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
1、聞雞起舞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田忌准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
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術。
2.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1、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圍繞趙武靈王與重臣公子成之間的爭論展開,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言論表現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3.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國歷史故事有:
1、司馬光砸缸:
一天,趙高趁群臣朝拜秦二世時,讓人牽來一隻鹿獻給秦二世,說:「這是一匹千里馬,我特意敬獻給陛下。」
秦二世左看右看,這明明是一隻鹿,趙高怎麼說是馬呢?便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這是一隻鹿,怎麼說是馬呢?」趙高沒有理會胡亥的話,一本正經地厲聲問左右的大臣們:「你們說說,這到底是鹿還是馬?」
大臣們有的懼怕趙高的權勢,不敢做聲;有的為了討好趙高,就阿奉承地說;「丞相說得對,這肯定是馬,前些年我還養過這樣的馬呢!」也有的大臣不願違背自己的良心,直言不諱地說:「是鹿,不是馬!」
4.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5. 中國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岳飛的故事
岳飛的一生都用在了沙場和培養了一批忠誠的岳家兵,少年時他的家庭很貧寒,空有報國心。在得到妻子孝娥的支持後,來到了京城,投靠宗澤。此後在一場戰役後獲,不過,談到這位名將,是心痛的,心中無限氣氛當時統治者的無情,這位精忠報國的英雄也用他的故事激勵現在的青年好好銘記。他短暫的39年時光有5個故事,這些故事很經典,凡是聽過的人心中都深懷敬仰。敬佩英雄的堅韌,心疼他的隱忍。故事從年少參軍到長大當兵,蒙冤離世個個都很有淚點。
第一個故事岳母刺字:是他小時候岳母為了鼓舞他好好學習,用樹枝教他寫字,在他的背上寫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警示他好好學習。往後的他很努力,很上進,練了一身的好武藝,在金兵侵犯中原,母親鼓勵兒子報國,「精忠報國」成了畢生的信仰,他驍勇善戰,取得了很多勝利,從此名遍大江南北。
第二個故事三拒詔書:發生在金人入侵中原時,趙構此刻面對金人很得意忘形,沒想到來了一封和議詔書,岳飛首次批判秦檜的行為,造成的結果是高宗同意了投降,岳飛三次卻不同意,堅持抵抗,處在危難時刻不能這么做,這無疑令高宗和秦檜痛恨,為後來的風波亭事件埋下了伏筆,不過他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讓當時的百姓心懷感恩,成了支持他的團體。
第三個故事直搗黃龍:發生在岳家軍進入中原後,他們以全部的精力讓整個金人害怕,要對金兀術全面搜捕,此時的北伐中原,岳飛收復了六地,讓金軍擔心不已,此刻兩軍交戰,岳飛說出了:「直搗黃龍」這樣的話,要和所有人共飲酒,消滅了金軍的所有力量。
第四個故事十二金牌:這次事件是決定岳飛生死的,這時宋高宗急切希望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岳家軍打得很激烈,完全捍衛不住整個宋軍,宋軍的投降讓岳飛心如死灰,為了保護老百姓,讓金兀術受瘡,臨陣逃脫,這樣才得以返回中原。不過等到最後一塊金牌到來的時候,真正讓岳飛的心受傷了。
第五個故事莫須有罪名:這個估計是最悲劇的,秦檜和趙構隨意添加的,岳飛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死於秘密處決,他的兒子岳雲也因此葬送了年輕的性命,一個莫須有讓整個岳家人陷入了絕望之谷。
6.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故事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有好多有名的故事:如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葉公好龍、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塞翁失馬等等。
我今天重點和大家講中國東漢末年神童、曹操之子,曹沖的故事。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我今天就說一個曹沖稱象的故事吧!
三天以後,庫吏提心吊膽地把老鼠咬破馬鞍的事情,去向曹操匯報了。曹操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就在身邊,都被老鼠咬破了,何況是掛在柱子上的馬鞍呢”?一點也沒責備庫吏。由於曹沖心地善良,聰明機智地救了庫吏,讓他免於被殺。
曹沖年少有為,可惜天妒英才。曹沖十三歲時,就生重病過逝了。曹操非常的傷心。
7.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那麼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1、 卧薪嘗膽: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卧薪嘗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2、 指鹿為馬: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權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使用該成語形容一個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3、 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關於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
8. 中國有哪些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有桃園三結義、烽火戲諸侯、紙上談兵、荊軻刺秦王、四面楚歌、卧薪嘗膽、負荊請罪、完璧歸趙、草船借箭、望梅止渴、三顧茅廬、梅妻鶴子、背水一戰、程門立雪等。
中國經典歷史故事還有溫酒斬華雄、遠交近攻、高山流水、蕭何月下追韓信、退避三舍、指鹿為馬、霸王別姬、圖窮匕見。
秦王滅六國、屈原沉江、李斯諫逐客 、信陵君救趙、背水一戰、一鳴驚人、朝秦暮楚、大義滅親、破天荒、王侯將相。
王昭君出塞
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候,匈奴由於貴族爭奪權力,勢力越來越衰落,後來,匈奴發生分裂,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個單於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單於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和大臣商量結果,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他,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音hú,古時候十斗為一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ì)即位,就是漢元帝。沒幾年,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還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打敗了郅支單於,把郅支單於殺了。
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
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
「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
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
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
管事的大臣正在為沒人應征焦急,聽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
呼韓邪單於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了。
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多少有點捨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
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
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慣了,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歡她,尊敬她。
王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王昭君離開長安沒有多久,漢元帝死去,他的兒子劉驁(音ào)即位,就是漢成帝。
9.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國歷史故事有烽火戲諸侯、孟母三遷、完璧歸趙等等。
1、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末年的歷史事件。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導致諸侯們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
2、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
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3、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藺相如機智果敢,英勇無畏,重信守義;而秦王倚仗強勢,幾度失信於人,自然得不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我們在面對強敵時,也應像藺相如那樣,不僅要敢於斗爭,而且要善於斗爭,有勇有謀,有理有節,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