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童年趣事(事例)
每個人都擁有金燦燦的美好童年,我就是其中一個。我的童年喜趣多多,豐富多彩。今天,我給大家講述我的童年。
據說,在五歲時,有一次,爸爸媽媽不在家自己就在家裡敲地板,偶爾也會玩弄一些東西。那次,我實在是太糊塗了,當爸爸媽媽走遠時,我看到了我的玩具飛機。我決定要飛上藍天!我看了一隻雄壯的公雞,心裡嘿嘿一笑,說:「就是你了!我的飛行工具!」我追上那隻雞,怎麼也追不到。「別亂跑嘛!我的飛天夢想就靠你了!別跑!」我追呀追,終於追到了!「呼……呼……」喘了口氣,便一屁股坐在雞的身上。那隻公雞突然加速,載著我轉來轉去,太爽了!「但……這只雞怎麼不會飛?可能是要和騎馬一樣吧!」說完便打了它的屁屁。「咯咯咯!」這只雞又一次加速,把我摔下來,氣沖沖的走了。這時,爸爸媽媽回來了,看我坐在地上,問:「怎麼了?」「為什麼?為什麼飛不起來?」說完就哭了。「什麼意思?」「我……我想飛上天空,就抓了一隻雞騎在它身上,就是飛不起來嘛!氣死我了……」還沒說完,爸爸媽媽便哈哈大笑,摸摸我的腦袋,說:「傻孩子!雞怎麼會飛向高空呢?即使會飛,也承受不了你的重量呀!以後別做這種傻事了……呵呵呵,笑死我了。」聽完我的臉刷刷的紅了起來,說:「知道了。」
現在的我已經是「小大人」了。我不再那樣傻,不過回頭想想,我還真是傻哦!
Ⅱ 名人童年趣事
愛迪生在童年時代就愛動腦筋,好奇心特別強,有一天早晨,全家突然發現愛迪生不見了,到處找也找不到,一直到了晚上,才發現他趴在雞舍旁,肚子下面壓了一大堆雞蛋,原來他異想天開,要用自己的身體來孵小雞,結果事與願違:蛋殼破裂,蛋黃橫溢。
愛迪生從小就喜歡用他那與眾不同的大腦袋思考一連串的問題。他看到鐵匠將鐵在熊熊的烈火中燒紅,然後錘打成各式各樣的工具時,就晃著大腦袋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火是什麼東西?火為什麼會燃燒?火為什麼這么熱?鐵在火中被燒之後為什麼會發紅?鐵紅了為什麼就軟了?回到家,小愛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開始了他最初的實驗。他抱來乾草,並將其點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麼。然而,小愛迪生的第一次實驗就引來了一場火災,將家中的木棚燒掉了。
小愛迪生12歲那年,就開始在火車上賣報,他每天趕早班火車到達底特律,然後晚上9點鍾再搭晚班火車趕回休倫港。小小年紀的愛迪生之所以上火車賣報,一來他對學校的學習感到枯燥,二來上火車賣報可以積存一筆由自己支配的研究實驗資金,利用在底特律下午休息的時間也可到市圖書館閱讀眾多的科學書籍。12歲的小愛迪生在火車列車員的幫助下還在行李車廂的一角建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小實驗室。直到一次實驗中失火,才結束了愛迪生在火車實驗室的這段初期的科學實驗。
搬運!!!!
Ⅲ 童年故事梗概十篇500左右
第1篇:《童年》梗概
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纖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於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斗毆。在這個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彌漫著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裡含著敵意。一天,他出於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里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著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里,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這里有樂觀、純朴的茨岡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弦的曲調。外祖母跳著民間舞,猶如恢復了青春。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歡樂又感到憂愁。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則與之相反,它不愛人,總是尋找人的罪惡,懲罰人。
後來,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招了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後偽裝成車夫的彼得,他的殘忍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親在一天早晨突然回來了,她的變化使阿廖沙心裡感到十分沉痛。開始,她教阿廖沙認字讀書,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漸漸地變得漫不經心,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後來母親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竭力避開大人,想一個人單獨生活。就這樣經過了一個夏天思考之後,他終於增強了力量和信心。
母親婚後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經常挨後父打。貧困和疾病,吞蝕著她的美麗。由於她心境不好對阿廖沙常常表現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由於和後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這時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產!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第2篇:《夢想皆有神助》梗概
他是一個匈牙利木材商的兒子,因從小生得呆笨,人們都喊他「木頭」,他也確實「笨得像木頭」。
十二歲時,他夢見國王給他頒獎,因為他的作品被諾貝爾看上了。他興奮地將這個夢告訴了媽媽。媽媽對他說:「上帝把一個不可能的夢放在誰心中時,就是真心想幫助他完成!」男孩信以為真,他想:我真是天下最幸運的人!從此,男孩喜歡上了寫作。
「倘若我經得起考驗,上帝回來幫助我的。」他懷著這樣的信念開始了寫作生涯。可六年過去了,他沒等來上帝,卻等來了希特勒的部隊。他被關進集中營,受盡了痛苦。在那裡,數百萬人失去了生命,他卻靠著堅強的信念活了下來。
當他終於走出集中營時,立刻滿懷欣喜地開始了文學創作。《無法選擇的命運》、《退稿》……一部部小說相繼出版,經他苦難的磨礪更顯意義。
就在他不再關心上帝是否會幫助他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他聽到後大吃一驚,因為這正是他的名字!他真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夢想皆有神助!有了夢想,便往成功的路上邁出了第一步。而夢想的實現需要實踐與勤奮,只有這樣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第3篇:童年之苦——讀《童年》有感
我讀了一本書,叫《童年》,這是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的作品之一。
這本書寫的是,高爾基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是在社會底層度過的。由於生活所迫,他11歲就自食其力,參加過多種工作,飽嘗了人間苦難。高爾基只上過兩年學,但他卻靠頑強的自學具備了寫作的能力。他兩次游歷俄羅斯,這使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疾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為以後的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童年》在藝術上運用兒童的視角和成人視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寫。作品主要從兒童的視角觀察描寫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動,充滿童趣,如對阿遼沙父親之死的一段描寫:在幽暗的小屋裡,「我」父親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著白衣服,身子伸得老長老長的,他那光腳板的腳趾頭,奇怪得張著;那一雙快樂的眼睛緊緊地閉著,像兩枚圓圓的黑銅錢;他和善的面孔發黑,難看的齜著牙。以上一段話的描寫十分真實地表現了一個三歲小孩的心態。因為年紀還小,不懂得死亡意味著什麼,所以他認為有趣、奇怪。
高爾基的童年和我現在的童年根本無法比較,無論是我們的吃、喝、穿、住還是學習環境等等都比他好,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到長大後才後悔莫及。
第4篇:我的童年傻事
小時候,大家什麼都不懂,經常會做傻事,令人哭笑不得。
我在童年也幹了許多傻事,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太好笑了。
有一次,媽媽帶我去一家餐廳吃飯,吃飯前我去洗手間,突然看見牆角有一個小香爐,裡面插了三枝燃著的香,那些香長短不一,散發出一股濃郁的香味。我還以為是寺廟里燒的香呢,感覺很奇怪,媽媽帶我去旅遊,見到佛寺的香都是放在正中央,這里怎麼會放在牆角呢?而且這里沒有什麼菩薩、天王等一些神像。但我又想,既然是香就應該是拜的吧,不管有沒有神像,拜一下總是沒壞處的。於是我就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才出去。
見了媽媽,我大聲地說:「媽媽,我在洗手間里發現了三炷香,還拜了三拜。」媽媽聽了我的話,眼淚都快笑出來了。我大惑不解,以前媽媽帶我去旅遊,碰到寺廟總看到許多人拜香爐、上香,我也跟著拜過。為什麼今天媽媽就捧腹大笑呢?媽媽看出了我的疑惑,給我解釋說那不是寺廟里燒的香,而是為了凈化氣味而點燃的熏香。聽了這話,我哭笑不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呢?連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愛迪生小時候都出過孵雞蛋的笑話,更何況是我們呢?而且,孩子不就是在這些錯誤中懂得更多的事情而漸漸長大的嗎?
這是我的童年傻事,你的童年傻事是什麼呢?
第6篇:《燈光》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我慢步在華燈璀璨的天安門廣場上,忽然聽見後面傳來一聲贊嘆:「多好啊」。不盡回憶起一件往事:那是1947年秋,郝副營長帶領突擊連去打前鋒,而天空黑暗,後續部隊看不到突破口,郝副營長在危機之中點亮了一本書,照亮了突破口,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機槍打中,這位年輕的戰士壯烈的犧牲了。他,一個偉大的戰士,為了讓孩子們在電燈下學習,而他自己卻沒來的及見一見電燈。
第7篇:
《西遊記》故事梗概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水滸傳》故事梗概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三國演義》故事梗概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大大小小的戰爭,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全書表現出作者羅貫中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第8篇:名著故事梗概
《西遊記》故事梗概
《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水滸傳》故事梗概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三國演義》故事梗概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大大小小的戰爭,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全書表現出作者羅貫中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500字
第10篇:《雪孩子》故事梗概
下了一天一夜的雪,房子、樹上、地上一片白。兔媽媽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個漂亮的雪孩子,讓它和小兔一起玩。
看著可愛的雪孩子,小兔真高興,她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高興!小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屋子裡很冷,她往火里加了一些柴,就上床休息了。火把旁邊的柴堆燒著了,小兔睡得正香,一點兒也不知道著火了。雪孩子看見小兔家著火了,就飛快地跑了過去。雪孩子從大火中救出小兔,自己卻融化了。
他去哪兒了呢?原來雪孩子飛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雲兒……
--500字
第11篇:《古井》梗概
我們村東頭有一口古井。井裡的水清涼可口。村裡的人都到這兒取水。
古井離我們家才十來米遠。取水的人絡繹不絕,門前的路面濕漉漉的,好像剛下過一場春雨。
我們家的鄰居是一對老人。男的是個老黨員,在抗日時期,腿負過傷;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單薄。老人只有一個女兒,在外地教書,鄉親們見兩位老人用水困難,都搶著幫挑水,水缸總是滿滿的。兩位老人多次提出給幫他們挑水的人報仇。可是誰也不肯接受。
鄉親們總是勸說老人。古井為鄉親們提供著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
--200字
第12篇:《紅字》
(美國)霍桑 著
[故事梗概]
海絲特·白蘭是個年青漂亮的女子,出生於英格蘭的一個古老的世家。她有深黑的眼睛,濃密而烏亮的頭發,端正而美麗的五官,身材細長,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她嫁給一個年老的學者羅格·齊靈窩斯。當時正值英國向美國移民時期。她的丈夫決定定居到美國波士頓。他先把妻子送去,自己留在英格蘭處理未了的事務。可是,羅格過了兩年才去美國。這時白蘭卻和一個年青的牧師犯了通姦罪,並生下了一個女孩。按當時清教徒的法律,犯了通姦罪,必須在胸前佩帶紅A字,處以示眾的懲罰。
正當白蘭從監獄被帶到枷刑台示眾那天,羅格來到美國。他是個年紀衰老、矮小的男人,有著蒼白瘠瘦的學者般的面孔,晦暗的眼睛;他的左肩比右肩高一些,穿著怪模怪樣的衣服。他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妻子,一種輾轉不安的恐怖,猶如毒蛇急劇地纏住了他的身子,他的臉色陰暗了。但就在這一剎那間,他又以意志力抑制住了自己。當他發覺白蘭也認出他時,他緩慢而平靜地舉起他的一個手指,在空中作了一個手勢,接著又把手指壓在他的唇上,那意思是說叫她不要聲張。
海絲特·白蘭被帶回監獄後,羅格以醫生的身份去探獄。他要白蘭說出姦夫的姓名,她不肯說,卻公開對羅格說,她不愛他,在他那裡她感覺不到愛情。羅格也承認說:「我們彼此害了對方……我把你含苞的青春和我的衰朽結成了一種錯誤而不自然的關系。」他向白蘭提出一項交換條件,即白蘭可以保守她姦夫的秘密,但同樣要保守他的秘密,在人前不能承認他們是夫妻,而要說她丈夫已死了,因為他不能「遭受一個不忠實女人的丈夫所要蒙受的恥辱」。白蘭同意了。於是,羅格便以醫生的身份定居下來,暗中他在察訪白蘭的姦夫,以便進行報復。
白蘭的情人丁梅斯代爾是個年青的牧師。他有潔白高聳而逼人的前額,棕色憂郁的大眼睛;他的嘴,除非是用力壓抑著的時候,總是容易顫抖,這既表示出神經質的敏感,同時表示出自我抑制的巨大力量。他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學識淵博,既有熾熱的宗教感情,又善於辭令。他的佈道十分動人,在當地教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們根本不會懷疑他的品行。但他由於害怕失去自己的名譽、地位和信用,不敢公開承擔自己的罪責,而讓白蘭一人在受苦。
白蘭從監獄出來後,住在市鎮外郊的一座小茅屋,過著孤獨的生活。她以做針線活來維持生活和撫養女兒。她的私生女叫珠兒,長得天真爛漫,她有農家嬰兒野花似的美麗和皇子嬰兒似的華貴,而人們卻把她當作魔鬼的後代。她沒有權利受洗禮。在這個清教徒的城市裡,人人都瞧不起白蘭母女,把她們看作恥辱和犯罪的象徵。
州長貝靈漢出身於律師,他已年近古稀,面貌冷若冰霜。他和白鬍子神甫約翰·威爾遜都主張把珠兒和母親分開,好讓孩子學習「天上與人間的真理」。而她母親是無法完成這種教育的,因為她是個罪人。白蘭堅決不讓他們奪去珠兒。她說,珠兒是她的幸福,也是她的苦惱;珠兒在維持她的生命,也在懲罰她的過失,她就是紅字!如果教會要把珠兒奪走,她寧可死去。州長請德高望重的丁梅斯代爾牧師發表意見。丁梅斯代爾主張「隨天意去安排」,他說既然上帝同意把孩子賜給了母親,將來那孩子也可以把母親領回天國。這樣珠兒才沒有被奪走。
羅格以他飽經世故的眼睛看出了丁梅斯代爾內心的隱病。他以醫生的名義,假裝關心他,和他搬住在一起。他們經常在海濱或森林裡作漫長的散步。羅格象觀察病人那樣去觀察他。一方面,觀察丁梅斯代爾的日常生活,看他怎樣在慣常的思路中遵循前進;另一方面,也觀察他被投入另一種道德境界時所表現的形態。他盡量在發掘牧師內心的奧秘,刺激他,使他精神上蒙受巨大的痛苦。而丁梅斯代爾始終沒有懷疑到羅格是白蘭的丈夫,他由於不相信任何人是他的朋友,因此,當他的敵人確實出現時,他也就辨別不出來。他雖然經常感到有一種惡勢力在窺伺他,但他不明白這性質,他已被「罪惡與痛苦的重荷壓住」。羅格很滿意自己的復仇方法,「他自己裝作一個最可信賴的朋友,使對方把一切的恐怖、慚愧、痛苦、無效的悔恨,無法擺脫的內心的譴責,都要對他和盤托出」。
這樣過了一個時期,羅格又以照顧丁梅斯代爾的健康為名,和他搬住在同一房間里。這樣牧師生命潮流的每一起伏,都逃不開他的眼睛。他象一個挖墳人一樣,在探尋那埋在死人胸上的珠寶。他認為丁梅斯代爾雖然人們把他看得很純潔,但他卻從父母身上繼承了一種強烈的獸性。一次,他暗示丁梅斯代爾應當把內心埋藏的丑惡說出來。牧師回答說他做不到,因為那樣以後,便不能有善行,而過去的惡行也無法用更好的方式來贖償。
五月初的一個朦朧的夜晚,丁梅斯代爾為擺脫內心迫壓的痛苦,他夜半出遊,走到白蘭第一次受到公眾羞辱的枷刑台前,剛好遇上深夜做女工歸家的白蘭母女,一種悔罪的感覺,使他邀白蘭和珠兒一同登上枷刑台。他說:「你們兩個都在這里站過,可是沒有我同你們一起。再上來一次,我們三個人一同站立。」他們這樣做了之後,丁梅斯代爾感到一股新生命的洪流注入他的心胸,賓士過他全身的血管,宛如那母親與孩子正把她們生命的溫暖傳給他半麻痹的身體里一般。他彷彿在天空中,看到了一個大紅的A字。正在這時,一直跟蹤著他的羅格出現了。丁梅斯代爾全身感到一陣恐懼。然而,羅格並沒有追問他,為什麼他要和白蘭母女站在枷刑台上?而是說丁梅斯代爾書讀得太多了,傷了腦筋,沒來由的犯了夜遊病。他把牧師領回家了。
這事經過了七年。珠兒也長成七歲了。在這些年裡,白蘭一直過著逆來順受的生活。她從沒有與公眾作對,只是毫無怨言地忍受著最壞的待遇。她並不因為她的受苦向人要求報償;也不依賴公眾的同情。她的性格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她由原來「熱情和情緒方面轉到思想上去了」,她象大理石一般的冰冷。人們漸漸對她發生了好感。過去人們把紅字看作是她罪惡的標記,現在人們把它看作白蘭善行的標記了。白蘭除了打扮自己的女兒外,她把做工剩下的錢都施捨給窮人。在人們眼裡,「她對窮人是那麼善心,對病人那麼幫忙,對遭難的人那麼撫慰」,從而饒恕了她的過去。
在這七年中,丁梅斯代爾在羅格不斷地精神打擊之下,身體越來越不行了。他已經成了羅格的犧牲品。白蘭決心去找羅格,要把丁梅斯代爾從他手心裡解救出來。一天下午,白蘭遇見了正在采草葯的羅格,請求他不要再折磨牧師了。她說,在七年間,她順從了羅格的意志,保守了他們夫婦的秘密,而羅格正利用這一點接近丁梅斯代爾,追蹤他的一言一行,捏住他的生命,挖掘蹂躪他的心胸,使他每天活受罪,這樣折磨下去,不如讓他立刻死了好些。她罵羅格是魔鬼,她要把羅格的身份公開,告訴丁梅斯代爾。羅格因已達到報復的目的,同意白蘭把自己的身份告訴丁梅斯代爾。
白蘭在林中遇見丁梅斯代爾,互相傾吐衰曲。這些年來,他們的心靈一直沒有平靜過,受著良心和道德的啃嚙。丁梅斯代爾說,他雖然在胸前未佩帶紅字,但他內心的紅字在秘密地燃燒著;而白蘭告訴他,她為了他的信用和「你的生命、你的名譽」,始終保守著他的秘密,而不肯說出他的名字。最後,她告訴他,和他同房住的就是她的丈夫。丁梅斯代爾頓時怔住了,他以兇狠的眼光看了她一眼。然後,便無力地用雙手捂住了自己的面孔。白蘭看到情人所遭受的精神苦難,一種追求自由的熱潮湧上她的心頭,把她那已破碎不堪,消極頹唐的意志洗刷了一番。她勸丁梅斯代爾和她一同逃走,回到他們的老家英格蘭去。她說世界是多麼大啊,人們可以逃開苦惱的一角,跑到幸福的一邊去。丁梅斯代爾最初不同意這計劃,認為他不能離開自己的崗位,後來他猶豫起來了,感到他必須在兩條道路中選擇一條:要麼公開承認自己是罪犯逃走;要麼仍然做一個偽善者,象他七年來所做的那樣。最後,他在「人類愛和同情」中看到了閃光,決定和白蘭一同逃走。於是,白蘭把自己佩帶的紅字也拔了下來,扔進了森林中的溪流里。
從西班牙來了一隻船,白蘭去向船長訂購了艙位,決定三天後她和丁梅斯代爾一同出逃。在這期間,丁梅斯代爾要參加一次慶祝選舉新州長的佈道會。那天,他的演講獲得很大的成功。人們認為「從來沒有一個演講的人,象他今天這樣,有過如此明智,如此崇高,如此神聖的精神」。丁梅斯代爾演講快結束時,彷彿在他眼前又出現了那個紅A字,他腳步踉蹌起來,站也站不穩了。這時,他的道德責任感戰勝了他那自由出逃的意志。他把臉轉向枷刑台,伸出了雙臂,要在場的白蘭和珠兒過去。他准備當眾坦白自己的罪行。這時羅格撲上前去,要丁梅斯代爾不要作聲。他說,你一出聲就把自己毀了。但丁梅斯代爾回答說,他已藉助於上帝的力量,「現在可以逃開你了」。他瘋狂地一手挽著白蘭,一手拉著珠兒,登上了枷刑台,披露了自己的全部罪行。然後,他倒下死了。剛剛經過子午線的太陽,照耀在牧師身上,「使他形體非常明晰,這是他佇立在全世界之上,在永恆的法庭面前,申訴他的罪惡」。
白蘭出逃計劃失敗了。新的打擊,使她最後向現實和宗教屈服了。她終生過著懺悔和贖罪的生活。一年後,羅格死了。他把自己的遺產贈給了珠兒。珠兒長大後,白蘭親自送女兒出嫁。但她自己並沒有和女兒、女婿住在一起,而是回到她那破舊的茅屋,因為她的罪惡種在此地;她的哀愁種在此地,所以她要在此地懺悔。許多婦女都來拜訪她,問她為什麼婦女的命運這么悲慘,如何才能得到解救?白蘭總是安慰她們,忠告她們,並要她們相信:「到了一個更光明的時期,到世界成熟的時候,到了天國降臨的時期,必將顯現出一種新的真理,使人能在雙方幸福的更堅實的基礎上,建立起男人與女人的全部關系。」
Ⅳ 名人童年的故事
愛迪生小時候熱愛大自然。7歲時被媽媽送到了學校。從此,愛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聽恩格爾老師講1加1等於2,或者說2等於1加1。愛迪生開始在課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動物的毛可以生電,那麼,如果把電線接在貓身上,再用力摩擦貓的毛是不是可以發電?恩格爾老師最煩上課時精神不集中的學生,於是他經常呵斥愛迪生,愛迪生的學習成績成了全班倒數第一。更讓恩格爾老師惱怒的是,愛迪生還愛冷不防地問些令人難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問題。為此老師跟家長說這個學生跟不上學習,令家長將孩子領走。愛迪生的媽媽說:「據我觀察,愛迪生還算聰明……」恩格爾反駁道:「不不不,他總考全班倒數第一!並總提荒唐古怪的問題,例如他問:『老師,為什麼
2加2等於4?』等於4就是等於4,這還要問嗎?」媽媽不以為然地說:「恩格爾老師,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算荒唐的問題巴!當牛頓發現一個蘋果掉下來,提出了個問題:蘋果為什麼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這樣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卻成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們能說,牛頓不該提出這樣的發問嗎?」
恩格爾一時不好回答,可他還是堅持己見,邊敲著桌子邊說:「牛頓是誰,您的孩子又是誰,能相提並論嗎?」
愛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規的教育就這樣結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愛迪生對媽媽說了一句心裡想了很久的話:「媽媽,長大後我要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發明家!」
Ⅳ 童年有哪些趣事呀
夏日炎炎,走在城市或是鄉間的路上,難免會被炙烤成「汗鴨」一隻。濕透的衫襟,酷熱的天氣,讓人們多了更多的疲憊心緒。
我想,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童真無價吧!我是農村人,所以,我干過這些勾當。所以,我也為我們農村人代言。
Ⅵ 關於<<童年>>的,有多少算多少
關於《童年》,我自己收集了很多。。。
【寫作背景】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寧到高爾基在義大利卡普里島的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寧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將來有一天,我會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丑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內容精要】
高爾基4歲喪父,10歲喪母,後靠自己努力學習奮鬥成為了蘇聯偉大的文學家,自傳三部曲是在列寧的鼓勵下寫成的,它們獨自成篇,又前後相連,藝術地再現了主人公阿遼莎成長歷程的三個階段,真實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民眾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被視為俄蘇自傳體小說的里程碑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成就。
《童年》是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高爾基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跟隨脾氣暴躁的、日漸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時光。此書通過一個兒童無邪的眼光,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19世紀中葉俄羅斯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描繪了許許多多社會小市民醜陋和愚昧的生活風貌以及當時俄國的宗教、喪葬等民風民俗。高爾基的這些回憶,有助於我們了解沙皇俄國那個時代的風貌,了解一代文學大師高爾基童年時的社會環境。
小阿遼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駁的、離奇得難以形容的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地講出來的一個悲慘的童話」。在敘述童年生活的過程中,幾乎阿遼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較大的事情,都會引起他一種意識的覺醒,這在作品中的表現就是每一件事情的敘述之後都緊隨一句或一段阿遼莎的哲理性的語言。在高爾基的筆下,阿遼莎的生活是出身於下層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華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們的性格形成的過程和意識的成長。
【人物評析】
阿遼莎是全書的中心人物,他從小心地善良,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煉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阿遼莎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高爾基是蘇聯文學的創始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對我國的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童年》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分別是《童年》(1913年)、《在人間》(1916年)、《我的大學》(1923年)。三部曲描寫了「我」的成長過程。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高爾基的成長歷程。
《童年》講述的是孤獨孩童「我」的成長故事。小說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廣闊社會畫卷。
【作品提要 】
阿廖沙(即童年高爾基)很小的時候,父親得病死了,母親帶著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親的到來引起了大舅米哈伊爾與小舅雅科夫的爭斗,他們怕母親來討要嫁妝,鬧著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團。阿廖沙初步認識到外公家彌漫著的相互仇恨的氣氛。大舅捉弄老裁縫格里戈里,讓侄子把燒得滾燙的頂針放在格里戈裏手邊,不料卻被外公無意中戴上,外公把孫子抽了一頓。阿廖沙因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頓,打的過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災樂禍,連母親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護著阿廖沙。打過阿廖沙後,外公來看他,給他講起自己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畔當纖夫時的情景,阿廖沙覺得外公像一朵雲彩似的迅速地長大,由一個乾瘦的小老頭變成童話中的大力士。挨打之後,阿廖沙結識了小夥子茨岡,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時,他總把胳膊伸出去幫他擋著。每逢禮拜六,他帶著阿廖沙做各種各樣的游戲。他擅長跳舞,幻想著有一副好嗓子。阿廖沙非常愛他,但他卻被兩個舅舅強迫著扛承重的橡木十字架去墳地,中間絆倒後,被十字架壓在下面,因失血過多死掉了。
茨岡死後,阿廖沙更加依戀外婆。睡覺前,給外婆開玩笑,外婆給他講上帝與小鬼的故事。外婆是阿廖沙最喜歡的人。
「外婆到來之前,我彷彿在昏睡,彷彿躲在黑暗中。她的出現喚醒了我,使我見到了光明,她把我周圍的一切聯結起來,把這一切編織成色彩繽紛的花邊圖案。她很快就成了我終生的朋友,成了我最貼心的人。她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貴的人,這是因為她對世界充滿了無私的愛。這種愛使我感到充實,使我在艱難的歲月里充滿了堅強的力量。」外婆知道的故事、詩歌、傳說、童話多得不計其數,阿廖沙聽的入了迷。一天晚上,家裡突然失了火,家裡人驚慌失措,外婆卻非常勇敢,用一隻空袋子蒙著頭,身上批著馬被,毫不畏懼地沖進火里,從裡面抱出一隻水桶大的盛滿硫酸鹽的瓶子,又鎮定地指揮別人滅火。大火後,又忍著巨痛去接生孩子。
一開春,舅舅們就分了家,外公為自己買了一所新房,阿廖沙仍跟著外公外婆住。這是一段節奏平緩的日子,阿廖沙接觸的人只有外公外婆。外婆向他講述自己的身世。外婆也是孤兒,母親一貧如洗,而且是個殘廢,為了生活,外婆跟隨母親四處流浪、乞討,後來靠外婆織花邊維持生活。外公也講起小時候與法國兵相處的事情。這段時間外公開始教阿廖沙識字。外公老病復發,動手打了外婆,阿廖沙感到無法忍受。
寧靜的日子很快被打破,兩個舅舅為了分外公家產,聯合起來到外公外婆家鬧事,尤其是大舅米哈伊爾,喝醉酒就鬧事,整夜在房子周圍轉來轉去,帶來幫手把馬林果叢和酸栗樹統統拔掉,搗毀浴室,砸壞玻璃。一次拿粗大的木根砸門,外公集合了兩個房客及酒店老闆的妻子對付他。為幫兒子,外婆的胳膊被舅舅打斷,阿廖沙無比仇恨舅舅。
接下來又是一段單調的日子,外婆每天祈禱,外公也每天祈禱。阿廖沙認為外婆的上帝仁慈、有同情心,外公的上帝卻拒人於千里之外,讓人望而生畏。阿廖沙喜歡外婆的上帝,討厭外公的上帝,故意抓住外公祈禱時的失誤捉弄他。這時期阿廖沙經常同街上的孩子打架,因為這些孩子做出的惡作劇令他無法容忍。這時,為外公幹了一輩子活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因雙目失明被舅舅解僱,淪落為乞丐,阿廖沙為此感到難堪。
外公突然賣掉原有房子在別處買了房子。在這里阿廖沙結識了許多人。有外號為「好事兒」的房客,有偽裝成馬車夫搶劫教堂的的彼得伯伯,有奧甫相尼科家的三個孩子。阿廖沙與他們都建立了友誼,但同「好事兒」的關系最為密切。「好事兒」是一個整天忙著做實驗的葯劑師,對人生有透徹的感悟,經常指導阿廖沙觀察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教給他人生的道理。「在我看來院子里平淡無奇沒什麼值得留心的東西。但經他輕輕一推,或者三言兩語指點一下,我所看到的一切就不同了,彷彿這些東西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因而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別深。」但「好事兒」終因不被周圍人理解而被外公趕走,阿廖沙非常生氣但毫無辦法。
百無聊賴之中,母親回來了。在幾個城市呆了很長時間又生了一個孩子後,走投無路的她又回到外公家。她開始教阿廖沙認字,讓他背許許多多的詩。外公強迫母親改嫁,母親拚命反抗,外公異常生氣,將氣憤轉嫁到外婆身上,毒打外婆,發針深深地插進外婆頭皮。阿廖沙為外婆報仇,將外公最喜歡的聖徒像剪碎。
阿廖沙被母親送進了學校,但不久因出水痘被迫休學在家。因發愁母親的婚事,外婆開始酗酒並向阿廖沙講述父親與母親的往事。不久,母親看上了一個學測量學的學生並堅持要嫁給他。阿廖沙不喜歡繼父與新的祖母,不想讓母親改嫁但毫無辦法。母親改嫁後,阿廖沙繼續與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開始長大,擁有了自己的自信。阿廖沙又回到學校,但老師不喜歡他,只有主教賞識他。他因拿了一盧布買童話書被母親打了一頓。繼父對母親很不好,用腳踢她,阿廖沙與繼父拚命,又被送回外公家。
外公破產了,阿廖沙與外婆相依為命,通過三年級考試後他不再上學,開始自己養活自己。他結識了許多夥伴,他們互相幫助,一起撿破爛,扯木材。八月,母親去世了,外公說阿廖沙不是獎章,不能老掛在他的脖子上。於是,阿廖沙便走向人間,外出謀生去了。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寫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兩部《在人間》、《我的大學》主要敘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經歷。為使讀者對阿廖沙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這里簡介一下後兩部作品的內容。《在人間》描繪阿廖沙11歲走向社會外出謀生的經歷。他備受生活煎熬,做過各種工役,受盡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體驗了社會生活底層的艱辛,認識到人性的丑惡。不過,外婆的善良、廚師的正直、瑪戈爾皇後的博學,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鑒定人、司爐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與復雜。他酷愛書籍,利用一切機會讀他所能碰到的書籍,為此吃了種種苦頭。《我的大學》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他16歲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麵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思想內容 】
1914年俄國作家梭羅古勃在《作家日記》中談到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時寫道:「我邊讀邊感到遺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爾斯泰那充滿芬芳氣息的童年。相反地這里卻是打架,斗歐,鞭笞……簡直是一種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確,整篇《童年》中所描繪的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講出來一個悲慘的童話。在那種黑暗生活中,殘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孩子做錯了一點事,要脫掉褲子挨打;父子兄弟間為了分家,吵架斗毆,甚至打得頭破血流;外祖母毫無過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腳踢;米哈伊爾舅舅為了尋開心,用燒紅的頂針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親跪在地上請求繼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繼父卻用他穿著靴子的腳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為外公幹了一輩子活,當他雙目失明,喪失勞動能力時,卻被趕出染坊,流浪街頭乞食為生;外公不但殘酷剝削工人,而且六親不認,與老伴一起煮茶時,茶葉也要放在手心裡細細數過,生怕自己吃了虧。最後,又把老伴與外孫趕出家門,讓她們自謀生路。但盡管作品中描寫了那麼多目不忍睹的慘事與醜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陽光透過雲層一樣放射出了樂觀主義的思想光輝。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斗拼搏,沖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懷著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了解這種現實。」「我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丑惡行為,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原因:雖然這些醜行令人惡心,使我們感到壓抑;雖然它們扼殺了無數美好的靈魂,但俄羅斯人的心靈仍舊是那樣健康、年輕,正在克服並且最終能夠克服這種丑惡的行為。」「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這一方面表明了高爾基的美學原則:作家不必迴避生活中的任何醜事,但目的是為喚醒人們的重視,從而徹底消滅它,並且堅信人類社會有一種真善美的自我調節機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爾基寫童年的悲慘經歷,目的不是為了向人顯示他是多麼值的同情與可憐,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生活多麼艱難。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懷著一顆向上的心,在齷齪的環境下也能培養出健康、正直的心靈。因此,我們說全書的思想內容表現上是積極向上而非頹廢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裡面。他矮小、乾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細,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發作。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伙計,甚至六親不認,將替他勞動了一輩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趕出家門,共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謀生路。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破產後更加貪婪吝嗇,品格底下。物質上破產,精神上也完全垮掉。盡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纖夫,經歷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鬥士與勇士。當他給阿廖沙講到那時的經歷時,露出一種真誠而興奮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對於外公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討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復外公。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於作者心中,通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骯臟、齷齪不良品性的否定。與對外公那類人的厭惡相反,作者通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忤逆……都熄滅不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光。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於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她沖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鹽。因此,盡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並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夥子茨岡與房客「好事兒」。小夥子茨岡是個棄嬰,被外婆收養,長大後就成了外公的僱工,他勤勞能幹,力大無窮,雖然被外公與舅舅當成牛馬使喚,仍很善良樂觀。相對於小夥子茨岡來說,房客「好事兒」則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與感悟。他是祖國無數優秀人物中的一個,見識遠大,教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歡與崇敬的,他們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嚮往。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醜事之外,還存在著健康與富有創造性的東西。作者在作品裡寫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蜂窩,一些普通、平凡的人們象蜜蜂一樣,把自己的知識和關於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裡,每個人盡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實著我的心靈,這種蜜往往是骯臟而苦澀的,但這一切知識仍然是蜜。」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
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俄國社會處於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飢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個人悲劇。
【藝術特色 】
高爾基是俄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在創作中他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重視描寫的真實性與細節的精確性等。1937年,高爾基在回答列寧格勒作家出版社關於他「利用什麼樣的材料(自傳性的、書本的、觀察和記錄)」進行創作時說:「我主要用的是自傳性的材料,但是我使自己站在事件目擊者的立場,而避免作為當事人挺身而出,為的是不要防礙自己作為生活的講述者。」《童年》這部作品就遵循了這樣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通過對阿廖沙生活經歷的客觀描述,一方面寫出了阿廖沙性格形成的過程,另一方面廣泛地描繪了19世紀70、90年代俄國社會生活,揭露了沙俄專制制度的黑暗與罪惡,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全篇特別鮮明地表現了兩種力量的沖突:一方面是小市民的黑暗、殘忍和野蠻的風習,另一方面是俄國人民優異的精神力量——心靈純潔,意志堅強,同情弱者,熱愛正義,富於幻想,嚮往光明、幸福與合理的生活,為其實現孜孜不倦地努力。所有這些內容的表現,都是通過客觀的、冷靜的現實主義描寫、記敘來實現的,書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幅逼真的現實生活場景,人物的語言、行動、客觀環境都與實際生活相符。這與他前期的一些浪漫主義作品如《海燕之歌》的創作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海燕之歌》全篇揚溢著浪漫主義精神,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革命風暴到來前夕革命人民與反動勢力英勇搏鬥的壯麗圖景: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雷聲隆隆,憤怒的大海掀起巨浪沖向高空,同他們進行激烈的搏鬥;飛翔著的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姿態大聲呼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部作品與《童年》不同,作者沒有如實的描寫現實生活,而運用象徵主義手法,通過對自然現象大氣磅礴氣勢的誇張描寫,抒發了強烈的主觀感受。
《童年》中高爾基在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指導下,還成功地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殘酷自私、陰險暴躁的外公、貪圖錢財的舅舅、冷漠無情的母親、善良慈祥的外婆、快樂能乾的茨岡、勤勞能乾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愛的保姆葉夫根尼亞。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給讀者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國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婦女形象之一,她是偉大母親的象徵,也是俄國苦難生活的象徵。她喜歡唱歌、講故事、跳舞。她慈愛、善良、剛強,在十分嘈雜和混亂的情況下,也能把人們吸引到她的周圍,為艱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歡樂的情調。書中高爾基通過她的外貌描寫、語言、行動以及引用大量民間歌謠、童話、故事等各種形式對其形象進行全方面刻畫。高爾基這樣描述她的外貌:「外婆講起話來像唱歌似的,特別動聽,她說的每一句話都像一朵盛開的鮮花,溫柔、鮮妍、清新,很容易
都分類整理出來了。。。。
Ⅶ 寫童年的故事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也一天天成長。我的童年故事很多,「酸、甜、苦、辣」什麼都有,那我就說一說我九歲時的一件難忘的事。
那是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出去到市政府玩滑板車,一直玩到了八點左右的時候,來了一位中年婦女,推著她腳截肢的丈夫來到了市政府廣場上,在哪裡賣唱,但看的人多,給錢的很少。我突然想起了我出來的時候媽媽給我給了兩元錢,叫我買502萬能膠水,我買了一個502萬能膠水,還剩一元錢,本來我想用那一元錢買好吃的東西,可一看他們心裡不由泛起一陣憐憫和同情,就把那一元錢送給了他們。他們連聲給我說:「謝謝!謝謝!」
八點半了,我回到家裡,給爸爸媽媽和爺爺講了這件事情的經過,爸爸高興地說:「兒子你真善良,很像爸爸小時候。」媽媽也連聲稱贊:「寶貝,你真棒,你做得對!」爺爺笑呵呵地說:「你們把我想說得話都說了,我就不說了。不愧是我的乖孫子。」我們都笑起來。
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懂得了不僅要搞好學習,而且要善於幫助別人,這樣能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也會快樂!
Ⅷ 童年的故事情節
該作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徵,特別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
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丑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童年》刻畫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樂觀的外祖母,自私殘暴的外祖父,貪婪惡毒的舅舅們以及快樂的「小茨岡」和執著的「好事情」。
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的失去知覺。
他還暗地裡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斗毆,瘋狂地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
Ⅸ 童年的趣事
「童年的夢,七彩的夢;童年的歌,歡樂的歌;童年的腳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這首歌是否能讓你回想起美好的童年生活?在那五彩繽紛的歲月中,發生過許多事情,不像星星一樣的明亮。我的童年是美好的,有許多事值得回憶……
從我記事起,大姨的班上就養了兩只小雞,一有時間我就去大姨班上看小雞,不知過了多久,兩只小雞漸漸長大了,又過了許久,母雞下蛋了,蛋中要孵出小雞了,21天後,聞聲可聽一陣小雞的叫聲,看到這情況,聽到這聲音。我覺得小雞太可憐了,在母雞和公雞都不在家時,幫一下小雞。機會,終於來了……
那天,母雞給小小雞找食去了,淘氣的公雞也不在家,跑出去玩了。趁大姨不注意順手拿起一個雞蛋,捧在手心裡輕輕撫摸著,一本正經地說:「小雞不要害怕,一會你就會來到世界上了。」說完,我不再猶豫了,剝開了一個雞蛋,一隻帶有餘熱,未睜開眼睛的小雞「誕生」了,它看了看我,叫了兩聲好像在說:「謝謝你,讓我早日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可高興了,又剝開了第二個,當我剝到第四個的時候母雞回來了,看見我正在「欺負」蛇的小寶寶就猛琢了我一口,頓時鮮血流了出來,我哭哭啼啼地去找大姨,大姨並沒說我,反而哭笑不得地說:「小傻瓜,雞要到一定時候才會出生呢!你這樣給它們接生,會死的。」我聽完,趕忙跑看小雞,果然剛剛被我「接生」的小雞都快死了,而沒被我「接生」的都活了下來。我後悔極了,但一切都晚了……
雖然這件事過去很久了,雖然那裡我還年幼無知,但這件事一直鞭策著我,讓我勇往直前,永不後退。
Ⅹ 《童年》有哪些故事
概括有關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小茨岡、格里戈里、「好事情」的故事各一個,拜託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聰明、能幹、充滿愛心,是千千萬萬俄羅斯女性的優秀代表,對「我」的一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本章末尾用充滿詩意的美好語言描寫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形象。年過花甲的外婆跟三、四歲的「我」見面時的第一次「對話「生動活潑,風趣盎然。早已過不惑之年的高爾基,以三、四歲兒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為,真實而生動地描寫、反映當時的客觀現實,深刻而准確地表達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語言簡潔生動,非常口語化,非常適合人物的口吻和當時的語言環境;情節畫龍點睛,人物栩栩如生。不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這個顯著的特點和優點。《童年》開篇就寫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來絕不止一篇優美的散文。從譯者加的標題就可以大體知道本章內容:一、「外祖母的出現」;二、 「父親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親的安葬」;四、「伏爾加河上的風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許多篇這樣的優美散文組成的。《童年》可以比擬為一串珍珠項鏈,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著好幾顆這樣的珍珠。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塊,也就是三篇優美、精彩的散文。它們可以分別標題為:「兄弟斗毆」、「兇殘的外祖父」、「外祖父來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說寫外祖父毒打外孫們的兇殘,令人慘不忍睹,毛骨悚然。後來他來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覺得此老頭兒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雖然他的兇狠不能原諒,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別是在讀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識字和講人生哲理以後。
第三章分四大塊,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說組成。它們也可以有明確的標題。一、「一雙金不換的手」。伊萬是一把幹活的能手,去市場購物時也會替外祖父省錢當小偷;二、「熱鬧的家庭舞會」,主角是伊萬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當然也是舞會的核心;四、「小茨岡的慘死」。別號「小茨岡」的伊萬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養子,從他生下來被遺棄到他的慘死,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愛。小茨岡是個良善、勤勞、能乾的小夥子,是「我」童年時最好的朋友。他的慘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兩人直接有關,但根原還在於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會頑症。
第四章著重寫外婆,寫她對上帝的虔誠,對人的良善、忠厚,對丈夫的容忍、體諒;寫她的聰明, 能幹,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火災里指揮若定,火災後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樑柱,是「我「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小說對火災場面的描寫非常精彩。
第五章可分上、下兩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講自己的苦難身世。兩人都是早年喪父的孤兒,都曾跟著母親沿街乞討,後來也都憑著聰明能幹、吃苦耐勞而自立,
最後共同掙到目前這種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識字和給「我」講述自己的人生體念和生活哲理。他對「我」的好奇心有問必答,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透徹明了。
第六章寫大舅米哈伊爾為了爭奪家產帶領流氓沖擊、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這不僅深刻地揭露了這個逆子的凶惡嘴臉和丑惡行徑,也客觀地暴露了千千萬萬小市民家庭的尖銳矛盾。在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戰斗」中,阿廖沙「我」擔任了火線偵察兵的腳色,寫得有聲有色,相當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標題為「我注視街上的敵情」的優美散文。這次「戰斗」中善良的外婆由於「勸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磚頭咂傷了手,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也可以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寫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兩個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為懷,賜福人類,主宰一切,洞察萬物,外祖父的上帝專橫跋扈,法力無邊,嚴厲殘酷,人人害怕。這種對比通過生動的文學描寫展現出來,絲毫沒有概念化的說教,寫得十分精彩,耐人尋味。下篇主要寫街上的所見所聞後的痛苦感受,順便也重提留在家裡的苦惱。「我」就是在這種家庭和社會環境下生活和成長的。上篇是寫「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環境,下篇是寫「我」家裡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環境。兩方面都是明顯影響我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客觀因素。這顯然是上、下兩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