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孫武的故事寓意一個典故,這個典故是什麼
1、孫武八歲的時候,被送進「庠序」(政府辦的正規學校)接受系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庠序」的主修課程。少年孫武天資聰明,對那些艱澀繁雜的「五教」以及規定的文化基礎課,看三兩遍就能熟記於心。往往其他同學還在埋頭苦讀,他早已記熟,跑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次,老師以為他貪玩,把他叫回去准備責罰一頓。責罰是要有理由的,老師就把剛剛學過的一段課文向他提問,孫武對答如流。老師找不出責罰的理由,只好作罷。久而久之,老師感覺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賦,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教育孫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2、孫武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家中收藏的兵書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一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麼?戎是什麼?」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著問:「祭祀是種精神的寄託,怎麼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老師頓覺奇異,一時答不出來。孫武接著說:「只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3、伍子胥七次向吳王闔閭舉薦孫武,闔閭於是接見了孫武,孫武的《孫子兵法》十三篇深得闔閭喜歡。闔閭對孫武的軍事理論是見識過了,而對孫武是否具備實戰指揮能力還存在懷疑。
於是闔閭選了一百多名妃子和宮女讓孫武訓練,孫武把宮女分為兩隊,讓闔閭的兩位寵妃作為隊長。孫武宣布軍令,妃子和宮女們都嘻哈大笑,根本沒當一回事,孫武再三申明軍令,依然無效。
於是按照軍規,下令把兩位隊長也就是闔閭的寵妃給斬了,宮女們都嚇壞了,個個都聽從孫武的指揮,一支有紀律的軍隊一下子呈現在吳王面前,吳王終於認同了孫武的能力。
4、吳國原來並不強大,後來闔閭重用伍子胥、孫武等人之後,國力迅速強大起來,為了和楚國爭奪江淮流域的控制權,兩國發生戰爭。吳王派孫武為將出戰楚國,吳軍五戰五勝大敗楚軍,證明了孫武出色的戰爭指揮能力。
⑵ 求孫武的故事
春秋時候,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能否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正座在高台上興致勃勃地看熱鬧,忽然看見那兩個寵姬被押出去斬首,大吃一驚。他做夢也想不到孫武會這樣認真,就馬上派人跑去對孫武求情說:「我已經知道將軍是很能用兵的了。但是,要是沒有這兩個女姬,我吃東西都沒味了,請不要殺她們。」孫武說:「將軍統兵在外,即使是君王的命令,有時也可以不聽從。」他堅決把兩個姬妾斬了,同時另外任命兩位宮女做隊長。宮女們很害怕,孫武再次發令時,所有的宮女都整齊認真地操練,不敢再當作兒戲了。吳王也不得不佩服孫武的才能。
不久,孫武向吳王報告說:「軍隊已經操練完畢,請大王檢閱。您可以隨心所欲地指揮她們,即使是命令他們赴湯蹈火也不會違抗命令了。」吳王因為失去兩個寵姬,正在痛心後悔,就沒好氣地說:「你回賓館休息吧,我不想檢閱了。」孫武有些不滿,嘆口氣說:「大王只是欣賞我的兵法理論,卻不支持我實行啊!」
但是吳王也終究賞識孫武的卓越的軍事才能,後來還是任命了他做大將,統率吳軍大破楚軍,一直攻入楚國的郢都;吳國威震中原,成為崛起的東方的霸主,連晉、齊等大國也甘拜下風。
⑶ 孫武的故事 200至300,急急急
孫武練兵
春秋時代有個偉大的軍事家名叫孫武,有一天去見吳王闔閭,吳王問他能不能訓練女兵,孫武說:「可以。」於是吳王便撥了一百多位宮女給他。孫武把宮女編成兩隊,用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然後把一些軍事的基本動作教給她們,並告誡她們還要遵守軍令,不可違背。不料孫武開始發令時,宮女們覺得好玩,都一個個笑了起來。孫武以為自己話沒說清楚,便重復一遍,等第二次再發令,宮女們還是只顧嘻笑。這次孫武生氣了,便下令把隊長拖去斬首,理由是隊長領導無方。吳王聽說要斬他的愛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孫武說:「君王既然已經把她們交給我來訓練,我就必須依照軍隊的規定來管理她們,任何人違犯了軍令都該接受處分,這是沒有例外的。」結果還是把隊長給殺了。宮女們見他說到做到,都嚇得臉色發白。第三次發令,沒有一個人敢再開玩笑了。
⑷ 關於孫武的小故事
孫武
【1】《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孫武,字長卿,即孫子,春秋未著名軍事家。齊國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骨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避隱吳國著兵法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或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斗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
第一《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時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孫武認為,在開戰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時行謀劃,以便制訂正確的作戰計劃。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有五項,就是「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制)。對這些條件比較清楚了,就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在戰爭時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系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第二《作戰篇》,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會乘機進行進攻。從速勝的思想出發,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徵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這樣做,才能迅速戰勝敵人。
⑸ 求關於孫武的故事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約公元前535-?),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3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⑹ 孫武 故事
孫武斬殺夏、姜兩妃
孫武初到吳國時,
吳王經常請他講解戰術兵法。孫武列舉歷史上許多著名戰例,詳細剖析勝敗原因,吳王聽得津津有昧。不過,吳王並不盲從,聽不明白的地方,常常和孫武抬扛。比
如,孫武說:「戰爭勝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事指揮者的本領,傑出的指揮者,調動千軍萬馬,像運用自己手腳那麼自如。」還說:「不僅如此,傑出的指揮者可
以將一支弱兵變為強兵,即使嬌小的女子,也可以訓練得像兵士一樣堅強勇猛。」
吳王不相信了,說:「女子怎能訓練成軍隊呢,不可能吧!」孫武:「大王若不
信,我們可以試一試,你把宮中的宮女、妃子交給我訓練,保證一個月後可上戰場!」
吳王想看看孫武究竟有沒有能耐,答應了孫武的要求,把一百多名宮女、妃子交給
孫武訓練。
孫武把宮女分成兩隊,讓夏、姜兩妃當頭目。他對宮女宣布紀律,講明在軍事訓練期間,不管有任何理由,都要服從命令聽指揮,不服軍令者,以軍法嚴辦,處
以斬刑。這些宮女、妃子平時寵慣了,只把孫武的話當耳邊鳳。特別是夏、姜兩妃。濃妝艷抹,嘻嘻哈哈,行動慢慢吞吞,就像逛山水一樣。
孫武要她們東,她們偏要西,媚眼不屑地瞧著孫武,孫武忍無可忍,將兩人以
違令罪處斬。吳王痛失愛妃,嘴上下說,內心非常不快。要不是伍子胥及時做解釋工作,他准備禮送孫武出境了。
伍子胥看出孫武心存疑慮,便備了酒菜,和老朋友邊喝酒邊談心。他說:
「吳王開始確是很生你的氣。後來,我勸他說,『孫武這樣做是對的,軍隊必
須有鐵的紀律,不聽指揮,一盤散沙,怎能打勝仗呢。大王既然把宮女和妃子交給
他訓練,那麼,她們就是他的士兵了,將軍處罰違犯軍紀的士兵,是天經地義的事。
⑺ 孫武 點兵的故事
是三令五申的故事吧?
春秋時候,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叫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能否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 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這故事原出於《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後來;人們把孫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屢次告誡食品要清潔衛生,以免損害顧客健康,我們便可說:對於食品商店要保證清潔衛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三令五申」中「三令」是什麼,「五申」又是什麼呢?宋代曾公亮撰寫的《武經總要》一書中記載了三令五申的具體所指。「三令」,一令觀敵人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耳目;三令舉斧鉞,以宜其刑賞。「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鉞。實際上,它是教育將士應該在戰陣中和軍事行動中明確作戰原則。現在則用來表示再三命令或告誡之意。
「三令五申」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它最早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謂「三令」,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所謂「五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三令」與「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將士應該在點陣中或軍事行動中明確作戰守則。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級命令告誡的含義。
⑻ 孫武的個人經歷是怎樣的
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夏,齊國「四姓之亂」後,孫武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他在吳國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附近「辟隱深居」,一方面潛心研究兵法,觀察吳國的政治動向,一方面結交被楚王迫害逃到吳國的伍子胥,兩人在共同的田園生活中,結成了政治上的知心朋友。
伍子胥深知吳王闔閭的政治抱負和思賢如渴的心情,也了解孫武高明的政治主張和非凡的軍事才能。他把孫武推薦給了吳王,孫武施展抱負的大好時機,終於來到了。
孫武帶著他寫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去見吳王闔閭。吳王對孫武說:「您寫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細細讀過了。您能否當場演習一下陣法嗎?」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可以用婦人試驗一下嗎?」孫武說:「完全可以。」於是,吳王挑選了他後宮的嬪妃180人,讓孫武演習陣法。
孫武把這些婦人分成兩隊,叫吳王最寵愛的兩個美姬分別擔任隊長,每人各拿一把戟。孫武問她們:「你們知道心和左右手以及後背的位置嗎?」她們點頭說:「知道。」孫武說:「演習陣法時,我擊鼓發令,讓向前,你們就眼看著心;讓向左,就眼朝左手看;讓向右,就眼朝右手看;讓向後,就眼朝後背看。」她們都說:「行!」。布置完畢,孫武敲響向右的鼓令,那些嬪妃們覺得好玩,都哈哈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對部屬約束不嚴明,命令交待不清楚,這是主將的責任。」他又重新申明號令,然後發出向左的鼓令,嬪妃們仍然大笑不止。孫武說:「對部屬約束不嚴明,命令交待不清楚,那是主將的責任;現在既然對你們重新申明過號令,再不執行命令,那就是吏卒的責任了。」說完就下令把左右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工站在高台上正興致極高地觀看孫武的演習,忽聽孫武下令要殺他的兩個愛姬,嚇出一身冷汗急忙叫人對孫武說:「我已經知道將軍能夠用兵了。我沒有這兩個美姬,食不甘味,希望不要殺她們。」孫武回答說:「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命令把兩個美姬當眾斬首,然後又挑選另外兩個嬪妃擔任隊長,繼續演習陣法。吳王因此深知孫武善於用兵,就任命他為將軍,孫武的軍事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孫武被吳王任命為大將後,不但為勵精圖治的吳王治軍講武,勾畫富國強兵的藍圖,而且為吳國的兼並戰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從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被吳王任命為大將,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孫武在吳國活動了30年,為吳國的強盛和稱霸中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⑼ 有關孫子兵法的故事和孫武的事跡
孫武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武的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都趕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僕人都沉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著襁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家。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贊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象他們一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梁。
事情果真象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隨著孫武的長大,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也許是自幼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而且特別尚武。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家裡,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時間一長,在一旁侍候孫武的奴僕、家丁也都學會了。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家時,孫武就纏著他們給他講。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是一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卜兵》、《軍志》、《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⑽ 孫武的故事是咋的
孫武
【1】《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
孫武,字長卿,即孫子,春秋未著名軍事家。齊國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骨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避隱吳國著兵法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或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斗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
第一《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時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孫武認為,在開戰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時行謀劃,以便制訂正確的作戰計劃。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有五項,就是「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制)。對這些條件比較清楚了,就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在戰爭時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系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劃,採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第二《作戰篇》,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會乘機進行進攻。從速勝的思想出發,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徵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這樣做,才能迅速戰勝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