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銅為鏡以人為鏡以史為鏡的人物的具體例子
說的是唐初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君臣相處的故事。魏徵一生為人正直,不畏強權,敢於死諫。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
⑵ "以史為鏡,以人為鏡"是什麼含義
這里的鏡應該是鑒,「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段話出自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⑶ 以史為鏡是什麼意思,以史為鏡是誰說的
1.以史為鏡釋義: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2. 以史為鏡:出處《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3.」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
4.同「以古為鑒」。
⑷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歷史典故是什麼
意思是: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出自:後晉趙瑩《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誤。
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徵死後的感慨。
(4)以史為鏡是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⑸ 以史為鏡是什麼意思
釋義: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
出處:出自唐代劉昫的《舊唐書·魏徵傳》。
原文: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白話譯文: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5)以史為鏡是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典故: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
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