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紅軍長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1,陳坊仁(1916—1967),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2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六十六軍副軍長、六十八軍軍長。回國後歷任濟南軍區副參謀長,山東省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34年11月30日下午,湘江戰役中紅二師退守黃帝嶺,陷於敵人的三麵包圍之中,雙方展開搏殺戰。戰斗中,四團政委楊成武率部跨越公路時被子彈擊中,血流不止、不得動彈。幾次上前營救的戰士連連負傷。敵人如狼似虎般地撲過來,情況十分危急。五連指導員陳坊仁一邊順勢阻擊敵人,一邊與副營長黃霖一起沖上前,架起楊成武的胳膊,把他從火線上救了下來。
2,鄺任農(1910—2003),原名鄺有槐,曾用名鄺世林,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尋鄔縣游擊隊排長、中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五十團營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軍特務團團長,獨立第三師經理部部長,紅二十一軍供給部部長,紅三軍團第五師供給部部長,軍團供給部部長。
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戰斗在軍隊的後勤補給線上,歷任軍團供給部部長,軍區後勤部司令員等職。紅軍長征時,給養十分困難,他為部隊的給養殫精竭慮。
1935年6月,紅軍過草地,糧食奇缺,他為了給部隊籌集糧食,常常連續工作,四處奔波,在累的吐血昏倒後,醒來第一句話,仍然是「三十斤小麥拿到了嗎?」。
3,李繼開(1916—1994),一九三二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三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兵站警衛連排長,中央軍委警衛營參謀,軍委一局參謀。參加了長征。
高虎堖反擊戰是紅軍長征前第五次反「圍剿」的最後血戰。戰斗如火如荼之時,前線陣地部隊出現了彈葯供給危機。兵戰部排長李繼開帶領警衛排和兵站戰士,一次又一次扛起一箱箱、一包包彈葯,冒著敵人的彈雨,靈活穿插,飛速前進,沖破重重險阻,把彈葯給養一次次及時補充送達到前沿陣地戰友手中。前線戰友固守了高虎堖陣地,延緩了敵軍向紅色首都瑞金的進攻。
4,陳雲開(1912年—1990年10月12日)江西省泰和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他任譯電員、連指導員、支隊政委、科長、營政委、團政委、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軍分區副政委、旅政委、兵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軍政治部主任、軍政委。
長征時,陳雲開在紅六軍團保衛局執行科當審訊員。過草地途中,糧食問題直接威脅著戰士的生命。為了找到充飢的食物,他毅然決定把危險留給自己,主動試毒嘗遍多種野菜。那些不知名的野菜「苦、酸、麻、辣、澀」五味俱全,當他嘗到第七種時,不幸中毒昏迷,經過搶救才脫離了危險。戰友們靠著他試出的無毒野菜,走出了草地。
5,毛少先(1908—1983),原名毛金祥、毛少軒。江西省安福縣人,1908年出生。1929年參加湘東南赤衛軍,後編入紅軍,擔任過紅20軍排長、連長,湘贛邊工農民主政府政府警衛隊隊長。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後任紅軍營長。
開國少將毛少先,因為個子矮小,在部隊落下一個綽號叫「矮子」,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矮個在長征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
1934年8月,紅6軍團西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病重,吃苦耐勞的「毛矮子」承擔起了保衛任弼時的安全工作,他和戰友抬著任弼時,冒著敵人的炮火,攀山走險、日行上百里。10月,紅6軍團在貴州和強敵遭遇,情形十分嚴峻,敵人離任弼時只有百來米,毛少先二話不說,背起任弼時就跑。事後,任弼時說:「是矮子同志救了我的命啊!
Ⅱ 在紅軍長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有鄧萍、吳煥先、杜中美、洪超、羅南輝等。
1、鄧萍
鄧萍(1908-1935),男,漢族,四川省富順縣人(今自貢市)。生於1908年,四川富順人,1926年底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7月22日,他與彭德懷、滕代遠等在湖南平江發動武裝起義,參加過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1935年2月東渡赤水河期間,彭德懷、鄧萍領導紅三軍團攻佔婁山關後追擊國民黨殘軍。為盡快攻克遵義老城,鄧萍親臨前線指揮,偵查時被一顆子彈擊中頭部犧牲。
鄧萍是紅軍長征途中犧牲的最高級軍事將領。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2、吳煥先
吳煥先(1907.8-1935.8.21),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鄂豫陝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民國十四年(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十六年(1927年)11月率紫雲區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隨後堅持斗爭並參與創建鄂豫皖蘇區和紅二十五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21日,紅二十五軍在甘肅涇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時遭國民黨軍突然襲擊。吳煥先在指揮部隊搶占制高點的戰斗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
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3、杜中美
杜中美(1899-1934),陝西省興平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國民聯軍楊虎城部,任連政治指導員。
1929年冬領導國民黨獨立第15旅第5連參加大冶兵變,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第5縱隊,任第2支隊大隊黨代表。1930年6月任紅8軍第3縱隊支隊政治委員。8月調任紅8軍第4師參謀長。
1931年夏任紅三軍團第4師參謀長,參加了攻佔長沙的戰斗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1932年夏任紅三軍團第4師10團團長。1933年6月軍團整編後,復任第4師參謀長。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杜中美仍擔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參謀長。他協助師長洪超指揮部隊突破了敵人第一道封鎖線。洪超師長犧牲後,他由協助師長張宗遜,指揮部隊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和第三道封鎖線。
當中央紅軍通過敵人第三道封鎖線後,蔣介石已判明紅軍突圍的戰略意圖是沿五嶺山脈,循紅六軍團故道,經興安。全州西去。
遂調集16個師77個團追剿紅軍,並下令粵、桂、黔軍分頭堵截,妄圖圍殲中央紅軍與湘江以東地區。國民黨軍利用湘江這一天然屏障,在江邊修築了140多座碉堡,集結重兵在此等候紅軍的到來。
11月26日,紅三軍團遵照中革軍委的部署,到達廣西東北部文市一帶。27日,紅三軍團第四師在張宗遜、杜中美的指揮下到達湘江以東地域,隨即命令第十團於次日首先進至湘江東岸的興安縣界首地區。
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指示第十團在界首以南的光華鋪、楓山鋪地區構築工事,保障渡河點,擔負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和紅九軍團、紅五軍團渡過湘江的任務。
杜中美親自到第十團和沈述清團長一起研究作戰部署,並命令部隊立即進入陣地構築工事。工事剛構造起來,敵軍1個師又1個團的兵力即向紅十團發起攻擊,遭到紅十團猛烈反擊。
30日,敵軍以優勢兵力輪番向紅十團陣地發動多次沖擊,戰斗十分激烈。團長沈述清在指揮第一營實施反沖擊的戰斗中壯烈犧牲。
當天下午,師參謀長杜中美親自接任第十團團長職務。他指揮第十團指戰員浴血奮戰,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他號召指戰員「堅決守住陣地,人在陣地在,一定要完成掩護中央機關和兄弟部隊渡過湘江的任務」。
接著,敵軍又以1個師的兵力向紅十團猛攻,戰鬥打得更加激烈,為了守住陣地他親自到前沿指揮作戰,在一個坡崗與敵軍反復沖殺,爭奪制高點。
他負傷不下火線,堅持指揮戰斗。指戰員在師參謀長兼團長的率領和鼓舞下,更加英勇殺敵,終於又守住了陣地,勝利了完成了任務。不幸的是杜中美在指揮戰斗中又身中數彈,光榮犧牲。
戰友們把他的遺體埋葬在湘江之畔。墓旁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的挺拔屹立的滿山青松,象徵著這位為革命而獻身的紅軍師參謀長永垂不朽!
4、洪超
洪超,紅軍烈士。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梅縣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參加革命,1927年進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地區。
1928年1月,他隨朱德參加湘南起義,4月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為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長征前,洪超擔任紅3軍團第4師師長。
1934年10月20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和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指示,時任紅軍第四師師長的洪超率部作為先頭部隊通過贛縣塘坑口,向信豐新田百石村挺進,准備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當時雖然還沒有「長征」一詞,但這個師卻成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鋒。
防守這一帶防線的,是粵軍總司令陳濟棠指揮的廣東軍,沿線修築了數量眾多的碉堡,號稱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與粵軍數度交手的紅軍,對戰勝眼前的守敵還是充滿信心。按照部署,洪超親自率紅十團進軍百石,黃克誠政委率紅十一團、十二團等在側翼打掩護,阻止敵人可能的增援。
21日上午10時,紅十團在團長沈述清、政委楊勇的指揮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百石附近的制高點,架起機槍,向守敵發起猛烈的攻擊。
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越過鐵絲網,翻過深深的壕溝,向高處的碉堡沖去。此時,駐在金雞圩的敵人一個營企圖增援百石,鄧國清團長、張愛萍政委指揮的紅十一團,謝嵩團長、蘇振華政委指揮的紅十二團一同出擊,將敵擊潰。
百石守敵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紅軍的猛攻,不久就棄守碉堡,收縮在村裡一座建築堅固的「萬人祠」里,被紅十團包圍。紅軍要其投降,裡面的粵軍卻不停地向外打槍,把喊話的紅軍戰士打死。
此時,洪超帶著一個警衛排准備趕往紅十一團與黃克誠政委會合,恰好路過這里。他馬上到前沿觀察,命令調集迫擊炮消滅圍牆內的敵人。話音剛落,便被圍牆內的敵人射中頭部,當場犧牲。
5、羅南輝
羅南輝(1908-1936),又名羅曼、羅敏,四川成都西郊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曾在水煙鋪當刨煙工。
先後任川軍江防軍第28軍第7混成旅起義軍營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第一路警備大隊長、中共川東特委軍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的鋤奸小組組長、中共南充中心縣委軍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33軍副軍長、中國工農紅軍紅五軍副軍長等職。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靜寧會師。此時,國民黨軍胡宗南、毛炳文部在第三路軍總司令朱紹良的指揮下,沿西(安)蘭(州)公路追擊紅軍。為確保會師部隊的安全,紅五軍搶佔西蘭公路華家嶺一帶險要地形阻擊敵人。
華家嶺是西蘭公路咽喉之地,這里溝谷縱橫,海拔接近2500米。
10月21日的戰斗比較順利,紅軍輕松地消滅了敵人的先頭部隊。22日,戰斗異常慘烈。
戰斗到22日黃昏,羅南輝指揮部隊向會寧縣大墩梁(為華家嶺支脈)撤退時,不幸被敵炮彈擊傷了胸部右側和頭部。23日,7架敵機追擊轟炸,下午3時,指揮所被炸彈擊中,年僅28歲的羅南輝不幸犧牲。
羅南輝犧牲後,被安葬在會寧縣大墩梁,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在那裡修建了紀念碑,以緬懷這位傳奇名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南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煥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洪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杜中美
Ⅲ 《長征》主要人物以及事例
《長征》主要人物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蔣介石、陳昌浩等;主要故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悲壯的失敗中出發,面臨著大批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大自然的艱難險阻、以及內部錯誤思想和軍事路線的干擾。
(3)長征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有哪些擴展閱讀:
《長征》以嚴格的歷史真實和豐富的藝術加工,激情地展現了這段共產黨人用生命、鮮血、意志和智慧書寫的歷史篇章。
凸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靠徹底的實事求是精神反敗為勝,創造歷史奇跡的氣概和精神品格。全劇既有氣勢,也頗見扣人心弦的情節和故事,特別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領袖形象塑造上更顯示出新的突破。
Ⅳ 紅軍長征主要人物
1、朱德(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2、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
3、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4、王若飛(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幼年原名大倫,小名運笙(運生)、蔭生,號繼仁,曾用名王度、雷音,參加革命深入敵後化名黃敬齋,出生於貴州安順,傑出的共產主義先驅、中共領導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四八」烈士。
5、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55)。軍事家。原名彭清宗,字懷歸,號得華。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師長、軍長、三軍團總指揮,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長征後期擔任過以毛澤東同志為政治委員的陝甘支隊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