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出自於《 》前面還有兩個小故事()()。
出自《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兩個故事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
在(完壁歸趙 )故事中,藺相如被封為大夫,在(澠池相會 )藺相如又被封為上卿...
❷ "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最早出自於哪本書,作者是誰
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
❸ 《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出自哪本書,作者是誰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作者是司馬遷
❹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哪四大名著
《負荊請罪》最早的出處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講了趙國的大將廉頗最初因不滿藺相如位高於自己,後來被藺相如的深明大義而感動,最後負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
❺ 負荊請罪出自哪本書相關的還有什麼故事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作者是司馬遷
相關的故事:
1)價值連城: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2)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3)澠池之會:也作「澠池之功」,本指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秦王,為趙國立下功勛.後泛指為國立下巨大功勛.
4)布衣之交:平民之間的交往、友誼.也指顯貴與無官職的人相交往.
5)負荊請罪:〖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意義〗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6 )刎頸之交:〖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意義〗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7)怒發沖冠:〖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意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8)白璧微瑕:〖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
❻ 《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出自哪本書,作者是誰
負荊請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史記作者西漢司馬遷
❼ 負荊請罪出自哪本書,作者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意思: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予自己嚴厲責罰,也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7)負荊請罪這一故事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負荊請罪故事: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勞苦功高,為趙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
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平民,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
並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後,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願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後。
沒過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鄲城回車巷遠遠看到廉頗,他命車夫把車駕到路中,絲毫不給藺相如空隙,藺相如卻掉轉車子迴避。
於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地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
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
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邯鄲城,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呀,如今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
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後面。」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
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人物介紹:
1、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
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
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2、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國苦陘(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
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
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唐德宗時將廉頗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廉頗為臨城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作者介紹: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於庭以寡擊眾,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於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
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
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
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游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 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
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
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❽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哪四大名著
《負荊請罪》並不是出自於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而是出自於《史記》,作者司馬遷,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❾ 《負荊請罪》這篇課文出自哪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❿ 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出自什麼地方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主人公藺相如 廉頗
負荊請罪
fùjīngqǐngzuì
[釋義] 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正音] 荊;不能讀作「jīn」。
[辨形] 負;不能寫作「赴」;荊;不能寫作「京」。
[近義] 引咎自責
[反義] 興師問罪
[用法] 多用來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對方賠禮道歉。一般用作謂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