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錫劇的發展演變
錫劇是在辛亥革命前後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並發展而成的。在灘簧階段,一般以它經歷的三個重大演變過程來劃分的。清乾隆以後,吳語灘簧已盛行。在常、錫一帶鄉村傳唱的男女敘事對唱山歌,逐步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灘簧調,系吳語灘簧的一支,後來又吸收蘇南一帶「採茶燈」中的舞蹈,逐漸發展成為灘簧小戲,先有小旦、小丑,後又有小生,並從坐唱變為在田頭廣場作簡單動作表演的走唱,化妝極為簡單,男角色身穿長衫或短衫,頭戴瓜皮小帽或氈帽,手拿摺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襖、長裙,臉上略施脂粉,頭戴假發髻,插絹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為主的「對子戲」,也叫「三小戲」。
演出劇目以反映農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舊禮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對地主階級進行嘲諷的,表現朴實、真摯,生活氣息濃厚,語言生動風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聲腔僅有[簧調],一把二胡伴奏(有時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時既無班社,也無班主和職業藝人,純屬農民及鄉鎮小手工業者自演自娛活動。藝人們稱這時期為「對子戲」階段。
道光年間,開始出現了半職業或職業灘簧藝人,也開始出現女職業藝人。少數藝人進入常州、無錫等城內演出,由於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藝人們開始收徒傳藝,組織班社,至光緒年間,逐步形成常幫、錫幫、江陰幫和宜興幫。「對子戲」階段持續了近百年,流傳越廣,一些農村知識分子也加入灘簧隊伍,加以班社間的競爭,首先使劇目內容豐富,情節復雜起來,出現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個角色的劇目--《借黃糠》、《陸雅臣賣妻》、《珠花記》等。在原單一的[簧調]的基礎上,派生出了[長三調]、[行路調]等曲調。在吸收民間小調上又增加了[紫竹調]、[春調]等。由於「對子戲」劇目的發展,曲調的豐富,加上內容的增多,故事情節的復雜,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劇種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同場戲階段中的「小同場」。同場戲可分為「小同場」和「大同場」兩個階段,「小同場」是在農村演出時的產物,而「大同場」則是進入城市以後的產物,這是錫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小同場」大約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二十餘年間。辛亥革命後的國民政府有關當局,視灘簧「傷風敗俗」「俚俗淫穢」,也多次下令取締。灘簧藝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動,大多數藝人流落在鄉土僻壤,送藝賣唱,養家糊口。 由於滬寧鐵路通車,這為灘簧進入大城市創造了條件。—大同場1914年灘簧藝人袁仁義、孫玉彩、李庭秀、過昭容、周甫藝、王嘉大等先後進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進茶館、酒樓演唱。1916年,袁仁義、李庭秀、邢長發等組班稱「無錫灘簧」在年底進入「天外天」游藝場演出,之後又轉入「大世界」三樓,另有孫玉彩、王嘉大、周甫藝等組班稱「常州灘簧」,於1919年進入小世界(勸業場)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為「常州文戲」,無錫班改為「無錫文戲」。同年,常幫藝人周甫藝和錫幫藝人過昭容合議,兩幫合作於先施公司游樂場同台演出。從此兩幫合流,統一改稱為「常錫文戲」。錫劇進入上海和蘇、錫、常等大城市後。一方面有了較穩定的演出場所,先後出現了一批較穩定的長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動於滬寧一線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義)家班、孫(玉彩)家班、周(甫藝)家班、李(庭秀)家班、劉(榮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與兄弟劇種接觸、交流和競爭,首先在劇目上獲得顯著發展。先後從「宣卷」和「彈詞」引進了《珍珠塔》、《玉蜻蜓》、《雙珠鳳》、《孟麗君》等;從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記》、《蔡金蓮》等;由京劇移植了《販馬記》、《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場商業文化的影響下,為競尚新奇,招徠觀眾,從30年代中期開始演出了一大批機關布景、燈光彩台的連台本戲和公案戲:《狸貓換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時也上演取材於現實題材的《山東馬永貞》、《楊乃武與小白菜》等一批時裝、清裝戲。
由此,常錫文戲已進入了大同場戲時期。——新生期抗戰爆發後,江南淪陷,大部分班社撤離上海和滬寧鐵路沿線城市轉向農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員枉遭毒打、關押和迫害。解放後,錫劇終於走上了健康興旺的道路。1950年,蘇南行政公署舉辦民間藝人講習班,同時將流落各地的「常錫文戲」統一改稱「常錫劇「,並成立了蘇南文聯、常州、無錫三個實驗常錫劇團,挖掘整理傳統戲《寶蓮燈》、《翠娘盜令》,移植改編了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赤葉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個劇目。1953年4月由蘇南文聯實驗常錫劇團和蘇南文工團部分人員組建成江蘇省錫劇團。此後,常錫劇便簡稱為「錫劇」。 後期,各劇團廢除幕表制,建立劇本制,強化導演制,並在音樂、舞台美術等方面進行了藝術革新,先後參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和1957年4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走上新路》、《水潑大紅袍》、《江陰血戰記》、《白馬告狀》等獲一、二等獎和劇本獎、演出獎;多名演員如姚澄、王蘭英、沈佩華、王彬彬、梅蘭珍等獲一、二等獎。這些劇目和演員各具特色,藝術風格各異,為劇種贏得了榮譽。除整理改編劇目和戲曲音樂創新外還不斷編演現代戲,如《紅色種子》、《白丹山》、《紅花曲》等。其中《雙推磨》、《庵堂認母》、《孟麗君》、《農家寶》、《姑嫂比武》、《三親家》等被拍攝成電影、電視,這更擴大了錫劇在全國的傳播和影響。
Ⅱ 《珍珠塔》是錫劇還是越劇啊
張智霖袁詠儀是出了名的恩愛,兩人上節目也能看出來靚靚明顯是被寵著的,她在張智霖面前偶爾還會發脾氣,張智霖倒是一副不在意的樣子,而且靚靚喜歡小鮮肉,喜歡買包,張智霖為了哄靚靚開心也會主動送她包。兩人在一起的神態就能看出來,張智霖是很寵老婆的,被拍到的兩人的照片永遠都是張智霖牽著靚靚的手,靚靚即使孩子都有了也是一副小女生的樣子,提起自己喜歡的小鮮肉也會花痴,張智霖就一副吃醋的樣子。
說起愛情,最典型的兩個應該是鄧超和孫麗。這兩個人因拍攝「幸福像花兒一樣」而聞名,然後兩人在一起。其實,就娛樂圈來說,鄧超和孫儷的感情算是走的非常順利地。中間幾乎沒有出現什麼緋聞,二人公布戀情,然後結婚生子,現在孩子都有兩個了。而且,鄧超和孫儷這對夫妻,現在堪稱是娛樂圈的模範夫妻,一直都是相親相愛。更重要的是,兩個人經常在微博互動秀恩愛,有的時候也會發微博撒狗糧。
楊冪和劉愷威。據說兩人相識是在雙方朋友邀約聚餐的飯桌上,當時素顏的楊冪給劉凱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之後兩人便開始相識,一直到後來走進婚姻的殿堂。第二個為大家介紹就是李連傑和利智,當初兩人都在外國拍戲一見鍾情。現在倆人的感情非常的好。最後為大家介紹的是劉濤和王柯。兩人是在電梯口一見鍾情,走進婚姻的殿堂後兩人始終不離不棄,共渡難關。這樣偉大的愛情真是讓人羨慕。
張傑和謝娜在快男相識,那個時候謝娜已經小有名氣,張傑在2004年後就沒有了消息,直到2007年的快男,但那時的張傑才是個愛唱歌的少年,在整個圈子裡並沒有什麼名氣。
Ⅲ 《珍珠塔》是哪個朝代人物
明朝
《珍珠塔》的故事源於湖北襄陽,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並稱為「珍珠塔」。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同里鎮從去年開始投入2000多萬元修復這一景點,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將在同里流傳,流向遠方……
古時,陳家牌樓位於同里鎮北的富觀橋與永安橋之間,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死後,朝廷為表彰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而旌表之。牌樓三個門面大小,用四根直徑尺許的方形石柱拔地聳立。牌坊上方為楠木結構,坊上飛檐翹角,正中額扁上刻著「清朝侍御」四個大字,下面額板上縷刻:「大明萬曆庚辰為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立」。在許多木架上還雕刻了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牌樓後是陳王道的故居,內有陳氏家祠、孚寄堂和陳彩娥書樓等。牌坊前還有一對大青石獅子,十分威嚴。
陳王道:
據《同里志》記載,陳王道(公元1526——1576年),字盂甫,一字敬所,號浩庵,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進士,授靳縣知縣,又補陽信,皆以才能廉慎著兩邑,後為邵武守,擢南京監察御史。相傳南都貢院的號房,向蔽以蘆席,值風雨如露,土子不堪,他奏請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愛戴。據說他元配夫人死後,續妻方氏。民間傳說的《珍珠塔》,說的就是陳王道嫁女的故事。
Ⅳ 錫劇簡介
錫 劇 (Xī Jù)
錫劇 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上海一帶。發源於太湖之濱的無錫,常州農村,初為鄉民用當地的民歌小曲說唱故事以自娛,稱為「東鄉調」,後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由於語音唱腔略異,分「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之後,灘簧吸收了江南民間舞蹈「採茶燈」的身段動作,開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為二人一檔,在農村中活動,所演節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兩個腳色,如《雙落發》、《磨豆腐》、《拔蘭花》、《庵堂相會》,稱為「對子戲」。進入城市後,又發展為多至幾十人同場演出的「大同場戲」,劇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麗君》、《玉連環》等大戲。辛亥革命前後,無錫、常州的灘簧戲,正式搬上舞台,並先後進入上海,不久逐漸合班演出,改稱「常錫文戲」,1952年定名為錫劇。現江、浙、滬、皖共有錫劇團32個。
錫劇是一個長於抒情,具有江南水鄉情趣和特色的戲曲劇種,它的唱腔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變化體結構,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調為簧調。20世紀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陸板,蘇州文書調(由蘇灘和評彈衍變出來的一種說唱曲調)的「玲玲調」,蘇灘和申曲的「迷魂調」與「三角板」,京劇的「高拔子」以及[春調]、[紫竹調]、[九連環]、[綉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調,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格進行統一加工,並分清主次,先後改編和創作了多種板式唱腔。改革後的錫劇音樂,面貌一新,曲調柔和、流暢、輕快,具有「江南絲竹」特色。伴奏樂器以正、副二胡為主,琵琶、三弦、揚琴為輔,簫、笛等管樂器也開始伴奏唱腔。
錫 劇
錫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它是在太平天
國前後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並發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錫文劇」
,解放後才改成「常錫劇」,簡稱為「錫劇」。
錫劇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錫劇音樂
是屬於曲牌板腔綜合體,它並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的樂隊原來只有
一把二胡,現在除二胡外,還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參加伴奏。打擊樂以四大件為主。
著名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
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當代錫劇有很多著名演員如姚澄、王影影、梅蘭珍、王蘭英、汪韻芝、王
漢清、楊企雯、吳雅童、薛靜珍等。
Ⅳ 錫劇珍珠塔唱詞
方朵花:【簧調】一不好稀毛瘌痢發不好,日後難戴烏紗帽;二不好雨淋小麥面不好,厚顏無恥少管教;三不好踏破腳爐眼不好,正眼不看你橫眼瞟。你窮心未脫掉,賊心將要交;四不好偷糞老鼠耳不好,一聽壞話就要跳;五不好茶壺倒不出嘴不好,到處吹牛胡亂道;六不好猢猻爬樹手不好,祖上的家產你守不牢;七不好賴皮黃牛肩不好,不能擔又不能挑。抱了個漁鼓滿街跑,命里註定做江湖佬;八不好沙漠里駱駝背不好,今生難穿大紅袍;九不好打死毒蛇腰不好,今生難束玉骨套;十不好瘸腿騾子腳不好,走路好像麻雀跳。相不端正貌不好,怎能夠位列三台伴當朝?
方卿:【簧調】娘說我有十樣好,日後定能伴當朝。娘說我頭兒圓圓生得好,一定要戴烏紗帽。戴了紗帽還嫌小,摘下烏紗要換相貂;娘說我胸寬肩闊志氣高,日後定穿大紅袍。穿了紅袍還嫌小,脫去紅袍要換紫袍;娘說我白虎背,青龍腰,日後定束玉骨套。束了骨套還嫌小,要束平安吉慶條;七世修來羅漢腳,要穿朝靴三寸高。虎包頭,龍盤梢,走在御道像踏高蹺。搖搖擺擺,擺擺搖搖見當朝,你說光耀不光耀?
Ⅵ 珍珠塔的錫劇簡介
著名的傳統錫劇《珍珠塔》就源於此故事。主要寫的是方卿和陳翠娥之間的愛情故事。 故事摘要:
河南方家世代做官。因被參,滿門抄封流貶。方卿千里投奔襄陽,向姑母方朵花告借求助。孰料姑母勢利,見方卿落魄,冷言諷嘲:若能得中高官,願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憤而離去。表姐翠娥賢淑善良,假託點心,將珍珠塔暗贈於方。姑爹陳培德深明大義,驅馬追至九松亭,將女兒許配方卿。黃州道上,方卿遇盜,珠塔被劫。陳翠娥悉知方卿遇險,遂一病不起,陳培德情急之下,假造方卿書信,慰撫女兒。三年後,方卿得中狀元,官封七省巡按,喬裝改扮重來襄陽,唱曲道情試探姑母,望其幡然醒悟。不料姑母本性難移,終於自食其言,羞慚地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感慨扶起姑母,以香盤鑒戒,昭示後人傳頌關愛,姑侄間冰釋前嫌。
Ⅶ 求錫劇:珍珠塔全集
因為你是用手機上網的,所以可能看不到,任何一個用電腦上網的都能看到我的回答的右下角有個圖標「點擊下載」,只要點擊它就能下載
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Ⅷ 越劇珍珠塔主要講述了什麼
明代官宦之後方卿,家遭變故,中途敗落,為赴京應試,去向姑母陳氏借貸,陳氏不借,反加凌辱。陳女翠娥與方卿定有婚約。
得知後,約方卿相會,送與銀兩,並贈以傳世之寶珍珠塔,後方卿得中狀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過陳家,扮道人進入陳府,唱道情羞諷其姑,陳氏悔愧,方卿與翠娥終得完婚。
作品介紹
中國清代彈詞作品。全稱《孝義真跡珍珠塔全傳》。作者佚名。先後經蘇州彈詞藝人周殊士、馬如飛等增飾,流傳漸廣。 現存最早刻本為乾隆年間的周殊士序的刻本。
全書敘相國之孫方卿,因家道中落,去襄陽向姑母借貸,反受奚落。表姐陳翠娥贈傳世之寶珍珠塔,助他讀書。後方卿果中狀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唱道情羞諷其姑,再與翠娥結親。《方卿羞姑》一節,諷刺刻薄勢利小人入骨三分,動人心魄,遂盛演不絕。
Ⅸ 錫劇的歷史
錫 劇
錫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它是在太平天
國前後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並發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錫文劇」
,解放後才改成「常錫劇」,簡稱為「錫劇」。
錫劇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錫劇音樂
是屬於曲牌板腔綜合體,它並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的樂隊原來只有
一把二胡,現在除二胡外,還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參加伴奏。打擊樂以四大件為主。
著名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
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當代錫劇有很多著名演員如姚澄、王影影、梅蘭珍、王蘭英、汪韻芝、王
漢清、楊企雯、吳雅童、薛靜珍等。
Ⅹ 珍珠塔的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明神宗萬曆十八年間,冬月十八,襄陽府襄陽縣御史府第,紅燈高照,鼓樂齊鳴,告老還鄉在家的西台御史陳璉(號培德),正值五十壽辰。河南開封府祥符人氏方卿,奉母之命來姑母處借錢,以備讀書科考之費。方卿一路辛苦,趕到陳府時已經衣衫襤褸。
這位方卿,本是宰相之孫,吏部天官之子,方家只因遭奸臣陷害,家道敗落。出於禮節需要,姑父陳御史有意讓方卿沐浴更衣,備齊壽禮,高跨駿馬,從大門進入。於是,方卿便先去後堂見姑。
豪華的蘭雲堂內,姑母方朵花正在向幾位官太太誇耀方家在政治上的顯赫和經濟上的富有,她把嫁妝希世珍寶珍珠塔拿出來供大家欣賞,還盛贊侄兒小方卿,皇帝誇他是文曲星,說他做三交的時候,皇帝送來百歲鎖,大牆門里抬不進。
正宮娘娘送來的金鏈條,南京好連到北京城。不想此時方卿來到蘭雲堂,讓方朵花當眾出醜,好不尷尬。方朵花滿心不悅,責備方卿不懂人情世故,寒酸上門。方卿說明是奉母之命為借讀書銀而來,不知姑爹把壽慶,望姑母原諒他未備壽禮送上門。
吝嗇的方朵花一聽借錢,更是十分地不高興,她不念骨肉之情,有意刁難,一會兒要中保人,一會兒問幾時還。方卿答道:但等方卿有出頭日,本本利利還上門;還以古人蘇秦、呂蒙正自比,並說姑爹陳御史當時流落河南時,還賣過燒餅,一旦高中,西台御史坐衙門。
姑母本看不起他的落魄樣,又聽得他揭陳璉的老底,不覺惱火萬分,並將方卿數落一番,說方卿若把高官做,除非是滿天月亮一顆星,日出西天向東行,毛竹扁擔出嫩筍,黃狗出角變麒麟,曬乾的鯉魚跳龍門,老鼠身上好騎人,滾水鍋里結冷冰。
除非是文武白官死干凈,宗師大人瞎眼睛。說他文不成,武不行,只有籃一隻,棒一根,街前街後要飯吞,生來就是討飯命,要做官必須來世投胎再做人。方卿言君子受刑不受辱,發誓凍死不穿陳家衣,餓死不吃陳家食,窮死不用陳家銀,有官再到襄陽來,無官不進陳家門。
方朵花表示:如果方卿能做官,她願意頭頂香盤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方卿遂離開陳府,在後花園得遇陳家小姐翠娥。陳翠娥與方卿自幼是青梅竹馬,得知表弟受了委屈,好生安慰,又將價值連城的珍珠寶塔藏於盒中,推說是孝敬舅媽的干點心。
誰知方卿在天寒地凍的雪天,飢寒交迫,又遇強人邱六橋劫塔,幸好為御史的朋友江西畢雲顯大人相救,並支持其繼續讀書。方卿十分刻苦,終於在三年後會試中,高中頭名狀元。皇帝封其七省巡按御史,並賜刻有「代天巡狩」的金印。
方卿既做了高官,又到襄陽,假伴唱道情的江湖藝人,再見姑母,不想姑母依然是嫌貧愛富,以為他沒有做官,又把他奚落了一番。方卿借唱道情之機,對姑母的勢利行為進行了譏諷。
等真相大白時,姑母後悔不已,只得頭頂香盤,跪接方卿,而方卿也與陳翠娥完婚,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兩家人合為一家人,故事至此結束。
(10)錫劇珍珠塔是哪個朝代的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溯源
《珍珠塔》的故事源於蘇州吳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里源遠相傳。故同里設此景點,並稱為「珍珠塔」。整個景點現僅存陳翠娥書樓部分遺跡。同里鎮開始投入2000多萬元修復這一景點,家喻戶曉的千古絕唱將在同里流傳,流向遠方。
古時,陳家牌樓位於同里鎮北的富觀橋與永安橋之間,是明萬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死後,朝廷為表彰其為官清正、政績卓著而旌表之。
牌樓三個門面大小,用四根直徑尺許的方形石柱拔地聳立。牌坊上方為楠木結構,坊上飛檐翹角,正中額扁上刻著「清朝侍御」四個大字,下面額板上縷刻:「大明萬曆庚辰為南京道監察御史陳王道立」。
在許多木架上還雕刻了各種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牌樓後是陳王道的故居,內有陳氏家祠、孚寄堂和陳彩娥書樓等。牌坊前還有一對大青石獅子,十分威嚴。
據《同里志》記載,陳王道(公元1526——1576年),字盂甫,一字敬所,號浩庵,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進士,授靳縣知縣,又補陽信,皆以才能廉慎著兩邑,後為邵武守,擢南京監察御史。
相傳南都貢院的號房,向蔽以蘆席,值風雨如露,土子不堪,他奏請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愛戴。據說他元配夫人死後,續妻方氏。民間傳說的《珍珠塔》,說的就是陳王道嫁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