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寫陰間故事的作者有哪些

寫陰間故事的作者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2-12 10:08:47

① 求對陰間的介紹,如忘川 彼岸花 三生石 地獄等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死之後要過鬼門關,經黃泉路,在黃泉路和冥府之間,由忘川河劃之為分界。忘川河水呈血黃色,裡面盡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蟲蛇滿布,腥風撲面。 忘川河上有奈何橋,奈何橋邊坐著一個老婆婆,她叫孟婆,要過忘川河,必過奈何橋,要過奈何橋,就要喝孟婆湯,不喝孟婆湯,就過不得奈何橋,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生轉世。 忘川(Lethe) ,希臘神話中不和女神厄里斯(Eris)的女兒和遺忘的化身,又是冥府的河流或平原的名字。關於彼岸花,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以前有兩個人名字分別叫做彼和岸,上天規定他們兩個永不能相見。他們心心相惜,互相傾慕,終於有一天,他們不顧上天的規定,偷偷相見。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們見面後,彼發現岸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而岸也同樣發現彼是個英俊瀟灑的青年,他們一見如故,心生愛戀,便結下了百年之好,決定生生世世永遠廝守在一起。
結果是註定的,因為違反天條,這段感情最終被無情的扼殺了。天庭降下懲罰,給他們兩個下了一個狠毒無比的詛咒,既然他們不顧天條要私會,便讓他們變成一株花的花朵和葉子,只是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見葉,葉生不見花,生生世世,花葉兩相錯。註定此生無法相見。
傳說輪回無數後,有一天佛來到這里,看見地上一株花氣度非凡,妖紅似火,佛便來到它前面仔細觀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奧秘。佛既不悲傷,也不憤怒,他突然仰天長笑三聲,伸手把這花從地上給拔了出來。佛把花放在手裡,感慨的說道:「前世你們相念不得相見,無數輪回後,相愛不得廝守,所謂分分合合不過是緣生緣滅,你身上有天庭的詛咒,讓你們緣盡卻不散,緣滅卻不分,我不能幫你解開這狠毒的咒語,便帶你去那彼岸,讓你在那花開遍野吧。
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過地府里的忘川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濕了衣服,而那裡正放著佛帶著的這株紅花,等佛來到彼岸解開衣服包著的花再看時,發現火紅的花朵已經變做純白,佛沉思片刻,大笑雲:大喜不若大悲,銘記不如忘記,是是非非,怎麼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佛將這花種在彼岸,叫它曼陀羅華,又因其在彼岸,叫它彼岸花。
可是佛不知道,他在忘川河上,被河水褪色得花把所有得紅色滴在了河水裡,終日哀號不斷,令人聞之哀傷,地藏菩薩神通非常,得知曼陀羅華已生,便來到河邊,拿出一粒種子丟進河裡,不一會,一朵紅艷更勝之前的花朵從水中長出,地藏將它拿到手裡,嘆到:你脫身而去,得大自在,為何要把這無邊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無邊的地獄里呢?我便讓你做個接引使者,指引他們走向輪回,就記住你這一個色彩吧,彼岸已有曼陀羅華,就叫你曼珠沙華吧。
從此,天下間就有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彼岸花,一個長在彼岸,一個生在忘川河邊。
彼岸花從此之後開在忘川河旁。人死後會踩著它一路前行到奈何橋邊,聞著花香就會想其前世的自己。那一地的赤紅,如血,美麗,妖艷。春分前後三天,秋分前後三天,她會非常准時的開花。花開,就在生與死的彼岸。於是,人們看她著迷但更害怕,於是人們把災難,死亡與分離加在了她身上。
守護忘川河旁彼岸花的是花妖曼珠,葉妖沙華。他們守侯了幾千年的彼岸花,但從來沒有見過面,因為彼岸花花開無葉,有葉無花。他們瘋狂的思念彼此,終一日,他們也違背神的旨意偷偷的見了一面。那一年的彼岸花,紅艷艷的配著耀眼的綠色,格外的妖艷美麗。神知道後,他們被打入輪回,並被詛咒永遠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受盡磨難。從此,曼珠、沙華每一次的輪回,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花香想起前世的自己,發誓不分離。然後再度輪回……
又過了很多年,天下有兩個很相愛的人,可是有一年,男的在出外辦事的時候不幸遇難了,他來到忘川河邊,看見滿眼的血紅,心裡哀傷無比,他痛哭道:「我不要輪回,我要回去找我的妻子,她還在家裡等我。」他跌跌撞撞的來到孟婆這里,喝下忘情湯前,他問孟婆,為何天下諸般,最後這湯獨要人忘情。孟婆笑而不語,只是要他快喝,他獃獃的看著湯,說:「人都要忘情,我偏不忘,輪回後,我要去找我的妻子。」
男人的妻子得知他的死訊後,悲痛絕倫,幾度尋死都被男子的家人救了下來,最後女子答應不再輕生,但是要終生守寡。男子的家人一來看她性格剛烈,怕舊事重提,又要徒惹她傷心,二來念她有心,便暫時答應了她,等她情緒穩定後再勸她改嫁不遲。就這樣,女人便在男子家繼續住了下來,靠縫補為生。
又說這男子輪回後,還真重新生在他和女子一起生活的小鎮里,光陰飛逝,不知不覺二十年過去了,一天他出門經過女子守寡的門前,感覺到心裡怪怪的,便停下來看了一眼,這一看不要緊,剛好被女子迎面看見。輪回後,這男子的相貌氣質均已完全變了,可是女子一看見他,眼淚就嘩嘩的流了下來,她走到男子面前,說了一句:「你來找我了。」便昏倒在地。男子一看一個素不相識的老女人倒在自己面前,趕忙嚇的逃離了那個地方。
後來這個女的重病不起,到死前翻來覆去的說什麼,但是聲音太小,沒有人聽清楚過,所以也沒有在意,這女子最後滴下兩行血淚,一命嗚呼了。女子來到地府,看見孟婆,突然很輕的問她:「老婆婆,以前是不是有個男子在這里告訴你,他不會忘記我,一定會回來找我?」孟婆點點頭。女子心疼非常,哽咽道:「那為何他回來卻不肯認我,哪怕他跟我說句話,在我臨死前來看看我也好呀。」孟婆拍拍她的肩膀,說:「你們很相愛,我很欣賞你們的勇氣,這樣吧,二十年後答案來臨那一刻,我答應讓你看看,只是這之前你無法轉世,要在這里受苦二十年,你願意嗎?」女子說:「我願意,不看見那個答案,我放不下對他的愛,即使投胎轉世,也要心痛一世。」這女子於是被孟婆安排給彼岸花鋤草,其實本無草可鋤,但是女子的眼裡滿岸是草,鋤了又生,永遠鋤不完,就這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二十年後,孟婆把她帶到輪回門前,說:「你站在這兒看著,但不要說話,你等了二十年的人,要來了。」女子激動的站都站不住了,好不容易平復下情緒,緊張的站在那裡等著她愛的人出現。終於他走過來了,原來他得了病,沒有治好,四十齣頭,又死了。他走到她和孟婆面前,孟婆把忘情水遞給他,他拿起就要喝,女子急了,說:「你忘了你說的話嗎?」男子看了她一眼,把手中碗里的水一飲而盡,接著走進了輪回門。
孟婆看著失魂落魄的女子,說,愛情是什麼?不過一碗水罷了,你也喝了吧,能不能忘掉不是你說了算的,有今生,沒來世,縱然你記得,他若忘了,跟真的忘記又有什麼不同?
佛曰:
梵語波羅蜜 此雲到彼岸 解義離生滅 著境生滅起 如水有波浪 即名為此岸 離境無生滅 如水常流通 即名為彼岸 彼岸無生無死 無苦無悲 無欲無求 是個忘記一切的極樂世界 而有種花 超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生於弱水彼岸 炫燦緋紅 那是彼岸花彼岸花開 花開彼岸 花開無葉 葉生無花 想念相惜卻不得相見 獨自彼岸路
傳說中,
彼岸花是開在冥界忘川彼岸的血一樣絢爛鮮紅的花。
有花無葉。
當靈魂度過忘川便忘卻生前的種種,
曾經的一切留在了彼岸,
開成妖艷的花。
有一個長相奇醜無比的鬼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可正因為他丑,姑娘並不愛他,出於愛戀,他只有把姑娘囚禁起來,後來,來了一個武士,他救出了姑娘並與她相愛,而同時,武士用劍斬殺了鬼。鬼的血濺在亂草叢中,一種紅黑相間的花絢麗地綻放開來,這花就是「彼岸花」,那個地方就是地獄中叫「忘川」 的地方,那裡是死去的人忘卻今生情緣,轉身投胎來世的地方……
愛情,大概也是如此,只因為彼此愛得不同,就要葬送很多很多,也要忘卻很多很多。於是,彼岸花成了來自黑暗的愛情使者,因為它見證了一段黑色的死亡。
【關於神話傳說的評析和導讀】
(= = 留段編者的話 關於神話傳說中難以理解的部分)
彼岸花的傳說 是彼和岸違背了神的旨意偷偷私會 所以神將他們變成花葉 詛咒他們永世相愛 卻不得相見 佛祖無法解除這惡毒的詛咒 便帶走它們 讓他們在彼岸花開遍野 從此不用再輪回無數 歷經磨難 但他們依舊永世相愛 卻不得相見
但當路過忘川河時 河水卻帶走了彼岸花的顏色 佛祖見花已變白 以為彼岸從此相忘 但是佛祖不知 花的顏色留在了忘川河中 他們寧願帶著怨恨在地府徘徊 也不願接受佛祖的恩惠 更不願意彼此相忘
地藏菩薩神通 得知一切 於是不忍他們徘徊在黃泉路上 便讓它在長忘川河旁 引導亡魂(與前文「相關內容」處吻合)
花妖曼珠和葉妖沙華 守侯了幾千年的彼岸花 但因為彼岸花花開無葉 有葉無花 一直沒有見過面 於是他們瘋狂的思念彼此 終有一天 他們偷偷的見了一面 那年的彼岸花 鮮艷的紅色配著耀眼的綠色 格外的妖艷美麗 但是這違背了神當初讓花葉永不相見的旨意 所以花妖曼珠和葉妖沙華也被打入輪回 生生世世受盡磨難
最後的男女故事也告訴我們 如果彼此相愛 就算永不相見 歷經磨難 也不可忘記 但是不愛了 忘記了 又何必勉強 何必堅持不放呢
「彼岸只是佛祖開的一個玩笑 站在此岸看彼岸 又何站在彼岸看此岸有什麼區別呢 但是佛祖又說的很認真」 無非是說 愛情是兩個人努力 而愛只是一個人堅持 就像站此岸 正因此岸才會有彼岸 「彼此」是兩者
為愛情值得付出一切 為愛堅強 受傷的始終是自己定三生的一塊石,多少人夢寐以求。前生今世的因果,或許沒人說得清。三生石上舊精魂,倒是人格的魅力大些。

此石當襟尚可捫,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風不改疑圓澤,素質難雕信李源。
驅入煙中身是幻,歌從川上語無痕。
兩言入妙勤修道,竹院雲深性自存。
上面這首《三生石》詩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寫,寫的是杭州靈隱與下天竺法鏡寺之間那塊「三生石」的故事。這則故事古老而傷感:話說唐時洛陽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發生安祿山之亂,李橙死於亂軍之手。李源見父親已死,悲痛萬分,復見世事紛擾,遂絕意仕途,發願為父守孝,至死一不為官二不娶妻。就到惠林寺隱居起來,漸漸地,發現寺中僧人圓澤頗有文才,為人又純正,故結為莫逆之交。閑時,兩人遊山玩水,追古尋幽,遣興抒懷,常有詩詞歌賦相和。
有一次,兩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從荊州沿三峽到峨嵋山。圓澤覺得這樣不好,認為從首都長安斜谷路過去更為方便。李源堅決不答應,說:「我已下決心謝絕人世,更無追求仕途的慾望,豈可再提到什麼京師長安呢!」
圓澤沉默良久,說:「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隨你所願吧。」於是兩人從荊州入四川。路過南浦這個地方時,他們看見一位婦女,背負瓦瓮在汲泉水。只見她外穿舊衣,內著錦襠,身懷六甲的樣子。圓澤平靜地對李源說:「她就是我要託身轉世的所在。」
李源不明白圓澤的話,忙問:「你說什麼?」
圓澤說:「這位婦人姓王,我本該成為她的兒子,已經懷了三年了,因為我遲遲不來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親,養不了兒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來已無法躲避。你當念佛號助我速生。」
圓澤香湯沐浴後,對李源說:「我與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別過。三天之後,你要到我投身的家裡來,那時正在為新生兒沐浴。新生兒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時將以笑為驗。還有請你記住,十三年後,我們還會在杭州靈隱天竺相見。」
李源知道圓澤所說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與圓澤訣別。圓澤說罷趺跏坐化了。那邊廂王姓婦女生下了兒子。三日後,李源依囑到圓澤投胎的家裡看他,果然,那小兒正被沐浴著,他見李源來,沖著他咧開嘴笑起來。
自從圓澤轉世後,李源無心去峨嵋山,返身隱居於惠林寺。於日升月落之間,十三個春秋過去了。李源不忘舊約,隻身從洛陽前往杭州,欲在靈隱天竺與圓澤相會。天竺道上,觀不盡誘人景色,聽不盡溪泉淙淙。但李源無心賞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圓澤。邊走邊想:他真能踐約嗎?他還像自己那樣記住今天這個日子嗎?他會不會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約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心心念念記著這個前世今生的約,圓澤會不會因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來到葛源亭畔,正在尋思間,只聽有人在隱隱約約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他源循聲望去,只見澗水對岸,有一牧童,梳著菱髻,騎在牛背上,唱著竹枝詞,一見是他,便朝他揮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細一看,發現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圓澤,便知圓澤是真的守約的。轉世為牧童的圓澤坐在牛背上,對著他唱了一首竹枝詞: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
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李源知道圓澤雖身是隔世之身,然舊日性情沒有變,一時間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圓澤朝他走來了,他問:「你身體好嗎?」
圓澤笑著說:「李公,你是個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塵緣未了,我們無法再續前緣了,請你繼續勤加苦修。」說完又唱道: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唱罷,牧童拂袖隱入煙霞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餘音繚繞,悲凄哽咽。人世難得一知音,高山流水,心心相印。誰知在最不能離別的情況下,生生地永訣了。此情此意何以堪!何以遣!好不容易捱到十三個年頭,相約會面的日子終於來了,誰知此身已非彼身,一轉眼已成百年身了!人是故人,身已非他,話是故人語,卻凄涼難抑: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陰陽兩世人,自然走不到一塊。心嚮往之,而身不能至。一方隱入煙霞而去,另一方多了一層悲涼與傷感。三生盟約,卻只能一生受用!
有人看了這個故事,會問:明明是兩生,如何說成三生?有兩種見解或者說法:其一是,所謂的「三生」,即指李源見的第一次是圓澤的本身,第二次見的是圓澤的後身,第三次見的則是圓澤化入煙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與圓澤相見不過兩生,就是前身與後身。根據宋贊寧禪師的解釋,圓澤後來又為比丘,故稱三生。這個解釋有些牽強,但可列為一說。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稱就這樣定了下來。
從這個故事來看,好象「三生石」這個名稱是從唐朝開始叫起來的。而其實,遠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南朝詩謝靈運曾寫過一首《三生石》詩,詩存於《靈隱寺志》,詩曰:
四城有頓躓,三世無極已。
浮歡昧眼前,沉憂貫終始。
壯齡緩前期,頹年迫暮齒。
揮霍夢幻頃,飄忽風雷起。
良緣殆未謝,時逝不可俟。
驚擬靈鷲山,尚想祗洹軌。
絕溜飛庭前,高林映窗里。
禪室棲空觀,講宇析妙理。
這說明三生石在謝靈運時早就存在了,並非從唐朝開始。李源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太平廣記》載有他的事跡。這則故事可能是後人根據佛教因果輪回的實質,將石三生與李源的事跡牽附在一起,演變出這么一個故事來。如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把兩個朝代的人或事牽扯到一塊兒,演化出一個千古悲劇來一樣。
原來的故事說的是兩位男人之間的深厚友誼與隔世之約。其實到了後來,三生石的意義已成情人間的盟誓證物了。一對有情人,站在「三生石」前,定會許下三生盟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願望是美好的,誓言是感人的,但海誓山盟如同窗前的浮雲,一轉眼就飄過去了。當一身孤寂再次來到三生石前,輕輕撫摸著那塊字跡模糊,經風歷雨的石頭,不就是撫摸自己心靈上因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而留下的傷痕么!一段千古佳話,比附於一塊普通的石頭之上。而這塊石頭躺在亂草叢中,幾被枯葉覆蓋住。舉目四顧,一派蕭瑟,寒鴉點點處,無有人影。是不是再也沒有人相信「三生石」的盟約了?是不是千古愛情沒有了可以踐約的所在——一塊普通石頭不足以動人心魄?是不是所有的「海枯石爛」成了「海誓山盟」的終結之所?當初圓澤化入煙霞,把李源十三年的美好期待都打破了:辛辛苦苦等待來的相見,卻是如此之結局!令人想起「相見爭如不見」的詩句來。圓澤唱著「卻回煙棹下瞿塘」就不知所終了,可見得有情人再見容易相處難。「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許得幾世呢?恐怕連一世都難呢!
面對這塊普通卻不甚平凡的石頭,人們禁不住要問:人間真的有輪回嗎?情人之間真有因緣之說嗎?如若有,那麼,何以會在諾言面前毀了約;何以會情人反成了仇人?「三生石」的故事越精彩越迷離,後人的疑惑就越稠密。今人張春耘先生到過三生石前,回去之後寫了首詩:
山前廟後獨愁索,哲學自己陷迷惑。
不知前世誰是我,此生過後又為何!
生老病死痛折磨,更有相思無人說!
人有一輩苦已多,怎堪三生為踐約!
三生石前問一聲,人間哪裡修正果!
問石石不語,問山山無聲。惆悵東欄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於恍惚之間,一陣鍾聲剪空而來,不落言詮地劃破心中的迷團,好似佛祖從遠處傳來聲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萬物皆無。
所以,面對三生石,說什麼便都是雲煙一朵了。

② 寫鬼故事的名家有哪些,鬼故事屬於什麼文學體裁什麼文體

鬼故事作家有李白。庄秦。周德東,蔡駿,三叔的盜墓筆記不錯求無欲,東叔,寧航一,尤尤,東野圭吾,黑色火種的,他的《異悚》和《地獄公寓》不錯。

③ 紅樓夢寫的是陰間的故事嗎

《紅樓夢》寫的不是陰間的故事。
《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
《紅樓夢》版本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大系統。程本為程偉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為脂硯齋在不同時期抄評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作者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二十世紀以來,學術界因《紅樓夢》異常出色的藝術成就和豐富深刻的思想底蘊而產生了以《紅樓夢》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紅學。

④ 《聊齋志異》經典10個故事是什麼

《聊齋志異》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以下是《聊齋志異》中十個比較經典的故事。

1、《阿寶》這個故事沒有什麼妖鬼,但有傳奇的地方,孫子楚被捉弄對阿寶一見鍾情,但孫子楚不改初衷,離奇的連番靈魂出竅,一次魂魄卻跟著阿寶到了她家裡。

第二次孫子楚的魂魄變成鸚鵡飛到阿寶家,開口說話,阿寶終於為孫子楚的真情感動,決定嫁給他,最後還上演一出死而復生的橋段才成就美滿結局。

2、《辛十四娘》辛十四娘雖為狐女,但非常寫實,前面她對馮生的追求一直小心翼翼,提出種種要求和規勸,可她守護愛情的結果卻非常令人感慨,與其說馮子平是落入旁人的圈套,不如說仍舊性格決定命運。

辛十四娘其實是以一個凡人女子的心態經營婚姻卻勞而無功,寫出人間現實婚姻一種極為真實的狀態。辛十四娘付出巨大代價,雖然換回馮子平性命,但他最終是與另一個女人相守下去,馮生對辛十四娘的感念算是僅有的安慰而已。

3、《錦瑟》這是寫陰間地府的故事,本書講述的是落魄書生王生因考試不中被夫人「勸說」自盡,死後與地府娘娘錦瑟相知、相戀、相許的故事。同時也是對陽間人世的一個比照,很有特色。錦瑟,顯然是借著名大詩人李商隱的名作,寓意地府仙子苦守陰間耗費青春年華的那種外冷內熱的心境。

4、《喬女》故事基本沒有神怪詭異的內容,只在結局喬女死後有一小段顯靈的情節,卻把中國古時一段普通人家人生滄桑刻畫的淋漓盡致,這就是藝術的動人魅力,也體現了蒲松齡傑出的創作功力。

5、《聶小倩》這篇小說著重描繪了孤弱少女聶小倩,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尖銳復雜的斗爭中,跳出了專以害人為生的火炕,掙脫了惡勢力的控制,走向了知恩向善、悔過自新的人間正道。

6、 《雲翠仙》是《聊齋》故事中少有的男女最後反目的一個。雲翠仙與梁有才的結合本屬於極為牽強,雲翠仙基本是為了遵從母命。梁有才忘卻身份,將貨郎擔給了朋友,自己過起公子哥生活,引起地痞無賴嫉妒,哄他入局。梁有才在好賭的歪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到了賣妻的地步。

7、《阿綉》整個故事略帶喜劇色彩,只是最後部分狐仙變作阿綉來到劉子固家中戲弄他們,狐仙要變為阿綉是因為她們本來前世就是姐妹,此後狐仙時常來劉家竄門,盡管狐仙一直看顧劉家,但家中上下為此頗為驚懼。

但最終是一番善良美好的意願撮合了阿綉和劉子固。而劉子固和阿綉也真把狐仙視作家人知己。

8、《陸判》朱爾旦和朋友去參加聚會時,專門走小路捷徑,遇見判官處理鬼神的景象,陸判替朱爾旦剖胸換心,朱爾旦果真變得才華橫溢,高中魁首,虛榮心開始泛濫,他又想為其妻王氏割頭換貌。

陸判其實問過朱爾旦當真要換,陸判用判官筆割掉朱爾旦妻子腦袋的一幕真的頗有驚悚效果。哪知換上美貌小姐頭顱的妻子一覺醒來不認朱爾旦,家裡鬧得不可收拾,還引來街談巷議。這樣一個悲喜交集的故事。

9、《畫皮》講的是一個面目猙獰的惡鬼,披上用彩筆繪畫的人皮,裝扮成一個令人心愛的美女,耍弄各種欺騙手段,以達到裂人腹、掏人心的目的。後來,惡鬼被一個道士識破,在木劍的逐擊之下,逼得他最終脫去「畫皮」,露出本相,而被一劍除掉。

10、 《司文郎》這是《聊齋》中少數沒有女主角的故事,也是針對封建科舉比較尖銳的一個範本。大部分時候看不出宋生其實是已死的可憐文人,而王平子則是一個潛心好學的普通書生,與宋生一見如故。

這個故事大體還是比較樂觀的,盡管人間充滿了餘杭生和考官這樣的平庸之輩,但王平子能夠結交知己宋生,而宋生能成為梓潼府司文郎(梓潼府是民間文曲星的故里),還是有光明的希望。

⑤ 中國有哪些鬼故事名著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意思是在書房裡記錄奇異的故事,「聊齋」是他的書齋名稱,「志」是指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1]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2]

⑥ 《陰間到底是什麼》作品人物分析

《陰間到底是什麼》

【作品分析】

創作背景:從彭大哥講他去陰間時看到「一部老式電梯」可以推測小說故事發生在現代社會,具體作者並未交代。

故事結構:彭大哥接受我們的拜訪,在辦公室給我和李大民講他在陰間的故事。

場景描寫:辦公室很大,臨街落地窗,擺放著許多花,顯得寬敞明亮明媚動人。不過,如此大的辦公室卻顯得極為空曠,只有中間一張碩大的老闆台,旁邊放著一大盆發財樹。彭大哥坐在老闆椅上,我和李大民坐在彭大哥秘書臨時搬進來的椅子上談話。

【人物分析】

彭大哥:54歲,外貿公司老闆,事業有成的中產階級,因為心臟病猝死過,據說到過一次陰間,看重身體健康,有吸煙的嗜好。

我和李大民:我和李大民是朋友,通過彭大哥喊我們「年輕人」可以推測應該二十多歲不超過30的小夥子,都對靈異事件感興趣。李大民思維敏銳,善於抓重點細節,相比較我神經比較大條。

【分析演播特點】

彭大哥:中產階級公司老闆經歷過生死,說話有底氣,不容質疑,居高臨下;

李大民:主要拜訪者,主講善抓細節,思維敏捷;

「我」:陪朋友,相當於吃瓜群眾,神經大條。

⑦ 魯迅與鬼的故事(詳細)

魯迅筆下的鬼氣
錢理群先生曾神秘地告訴我一個發現,他用亮亮的目光看著我說:「你知道么,魯迅晚年很喜歡談鬼。」

「哦。」

「為什麼那麼喜歡談鬼,看來是有些什麼考慮的。」

「……」

我不知道錢先生後來將這一感想寫到書中沒有,只記得日本學人丸尾常喜曾寫過一本書叫《人與鬼的糾葛》,專門論述魯迅世界裡的鬼氣。這是對的。從最初的創作,到晚年的書寫,鬼在他的世界佔了一定的空間。《朝花夕拾》里的少年記憶與《且介亭雜文末編》中的《女吊》,隱含著相近的東西。你可以從民俗學的角度欣賞那些快意的意象,但那又不免有些淺薄。魯迅之於民俗,向來不是民俗學意義上的。在其收集的漢畫像拓片里,也多陰間的傳說,那裡的氣象在唐之後的詩文里已難看到了。在魯迅內心,那些陰間故事流動的恰似沖盪的氣韻。鬼氣里的人氣才是更有誘力的吧。他在那些森然的形象中,竟發現了美麗,且欣賞著其間的形色。比如對女吊的描寫,就很別樣:

「她將披著的頭發向後一抖,人這才看清了臉孔:石灰一樣白的圓臉,漆黑的濃眉,烏黑的眼眶,猩紅的嘴唇。聽說浙東的有幾府的戲文里,吊神又拖著幾寸長的假舌頭,但在紹興沒有。不是我袒護故鄉,我以為還是沒有好;那麼,比起現在將眼眶染成淡灰色的時式打扮來,可以說是更徹底,更可愛。不過下嘴角應該略略向上,使嘴巴成為三角形:這也不是丑模樣。假使半夜之後,在薄暗中,遠處隱約著一位這樣的粉面朱唇,就是現在的我,也許會跑過去看看的,但自然,卻未必就被誘惑得上吊。」

魯迅終生難忘這血腥的、駭世的形象,與他的精神狀態是同調的。在陰間里還能大哭大叫,且喊出人的冤屈,這不就是勇氣么?在士大夫的世界裡,在雅人的藍圖上,我們永遠看不到類似的圖景,但偏偏在鄉野,在荒涼粗糙的山林野鎮,存有這樣別類的存在,是讓人驚喜的。我有時重讀《女吊》,就不由地想起作者本人。在那蓬頭垢面的野鬼身上,是不是也看出叛逆者的野氣?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基督式的陰冷,但也有他宗教神學下的審判。魯迅呢,面臨的僅是荒漠,是荒漠下的煉獄。那裡沒有神,只有鬼,而大多是怨鬼、厲鬼,那為別人苦楚叫不平的野鬼。所以,你讀他的書,在壓抑的黑暗外,還能聽見永不停息的聲音。那是黑暗裡的嘶鳴。它叫出了地底的慘烈,和鬼眼下的不安,於是你知道那個世界的混沌,死和生,以及陰陽兩界無詞的言語。

增田涉在回憶錄里,言及到魯迅身上的沉鬱。魯迅和他議論過中國的鬼,以及人間的「避惡魔」。在致增田涉的信中,還畫過「避邪」的圖案。他們見面的時候或許也談過相關的話題,彼此定然有過會心之處吧?魯迅晚年津津樂道談鄉間的鬼,以及風俗里的神怪,自然與他的心境有關。那個模糊不清的世界,承載了人間諸多的苦樂,此岸的悲欣竟在彼岸世界被感性地呈現著。在他晚年的收藏品里,域外的版畫甚多,有的也帶有森然之氣。那些異樣的畫面與中國鄉土社會的圖騰的交匯,呈現著人類的明暗。不知道在對比二者的時候,先生的感想怎樣。他收藏了那麼多的作品,卻無專門的論文,你也只能從其文字中,找到某些暗示。但要說出其間的線索是太難了。

無論是早年還是晚年,魯迅都喜歡用「墳」這個意象。《過客》的主旨眾說紛紜,我倒傾向它是一種反先驗的哲學,在通往死亡的路上,惟有「走」才是意義。人終究要走向墳墓的,誰都不可避免。可那墳里的故事,以及走向墳的方式,卻大不相同。魯迅詛咒著這個世界的荒涼,在對荒涼的極度的渲染里,他其實顯示了不安與抗拒。當他竭力勾勒著一個非人的、令人難以忍受的黑暗時,那咀嚼之餘,卻顯示了作者與這黑暗的距離。他隱含在背後卻又超越了黑暗,創造了黑暗之外另一個非光明的世界,那就是夜遊的鬼魂與梟嗚。我每每讀到他所說的惡鳥、烏鴉一類存在,就看出作品靈動的一閃,這個驚恐的意象,將一個死去的世界變得有動感了。魯迅快意於這一動感。因為惟有不滿與憤怒的夜鳥,才會攪動一個世界,讓黑暗裡的動物知道還有這類存在,總有激盪的時候,於此,作者好似感到了一些滿足。

⑧ 陰間的故事:鄉村記憶中的「聊齋」之二

(二)

先祖母講的陰間的故事,其中有點印象的,一個是《目連生救母》。後來讀書,聽說唐代的變文之中有一篇《目連變》,只看過梗概,沒有細讀過原文,故而對於書本上所講的目連的事跡沒有什麼記憶的痕跡。

先祖母講的《目連生救母》的情節,一大段是發生在陰間的。故事裡的目連生是個孝子,又是個佛教中得道的人物。與目連生行事相反的是他的母親,一個說嚴重一點、可以用「十惡不赦」來形容的老太太。她在壽數還未滿時,因為作惡多端,提前就被閻王召入陰曹地府。

佛家的理論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只是簡單的總結,其實後面還應該有:生時未報,死了再報;今生未報,來世再報。

目連生的母親,在被閻王召入地獄之後,自然是受盡了折磨。目連生因為有法力,知道自己的母親在陰間受苦,所以他就走上了赴陰間救母的道路。目連生在陰間道路上看到的,都是那些在陽世作惡、在陰間受苦的鬼魂們的慘狀。

記得當時說鬼魂們所遭受的苦楚,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坐血河吃血塊又臭又酸」。據說,陰間有一條河,叫做「血河」,顧名思義,「血河」里流淌的自然是血水。這血水,和女人有關。在血河裡接受折磨的全是女人。

那「血河」里流淌的,全是女人的經血。那些受折磨的女鬼,都是生在陽世時,每月例假時,把沾有經血的東西隨處亂扔的人。祖母說,這是勸化,是希望女人們生時自愛。自愛,就要從小事做起,從小心處理沾有經血的東西做起。現在想想,說這是一種原始純朴的環保觀念也未為不可。

這算是通過佛教故事,對女性的一種教育吧。

或者,也是對血的一種敬懼吧。

《目連生救母》故事中,關於陰間的情節,大約就記得這一點。

另一個關於陰間的故事,是所謂的佛經《黃氏女對金剛》吧。先祖母說,這部佛經是先祖父教給她讀的。先祖母年輕的時候,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誦這部佛經的全文。這和先祖母奇好的記憶力有關。

「黃氏女」是一佛門弟子,生前禮佛,其虔誠足以為佛門表率。正因為此,她的死,是預先被告知的,她是在安排完後事之後,才上路的。

祖母說,黃氏女是被「童男童女」迎走的。為什麼要強調「童男童女」呢?是因為,所有走上陰間路的人,都是有接應的。按照佛經的宣傳,在陽世行善積德的人,是「童男童女」陪你走第一段陰間的路;在人間作惡多端的人,是「牛頭馬面」帶你開始漫漫艱辛。

進入陰間,自然是要走那大家都熟知「奈何橋」,然後是喝所謂的「迷魂湯」,讓你忘了今生。黃氏女是個例外,她沒有喝那「迷魂湯」。所以,這為她後來的轉世為人並返鄉認親埋下了伏筆。

進入陰司,要過那「秤」山。這是陰間判斷好壞人的量化標准。好人、壞人,不需要看你的為人行事,只要一過秤,便一目瞭然。好人不足四兩重,壞人千斤不為輕。其實,這也是一種酷刑,好人的魂輕,不受什麼罪,壞人的魂重,要被那大秤勾刺入鬼魂的「皮肉」,起秤,魂掉在下面,其疼痛難忍可想而知。

到了地府,要過那「破錢山」。陽世的人,燒紙時不敬,只圖燒得痛快,找個樹枝棍棒對那燃燒的紙錢亂攪一通。這樣,就把燒給「死人」的錢弄成了破錢。所以,陰間有一座山,叫做「破錢山」,專用來堆積那些「無法使用」的破錢。

故事傳說能記得的就這些。

還有就是喪葬時和陰間有關的情節。

人死後,先停放在床上。家鄉一般都是炕,人死後,必須搭建一個床,停屍用。放三天,再「入殮」。入殮,就是把「死人」裝進棺材裡,但是,棺材蓋不會馬上就蓋上。入殮後,再放兩三日,然後蓋上棺材蓋,用生漆封死。封棺後一日,再下葬。一般都是七天埋葬,叫「一七」。當然,以前遇到三伏天,沒有冷凍設備,必須緊急處理,三日左右就抬入墓地,將棺木封進墓室,但不用黃土填埋,待「一七」葬禮那天才掩上黃土,做好墳堆。現在有了冰館,還是按程序,在家放夠「一七」才入土。

聽先祖母、父母講,以前,因為風水先生的指示,有人「下世」之後,不適合馬上下葬的,棺木必須在家停放一年之後、三年之內,選擇合適的時間下葬。所以,人死之後,會「廂(不知道這個字是否准備)」起來。所謂「廂」,就是人死之後,入殮,封棺,然後找家裡乾燥空閑的屋子,在地上磊一個土台,把棺材放在上面,再用土坯(早期沒有磚塊時,用來築牆的原料)把棺材簡單包裹起來,然後用泥巴把土坯的縫隙抹平。等到合適的下葬日子到了,再拆掉土坯,將棺材送進墓地埋葬。

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中國人曾有一度是將東西裝在袖子里。兒時,對死亡有一種神秘感,哪裡死了人,都會跑去看。

先祖母曾告訴我,入殮的時候,死者的袖子里必須藏一些東西。究竟藏些什麼呢?我沒有親見過。聽先祖母講,袖子里有扇子、有一包麵粉……。我問,藏這些做什麼。

先祖母說,鬼魂在陰間是要經過許多關隘,才可以見到閻王的。閻王會對鬼魂進行審訊,根據鬼魂的招供及其態度,對其進行處理。或者在地府受折磨,或者受盡折磨之後,再轉世。轉世可以男人轉女人,也可以女人轉男人,還可能人轉畜生,或者畜生轉人,或者永世不得超生……復雜得很。

據說,地府的關隘有一叫做「煙司洞」,鬼魂經過,會被迷濛雙眼。所以,要備一把扇子,進入「煙司洞」之後,扇一下,或許會減輕煙霧的刺鼻、嗆喉,讓行進更通暢些。

地府還有一座「惡狗山」。那裡有一條飢餓的大狗,要通過,必須投點吃的東西給他,才能免受被撕咬的危險。

關於陰間的故事,還有很多,記得的,就先寫這一些。

小時候,總覺得,陰陽就在一紙之隔,所以,敬天畏神便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人活著,是應該有所敬,有所畏的。

一些人常說,這是封建迷信的東西,是毒害心靈和精神的。但是,我常常想,那些強加給我們的政治的、邪惡的、錯誤的東西或許比這還要更可怕吧。

因為這些,我兒時多夢,多是天外飛仙的夢,因而,生命也就多了一彩。

先祖母去了,留給我的還有這些,在別人,大約以為是糟粕;在我,多少也算是一筆財富吧!

2010年某月某日

(全文結束)

⑨ 關於人死後陰間故事的小說有哪些

我之前喜歡看這一類的,給你推薦幾個1,《腹黑閻王惹禍妃》歡樂的小文文,男主是閻王,特別好看,有一點點小白,看起來很輕松。
2,《地府最後一個神》,男主是閻王,女主神族血脈,是鬼魅仙俠小說,炒雞好看,不過結局算是BE吧......女主死了,男主記憶被封印了。
3,《鬼差》這個我沒有看完,不過特別好看,女主好像叫牡丹來著,是鬼差,男主是黑無常,挺感人的。

閱讀全文

與寫陰間故事的作者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故事只講事實的小部分 瀏覽:735
出軌後認識到錯誤了如何挽回婚姻 瀏覽:816
什麼是健康保健師 瀏覽:928
想寫一個故事怎麼寫 瀏覽:373
國學健康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5
女性事業單位考哪個崗位好 瀏覽:945
長春市蓮花山幸福村屬於哪個區 瀏覽:89
事業單位年底分紅大概多少 瀏覽:452
老公事業不順我焦慮怎麼辦 瀏覽:959
心理健康維度純白怎麼理解 瀏覽:451
抖音怎麼開通講故事直播 瀏覽:538
有多少錢享多少福才是幸福 瀏覽:567
幸福花田小學怎麼樣 瀏覽:547
寧遠美女都去哪裡了 瀏覽:713
看美女跳舞有什麼影響 瀏覽:317
別人說幸福呀我怎麼回 瀏覽:337
醫生適合轉去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151
怎麼知道一個事業單位的編制情況 瀏覽:744
為什麼一些人的愛情很難 瀏覽:8
安溪事業單位有哪些單位 瀏覽: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