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教師編制面試中,如何在兩分鍾內講故事
一、通讀故事,理解大意,區分故事角色。
拿到故事題紙,我們需要首先通讀故事,理解故事梗概,提取出故事中心思想,奠定情感基調,將故事中的角色人物圈畫出來,然後區分出人物的正負面。
如:《下雨的時候》中,小白兔,小雞,小貓,都是正面形象。《果醬小房子》中,熊哥哥,熊弟弟,都是正面形象。《小花籽找快樂》中,太陽,小鳥,青蛙,蜜蜂,都是正面形象。《三隻小豬蓋房子》中,三隻小豬是正面形象,大灰狼是負面形象。
二、分析人物角色,聲音加工,分配與角色特徵相符的聲音特點。
明確了人物之後,選擇與人物角色相符的聲音。由於幼兒童話故事大多具有擬人化的特點,所以故事中的形象大多可以依據年齡特點和人物屬性善惡好壞作以劃分。從年齡特徵上,將角色擬人化為老年組,中年組,小孩組。老人組的人物常被賦予老年人的特徵,聲音常常是慈祥的低沉的緩慢的。
如《小花籽找朋友》中的太陽公公,《小馬過河》中的老牛伯伯,《龜兔賽跑》中的山羊爺爺。中年組的常為叔叔阿姨,爸爸媽媽,聲音特點為沉穩的,語重心長的,憐愛的,如《三隻小豬上幼兒園》中的爸爸媽媽。小孩組中的人物大多體型小,伶俐好動,表演時注意表現出年齡小,活潑可愛,單純,靈活,稚嫩,語速稍快,如《小花籽找朋友》中的小鳥,小松鼠。從人物屬性上,我們將人物分為好人組和壞人組。壞人組強調狡猾或者兇狠,如《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三隻小豬蓋房子》中的大灰狼。
還有些人物區分度不高,此時我們可以將其叫聲加入,如《小花籽找朋友》中同時出現了小鳥、小青蛙、小蜜蜂,他們都具有體積小、活潑可愛的小孩組的人物特點,因此,我們在聲音加工時讀小青蛙時先呱呱叫兩聲,再加入小青蛙的對白,表演小蜜蜂時先嗡嗡叫兩聲再加入小蜜蜂的對白。
總之,只要我們在備考室中做好准備,在考場中將生動形象以及兒童化展示出來,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聲音加工技能,讓考官了解你的能力,就能在講故事的技能展示中獲得。
三、分析文章內容,語言加工,將敘述性語言轉換為對話性語言。
在故事中通常要求考生運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完整講述故事,但很多題目中的故事可能會出現大段的敘述性的情節。而敘述性的旁白化的內容難以像對話性語言那麼容易體現出考生對故事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所以我們可以將故事加工,在不改變故事原意的前提下將一些描述性語言加工為對話性語言。
如,《小花籽找朋友》中「小花籽喜歡這」加工為「小花籽開心地說:『嗯,我太喜歡這里啦!』」;龜兔賽跑中「兔子想它一定能贏」加工為「小兔子驕傲地說:『烏龜跑的那麼慢,今天我贏定了!'」對故事內容的加工能夠讓考官看到我們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收獲。
四、講故事時做到「一目十行」,看一眼,演一段,不照讀,不遮臉。
如果將以上三條歸結為在備考室時做的准備的話,那麼能夠在進入考場後的試講表演中表現完美獲得才是關鍵。很多考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由於內容過多,備考時間緊,常常不能背下來故事的內容,所以常出現捧著題目低頭照讀的現象,更有甚者,出現了在講故事過程中全程不抬頭,一直遮著臉,考官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目的現象,這一定是個大禁忌。講故事時做到「一目十行」,看一眼,演一段,不照讀,不遮臉。
② 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曾說,小時候媽媽很重視培養他講故事的能力,創業過程中,講故事能力讓他受益良多。
有沖突才有吸引力,不同的人物性格、曲折的發展在故事推進過程中,設置了懸念,讓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所以講好故事,要多學學影視劇和小說中的事件發展,讓沖突、懸念抓住聽眾的心。
要想講好故事,不僅要多去體會,更要注重日常的收集,關鍵時刻才能有故事可說。
耐克公司有個職位叫首席故事講述官,專門負責激勵員工。羅永浩也因為講故事的能力,讓記者將原本豆腐塊大版塊報道擴展到整整兩個版。
喬布斯、柳傳志、羅永浩、張議雲等人講故事的能力,你怎麼看呢?
我是職業規劃師許悠然,更多職場心得與攻略,一一為您呈現。微信公眾號:悠然成長派
③ 怎麼在唱歌教學中去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怎麼在唱歌教學中去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教育研究表明,在活動中,要糅合多種幼兒發展因素,允許多種於幼兒語言及其他方面發展有關的符號系統的參與,從而促進幼兒在外界環境的刺激和強化作用下,積極地運用語言與人、物、交往,在生動活潑的操作實踐中動腦、動口、動手,成為主動探求的語言創造者。現就對唱歌教學活動中如何發展幼兒語言談幾點嘗試:
一、唱歌教學前的觀察、討論。
大自然之神奇,生活之美好,給幼兒帶來無窮的樂趣和遐想,也為激勵幼兒用美的語言和動情的歌聲,去體現自然之美提供了條件。
在唱歌教學之前,應有意識地讓幼兒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引導幼兒觀察、討論,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與景象,啟發幼兒用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如教唱歌曲《秋天多麼美》,在帶幼兒觀察秋天的田野後老師問:你看到了秋天什麼美麗的景色?有的幼兒說:棉桃裂開了嘴,露出小白牙笑哈哈歡迎我們的到來;有的說:金黃的穀子笑彎了腰,紅薯拖起了綠秧秧;還有地說:高粱笑得紅了臉,黍子被風一吹,他們一起舞動著綠色的綢帶,一扭一擺的像是在跳豐收舞。接著,再讓幼兒欣賞配樂歌曲《秋天多麼美》。這樣,不僅為唱歌教學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唱歌的慾望和興趣,同時更豐富了幼兒描繪秋天的語言。
二、唱歌時的講述
幼兒喜歡故事,在教唱歌曲後,讓幼兒根據歌詞進行豐富的.幻想編講富有情節的小故事。比如:《教唱人人叫我好兒童》這首歌曲,可在示範演唱和教唱歌曲之後,讓幼兒根據歌詞編講故事:秋天,菜園里的青菜綠瑩瑩的,辣椒紅紅得像一盞盞小燈籠。
爸爸在忙著鋤草,我看到青菜葉上有小蟲,就捉起蟲來,一隻、兩只……我捉了許多小蟲。回到家,媽媽正在做飯,我就去提水。爸爸笑了,媽媽也笑了,都誇我是愛勞動的好孩子。這樣,幼兒通過講故事中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加深了幼兒對歌曲的印象,發展了幼兒的語言,增強了唱歌的興趣。
三 、唱歌後的評價
幼兒喜歡唱歌,所以唱歌後的氣氛仍然是很熱烈的。這時,要安排時間讓幼兒用語言出來,完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幼兒園里好事多》這首歌曲,優美的樂曲,通俗的歌詞,猶如一幅情景圖畫,深深感染著幼兒,這時教師讓幼兒說一說:歌曲中說了一件什麼事?我們要學習什麼?幼兒很快就編出一個「做好事不留名」的小故事,並且能講出:我們要學習解放軍叔叔熱愛集體,助人為樂的好品質……這樣,對幼兒來說,也是一次鍛煉和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
總之,在唱歌教學活動中,教師在給幼兒提供潛在的語言材料時,應考慮幼兒的經驗,即孩子知道什麼熟悉什麼;同時還應考慮幼兒的興趣,即幼兒喜歡什麼關注什麼。在正確的引導和啟發下,幼兒的語言,便在輕松、愉快的唱歌活動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④ 孩子從「聽故事」到自己「講故事」,教你三個方法!
根據一項針對500名年齡為3至8歲的英國兒童調查,在 游戲 活動榜單上,講故事排名高於看電視和打 游戲 。82%的受訪兒童稱,和家長一起講故事使他們睡得更香,聽故事、講故事是孩子最喜歡的 游戲 方式。
「媽媽,再給我講一個故事吧!」
然然3歲,很喜歡聽媽媽講故事,聽完了還會纏著媽媽再講,每次都會期待新的故事出現,可是對於媽媽來說,身邊的繪本故事已經講差不多了,很難有新的故事講給然然。
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困惑。我們都知道,講故事可以建立緊密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可是在自己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滿足孩子對故事的需求?
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每個孩子都是故事大王,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都可以在自己講故事中得到全面培養。作為家長,除了給孩子講繪本故事,還可以引導他們發揮想像力,自己講故事。
如何引導孩子主動講故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方法一:從看圖畫開始
爸爸媽媽不妨先同孩子一起認真看書中每一幅圖畫,讓他們講講自己看到了些什麼。
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秘書長孫怡說,家長不要從一開始就用手指著書上的文字念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一定是從讀圖開始的,圖畫可以鍛煉孩子的想像力,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因此不要剝奪孩子的這個權利。「孩子讀畫面,是在理解畫面,他在和畫家用畫去交流,所以家長不要一開始就指著文字想讓孩子識字,那樣會損失很多美好的東西。」
我們常見的故事繪本,總會有生動有趣的文字作為一個向導,告訴孩子們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但是有一種繪本卻沒有一個文字出現。故事裡的文字藏在哪裡呢?它就像一個喜歡玩捉迷藏的淘氣精靈,埋下了很多線索,讓孩子們一點點發現它們,展開自己想像的羽翼,接下來這些故事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樣,從孩子們的思想里跳出來。
《MAMOKO媽媽看!》就是這樣一套神奇的繪本,讓孩子成為故事的主角,開發他們的想像力,結合自己的語言,將每一頁中鎖定的主人公發生了什麼?遇見了誰?做了什麼?串講成一個個完整小故事。
全套書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跨度分為:《龍的時代》《現代世界》《公元3000年》,大約有100個小故事等待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去思索。這樣的閱讀培養了寶寶的觀察力,也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MAMOKO媽媽看!》中,MAMOKO小鎮上有很多居民,但是每個人物單獨的生命軌跡,都向我們展示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可以通過發現人物彼此之間的關系,來和家長一起講屬於自己的MAMOKO小鎮的故事。
打開書本,選擇一個喜歡的角色,看看他們發生了什麼?不妨來聽聽阿星姐姐編寫的小粉象咘魯的故事。
故事示例
小粉象咘魯努力考了全班第一名,媽媽獎勵她可以和好朋友芬迪一起去滑她最喜歡的輪滑。
咘魯睡了一覺醒來了,還是沒有等到芬迪,咘魯實在是等不及了,決定向芬迪的家進發!一邊滑著,一邊幻想著去了游樂園要玩的項目。
咘魯終於和芬迪見面了,晚來的芬迪原來是為了給咘魯帶風車,但是路邊卻掉落一個藍色的包裹。
咘魯立刻撿起了掉落的包裹說道:「這個包裝盒這么漂亮,一定是很重要的東西,我們得趕快還回去!」
咘魯沿著路滑了很久,看到了那輛貨車由於輪胎損壞停在了路邊。她氣喘吁吁地跑過去:「河馬阿姨,您的包裹掉了。」
「小姑娘,你可真是個好孩子啊。車里的包裹太多了,我都沒有發現掉了一個。謝謝你啊!」小粉象咘魯的故事還沒有結束,看看孩子的小腦袋瓜里還有什麼故事呢?
《MAMOKO媽媽看!》書中每一個形象都可以成為主角,一個個小故事等待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在和孩子的故事接龍中,通過你一句我一句地接話,可以任由想像發揮,講到哪兒算哪兒,以此開展故事情節,極大地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美國著名兒童智力發展研究專家簡·海麗認為,鼓勵孩子編故事不僅是一種語言訓練,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孩子運用自己的想像與推理能力。
讓孩子用他們自己的言語來講述故事裡的場景、人物和情節,這對孩子的言語、記憶、邏輯、想像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這里給孩子們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幫手,就是《MAMOKO媽媽看低幼認知版-創意故事拼圖卡》。
《創意故事拼圖卡》共有25張雙面拼圖卡片,每一張卡片的正反兩面都畫有MAMOKO小鎮不同的生活或 娛樂 場景,用任意兩張或兩張以上的卡片任意方向的組合,都可以構成一張MAMOKO小鎮的局部畫面。
和《龍的時代》《現代世界》《公元3000年》不同的是,小鎮的居民不再是講故事的主要線索,更多的是場景的認知。
在這套書中,沒有大型的城市廣場、住宅區、公園和立體式交通系統,取而代之的是一處處具體而微的小型生活和 娛樂 場景,不過每一頁都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孩子不僅可以隨意取出天文台、健身房、公交站、消防隊等幾張拼圖卡,拼成一個小場景,還可以設計一個主題來拼圖。比如以公寓為中心,在周圍拼上醫院、公園、商店、集市、圖書館、加油站、派出所和修車廠等,形成一個小型社區。
故事示例
一顆「巨大的紅色果實」出現在超市門前的卡車上,平時愛把超市搬空的小key都沒見過,嚇得他把購物車都掀翻了,連最愛的小柿子也掉地上了。
新奇的水果吸引了大批的小鎮居民,人人都想嘗嘗看是什麼味道。草莓立刻就被居民們搶購一空了,人們拉起了橫幅,身上穿印有草莓圖案的T恤,向更多的居民宣傳草莓的甘美。
把草莓帶到小鎮上的阿滿也把錢包塞得鼓鼓的,換了豪華 汽車 ,保鏢也換了更帥氣的西服。
一天,小西溜進了阿滿的工廠里發現了「巨大的紅色果實」的秘密。原來小果實被阿滿打了葯才變得如此大,小西通過小鎮上的大喇叭向全部的居民揭發了「巨大的紅色果實」的秘密。人們拿起橫幅,居民們在草莓上憤怒地畫上了禁止標簽。
接著,居民們來到了阿滿的新家前示威。這個黑心的阿滿,竟然住進了豪華的城堡。居民們更憤怒了,喊得更大聲。旁邊還有穿草莓T恤的不知情的人,聽說阿滿的草莓騙局後,急忙的避開,脫掉了T恤。
簡單的幾張場景卡片,拼出「巨大的紅色果實」的故事,就是這樣啦,小朋友們還可以自己拼圖,講出不一樣的故事,比比看誰講的故事多,誰講的故事最有新意。
這盒《創意故事拼圖卡》讓孩子成為MAMOKO小鎮的設計者,他們可以盡情地發揮想像力,想怎麼拼就怎麼拼,怎麼拼都能講故事。
孩子自己講故事能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有助於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孩子聽讀的習慣以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萌發孩子初步感受和表現美的情趣。
講故事的過程也給孩子和父母提供了許多問答和交流的機會——通過目光的交流,彼此之間會產生出溫馨的 情感 和無窮的樂趣,使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變得更親密
⑤ 關於唱歌方面,我的聲音是甜美那種,可是我就喜歡聲音渾厚,唱歌有感染力,像講故事那樣可以讓人感動,,
每個人音色都不一樣,有自己的特點就是件好事啊,像那種電視里新聞主播或者是那種朗誦跟配音的他們是專業訓練的,就是播音主持專業,他們聲音渾厚說是因為發聲部位不一樣,就像美聲跟流行唱法,一般我們是靠聲帶前面的部位說話
⑥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7歲孩子,每晚都是我講故事,如何從我講故事過渡到她能夠自主閱讀呢
寶媽可以給孩子選帶拼音的故事書篇幅不要太長,慢慢來培養孩子獨閱讀習慣,也可以讓孩子給寶媽講故事,提高孩子的閱讀積極性。
⑦ 怎麼講故事 孩子喜歡聽
解讀《小巫教你講故事》
作者:小巫
還記得小時候什麼事情最讓你記憶深刻嗎?每每回想都是夏夜裡媽媽邊搖著大蒲扇邊給我講故事的情景。
什麼《沒頭腦與不高興》、《皮皮魯和魯西西》、《小紅帽》等等,具體情節記不太清了,但媽媽溫暖的懷抱、柔柔的聲音一直留存在我記憶中,那種美妙、溫馨的感覺不僅滋養了我的童年,還給我種下愛和美的種子,讓我受益終身。
連愛因斯坦都說:「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他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
故事滋養孩子的心靈就猶如乳汁養育孩子的身體,哪位愛孩子的父母會錯過呢?
可你知道怎麼講故事、孩子最愛聽嗎?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知名 育兒 專家小巫的一本書——《小巫教你講故事》,看看小巫如何用心用愛、科學有效地講故事。
小巫是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美國Rutgers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父母效能訓練課程講師,兩個孩子的媽媽,多年致力於兒童發展、家長心理及親子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咨詢工作。出版過《讓孩子做主》、《給孩子自由》、《和孩子劃清界線》等系列教育叢書,在諸多 育兒 、教育、心理類網路平台及電視節目中,經常能看到小巫的身影,她也深受現代年輕父母的擁戴。
在這本書中,小巫不僅手把手地教父母如何講好故事、怎麼編適合孩子的故事,還收錄了許多經典的睡前故事、治療性故事、民間傳說及童話故事,讓我們在小巫的指引下學會用故事開啟孩子的智慧之門……
1. 怎麼給孩子選故事——不同階段的孩子講不同的故事
兒童在不同年齡段會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同年齡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盡相同,所以他們能聽的故事當然也要有所不同。
0-3歲的嬰幼兒形象思維尚未建立、更沒有抽象思維,作者建議要給他們講簡單易懂的故事。此時他們的呼吸和心律尚不規律,如果講些有規律的、有節奏的故事可以輔助他們完善規律的呼吸系統。
有韻律和節奏感的歌謠、簡單重復情節的疊加故事,就很適合小寶寶聽。書中例舉了《一隻手套》的故事:一隻小鼴鼠發現了一隻手套,它小心翼翼地爬進去並住了下來;一隻兔子也發現了鑽進去住了下來;一隻小刺蝟也鑽進去了……
這種相同的情節不斷地重復,不僅可以讓寶寶地呼吸平穩,同樣詞語的重復出現還可以增強寶寶的語感和安全感,給孩子帶來愉悅的體驗。
3-6歲的孩子處於前圖像思維階段,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可以聽些簡單的童話故事、自然故事和氣質類型故事。
比如格林童話里簡單、美好的故事,《勇敢的小刺蝟》、《狼和七隻小山羊》等人物較少、結構簡單的故事,而不要講《白雪公主》、《小紅帽》之類的原型故事,此類故事關系復雜,孩子較難理解。
還可以講取材於大自然的故事,關於動物、植物之間或與人之間的故事,只要簡單、重復、有韻律,都適合此年齡段的孩子。
6-8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處於人格形成的初步階段,有一定的是非觀,可以理解較復雜的東西了。這時候可以聽些較復雜的或蘊含哲理的故事。
比如寓言、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自然故事也要繼續講,為以後學習生物、地理等學科打下科學基礎。
9-11歲處於兒童期的後期階段,小學教育正處於從低到高的過渡,孩子各方面能力快速增強,冒險精神開始冒頭,英雄故事、神話傳說等,就滿足了此時孩子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
此階段孩子也開始與世界真正分離,開始對童話和傳奇產生懷疑,會經常追問故事是不是真的。可以講創世紀的故事,引導孩子客觀地認識世界,思考世間萬物是怎麼來的、處於什麼位置等等。
12-14歲處於小學高年級,已經系統學習了小學的基礎學科,逐漸形成抽象思維,開始逐步從童話神話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可以講偏重邏輯因果關系的、復雜些的現實故事。
2. 怎麼給孩子講故事——用愛滋養、藝術地講故事
說到講故事,也許有人會說這還不容易,拿一本故事書照著讀就是。誠然,很多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就是捧著故事書照本宣科地念,有時嘴巴在念心裡卻一片空白;或是邊念邊想著那篇總結該怎麼寫、晚餐該吃什麼;有時為了趕時間,甚至匆匆忙忙敷衍了事……
你覺得這樣講故事、孩子會喜歡聽嗎?
作者認為故事要講得好,不能完全依賴書本。不管是什麼故事、有沒有技巧,一定要心裡裝著故事、裝著愛,必須是從心到心的流淌,以故事為載體、用愛來滋養孩子的心靈。
選好適合孩子的故事書後,首先要做的事是通讀故事、消化吸收,然後用口語化的語言講給孩子聽。口語化的語言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講故事時大人一定要沉浸在故事中,帶著濃濃的愛將故事所表達的意境體現出來,這樣才能讓故事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才能感染孩子、吸引孩子。
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故事講得好,就像母乳那樣,帶著媽媽的體溫,涓涓地淌入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像養分直接送到孩子的潛意識里,對孩子的心靈起到滋養、教育、感化和治療的作用。」
這才是講故事的真正意義所在。
作者還總結歸納了幾點講好故事的方法:
一是幫助孩子形成內心圖景。文字是平面的、抽象的,講故事者必須通過文字在腦海中喚起相應的畫面才有意義。
可以在睡前講故事,在昏暗的環境下孩子的聽覺系統會更靈敏,邊聽邊思考、在腦海中形成畫面。為更好地烘托氣氛,講故事時聲音的抑揚頓挫、誇張的語調都有助於內心圖景的形成。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在聽完故事後,通過復述、繪畫等形式把故事表現出來,這樣把語言表達、想像力、創造力等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孩子心理和智力的發展。
二是講故事重質量而非數量。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發現,越是年齡小的寶寶,越是愛聽重復的故事。明明已經講過幾十遍了,寶寶還是百聽不厭。
其實講重復性的、可預見的故事,可以輔助寶寶建立規律的呼吸和心跳,對孩子 健康 的身心及建立安全感非常有意義。
家長在固定的時間講重復的故事,堅持一個星期、一個月都可以,只要孩子愛聽,都可以重復地講。重復的故事形成一種天然的韻律,而且很有儀式感,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好處。
三是環境的渲染、道具和音效的配合。為了讓故事更有感染力,可以藉助手偶的表演,還可以不同性質的故事配合不同的樂器。如果故事中有會發聲的動物或物品,還可以叫上兩聲來吸引孩子的注意。
睡前故事一直都很受孩子喜歡,為什麼呢?關著燈、拉上窗簾,在黑暗中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聽故事,讓想像力漫無邊際地飛翔,想想就是件很爽的事。
講到《神奇的飛毯》時,拿一張毛毯邊講邊做飛翔狀;講到《小兔子乖乖時》,頭戴著兔子頭箍扮作兔子;講《霍勒婆婆》時,頭戴毛巾化身婆婆……這樣講故事定會一下子就把孩子帶入到故事的情境中。
四是不要急於求成灌輸知識。許多家長給孩子講故事講著講著最終都會變成講道理、傳知識,好像不這樣就是浪費時間。講完《狼來了》,總要總結一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撒謊、撒謊就不是好孩子」;《孔融讓梨》就是讓我們團結友愛、互相謙讓……
其實故事的作用在於潛移默化地發揮功效,故事中蘊含的大道理、大智慧,孩子們會按照自己的心理發展進程慢慢理解接受。家長不用啰嗦這些連自己都不想聽的大道理,這種說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失去講故事的意義。
3. 怎麼給孩子編故事——用心的父母都能成為故事大王
怎麼編故事孩子才喜歡?只要有愛、用心,父母都能成為故事大王。作者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就能編出好故事。
一是多讀多看、先「借」後編。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看多聽經典故事,然後按照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就能編出適合孩子的故事。
開始可以復制或模仿經典故事,比方說《三隻小豬》的故事,三隻小豬性格各異,最後結果不盡相同。可以參照著編《三朵小花》的故事,三朵小花顏色各異,每天重復著問好、唱歌、跳舞,情節簡單重復、感情美好溫馨,很適合低齡兒童。
也可以從編動植物的故事入手,此類故事比較容易編。動植物有自身的象徵意義,如老虎、獅子是兇猛、權威的;猴子、狐狸是機靈、聰明的;竹子、松柏是高潔、正義的……通過這些象徵就可以擬人化地安排相應的性格、語言、情節,編簡單的寓言性故事。
二是巧妙利用自身優勢。父母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經歷、專業、學科優勢,把自己的經歷、體驗編進故事裡。比如小時候的故事、經歷過的有趣的事、 旅遊 的經歷等。因為是自己的親身體驗,講起來會很有感覺,用心講的故事,相信孩子也會喜歡。
不同氣質類型的父母也會有不同的優勢,爸爸可能更會編冒險的、 搞笑 的故事,媽媽更擅長編美好溫柔的故事,不管什麼故事,只要孩子願意聽就是好故事。
三是和孩子一起編故事。如果在編故事時,讓孩子參與進來,會讓他們更有認同感,聽起來會更投入。
編故事時父母只把控故事的主脈胳,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出現了什麼動物、住的房子是怎麼樣的,這些都可以在編的時候讓孩子來作主。
邊編邊講時也可以有意識地提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讓孩子在旁邊補充內容。
還可以給故事留一個開放性的結尾,讓孩子去編。或許每次故事都會有不同的結局,孩子覺得有趣的同時,還激發了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這樣看來,是不是編故事也不是什麼難事?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也很多,吃大餐、買玩具、嗨翻游樂場、 旅遊 度假等等,但千萬別忘了給孩子講故事,講故事不但能表達愛,故事中蘊含的大智慧、大哲理更是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啟迪孩子心靈的作用。
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得到故事的滋養,讓童年更加快樂、人生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