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陶公的故事有哪些

陶公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13 07:12:40

1. 陶公少時作魚梁史

原文

陶公①少②時作③魚梁吏④,嘗⑤以一坩鮓⑥餉母。母曰:「此何來?」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使反書⑦,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⑧見⑨餉,非惟⑩不益,乃增吾憂也。」(據《世說新語》改寫)

譯文

(晉朝人陶侃是東晉的大將軍)陶公年紀輕時擔任負責河道和漁業的官吏。(他)曾經把一陶罐腌魚贈送給母親。母親說:「這是哪裡來的?」使者說:「是官府所擁有的。」母親將腌魚封好並且回信,責備陶侃說:「你身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贈送給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好處,還增添了我的憂愁啊!」選自《世說新語》

注釋

1陶公:對陶侃的尊稱。陶侃,字士行,晉潯陽人,陶淵明的曾祖。
2少時:青年時代。
3作:擔任,任職。
4魚梁吏:主管河道漁業的官吏。魚梁,一種捕魚的設施,用土石橫截水流,留一缺口,讓魚隨水流入竹簍一 類器具中。
5嘗:曾經。
6坩鮓:坩,盛物的陶器。鮓,經過加工的魚類食品,如腌魚、糟魚之類。
7反書:回信。
8官物:公物。
9見:表示他人的行為涉及自己。見餉:贈送我。餉:以食物送人
10非惟……,乃……:不僅……而且…… (文言文固定句式)。
11乃:卻,反而。
12也: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

境界

讀《陶母責子》這一歷史故事,要把握住陶母對兒子的嚴格要求這一崇高境界。陶侃「以坩鮓餉母」,出於孝敬老母。可陶母卻深感憂慮,其原因是「以官物見餉」。所以陶母毅然「封鮓付使」,「反書責侃」。

啟發

世上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孝敬他們,但孝敬要公私分明。把公家的財務送給父母,這是不對的。陶母沒有收下腌魚,不貪圖小便宜,並回信嚴肅的批評了兒子,這是母親的教育有方。陶侃後來終成國家棟梁之才,這與母親的教育有關。(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

文言知識

「非惟…乃…」這是一組關聯詞,也稱為文言文的固定句式,相當於「不僅…而且」。上文「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意為不僅沒有好處,而且增加了我的憂愁。又,「非唯圖利,乃害之」,意為不僅是貪圖財利,而且是坑害他人。

2. 陶淵明的生平、作品、名人故事。

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里,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透露了這一消息。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苟冥會,婉轡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里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晉朝末年曾征他為著作佐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里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卧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謚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宋書》、《晉書》、《南史》都有他的傳記。
參考資料:根據網路搜集

3. 陶淵明的生平故事

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復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里,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透露了這一消息。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苟冥會,婉轡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里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晉朝末年曾征他為著作佐郎,不就。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里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卧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這成為他的絕筆。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謚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宋書》、《晉書》、《南史》都有他的傳記。

4. 陶公的故事

陶公性檢厲

原 文
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譯文
陶公(侃)辦事認真嚴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荊州刺史時,命令造船官收集鋸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後來正月初一集會,正遇上久雪初晴,廳堂前的台階下雪之後一片泥濘。於是用鋸木屑鋪在上面,人來人往,絲毫不受阻礙。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鋸下的竹頭收集起來,堆積如山。後來桓宣武(溫)征伐四川,修造船隻時,用來做竹釘。又聽說陶公曾經就地徵用竹篙,有一個官吏把竹子連根拔出,用根部來代替鑲嵌的鐵箍。他就讓這個官吏連升兩級,加以重用。

啟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仔細,考慮長遠;同時,要學會勤儉節約、廢物利用。

出處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政事》,作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一部有名的著作,記述漢魏一直到東晉間流傳的上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按事情的性質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

5. 陶公性檢厲的故事比喻哪個成語

1
竹頭木屑
zhú tóu mù xiè

【解釋】: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出處】:《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

【示例】:時節相存問,緩急相周致,雖~亦有以應吾之須者,篤吾妹之分義於我也。 ◎宋·陳亮《祭妹夫周英伯》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扞陶公呴作荊州時,敕 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後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http://ke..com/view/171087.htm

2
物盡其用

6. 陶淵明從小到大故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並記》大約作於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朴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像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朴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7. 長沙的陶公廟的有關故事

陶公廟座落湖南省長沙縣槊梨鎮臨湘山,廟中主祀晉代大司馬長沙郡公八州都督桓公陶侃的後嗣陶淡和陶垣叔侄。據《晉書·隱逸傳》載:「陶淡,夏子,字處靜,幼孤,好導養之術,謂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絕谷不婚娶,家累千金,僮客百數,淡終日端拱,曾不營問,頗好讀易,善卜筮,結廬臨湘山中,養白鹿以自偶。州舉秀才,淡避居埤山(在今湘陰縣境),與侄烜專心修養,若將終身焉。」其說並見於《湖南省通志》和《長沙府志》,也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但俱未具生卒年月。民間自古傳說:陶淡生於晉武帝太康九年戌申(288)八月十七日。陶烜則諸書未載,傳說字太仁,生於晉愍帝建興四年癸酉(313)正月十三日,精醫術,習天文。又傳,南
北朝梁天監三年甲申(504)陶公叔侄同時屍解,遺蛻如生。
據此,陶淡存世216歲,陶烜存世191歲,這即使在早婚的古代,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陶侃是陶淡的祖父,據《辭海》,陶侃生於公元259年,歿於公元334年(魏甘露四年至晉成帝咸和九年),享年76歲,據此推算,陶侃29歲時就做了祖父(姑不論陶淡是否長孫),未滿花甲(54歲)就做了曾祖父,這似乎難以理解。總之時代久遠,手頭又無陶氏族譜,因此還待繼續考證。
陶公叔侄,以簪纓世胄,翩翩濁世佳公子,為什麼能舍卻功名富貴,辭榮耽寂,隱逸山林呢?前人認為「跡其用心,無非國運之弱,欲盡忠而君已非;傷家道之衰,欲盡孝而親已歿。忠孝之心莫能達,悲憤之念所由生。古往今來,棄家修道,皆士大夫不得已之所為。」(黃德溥引臨湘山記》)又李光寶《陶公真人廟碑記》雲「當晉室兆亂,銅駝荊棘,朝士相率掛冠,至草澤俊民,沿東京激詭之氣,遁為清談,清談既悔,而幽岩孤特輩,遂蹈長生退著,是皆大不得於君臣朋友間……。」這些根據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的分析,絕非妄自揣測。
陶公廟屬道?抑或屬佛?至今猶存異議。然考其究竟,應屬道教無疑。陶公廟山門門額歷為「臨湘山」,稱「山」也是道家獨有的稱謂。陶公廟則為民間俗稱,1947年出版的廟志,也叫《臨湘山志》而不作陶公廟志,也即本此,考該廟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六年,當初僅茅庵一椽,此距佛教人長沙,早300餘年,民間祭祀,純為紀念性質。再考現存之後殿大梁,重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梁的中心,繪一太極圖,太極圖為中國道教之特有標志,又清咸豐二年(1852)清廷初封陶淡為孚佑真人,陶烜為福佑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又分別加封「昭顯」和「靈應」,真人之稱,據《辭海》解釋,系道家稱「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可見陶公是修道而非學佛,又山門左右門額,分別為「紫府」、「丹邱」也都是道家指仙人所居,據此種種,陶公廟(正名應作臨湘山)無疑應屬道教宮觀。
陶公叔侄,都是「屍解後,肉軀不朽,遺蛻如生」而「肉身成聖」。此事解放初期經長沙縣文化館取樣鑒定,1958年被毀後骨殖拋殘,認定確為「肉身」無疑。對陶公肉身的存廢,歷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據曹孟其《述臨湘山》一文介紹:「(辛亥)革命之初,諸新貴頗倡破除迷信之說,以告文經緯、吳作霖,至欲毀二真人,持議未決,且以召余,時方洶洶,以為必如是乃可,余謂日本游就館(按即博物館)得埃及木乃伊,費至數十萬 金,今二陶為晉代高士,名列史冊,歷年一千八百,曹豁衣缽, 寧是比擬,公等乃欲毀之,何其迕也。於是相對默然,事遂中止……。」
談到肉身,即死而不朽者,在瀏陽河流域似乎是一種費解的特殊現象,不僅陶公是肉身成聖,還有多處如此,如石灰咀的李 公真人、星沙杉仙廟的陳公真人,跳馬澗的闞公真人、黃花市的 王公真人……等等,這種現象,在別處幾乎沒有,這需專家們從自然環境與歷史根源上去查找原因。
榔梨鎮與陶公廟的關系,歷來推斷是「因廟成集,因集成 市」。也就是一種市場經濟依託的關系。一年兩次春秋廟會,歷來官府提倡,商戶重視,拿現在的話說,就是「廟會搭台,經貿唱戲」。歷史上清、民兩代的地方官吏,包括巡撫、督軍、省長、知府、知縣每逢水旱蟲災,迎請陶公進省求晴、求雨、驅蝗,有史可查的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就有十一次,每次迎送,都是摩肩接踵,道為之塞,因而名氣也就無遠勿蓋,香火綿延,這對促進當地經濟繁榮,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8. 陶侃有哪些故事

最有名的是陶侃搬磚、木屑竹頭、重視農耕、陶母賢良等故事,反映了他勤於政事、富於遠見、事必躬親、愛民如子等寶貴品質。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是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

陶侃生性聰慧敏捷,做人謹慎,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閑。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游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

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濕,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保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陶侃的母親湛氏。當初是嫁給侃的父親陶丹做小老婆的。陶家非常貧苦。湛氏每每很勤儉地紡了紗。織了布。這樣的賺了錢來幫助家用。他教陶侃要結交比自己好的朋友。然後可以增長學問和器識。家裡雖然貧苦。可是客人來了。很肯款待。一些兒沒有厭惡的心。有一天、雪下得很大。鄱陽地方的孝廉。姓范名逵的。到了陶家過夜。陶侃的母親就把自己床上新做的草薦。拿出來割斷了做草料。親自去喂客人的馬。又暗地裡剪下了頭發。把頭發去賣了錢來。充著酒菜的費用。范逵得知了這回事。就嘆口氣說。若不是這個母親。那裡生得出像陶侃這樣的兒子來呢。後來陶侃在潯陽縣里做小官。管著捕魚的地方。有一次、把一瓮的鯗魚。送給他的母親吃。湛氏就原封不動的還了他。並且寫了一封信去斥責兒子。說、你做了官。把官里的東西送給我吃。這反使我增加了許多的憂愁呵。

9. 關於陶淵明的生平事跡,趣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軼事典故有:
一、折疊葛巾漉酒: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二、折疊無弦琴: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三、折疊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四、折疊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陶淵明的彭澤當縣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壞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五、折疊量革履: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六、折疊顏公付酒錢:顏延之在當劉柳後軍功曹這個官職時,曾經在尋陽和陶潛交情很好。後來顏延之在始安郡這個地方當官,在經過陶潛住的地方時,便天天去陶潛家。要走的時候,顏延之留下二萬錢給陶潛,陶潛全部把錢送到酒家,以便以後去拿酒方便些。無論貴賤人等,去造訪陶潛,他有酒的時候便設酒宴一起飲酒,如果陶潛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說:「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這樣。
七、折疊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

10. 關於陶侃的故事

陶侃自稱「少長孤寒,始願有限」。他在門閥政治下掙扎奮斗幾十年,才得以出人頭地。但仍為士族們瞧不起②。士族們不會允許一個寒門總攬東晉朝權的。陶侃明白自己的處境,也不敢輕易侵犯士族權益。其次,元帝、明帝兩朝荊、揚對峙,荊州占絕對優勢的形勢在成帝時已經發生變化。咸和四年(329),徐州刺史郗鑒移駐京口,京口遂成長江下游重鎮。京口距建康僅二百餘里,便於接應,從而大大加強了建康的實力。咸和五年,陶侃「嘗欲起兵廢(王)導」,事先徵求郗鑒的意見,因「郗鑒不從乃止」。這種上、下游間實力的變化,使陶侃雖有「窺窬之志」。也只能「自抑而止」。陶侃晚年位極人臣,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對他個人來說,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樣既可維持「家僮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的家業,又可保住子孫的前途。然而,他還欲在北伐有所作為。荊州西臨成漢,北接後趙。咸和七年(322)陶侃遣母丘奧經營巴東,又遣桓宣收復為後趙占據多年的襄陽。襄陽為荊州北門。它起著阻止後趙沿漢水南下的作用,又是東晉經略北方的一個重要陣地。陶侃「方欲使宣北事中原」①,因其病重而作罷。他的這種不因功名成、年事高而喪失進取心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閱讀全文

與陶公的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亞幼師健康證屬於什麼類 瀏覽:272
為什麼川渝一帶盛產美女 瀏覽:111
健康優品是做什麼 瀏覽:657
客廳的凳子什麼顏色有利於婚姻 瀏覽:26
炊事班的故事2在哪裡看 瀏覽:621
健康碼的熊貓戴飛行帽是什麼意思 瀏覽:950
半路婚姻最忌諱什麼 瀏覽:261
怎麼虐雞故事 瀏覽:952
大s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105
釘釘打卡故事背誦怎麼弄 瀏覽:380
你該怎麼稱呼車的故事 瀏覽:623
美女為了賺錢穿什麼都好看 瀏覽:80
守望幸福片尾曲有哪些 瀏覽:76
古代有哪些人物做到樂業的故事 瀏覽:416
新入事業編如何政審 瀏覽:539
為愛情沖動犯的錯怎麼辦 瀏覽:682
如何面試幸福西餅在哪招聘 瀏覽:291
我家在西安幸福林帶的房子怎麼樣 瀏覽:722
三亞廣慈醫院健康證多久能拿到 瀏覽:44
如何挽回失業男人的婚姻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