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人的家風小故事有哪些
名人的家風小故事有很多呀,具體你得去圖書館找到名家軼事。
Ⅱ 好家風的故事有什麼
曾國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國立下頭功,坐鎮兩江總督,晚年在寫給二弟國潢的信中,總結其祖父星岡公遺教的家風家規,概括為「四字八句訣「。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他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訓,惟星岡公之都教,尤應謹守牢記,吾近將星岡公之家規,編成八句雲:「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蓋星岡公於地命醫家世世守之,永為家訓,子孫雖愚,亦必使就範圍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賢與不賢,六分是先天遺傳,四分來自於後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訓,特別是祖父星岡公的諄諄教導尤其應該謹守牢記,我近來把祖父的家規,編成四字八句,即:「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Ⅲ 家風小故事
家風故事
欣賞「你幸福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回答,但答案又是相似的。同樣,「家風是什麼?」,一千個人也一定會有一千種回答。最近中央台有許多關於家訓家風的現場采訪,看到也聽到了很多家庭講述著自己的家訓家風故事。
自己出身農村家庭,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但更多的是以身作則與言傳身教,一般不會去具體概括家訓是什麼,家風是什麼。但在我成家立業後,父親向我提了「對外要和、對友要忠、持家要儉」的要求,並把它隨手寫在門板上,可以說這就是我的家訓,也是我生活的准則吧,在教育兒子上亦是如此。
曾有一次,兒子衣服內的羽絨被小夥伴們當做玩具吹得滿天飛,我得知後很是生氣,質問兒子為什麼沒有反抗或者去告訴老師,可兒子一句平淡的話語卻讓我很是羞愧,「爸爸,別生氣,這又沒關系的,我又不疼,衣服少了幾根羽絨沒啥關系。老師看見已經批評他們了。」那時,我確實被小傢伙的「胸襟」所折服,是的,兒子這不是懦弱,而是自己對待別人的寬容的做法。試想,如果當時他就立刻反抗,甚至與小夥伴打做一團,那場面和結果可以想像,但正是他的「平靜」化解了一切,看來,「對外要和」這條家訓真正深入了他的心,而且這樣的事情也是不甚枚舉。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感謝父親給我的「家訓」,我也會一直用它——「對外要和、對友要忠、持家要儉」澆灌我的小「苗苗」,營造屬於我們家的良好的家風。
Ⅳ 關於「我的好家風」的小故事有哪些
我家的好家風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潤物細無聲的小雨點。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著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記得每次上學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吵架,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給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矛盾的現象。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的艱苦生活,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高人一等。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吧!
今天,我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而如今,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展未來,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Ⅳ 古代家風故事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 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准則。
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族的傳承,民族的發展都起到重要影響。
「家風」,一般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並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
家風是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集中體現。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家風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並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為與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寫作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綰發綰發,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
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在該詩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以自我勉勵。
家風詞語和「士族」「世族」「勢族」「大族」「世家大族」成為社會上的統治力量有關。無論是以宗族為根基、以武力為特徵的地方豪族,還是以官宦為標志、以文化為特徵的名家大姓,他們政治上累世貴顯,經濟上廣占土地,文化上世傳家學,壟斷了全社會的主要資源。除了通過九品中正制和婚姻關系來維護門閥制度之外,自矜門戶、標樹家風,也是這一時期士族抵禦皇權和寒人侵漁的手段。
兩晉以後,這個詞語漸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廣。從它發軔之初,就往往和門風互用。由「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而言色恂恂,出於誠至,恭德慎行,為世師范,漢之萬石家風、陳紀門法所不過也,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積善之慶歟」(《魏書》卷五十八),「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北齊書》卷四十二),「昶年十數歲,為《明堂賦》。雖優洽未足,而才制可觀,見者咸曰有家風矣」(《周書》卷三十八),等等。
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藏有對傳統的繼承意義。例如,「齊有人焉,於斯為盛。其餘文雅儒素,各稟家風。箕裘不墜,亦雲美矣」(《南史》卷二十二)。這里的「稟」字,就生動地傳達了下對上、後對前的承繼接受。至於比比皆是的「不墜家風」「世守家風」「克紹家風」「世其家風」以及「家風克嗣」等,無不體現了這一特點。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把家風世德作為最優先的題材。當時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風」為要務。
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表現的也是一個家庭的氣質和風習,反映出一個家庭有別於其他家庭的不同之處。它是一個中性的概念,並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義。有的家風可能是勤奮儉朴、為人忠厚、待人有禮;也有的家風可能是狡詐刻薄、游盪為非、忿戾凶橫。
正因為如此,對家風、門風或稱譽或貶損,也就並存於歷史文獻中。如《魏書》卷三十八說:「刁氏世有榮祿,而門風不甚修潔,為時所鄙。」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將卒後,家風衰損,子孫多非法,帷薄混穢,為論者所鄙。」《隋書》卷四十九也說:「子實不才,崇基不構,干紀犯義,以墜家風,惜哉!」可見,即便是在傳統社會,被視為傳家久、繼世長的,也只有耕讀、忠厚、清廉這樣一些美好的品質。
Ⅵ 關於家風的故事有哪些
家風故事一
小時候,我經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鎖在家裡,通過見方的窗戶只能看到窄小的藍天和細小的風景,我時常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家裡沒有親戚?」媽媽爸爸告訴我,「我們家的親戚都在山東,爸爸媽媽都從老家過來,沒有親戚,工作很忙,怕你們出去受欺負,養你們四個很不容易,你們要記住生活要靠自己!凡是不要依賴別人!」我記住了這句話,永遠的記住了。
在學校里,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我都會自己解決,我所做的工作全部超出了小小的年紀應該乾的,很多老師喜歡我,他們喜歡我的獨立自主!
小學的學校生活因為地域原因由天津小學全班移到了明澤,很多同學都在哭泣,他們喜歡那所曾經相處多年的富裕校舍,高大的樓房,寬敞的教室和眾多的校友,而我卻很淡定,安慰著眼前不可以改變現實的同學們,讓他們和我一起接受這所貧窮的學校,明澤小學成了我的母校。
這所艱苦的學校,沒有操場,廁所是露天的,每到冬天,我們的生活就變得異常艱苦,冒著寒冬在露天的四合院里學習,樓內的雪花和寒風可勁的下著,掛著,溫暖已經離我們很遙遠,因為在家裡過慣了這樣的生活,從小學會了獨立自主,學會了自己解決困難,因此我的進入狀態要比其他同班同學要快一些。媽媽說,「每一所學校的老師都是優秀的,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我也相信這句話,喜歡了我們的新班主任,也喜歡了這種簡單而又豐富的學習生活。冬天每天我早早的來到學校,承擔了班級的生爐子工作,我從家裡抱來撿拾的木頭,用斧頭把他們劈成小塊,把同學使用過的廢本做引子,點上火柴,然後迅速的從爐子下面引火,把細長的木屑放在上面,很快爐子的火就升起來了,當火穩定了,我就把一些散塊的煤放到爐子里,然後讓爐子保持一定的溫度,迎接同學們和老師的到來。班級最苦最累的工作我擔當著,我從來不覺得做這些事有什麼委屈,相反我覺得我很樂意做這樣出力的工作。媽媽知道我做這些,鼓勵我說,「一定要幫助老師搞好班級,讓老師好好的工作,多教你們知識,你們也會多學知識!」母親善良的支持和善意的叮嚀,讓我幹得很起勁,使老師和同學很喜歡我,同時學校也把上夜課的生爐子任務交給了我,夜幕即將降臨,我抵擋得住寒冷,獨自一人來到學校,自己在空無一人的教室里,為上夜課的成人們生火,在成人們上夜課之前,我已經為他們創造了最溫暖的教室,一個冬天過後,我得到了學校的第一筆薪水2.45元,用這筆錢我買了最喜歡的書,媽媽知道了,高興地說,「真了不起,孩子能掙錢了!路要靠自己走,錢就是這樣辛苦掙來的!自己花著才舒服。」這筆來的比任何人都早的收入從那以後成為了人生可以炫耀的資本,也帶我走入更獨立的人生。
很快在這所學校,雖然僅僅兩個班級,雖然我們是外來的,因為不卑不亢,因為敢愛敢恨,因為敢說敢做,不怕苦怕不怕累,能幹敢幹會干,乾的放心,幹得圓滿,不但保護了我們的班級,愛護了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同時也在這所學校里得到更多的老師的認識和認可。因為獨立我順利完成了學業。
在學習生活中,在媽媽的教育下,自理,自立成為我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同時也在與同學老師交往中學會了寬容和豁達,結交了許多好朋友,至今成為了我生活的閨蜜和永久的朋友。
人的一生不需要富足的家庭生活,也不需要權貴的父母,只要有良好的家風家訓,你就是很好的材料,必定會為生活創造更美更高的價值!
家風故事二
每個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風…在每個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陪伴而溫暖,同時也伴隨著家風的和諧氣息。
一個好的家風可以讓一個孩子很好的成長,而我就生活這樣一個很好的家風中。在家中父母難免會因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們從不會互相指責、斥罵,更多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他們理性的一面。平時在家中媽媽也會常常嘮叨在學校應該怎麼尊重老師同學,更會講一些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時間久了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的出現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生我養我的母親,不如說她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導師。
每次飯桌上的話題都是最多的,我總是覺得每天的這個時候都是對一天的總結,當然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1、吃飯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3、不能翹腿。等等......雖然還有很多條的規矩但是正是因為有這些束縛著我讓我更好的成長。而我和媽媽之間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法則。
「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玩的時候玩!」母親嘴中也總是掛著這句話。是的,該學習的時候學習:我和媽媽做了一個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無疑問的是學習,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在加上課外的練習。該玩的時候玩:每個周日媽媽都會帶我出去玩,雖然名義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會遇上一些形形色色的人,這也算是讓我「長了見識了」。
常常會聽到旁邊的人會被這么贊揚「這個孩子真有修養,看上去就很乖的樣子。」我想之所以這個孩子會被人這么誇獎是因為她長期處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人的修養是一時裝不來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們何嘗不是處於一個不好的社會環境中,而且他們大多數家中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才會導致他們這樣,相反如果他們的家人更多一點關愛他們,家中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風氣,他們也不會邁出小混混的這一步。
所以我們要建構和諧家風,父母在家中要學會樹立好榜樣同樣也要與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學會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學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父母,盡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現在父母眼前。
Ⅶ 有關家風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一、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二、曾國藩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對聯傳給後代:「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像我一樣正直、果敢,那我留錢做什麼?賢良的人擁有了大量錢財,就會玩物喪志,失去了遠大志向。如果子孫不如我,那我留錢做什麼?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錢,不僅不思進取,還會去做壞事。
Ⅷ 關於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
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庄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庄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Ⅸ 家風小故事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孟母三遷,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Ⅹ 一篇家風故事。
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訓,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也有什麼家風家訓,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百孝順為先。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與我們合住,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小區里傳為佳話。爸爸是山東人,不喜歡甜食,但對外婆做的菜從來不挑剔,總是裝作很愛吃的樣子。媽媽現在還經常講起外婆給爸爸吃桂圓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見丈母娘,外婆按紹興習俗給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圓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著牙吃下,外婆以為爸爸喜歡吃,以後經常給他做,一吃就是兩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裡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後大多是聽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話說,這就叫百孝順為先。
外公外婆年紀大了,有時會因為小事爭吵起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勸說,從不頂撞他們,即使有時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沒有絲毫責怪他們的意思。爸爸總是說,孝順孝敬,沒有順沒有敬,哪來孝?對長輩首先是順從,要讓他們順心,感覺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盡可以由著他們來。爸爸還常說,孝敬無底線,就是說對大人盡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終點,只有起點。
「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