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寓言故事邯鄲學步 是歷史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是一個歷史典故。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李白詩曰: 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邯鄲學步讀音為hán dān xué bù,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出自《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比喻義:
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1)邯鄲什麼什麼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莊子·秋水》篇里寫道:「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學行於邯鄲歟?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他們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各異,但都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他什麼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著回去。
近義詞:
鴝鵒效言、步人後塵、邯鄲匍匐、數典忘祖、鸚鵡學舌、壽陵失步、枉轡學步、東施效顰、哎喲東施、優孟衣冠、亦步亦趨、西顰東效、壽陵匍匐。
反義詞:
獨辟蹊徑、標新立異、擇善而長。
例句:
邯鄲學步,生搬硬套,是學不會真正的東西的。
2. 邯鄲學步是寓言故事!!!!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李白詩曰: 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但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趙國邯鄲流行一種舞步叫踮屣,是一種類似於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
3. 有個叫三人什麼的邯鄲什麼東施什麼地寓言故事
對應的寓言故事分別是三人成虎、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1、三人成虎,出自《戰國策·魏策二》,寓言白話譯文如下: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
魏王說:「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
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
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
魏王說:「我相信了。」
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寓意: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實。
2、邯鄲學步,出自戰國·莊子《莊子·秋水》,故事白話譯文如下: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意思是壽陵不但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快要把邯鄲人笑死了。
寓意: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3、東施效顰出自戰國·莊子《莊子·天運》,寓言白話譯文如下: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簡直到了傾國傾城的程度。無論是她的舉手、投足,還是她的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裡,哪裡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名叫東施,不僅相貌難看,而且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裡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原本就醜陋的樣子更難看了。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寓意: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3)邯鄲什麼什麼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古代成語寓言故事還有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白話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寓言故事內容如下: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麼做的,他也學著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4. 邯鄲()() (寓言故事)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
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
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
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
,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
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
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
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
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5. 邯鄲學步寓言故事簡寫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邯鄲學步「故事講的是, 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 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 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 燕國。 李白詩曰: 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邯鄲學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釋義]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6. 邯鄲學步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解釋】: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示例】:半臂添寒尚書醉,屏後金釵楚楚,齊俯首~。 ★清·梁紹任《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一
【近義詞】: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數典忘祖
【反義詞】:標新立異、獨辟蹊徑、擇善而長
【語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盲目崇拜的人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趙國國都邯鄲人走路姿勢非常優美與瀟灑,外地人很贊賞和羨慕。燕國壽陵一個少年,特別迷戀邯鄲人走路的姿態,竟專門到邯鄲學習,他非常用心觀摩、效仿、練習,過了一段時間,他沒學會他們走路的姿態,連自己的也全忘了
7. 三人什麼、邯鄲什麼,東施什麼的寓言故事
三人成虎、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1、三人成虎
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是兩個人說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相信了。」
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裡。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果真不能再見魏王了。
2、邯鄲學步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3、東施效顰
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里間行走,鄰里的一個醜女人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後也在鄰里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鄰里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那個醜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
(7)邯鄲什麼什麼寓言故事擴展閱讀:
1、相關人物:
(1)東施,傳說為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的鄰居,見於成語「東施效顰」,最早出自《莊子·天運》。
(2)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2、三人成虎寓意: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了「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以假亂真的意思。
8. 《邯鄲學步》的寓言講了什麼
邯鄲學步,不是貂蟬學步,人物典故里只有貂蟬拜月。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李白詩曰: 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貂蟬拜月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各地混戰不止,董卓掌握了朝廷大權,他是個奸臣,很不得人心,大臣王允於是就想除掉他,王允想到了貂蟬。
貂蟬在戰亂中和父親、哥哥離散,最後和母親一起被董卓收留為妃(三國演義言貂蟬為王允義女,實為虛構)。因為貂蟬,呂布與董卓的矛盾激化,最後,呂布刺死了奸臣董卓。貂蟬與王允獻策無關。王允獻策完全是因為得知了呂布與董卓的內部矛盾,從而才說服呂布殺了董卓。
呂布殺了董卓,帶著貂蟬,逃出了京城長安。但呂布也沒有大的成就,最後被曹操打敗。有人勸說他突圍,可是呂布捨不得扔下貂蟬,最後被屬下出賣給曹操,被曹操殺死。
貂蟬在後花園拜月,忽然,輕風吹來,一片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事正好被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9. 邯鄲學步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邯鄲學步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虛心向他人學習是對的,但是我們應該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而不能生搬硬套。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一書,作為成語,它比喻盲目模仿他人,卻遺失自己原本的能力。
邯鄲學步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古代戰國時期的燕國,有一個壽陵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十分優雅漂亮,於是千里迢迢的從燕國去到趙國的邯鄲城,希望可以學會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但因為學習的方法不得當,終究還是沒能學會邯鄲人的走路姿勢,並且連自己以前怎麼走路的,也給忘記了。
最後忘記自己原本怎麼走路的燕國壽陵少年,只能手腳並用的爬回了燕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在他的詩《古風·醜女來效顰》中寫道,「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說的就是邯鄲學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