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梁祝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時期

梁祝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時期

發布時間:2022-02-07 00:26:02

A. 梁祝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

梁祝的故事發生在晉朝。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1)梁祝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梁祝的主要內容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

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B. 《梁祝》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什麼朝代

近代小說研究家蔣瑞藻(1891—1929)最早提出,梁祝傳說最初產生在東晉。[1] 他所依據的,是輾轉引述的宋徽宗大觀間明州知事李茂誠所撰的《義忠王(梁山伯)廟記》,其實也屬於傳說性質,並非嚴格的史料。但至20世紀30年代,諸家已對東晉說大致取得了共識。錢南揚說得最准確和肯定:「這個故事托始於晉末,約在西歷四百年光景,當然,故事的起源無論如何不會在西歷四百年之前的。至梁元帝采入《金樓子》,中間相距約一百五十年。所以這個故事的發生,就在這一百五十年中間了。」[2] 大體梳理一下,研究梁祝傳說和史跡所據的材料,比較早的計有: (1)梁元帝蕭繹《金樓子》。明•徐樹丕《識小錄》:「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 徐樹丕所見《金樓子》是原書還是輾轉所得,無從查考。梁元帝蕭繹,公元522年11月~554年,在位三年。554年被魏軍所殺,享年47歲。藏書14萬卷,魏軍破江陵城時,全部燒毀。現存世的《金樓子》系輯本,沒有「梁祝事」的記載。 (2)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宋•張津《四明圖經》:「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為女也。其朴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梁載言,唐中宗(683~684,在位三個月)時候人。 (3)唐•李蠙《題善權寺石壁》。明《善權寺古今文錄》錄唐•李蠙《題善權寺石壁》全文:「常州離墨山善權寺,始自齊武帝贖祝英台產之所建,至會昌以例毀廢。唐咸通八年,鳳翔府節度使李蠙聞奏天廷,自舍俸資重新建立。……」李蠙,唐宣宗時候人。此《題善權寺石壁》寫於唐懿宗咸通八年,丁亥,即公元867年。又,宋《咸淳毗陵志》二十五:「廣教禪院在善卷山,齊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唐會昌中廢,地為海陵鍾離簡之所得,至大和中,李司空蠙於此皆榻肄業後,第進士。咸通間以私財重建,刻奏疏於石。」 齊太祖建元二年,為公元480年。 (4)唐•張讀《宣室志》。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七「梁山伯訪友」條引唐•張讀《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PS: 據查證,梁山伯和祝英台根本不是一個朝代的人,不過是先後葬在同一個墳上。 卻說祝英台是南北朝人,生前幫助窮人,享有女俠之名,卻遭貪官馬文才父子加害。祝英台舊墓掘出來,老百姓以梁祝二人俠義相融,連死後山墳都碰在一塊,遂築起一個同墳墓,把兩人合葬,而成千古美贊

C. 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在哪裡

梁祝故里在山東濟寧考略

梁祝故里在山東濟寧(今微山縣馬坡一帶)。隨著梁祝故里之爭的熱浪掀起,我們查閱了一些舊志,反復研讀了新近出土的梁祝墓碑,聯系有關的民間傳說和風俗,對梁祝故里在濟寧有了進一步認識。
一、梁祝墓碑—說服力較強的文物證明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為配合宣傳新婚姻法,梁祝故事以各種藝術形式廣為傳播,對梁祝文化的發掘與考證也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郭沫若根據清人焦循《劇說》中有「嘉祥縣有祝英台墓碣文,為明人刻石」的記錄,曾派員來濟寧嘉祥了解情況,但因《劇說》中所記的祝英台墓地點不準確,故未找到。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尚未設置微山縣,今墓碑所在地屬濟寧縣與鄒縣交界帶。1952年,修浚白馬河工程中,梁祝墓碑始見天日,並由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在當地保存。1976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梁祝墓碑再次被深埋地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又一次復出。
梁祝墓碑立於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現將碑文摘錄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記
外紀二氏出處費祥。邇來訪諸故老,傳聞:在昔濟寧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鉅富,鄉人呼為員外。見世之有子讀書者,往往至貴,顯耀門閭,獨予無子,不貴其貴,而貴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聰慧殊常。聞父咨嘆不已,卒然變笄易服,冒為子弟,出試家人不認識;出試鄉鄰不認識。上白於親畢,竟讀書乃振門風以謝親憂。時值暮春,景物鮮明,從者負笈過吳橋數十里柳蔭暫駐,不約而會鄒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動問契合,同詣嶧山先生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曠定省,言告歸寧。倏經半載,山伯亦如英台之請,往拜其門。英台速整女儀出見,有類木蘭將軍者。山伯別來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迤東。西庄富室馬郎親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嘗心許為婚,並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適他姓,是異初心也。與其忘初而愛生,孰若捨生而取義,悲傷而死。少闃,愁煙滿室,飛鳥哀鳴,聞者驚駭。馬郎旋車空歸。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以遂前之願,天理人情之正也……
上述文字比較平實地記載了梁祝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既無誇張修飾之語,又少浪漫虛構氣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發生地正在今濟寧境內,「濟寧九曲村」、「鄒邑」、「嶧山」、「吳橋」、「西庄」這些地方,都是要麼至今尚存,要麼有據可考的。「九曲村」早在漢代就已存在,位於今微山縣馬坡鄉境內的泗河南岸,因泗河從兗州至此有九處彎而得名,現已演變為東九、西九兩個村;「鄒邑」,即今鄒縣;「嶧山」,在鄒縣城東南20餘里處,有「岱南第一奇觀」的美譽;「吳橋」,明嘉靖年間戴光修《鄒縣地理志》「鄒縣圖」中對其所處方位繪制清晰,清《鄒縣志》(婁一均修)也有記載:「吳橋—在鄒城西60里,跨白馬河上,隆慶年間被水湮沒」;「西庄」現仍沿用其名,在今馬坡北。
墓碑還比較清楚地透露出這樣兩點信息:一是梁祝墓為重修。明正德年間「總督糧儲新泰崔公諱文奎,道經顧茲廢圯,其心拳拳」,遂萌發重修梁祝墓意圖,經過近一年的籌劃運作,終使其「四界豎以石,周圍繚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神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無有者,今皆有之」;二是梁祝墓為官修。碑文前後刻有「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 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楊環書 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五經博士孟元額 時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等字樣,說明此事經過皇上准許,由當時知名文人和權威官員共同參與完成。由此可見,距今近500年前,粱祝墓就已存在於此;濟寧為梁祝故里的事實,為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所認同。
二、舊志記載—參考價值較大的歷史資料
歷史上鄒縣與曲阜並稱「鄒魯」,是著名的孔孟之鄉,讀書風氣悠久而濃厚。「斷機教子」、「鑿壁偷光」等關於讀書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專家推測,梁祝故事發生的年代應為漢代;今馬坡一帶,漢為山陽高平,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誕生了諸如文學家王粲、思想家仲長統等歷史文化名人,也是目前山東出土漢碑較多的地區之一。梁祝故事產生於漢時的該地,有比較堅實的文化基礎。梁祝家鄉距嶧山僅五六十里,梁祝到嶧山讀書求學,從地理上分析也絕非無稽之談。椐清同治年間所修《嶧山志》記載,嶧山自古就有多處私學;早在元至元年間(公元1264年),嶧山就建立了梁祝祠,內供梁祝漢白玉雕像。
現存舊志《鄒縣志》和《嶧山志》亦有不少關於梁祝遺址的記載。康熙十二年朱承命修《鄒縣志》記載:「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吳橋地方,有碑。」這正與新出土的梁祝墓碑地點吻合。20世紀90年代後期,濟寧市有關部門正是根據史志記載和走訪當地老人,查找到了梁祝墓的具體位置,發掘出了梁祝墓碑。清同治年間所修《嶧山志》有多處記載梁祝遺址,如「梁祝讀書洞,在至聖詞祠右,相傳梁山伯、祝英台讀書於此」;「萬壽宮,在仙人宮西一百餘步,殿三楹,南向,舊與仙人宮為一,內有梁祝像」;「梁祝泉,在梁祝讀書洞右,泉側石上刻『梁祝泉』三字」。文人墨客,每每到嶧山游覽,也留下不少對梁祝故事的吟詠感懷。如,清代鄒人陳雲棽《題萬壽宮梁祝像》:「信是縈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眼偏酸,小像一雙萬壽宮。」這些詩作,《嶧山志》中均有收錄。
三、風俗傳說—可信度較高的文化傳承
在微山馬坡,對梁祝故事發生於此並不陌生,但由於觀念等方面的原因,當地人們不願過分宣揚,甚至有些諱莫如深。據專家考證,梁氏從馬坡附近村莊遷出後,定居於一二十里之外的兩城等地;祝氏因避水災,後遷濟寧任城宅河村;梁祝墓記中所說的「西庄富室馬郎」,其後裔於明代從西庄遷出,即今日馬坡之馬氏。上述地方,「梁、祝、馬」三姓至今禁婚,有關的梁祝戲曲、電影等在「梁、祝、馬」三村歷來禁演,他人在當地「梁、祝、馬」三姓氏之人前也避而不談梁祝。這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恰恰證明了梁祝故事發生在當地的真實性。
梁祝故事很早就以各種形式在魯西南等地流傳。宋元之際,被改編成戲文、元曲。明清時期,又有多種版本的傳奇問世,山東琴書《梁祝下山》在民間流傳最廣,其中的唱詞明確指出了梁祝在嶧山就讀這段歷史事實。唱詞寫到:周公之理定綱常,文東武西列兩旁,萬歲爺閃開龍目看,武多文少為哪樁……,就在那紅蘿嶧山立下學堂……,梁山伯祝英台就在那紅蘿嶧山念文章」。濟寧南路琴書傳人楊芳紅唱的《梁祝下山》唱詞中也有關於梁祝在泗河岸邊活動的描述:弟兄兩個下了高山,梁山伯送祝英台把家還……,哥兒倆正想往前走,不多時來到泗河沿上,來到泗河沿上仔細看,何日大水白茫茫,山伯說「叫聲小弟河裡沒船怎麼過……」。
綜上所述,梁祝故事發生在濟寧佐證比較充分,從梁祝讀書處到梁祝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鏈結,可以說今微山馬坡——鄒城嶧山一帶就是上演這幕中外聞名的愛情悲劇的舞台。由於梁祝故事與生具有的平民性質,主人翁不可能載入正史,這就決定了它在民間流傳的歷史命運。因而,對其真實的發源地長期以來語焉不詳。

主要參考書目:
1、《鄒縣舊志匯編》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1986年9月編
2、《嶧山志》清同治三年編修
3、《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樊存常主編山東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10月

D. 梁祝的故事背景是哪個朝代

梁祝故事原型 一一 華山畿
華山畿是江蘇省的傳統民歌。屬於南朝著名的愛情民歌集,現有樂府《吳聲歌曲》25首,亦見於元《至順鎮江志》卷二十。《華山畿》是南朝時流行在長江下游的傳統民歌。
相傳當時有個女子,在哀悼為她殉情而死的戀人時,唱了一首歌。歌的開頭一句便是這句驚風雨、泣鬼神的「華山畿」,後來用它作為歌調的名稱。《樂府詩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為名的歌曲。
故事發生地當時南徐州治(今鎮江市)的華山,距鎮江主城區30多公里的姚橋鎮華山村,此村也是丹徒、丹陽兩縣交界處。當地不僅有神女冢(當地叫「玉女墩」)遺址、南朝銀杏樹,而且風俗、口碑資料尚存,歷代詩家吟誦不絕。2006年7月,該村又發現六朝古墓群,證明當地確為六朝古村。

E.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晉朝,事發地點在浙江。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5)梁祝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的玉水河邊,有一個祝員外他的女兒叫祝英台,聰明美麗又動人從小就跟自己的哥哥學習詩歌文章等,慕班昭、蔡文姬是很好學的,就會覺得家裡面學習也也不到更多的知識,沒有更好的老師給自己傳授知識,就一心想要到杭州去尋找老師求學。

但是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成卜卦的人,對祝員外當面說,據八卦來判斷,讓你的愛女出門是好事,祝父親看到女兒打扮成男生的裝扮,看不出什麼破綻,為了不忍心讓她失望,只得勉強答應,祝英台女扮男裝,遠赴杭州求學。

途中,邂逅了赴杭州求學的紹興,對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你讀的很開心很高興,在草橋停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不久,二人來到了杭州城的萬松書院內,拜師入學。從那以後,同窗共讀,兩人形影不離。梁山伯跟祝英台一起學習了三年之久,感情深似海,祝英台是深深地愛著梁山伯的,但是梁山伯始終不知道她是女兒之身,只把他一直當成兄弟,並沒有其他特別的感受了。

這邊祝英台的父親,由於非常想念女兒,不斷地在催著她回去,祝英台只好,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梁山伯和祝英台分手了,但是還是依依不捨。

早十八里相送的途中,祝英台不斷接著其他的物品暗示著自己對梁山伯的愛意,梁山伯忠厚純朴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祝英台很是無奈,便撒謊說家中有個九妹,相貌品行都與自己非常相似,願意替梁山伯做媒人可是梁山伯家中貧窮,未能如期而至。

等到梁山伯去祝家求婚的時候,不知祝父親已經將英台許配給了家住在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的姻緣,就成為了泡沫,二個人在樓台上相見,淚眼相向,凄涼傷心地離開了對方。

在告別的時候,立下了誓言,生之時未能在一起,死後要死在一起!後來梁山伯被朝廷召到了鄞縣當縣令,梁山伯整天憂郁纏身成了疾病,不久之後便離開了人世,他死之前的遺言就是死之後能把他葬在鄮城的九龍墟,祝英台聽到了梁山伯的死訊後,也想一起跟梁山伯死去。

祝英台在被迫出嫁的時候,繞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最後在祝英台的哀聲感應下,老天看不下去了,風雨雷電交集,梁山伯的墳墓爆裂了,祝英台直接跳入了墳中,墓穴合攏了,風雨也停歇了,彩虹也出來了,梁山伯跟祝英台化為了蝴蝶,在人間自由飛舞著。

F. 梁祝的故事發生地在哪裡啊

梁祝故事的發生地還未得到明確考證,現有以下幾個版本:

1、 封丘版本

青陵台在封丘縣東北25里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台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韓憑也自盡。

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2、汝南版本

汝南流傳的梁祝故事有頭有尾,相當完整,情節和全國流傳的普遍說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傳說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晉時期的。這里的傳說不同於普遍說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為獨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

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在汝南都有相應的發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橋結拜的曹橋,梁祝同窗讀書的紅羅書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墳墓。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

3、上虞版本

晉室南遷,士人平民紛紛相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漢族南遷和多民族融合,影響漢晉政治格局,占據經濟文化舞台的士族。

僑姓有王、謝、司馬、殷、何、庾、桓、郗、許、曹、 江以及阮藉的後裔,江南士族有周、賀、顧、紀、孔、戴、袁、虞、干、葛等,其中多數游止或世居會稽(紹興),史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第一大都市。

會稽城「多諸豪右、民物殷阜,王公妃主、邸舍相望」。晉代會稽郡上虞縣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會稽城(紹興)游學,途中遇到一同前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

4、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錢塘縣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

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拓展資料: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G. 梁祝發生在什麼年代

梁祝傳說的產生時代

近代小說研究家蔣瑞藻(1891—1929)最早提出,梁祝傳說最初產生在東晉。[1] 他所依據的,是輾轉引述的宋徽宗大觀間明州知事李茂誠所撰的《義忠王(梁山伯)廟記》,其實也屬於傳說性質,並非嚴格的史料。但至20世紀30年代,諸家已對東晉說大致取得了共識。錢南揚說得最准確和肯定:「這個故事托始於晉末,約在西歷四百年光景,當然,故事的起源無論如何不會在西歷四百年之前的。至梁元帝采入《金樓子》,中間相距約一百五十年。所以這個故事的發生,就在這一百五十年中間了。」[2]

大體梳理一下,研究梁祝傳說和史跡所據的材料,比較早的計有:

(1)梁元帝蕭繹《金樓子》。明•徐樹丕《識小錄》:「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 徐樹丕所見《金樓子》是原書還是輾轉所得,無從查考。梁元帝蕭繹,公元522年11月~554年,在位三年。554年被魏軍所殺,享年47歲。藏書14萬卷,魏軍破江陵城時,全部燒毀。現存世的《金樓子》系輯本,沒有「梁祝事」的記載。

(2)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宋•張津《四明圖經》:「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為女也。其朴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梁載言,唐中宗(683~684,在位三個月)時候人。

(3)唐•李蠙《題善權寺石壁》。明《善權寺古今文錄》錄唐•李蠙《題善權寺石壁》全文:「常州離墨山善權寺,始自齊武帝贖祝英台產之所建,至會昌以例毀廢。唐咸通八年,鳳翔府節度使李蠙聞奏天廷,自舍俸資重新建立。……」李蠙,唐宣宗時候人。此《題善權寺石壁》寫於唐懿宗咸通八年,丁亥,即公元867年。又,宋《咸淳毗陵志》二十五:「廣教禪院在善卷山,齊建元二年以祝英台故宅建。唐會昌中廢,地為海陵鍾離簡之所得,至大和中,李司空蠙於此皆榻肄業後,第進士。咸通間以私財重建,刻奏疏於石。」 齊太祖建元二年,為公元480年。

(4)唐•張讀《宣室志》。清•翟灝《通俗編》卷三十七「梁山伯訪友」條引唐•張讀《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H. 梁祝是什麼朝代的故事啊

1、梁祝的故事發生在東晉。
2、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京劇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時期推出:如建國初期沈陽京劇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大師程硯秋整理的《英台抗婚》、葉少蘭和杜近芳據川劇移植的《柳蔭記》以及近年來遲小秋和朱強創排的新版《梁祝》等。
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
3、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I. 梁祝的發生在那個朝代是否在宋代之前

諸城的《梁祝》傳說據考最早始於晉代或南北朝時期,完整故事形成於唐,由藝人傳唱或表演即在宋代了。在梁祝的傳說中,諸城人歷來都認定梁祝的故事就發生在諸城,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諸城人,而且有真村名、真地點,更有真人物、真情節,較之其他地區的傳說更完整,更真實。傳說流傳之廣,影響之深,無處能比。

閱讀全文

與梁祝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之約怎麼寫 瀏覽:801
古代愛情電視劇都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498
講故事時如何講的抑揚頓挫 瀏覽:497
婚姻有點甜橙光幣可以買什麼 瀏覽:45
外交部的健康包都有什麼 瀏覽:278
古怪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269
怎麼才能在婚姻期內立案 瀏覽:855
南京哪裡的酒吧美女最多 瀏覽:129
保定高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怎麼樣 瀏覽:874
大女兒和兒子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324
什麼美女軟體免費 瀏覽:557
愛情公寓的男人哪個最帥 瀏覽:15
滄州市企事業單位保險如何核算 瀏覽:324
做房奴還有什麼幸福 瀏覽:939
文山市健康監測表怎麼填 瀏覽:1001
為什麼人會突然想要愛情 瀏覽:289
兩句話的恐怖故事第一季多少集 瀏覽:562
婚姻登記的公證書有什麼用 瀏覽:652
蛇找什麼屬相婚姻好 瀏覽:554
盧大雨廣東愛情故事在哪裡唱的 瀏覽: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