹禺的《膽劍篇》等都是著名的 歷史 劇。
旡須諱言,目前 歷史 題材的作品較多,但存在問題也不少:例如康熙反對微服私訪,康熙從來沒有微服私訪,康熙一輩子都沒有微服私訪,還有個微服私訪系列片,你說是戲說還是胡說?
例如大鬧天宮的明明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卻變成了天蓬元帥豬八戒,六小齡童說過一句話很經典: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雍正王朝是 歷史 劇的巔峰之作,演員表演到位,劇情跌宕起伏,非常好;而康熙王朝中的陳道明的表演非常做作古板有耍酷的嫌疑,陳總共沒演過幾部片子,圍城還可以,英雄里的秦始皇更耍酷,最後一直在教育觀眾,太膚淺!康熙王朝沒有雍正王朝拍的好,我個人喜歡雍正王朝。而康熙王朝裡面有一個最大的 歷史 性錯誤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孝庄太後的台詞,她一口一個我孝庄我孝庄什麼什麼的。請注意,孝庄是謚號,是孝庄死後的封號。請問當時她是怎麼知道她自己叫孝庄的。這個錯誤很嚴重。
康熙王朝改動較大,不過大場面多,老少都愛看。小時候我就愛看康熙王朝,喜歡看戰爭場面。故康熙王朝收視率高。那時候雍正王朝看不進去。等長大了再看雍正王朝,一下就投入進去了。電視劇康熙王朝不能當正劇來看,康熙人物的塑造沒有層次,沒有變化,故事情節單一,和雍正王朝開始的畫風完全不同。尤其是康熙在殿上訓斥貪官的情節,更不符合實際情況,再傻的皇帝也不會公開和大臣決裂,這是沖動和愚蠢的行為,轉化成心理描寫更合適。
原著寫的小說才是真水平,用筆文章寫的偏古典,知識面很廣用詞用意很深,極好。雍正王朝電視劇也很過癮,沒有過多兒女情長,全是政治權謀,男人權利的較量,這才是好電視,每一集都是精彩,過癮那。哪部電視劇,如果快進播放不影響劇情,說明這部電視劇比較平淡,如果這部劇,一快進播放,後面的劇情連接不上,說明這部劇一定不錯。康熙王朝這部劇,你快進看完也不影響劇情,而雍正王朝,每一個動作、表情,一句話,就為以後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
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我都看過,如果原著是100分的話,《雍正王朝》的確可以打八十分以上,至於《康熙王朝》我連50分都不想給,我都懷疑這部電視劇是根據二月河的小說改編的嗎?小說里百分之六十的人物都沒出現,情節也不對,兒女情長太多,生拉硬扯,我也就勉強看了一回,三部曲里《康熙大帝》是最精彩的一部,拍成了這么個爛樣子!不可否認唐國強,陳道明,焦晃三位老師都是優秀的演員,陳道明在康熙王朝中表演的很有氣場,那是因康熙的 歷史 定位而設計的,所以像偶像劇,唐國強在雍正王朝中能把雍正演的這么到位,很大一部分是焦晃老師把康熙演的很真實而襯托出來的,所以雍正王朝更像一部真實的 歷史 紀錄片。
喜歡看雍正王朝,故事情節復雜,比較現實,雍正帝刻苦勤勞,在眾弟兄中,出類拔萃,是個干實事的人。康熙王朝太戲劇化,表現得太完美,讓人失去了看點,過猶而不及,作為 歷史 ,還是希望看到真實性的一面,否則怎麼引以為戒。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值得玩味,怎麼會出現紅樓夢這樣的書呢?已將禮儀、道德規范演繹到了極至,封建傳教,鎖國閉門,是清朝統制者最大敗筆。
對於「康」裡面「主演」們的演技,的確是「個人喜好」問題。但是對於「康熙王朝」的編劇,真是讓人遺憾,「康」裡面有很多不合情理橋段,不是要求一定是真實的「 歷史 」細節,而要求情節合理的過度(「 歷史 」上段落節點都已經確定,而在細節過程需要「比較合理」的過度,才好呈現給「觀眾」)。「康」畢竟定位是部「 歷史 正劇」(是給「閱歷成熟」的成年人」看的,不是那些適齡「偏低」的「偶像劇」。),那麼它的情節轉折,就不可像那些「戲說」作品靠攏,需要細節嚴謹合理。(這里不要怨「觀眾們」挑刺,如果是「還珠格格與康熙微服私訪記」那樣「 娛樂 」為主的,還真是個人愛好,我們也真「無話可說」。)
康熙也是我看了好幾遍。雍正我不知道看沒看應該是看了。我比較喜歡 歷史 劇。總有人拿這兩不劇來比。我覺的把個人第一映像很重要。康熙的少中老年。覺得還是可以的。就像那首歌說的像天再借五百年。別因為中華民族在清末衰敗就否定掉一個為民族做出貢獻的人物,事實而論如果沒有康熙的一番作為,不知道還有沒有現在的福建和東北三省。當然這是個假設詞。雍正王朝、雍禛四王爺有謀士幫襯,當皇帝時有張霆鈺等大臣特別是十三爺保駕,如果有事君臣在一起商討解決辦法。康熙王朝、就不行了獨顯二人康熙和孝庄太後,大臣們能力都不大基本都是皇帝一人的才能,所以相比之下雍正王朝要比康熙王朝好看的多。
可能是比較年輕,只看康熙王朝。康熙王朝人物刻畫非常經典啊,演員也非常給力,很多經典的角色,明珠,索額圖,施琅,姚啟聖,李光地,周培公,鰲拜,索尼,葛爾丹,蘇麻喇姑,榮妃,圖海,大阿哥,太子,鄭經,朱國治,藍琪兒,李德全,魏忠廷。主要是時代不同。康熙王朝正值康熙創業期,是新生王朝,所以一切都是新老交替,生機勃勃,非常有朝氣,並且要突破老權貴的阻礙,斬殺攔路虎,所以整部劇的節奏非常激昂,沒毛病啊。那些抬一個踩一個的,明顯是坐著不腰疼。雍正王朝是比較平穩的,相對於康熙王朝的內憂外患,幸福多了好嗎。所謂人不能太閑,一閑下來啊就喜歡搞事情,就搞出什麼九子奪嫡之類的。放過康熙吧,那麼多事情夠嗆的了,還搞出那麼多陰謀詭計出來?然後,就說,康熙王朝裡面朝局博弈不如雍正王朝,拜託認真看完再發表意見好嗎?
「康熙」是在炸裂式表演下的作品,人物塑造毫無深度、無內容、無思想的干古一帝、人間完人的偶像劇,乏善可陳!「雍正」在選角上已是精心之作,上到康熙下到張王哥,幾乎無缺點,有血有肉!至於雍正演得太好,呵呵!其實陰暗面唐國強已展現出來了,觀眾忽略罷了。雍正王朝把雍正美化的太厲害了,純粹是迎合某些人的喜好溜須拍馬之作。其實應該改成雍正反腐演義比較合適。康熙吧,純粹是另起爐灶又編了一個故事,而且編的故弄玄虛不怎麼樣。二月河收了人家版權費,拿人家嘴短。不好多說而已。
當然,這二個都比不上《大明王朝1566》那才是我心中第一神劇。先默哀一下二月河老爺子,其實你的作品真的很不錯。雖然我不喜歡清朝。
我爭取一句話說完整個劇:
康熙王朝一開始,小康熙上位,兵不血刃弄死鰲拜,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除了被鰲拜郁悶幾次,貌似沒任何損失就搞定了鰲拜,自此開始正式執政天下道路,整個劇中的康熙就像神人一樣,算無遺策,所有布置都是彈無虛發,玩弄無數奸臣也好,忠臣也好,敵人也好,如人無人之境。
貌似這樣的神跡,除了《三國演義》的諸葛亮我沒看到第二個,就是諸葛亮最後也敗了,敗在生命有限。
比如劇中朱三太子的妹妹就是,最後不知道為什麼就要替康熙去死。
NMM的,他們是死對頭好不?因為愛情嗎?也許吧!康大麻子看來很帥!這哪是 歷史 劇,簡直是偶像劇。
魅力值滿分不說,能力值也是滿分
我們看看後來啊,起兵作亂的吳三桂那可不是一般人物,真實的 歷史 上吳三桂叛亂幾乎就要成功了,影響力非常非常大,害怕到康熙都想要退回關外跑路。
最後怎麼著,在劇中被奶奶孝庄一頓罵就振作起來,然後就平定了叛亂!
在我看來就更傻逼,演成了一個一天到晚正事不做,每天懷疑下人的無恥小人,最後搞的自己離心離德,成孤家寡人,然後台灣就收復了?
原本 歷史 上的收復台灣可沒有這么簡單,一個沿海禁令,就是死人無數的惡政,居然在劇中成為了愛民的善政。這電視劇拍的真惡心,有沒有想過無數在遷界禁海令下死的人的感受?我們成了你頌揚偉大的工具?靠哦!
這那是 歷史 劇,全部脫離事實不說,還在刻意美化和包裝,然後一個千古一帝就躍然劇中?拍這樣劇集的人其心可誅!最後造成結局就是,這個電視劇除了歌能聽聽《向天再借五百年》其他的都乏善可陳,基本毫無看點,就是一個人的獨角戲。
突出康熙之下,其他人都是反派,都是弱智,毫無一點深度和城府,你要美化康熙也不要貶低別人好不?
至於說政治斗爭,也是弱智兒童玩宮斗。
比如:李光地斗明珠索額圖,那就是幼稚兒童 游戲 ,打個小報告明珠就倒台了。你侮辱我們智商嗎?索額圖也是,隨後不明不白倒了,拍不出厚重感覺不如不拍。政治斗爭一個小報告就能搞定,那還有爾虞我詐的空間?
哦對了,還有個人出彩,那就是胡天鴿演的藍琪兒,我最喜歡了小時候的女神,太可愛了!
也就這些人演技可以看看,藍琪兒古靈精怪還有愛很離別可以看看,其他的完全下扯淡。和雍正王朝比,那就是一個天一個地。
當時北京下著暴雨,宮外是雷霆閃電,宮內也是雷霆閃電,康熙詢問水患治理,眾人都啞口無言,最後所謂的八賢王開始說屁話,被自己弟弟給坑的一踏糊塗,然後老四就出現,開始自己的表演。
這爭斗從一開始持續到最後,滿滿鋪開的劇情從水患為引子,一直到官場眾生相,皇子們各個腐敗貪污,下面各個階層也是各有利益訴求,最後怎麼辦?
沒辦法,然後就是各種妥協爭奪。
貪官因為貪污被皇四子撤職,最後無奈還要給他穿上,這是斗爭和妥協。
老四老十三用計逼貪官和鹽商捐款,無奈嗎?皇權也無奈,最後還是用計謀搞定的這是詭計和權謀。
接下來就是清繳國庫欠款,審理張五哥案,熱河狩獵,廢黜太子,眾臣舉薦老八,佟國維和烏先生對康熙心理的不同揣測,血洗江夏鎮,李衛當寶,十三爺拿人,火燒百官行述,太子謀反,老十三被關,老十四齣征,送死鷹案,最後康熙駕崩。
至於雍正繼位之後,那就更好看了。
一頓他和年羹堯吃飯的鏡頭就既有話術,又有權謀還有爭斗。
雍正:五問三事,步步驚心。
這段飯都夠我分析出一篇爆文出來了,這樣的精彩無處不在。
還有鄔先生,也是整部劇穿針引線的人物,看人心之准,看主子之准,最後和雍正告別時候的暗含深意。都值得細細思索。也值得回味人生。
最後年羹堯死之前,和放牛娃下棋,也是寓意深刻。回味無窮!
可以說,整部劇毫無尿點,人物刻畫也非常到位,這里所以人基本智商在線,那想康熙王朝那樣都是白痴,在充分突出了人性復雜善變基礎上,將官場百態也刻畫的入木三分,根本不存在戲不夠,還要靠愛情故事湊的問題。
康熙王朝看完,就是康熙一個人獨角戲,雍正王朝看完,那是每個人都在心中,對比就別對比了,除了《大明王朝1566》可以超越雍正王朝,其他的就別拉出來鞭屍了,不夠格嗎!
《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其實無論原著還是影視劇,其實看完後,感受都差不多1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但能說明情況)
《康熙大帝》像吃快餐,雖然葷素諸多,顏色鮮艷食慾大增,其實吃完後只有飽腹之感,不可回味!
《雍正皇帝》像喝湯,雖然看似單調,一旦入口,有些欲罷不能之感!
《康熙》場面宏大、一瀉千里!治鰲拜、平吳三桂、收復台灣、定準格爾!雖然每個事件都很有氣勢,但卻少了一些真實性!特別是對於這些大事件帝王、臣民似乎都預知結果一樣,缺乏應對事件時的陽謀和陰謀的深刻描寫!
當然,這也許和康熙皇帝真實的人生閱歷太順有關吧!反正看了一遍熱血沸騰,但總也沒有興致在讀一遍。
《雍正》更多的是把上部的大氣場面收回來了。人物刻畫更為深刻!把雍正皇帝登基初期波譎雲詭的朝局描寫的具有十足的代入感!
雖說雍正較之於康熙少了些氣吞山河的帝王氣。但多了面對暗潮湧動的朝局下諸皇子奪位,大臣奪權時一個皇帝的無力和滄桑感!
《雍正》更具血肉 情感 ,情節的設定和場景比起《康熙》的恢弘大氣、無垠坦盪更多的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焦灼和壓抑!
也許二月河先生的入筆是根據帝王的經歷改編!經歷不同,下筆的側重點也不一樣!總而言之都是清史小說的巔峰之作!非要強者裡面挑最強《雍正》我以為最好!
感覺題主的提問用心良苦,因為「無話可說」這四個字,可以理解成兩種完全不同的意思。那是已故的二先生十幾年前參加一檔電視節目說過的話(2001)。
當時,康熙王朝的首播大紅大紫,收視率已超過《雍正》和《大宅門》。有嘉賓請二月河給《康熙》《雍正》打分。二先生給後者打了80分,而對於《康熙》則是以「無話可說」作答,理由是沒有參與劇本改編和拍攝工作。
二先生是個講故事的聖手,且人情練達,老於世故,又如何肯做場面上得罪人的事,所以,才會用無話可說來搪塞。我猜,如果二先生對改編十分滿意的話,也打個80分,應該也不會讓劇組難堪。問題是不滿意,不好說,所以才無話可說。
這就牽扯到對這兩部劇集的整體評價問題了。
照我的觀感和思考,早一些的《雍正王朝》要比《康熙》更勝一籌,觀察角度主要在劇情打磨,人物塑造和演員表演三個方面。
1
恐怕相當多的人都承認,《雍正》和《康熙》這兩部劇,可說是三十年來同類題材的巔峰之作,但二者在對原著中正史和野史的選擇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原著《雍正皇帝》共一百四十章,裡面野史采錄部分過半以上,至於枝節太多,劇情主線難以把握。根據當時的拍攝花絮報道,男一號唐國強堅持將劇中的大部分野史刪掉,突出整部劇的故事主線,避開之前的清宮戲傳說戲說的套路,彰顯雍正這個 歷史 人物的真實性。雖然,原作者二月河真心捨不得,但最終還是同意了劇情的重新整理和改編。
而我們看到的《雍正王朝》,不僅故事流暢完整,且將野史中那個殘暴的四阿哥,予以正本清源式的還原了 歷史 真相,由此,我們才看到了一個勵精圖志、勤政忘我的有為帝王。
而《康熙王朝》在史料選擇上,似乎更注重 娛樂 化的戲劇性。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導致劇情的拖沓,還出現了一些較為雷人的場面。
還記得康熙對陣葛爾丹那場大戲嗎?御駕親征,陣前交兵,突然闖出兩個女人跑到陣列間,哭天抹淚地勸架,分明就是田間地頭上的岳婿鬧劇嘛。
2
評價一部電視劇的好壞,劇中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通常都是最顯著的標的。四爺,老十三、鄔先生、八爺、十四弟,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雖然已過多年,卻仍然可以從人們的日常話語中聽到,而且,一人一面,個性十足,有內涵,有故事。
而《康熙王朝》,感覺所有的戲都被康熙和孝庄包完了。雖然也有索額圖,明珠,周培公這些有色彩有看點的人物,但多半都是在為男女一號打醬油,開場都很出彩,看下去卻是虎頭蛇尾。
3
陳道明是個好演員,氣質、修養,以及對角色的理解,都堪稱上上之選。但他天生有些孤傲,給人以拒人千里的感覺,因此,雖然並不缺乏帝王的霸氣,也不乏對角色的充分體驗,但總覺得缺少了那麼點兒人主的親和感。尤其是人到老年的康熙,雖然,言談舉止也都應該較之前的階段,有點層次才好。
斯琴高娃的表演,一如既往的硬朗和出戲,但總感覺還沒有從大宅門里的二奶奶身上脫出來。尤其是她那一口一個「我孝庄」地自報家門,多少與角色的身份有些違和。要知道孝庄是謚號,也就是死了之後康熙給封的。
所以如果真要給《雍正王朝》打80分的話,《康熙》我打70分。
近20年過去,時光驗證,《雍正》《康熙》都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經典。適逢二先生仙去,但願以上所說沒有不敬和冒犯。
寫一點個人感受。
曾經一個機會,因為推廣鈞瓷的原因和二月河前輩有過一次談話並合影。不幸竟於前幾日聽到凌老駕鶴,不勝悲戚。
這幾部皇帝系列都曾讀過幾遍。個人感覺《康熙大帝》主要表現的是 歷史 大事,畫面恢宏壯闊,年代跨度較大,三藩,鰲拜,漕運,都是康熙不可磨滅的功績,作者用筆潑墨也是縱橫捭闔,不吝惜篇幅文字,字里行間吞吐豪氣,但這些用電視語言無法表現,只能由主演陳道明老師來表演,或氣概如雲,或痛心疾首,或聲嘶力竭,或黯然神傷,以至於整劇都在聽陳道明在抑揚頓挫的台詞。
而《雍正皇帝》表現時間太短,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只有短短十三年。即使用《九王奪嫡》內容加以擴充, 歷史 內容也還是太短。而且雍正奪嫡、雍正之死都疑雲重重,野史頗多,所以二月河老師用筆極為細膩,收集資料也極為詳盡,力圖通過小說還原正史的意圖也更為明顯。有人說,二月河老師是「恢宏大筆寫厚黑」,這種功底在《雍正皇帝》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作品可讀性本來就強。
另外,陳道明和唐國強風格不同。特別是在兩劇中表現出來的戲路不同。康熙天縱英才,雄才大略。而雍正剛毅刻薄,甚至有時候很孤獨脆弱,賦予唐國強老師更多的表演空間。
當然,焦老爺子的康熙也為《雍正皇帝》增分不少。甚至很多時候搶了唐國強的戲。
首先,審題很重要,看了樓上很多回答,都沒有人去了解二月河說這句話時候的前後文和語境,於是不免有盲人摸象之嫌。
二月河先生說「對《康熙王朝》」無話可說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這得結合當時語境來解讀,說這句話時候,二月河是在參加一檔電視節目, 二月河之所以對《雍正王朝》打80分,就他本人觀點是「他也是該劇的編劇,所以有發言權」。
而對《康熙王朝》「無話可說」的意思,很簡單,他沒參與過這部劇的創作,於是不好評論。
也就是這里的「無話可說」並不是貶義詞,而可以作為「不了解,不發表意見」來解讀,不要望文生義。
雍正王朝是一部敘事片,人物的形象特點夾雜在故事裡,所有的人物都是為故事情節服務,自然而又和諧。所有人物在故事情節里都得到了完整的刻畫和體現,比如康熙,八王爺,十三王爺,鄔先生,李衛,年庚堯,張庭玉等等,角色鮮明而立體,豐滿而完整。唐國強演技也非常到位,也很接地氣,雍正在這里被刻畫的非常立體,既有厚黑的一面,又有勤政愛民的一面,可以說是一個活生生的帝王寫照。
反觀康熙王朝,則實為一部人物傳片,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為刻畫人物而服務,將康熙刻畫成了一個完美的偶像級人物,而且加上陳道明演技太過膚淺單一,將康熙演義的霸氣過剩,柔情又造作,跟焦晃版的康熙那是差了好幾個級別。陳道明戲路過窄,但氣場又大,所以只要有他,別的角色都無法得到豐滿的體現,所以整部片子除了斯琴高娃但孝庄外,別的角色讓人很難有深刻印象。所以說,在這兩部劇的製作水平上,雍正王朝要遠遠高於康熙王朝。
可以說,在過去播出過的 歷史 劇中,《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兩部都很成功的電視劇。《康熙王朝》塑造了一個勇於進取,業績輝煌的千古一帝。雖然對康熙皇帝的影視作品形象做了過分完美的粉飾,但故事情節比較引人入勝,演員的演技可圈可點,成為觀眾喜歡的好作品。《雍正王朝》是一部真正讓人過目難忘,反復觀看而不厭的精品佳作。一是對雍正皇帝堅持改革,匡扶社稷,夙夜在公,廉潔自律、公私分明,為千秋萬代的社稷著想的一代明主形象的塑造,還原了一代 歷史 的真相,糾正了對雍正皇帝的不實之詞,用一部電視劇讓觀眾了解了康乾盛世其中的背景。二是故事情節的緊湊,動人心弦,從康熙皇帝的交班到雍正皇帝的傳位,每個細節都考究到位,每一集都讓人目不轉睛。三是這部戲是藝術家的表演大集合。焦晃老爺子的康熙大帝,無人超越,杜雨露的張廷玉、唐國強的雍正,包括王爺大臣,個個都特色鮮明,每個配角有一個數一個都讓人難以忘懷。劇情成就了藝術家,藝術家成就了可能流芳百世的不朽佳作。
盡管《康熙王朝》在原著作者看來有不足,也的確有遺憾,但不影響這部戲的口碑和時代意義。
雍正王朝我看了好多遍,本人是 歷史 系畢業的,比較喜歡 歷史 題材的電視劇,相比很多,感覺雍正王朝有好多勝於康熙王朝的地方。其一,雍正王朝極大的還原了 歷史 ,其二,演員的演技極大的還原了人物,就這兩點就是康熙王朝無法超越的,還有漢武大帝,更是一部非常好看的 歷史 片
『貳』 評價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和真歷史
我大學時就很喜歡讀二月河的作品,讀完了他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被稱為「落霞三部曲」,連外還有《匣劍帷燈》、《二月河語》、《光緒皇帝》、《胡雪岩》等。不過,最出名的還是「落霞三部曲」,他遵循歷史小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會有」的創作原則,以1年1卷計30多萬字的速度投入創作,硬是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餘年間既空前輝煌又行將沒落的歷史畫卷,活生生地呈現在了世人面前。其中最受讀者青睞的是《雍正皇帝》這部書,被稱為「痛斥貪官的自白書」,還獲得了矛盾文學提名獎。
連金庸都自稱對清史的研究不及二月河,並坦言很喜歡看二月河的東西,覺得他對清史細節什麼的都研究到了,以前自己沒有注意到這些東西。金庸認為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寫得最好,但是也有些誇張,男女感情上面的描寫比較粗糙一點,還有結尾他不怎麼同意。寫乾隆的那一本就比較粗一點,沒有主題。在中國寫歷史小說的作家裡,二月河是比較嚴肅的,不會亂來。至於高陽的歷史小說,金庸認為他描寫非常細膩,文學的修養比較高,但是高陽的一個缺點是非常羅嗦。
二月河小說中一些和歷史差距較大的人
蘇麻喇姑
原名蘇墨爾,生於1612年,是孝庄文皇後的隨嫁侍女,比康熙大42歲。自然不可能和伍次友乃至康熙有什麼情愫。蘇麻喇姑死於康熙42年,即1705年,享年93歲,曾先後服侍孝庄文皇後、順治帝、康熙帝,並撫養了康熙帝的十二阿哥允祹。
納蘭性德
小說中稱,性德為明珠第二子,並在四阿哥和太子奉旨查抄明珠家產時說,四阿哥和性德要好。實際上明珠有三子,長子性德(原名成德)、次子揆敘、三子揆方。納蘭性德比康熙小一歲,死於康熙23年,享年30歲。而四阿哥胤禛生於康熙17年,性德死時胤禛才5歲。
佟國維、隆科多父子
小說中說,隆科多為佟國綱之子,佟國維系其六叔。實際上,隆科多為佟國維之子,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之兄。而那個小說中跟十四阿哥出征西北,後一度投靠雍正的鄂倫岱才是佟國綱之子。
馬齊
小說中多處說馬齊是漢臣。事實上,馬齊為真正的滿人,富察氏,傅恆的親叔叔。
王文韶
小說中稱,雍正元年恩科狀元為王文韶、榜眼尹繼善、探花劉墨林,實際上王文韶為咸豐二年的進士。
允祥
小說中稱,允祥之母為蒙古公主寶日龍梅,在允祥出生後出家。實際上允祥母敬敏黃貴妃章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女。於允祥14歲時去世。
另,小說中多處說允祥為帶兵阿哥,與十四阿哥並稱俠王。實際上允祥從來沒有帶兵經歷,是偏於文才的皇子。
諾敏、張廷璐
小說中諾敏被田文鏡揭露,張廷玉則是因科場舞弊,被雍正處斬。實際上,諾敏(真名諾岷)因執行火耗歸公、養廉銀最力很受雍正器重,後因病於雍正11年去世;張廷璐則一直到乾隆朝仍頗受寵幸。
李紱、田文鏡
小說中稱,李紱、田文鏡曾同時進京趕考,並與胤禛相遇。實際上,田文鏡生於康熙元年,康熙二十二年納捐任福建長樂縣縣丞(當年雍正只有5歲);而李紱則生於康熙十三年,康熙三十八年中進士。此二人絕不可能同時趕考。
張廷玉
小說中,張廷玉為康熙朝權傾一時的上書房大臣,並為李紱的房師。實際上,張廷玉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比李紱要晚一年。到康熙死時,張廷玉任吏部侍郎,從二品官。他真正發跡於雍正朝。
『叄』 二月河雍正王朝全本txt
《雍正王朝》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qSo7_vqCgAPRQxuVTnFBIg
《雍正皇帝》是二月河創作的歷史小說系列,為「落霞三部曲」的第二部。該小說系列上冊《雍正皇帝·九王奪嫡》於1991年出版,中冊《雍正皇帝·雕弓天狼》於1993年出版,下冊《雍正皇帝·恨水東逝》於1994年出版。
《雍正皇帝》結合了真實歷史及藝術加工,描寫了雍正皇帝波瀾壯闊的一生。作者將《紅樓夢》的藝術運用到小說的創作過程中,把傳統的藝術手法和現代意識相結合,用客觀的、歷史的觀點對作品人物進行藝術化處理,准確把握了封建帝王、文人策士、封疆大吏以及各種不同人物的身份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