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鏈接:
中華名人故事
B. 孔子有什麼著名故事
鏈接:
中華名人故事
C. 關於孔子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鏈接:
中華名人故事
D.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孔子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為人們傳承沿襲了上千年,至今還閃耀著光輝。
以後孔子出門,就謙遜很多了,之後還說了那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個人,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個小孩。
註:為了故事的流暢性,部分內容屬於杜撰,不要深究。相關事跡都是有史可查的,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E.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按理,這一次會見,不過是極普通的一個追星族與名人的見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對此予以記載,其奧妙何在?
這是因為子路不悅的緣故.
子路這人也怪,自己的老師去見了一個漂亮的女粉絲,有什麼值得小題大做的呢?
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悅肯定有其道理,況且,因子路不悅,導致他的老師竟然反復對天發誓:"天厭之".
F.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要簡潔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
G. 孔子的故事有那些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啟示】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第二個故事:顏回輸冠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聰明的讀者,你知道孔子為何犯這個「錯誤」嗎?
</FONT>
H. 有關孔子有趣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學習,於是便帶著顏回、子路等幾個弟子到了洛陽。他們等了好幾天,終於見到了老子。
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師徒幾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後,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來意:我久慕先生威名,這次帶愚徒幾人特來拜謁。請問先生近來修道進展如何?
孔子幾人正准備洗耳恭聽,不想老子卻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這些牙齒如何?」孔子師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齒——七零八落,早已參差不全了。於是,他們搖了搖頭,誰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圖。這時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頭問:「那麼,我這舌頭呢?」孔子師徒又仔細看了看老子的舌頭,這時孔子眼前靈光乍現,微笑著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老子這時說:「想必先生已經清楚我修道幾成了吧?」孔子會心地點了點頭說:「如醍醐灌頂,方才大悟呀!」
午後,師徒幾人便辭別老子,起身返回魯國。途中,孔子如獲至寶,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卻疑雲重重,不得釋然。顏回問其何故,子路說:「我們大老遠跑到洛陽,原本想求學於老子,沒想到他什麼也不肯教給我們,只讓看了看他的嘴巴,這也太無禮了吧?」
孔子聽後拂須大笑不止。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子先生傳授了我們別處學不來的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
子路聽後恍然大悟。
顏回繼續道:「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當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後;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
孔子聽後大贊:「顏回果然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里呀!」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當了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績。被提升為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不久,轉而為司 寇,管司法工作。這樣,孔子參與政治的抱負終於實現了。 孔子五十六歲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 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 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個美貌的女 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駿 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志;這一計果然奏 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 「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里了吧!」 孔子回答說: 「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 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 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 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斗。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 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 問孔子道: 「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為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為首先要糾正名分。」 子路不客氣他說: 「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
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 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 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 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 來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衛靈公說了孔子不少壞話,衛靈公就派人監視孔 子的出入。孔子怕繼續留在這里出事,在衛國只居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獃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庄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力舉千斤的大力士,孔子也是身材高挑,史書說他「身長九尺六寸」,被人稱為「長人」。孔子曾被人舉薦到魯國大夫季斯家去應聘,季斯在對孔子面試期間,起身去廁所,剛到屋外時忽然有費邑之人來報,說:「我們挖井時挖出一個土罐,裡面有一隻羊,不知是何怪物?」季斯想藉此試試孔子的學問,囑咐那人不要說話,自己回屋後問孔子:「我最近聽說有人在挖井時挖出了一條狗,不知是何怪物?」孔子說:「要讓我說,挖出的東西肯定不是狗,而是羊。」季斯大吃一驚,忙問其故,孔子說:「我聽說山中之怪叫虁魍魎(kui wang liang),水中之怪叫龍罔(mang)象,土中之怪叫羵(fen)羊,現在你說的這個怪物是挖井挖出來的,屬於土中之怪,肯定是羊。」季斯問:「為什麼管這種怪物叫羵羊呢?」孔子說:「非雌非雄,所以叫羵羊。」季斯召來費邑人一問,那個怪物果真分不出雌雄,季斯大驚說:「先生的學問,實在是無人可及啊。」於是聘用孔子為「中都宰」。
這件事不久傳到了楚國,楚昭王派人帶著禮品來到魯國請教孔子,問當年自己渡江時所得之物為何物?孔子說:「叫萍實,可以剖開吃。」使者說:「先生是怎麼知道的呢?」孔子說:「我以前游歷楚國時,聽到兒謠:『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由此知道的。」使者問:「萍實能不能經常得到呢?」孔子說:「所謂萍實,是那些漂浮在江水中的無根之物聚結而生的果實,一千年未必能生成一個,非常難得。此乃散而復聚,衰而復興之兆,楚王能得到,值得可喜可賀!」使者回國復命後,楚昭王嘆服不已。
到了後來孔子任魯國的大司寇時,齊國的南方邊境處忽然飛來一隻大鳥,身長一米左右,頸部羽毛為白色,其餘部分為黑色,嘴長,獨足,在田裡飛來飛去,農夫怎麼趕也趕不走它。飛了一陣後,騰空往北飛去了。季斯聽到這件怪事後,問孔子這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這只鳥叫『商羊』,生在北海之濱。天將要下雨時,『商羊』就會飛舞,所過之地,必有大雨。齊國和魯國相鄰,應提前做好准備,以防雨災。」季斯於是趕緊告知汶上(緊鄰齊國南境)那個地方的百姓,讓大家抓緊修繕房屋。三天後,汶上果然下起了暴雨,但由於魯國提前做好了抗災准備,所以百姓安然無恙。這件事傳到齊國後,齊景公以孔子為神,從此孔子的博學多識,名聞天下,時人皆稱孔子為「聖人」。
孔子所在的那個時代,信息很不發達,獲得信息的途徑也很少,在這種情況下,孔子的博學還這樣包羅萬象,涉及很多學科及另類問題,因此孔子的「聖人」之稱也就不足為奇了。
I.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學琴
眾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他在與人一同唱歌時,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請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聽,然後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針並不是培養一些死讀書的獃子,而是一些全面發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師襄學琴,某天師襄交給他一首曲子,讓他自已練習,他足足練了十來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師襄忍不住了,說「你可以換個曲子練練了。」孔子答到「我雖然已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又說:「你已摸到它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了。」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哩。」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這次不待師襄發問,孔了就先說道:「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孔子也可說是一流的音樂鑒賞家,《韶》相傳是堯舜時的樂舞,孔子在魯國一直沒有機會聽過,後在齊國的某次宮庭宴樂中終於欣賞到了,孔子完全被這庄嚴肅穆的音樂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孔子改錯
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學生周遊各地,講學傳道。一天,他們來到朐陽山下.師生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子隨後,子路、顏淵等幾個學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子一鼓作氣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只見天連水,水連天,一望無邊,好大的海喲!這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迎面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道:"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呀!"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漁網,右手拿著漁叉,肩後背著漁簍,腰間系著葫蘆,迎著他們走過來,邊走邊說:"不要慌,跟我來!"
老漁民把孔子和他的學生領進了一個山洞。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漁落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里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不由地吟誦起來: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子問:"怎麼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都不妥當。難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層,沙灘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子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麼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子一聽,心服口服,正想贊嘆幾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民說:"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老漁民也火了,厲聲問道:"誰是聖人?"子路指著孔子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就是孔夫子、孔聖人!"孔子阻止道:"子路,不可傲慢!不可無禮!"老漁民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小夥子,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事事都比別人高明啊!"孔子把學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我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完,順口吟出小詩一首: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從這以後,山裡人就把朐(qu)陽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後生可畏
孔子在游歷的時候,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 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 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過了一會幾,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 出來,也不給准備動身的孔子讓路。孔子忍不住又問:『你坐在裡面, 為什麼不避讓車子?」「我只聽說車子要繞城走,沒有聽說過城堡還 要避車子的!」孩子說。 孔子非常驚訝,覺得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會說話,實在是了不 起,於是贊嘆他說:「你這么小的年紀,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卻回答說:「我聽人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生下 來,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馬生下來,三天就可跟著母馬行走,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麼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 呀!」
欲速則不達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一些事後,又再三囑咐說: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後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辦學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 讀書干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 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裡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 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 聲音不平和,不滿意他說:「他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瑟呢?」孔子的弟 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作的不好的評論,對 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後,就對大 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他已 經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