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蹴鞠的故事在四大名著哪裡出現過

蹴鞠的故事在四大名著哪裡出現過

發布時間:2022-02-11 01:51:00

⑴ 四大名著中有一部記錄了中國古代足球運動的是哪部

是水滸 當時宋朝蹴鞠盛行 高俅就是T的相當不錯 是相當於現在的C羅
就是因為她T的號才讓他政府的~就是水滸的

⑵ <蹴鞠>這個詞在哪個連續劇出現過

《一腳定江山》是專門講這項運動的電視劇。
任 泉飾柳復生
李宗翰飾張 俊
李冰冰飾范月娥
王嘉悅飾黃寶珠
姜 武飾高 俅
魏宗萬飾范老兒
唐 群飾雲 姐
謝可可飾李師師
劇情介紹
一八七八年英國曼聯球會成立前,在球會興建的工地發現一雙真金打做的靴——故事回到金靴製造的地方——中國;當時為北宋仁宗年間,地點為民豐物阜的臨安城。
臨安城裡,蹴鞠名家柳三復之子柳復生,對足球有著無比的狂熱,而且悟性特強,雖然年紀輕輕,已是太和樓球社的次球頭,加上文武全才,令太和樓女儀仗隊隊員深深著迷。但因為少年得意,養成好強、冷傲和孤僻的性格,對球技不如他的人,都嗤之以鼻。
球社儀仗隊領隊月娥,美麗大方,生性爽直,對復生一往情深。但復生背附父親厚望,視足球為第一生命,希望—朝成為頂級球星,對月娥情義毫不領會只視之為妹妹。
月娥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認識了出身寒微的賣燒餅的青年張俊,俊對月娥一見鍾情,公然違抗母親雲姐——絕對不能踢球之命令,為追求月娥,千方百計加入太和樓,俊雖然喜愛蹴鞠,但面對嚴格訓練感到苦不堪言,雲姐知道俊加進球社,便大鬧太和樓,意外地與當年暗戀雲姐的范老兒重遇。
范老兒因為太和樓球員年紀不輕,擢升復生為球頭並挑選俊當次球頭,但復生認為俊生性好玩,難成大事,而俊亦只為追求月娥,根本無心於球賽,兩人互不配合,結果比賽大敗,太和樓因此被更大的球社豐樂樓收購,復生心裡極之後悔,在范老兒開導下,終於明白足球運動是講究團結合作,並非個人表演。
豐樂樓要求太和樓球員及儀仗隊都要通過考試篩選,連范老兒也不例外,復生順利過關,俊得復生幫助,僥幸入選,月娥亦憑實力進入豐樂樓,三個年青人齊心合力,終於在豐樂樓站穩腳。
在這個二男一女三角關系顯得微妙時,第四角人物,性格任性,好強的黃寶珠突然殺到,寶珠與復生原有婚約,這次到來,實為催婚,見到月娥,大吃其醋,主動挑戰。幾番比拼下,月娥琴、書、畫都不如寶珠,幸好張俊在旁鼓勵使月娥重新振作。
復生對寶珠的任性妄為,非常不滿,坦言自己只想踢好足球,不會想其它。此時,寶珠說出父親黃金福有意悔婚,逼她嫁給端王趙佶為妃妾,攀龍附鳳。
復生為了婚約之義,決定向趙佶討回公道,趙佶欣賞復生的勇氣,提出相互比試,決定寶珠誰屬;復生在書法上不敵趙佶,寶珠聞訊,一走了之,其實趙佶根本無意納寶珠為妃將她還給復生。
寶珠出走,反令復生可以再專心球事,終於與俊並肩考入全國著名的超級球社——齊雲社,同時入選者尚有日後宋朝太尉——高俅。
高俅球技精湛,但心術不正,為了正選位置,不惜用計謀殘害隊友,復生一一看在眼裡,和俊設法令俅自食其果,最後高俅被逐出齊雲社,從此對二人懷恨在心。
寶珠出走後不慎被強盜擄帶,賣入青樓,情急智生,扮成醜女,被李師師所收留為婢女;寶珠憑才藝令李師師聲名大噪,成為一時無兩的名妓。
齊雲社、圓社,兩大球社即將正面交鋒,備受社會民眾注目,不義之徒欲操縱賽果,涉及巨額金錢上落,城中富貴公子,土豪劣紳或明或暗都在參與。
名成利就的復生與俊,終於嘗到球壇的假球黑哨危機,復生正義凜然,因為不踢黑球,被黃金福使人打斷腿,張俊則在榮華富貴與體育精神中表現得左右逢源;在一個偶然機會下,俊遇上李師師及寶珠。
復生在范老兒和月娥千呵百護下,醫好了腿傷並被月娥真情感動,與月蛾心心相印,俊與寶珠各為所愛,聯手對復生和娥的感情搞破壞,最終二人得逞令月蛾誤會復生,盛怒之下,入宮作蹴鞠女仕,高俅見色心起,對月娥多番追逐,幸好月娥利用趙佶維護,才不致被高俅欺負,俊和寶珠不為意地,在吵吵鬧鬧中滋長愛情。
宋、金蹴鞠大賽在即,已為皇帝的趙佶組成國家隊,生、俊二人入選,高俅對兩人百般為難,趁機公報私仇。黃金福和高俅合計,要宋國必輸,以贏取大量財富,便派人追殺復生,范、娥、雲知道復生被害的消息後,決心助俊戰勝金國,俊在危急中仍是舉棋不定。
雲及范合力研究「蹴鞠心經」戰術,希望從中找出得勝之道;其間,二老朝夕相對,舊情復熾,但礙於面子,仍以吵鬧掩飾。
大戰開鑼,高俅與黃以為俊已被收買,大造其賭球生意,想不到,球場中的俊卻表現神勇,運用范老兒所教及心經中的戰術,加上鬼主意的變陣一路與金隊咬緊,但是金隊實在氣力充盛,而且踢法強橫粗野,俊難以力挽狂瀾,緊急時劉,復生出現宋隊,徽宗、娥、范,雲以至所有觀眾都精神大振,復生與俊的巧妙配合,反敗為勝,宋國大勝,舉國歡騰,徽宗特賜金靴子復生。
就在所有人都沉醉在勝利中,復生和俊帶著范娥、雲和寶珠為逃避高俅追殺,悄然離國,遠走西域將中華蹴鞠之戲,播於世界。

⑶ 蹴鞠在歷史上是如何出現的,後來為什麼黯淡離場了


(蹴鞠圖)

四、蹴鞠的衰落

宋後期,蹴鞠的觀賞性和專業性增強,這一趨勢削弱了它的游戲趣味,此外強調「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的發展阻礙了蹴鞠在民間的自由發展。而正式的蹴鞠又遭遇了新的賽制改革,表演性增強。且在強化了進球難度(球門拔高到了9米之高)的同時,限制了隊員的發揮空間,參賽選手只有傳球的權力,射門成為了隊長的特殊權利。

在元代時期的蹴鞠喪失了宋代那種國家級禮儀慶典的特殊地位,徹底流入民間發展。到了明代,《明史》記載割據一方的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蹴鞠,擁婦女酣宴」,蹴鞠已經淪為貪圖享樂的代表。明太祖建國後,立詔嚴禁止軍中蹴鞠,「蹴鞠者卸腳」。蹴鞠籠罩了一層恐怖的陰影。雖清軍入關後,蹴鞠被納入了冰上蹴鞠,但這一特殊的蹴鞠方式對環境要求過高,蹴鞠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至清朝建立,滿族統治階級對中原的蹴鞠文化施行了禁令政策,從順治的口諭禁令到乾隆的公文,這一道道聖諭變為了貼在蹴鞠活動上的封印,蹴鞠近乎成了違法活動。

雖然,蹴鞠活動遭到了統治者所禁止,但什麼也無法阻止古代人尋找快樂,沒有了蹴鞠,人們就開始鑽研起了古典戲曲。蹴鞠已成往事,如今被稱之為「四大國粹」之一的京劇,也不失為彌補遺憾的一種特殊補償吧

蹴鞠從血腥的出場到黯然退場,它的發展見證了從先秦至明清的歷史。作為一項源遠流長的古代體育運動,它的消失的確令人唏噓,但歷史不會抹去它存在的痕跡。它穿越球場時所牽動的視線與萬千心緒,它所引起的一陣陣歡呼,都成為了歷史中的那些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⑷ 蹴鞠是誰發明的

蹴踘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至於何人發明,早已不可考。
無球門的散踢方式稱作白打,歷時最久,開展得最為廣泛,有一人到十人場戶等多種形式。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古人還給一些動作取了名字,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有球門的蹴鞠比賽又可分為雙球門的直接競賽和單球門的間接比賽。
雙球門的直接競賽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於軍事練兵。進行直接對抗比賽時,設鞠城即球場,周圍有短牆。比賽雙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門;場上隊員各12名,雙方進行身體直接接觸的對抗,就像打仗一樣,踢鞠入對方球門多者勝。
單球門間接比賽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於為朝廷宴樂和外交禮儀競賽表演。進行間接對抗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

⑸ 關於蹴鞠的齊國故事

蹴鞠的來歷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蹴鞠的發展歷史
(1)戰國蹴鞠
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史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
(2)兩漢三國蹴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
第一,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
第二,出現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第三,出現了競賽性蹴鞠。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具體的蹴鞠方法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有所說明:「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第四、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蹴鞠除象徵「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
(3)唐宋蹴鞠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第一,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發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
第二,球門的出現。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
第三、蹴鞠活動更為普及。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
第四、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范。這種踢法叫做白打。
第五、出現蹴鞠組織並有社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
(4)遼金元蹴鞠
遼金元時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皇帝生辰,樂次。……酒六行,箏獨彈,築球。」
(5)明清蹴鞠
明朝,蹴鞠仍在廣泛流行。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蹴鞠。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但並不能改變蹴鞠的娛樂性質,也不能禁止民間的蹴鞠活動。明代出現了專門製作鞠的手工業作坊,出售各式各樣的鞠(時名為「健色」)。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蹙鞠」的運動形式。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宋高承《事物紀原》),而得以繼承與發展 。

⑹ 有關蹴鞠的故事

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⑺ 蹴鞠的來歷

蹴鞠的來歷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蹴鞠的發展歷史

(1)戰國蹴鞠

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史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

(2)兩漢三國蹴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

第一,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

第二,出現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第三,出現了競賽性蹴鞠。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具體的蹴鞠方法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有所說明:「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第四、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蹴鞠除象徵「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

(3)唐宋蹴鞠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第一,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發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

第二,球門的出現。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

第三、蹴鞠活動更為普及。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

第四、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范。這種踢法叫做白打。

第五、出現蹴鞠組織並有社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

(4)遼金元蹴鞠

遼金元時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皇帝生辰,樂次。……酒六行,箏獨彈,築球。」

(5)明清蹴鞠

明朝,蹴鞠仍在廣泛流行。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蹴鞠。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但並不能改變蹴鞠的娛樂性質,也不能禁止民間的蹴鞠活動。明代出現了專門製作鞠的手工業作坊,出售各式各樣的鞠(時名為「健色」)。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蹙鞠」的運動形式。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宋高承《事物紀原》),而得以繼承與發展 。

⑻ 關於蹴鞠

黃帝作蹴鞠的傳說
足球,在我國古代的史籍上叫蹴鞠或蹋鞠.唐代的顏師古在《漢書注》
中說:鞠是用皮做成,中間塞以毛發,成為圓球,用腳蹴蹋以為戲樂.
最早記載了足球活動的書是《戰國策》.此書記載:蘇秦當了趙相,為
了聯絡齊國共同抗秦,他對齊宣王說:齊國是一個大國,有二千里土地,數
十萬軍隊,僅臨淄一個城市就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都喜歡以吹竽,彈
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為樂.這樣的富強國家,怎能俯首聽命於秦呢
由此可以看出,齊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時,距今二千三百
年前,在我國的臨淄城(今山東淄博市)就已經較為廣泛地開展了足球活動.
《戰國策》上記載的是足球活動開展的情況,而它的起源當然還要早些.
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寫道:"蹴鞠,傳言黃帝所作,所以練武士知有
材也."黃帝是傳說中的部落首領,距今約五千年,當時還沒有文字記載,
所有的社會文化,都是口口相傳遺留下來的".五千年前有沒有創造足球游
戲的可能呢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陝西和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
掘出很多磨製很光滑的石球.這些地區正是當年黃帝部落游牧的地區.實物
和傳說正相吻合.在原始社會,人類有創造游戲的能力.美洲土著易洛魁人
處在原始社會的部族時代,就有球戲;我國唐堯時代也有一種"擊壤"游戲.
黃帝時代當然也有可能創造簡單的踢石球活動.
無論是傳說,還是有文字記載,都說明我國是世界上足球起源最早的國
家.國際足球聯合會技術委員會主席布拉特,在亞洲足聯舉辦的教練員訓練
班上所作的國際足球發展史報告中說:"足球發源於中國".這個說法是有
根據的.
(二)漢代的蹴鞠與《蹴鞠二十五篇》
足球的起因可能是為了鍛煉腿部力量:是一種屬於軍事上訓練的活動.
通過實踐,逐步改進游戲方法,使人們感到踢球也是一種很好的娛樂.齊國
臨淄城的人們,就是把踢球和吹竽,彈琴,斗雞,走犬,六博等都當作娛樂
活動的.以踢球為娛樂,在戰國時期,不僅只是齊國,見於吏籍記載的還有
楚國.《西京雜記》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大公,
原出身於楚國沛縣豐邑的庶民.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劉大公和劉溫接到了
長安城的未央宮中養老.二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豪
華的大廈,看的是歌舞伎樂,但他對此並不滿意,終天悶悶不樂.於是,劉
邦派親信到劉大公處打聽,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敗夫走卒,
屠狗殺牛之輩,一天工作之後的娛樂活動就是斗雞,蹴鞠:而現在住在未央
宮里,沒有過去的老朋友,沒有斗雞,蹴鞠,總感到不是味.於是,劉邦就
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一座
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在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從
此,太公又"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這座新城,後來就被命名
為新豐城,即今陝西省臨撞縣的新豐鎮.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
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寫的《鹽鐵論》中
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蹋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
康莊馳逐,窮巷蹋鞠".
《漢書》上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斗雞,蹴鞠比賽的"雞鞠之會
".漢武帝的寵巨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陽和
陝西綏德的漢畫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圖象(圖一).可見,在西漢時期,足
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在漢代,人們認識到足球活動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耐勞精神,是軍
事訓練的一種很好的手段.劉歆在《七略》一書中說:"蹋鞠其法律多微意,
皆因嬉戲以講練士,今軍士羽林無事,使得蹋鞠."據何晏《景福殿賦》中
說:"(蹴鞠)將以行令,豈唯娛情."這些記載都說明,在西漢後期和東
漢時期,足球由社會的娛樂活動變成為軍事訓練活動.
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
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 藝文志》時,
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漢代的兵書共有四類,一類是講戰略戰術的
兵權謀家,一類是講軍事指揮的兵形勢家,一類是講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陰陽
家,一類是講軍事訓練的兵技巧家.《蹴鞠二十五篇》就是屬於軍事訓練的
兵技巧類.
漢代的足球由娛樂活動變成為軍事訓練的手段,這不光是性質的改變,
在方法上也有極大的變革.《蹴鞠二十五篇》早已失傳了.唐朝人還看到過
此書.唐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說."《蹴鞠二十五篇》有《域說篇》",
域說就是講球門建築規格的,僅此一篇,就可見全書內容的詳盡.如果《蹴
鞠二十五篇》能從地下被發掘出來,對漢代足球運動的研究必將提供豐富的
資料.現在,我們只能從漢人的詩文中,尋求漢代足球方法的一鱗半爪,從
東漢人李尤的《鞠城銘》中頗能窺見漢代足球運動的面貌.鞠城就是球場,
漢代的足球場建築都是很正規的:球場四周圍有矮牆,球門象座小房子,正
面育看台,有階梯,就象一座小城.《鞠城銘》就是刻在鞠城牆上的銘文;
全文不長,一共十二句.翻譯成現代的口語就是:圓的足球方的場牆,這是
仿象陰陽的道理天圓地方.兩邊各有六個球門,一隊有十二個人上場.比賽
時裁判長和副裁判,要堅決執行球賽的法章.不懷偏袒的私心.不因親疏而
異樣,完全是公平合理,誰也無埋怨的話可講.球賽尚然如此,執掌政權更
該這樣.從這幾句銘文中,可以使我們知道,漢代的足球已是分隊比賽,每
邊有六個球門,上場隊員是十二個,比賽時有正副裁判執法,有明確的球規
可循.這樣的踢球方法,可以說已具備了現代足球運動的比賽規模了.
作為一種軍事訓練手段,足球當然要受到漢代軍事家的重視.漢武帝的
大將霍去病遠征塞外,在缺糧的情況下,還要進行踢球比賽.在實行徵兵制
度的漢代,人人都有服兵沒的義務;作為軍事訓練手段的足球,也受到一般
人民的重視.《會稽典錄》上說:"三國鼎峙,年興金革,上以弓馬為務,
家以蹴鞠為學."由此可知,漢未開展足球活動已達到了相當廣泛的程度.
(三)唐代足球改革和女子足球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的制球工藝,
有兩大改進:一是把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
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
成為氣球.吹氣的球,在世界上我國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
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較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球體的改進,帶來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術的改變.漢代因為球是實心的,
不能踢高,所以球門是就地建築,所謂"穿地為鞠室"就是這個意思.唐代
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
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
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
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高球門的射門,
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
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
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
王建有一首《宮詞》,是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寒
食節就是清明節,在這一天,我國古代的人們有禁煙火吃冷食的習俗,都要
郊遊或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消除寒食的積滯.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
民間也有.唐代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秋
千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
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活動的習俗.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
宋時期.南宋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
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
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唐人康駢寫
的《劇談錄》中記載了一個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
走過長安城勝業坊北街,"時春雨初霽,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裝
襤樓,穿木屐於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丈,於是
觀看漸眾".這個三鬟女子能夠接住軍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著木展,一
腳把 球踢了數丈高,是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於此可見當時足球活動的普
及.
(四)宋代的圓社與《蹴鞠圖譜》
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
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北宋時確有個
圓社高俅,也確是因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的大官,
這事記在王明清的《揮麈後錄》中.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
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上海博物館藏一幅
元錢選繪的《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宋代禮儀中規定,朝
廷有大的喜慶宴會,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懷酒之後,足球藝人便上
場表演踢球.二是宋代社會上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
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
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
張明,蔡潤等.此外,宋代社會還有一部分人以踢球幫閑混飯吃的.劉邢在
《中山詩話》中寫了一個類似高俅式的人物柳三復.柳三復是個秀才,踢得
一腳好氣球.他的官運不亨通,幾年選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謂喜歡踢球,
便想走這條門路獲得一宮半職,但又拿不出錢財賄賂丁謂的門房求得接見.
於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謂家球場的牆外.一天,丁謂踢的球飛出了牆外,柳
三復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還丁謂,管門的人只好讓他進去.他見了丁謂
之後,把手中的球拋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頭頂球,球一直未
墜落在地.丁謂看了這種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復也就在哈哈大笑中
獲得了一個小小的官職.
高俅和柳三復都是踢球藝人中的幸運兒,靠皇帝和官僚的賞識,得了官
職.而廣大的踢球藝人卻是在社會壓榨和飢寒中掙扎.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階
級,對踢球藝人是看不起的,稱他們為"賤人","寒賤之子".雖然在喜
慶宴會上,踢球藝人的表演給官僚貴族們帶來欣賞技藝的歡樂,但官僚貴族
並不以此為滿足,還要對踢球藝人制訂苛刻的罰則.罰則規定:凡是輸球隊
的隊長,要在臉上抹上白粉,並挨麻鞭子抽打.兩隊比賽,總是一輸一贏,
輸者在表演了球技之後,還要受一番羞辱,這真是非人的生活.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宋代的踢球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
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圓社的人數
可能不少,許多歷史文獻上都有"天下稱圓社"的記載.由此看來,圓社是
全國性的踢球組織.
宋代由於對足球運動的重視,足球運動相當普及,有關一些著述,如《蹴
鞠圖譜》,《蹴鞠譜》和《事林廣記 戊集》就是宋人撰寫的.《蹴鞠圖譜》
的作者是汪雲程,《事林廣記》的作者是陳元靚.這三部書中都用許多專業
術語,隨著時代的變遷,特別是我們古代足球在清朝中葉斷絕之後,這些專
業木語已有許多難以辨識.但是從中我們仍然可以了解到,在宋代,足球是
最受普遍歡迎的娛樂活動."風流無過圓社","青春公子喜,自發土夫憐,
萬種風流亭,圓社總為先."《蹴鞠譜》中的這些記載就是證明.踢球之所
以成為老少歡迎的娛樂,是因為這種娛樂既使人"精神爽","消長日",
"度永年";又可起到強健身體,預防疾病的作用,即"健體安身可美","
肥風瘦癆都罷"."得此消閑永日,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健體
之功."此外,還可以"善誘王孫禮義加",即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在七百
年前,人們對於足球運動的娛樂,健身和培養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如此充
分的認識,這對於足球運動的開展當然會起極大的腿進作用.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自
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
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共有幾百個之多.《水滸
全傳》上寫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個鴛鴦拐".駕鴦拐就是個花樣動作,
是用左右外腳踝踢球.描寫高俅給宋徽宗表演踢球時,"那氣球似膘膠一樣
粘在身上".這就是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
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
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
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
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
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
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
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關於我國古代的足球,除了有許多史籍的文字記載外,在一些文物圖象
上也有反映.如登封縣少室石闕上有踢球圖,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圖"
(圖版3),元刻《亭林廣記》上有蹴鞠圖(圖二),元代"足球紋銅鏡"
(圖版4),元錢選畫《宋太祖蹴鞠圖》(圖版5)等.這些文物圖象,從不
同角度反映了我國古代足球活動開展的面貌.特別是"足球紋銅鏡"圖象,
在研究元代足球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足球紋銅鏡"現藏湖南省博物館.這是一件以體育活動為花紋的罕見
珍品.銅鏡背面浮雕的圖象,是一對青年男女對面踢球,女子高譬笄發,作
賜球狀.男子戴襆頭,著長服,半蹲膝,身稍前傾,作認真接球姿勢,小球
介千起落之間,球身隱約可見爪棱狀痕跡,其形態十分逼真.
(五)明清足球的衰敗與滅絕
我國元以前史籍上沒有男女對踢足球的記載.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
散曲中才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
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
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
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
"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王憐香願,六片兒香
皮做姻眷."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從"足球紋銅鏡"和元散曲中
所反映的事實可知,元代踢球娛樂的社會性是大大縮小了,它不再是節日的
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明史》
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
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
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
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百
科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
的事:"西門慶正喝在熱鬧處,見三個圓社向前來打個半跪,西門慶平昔認
的,一個喚白禿子,一個喚小張閑,一個是羅回子.因說道:'你們且外邊
侍候,待俺們吃過酒踢三跑.'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了
一跑,次教桂姐上來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
無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處,都快取過去了,反來西門慶面前討賞錢,
說:'桂姐行頭,比舊時越發踢熟了,撇來的丟拐,教小人湊手腳不迭.再
過一,二年,這院中似李桂姐這行頭,就數一數二,強如兩條巷董官女兒數
十倍.'"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宋代的足球藝人,可以在皇宮的宴會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賣
藝,,而明代的圓社卻只能在妓院中娛客了.
明代足球的社會性,雖然逐步縮小了,但是,見於文物和史籍記載的資
料,還是不少的.如明社重畫的《仕女圖》有蹴鞠場面(圖版6),《明宣
宗行樂圖卷》中有觀鞠場景(圖版7),明王圻《三才圖會》也有蹴鞠圖(圖
三).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象《紅樓
夢》這樣一部封建社會的網路大全,書中只有一次提到踢球,而且也只有一
句,即"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齡所寫的《聊齋志異 汪
士秀》中,有較長的關於踢球活動的描寫.該書中說:汪士秀是廬州人(今
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於踢球.幾年前,父親在錢塘江中溺死了.汪士
秀南遊洞庭湖,夜伯湖畔,思念父親之死,不能入睡.忽見湖水中出來五人,
鋪一張大席在水面,飲酒作樂.酒後拿出一個晶體透明的球來踢.汪士秀見
那會踢球的老者象他父親,便坐起在舟中觀看.這時,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
傍.汪士秀一時技癢,便起腳踢了回去,那老者見狀驚呼道:"這是我們家
傳的流星拐踢法."誰知汪士秀一腳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時間湖上人
球俱杳.原來那四人是魚精.他父親溺水被魚精拯救留作僕役,踢的球是魚
膘做成.蒲松齡在寫球被踢破下落時,用了這樣一句來形容:"中有漏光,
下射長虹,猶如經天之彗,直投水中,滾滾作沸泡聲而滅."如果把這一句
話移來形容我國古代足球發展的過程,是再恰當不過了.我國古代的足球活
動,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
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滅絕了.
分析一下我國古代足球的興衰,尋找其滅絕的原因,大概育這樣幾條:
從客觀的社會條件來說,宋代理學興起,社會上重文輕武,也輕視身體活動
的娛樂.清王室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實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練武和練身
活動.戲曲小說的興起,社會娛樂范圍的擴大,相對地減少了踢球娛樂的興
趣.從足球運動本身的發展來說,由直接的對抗比賽改變成間接的對抗比賽,
失去了練武,練身,練意志的特點,減低了足球運動的社會功能;由自身的
娛樂活動轉變成供他人的娛樂活動,由社會的節日娛樂轉化為狎巷的宴飲娛
樂,使足球運動的社會性愈走愈窄.這樣,在社會客觀原因的限制下,便不
能不趨向滅絕.
我國古代足球在清朝中葉便滅絕了.但是,幾千年足球運動的影響,在
人民中間並未完全斷絕.清代冰上足球的開展,是古代足球發展的一個旁系.
我國北方民間還有踢石球活動.這些都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的遺跡.

閱讀全文

與蹴鞠的故事在四大名著哪裡出現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級經濟師到底有哪些 瀏覽:375
英雄故事老電影有哪些 瀏覽:563
冥王講的什麼故事 瀏覽:745
好美女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168
事業單位公路養護站怎麼樣改 瀏覽:203
經濟型酒店加盟要投資多少 瀏覽:595
狐妖變成美女誘惑帥哥是什麼電影 瀏覽:793
有多少人的婚姻是為了父母的面子 瀏覽:381
國產經濟艙座位怎麼選 瀏覽:462
事業單位考試如何進行資格復審 瀏覽:111
肖龍女與肖虎男婚姻怎麼樣 瀏覽:940
什麼是茶陵經濟 瀏覽:924
婚姻挽回不離婚怎麼辦 瀏覽:858
郵政經濟快遞多久能到 瀏覽:743
時間灌溉的愛情代表什麼生肖 瀏覽:253
美女田字格怎麼寫 瀏覽:981
中山經濟開發區是哪個區 瀏覽:842
體重和美女什麼關系 瀏覽:319
如何對待愛情牢籠 瀏覽:339
北京市事業單位公積金多少年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