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如何成佛的真實故事

如何成佛的真實故事

發布時間:2022-02-08 13:23:29

㈠ 佛教故事:佛祖釋迦牟尼佛是如何成佛的

經歷了三大阿僧氏劫,修六度萬行成佛的。

㈡ 從信佛到成佛,要經歷怎樣的過程

學佛成佛,簡單而言,就是要通過「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採用「六度波羅蜜」六種途徑,經歷過「戒、定、慧」三個層次的境界,最終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給你簡介一下:
1、信解行證: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叫「行」;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2、「六度波羅蜜」是修行的六種途徑,簡稱「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用現代話來簡單的理解就是:無私奉獻(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規章制度(持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進)、通過打坐來使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控制(禪定),獲得無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開示來說,「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慧」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
——按照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修成正果,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還是從「三皈五戒十善」學起,從孝順父母開始吧!父母是我們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㈢ 如何成佛

明奘法師:明契法師有著豐富的生活和修行經歷。她所學的專業是法律,曾為一名律師,也曾服務於美國海軍,做飛行員。她出家之前長時間修習禪法,曾去日本學佛。後來出家於柏林禪寺,拜凈慧老和尚為師。她在瑞士及其他西方國家也經常講授佛法,自己也有很多弟子,還經常帶他們來柏林禪寺參見師父。 明契法師: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凈慧老和尚和明海大和尚,給我這個機會做講座。我非常高興,每年都能回到柏林寺。在這里講課也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所以每次講課之前我都精心准備。很感謝明介來做翻譯,本來我想讓明介把注音標出來,然後可以用漢語講,可是明介告訴我漢語的四個音調很難把握,所以就只有放棄了(明契法師使用英語演講,明介現場翻譯——編者注)。 我想與大家探討的是,學佛的過程中最重要和最困難的部分。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講完之後再提問,這種做法是中國傳統的方式,不過以後可以試著改變這個習慣。 正如我答應你們的,現在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怎樣成佛。 第一部分: 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或者你有志於成為佛教徒,那麼你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這個目標對於你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話,那麼佛學就純粹成了一種學術或者文化的興趣了。其他宗教的教義是基於一本或兩本書,而佛教是基於一個巨大的書庫。即使你非常年輕、閱讀速度非常快,你也無法閱讀和研究完所有的佛教典籍。佛教還擁有最寶貴的藝術傳承,例如在建築、雕塑、繪畫等等領域都留下了許多精美的作品。迄今為止,傳承下來的最精美的佛教藝術品可能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內的犍陀羅雕塑。你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研究這些著名的佛教藝術品,享受佛教藝術帶來的快樂,但是這些並不是佛教的全部。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我們都做過少年先鋒隊員,戴過紅領巾,而佛陀是開悟的一個先鋒。他不僅僅是「在路上」的一個先鋒,而且已經達到了「終點」——開悟的境地。開悟之後,他花了四十九天的時間,分別用七天在七個地方打坐、冥想。你們可以去參觀菩提迦葉附近的佛陀所到過的幾個地方。在那段時間,他問自己,有無能力把自己所覺悟到的與世人分享。這也是一個重要而艱難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讓你告訴一個先天性盲人什麼是紅色,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值得欣慰的是,他決定去試一試,並且用盡其餘生一直在傳教。在他之後,歷代祖師形成了一個佛教延續的不間斷的鏈條,代代傳承下來。 請大家仔細聽,下一個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學也許覺得自己很謙虛,認為成佛對自己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在覺得自己不可能成佛的心理影響下,每當取得了一點點的進步後就很快樂,認為成佛是下輩子的事,把佛單純地定格於個體提升的另一層面上。好比一個運動員和大家說自己不行,一定不能贏。如果心裡已經有了這種非常消極的想法,成佛也就是不可能的了。對於一個學佛的人來講,說自己肯定成不了佛,實際上並不是謙虛,相反是在詆毀佛教。這種態度好像在說,佛陀成佛之前所有的努力是為自己做的,這就是在拒絕佛陀給予我們的一件珍貴的禮物,佛陀拒絕偶像崇拜,僅是希望他的弟子如他那樣行動起來,去實踐。如果你拒絕成佛,實際就是拒絕佛教的真實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有一個小和尚來這個寺院聽趙州老和尚的教誨。當他在寺廟的石塔前停下來時,一位老太太告訴他一直往前走。後來小和尚見了趙州和尚就告訴他剛才的這件事。老和尚立即明白了老太太的真實意圖。我們不應該學小和尚,而要學習趙州和尚。不要單純地作為一個寺院的參觀者,應該明白「一直向前走」(編者註:公案原文為「驀直去」)的道理,這不僅會將你帶到柏林寺,還會帶你走上開悟之路。 所以,每一個學佛的人,包括在座的每一位,應該感激佛陀給我們的這個機會,從這次夏令營開始走向成佛之路。現在你們已經准備好出發走上這個偉大的成佛之路了嗎?我聽你們在說「是」,那麼大家又該如何做呢? 中國有句俗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現在第一步是試著去學習、了解和修證佛法。在你們學佛之初,一定要找一位明師,獲得明智的指點。夏令營是一個最理想的時機和場所。在這里你們可以找到明師,開始學佛之路。不要覺得這是很艱難的事。想一想年輕的悉達多太子,他作為太子完全有無數的理由留在宮殿,享受奢華的生活,而且當時他美麗的妻子剛給他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但對於大家來說,幸運的是,他選擇了修行這種艱難的生活,而不畏懼結果怎樣。與他相比,我們幸運多了,他為我們留下了他的教義和指導方法。在座的出家師父,比丘和比丘尼都可以給予我們指導。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自己往哪裡去,如何去做,而且我們還有前人給我們的眾多指導。一旦你主意定了,有一點要必須明白——禪修之路並不是一個項目。讀好書或許有一些幫助,但這無法代替我們的實修,反而可能會成為修行之路上的障礙。夏令營倡導的主題就是讓我們「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讓修行成為一種當下的努力方向。 現在明白了佛陀給予我們的修行方法及開悟的境地,應該立即開始去做。 有一次,一個出家人問一明禪師如何成道。禪師在他腳下劃了一條線,讓他從這里開始。其實最好的成道地點是「這里」,最佳的成道時間是「現在」。 柏林禪寺好比是一個火車站,夏令營是火車,將載你們駛上開悟的道路;我就是列車上的一個廣播員,提醒你們拿好車票,車票指你們學到的一些佛教知識。這僅是一個比喻。 在開始旅行之前,你需要旅遊指南或一本地圖冊。對於我們修行路上的「地圖」而言,歷代祖師流傳下來的經典即是我們最好的指南。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找一位明師親自引領你。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不可能跟書學到什麼東西,因為書是沒有辦法指導你的學習、回答你的問題的。而指導老師可以回答你的問題,雖然他也無法代替你個人的刻苦努力,但他可以告訴你成佛的每一步該如何走。 第一步,要了解一下打坐或是冥想的方式、意義及如何打坐或是冥想。通常你的導師會告訴你打坐的正確姿勢、適宜時間、方法(如數息)等等細節。最重要的部分是學會觀察你的念頭。請大家仔細地聽我說,經過觀察你會發現念頭並不是你意識的產物,而是大腦的一系列物理、化學等反映的結果。了解了這一事實後,你會發現別人大腦里也是如此。 如果說人類思維活動是一種因果鏈反應的話,那麼所有現象都是無自性的。冥想會告訴你,整個宇宙是完全無自性的,是無始無終的因果鏈。在宇宙中,所有的現象、事件是不可或缺的,是必然存在的形態。所謂「事件」,可以說任何東西都是一個事件。事件的另一含義就是一種很慢的變化狀態,如一棟大樓即是一個事件。所有現象和存在都是一個事件,因為他們都擁有一個事件存在的幾個步驟,比如產生、成熟、停留、衰敗,直至消亡,佛教里稱為成、住、壞、空。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即所有的事件、現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必然要發生的。換句話說,該發生的必然要發生,不該發生的不會發生。 所以,對一個事件或現象進行好壞的評價,就已經失去意義了。因為它本身就是必然的存在,沒有好與壞之分。所有事件都是因果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是宇宙中的事物間相互發生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對因果鏈上一個小環節的判斷,其實是對整個宇宙的判斷。當然我們對宇宙之外的部分一無所知,也就無法做一個更深的對比。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應該積極地參與其中的每一件事。但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只是因果鏈條的一部分,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這在佛教中稱作「宿業」。所以,我們應該以無住的、無自性的、慈悲的眼光來看待宇宙的每一個事件。禪是一把「金鑰匙」。我剛才已經逐步解釋了如何修正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方法。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已經看到了佛陀所看到的世界。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就成佛了,正如釋迦牟尼佛那樣變為一個有成就的人。 禪的本義是靜修和冥想,但你們必須明白怎樣去冥想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請仔細聽。當你靜坐冥想的時候,你要以一種無住、客觀的方式,觀照你的念頭,觀察你的思維活動。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會觀察到在你的念頭里有許多你根本沒有意識到的東西。你就會意識到這些念頭根本就不是你意識的產物,並且你還會意識到其他好多東西都會在打坐中發生。千萬不要把它學術化,因為這些理性的思維和邏輯的限制往往給我們的意識增添更多的混亂和矛盾。 很慶幸的是佛陀發現在人的意識當中存在一塊很大的空間是我們從來都不曾使用的。相信你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來體會這些不被意識到的意識的存在。記得嗎?有時你會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但你把它放下一段時間,去做另外的事情,或者睡了一夜覺之後,你會突然發現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答案就是來自你的潛意識。科學家也證實了這種潛意識在我們意識中佔有更大的空間,但科學並不明白潛意識是怎樣工作的。 大腦就像一個黑匣子,我們通常把我們觀察到的現象連同我們理解的內容,反映到頭腦里,就像電腦信息的輸入一樣。然後大腦就會對這些東西整理輸出,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結論。這個復雜的過程也許永遠不會為我們完全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意識(不是潛意識)充滿了太多的瑣事和細節,以至於沒有多少空間可以利用。
我們的潛意識對於我們如何超越他人是一個很大的可以利用的空間。現在我告訴你們怎樣開掘它。很簡單,你需要以正確的方式打坐,然後你需要不斷的重復無住的這樣一種方式來觀察你的念頭,你會看到念頭的自性是紛雜而散亂的,你的意識會自動把這些對世界的看法集中到這塊意識的區域中去。 如果我們以太理性的方式去研究我們的經歷往往會成為修行道路上的一大障礙。誰都不能非常理性的用科學的術語把這些東西表述出來。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吸納這些信息並且非常仔細的觀察腦海里那些念頭的改變。 當你的大腦接受到了足夠的信息後它會反映給你一個真實的現象。在那個時刻,遮蔽你意識的雲霧將會被撥開,開悟後的佛性將會顯示出來而照耀整個宇宙。那麼你下一步得到的回報是什麼呢? 在打坐過程中你會看到整個宇宙是必然存在的、是完整無自性的。你就會發現你和大家都是這個不可分割的宇宙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你就會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從而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並且繼續在生活中體驗更多的成就感。同時你會把別人看作自己的一部分,這樣也增長你的慈悲心。你會成為石頭的兄弟,雲彩的表親。這樣你會完全成為一個佛。 你觀察釋迦牟尼佛像就會發現佛的那種輕鬆快意的微笑。如果你從今天開始努力修行,你將來也會擁有這種微笑,並且是永遠擁有。這樣的探討可能很困難,但大家應該有一個信念,不能氣餒,有什麼問題大家都可以問,我們可以繼續探討。我和在座的法師都願意幫助你,成為你們的導師。謝謝! 現在大家可以提問了。 請用漢語提問,這樣你們大家都能聽懂。營員:按照佛教的因果關系,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個結果,那麼這個世界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在座的各位營員可能會用科學道理來回答,那麼佛教的教義裡面,這個原因是什麼呢?明契法師:科學和佛教看待世界的起源的態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佛教讓每個人自己去體驗,科學只是告訴你一個結果,一個事實。 請不要把科學和佛教對立起來,我們走路時用哪只腿呢?左腿還是右腿?營員:雙腿。明契法師:是的。所以要結合運用科學和佛學來解釋世界的各種現象。營員:您所說的成佛實際也是一個人的自我完善的一個的過程,怎樣才能鑒別一個人已經成佛了,我們可能還存在著誤解,比如佛不可能生氣,不會遇到不好的事情。在您的「佛」的定義里,是否說他也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問題,只是他用佛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謝謝!明契法師:佛和常人沒有區別。每個常人都是佛,每個佛也都是常人。常人心中的念頭和佛心中的念頭都是一樣的,區別在於常人不能明白覺知,佛陀卻能明白。
例如你說到的生氣這個問題,同樣是生氣,沒有發覺自身佛性的常人會想「我生氣了」,佛陀則想「我有了一個生氣的念頭」。你們能明白這個區別嗎?(掌聲) 你們聽過六祖慧能的故事嗎?如果沒有聽過,最好趕快去了解。這里我可以簡單的介紹一下。神秀寫過一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因為寫了一個對治神秀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才被選為六祖。我們早上照鏡子,晚上再照鏡子時,鏡子當中的那個人還是早上的那個嗎?佛陀的心就是一面不沾染任何東西的鏡子。營員:律師可以成佛嗎?明契法師:律師也可以成佛,律師不是撒謊者,他總是代表了最好的一張臉給法官去判斷。 現在請男孩子們提問。你們都成佛了嗎?當然你們都是佛,只是你們還沒有發現。快點,男孩子們提問!營員:您講到一切事件的發生都是因果必然,環境註定的,應當用慈悲無住的態度看待世界,這是不是讓我們放棄積極爭取的念頭?明契法師:這個問題很重要,請再說一遍,防止有的人沒有聽清問題。(翻譯重復問題)沒聽懂的請舉手。(沒人舉手)下面我來回答。 每個人在世間的一切活動都不是獨立的,都是因果鏈的一個部分,佛教並不是悲觀處世的。你們都聽說過「功夫」吧?功夫(武術)只是被動防守的嗎?這要根據情況不同來分別。有時要被動應招,有時則要積極出招。如果你面前有個孩子就快被車壓到了,你還會坐在那裡打坐嗎?營員:釋迦牟尼佛是完全覺悟的人,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沒有灰塵落在上面。這就是完全覺悟嗎?如果不是,那這樣離完全覺悟還有多遠?明契法師:在禪宗里我們講頓悟,這不是完全自閉的開悟。我來問你一個問題吧。如果你想看清一樣東西,你使用一面干凈的鏡子還是臟的?營員:干凈的。明契法師:這便是你的問題的答案。下一個問題?營員:西方的宗教和佛教的比較,您是很有發言權的,您的看法是什麼呢?對於現在的關於靈境的大師,您有什麼看法?(可能是翻譯的問題,有點答非所問。下面的回答,有的地方翻譯錯了,還有關於心理學實驗的術語「被試」等)明契法師:佛教的心理學遠遠超前於現在西方的心理學,佛教的修習者已經花費了2500年時間來研習人的內心世界。科學界第一個來研習人的內心世界的人是蘇格蘭科學家David Hume,他是在兩百年前向世界宣布了他的發現。他的發現與佛教的發現是契合的,而佛教在2500年前就做到了。正是因為佛教早已發現並解決了現代心理學的各種研究問題,所以現在西方心理學家對佛教相當的感興趣。 佛教講的是「諸法無我」,三年前科學界也印證了這一點。心理學家讓被試者(被實驗者或實驗對象),給他戴一頂帽子,帽子上有很多晶元。他看只有一根指針的鍾表,指針「滴答滴答」的快速移動,再請被試者決定自己要舉起右手,要求被試者清楚的知道舉手時指針在哪裡,記錄整個過程的大腦發出的腦電信號。結果發現,舉起右手的動作先於大腦感知到的那個決定的瞬間。這便科學的印證了「無我」的存在。營員:歷代禪師的開悟,見證東西都是相同的?明契法師:是的。歷代祖師開悟或見證到的東西都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所有人的佛性都是相同的。佛性相當於每個人都長著一個鼻子,都是一樣的。明奘法師:明契法師是很睿智的,不論是演講還是問答,營員們都感受到了。明契法師的漢傳佛學理論研究及修行體驗都很深刻。 對於佛法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人如此。給一個生下來就雙目失明的人講顏色,是很難的。雖然我們的同學也很睿智,也經歷了一些人生的思考,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還不能夠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希望各位營員能有長遠的目光和信心,去深入了解佛教,這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法是在公元前兩年傳入中國的。大概四百年後,鳩摩羅什大師公元401年來到長安後,中國人才對佛法有了全方位正確的認識,此後漢傳佛教才真正懂得般若。有深厚的儒家、道家基礎和智慧的古人,都要這么長的時間,可見對佛法認識還是很難的。 根據記載,中國人中能證果的從公元五百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才有,六祖慧能以後才遍地開花。這也能看出修行的困難。希望大家發長遠的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要停留在粗淺的認識和體驗上。 我們再一次感謝明契法師。明契法師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剛剛沿著絲綢之路走過來的,也是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的一條重要道路,玄奘大師也是沿著這條路去印度。雖然那時中國人懂得般若,懂得了佛法的根本的精神,但是也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化身佛有沒有心的問題,在唐初佛教界爭論得很厲害,而且沒有統一的答案。所以玄奘大師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去了印度。公元644年回到長安。至此中國人才從佛法的根本精神到具體的微細的理論認識才真正完全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全部。

㈣ 如來佛祖是怎樣成佛的故事

如來佛祖是在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

6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於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後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後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

當然了,關於如來佛祖是怎麼成佛的說法不止一個,如來佛祖這個詞佛教並沒有,如來和佛都是佛的稱號。比如釋迦牟尼如來也可以叫釋迦牟尼佛。

如來佛祖原型是釋迦牟尼,他是印度釋迦族的王子,在一次出宮之後,看見了生老病死的現象,出現了想修法的決心。

而他也在一次出宮後,離開了皇宮,開始了苦行。

他跟了很多老師,學習了很多禪定法門,並把它們修道最高境界,後來他發現這些依然不能解脫,於是又離開了這些老師,然後開始苦行。

苦行了很久,釋迦牟尼骨瘦如柴,依然不能解脫。後來他來到一棵菩提樹下,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恢復體力,開始禪定,最後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之道,並且圓滿成佛。

成佛之後,在大梵天的請求下,佛陀開始為眾生說法,並逐漸創造了今天的佛教。

㈤ 靈石成佛的故事

這是不可能的。

㈥ 關於佛教佛陀的真實故事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故事,您也許可以去看看索達吉堪布大師譯的《釋迦牟尼佛廣傳》還有《百業經》,里頭都談到了世尊很多的故事。

還有,如果您對高僧大德的一些故事也感興趣的話,我也推介您可以去閱讀《白山黑水育奇英》這本書,是講宣化上人的故事的。「法界佛教總會」這個網站也有其他的法師的故事,比如《達摩祖師西來意》,這個是宣化上人講述的,跟之前看過的《達摩祖師》(1993年電影版)的那個故事不完全一致,嘿嘿,我覺得電影是電影吧~

因為我沒有什麼特殊的能力,也無法跟你說這些一定就是真的,但是我相信是真的就是了~

至於您所說的「真正信他所說的不是假話」,也許您也可以網路一下 「智悲德育網 初機學佛,如何回答不信佛人的詰問」這篇文章。 O(∩_∩)O~

下面黏貼宣化上人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六冊中提到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在佛還是太子的時候,車匿陪著太子到東門去游覽,因為太子覺得宮中很悶。先到東門去,看見一個女人在那兒生小孩,這個女人又哭、又喊痛,叫得不得了。太子就問車匿說:
「這是干什麼呢?這個女人怎麼這么哭叫呢?」
「這是一個女人在這兒生小孩子呢!」
「喔,生小孩子這么痛苦啊?」這個女人把小孩子生了。
太子也不高興了,說:「回去了,不出去遊玩了!」
第二天,太子說:「我們到南門去遊玩,到南門看看。」到南門一看,看見個什麼人呢?看見一個老人老得不得了,頭也晃,眼睛也看不清楚了,耳朵也聾,牙也掉,邁步也邁不動了。太子問車匿說:
「這個是什麼人?」
「這個人老了,老得這樣子。」
「人老了,就這么樣子?啊!這太辛苦了!」於是太子又不願意去游歷了,就回來了。
第三天到西門去,見著一個病人,病得很厲害的。太子又問車匿說:
「這個人他怎麼了?這樣子哼哼呀呀的,這么痛苦的樣子!」
「啊,這個人病了!」
「喔,有病就這么辛苦?」太子又不去游歷,又回來了!這見著生、老、病了。
第四天到北門去,就見著有一個人死了。太子就問車匿:
「這個是干什麼的?」
「這個人死了!」
「喔,死了!死就這樣子啊?」
正在這兒覺得很難過的時候,就來一個比丘;比丘穿著袍、搭著衣,這樣子從太子身邊過。太子就問車匿說:
「這個是干什麼的?」
「喔,這個?你問問他就知道!」
於是釋迦牟尼佛就問這一位比丘說:
「你是干什麼的?」
「我是個出家人。」
「什麼叫出家人?出家人是干什麼的?」
「我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就不受生、老、病、死苦的拘束。若離開生、老、病、死苦,就了道了,不生不死,可以成佛的。」
「喔,那你可以教我嗎?怎麼樣出家?你可以做我的師父嗎?」
這個比丘本來是凈居天人,故意變化一個比丘來度太子的。太子一問他的時候,他把錫杖往地上一頓一戳,踴身虛空,就到天上去了。太子就也沒有法子學道,也沒有法子出家,又回到宮里去了!
這個時候,在印度有一些個相師,就對他父親、母親說:「太子如果在七天之後不出家的話,他就可以繼
轉輪聖王的位。」就是整個世界所有宇宙的國家,這些國王都要受他的管轄;意思是只要留住他七天,之後,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於是他的父親凈飯王就派出軍
隊,把這座城周圍給圍起來,里外交通都斷絕了;就像現在戒嚴,下戒嚴令了,誰也不準到里邊去,誰也不準到外邊來。就這樣把太子給圍到宮里頭了,把東宮給看
起來了,使令東宮太子所住的宮殿,里外交通斷絕,也就是給封鎖了──現在的新名詞叫「封鎖」。再一個意思,就是「戒嚴」了;戒嚴,不準里邊的人到外邊來,
也不準外邊的人到里邊去,這消息斷了。
為什麼凈飯王把太子的消息都給斷了?因為他聽相師講,如果在七天之內,太子不出家,過了七天之後,
悉達太子就可以繼轉輪聖王的位。轉輪聖王管一四天下的,一四天下就是整個的世界。這整個世界,不是單單我們這南瞻部洲──現在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就是南瞻
部洲,還有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這叫「一四天下」。這一四天下,一日一月、一個須彌山,這叫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算一個「小千世界」;一
千個小千世界,是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個「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轉輪聖王管的一四天下,就管這樣的一個世界。
那麼凈飯王把這個太子給看起來了,可是太子因為有大善根,雖然被人看起來,他還不迷。凈飯王當時選
了很多美女,都放到宮里給太子來娛樂。太子見著這一些個美女,也就等於沒有看見一樣;見如不見、聞如不聞,這所謂「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內無身心,外無世界」。
在這個時候,這個凈居天人在天上又現身了,他對悉達太子說:
「太子啊!你是不是貪圖這個世間的五欲,就把你宿世的願力忘了呢?你宿世發的什麼願,你現在還記得不記得了?」
「我沒有忘,但是現在我也沒有方法啊!」
「你如果沒有忘,還想要出家修道的話,我可以幫助你!」
「你幫助我,那最好了!」
太子就命車匿──就是這位優波離尊者,備車拉馬。把馬給備好了,車匿和太子就在後園子里頭,預備沖
出去。正在這個時候,四大天王──你們到過中國,看見那廟前邊,有個拿琵琶的,又有拿那些個什麼的,共有四個,就是這四大天王─每一個天王托著一隻馬足,
就把馬連悉達太子帶車匿一起,都給帶到虛空,從虛空飛出去,騰雲駕霧就走了。一走,走了有三由旬,然後就落到雪山了,於是太子就在雪山修道。這時候,天人
的感應,在那個地方有產麻、麥,太子一天就吃一顆麻粒、一顆麥粒,這么維持他的生命。
當時,有父黨的親屬三個,母黨的親屬兩個,隨著佛在那兒修行。有三個因為不能受苦──太子在那兒受
苦,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那三個人不能受苦,就說:「這樣修道太苦啰!這得什麼時候成佛呢?我們都走啰!」這三個人因為受不了這種的苦就走了,到鹿苑去修
道。等到天女送乳的時候──天女用牛奶煲粥給太子喝,那時太子瘦得骨瘦如柴,非常難看;等喝了牛奶粥之後,這身體自然就又都胖起來了。剩下的兩個人說:
「太子以前能受苦,現在他不能受苦了。他這樣子,牛奶粥都喝,這他不能有什麼成就啰!他受不了苦了,我們都要走啰!」於是這兩個人也走了。這父黨之親、母
黨之親五個人都走了,剩一個誰?就剩一個車匿。
這個車匿,就是優波離尊者。所以他說,「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我親自見著佛在六年之中,行這難行的苦行,忍這難忍的苦行。親見如來降伏諸魔:我
親自見著如來降伏諸魔。怎麼降伏諸魔呢?太子本來在雪山可以成佛了,他因為恐怕世人誤會,說是成佛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於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走到菩提
樹下。坐到菩提樹下,他就發願;發什麼願呢?他說:「我坐這個地方,如果不成佛,我始終不起於座,我始終就在這兒坐著。」於是坐到這個地方,就不起身。
坐到第四十八天的時候,天上六欲天的魔王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十二種的變化。那麼他夢醒了,這魔王也會算,會觀察的,他看一看,我為什麼做這么一個稀奇古怪的夢呢?一觀察:「喔,菩薩坐到菩提樹下,就要成佛了!啊,這是不可以的!我一定要去破壞他的定力!」
怎麼樣破壞太子的定力呢?就派魔王的四個魔女到這兒來。四個魔女的相貌都生得非常的美貌;你看,
魔,就是妖怪!她雖然是妖怪,也不願意醜陋,Don't like ugly, like
beautiful.(願意美貌)。這四個魔女就到這兒來擾亂釋迦牟尼佛的定力,怎麼樣呢?現三十二種媚相;媚,就是妖媚。現三十二種的媚相,總而言之,
就是引誘釋迦牟尼佛,想要叫他生出一種凡心來,沒有定力,生出凡夫愛、欲這兩種的心。可是釋迦牟尼佛既沒有愛,又沒有欲,雖然不是木頭、石頭──說「人非
草木,孰能無情?」但是釋迦牟尼佛能在這個境界上不被境界轉,就是方才我所說的「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不被魔女這種魔力所搖動。
這些魔女雖然再美貌,這個誘惑的力量雖然再大,佛也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如如不動,坐那個地方如
如,一點都沒有動心,不生愛欲心;能以「對境心不起」,對這境界上不動這種心,對境無心。這個時候,佛就作一種不凈觀。什麼不凈觀?就前幾天,不是講的
「九想觀」,現在他作個不凈觀。佛就想:「喔,現在你們來騙我了!你們雖然相貌生得美麗,不過也都是帶肉的一具骷髏,九孔常流不凈啊!眼睛就有眼眵,耳朵
就有耳垢,鼻子就有鼻涕,口就有口水、黏痰,這是七孔不凈;再加大、小便,更是不凈了!又周身毛孔每一個毛孔里頭,生得好多蟲啊!周身都不清凈,污濁邋
遢!」
這樣一想,啊,把這四個魔女,都給觀得像個老太婆似的,老態聾鍾。這四個魔女一看她自己,又互相一
看,你看我也老得這么樣子,雞皮鶴發,行步龍鍾;她看她也是鼻涕黏痰,周身都不潔凈,周身都是蟲。她們這四個魔女對面互相一看,也就作起嘔來,也就吐起來
了,互相這么一吐。她們互相知道都是老得這個樣子了,沒有法子騙釋迦牟尼佛了!於是都跑了!跑了;佛把這個魔給降伏了。
這個魔王看四個魔女回來,沒有法子,於是就親身率著魔子魔孫一齊來,想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殺了。釋迦
牟尼佛那時候怎麼樣啊?還是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也不生恐懼心,在那兒坐著入了無諍三昧,不和人爭斗。這個時候,你要是動念哪,魔王他魔來,因為你若是有
念頭一動,就和魔會接觸上;你念頭不動,他是沒有辦法的。所以這個魔王也不能惱亂釋迦牟尼佛,魔王也跑了,回去了!
佛又怎麼樣制諸外道呢?制諸外道:又者,有一個外道師,他的名字叫「申日」。他怎麼
樣啊?他在飯里頭下毒給釋迦牟尼佛吃,預備釋迦牟尼佛一吃這個飯,就把佛毒死了。釋迦牟尼佛看見這個毒飯來了,還照常吃。佛先這樣想:「我心裡沒有毒,我
吃這個毒也不會死;我內里頭沒有毒,它就不會發生作用的。」於是把這毒飯吃了,也沒有毒死,也沒有事情,這是一種。
又者,有外道的法師嫉妒釋迦牟尼佛。因為在印度,佛沒出世以前是婆羅門教;這婆羅門教,也是一種外
道的宗教。在佛沒成佛以前,這個外道很盛行的,人人都去拜這些外道做師父;等佛一成佛之後,這外道的弟子就都去拜釋迦牟尼佛做師父。好像老迦葉、目連、舍
利弗,這原來都是外道的人,都來拜佛做師父。有個外道就妒忌,把象用酒給灌醉了,將五頭醉象牽到佛要經過的地方,預備把釋迦牟尼佛給撞死。因為象醉了,什
么也都不管,這個醉象力量最大,沒有人可以制服得住。就這么預備五頭醉象,要把釋迦牟尼佛給毀壞了。殊不知,這五頭醉象沖著釋迦牟尼佛來了,佛把手一伸,
由五隻手指頭上,就變出五隻獅子。這五隻獅子一出來,五頭醉象都嚇得,喔,大小便也都來了!就自己趴到地上,幾幾乎給嚇死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制諸魔外這種
的力量,這都是優波離尊者親自見到的,所以說「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㈦ 佛是怎麼成佛的

1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明白地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

2 佛在《佛說阿彌陀經》上說,他老人家自己是念阿彌陀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

3 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講這樁事。可見得蕅益大師說這個話,真的是有根據的。

4 有很多人《阿彌陀經》念得滾瓜爛熟,假如碰到一個人問他:「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法門成佛的?」他就呆著,不知道!哪裡曉得他老人家成佛的法門,就在《彌陀經》這一句,可見得我們天天念經,是有口無心!

5 如果你真正留意到,我相信其他所有宗派法門你都不要修了。為什麼?不但釋迦牟尼佛是這個方法成佛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成佛的。我不修這個方法,我還會修別的方法,不可能的事情!

6 蕅益大師真的對我們有大恩德!他要不跟我們點破,我們怎麼能知道?說老實話,《彌陀經》我也念了幾十年,也不曉得佛是怎麼成佛的,讀了大師的要解,這才恍然大悟。

7 等覺菩薩用這個方法成佛,大家相信,如果說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用這個方法也一樣能成佛,大家就搖頭了,不相信了。這是道理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

8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萬緣放下;真的放下了,其他的什麼都不搞了。古來有許多真正徹底明了的人,他在一生修行當中所表現的,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其他的都舍棄了。

南無阿彌陀佛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asp?id=8159)

㈧ 佛教故事:佛祖釋迦牟尼佛是如何成佛的

佛祖釋迦牟尼是在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6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於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後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後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

㈨ 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釋迦牟尼放棄
六年苦行生活
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
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


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
。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
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

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涌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後
即圓成菩提道果
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
趺坐四十八天
,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
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㈩ 如何成佛

要回答此問題,就要先解釋佛!
佛:擁有智慧的人!
智慧:通達一切現象的本質。本質是涵蓋一切現象的集合體,也即站在全面角度上!

我們凡夫沒有智慧,是因為被表面現象迷惑,站到了片面的角度上!

按照片面思想去行事,得到的必定是有局限性的結果。

比如當代科學家開始質疑:當時震驚整個世界的牛頓與蘋果落地的故事!也即萬有引力定律。存在局限性!

局限性,說明在某個范圍或某些條件之內可行!

如果超出此范圍或有一個條件不具足,則帶來巨大的風險!

然而范圍與條件沒有固定的,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

所以我們的人生充滿了風險!

於是有人發出了,人生如賭局之感慨!

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智慧——得不到全面!

福報:健康長壽,生產生活所需的財產物資充足!

與福報相對的即是惡報!

惡報:疾病、災難、貧窮、戰爭等等煩惱!

古人雲: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人得到圓滿的福報,即不夾雜任何惡報的福報!

所得到的都是夾雜著各種惡報!

其根本原因:片面思想!

片面條件具足時享福,片面條件一旦發生變化,立馬帶來煩惱!

然而條件時刻在變!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不變的!

所以我們在痛苦與幸福之間輪回!

但是幸福往往是很短暫的,也就是說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如何能得到智慧與福報!

也就是說如何能站到全面角度上,不被表面現象迷惑,而離開片面角度!

這個世間能做到嗎?有這樣的人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有!

此人就是佛陀!

佛陀是梵文音譯!

意思是:圓滿覺悟的人!即通達一切現象的本質!站到全面角度上的人!

而我們凡夫正好相反:是完全迷惑的人!即不能通達一切現象的本質!停留在表面上!站在片面角度上!

下面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的須菩提尊者,代我們廣大片面眾生,恭敬的向佛請教的問題!

此問題便是:如何能站到全面角度上,而不被片面迷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解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淺解】如同佛說的一樣,我聽到的。我是阿難尊者的自稱。阿難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過目不忘,記憶力超群。佛陀圓寂後,為了讓佛陀講述的經典能利益後人。於是集結經典。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智慧之經——佛經!

一時,為什麼不把時間具體化?原因是本經是佛陀說的一切現象的本質!本質是永恆不變,不隨時間變化的!是全面涵蓋一切現象的整體!所以用一時!如果不是本質,而是站在片面的角度上說的!那片面會有局限性,有時效性!必須標注時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陀49年間的教化工作,大部分在舍衛國完成。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也是佛陀的弟子。該國有位樂善好施的長者,經常接濟鰥寡孤獨,因此人稱「給孤獨長者」。他對佛陀有著虔誠的信仰,為請求佛陀來波斯匿城講法,打算蓋一個講堂。城中最好的地皮,是祗陀太子的。太子不想出售,卻又不願撕破面子,於是婉言說「如果你能將用黃金打成的葉子,鋪滿八十頃的地,我便賣給你。」於是給孤獨長者傾家盪產換來金葉子,一片片鋪地。鋪到還剩一小塊地方時,金盡財竭。當太子得知長者此舉乃是為了供養佛陀時,深受感動,於是對長者說:「你不要鋪了,我們兩人共同建造吧。」因此,這個講堂叫「祗樹給孤獨園」。這個園林是佛的大本營之一,佛陀經常在此說法。

與大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聚在一起!

這時,到了世尊吃飯的時候!世尊:佛的別稱!十方三世中最值得尊敬的人,因為此人通達一切現象的本質!聽此人的教導,將消除心中所有的迷惑!立馬得到真實的受用!

世尊穿上袈裟,托著飯缽,去舍衛大城化緣。到達城中,不分貧富,不論任何條件一律平等的挨家挨戶去化。化完以後,回到出發地。吃完飯,收起袈裟與飯缽。洗洗腳,開始靜坐!

佛是站在全面的角度上的人,所以佛的言語行持都是智慧。我們凡夫看不出來!

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這就有了以下的發問?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淺解】這時,長老須菩提尊者在大眾中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而向佛直白:「難得!世尊!如來,如同圓滿智慧應化的來者。善於巧妙的保護諸菩薩的心。菩薩,即將達到全面的人。善於巧妙的囑咐提示菩薩。

世尊!無私行善的男人或女人,要站在全面角度上!即用全心,用真心!應如何站,如何離開片面的現象,不被迷惑?」

【經文】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淺解】佛說:「很好,很好!須菩提!如同你所說:如來善於巧妙的保護諸菩薩的心,善於巧妙的囑咐提示諸菩薩。你當下認真聽。為你解說:無私奉獻的男人或女人。要站在全面的角度上,應如同佛一樣站,如同佛一樣離開片面的現象,不被迷惑!」


【經文】「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淺解】「明白了,世尊!與會的大眾中還有願意聽的,歡喜聽的,慾望要聽的,已經得到全面,想得佛印證的。請共同開示吧!」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淺解】佛告訴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同佛離開片面的現象,不被迷惑!

所有一切現象之類:

1.卵生的:雞、鴨、魚、青蛙、烏龜、蝴蝶等等。

2.胎生的:蝙蝠、海豹、海狗、海豚、狒狒、穿山甲、狐獴、食蟻獸、海獺、人等等。

3.濕生的:陸生的真渦蟲、蚯蚓、陸生醫蛭類、蝸牛、蛞蝓、團子蟲、鼠婦和兩棲類等。呼吸空氣的動物,生活在陸上高度潮濕的環境里,皮膚濕潤,保護結構不完善,體內水分易於蒸發。白天生活在洞穴中、木石下、堆積的落葉中,只在夜間濕度較高和下雨時外出活動。但也有皮膚能分泌粘液,和以殼覆被軟體的,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4.化生的:沒有經過死亡,直接變成另一個形態的!比如化蝶,蛆變成蒼蠅,等等!

5.有色的:有形體的!

6.沒有形體的:空氣、電磁波、思想、味道等等。

7.有想的:能思考的,比如人,動物。

8.無想的:植物、礦物等等。

9.非有想,非無想:境界很高的人。

以上所有都是六根所現的相!

即看到的色相,聽到的聲相,聞到的氣味相,嘗到的味道相,摸到的觸相,想到的相!

六根就是心!

也就是心中所現的一切相!

我全部把他們集中起來,這個不漏掉任何一個現象的集合體,就是全部的心了,就是全面角度了!就是佛說的無余涅槃!

用這顆心,即站在全面角度上,就不會被片面現象迷惑了!

如此方法來消除片面現象的迷惑!但需要集中的現象,太多了,無量無邊!

實際上根本無法集中!

為什麼?

因為所有這些現象,都是這個集合體裡面的!也就是所有現象都是心中相!

如果不離開心中!是不會看到全面的!

即: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全面真面目,只緣身在全面中!

不識真心真面目,只緣迷在真心中!

不識真心真面目,只緣身在真心中!

不識真心真面目,只緣心在真心中!

所以, 然而我們怎麼見真心?怎樣站在全面角度上?
方法只有一個:就是離開真心中的身或心!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四相中,我相是根本!即以我為中心!自私!

所以學佛,首先要無私!否則不得受用!因為山中見山!心中見心!見到的只能是片面的!

在真心【中】見,即站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上見,是見不到的!
只有離開真心【中】,就是真心了!
即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真心了!就成佛了!

就兩種:【圓滿的真心】與【真心中,即片面】

也就是說,不是在心中就是在心上!

不是在心上,就是在心中!

不是在全面,就是在片面!

不是在片面,就是在全面!

不是凡夫,就是佛!

不是佛,就是凡夫!

心中即是心上!

片面即是全面中!

凡夫即是佛!
其實本來就在圓滿的真心中!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然而我們迷惑於心中相,而生活在了心【中】!不能得到圓滿的真心!即成了凡夫!
所以佛與凡夫就在一念之間!
一念取心中相,心中念,心中想,心中猜,心中認為,心中推測,喜怒哀樂,貪嗔痴,五蘊等等即是凡夫!
一念離一切相,即是佛!
如何一念離一切相?
最簡單的方法:一念阿彌陀佛,即是佛了!
如果一念不是阿彌陀佛,則是自私!是凡夫!
念佛,念佛,念念佛!
每個心念都是佛!
一句佛號,行住坐卧,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令間斷!
阿彌陀佛

【經文】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淺解】綜上所述,須菩提!菩薩站在全面角度上,即用真心!

應該離開全面內,即集合體內,即真心中,所有的現象!而行於利益全局!

所謂離開色相,離開聲相,氣味相,味道相,感覺相,想到的相。即六根能現的所有相!

也就是心中所有相!

去利益全局!利益整個心!利益真正的自己!由此可知:真心中的那個身相不是真正的自己!

須菩提!菩薩應如此利益全面,離開現象!

為什麼?

如果菩薩離開現象,而利益全面!

其福報不可想像與計量!

為什麼不可想像與計量!

因為想像到的,還是心中相!

可計量的,還是心中相!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淺解】「須菩提!你意下如何?東方虛空可想像與計量嗎?」

【經文】「不也,世尊!」

【淺解】「不能,世尊!」



【經文】「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淺解】「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想像與計量嗎?」


【經文】「不也,世尊!」

【淺解】「不能,世尊!」



【經文】「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淺解】「須菩提!菩薩離開現象,而利益全面。所得福報也和虛空一樣不可想像與計量。須菩提!菩薩只能按此教站。」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淺解】「須菩提!你以為如何?能以身相見如來嗎?」

【經文】「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淺解】「不能,世尊!不能以身相得見如來。為什麼?如來所說的身相,即離開我人眾生壽者相後,所說的身相。即站在全面角度上,所說的身相!」

比如我們開車行駛在馬路上,馬路上無任何行人與車輛!

我們開車時,看到的路況!與車載導航看到的路況!有什麼不同?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局者見片面,旁觀者見全面!

【經文】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淺解】佛告訴須菩提:「凡是相中看相,都是片面的,局限性的。如果見諸相,是離開我人眾生壽者相後,則見真如本來!即離相看相,離開廬山,看廬山!」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淺解】佛告訴須菩提:「世尊!能有眾生,聽到如同全面角度,而說出的章句,讓人生真實的信心嗎?」

此段經文,說明了佛大慈大悲!告訴我們,雖然智慧雖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說!不是能說的人,我們就應該相信!應該相信哪種人呢?繼續看!


【經文】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淺解】佛告訴須菩提:「不當作全面說,如來圓寂後,後五百年。有保持離開我人眾生壽者,而利益全面的人。說這些章句中能讓人生信心。以此為真實的全面。應當知道此人不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處打下的圓滿善根基。已經在無量千萬佛處打下的圓滿善根基。聽此章句。乃至一念生純信的。須菩提!如來的智慧加持下,使得這些眾生得如同全面的無量福報。為什麼?是這些眾生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變化相。」


【經文】「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淺解】「沒有全面的相,也沒有:離開相後看到的全面相。即離開廬山,看到的真面目!為什麼?是這些眾生如果心求相,必定是站在了我人眾生壽者的片面角度上了。」

【經文】「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淺解】「如果求全面相,必定是全面中求全面,心中求心,山中看山!為什麼?如果【求】離開相後看到的全面相,也站在我人眾生壽者的角度上了。根本原因故:

不應該求全面相!這是我們學佛人常范的錯誤:相上求見性!說白了是心中求心,山中求山,全面中求全面罷了!

不應該【求】離開片面相後,看到的全面相!

其實我們本來就在全面角度上,就在集合體上,就在真心上!我們凡夫為什麼得不到全面角度,得不到真心!

只不過是迷惑在了,全面之中的片面!集合體中的現象!真心中的相!

而失去了全面角度,失去了真心!

這就是佛在大乘經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離開片面,就是全面了!不用再求一個全面!

那是心外求心!心外無心!

以全面義理的緣故,以真心的緣故!

如來常說:

你們這些修行者,知道我說的全面,就好比度你們離開片面的迷岸,到達全面的悟岸的竹筏!

竹筏是虛構!即所有一切現象的集合體!即涅槃!是用來幫助你們離開迷惑的!

也就是說竹筏比喻全面!

說白了,如來所說的全面也是比喻全面!

實際上全面是說不出來的,因為一旦說出來,必定是全面中!即心中!即集合體中!則必定是片面,是現象,是相!

所以只要離開了迷惑,就開悟了!

只要離開了片面,就是全面角度了!

不需要另外再求一個全面相!

所以竹筏都應該舍棄,更何況離開迷惑後,看到的全面相了!

【經文】「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淺解】「須菩提!你以為如何?如來得到全面了嗎?如來說站到全面角度上了嗎?」

【經文】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淺解】須菩提說:「按我解佛所說義理:無法確定而確定的全面叫全面角度!無法確定而確定的全面,如來可說。為什麼?如來所說全面,全不可求,不可說,離相,離離相。所以者何?一切賢者與聖者的,皆以:無,為全面。才有了差別!

賢者為了全面而無所住!即離開全面中!

聖者以無所住,即離開全面中,作為全面!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拿念佛做比喻:

全心於一念!

一念阿彌陀佛,即是離一切相!即是離開片面,離開心中!

一念不是阿彌陀佛,即是我,自私自利!

念念佛,即成佛!

賢者為了念念佛,而無雜念!

聖者以無雜念,作為念念佛!

閱讀全文

與如何成佛的真實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虛擬愛情如何成為現實感情 瀏覽:841
三七市經濟怎麼樣 瀏覽:493
婚姻究竟給了女人什麼這就是答案 瀏覽:81
坐月子都注意什麼才健康 瀏覽:474
生肖牛和豬婚姻怎麼樣 瀏覽:895
播音主持屬於哪個大類事業單位 瀏覽:80
經濟復甦投資什麼商鋪 瀏覽:780
美女塗什麼口紅比較好看 瀏覽:324
威寧哪裡可以找美女 瀏覽:444
事業單位如何寫申請辭職報告 瀏覽:859
線上親子故事會講什麼內容 瀏覽:675
什麼樣的是好看的美女 瀏覽:162
企事業疫情風險地區等級怎麼分 瀏覽:799
經濟房在南坊哪裡 瀏覽:730
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有什麼產物 瀏覽:577
如何區分感情戲和婚姻線 瀏覽:649
兩張黨證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666
愛情和麵包我應該選哪個 瀏覽:864
肝健康如何檢查 瀏覽:271
發財樹與幸福樹哪個名貴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