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故事的矛盾沖突
故事的矛盾沖突通俗的說就是正反兩方都有強烈慾望去實現目的,並付諸於行動,通過征服對方或者被對方征服的方式進而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
如:有一小杯水,有兩個人都兩個星期沒喝水。這杯水剛夠一個人活到救援隊來。那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並最終會有一個結果。這個決定水由誰來喝的過程(方式無數)就叫矛盾沖突。
矛盾是文學創作中較為普遍的創造手法,卻往往會對作品產生許多獨特的效果。運用好的話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運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從而塑造典型的人物。 文學作品很注重對這類人物形象的塑造。
矛盾是一切運動與生命力的根源,矛盾能帶來動力與活力。只有當人物的各種經歷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出現新的情況才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才能使故事變得更好看。
㈡ 如何製造小說中的矛盾點
1.通過小說中的人物,來製造矛盾沖突。
2.通過主角的家族,地域,來製造矛盾沖突。
3. 通過善與惡,正義與邪惡的對立。
4. 通過主角的觀念來製造矛盾沖突。
5. 通過主角自身需求
㈢ 寫小說怎麼解決人物形象塑造合劇情情節發展之間的矛盾.
人物形象來自兩個中表現形式。。我是這樣理解的:
人物本身的形象,包括:人物本身的長相(寫小說時,人物的長相也就凸顯出一個人的氣質,立場,本事等等),再有就是作為作者本身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怎麼樣的,小說前一定要先確定人物最基本的立場,說簡單點就是:善惡,或說是無間道之類的。
在情節發展中人物的表現:例如--表情,話語,動作,心理描寫以及嵌入小說本身的環境(環境變化,環境的變化會隱約凸顯出未來時間事件的發生,事件發生也就有了人物活動,人物活動也就有了前面幾種情況,有了前面幾種情況也能塑造人物形象了。舉個例子:我看過好多小說是說主角把反派或者是配角打死了,但是當時的環境描寫是這樣的:天邊的陰雲即使xxx死了,也不曾消散。你看見這樣的你會怎麼想? 反派死了沒?沒死環境也就成立了。如果死了呢?也能有xxx的死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應,也意味著主角將要面對新的危險或者是其他的。。。最重要的是:這個坑你可填可不填。。因為無所謂。這是環境。)。
而人物的基本上的表情(細膩的表情描寫是最好也是最容易突出一個人物的形象的)。。。這就不說了。我看了一下你的問題,。。。
是對於情節和人物形象沖突的問題。。。
人物形象是在故事情節中發展中體現的額,如果出現沖突,這說明一件事:你故事的體系不對,或者是沒有構建好,沒構建好才會出現這種問題。寫小說先必須構件好故事的大體背景,人物立場,大體的情節走向(就叫他大綱吧)。。如果沒構建好這些基本的你寫著寫著就會超出你的大綱范圍。
解決辦法:
1、停筆,重新想一下,你的大綱,把大綱搭出來,寫的時候不要輕易超出大綱范圍。比如你要這一段情節,想自由發揮,就把大綱扯大一點,情節稍微清晰一下。
2、如果你覺得浪費工夫,那在考慮你是選擇保留人物形象啊,還是選擇保留故事情節。留一個,另一個改了,至於怎麼改,參考第一條。(保留情節的話,重新寫大綱吧。如果保留人物形象,呵呵,這情節就改了吧!!)
你從根本上就錯了,寫了大綱就不輕易超出范圍。。。這是寫小說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
每個小說作者寫完小說為什麼要休息幾個月在寫,一是為了收集資料(有網路很簡單,費不了多少時間),二是休息,三就是寫大綱了。寫大綱最費時間了。
㈣ 如何設置故事情節里的沖突
一個好的劇本故事,精彩與否往往取決與其中設置的沖突。如果一個劇本故事沒有沖突,那麼就會是平淡無奇,沒有了波瀾不驚。這樣的故事情節更談不上是精彩,更像是小學生的作文一樣記流水賬。沖突是一個劇本故事的核心,也就是說沖突能體現故事的主旨。劇作者們設置劇本故事中的情節,使得劇本的故事更加有推動力、發展力。
說到沖突,那麼什麼是沖突呢?當兩個因素在心理上或者是物質上的(個人、情況、力量、需求、目的或者驅動力)發生對立的時候,沖突就會隨之產生。之後伴隨著沖突出現對峙的階段,不管最終的結局如何,沖突一定是表現為兩方的對立。
事實上,故事情節中沖突在西方的戲劇中正處於十字路口的狀況,受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影響。一方面,藝術類型的影片通常被看作是大眾電影的對立面,因為大眾觀看影片通常把沖突作為故事的核心,而藝術類型的影片不是以一個故事性的情節為核心,而是以一個藝術元素為核心的。另一方面,大眾類型的電影在戲劇元素上過分地依賴於沖突的設置,這不單單是考慮了功能方面,也考慮了操作方面。
如果我們把沖突看作是人類內心的一種反應,就會自然而然地把這兩者聯系起來。這樣的一種關系產生有趣的吸引人的情況。當藝術類型的電影逐漸地擯棄沖突而單純地表現一種元素的時候,一場關於沖突的革命就隨之產生了。
沖突就本身針對的情況,從宏觀上分為外部沖突和內部沖突。
外部沖突
就像其名字一樣,是由外部的自然、社會環境以及角色的職業,或者是另一個角色的作用來決定沖突的性質和原因。比如在1960年影片《野河》中,查克.格羅夫則必須說服艾拉.加斯在田納西河泛濫之前放棄她的財產。在1975年影片《大白鯊》中,布羅迪警官必須去面對毀壞旅遊勝地夏季海灘的鯊魚。在1990年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克拉莉斯.斯塔林為了獲得有關野牛比爾的情報必須要設法和漢尼撥.萊克特接近。
這些影片很好地說明了,外部沖突推進了情節,但外部沖突的使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合理嗎?實際上,劇作者們運用外部沖突設置障礙,角色因超越障礙而推動了故事的情節。這雖然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必須注意到對於沖突的過度使用會造成一種堆徹障礙僅為了製造懸念的印象。這樣的沖突堆積只會用在動作片中,在那一類影片中所做的是不斷地製造吸引觀眾的沖突。
內部沖突
針對相對於本身而言,以及與本身有關的決定的沖突。比如影片《大白鯊》中布羅迪警官自身擔任的工作與天生怕水的恐懼感的沖突。影片《野河》中艾拉.加斯面對自身財產與在田納西河泛濫前生命安全的沖突。
盡管如此,外部沖突依然在劇本中存在,對於其最佳的使用就能夠通過外部沖突,實現環境與內部沖突的連接,而形成對於情節的更深層次的推動。這樣說的原因在於,觀眾通常都傾向於認可人物心理的和內心的沖突,而不是來自外部的沖突。
劇作者們按照創作劇本考慮的順序進行排列,人物、目的、障礙、沖突和解決是戲劇的五大元素,也就是情節設計中考慮到的因素。同時,第一個元素會決定第二個元素,第二個元素會決定其後面的元素,以此進行類推。從功能的角度來說,角色是全劇的動力,劇中的人應當是既有決斷力的,又有目的性的,這直接決定如何進行拍攝。事實上很難提出絕對地、有效地、公理般地,既能保持邏輯又實用的規則。因為劇本的創作是基於內外部的沖突之上,是嚴格地通過前因而得出結果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這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劇作家本身的素質。然而,以下依然有一些在創作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一、沖突並不是一個結果,或者是一個動力,它並在五個元素中處於第四的位置,說明沖突對於人物性格的決定不起任何的作用。
二、人物主要是由劇情障礙決定的,也就是當人物的發展遇到障礙或者出現對峙的局面時,人物的性格才能夠充分地展現。另外,障礙的本性與目的的本性一樣都是展現主角的維度。
從戲劇平衡的角度上來講,所謂成功的劇情展開就是指在人物與沖突的目的之間不斷地建立越來越深的聯系。主角的形象就會通過他遇到的困難以及不斷出現的沖突樹立起來,從另一方面說障礙是必需的。如果說一個主角在情節發展中沒有遇到任何需要克服的困難以及需要解決的沖突,或者是所遇到的困難並不足以對其自身形成挑戰。我們就可以說,這樣的刻畫方式是消減了觀眾對於主角的興趣,因為沒有懸念。
正如前面提到的,觀眾對於人物和影片的認可很大程度於內部沖突的設置。另一方面,當我們提到障礙的時候,沖突就會緊跟其後。不過,事實上在外部沖突的情況下,所設置的障礙可能是針對於外部的,它也可以針對於內部,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避免絕對的真實性,保持似真性並直接為主題服務。
在影片《野河》中,查克.格羅夫遇到了非常多的外部障礙:艾拉.加斯的孩子們,一個由於前人業績差而惱人的工作,他與艾拉.加斯的孫女戀情,以及由於種族主義的氣氛而被攪亂的生活環境,連綿不斷的雨也是一個不能不提的元素。所有的這些障礙的設置來自於外部,而且是似真的,但這些障礙的設置增加了觀眾對人物的認可以及對於內心沖突的嚮往。
在影片《大白鯊》中,布羅迪警官遇到了一個對於常人來說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在他看來卻極大的內部障礙,那就是他對水產生的恐懼感,而外部障礙就是必須要面對海水的本身。另一外部障礙就是大白鯊,這給觀眾造成了一個很大的懸念與莫名的恐懼。
在影片《沉默的羔羊》中觀眾不能判斷出漢尼撥.萊克特和野牛比爾究竟誰才是影片的反面人物?在影片中兩人的刻畫使用的手法十分相似,但當真正的問題出現也就人物性格設置的障礙發揮作用的時候(野牛比爾的恐怖想法,克拉莉斯的孤獨,她對於成功難以遏制的渴望)。人物的深化是可見的,尤其是當克拉莉斯與萊克特在一起的時候。這種對於人物身份的鋪墊刻畫在動作片中也經常運用。
我們已經能夠從上面的三個例子當中看出外部沖突在勾勒人物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時外部沖突和障礙的設置也鋪墊了能夠被超越和解決的內部沖突。劇作家不要不恥於大眾電影的沖突解決方式,因為觀眾對於戲劇的結尾都抱有一點的希望。從戲劇創作的規則來說,一個影片的結尾不論層次緊湊還是寬松,都要能夠從精神上或者是從沖突的解決作為結尾的影片來說。事實上,全劇的結尾是影片對觀眾承諾的一部分,如果能夠達到一個完滿的結局,或者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對於影片的整體框架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是十分重要的。
劇作家們都認為,沒有一個戲劇的沖突是沒有前奏的。前奏是設置在沖突之前的,它不僅作為核心情節的開端,同時也作為一個沖突的引子來引起觀眾的興趣。例如,在影片《第四個證人》,以深夜的街道為開端,一個光著腳的、身材矮小的女人攔住了一輛汽車。汽車猛然靠邊停住,一個看起來並不友善的司機讓女人上車,車中的收音機正播放著納特.金.科爾的《我想聽布魯斯》。而這首歌的歌詞就具有諷刺意味,象徵女人兩分鍾之後的命運:女人被殺害,而司機則被人打昏。同時,一系列反常事件發生,反常人物出現,預示著沖突和毀壞的到來。
在極少部分的觀眾認為,沖突並不意味著暴力。總的來說,觀眾較為偏愛心理上的沖擊而非暴力的行為。在1990年影片《小孤星》中,保羅.謝爾登一個成功的作家剛剛在他的小說的末尾結束了他所創造的女主角的生命。之後他便出了車禍,並被護士安妮.威爾科斯所救。影片的高潮無疑在於保羅.謝爾登燒毀了凝聚著他兩年心血的書稿。
在1966年影片《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夫》中,在瑪莎的假象中,喬治殺掉了她的孩子,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難以承受的痛苦,他並沒有實行實際意義上的暴力。因為孩子其實並不存在,而僅在瑪莎的想像之中,但瑪莎卻把她的孩子當做真實的存在。
最優秀的沖突來自家庭的沖突,事實上來自家庭的沖突的戲劇以及其他敘述的一個重要的源泉,而且家庭沖突也是最能夠令觀眾認同並產生共鳴的沖突。比如影片1979年的《克萊默夫婦》、1989年的《性、謊言和錄像帶》、1993年的《爆竹》、1994年的《與死人的小小和解》和1994年的《羅西娜》,這些影片都是植根於家庭沖突的影片。戲劇的沖突不一定來自兩個絕對對立的敵人,也可以來自朋友、丈夫和妻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等等。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家庭沖突:
——漢姆雷特的叔叔殺死了漢姆雷特的父親,並娶了漢姆雷特的母親為妻。
——莎倫的爸爸想要找到讓她女兒懷孕的那個男人。
——安提戈涅不顧叔叔的禁令,想要安葬她兄長的遺體。
——羅西娜必須面對其十年以後突然出現父親的性侵犯,盡管她的母親還在。
許多戲劇都能夠在結束之後給人留下歡快的銀幕印象,在這中作為戲劇靈魂的沖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的喜劇都是從新的角度認識和定義現實的生活,而所有的手法就是沖突的設置,通常是主角如何戰勝失敗。喜劇通過這種方法使人們脫離日常的生活沖突,來到一個看起來可以由自己掌控的世界。
經典的戲劇理論認為沖突能夠塑造和改變人物。事實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人物和人物性格的改變,是取決於人物情感或者感覺的改變,也不是由沖突引起的。反過來說,人物性格的改變對於情節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也非常之小。
在傳統的敘述中沖突作為全劇的核心而存在的,因對於沖突的解決也理所應當認為將劇情帶到了結尾,於是沖突與沖突的解決之間就形成緊密的聯系。通過對沖突的解決分析,人們會把解決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完滿的解決
指的是能夠使主題得到升華或者使主題精神得到凈化,這種凈化能夠給觀眾帶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或者說是激奮,能夠通過影片體會到自身存在的意義。這種方式的結尾變得非常普遍,同時也可以這樣認為,這種升華情節並不是能夠由劇作家控制的,並不是由他自己的喜好決定的,而是必須遵守從一個大眾的信念或者說是大眾口號。不過,是否決定使用完滿的解決作為結尾依然取決於劇作家。這樣的結尾通常出現在西方經典影片中,影片的結尾都非常令觀眾滿意,大部分的大眾電影都是按照這樣的模式進行的創作。
在1942年的影片《卡薩布蘭卡》中,里克最終還是解決了他與自己、與他的愛人以及維克多甚至德國之間的矛盾,影片的結尾也是伴隨著所有問題的解決,盡管里克失去了自己心愛的人,從劇情發展的角度來說,依然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
在1949年的影片《騎術學校》中,羅伯特發現他的妻子朵拉從來沒有愛過他,這個發現伴隨一個長時間的閃回而展開。那個時候朵拉出了一場車禍,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在生死之間掙扎。核心沖突就在於羅伯特如何看待他自己的愛情,他的婚姻,他的希望,以及他所要面對痛苦的現實:他被欺騙了。於是羅伯特離開了家和自己躺在床上的妻子,這個決定把影片帶到了結尾。
不完滿的解決
在影片的結尾沖突的解決方式並不完滿,這其中有許多種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與大眾的觀念契合,另一方面出於劇作家的本意。
在影片的《未路狂花》中的沖突起源於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關系,並貫穿於整個影片。最後沖突以一種較為極端的方法結束,她們殺死了男人開始逃亡,遭到警察的追捕,在走投無路時自殺了。
沒有完滿的解決
一般來說,很難准確地區分一個完滿的解決和一個並沒有解決,但結尾很完滿的情況。
在1995年的影片《群鳥》中,兩個主角梅蘭尼和布倫南之間的沖突,特別是梅蘭尼和布倫南的母親之間的沖突,在結尾被很完滿地解決了。但是影片中的那些鳥兒,它們最後會去那裡呢?它們最後怎麼才會消失呢?這些問題給觀眾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理解和想像的空間,鳥兒的消失也許如它們的突然出現一樣,讓我們無法解釋。但這個沖突最後消失了,並沒有被解決,只是消失了給我們留下我們的思考。
沖突對於一個劇本的重要性,是一個劇本故事的推動力。在沖突與障礙、似真性和人物的分析上,怎麼樣合理結合沖突。沖突如何設置前奏,以及暴力、喜劇、人物和沖突的解決。怎麼樣在劇本中解決沖突,包括沖突的完滿的解決,以及不完滿的解決和沒有完滿的解決。都是需要劇作者們向以往的大師們學習,並且勇於挑戰自己傳統的方式。
對於劇作者來講,一個好的劇本需要不斷理解生活,從朴實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真諦。
㈤ 小說里矛盾點是什麼
矛盾是文學創作中較為普遍的創造手法,卻往往會對作品產生許多獨特的效果。運用好的話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運用矛盾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從而塑造典型的人物。
文學作品很注重對這類人物形象的塑造。 例如:岳飛可以稱得上「忠」的表率。《岳飛傳》便是通過運用矛盾的技法來塑造岳飛這樣一個忠臣的形象。岳飛,他時時刻刻都背負著「精忠報國」的母訓,而這個志在「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三軍統帥,卻在即將直搗黃龍之際,收到了皇上的十二面金牌。使得這位擁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的英雄,面對一個矛盾的選擇:不歸,縱然可以「收拾舊山河」,可以一雪「靖康恥」,但必然背上一個不忠的罪名;回去的話,可以體現自己的忠,但「十年之功」,卻要「毀於一旦」。或許是岳母刺字對自己影響太深的緣故,岳飛選擇了班師回朝。但對於他來講,作出決定時心中是多麼的矛盾。我們必須承認班師回朝也是一種忠君的體現。強烈的矛盾使岳飛「忠」的形象更加高大。
第二,運用矛盾可以展現人物命運,傳達作者意圖。
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他的《賣炭翁》中,一句描寫主人公矛盾心理的詩句堪稱經典,那就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多麼可憐的老翁,這么冷的天,身上的衣服如此單薄,心中卻怕炭賣不上好價錢,而希望天氣再冷一點,那樣他的炭就可以賣一個好價錢了。這是一個多麼矛盾的心理呀。詩人便是通過這樣一個矛盾手法的運用展現了賣炭翁悲慘的命運,同時傳達出了自己對這種社會底層人物悲慘遭遇的同情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第三,在《七俠五義》這部小說中,一開始作者敘述了陷空島的五義,也就是「五鼠」兄弟。作者為了後文更好的講述故事,人為的製造出一個矛盾:整條「貓」出來。眾所周知,貓和鼠是一對天敵,這樣情節就有意思了。於是,南俠展昭閱武樓獻藝,被四帝仁宗封為「御貓」,看似隨意的一筆,便別有一番味道了。這為後文「御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一系列的恩怨情仇做好了一個鋪墊。
第四,運用矛盾可以形成強烈對比,凸顯悲劇氣質。
「運用矛盾可以為下文做好鋪墊。。「字字讀來皆是血」的《紅樓夢》堪稱中國小說的最高峰。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的確如此。對於林黛玉這個悲劇形象,最後就是通過矛盾來展現的。第九十七回,當賈母和王熙鳳去看望病重林黛玉的時侯,黛玉笑了。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黛玉是含淚的,笑和哭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還有,黛玉香消玉殞這一段,一邊是林黛玉焚稿斷痴情,黛玉咳嗽、吐血,多麼悲涼;一邊是賈寶玉和薛寶釵成親,吹吹打打,好不熱鬧。作者運用哀與樂矛盾形成強烈了對比,凸顯了黛玉悲劇氣質。當我們讀罷這「滿紙荒唐言」,不禁會為此而流下「一把辛酸淚」。
第五,運用矛盾可以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影響讀者的情感變化。矛盾的這個效果在戲劇中體現的比較突出,正所謂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就拿文革時期八部樣板戲中的《智取威虎山》為例吧。當情勢緊迫時,楊子榮說了一句「今天是有他沒我,有我沒他,留他留我,三爺,你看著辦吧!」一句慷慨激昂的台詞加劇了戲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渲染出了緊張激烈的氣氛,形成了一個決戰的氛圍,使讀者或觀眾的情感也隨之緊張起來
㈥ 兒童文學作品如何用矛盾體現物來突出故事性
矛盾體現物與矛盾雙方密切相關,是表現矛盾雙方沖突的焦點。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一方面帶來了主人公美好的幻境,而另一方面卻又是現實中面臨的巨大問題(需要賣出火柴)並最終導致她的悲劇性結局。一喜一悲,一虛一實,幻想與現實的矛盾都糾結在了小小的火柴上,使矛盾更為突出集中,主題更為鮮明,故事性更加濃厚。這就是矛盾體現物的作用。
㈦ 講故事中的矛盾沖突怎麼設置
進入------情節 ----人物 ------矛盾沖突(形成高潮)-------結局。
㈧ 在戲劇寫作時要具體注意些什麼,怎樣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表現沖突和矛盾,塑造人物形象,專業研究戲劇文學
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
㈨ 什麼叫「劇情矛盾點」那麼,什麼是「故事框架過大」呢
就是說你故事的結構鬆散不集中。沒有矛盾點就是不糾結,不夠復雜就是一目瞭然讓人沒有看下去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