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大民間愛情故事
四大民間愛情故事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
另一個是:天仙配、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
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發生在湖南澧州孟姜山周邊地區(今津市、澧縣分管的嘉山一帶)。故事戲曲膾炙人口。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是海外華人對故國的眷戀。
白蛇傳故事成於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馮夢龍《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傳》。
梁山伯與祝英台講的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飛的凄美愛情故事。
(1)梁祝和天仙配哪個故事是河南的擴展閱讀
四大民間愛情故事另外一種說法為:天仙配、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
天仙配:
董永賣身葬父,在傅員外家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婦。七仙女一夜織錦10匹,幫助董永改三年長工為百日。百日期滿,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時候玉帝卻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與丈夫決別。
⑵ 七夕浪漫旅遊景點
山西普救寺:尋訪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
愛之說:普救寺是《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愛情故事的發生地,這里記載著崔鶯鶯與張生相識、相愛百轉周折的愛情足跡。
寺廟歷來都是清靜之地,與風月愛情扯不上關系,唯獨這里,被貼上了愛情的標簽。普救寺位於山西晉南永濟市(古稱蒲州)西北的蒲州古鎮里的西廂村,該寺距市區12公里,始建於隋朝初年。普救寺西側有一座13層、高40米的古塔,叫鶯鶯塔。鶯鶯塔具有奇特的回聲效應,在塔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咯哇、咯哇」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鶯鶯塔與北京天壇迴音壁、四川潼南石琴和河南三門峽市的蛤蟆塔並稱中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此外,還有鶯鶯墳、鶯鶯橋、白馬將軍廟等景點都值得一去。
在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節日里,與心愛的人攜手一起去領略「待月西廂」及「白馬解圍」等難於言表的不盡情愫,為古人唏噓之時,更能讓你們珍惜眼前的幸福。
旅遊貼士:可從北京自駕前往,京石高速轉石太高速,太舊高速-環城高速-太原/羅城出口出,上大運高速-從大運高速出口向右轉,下祁縣/運城出口,走大運高速,運風高速,下永濟,前往238省道,在238省道向右轉,到達永濟市,西廂村。也可從北京乘到運城的火車,再轉大巴前往。
安徽天柱山:天柱山下再憶《天仙配》
愛之說:安慶是天然的情緣福地,不少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與傳說發生在這里,如《天仙配》、《孔雀東南飛》等,這里是年輕情侶們尋愛的不錯之地。
8月的天柱山,清幽涼爽,潭水與山林相映成趣,散布在山間各處的人文景觀博大精深。神話傳說中的七仙女與董永曾經快樂地生活在這片山林中,攜手步行在天柱山中,與愛人攜手走過這里的每一個地方,追憶七仙女與董永的愛情故事,讓你們的愛情在此刻升華。山腳下的湖泊傳說是七仙女下凡洗浴的地方,七夕期間天柱山還將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體驗纖夫情懷的漂流活動,而放飛心靈的熱氣球飛翔活動,野外騎術活動等都是增進彼此感情的好方式。
旅遊貼士:天柱山距安慶57公里,緊靠105、318國道和合九鐵路、高界高速公路,毗鄰合肥、安慶空港和長江水運碼頭,從高速公路可直達天柱山,交通便捷。
汝南梁祝故里:千古絕唱 唯美愛情
愛之說:《梁祝》的愛情故事被千古傳唱,成為各時代青年男女追求愛情最高境界的標准。趁七夕這個表達愛意的節日,跟TA一起去梁祝故里尋愛吧。
汝南縣是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在民間流傳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縣馬鄉鎮古京漢宮道兩旁,至今尚存遺跡。走進汝南,仍能依稀從那些久遠的歷史遺跡中感受那段佳話。梁祝樹是棵銀杏樹,傳說是梁祝二人在上學期間共同栽下的。如今,這棵碩大無比的銀杏樹只剩下一個「樹心」。梁山伯與祝英台曾就讀的紅羅山書院,在汝南西南約70華里處(現屬王莊鄉),書院建築在高7米的土台上,四周綠樹環合,鬱郁蔥蔥,風景十分優美。相傳這所書院始建於東晉,西晉時已初具規模。幾千年過去了,雖歷經滄桑,但書院昔日的風韻猶存。
旅遊貼士:汝南位於河南駐馬店市,自駕車的線路可從京珠高速公路駐馬店下,沿駐新公路向東28公里;或是107國道駐馬店沿駐新公路向東28公里。
雲南瀘沽湖:女兒國演繹最浪漫的事
愛之說:相傳很久以前,瀘沽湖邊有一對情侶得道成仙,但他們只能騎一匹神馬才能上天。後來因為一些誤會,情郎獨自騎馬飛上了天空,神馬升空時,馬蹄把高原踏出一個大坑。少女因為沒有神馬無法上天,於是悲痛欲絕,淚水長流,流滿了馬蹄坑,便形成了今天的瀘沽湖。
在瀘沽湖,跟心愛的人泛舟是件愜意的事。住宿建議選擇湖邊客棧,浪漫自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這里可以最真切感受瀘沽湖的美。清晨可以與愛人沿著瀘沽湖騎馬遊玩,沒有喧鬧的人群,只需靜靜地領略雲霧繚繞的仙女峰風光及湖面美景,或是劃著豬槽船在湖面上輕輕游弋,兩顆心會靠得更近。
去摩梭人家裡做客是必須的,感受這里的民風習俗,品嘗摩梭人的特色食物,聽他們講講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走婚傳統,以及發生在瀘沽湖的愛情故事。晚上在酒吧里與來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暢飲,在湖邊圍著篝火與摩梭人一起狂歡,這個七夕會是你與TA之間最浪漫的事。
旅遊貼士:瀘沽湖全年平均溫度在17度左右, 8月份是瀘沽湖的'雨季,高原的天氣變化多端,由於陽光直射紫外線較強,請配備墨鏡、防曬霜及雨傘。前往瀘沽湖,可從北京飛往麗江,之後從麗江乘坐巴士前往瀘沽湖,車行約6個小時;路線為麗江客運站-瀘沽湖客運站(大落水村)。另外,麗江古城停車場每天8:30有旅遊專線車去瀘沽湖,先到落水,後到里格。
桂林:田園風光中定格幸福瞬間
愛之說:劉三姐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世代相傳。她勇敢、善良,對愛情忠貞不渝,不為權勢折腰,最後被逼無奈跳崖騎鯉魚升天而去。雖然故事久遠,但目前這里正在上演的《印象劉三姐》相信會把你們拉回劉三姐的那個年代。
有道是,山水催情。在桂林這種有絕世美景的地方,最好的方案是騎自行車與TA一起沿著灕江邊的鄉村公路騎行,沿途極具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為任何一個景緻或是感動而隨意地停下來,沒准還能聽到美妙的對歌聲呢。或是乘坐竹排在遇龍河漂流,感受人在畫中游的境界也不錯。晚上的西街是一定要去的,如詩如畫的灕江似少女揮舞著的青羅玉帶,從西街的東面飄飄而過,東嶺朝霞、書童獨秀、龍頭山、西郎山、馬鞍山、碧蓮峰似萬朵蓮花簇擁著這條古香古色的街道,就在這如仙似畫的美景中定格你們的幸福瞬間吧。
廬山:重溫原版《廬山戀》
愛之說:以一對青年男女曲折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拍攝的電影《廬山戀》在當時曾感動過不少年輕人,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那個時代的愛情故事未免有些青澀,但這又何嘗不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記憶呢?
二十多年前的電影讓廬山名動天下,這部電影鏡頭中全面呈現了廬山的美景。遊玩之前可以去山上的電影院一起觀賞原版的《廬山戀》,感受那個純真年代的唯美愛情。此季前往廬山,正是清幽涼爽之時,與心愛的人一起在廬山游覽,尋找電影中出現的景點,演繹一場屬於你們的廬山之戀吧。在廬山可看的自然景觀很多,如花徑、錦綉谷、仙人洞、大天池、龍首涯與三疊泉等,人文景觀有美廬別墅、廬山會議會址等,都值得一看。
旅遊貼士:去廬山的航運交通便利,南昌機場有飛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航班。廬山處於京九線中段,周圍有九江站、廬山站、南昌站等,一天之內均可到達廬山。
黃山情人谷:不同尋常的愛情路
愛之說:黃山情人谷的得名,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愛情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有36位青年男女到黃山遊玩,邂逅於這條峽谷中。當時,此景區尚未開發,道路坎坷,甚至無路可走。因為迷了路,被困於峽谷3天。這3天里,他們相互鼓勵,互相幫助,克服了許多困難,最後終於走出困境。因在靜謐而美妙的峽谷中度過了人生難以忘懷的日子,他們回到上海後,有10對結成了終身伴侶,其中有不少人還是翡翠谷內初次相識的。如今情人谷沒有了以前的坎坷,置身其中但卻有了更深的意義。
黃山原本是值得一游的地方,黃山情人谷更是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也是黃山東海最長的大峽谷,素有人間瑤池仙境、天下第一麗水、美好情愛聖地、黃山第五絕之稱。就因為有了上述故事,七夕去黃山情人谷過,理由更加充足。
旅遊貼士:黃山機場位於屯溪區隆阜,又稱屯溪機場,距市中心僅7公里。機場現開通有至北京、廣州、上海、合肥等城市的航班,從機場直接到黃山風景區(湯口)需要先坐公交或打車到屯溪汽車站,然後坐開往黃山景區的汽車。
⑶ 中國四大愛情神話故事是什麼
中國四大愛情神話故事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1、牛郎織女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跡發生了!
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凈凈,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
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
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雲。
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三女兒,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獃獃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
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
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會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2、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她是秦朝始皇時期的美女,在新婚不久時(一說新婚之夜、或者洞房的次日、或者結婚第三天),丈夫萬杞梁(或作萬杞良、萬啟良、萬喜良、范喜梁、范杞良等)被官差捉去服徭役:修築長城,修葺山海關。
孟姜女想起北方天寒,不遠千里為丈夫送去禦寒的衣物,走了很長一段時間,終於在十月初一日抵達長城,卻被告知杞梁因水土不服,已病死了,屍體與大量其他瘟疫、過勞而死的民工一起埋葬於萬人坑,並因官方對城牆位置的遷徙,他們的墳墓竟淪於長城之下。
孟姜女放聲大哭,八百里長城為之倒下,卻發現城下都是民夫的白骨,她向上天許願希望能找到夫婿的骨骸,於是她以發簪刺破了自己手指,滴血在一堆枯骨之中,鮮血附著在一具枯骨上,孟姜女痛哭一場,把衣服蓋在此具屍骨上,將之掩埋,當場投海自盡。
3、梁山伯與祝英台
從前有個地主,他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叫做祝英台。從小祝英台就聰明好學,但是由於是女兒身,學堂不收女孩子,祝英台看著坐在裡面念書的孩子羨慕不已。於是,她萌生女扮男裝要去上學的想法。父母開始不同意,但她態度堅決,只好答應了。
於是她就一大早跑去了學堂。學堂第一天認識一個男生叫梁山伯,不僅學習好還人品好。兩個人都很愛學習,經常在一起討論詩詞文章,形影不離。表面上稱兄道弟的,但內心裡祝英台就慢慢對梁山伯有了愛慕之情。
同窗了三年,到了要分別的日子,祝英台戀戀不舍的走了,以為再也見不到梁山伯了。沒想到,沒幾個月後,梁山伯因為思念她,登門拜訪。傻乎乎的梁山伯這時候才發現祝英台,原來是一位漂亮的姑娘。兩個人笑而不語,卻明白了彼此的真心,早已難舍難分了。
沒過多久,梁山伯就興高采烈去祝英台家提親。可是祝英台父親覺得他太窮,不同意這門親事,就把女兒許配給了富二代馬文才。絕望的梁山伯聽到這個消息就大病一場,最終因病去世了。祝英台為了和梁山伯在一起,一直就沒有斷過和家裡的斗爭。反而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她一下子鎮定了。
她穿上一身紅衣,走進了轎子里。父母以為她認命了,便十分高興。敲鑼打鼓的轎子一直走到林間小道的時候,路過了梁山伯的墳墓。祝英台命人停下轎子,走到墳前,突然就開始放聲大哭,哭的地動山搖,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墳墓也裂開了。
祝英台伴著這聲音,想到梁山伯那溫文儒雅的樣子,縱身一躍,跳進了墳墓。瞬時間,天氣恢復了寧靜,雨過天晴。人們看到,一對紅色的蝴蝶從墳頭緩緩地飛了出來,越飛越遠,相伴離去。這也就是這對璧人化作蝴蝶的故事,他們的愛情也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4、白蛇傳
故事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對自己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白素貞設計與許仙在斷橋相識,而後許仙愛上了美麗的白素貞,兩人結親。
白素貞經常用草葯給村民治病,村民由是很感激許仙夫婦。他們過上和美的幸福生活。可是好景不長,金山寺住持法海告訴許仙白素貞其實是蛇妖欲破壞他們之間的感情。許仙將信將疑。為了確證妻子是不是妖怪許仙於是在端午時騙白素貞喝下雄黃酒。現出原形的白素貞卻把許仙嚇死了。
為了救許仙,白素貞不得不上天庭盜仙草靈芝來救活許仙。可是,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只好上金山寺要人,水漫金山以至於希望法海放人,但是金山下的百姓卻遭了殃、生靈塗炭。最終,白素貞被法海鎮在雷峰塔,與許仙永世不得相見。
5、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董永賣身葬父,在傅員外家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婦。七仙女一夜織錦10匹,幫助董永改三年長工為百日。百日期滿,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時候玉帝卻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與丈夫決別。
⑷ 天仙配故事發生在哪裡
這個故事的發源地是安徽省當塗縣詳解如下: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流傳久遠,也是最為生動感人的民間神話傳說之一。那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中的丹陽就是安徽當塗丹陽鎮嗎?而丹陽鎮的黃塘村董山裡姓董的董氏家族與董永有無關系?
20世紀的50年代,戲劇作家陸洪非根據《織錦紀》、《槐蔭記》創作了黃梅戲《天仙配》。故事是說:董永賣身葬父,來到傅家灣給傅員外幫長工。勤勞而善良的董永,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七仙女)所感動,因而七仙女嚮往人間自由的生活和純真的美好愛情,來到人間與董永在"槐蔭樹"下結為夫妻,並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該劇在全國上映後,一時"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著作當塗縣董山裡董氏家族的人說:董永就是他們的先人。其實,"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的發源地在當塗丹陽早已流傳開去。去 年,筆者隨政協調研組調研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的機會,就丹陽董山裡為《天仙配》故事發源地一說,進行了一些了解和考證。
在丹陽鎮政府負責同志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自然村董山裡,這里青山秀水,景色怡人,更使我們感到一些神秘感。
經過幾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保管《董氏宗譜》的董氏家人們,使我們看到了很難看到的修纂於民國三十四年、被董山裡董氏家族人密藏完好的一部《董氏宗譜》。宗譜的編撰者是《安徽通志》當塗聯絡站主任陳鵬飛。譜中有關於董永的記述和"千乘董永失母養父之貸資以葬"句(《中國人名大詞典》董永條目有注:"董永,後漢千乘人"。"千乘",地名,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
眼下,我們所看到九點多平方米面積的白布做成的"董氏宗圖",雖然年久變色,但圖案清晰可見。"宗圖"的最上方,有四幅彩畫,董永攜帶一把紅雨傘與七仙女的"路遇",栩栩如生。"雨傘"使人"縈繞"起黃梅戲《天仙配》董永的唱詞"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情景。
天仙配據董山裡董姓人的口述和文化站工作人員朱志文的介紹,"丹陽"究竟在哪裡?江蘇、安徽等地都在尋找。蹊蹺的是:2005年12月4日的《揚子晚報》上的一篇文章說,位於江蘇偌大的一個董永村竟然無一人姓董,但村裡大部分人都知道,董永村原來有兩個非常大的家族,一個姓董,一個姓陳。董、陳兩家因為家大業大,人口眾多,傳說以"陳家鑼、董家鼓"來通知吃飯。大惑不解的是,不知何時,董氏大家族突然消失了。而我們了解的,安徽的當塗縣丹陽董山裡董氏後人佔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八十。每到農歷三月初一,是董姓家人吃宗酒的日子。此時他們懸掛董氏宗圖頂禮膜拜,顯然是祭奠董永和七仙女。
"丹陽"地理位置獨特,安徽、江蘇兩省的省界線穿鎮而過,街巷相連。從距離、位置看,分別位於安徽、江蘇兩省交接的董山裡和七仙山在地理意義上是屬於一個丹陽。近幾年,當塗縣丹陽鎮在對"天仙配"故事發源地的挖掘和考證上,做了不少的工作,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記憶。我們希望"深藏閨中人未知"的"董永與七仙女"這段美麗凄婉的民間故事發源地,柳暗花明。而在由政府主導的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問題上,如何吸引公眾積極參與,將是留給我們的思考。
⑸ 梁祝是哪個地方的故事是用什麼唱的
梁祝
「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相傳,在我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後,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但祝父卻將英台許配馬家。山伯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台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千多年來,梁祝愛情故事久傳不衰。關於「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發源地也有眾多說法,但經過眾多權威專家研究考證認定,「梁祝」故事源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不容置疑,並由此形成梁祝傳說源自中原之說獲得了我國史志界的認同。1997年中央電視台「文藝采風」欄目以《千古絕唱出中原》為題對梁祝故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報道,該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周濤與軍事天地節目主持人張莉也曾來此采訪。2003年10月18日,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特種郵票在駐馬店市舉行的首發式,更確立了梁祝發源地是汝南的理論地位。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祝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CENTER]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
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又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謝安聽說這一奇事,就奏請皇帝,敕封為"義婦冢"。
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梁祝
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梁祝賞析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聽過梁祝音樂的人,都永遠會為這種千古傳詠的愛情故事所深深撼動,愛情就是這樣,它是兩情相悅兩廂傾慕兩性嚮往生死相隨之最完美體現。而更讓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絕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緊密相隨的蝴蝶,在雲南民間傳說中是指美鳳蝶。從它誕生以來,就一直成為世人的愛情楷模和民族偉大情操的典範,它深刻蘊育著民族精神和忠貞理想,中國人民深深喜愛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樣是喜愛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樂形式來表達這種情愫,在其中賦予著高尚的精神寄託.....
一、梁祝十奏
梁祝 鋼琴獨奏
梁祝 雙電子琴獨奏
梁祝 二胡獨奏
梁祝 古箏獨奏
梁祝 排笛獨奏
梁祝 小提琴獨奏
梁祝 吉他獨奏
梁祝 手風琴獨奏
梁祝 薩克斯獨奏
梁祝 揚琴獨奏
二、梁祝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