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孫子兵法的故事和孫武的事跡
孫武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武的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都趕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僕人都沉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著襁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家。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贊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象他們一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梁。
事情果真象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隨著孫武的長大,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也許是自幼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而且特別尚武。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家裡,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時間一長,在一旁侍候孫武的奴僕、家丁也都學會了。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家時,孫武就纏著他們給他講。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是一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卜兵》、《軍志》、《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Ⅱ 如何講三十六計的故事
鏈接: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也是對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的高度總結,是中華民族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每一個計策都包含了豐富的戰略思想和歷史背景知識,孩子從小學習,不但可以掌握古代的軍事知識、歷史知識,更能提高邏輯思維、戰略思維,以及問題解決力,同時也能提高國學文化素養,豐富語言積累,促進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
Ⅲ 誰有(孫子兵法)的故事講解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
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
、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
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
,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
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
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
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
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
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
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①桿
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
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註:】
①:「忌」加「艹」頭。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
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
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①□②,具器械,三
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
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
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
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
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
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
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註:】
①:〔車賁〕。
②:「溫」字「氵」旁換「車」旁。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
,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
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
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
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
,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
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
,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
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
,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
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
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
而不可敗。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
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
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
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註:】
①:「瑕」的「王」旁換「石」旁。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
,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
,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
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
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
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
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
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
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
,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
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
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
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
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
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
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
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
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
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
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
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
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
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
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
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
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
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
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
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
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
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
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
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
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
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
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
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
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
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②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③□③,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
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
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
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
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註:】
①:「翳」加「艹」頭。
②:〔垂瓦〕。
③:〔訁翕〕。
地形第十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
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
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
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
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
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
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
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
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
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
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
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
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
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
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
,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
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
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
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
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
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
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
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
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
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
,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卧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
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
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
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
交地吾將固其結,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
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
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
己之私,威加於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
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是故政舉
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
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
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
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
可從則上。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
風止。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
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合於利而
動,不合於利而上。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
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
,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
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
間者,反報也。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賢不能用
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
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
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
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Ⅳ 孫子兵法故事簡短內容
《孫子兵法故事》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王智英。
該書的大致內容有:
燕王造反自取滅亡
吳起愛兵所向無敵
韓信出奇兵獲大勝
秦昭王失算敗邯鄲
諸葛亮巧計搶新麥
田單施計救齊國
李靖神速滅伏允
晉文公迂迴救宋
李續賓敗亡三河鎮
郭敬計降襄陽
王昭遠屢戰屢敗
秦趙決戰邯鄲
曹劌論戰
隋文帝力滅陳國
劉邦智擒韓信
李自成妙計敗明軍
曹操假象騙袁軍
孫權識才納甘寧
袁崇煥重創金兵
曹操巧救東武陽
張巡草人借箭
李秀成四兩撥千斤
趙奢用計救閼與
朱元璋智詐陳友諒
諸葛亮七擒孟獲
李元吳以弱制強
裴行儉千里平叛
司馬穰苴抗君命
周亞夫巧妙平叛
趙范以餌破李全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動怒失分寸
裘甫半渡滅唐軍
晉楚鄢陵之戰
李世民虎牢大捷
戚繼光恩威並施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鄭成功收復台灣
田忌料事如神
Ⅳ 歷史上孫子兵法主要講了什麼
《孫子兵法》全書共分十三篇,主要論述了軍事學的主要問題,對當時的戰爭經驗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軍事命題,並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
《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准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Ⅵ 孫武在寫《孫子兵法》時的小故事
孫子訓練宮女,殺掉吳王的愛妃,整頓紀律,兵不斬不齊,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很好的小故事,反映了孫子的治軍思想。
Ⅶ 問一個關於孫子兵法案例的故事
故事來歷
(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作「戰國七雄」。以後要講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故事。)
魏國有一名大將叫龐涓,他指揮魏軍打了不少勝仗,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軍事家。可是他心裡明白,他的同學齊國人孫臏(bìn),本領比他強得多。據說孫臏是著名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只有他知道祖傳的13篇兵法。
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條陷害孫臏的詭計。他向魏惠王(魏國國君)舉薦孫臏,魏惠王很高興地派人請來孫臏,共議國事。孫臏的才華處處顯露出來以後,龐涓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謀反。魏惠王大怒要殺孫臏,龐涓又假意講情,結果孫臏被治了罪,剜掉了雙腿的膝蓋骨,成了殘廢。
後來孫臏知道了這是龐涓的詭計,一怒之下,燒掉了即將寫成的兵書,裝成瘋癲,麻痹龐涓,再設法逃脫虎口。
恰好齊國的一位使臣到魏國辦事,偷偷把孫臏藏在車內,混過了關卡,帶到齊國。
齊國國君十分敬重孫臏,想拜他為大將,孫臏極力推辭:「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如果當了大將,眾人會笑話的。」齊威王就讓他作軍師,行軍時坐在有篷帳的車里,協助大將田忌作戰。
在孫臏的策劃下,齊軍連打勝仗。公元前342年,龐涓帶魏軍攻打趙國,田忌、孫臏率齊軍救趙。但孫臏指揮軍隊不去趙國,而直接攻打魏國。
龐涓得到情報,忙從燕國撤兵趕回魏國。路上龐涓觀察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第一天的爐灶數,足夠10萬人吃飯用的;第二天的爐灶數,夠5萬人吃飯用的了;第三天的爐灶數,只夠3萬人吃的了。龐涓放了心,笑著說:「我就知道齊兵都是膽小鬼,到魏國才3天,10萬大軍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齊軍。
魏軍一直追到馬陵(現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漸漸黑了,馬陵道在兩山之間,路很窄,兩旁都是深澗。這時,有士兵報告:「前面山道都用木頭給堵住了。」龐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樹沒被砍倒,大樹上還有一大片樹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還寫著字。龐涓命人拿火把來,借火光一看,他大驚失色,原來上面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落款是「孫臏」。 龐涓想撤兵已來不及了。這時四面殺聲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齊射來,齊軍已把魏軍團團圍住了。龐涓身中數箭,他已無路可走,就在樹下自刎了。
原來孫臏使用誘兵之計,一路上造成齊軍逃散的假像。他料定了龐涓會在追到馬陵,早在此處設下了埋伏,他吩咐士兵:只等樹下火光一起,就一齊放箭。
Ⅷ 孫子兵法經典故事的介紹
《孫子兵法》不僅是春秋時期軍事理論的集大成者,也是孫子多年戰爭經歷的總結。 本書精選了大量典型戰例,編寫成故事,用最形象、最生動的解釋,把古代將領們的詭譎多變、足智多謀的智慧光芒再次展現出來。
Ⅸ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具體故事
《孫子兵法》是一部飲譽世界的兵學聖典,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奇書聖典。成書至今已近2500年。大凡有作為的軍事家、政治家、商業家,沒有不熟讀《孫子兵法》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深愛此書,並用心作注,他的《孫子注》頗為後人稱道;唐太宗、宋仁宗、明代大儒王陽明、丞相張居正、清人朱墉都曾力主學習此書,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高度評價《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已、虛實、主客等對立關系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
(9)如何講述孫子兵法的故事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的歷史評價:
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言:「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
美軍總指揮弗蘭克斯評價說:「孫武,這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家的幽靈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進的每架戰爭機器的旁邊。」
唐朝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中山曾說過:「 就中國歷史來考究,兩千多年的兵書,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中國的軍事哲學。所以照那十三篇兵書講,是先有戰斗的事實,然後才成那本兵書。」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學真理"。
Ⅹ 孫子兵法的故事有哪些
只有孫子殺姬而已
孫武,齊國人.以兵法進見吳國國王闔廬.闔廬說:「你的十三篇,我都看過了,可以小試一下指揮隊伍嗎?」回答說:「可以.」闔廬說:「可以用婦女來試嗎?」孫武答;「可以.」於是吳王允許派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孫武把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妃子二人為兩隊的隊長,並令所有的人都拿著戟.下令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背和左右手嗎? 」婦人回答說:「知道.」孫武說:「向前,就看心所對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後,就看背的方向.」婦人們回答說:「是.」約好記號,規定動作,宣布紀律以後,就把鐵鉞(大斧)排立起來,指著鐵鉞,宣布軍法,並且反復地「三令五申」,然後擊鼓發令向右,婦女們嘻嘻哈哈地大笑起來.孫武說:「規定不明確,約令不熟悉,這是將帥的罪過.」再次三令五申,擊鼓發令左,婦女們又大笑.孫武說:「規定不明確,約令不熟悉,那是將帥的罪過,既然已經再三反復說明了,仍然不執行命令,那就是下級士官的罪過了.於是下令斬左右隊長.吳王從台上看見要殺自己寵愛的妃子,大為驚駭,急忙派人傳下命令說:「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我離開這兩個妃子連飯也吃不下,希望不要殺她們.」孫武說:「臣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便殺了兩個隊長示眾.用下一名為隊長.重新擊鼓發令,婦人們左右前後跪起,都合乎規定和要求,沒有敢出聲的.孫武派人報告吳王說:「隊伍已經訓練整齊,王可以下來看看 !任憑王想怎樣它,雖赴湯蹈火也可以.」吳王說:「將軍結束訓練回館捨去吧!我不願下去看了.」孫武說:「王只是愛好兵法的詞句,並不能實際使用它.」闔廬從此了解孫武會用兵,終於用他為將.
這是史記翻譯過來的 而不再孫子兵法上
至於孫子兵法 只闡述了軍事理論 並沒有引申故事之類的東西!
36計不是孫子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