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名人的故事有哪些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張三豐創太極》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因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時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當時曾經廣泛流傳於民間,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吧?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柔中帶剛!你知道張三豐到底怎麼創造的太極拳嗎?本片要說的,正是這個故事。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葯,比西方的麻醉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歷了千辛萬苦。
《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裡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頭,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
1、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雞叫三遍過後,周家花園里傳出了陣陣琅琅的讀書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讀著、讀著,周恩來很快就把這首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他總覺得沒有透徹領會詩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來來到蔣媽媽家玩。吃飯的時候,他望著白花花的大米飯迫不及待的問道:「蔣媽媽,這大米飯是怎麼來的呢?」
蔣媽媽很喜歡周恩來好問的精神,就笑著告訴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渾身有一層硬硬的黃殼。它的一生要經過浸種催芽、田間育秧、移栽鋤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蟲、收割脫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這碗大米飯,可真不容易啊!」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蔣媽媽深有感觸地說。
蔣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天練一百個大字。
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陳媽媽見狀,心疼不過,勸道:「明天再寫吧!」
「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
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裡,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
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
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這止。
2、約翰遜博士,他的父親經營一個大舊書攤.有一次,距離不遠處有個節目,大家都去趕集,這天正下著雨,他的父親想要約翰博士分一部份書籍,運到趕集的地方去販賣.他的父親接連呼喚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約翰遜博士這時正專心閱讀一本又厚又大的書,竟假裝聽不見,也不理睬,父親嘆了一口氣,只得自己親自去了.這時候,約翰遜博士年十八歲.五十年後,有一天中午十一時,當地人看見這個體態臃腫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夾在腋下,拐杖放在一邊,低頭跪在太陽下,熱淚直流.這時約翰遜博士業已成名,大家都來看他,他對大家說: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我不聽父親的話,現在我跪在這里懺悔!
⑵ 查找中國古代名人的名馬及其故事
1、烏騅馬
出自於《西漢演義》中霸王項羽的座駕。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雲烏騅」。
項羽的烏騅應該是屬於中國名馬的河曲馬系列,河曲馬作為我國最優良的軍用馬種,顏色以黑色、青色為主,當然也有別的顏色。有了這匹馬,項羽巨鹿之戰,九戰九捷,以少勝多;力戰六十多員漢將,霸王槍未點地,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經百戰無有敗績。
「數年以來,(烏騅)所向無敵,嘗一日行千里。」可嘆烏騅寶馬隨霸王死在垓下大戰中,當時「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舍,遂涕泣不能言。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
2、赤兔
縱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即紅色的,像老虎一樣的烈馬,據說為汗血寶馬,赤兔馬最早為西涼刺史董卓的坐騎,後被董卓用來收買丁原的義子呂布。
呂布死後,赤兔馬被曹操賞賜關羽;關羽被殺後,赤兔馬思念舊主,絕食而死。但根據史書記載,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為《三國演義》虛構情節。
3、的盧
雖不及赤兔馬那麼聲名顯赫,但在三國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棄疾一首詞中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而大為提高劉備在樊城駐扎兵馬,這時荊州刺史劉表對他很有禮貌,然而劉備不信任劉表。劉表曾經邀請劉備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乘機抓住劉備。
劉備察覺到了,就假裝到廁所,悄悄逃離了。他所騎的馬名叫「的盧」。劉備騎著「的盧」逃走,溺水落進了城西的檀溪河裡,出不來了。劉備著急地說:「的盧,的盧啊!今天很危險!(你)要努力啊!」「的盧」於是就一躍三丈,才得以過河。
4、絕影
在討伐張綉之戰中,曹操被騙中賈詡的計謀,倉皇逃走,絕影護送曹操逃走,因亂箭射殺而死。 相傳速度極快,影子都追不上,即'絕'影。
它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奮蹄疾馳, 而且速度極快('絕影'之名就是因為其速度飛快而得,意為其速度快的連影子都跟不上了), 最後被流矢射中眼睛才倒了下去,而」絕影」馬便在這一戰中完成了其所有的使命,據說絕影也是一匹汗血寶馬。
5、忽雷駁
秦瓊騎的馬叫「忽雷駁」,是匹青白毛相間馬,一說是黃驃馬。最神奇的是,這馬還好喝上兩口酒,每次喝完蹄力更甚,在明月夜,能躍過三領黑氈。
馬通人性,一如義犬,秦瓊死後,這匹「忽雷駁」不吃不喝,嘶鳴不已。可以想像,在此之前它痛飲了一次酒:是啊,我生即為戰場而來,既然再不能派上用場了,主人也死了,那為什麼還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它絕食而死。
⑶ 福建古代名人的故事
晚唐的頹廢糜爛,正是盛唐開花結果許久以後的爛熟。那是一個輕飄的年代,李商隱寫著他的愛情詩——《無題》,寫著蝴蝶,他自己就是那五彩輕盈的蝴蝶。那是一個虛無的年代,杜牧身在亂世,心懷天下興亡,寫著詠史詩傷今懷古,抑鬱悲涼。那是一個絕望的年代,賈島困在禪房,三年寫著兩句詩,把痛苦咿咿呀呀地隱藏在他的苦吟詩里。
賈島、杜牧、李商隱死時,黃滔分別是三歲、十二歲、十八歲。唐王朝還有幾十年的歲月,但是真正的唐朝在士人的內心已經結束了。唐亡後六年,黃滔死了。黃滔就生活在那樣的年代。在一個無法承受的年代,他用文學作為自己的眼睛,去記錄年代。
公元840年,黃滔出生於福建莆田城東。他的家境窮困,曾在詩里說,如果有水田十畝,他早就歸隱鄉村了。在莆田廣化寺靈岩精舍東峰書堂,黃滔苦讀十年。這十年,在寒窗邊,黃滔是否想起近百年前的林藻林蘊兄弟和歐陽詹?這十年,廣化寺靈岩精舍必定深深影響了黃滔的精神世界。要不歐陽詹為何對這里那樣魂牽夢繞,一定要在臨死前囑咐友人將自己靈柩從長安運回這里。
黃滔的哥哥黃璞也深深影響了他。黃璞是唐昭宗大順年間進士,官至崇文館校書郎。黃璞是個飽學有德的人。他在亂世無法兼濟天下,做官不久就回到莆田隱居。黃巢起義軍進入福建時,黃巢敬仰黃璞的為人,下令屬下不可侵犯他的草屋。
晚唐時代,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紛爭,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科舉考試被昏庸之人把持,像黃璞這種有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難取得功名。黃璞多次參加鄉試,卻屢試不第。「易生惟白發,難立是浮名。」三十三歲了,黃璞才在鄉試中考中。他已經等不及了,立即前往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在長安,他等了二十三年。「二紀飄零,三朝困辱」,唐昭宗乾寧二年(895),黃璞考中進士,離歐陽詹中進士一百零三年。這時黃璞已經五十六歲。又過了四年,黃璞才得了個清閑無所作為的官職——「四門博士」。
光化三年(900),昭宗被宦官劉季述幽禁,長安大亂。一年後,他憤然離開長安返回福建。在福建,他得到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的重用,出任監察御史里行、威武軍節度推官,得以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負。黃滔頗有政治見識,又直言不諱。他勸王審知勤政、節儉、愛民,開辟海港,招徠海外貿易,禮遇中原流亡名士,興辦學校,傳播文化,安定社會秩序。他還勸王審知「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關門天子」。王審知採納了黃滔這些意見,保持了福建的安定繁榮。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了。一年後,黃滔離開福州回莆田定居。公元911年,72歲的黃滔病逝,有《黃御史集》十五卷傳世。
黃滔一生在六十歲前一直不得志。他家境寒貧,生活艱辛,「萊腸終日掇,霜鬢度年秋」,「還愁把部酒,雙淚污杯中」。他所處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感情接近中下層人民,接觸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看到較多的人民疾苦,在文學創作上很自然地繼承了我國古代自《詩經》以來的關懷現實的精神。
他的詩文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晚唐的凄涼景況。在長安期間,他多次離京外游,目睹戰亂的中原,田園荒廢、民不聊生。「大國乒戈日」就是「故鄉飢饉年。」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兵長安,民眾再次逃亡,剛結婚的夫婦被迫分離,黃滔在《河梁》中寫道:「五原人走馬,昨夜到京師。綉戶新夫婦,河梁生別離。隴花開不艷,羌笛靜猶悲。惆悵良哉輔,鏘鏘立鳳池。」
黃滔留下許多名句,意境醇美,感情真摯。如「青山寒帶雨,古木夜啼猿」,簡單幾個字寫出一個凄清空明的境界。「一聲初觸夢,半白已侵頭」,歲月在頭發上老去,夢想依舊遙遠,不可觸摸。「鳥帶夕陽投遠樹,人沖臘雪往邊沙」,鳥兒可以回家了,可是人卻要在臘雪中前往邊地。後人評他的詩為「清醇豐潤」。南宋詩人楊萬里說:「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而御史公之詩尤奇。」
黃滔的散文內容龐雜,形式多樣,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書信、序跋、祭文等。黃滔的書信類作品有《與羅隱郎中書》、《與楊狀頭書》、《與王雄書》、《答陳石番隱論詩書》等,在書信中他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文學主張。黃滔的祭文,有部分是代閩王所寫,如《祭錢塘秦國太夫人》、《祭南海南平王》等,為所死者歌功頌德,用辭典雅。還有的祭文為好友所作,如《祭崔補闕》是為當時入福建的中原名士崔道融做的,文中佳句很多,如「閩中三月,煙光秀絕。脂轄赴闕,鯤鳳嘈贊,其猶南清魂斷,北梁涕咽」。
第二類是關於當時佛教興盛的記載。代表作有《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丈六金身碑》等。《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對當時泉州開元寺的盛況進行了全面描述,關於開元寺來歷作的記載為後人研究開元寺提供了寶貴資料。《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詳細介紹此塔建造的經過和緣由,文中涉及當時福州許多佛教史實,是一篇研究福建佛教的重要史料。《丈六金身碑》記載了王審知的崇佛情況以及王審知鑄造佛像的規模。
第三類是雜文。此類文章短小精練,貼近社會現實,影響最大。如《巫比》通過層層設問和問答,指出世人愛聽信巫言而不愛聽直言的危害,悲痛如果國家信用忠直的人就不會有禍亂了。《吳楚二醫》用治病比喻治國,並以殷秦亡國教訓來提醒統治者在選用治國人才時,要全面考察德行。
晚唐時期,出現了很多不為參加考試而寫的律賦,這些賦描寫社會千態,抒發人生百感,記錄了晚唐士人的心態和社會人生。黃滔有22篇賦被收進《全唐文》卷八二二。黃滔的賦對工精巧,情感豐富。《送君南浦》開頭寫道:「南浦風煙,傷心渺然,春山歷歷,春草綿綿,那堪送行客。」為送行的場面鋪墊了一種傷離別的氛圍。《陳皇後因賦復寵賦》中雲:「瓊樓寂寂,空高於明月和風;瑤草凄凄,莫輾於金輿玉輅」,給人一種悲涼之感。
借賦寄志,表達對人生的看法,是黃滔賦的一大特色。如《秋色賦》開篇道:「白帝承乾,乾坤悄然,潘岳乃驚素發。感流年,抽采筆,疊花箋,驅走群言,寫抑鬱之懷矣。」黃滔的賦常以歷史諷刺當下,《館娃宮賦》最為著名。
此賦開頭就給人一種歷史滄桑之感:「吳王歿地兮,吳國蕪城;故宮莫問兮故事難名。門外已飛其玉弩,座中才委其金觥。舞榭歌台,朝為宮而暮為沼;英風霸業,古人失而今人驚。」吳王殺忠臣,迷美色,揮霍無度,:「吳王乃波伍相,輦西施。珠翠簇來,居玉堂而澒洞;笙簧擁出,登綺席而逶迤。觸物窮奢,含情愈惑。」終於招致滅國,國破兵敗後吳宮破落凄涼:「往日層構,茲辰古壕,香徑而同歸寂寂,稽山而杳自高高。遺堵塵空,幾踐群游之鹿;滄洲月在,寧銷怨濁之濤?已而西日匆匆,東波浩浩。松楸而駢作荒隧,車馬而輾通長道。」《館娃宮賦》通過吳宮繁華與破敗的對比,抒發對吳宮興廢的感嘆,告誡統治者要以吳王夫差的失敗教訓為鑒。
黃滔在福建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當時人稱為「閩中文章初祖」,是福建的文壇盟主。黃滔的文學成就是傑出的,他的詩文賦代表了晚唐時期福建的文學水平,為推動福建文化的繁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⑷ 古代歷史慧眼識英雄的例子
蕭何與韓信。
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謀,是天下無雙的軍事家。但在項羽手下卻得不到重用,於是就投到劉邦麾下。起初,劉邦讓他當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韓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機會,蕭何結識了韓信。
在接觸過程中,蕭丞相發現韓信有膽有識,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多次向劉邦推薦,但並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轉眼間兩個多月過去了。漢軍將士不願在蜀中久駐,整天思念家鄉,念叨東歸,開小差的人也越來越多。
一天,韓信見久在漢營仍不受重用,一氣之下離開了漢營。蕭何得知後,馬上放下尚沒處理完的緊急公務,親自策馬追趕韓信,連個招呼也來不及向劉邦打。劉邦正為軍中開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軍吏來報告說:「蕭丞相也跑了。」
劉邦一聽大驚失色,說:「這還了得!我正要與他商議軍中大事,怎麼他也逃走了!」當下派人去找蕭何。一連兩天也不見蕭何的影子,急得劉邦坐立不安。再說蕭何為追韓信,不辭辛苦,一路問,一路追,直到天黑了,還沒追著韓信。
正想下馬休息一下,忽然遠遠望見有個人牽著馬在河邊徘徊。蕭何頓時抖擻精神,快馬加鞭,大聲喊著:「韓將軍!韓將軍廠他策馬趕到河邊,氣喘吁吁地下了馬,氣呼呼地說:「韓將軍,咱們總算一見如故,夠得上是朋友。你怎麼不說一聲,就這么走了?」
韓信仍不吭聲。蕭何又說了一大堆勸他回去的話。這時候,滕公夏侯嬰也策馬趕到;兩個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韓信回去不可。他們說:「要是大王再不聽我們的勸告,那我們三個人一起走,好不好了」韓信只好跟著他們回去。
到了第三天,三人才回到南鄭。蕭何去見劉邦,劉邦見到蕭何又驚又怒,說道:「你為什麼也想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劉邦問他:「你追的是誰?」蕭何答道:「韓信。」
劉邦聽後,很不以為然地說:「逃走的將軍有十多個了,也沒聽說你去追過誰,怎麼偏要去迫韓信?這明明是在騙我!」
蕭何說:「那些將軍都容易得到,可韓信卻是當今數一數二的傑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只想當個漢中王,沒有韓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您到底准備怎麼樣?」
劉邦說:「我當然想打出去,怎麼能老困悶在這里呢?』』蕭何說:「大王若決定出漢中,能重用韓信,他自然會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終究會離開的。」「那麼,」劉邦下決心說:「就依著丞相,讓他做個將軍,怎麼樣?」
蕭何說:「叫他做將軍,他還得走。」「那拜他為大將軍怎麼樣?」蕭何說:「很好。」劉邦當時就讓蕭何去召韓信來,馬上就拜他為大將軍。
蕭何直率地說:「大王真要拜韓信為大將軍,先得命人造起一座拜將台,選個好日子,大王還得沐浴更衣,親自戒齋,然後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這樣,才能讓全體將士都能聽從大將軍的指揮,就像聽從大王的指揮一樣。」
劉邦說:「好吧,我都聽你的,請你去辦吧。」幾天以後,蕭何命人已築好了拜將壇。漢王劉邦擇了吉日,帶領文武百官,來至壇前,緩步拾級而上。只見壇前懸著大旗,迎風招展,四面列著戈矛,肅靜無嘩。
一輪紅日光照將壇,真是旌旗耀武,甲杖生威。丞相蕭何已將符印斧鉞,呈與漢王劉邦。壇下一班金盔鐵甲的將官,都翹首佇望,不知這顆斗大的金印,究竟屬於何人。只見蕭何代宣王命,高聲喊道:「謹請大將軍登壇行禮!」當下陡然閃出一人,從容步上將壇。
大家定睛一看,原來是韓信,頓時一片嘩然。這也難怪,一個軍中不出名的小吏,如今一下子拜為大將軍,怎不令眾人議論紛紛。眾人見漢王劉邦;丞相蕭何卻是那麼畢恭畢敬,越發感到莫名其妙。後來,韓信果然沒有令劉邦失望,沒有辜負蕭何的良苦用心。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率漢軍渡陳倉,戰滎陽,破魏平趙,收燕伐齊,連戰連勝,在垓下設十面埋伏,一舉將項羽全軍殲滅,為劉邦平定了天下。
(4)平潭實驗區古代名人故事在哪裡擴展閱讀:
韓信的軍事才能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韓信的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
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里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⑸ 古代名人故事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⑹ 平潭的歷史人物
林楊,任俠好義。寫就《奏蠲虛稅疏》,韋布回天坊。
江繼芸,海壇鎮總兵,抗擊英軍。詹功顯,平潭人,清道光年間任浙江水陸提督。李健頤,名醫,劉堯宸,,東征名將,國民政府追認堯宸為中將,授予烈士稱號
⑺ 名人故事在哪兒
古今中外,有關名人的故事很多,這里只選取一些典型的例子~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他是美國人, 小時候因為家裡窮, 只上了3 個月學, 十一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 常常把錢節省下來, 買科學書報和化學葯品.他做實驗的器具, 是從垃圾堆里揀來的一些瓶瓶罐罐. 愛迪生12 歲的時候, 在火車上賣報.火車上有一節給乘客吸煙的專用車廂, 車長同意他在那裡佔用一個角落.他把化學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裡, 賣完了報, 就做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一次, 火車開動的時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氣馬上燃燒起來.許多人趕來, 和愛迪生一起把火撲滅了.車長氣極了, 把愛迪生做實驗的東西全扔了出去, 還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把他的一隻耳朵打聾了. 愛迪生鑽研科學的決心沒有動搖.他省吃儉用, 重新做起化學實驗來. 有一次, 硫酸燒毀了他的衣服; 還有一次, 硝酸差一點兒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沒有被危險嚇倒, 還是頑強地做實驗. 愛迪生試制電燈, 為了找到一種價錢便宜、使用時間長的燈絲, 不知做了多少次實驗.他常常在實驗室里一連工作幾十個小時, 實在太累了, 就躺在實驗台上睡一會兒.他這樣不懈地努力, 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 發明了電燈.後來, 愛迪生又發明了電影、留聲機......他一生中發明的東西有1000多種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⑻ 關於平潭的名人故事
詹功顯
詹功顯,字鶴峰,候均區五福境(今平潭縣潭城鎮)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生。祖父元官,任福建台灣澎湖協把總。父殿擢,因屢立戰功,升任浙江鎮海營參將,後授溫州鎮總兵官。功顯自幼受家庭熏陶,酷愛武藝,熟讀詩書,興趣廣泛,且聰慧非凡。
嘉慶元年(1796年),功顯在海壇加入清軍水師,充任營弁。此後,隨水師提督李長庚、王得祿和海壇鎮總兵孫大剛出洋征剿蔡牽等海匪,因戰功,升任海壇鎮左營把總,後擢福建水師提標中營有哨干總。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為澎湖協水師副將,為澎湖地區最高軍事武官。越年,奉旨由澎湖協副將簡放金門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二月,功顯升任浙江水陸提督,駐防寧波。駐鎮三載,海防不弛,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且為官清正,享有盛譽。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告老還鄉。離任後,寧波百姓沿其歸途建條石道,取名「海壇道」,以示紀念。
功顯回海壇後,重視教育,倡捐重建興文書院,以振文風。
咸豐四年(1854年),功顯病故,享年82歲。鄉人為其祀鄉賢祠。
李健頤
李健頤,字孝仁,號夢仙,人稱桃仙、海山生,候均區(4-平潭縣潭城鎮)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三十日生。父李紹明原籍晉江,清末攜眷來平潭從商兼醫。健頤幼年熟讀經典醫書,16歲即隨父應診。民國元年(1912年)應聘平潭廣德春葯店掛牌行醫。民國7年坐堂安興葯鋪。民國13年,赴上海求學,畢業於上海中亞學校。後返回平潭,創辦徐慶堂診所,兼任平潭民眾施診所醫生、平潭開宗學校校醫。民國17年,應莆田涵江雙福壽葯店之聘,於該店坐堂行醫。
民國18年與福州名醫鄭芷源(當時在平潭任教)發起成立「平潭醫學會」,健頤任理事。民國24年11月,又與林覺民一起成立「平潭縣國醫公會」,健頤任常務委員。他廣交醫界同仁,互送著作,交流經驗,對中醫中葯的學術研究起推動作用,並先後在北平《文醫半月刊》、上海《醫學春秋》、《中醫世界》、《醫學雜志》、廣州《杏林醫學月刊》、台灣《台灣皇漢醫學》、福清《現代醫葯》上發表論文。
民國21年以後,健頤致力於葯物研究,試制中葯液劑。他所研製的「八寶萬應丹」、「咳嗽粉」、「疥靈膏」、「瘧敵」等都有較好療效,銷往省內外。健頤為醫治鼠疫,廣集良方,創制中葯注射液,頗見成效。同時總結治療鼠疫的臨床經驗,於民國24年寫成《鼠疫治療全書》,發行全國。
民國37年,健頤將徐慶堂診所從平潭搬遷莆田縣涵江蒼頭,後來加入涵江區聯合診所。
1956年,健頤調省中醫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福建醫葯雜志》編輯室主任、省中醫研究所編輯室主任、省中醫學院院務委員、省中醫學院溫病教研組主任、省醫葯衛生學會理事委員、省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省中醫研究委員會委員、省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內科、腫瘤科主任。他在主持內科、腫瘤科工作期間,在治療急性熱性病(如乙腦、恙蟲病、傷寒、白喉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果。
60年代初,健頤對惡性腫瘤的辨證施治進行研究,並先後發表《內經知要淺注》、《新中醫葯》、《醫案隨錄》、《生理新全》、《四診概要》、《臨症醫案筆記》、《臨床論文匯集》、《內經知要白話解》等論著。1966年底,因病返里。他一邊治療,一邊完成《惡性腫瘤辯證論治》手稿,並尋覓、考證中草葯治瘤驗方。患病期間,仍接診病人,直到生命垂危。1967
年10月10日逝世,享年73歲。
劉堯宸
劉堯宸,字俊輝,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祖籍霞浦。祖父劉長泰於清咸豐年間任海壇右營守備,定居平潭。父劉繼馨,庠生,以賣畫代書謀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堯宸隨父移居福州,就讀於培元書院。稍長,加入革命社團組織「橋南體育會」。
宣統三年(1911年),堯宸加入同盟會。同年10月武昌起義,福建與各省紛起響應,堯宸參加福州革命黨人組織的洋槍隊,嗣後隨起義軍宣撫上游各縣。因自感年輕識淺,乃進陸軍小學校習武,後轉入清河第一預備軍官學校,並以成績優異舉送保定軍官學校深造,於民國8年(1919年)畢業。隨之,返回福建,入福建靖國軍,任上尉副官。
民國9年7月,堯宸離閩入粵,任粵軍孫良翰團團附,參加光復廣東的戰斗。
民國10年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堯宸隨軍北伐。6月,參加收復廣西的戰斗。12月,孫中山將北伐大本營從桂林移到韶關,堯宸任孫中山大元帥衛隊團參謀長。
民國11年5月,堯宸隨北伐大軍攻克贛州,進至吉安。6月,陳炯明叛變,北伐軍回師討伐失利,轉入福建驅逐轉附直系的福建督軍李厚基。堯宸率隊克桐口,力拒李部於洪山橋,使敵不得進援福州。10月攻入福州,旋即奉命攻克泉州。12月東路討賊(指陳炯明)軍進軍廣東,堯宸隨孫良翰部留閩。民國12年孫部一個旅嘩變,堯宸不敵,脫身回廈門。其夫人許氏適生一男,即中風病逝。堯宸得悉討賊軍克復廣州,不待喪葬,將子托嫂撫養,民國13年5月,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堯宸為教官。他治軍嚴謹,為人豪爽,能與士兵同甘苦,在軍校中享有盛譽。
民國14年2月,黃埔軍校學生組成教導團參加東征,堯宸代理教導團第二團第二營營長。該團攻克淡水,占池尾。教導一團占棉湖。陳炯明叛將林虎率一萬四千餘人攻棉湖。一團寡難敵眾,情勢危急。堯宸力主馳援,而二團團長錢大鈞執意等待指揮部命令才肯出援。時至中午仍未見指揮部下令,而從棉湖傳來的槍炮聲愈加激烈,錢大鈞仍不允出兵。劉堯宸氣得大怒道:「一團危殆,豈可坐視不救!」乃獨率二營馳救。至此錢大鈞才不得不下令一營、三營跟進,終於擊潰頑敵,一團解圍。
是年4月,據廣州之滇、桂軍反對革命政府。5月,此時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旅的教導團回師討伐。堯宸率二營進攻瘦狗嶺,斃傷叛軍千餘,俘三千餘,為進軍廣州掃除障礙。8月,劉堯宸奉命率二營解除刺殺軍校黨代表廖仲愷的梁鴻楷部駐東山的一個營的武裝。他不響一槍,令敵全營繳械。之後,堯宸升為二師四團團長。
10月,堯宸參加第二次東征。兵發東江,圍攻惠州。戰斗從13日開始,敵火力甚猛,惠州城易守難攻,幾度攻城死傷過半。第一縱隊長何應欽命令堯宸:「野炮炮彈所存無多,若不於此時登城,則無登城之機。」堯宸乃躬扶雲梯,直逼城下,並搶先登梯,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30歲。他的犧牲,激勵戰士勇猛沖鋒,次日攻城告捷。
堯宸犧牲後,廣州國民政府隆重召開追悼大會,東征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宣讀祭文,表彰其生前卓著的戰功。與此同時,國民政府追認堯宸為中將,授予烈士稱號,並編印《劉中將哀輓錄》廣為宣揚。遺體葬於黃埔烈士陵園。1980年11月,省人民政府追認劉堯宸為革命烈士。
宣德元年(1426年),朝廷終於復勘准奏,詔閩、浙、粵三省民移產虛的賦稅一律豁免。林楊一疏,利及三省,廣大內遷戶欣喜若狂,無不稱頌林楊為民請命的義膽俠腸。明工部侍郎董應舉稱:「片疏霽天威,言澤遍三省。」為紀念林楊,福清海口鄉民立「韋布回天坊」一座,並以鄉賢祀之。
江繼芸
江繼芸,字源選,號香山,海壇候均區(今平潭縣潭城鎮)人。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祖父江全韜,任福建水師提標參將。父江其祥,儒生。繼芸少年愛習武藝,及壯加入清軍水師。嘉慶十三年(1808年),繼芸隨海壇鎮總兵孫大剛出洋征剿立功,獲朝廷頒獎,升外委,後升海壇千總。
道光十九年(1839年),繼芸代理南澳鎮總兵,親率水師在閩粵交界海域,加意巡邏,堵截販運鴉片船隻,沒收煙毒,擊退英船,博得林則徐、鄧廷楨的贊賞和信任。次年經鄧廷楨舉薦,繼芸升為海壇鎮總兵。上任後即大力整頓海防,加強防禦力量,以抗禦侵略者。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繼芸調任金門鎮總兵,時英軍正策劃進犯廈門,閩浙總督顏伯燾委派繼芸為廈門前線副總指揮,出鎮左翼防線。他慨然受命,駐扎湖裡山炮台。七月初十(八月二十六日)下午1時,英軍船艦36艘,向廈門和鼓浪嶼發起猛攻。廈門各炮台奮起還擊,一舉擊沉英軍火輪1艘、兵船3艘。此時英軍改變戰略,集中火力猛攻繼芸指揮的左翼陣地,並在炮火掩護下,強行登陸。繼芸一面沉著指揮炮火還擊,一面組織兵力堵截登陸的英軍,用大刀、長矛與手持來福槍的侵略者展開肉搏,打退英軍5次進攻。戰斗持續至日暮,官兵傷亡殆盡。繼芸帶著遍體傷痕,且戰且退,直至懸崖絕處,反身一躍,投海自盡。終年53歲。
繼芸的靈柩從廈門運回海壇,安葬於北海區田美村(今北厝鎮田美澳村)南。百姓聞訊,傾城送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欽賜祭葬,派欽差帶祭詔和恤銀到海壇祭奠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