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哪些菜名有故事
龍井蝦仁
典故
杭州典故 相傳,杭州廚師受蘇東坡詞《望江南》「且將新火試新茶,詩灑趁年華」的啟發,選用「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龍井新茶和鮮河蝦仁烹制而成。成菜蝦仁白玉鮮嫩,茶葉碧綠清香,色澤雅緻,滋味獨特。杭州天外天菜館是該菜的發源地。 乾隆典故 另傳,一天,乾隆微服私訪,在杭州茶農家喝到一杯龍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備,暗抓了些茶葉離去。後來在市內餐館用膳,叫店伙計用此泡茶。店伙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訴店主。店主正值烹調蝦仁,驚慌中竟把店伙計手中的茶葉當作蔥末撒到鍋內。想不到這道茶葉蝦仁色澤雅麗,滋味獨特,吃得乾隆點頭稱好。此後,這道菜餚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傳至令。 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正好是清明節。他游覽了西湖龍井,茶農將新茶進獻給他,他帶回行宮,御廚在炒「玉白蝦仁」時放進茶葉,燒出了這道名菜。不久,「樓外樓」菜單上,就出現了「龍井蝦仁」這道名菜。聰明的廚師把龍井茶葉入饌,大概是受了別的西湖名菜的啟發,而在烹調技藝上進行的一次大膽創造。這個菜,不僅用料別出心裁,火候也必須掌握得恰到好處。製作時,廚師用油滑鍋再下熟豬油後,立即放入上過漿的蝦仁,約滑15秒鍾,就倒入漏勺瀝去油,再同用沸水泡過的新茶一起下鍋,用料酒一噴,在火上一顛,就起鍋裝盤。功夫就是在這一轉眼中把這道名菜燒出來。
⑵ 關於菜餚的來歷的小故事拜託各位大神
東坡肉的來歷: 我國宋代大文學家蘇試,因為寫詩得罪了朝廷而被降職,下派到湖北黃州,到了黃州後,他自稱為「東坡居士」。 當過大官的他,仍愛好美食,卻沒有心情去酒樓飯店,便親自動手來烹調了,由此排遣寂寞與煩悶。在多次實踐之後,他總結了一個最佳的烹調方案,使他享受了無窮的樂趣。 在黃州這段時間里,蘇東坡還提筆寫了一首「食豬肉」的詩歌,說明他當時的體會與心境: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 烤乳豬的來歷: 傳說上古ZsHc時有個獵豬能手,平時以獵取野豬為生。他的妻子為他生了個兒子,取名火帝。兒子稍長大後,父母每日上山獵豬,兒子在家飼養仔豬。有一天,火帝偶然拾得幾塊火石,便在圈豬的茅棚附近敲打玩耍,忽然火花四濺,茅棚著火,引起一場大火。火帝到底是個不知事的孩子,平時也沒有見過什麼好玩的,見茅棚起火,不但一點兒也不擔心害怕,反而感到很開心。他驚奇地聽柴草的劈啪聲和仔豬被燒死前的嚎叫聲音。待那些豬叫聲停止了,這場由火帝引起的火災也自行熄滅了。在被燒過的廢墟中一股聞所未聞的香味飄散而至,是什麼東西這么a香?火帝撿開雜物,循味探尋。他找來找去,驚奇地發現,這誘人的香味發自皮燒焦肉烤熟的仔豬。那誘人的色澤,饞人的香氣,早已令火帝垂涎三尺。他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提那豬腿,卻被豬皮表面吱吱作響的油猛燙一下,他忙用嘴唇去舔那燙疼的指頭,卻意外地嘗到了香美的滋味。 火帝的父母親狩獵回來,見豬棚化為灰燼,仔豬全被燒死,正要喊來火帝問個究竟時,只見火帝向父親呈獻上一道美味菜一隻燒烤得焦紅油亮、異香撲鼻的燒乳豬。父親不但沒有責備兒子,反而高興得跳了起來,兒子發明吃豬肉的新方法了!據說,人類最早得知動物燒熟更加美味可口便是從此時開始的FAq經代代相傳,今天的燒乳豬早已改進烤法,且烹技十分精細,成為馳名世界的中國絕菜之一。 過橋米線的來歷: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位書生在雲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讀書,他的妻子每天都要過一座橋給這個書生送飯。有一天,妻子覺得丈夫很辛苦就燉了只雞放進土罐里准備送給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擱了,等回來才發現土罐里的雞還是熱的,打開一看,發現上面有一層厚厚的黃油,於是就用雞油燙米線給丈夫吃,書生吃後贊不絕口。因為妻子每天送飯都要從南湖的橋上過,所以書生起名為「過橋米線」。
⑶ 一道菜,一個故事,中國名菜傳說,你知道多少呢
中國菜經歷了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種類之繁多,文化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一流,各個地方風味中,名菜有數千種之多。它們選料考究、製作精細、風味各異,講究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協調統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當時,張九齡的家鄉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知音信。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張九齡高興之餘, 便叫廚師烹制一道吉祥的菜餚,以示慶賀。
菜端上來一看,是四個炸透蒸熟並澆以湯汁的大丸子。張九齡詢問其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合家團圓。”
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許,又說道:“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乾脆叫它四喜丸子吧。”
自此以後,逢有結婚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必備四喜丸子。
⑷ 菜品故事
潮州名菜「來不及」的故事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dede:field name='pubdate' function='GetDateMk(@me)'/ }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潮州府台大人六十壽辰,他的大女婿在福建專程趕來慶賀,除帶來豐厚的賀禮外,還帶來一名「閩菜廚師」。府台大人知道後,不 禁尋思道:「你這不是欺我潮州無名廚!我卻要找一潮州菜廚師來與你較量。」於是便協定:自壽辰之日起,接連比試三天,看誰「多、好、奇」。多指品種花樣 多;「好」,指技術過硬,入嘴適口;「奇」,指罕見少有......比試已進入最後一天了!
廚場上的競爭實在令人眼花暸亂:閩菜來個「飛燕迎春」,潮菜應個「玉彩燕窩」;閩菜一去「佛跳牆」,潮菜來個「金錢蟹」;閩菜來個「龍舟草魚」,潮州即應盤「八寶酥鴨」......
大廳上,客人們搖頭晃腦稱贊聲喃喃;廚房內,二對手技藝將盡傷腦筋陣陣......
突然,只聽僕人大聲報道:「來了——閩菜——雪片鱘!」潮廚聽了,心裡不由一驚:原想手藝半斤對八兩,不料倒讓閩廚占上了風......他苦苦地望著窗外思索著。
從廚房的窗口向外望去,是台府大人的後花園。圍牆下,幾株香蕉闖入他的眼簾——有了!他馬上摘來幾個香蕉,去皮後,加上配料,進行煎 制......片刻,一盤不知叫什麼的東西便上桌了。「好香啊,這叫什麼?」客人們都嘗到從來未有嘗過的美味,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問,潮廚急壞了,打算向大 家解釋一下,便說:「這是來不及,我才......」未等潮廚的話講完,客人們以為「來不及」就是這菜的名字,都齊聲稱贊說:「這,『來不及』算最好吃 了」。
自此,這道菜便稱為「來不及」了,且一直沿用至今。
佛跳牆的由來
"佛跳牆"是閩菜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餚。因用料講究,製法獨特,滋味香濃而馳名中外。此菜膾炙人口,還與它的神奇傳說不無關系。
那還是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據說一位不知來歷的高僧,光臨福建傳經布法,與他的寺院相毗鄰的一家菜館,時常有一種菜餚飄出異樣的香味,令他蠢動凡塵之念。終於有一日,他按捺不住,跳過牆去,一飽口福,以至破了戒規。傳說不見經傳,卻在民間流傳,這更充分說明了佛跳牆這道菜經久不衰的魅力。
"佛跳牆"可以考證的歷史,距今也有200多年了。清道光年間,福州市聚春園菜館鄭春發曾以烹制此菜蜚聲遐邇。鄭春發原在清代布政司周蓮府中當衙廚。
有一天,周蓮應邀赴當地最大的錢庄老闆的家宴。錢庄老闆娘素有一手絕妙的烹調技藝。那一天為了顯顯身手,趁機巴結一下周蓮,便亮出效法古人用酒壇煨菜的拿手菜。此菜上席後打開壇蓋,立即香氣四溢,令人垂涎吞液,直吃得壇底朝天,周蓮仍不忍放下筷子。
回府之後,他對鄭春發繪形繪色地描述此菜的形態和滋味。心有靈犀的鄭春發,根據周蓮所講的用料、烹制方法和成品菜餚的色香味形諸般特點,反復試制,反復調整,終於覺得達到了理想的境界,便為周蓮獻上這道精心烹制的佳餚。周蓮不吃則已,一吃拍桌叫絕,誇獎鄭春發心靈手巧,不負栽培。鄭並不滿足依樣畫葫蘆,以後又不斷琢磨,主料不拘一格,輔料增添適當的山珍海味,加工方法因料制宜,經多道工序,最後用紹興酒細細煨制,效果大大超過錢庄老闆娘。
入世滄桑,周蓮後來破落後,鄭春發也離開布政司。為了生活,自己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將多年研製的壇煨菜餚作為招牌菜拿出經營,不久便聲名大振。
忽一日,有幾位秀才慕名而來,專程品嘗那道哄傳一時的名菜。當店小二捧出一個陳酒壇子,請客啟蓋享用時,秀才不但不理睬,反而對那陳舊壇子嘲笑一翻。殷勤的店小二上去打開壇蓋,那悶足了的香氣撲鼻而來,輕狂的秀才們頓時放下了架子,伸著腦袋,吸溜鼻子,流了口水,連稱奇哉美哉。有一位脫口說道:"即使佛祖聞菜之香,亦必跳牆破戒偷嘗"。另一位動問菜名,店小二答道是"壇子煨菜",秀才連連擺手搖頭:太直太俗,不雅不妥,於是即興唱道:"壇啟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眾人齊聲稱妙,此菜以"佛跳牆"命名最耐靈味。從此,"壇子煨菜"便得"佛跳牆"的雅稱。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的由來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位書生在雲南南湖的湖心亭苦讀書,他的妻子每天都要過一座橋給這個書生送飯。有一天,妻子覺得丈夫很辛苦就燉了只雞放進土罐里准備送給丈夫吃,可是中途有事便耽擱了,等回來才發現土罐里的雞還是熱的,打開一看,發現上面有一層厚厚的黃油,於是就用雞油燙米線給丈夫吃,書生吃後贊不絕口。因為妻子每天送飯都要從南湖的橋上過,所以書生起名為「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源於滇南蒙自。傳說蒙自縣城的南湖舊的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冷盤,身體日漸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付之餘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書。只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侍,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後來不少都仿效她的這種創新烹制,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楊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經過歷代滇味廚師不斷改進創新,"過橋米線"聲譽日著,享譽海內外,成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⑸ 每道菜寫一個故事,該怎麼寫油炸花生米
打嚴冬而來,不懷素心,我自多情,邂逅了春的浪漫,擁抱了夏的熱情。還沒來的及好好回味留念,怎知一轉身,又與一季秋色不期而遇,註定我又將開始一場新的愛戀,一段銘心的記憶。
幾年來奔走於大城市裡求學問道,似乎早已過倦了高樓大廈人流不息的憋屈生活,亦或許是城市的喧囂玷污了秋的韻味,更或許是一個遊子思家的本能,才讓我一度懷戀家鄉的秋天。家鄉的秋我不敢說寂靜的,但它至少是潔凈的,每逢過處,無不散發著鄉土的味道,濃郁了一個有著靈魂的季節。
⑹ 菜的趣聞故事
<美食趣聞> 萬歲爺一家都吃什麼? 解密御膳房的N個細節!
在封建王朝,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萬歲爺」吃些什麼?遠的不說,近代的滿清王朝統治近三百年間,他們在高高的紫禁宮內吃什麼?是什麼人間奇珍佳餚維持他們的「龍顏玉體」?是什麼仙丹奇果綿衍他們的年華壽命?是什麼高級營養支撐他們日以繼夜的淫威作樂?這些問題和疑問的解答當時人們(除了宮內外)是不可能知曉的。直至今天,這些問題對很多人而言仍然帶著迷離的色彩。
今天,20世紀80年代的中外遊客,每天以幾萬人次,擁進這座紫禁宮內。然而,「御膳房」沒有了,慈禧的餐桌沒有了,上百史侍候皇上用膳的御廚、太監們沒有了。遊人們仍然不知「皇帝吃些什麼」。也許未來的紫禁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以生動的形式,或布出模型、展出臘人和塑料模擬膳食來形象地展示昔日皇帝的飲食原貌,但是,從現實出發,我們只好以文字資料幫助網友解答一些迷幻。
首先請看皇帝溥儀,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太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時間——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的向守在養心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御膳房裡。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盪盪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守,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里拿走。於是我就開始了「用膳」了。
所謂食前方丈都是些什麼東西呢?隆裕太後每餐的菜餚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裡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我現在找到了一份「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即民國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單草稿),上面記載一次「早膳」的內容如下。
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柿、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葯。
驢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干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有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他們知道,反正從光緒起,皇帝並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飢。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後送的菜餚,太後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後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而已。
太妃們為了表示對我的疼愛和關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還規定在我每餐之後,要有一名領班太監去稟報一次我的進膳情況。這同樣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麼,領班太監到了太妃那裡雙膝跑倒,說的總是這一套:
「奴才稟老主子:萬歲爺進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個饅頭(或者一個燒餅)和一碗粥。進得香」!
每逢年節或太妃的生日(這叫做千秋),為了表示應有的孝順,我的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餚送給太妃。這些菜餚可用這四句話給予以鑒定: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這種吃法,一個月要花多少錢呢?我找到了一本《宣統二年九月初一至三十日內外膳房及各等處每日分例肉斤雞鴨清冊》,那上面記載如下:
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計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湯肉五斤共一百五十斤
豬油一斤共三十斤
肥雞二隻共六十隻
肥鴨三隻共九十隻
菜雞三隻共九十隻
下面還有太後和幾位妃的分例,為省目力,現在把它並成一統計表(皆全月分例)如下:
太後——肉1860斤雞30隻鴨30隻
瑾貴妃——肉285斤雞7隻鴨7隻
瑜皇貴婦——肉360斤雞15隻鴨15隻
貴妃——肉285斤雞7隻鴨7隻
合計:肉3150斤雞74隻鴨74隻
我這一家六口,總計一個月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隻雞鴨,其中八百一十斤肉,二百四十隻雞鴨是我這五歲孩子用的。此外,宮中每天有大批為這六口之家效勞的軍機大臣、御前侍衛、師傅、翰林、畫師、勾字匠、有身分的太監,以每天來祭神的薩滿等等,也各有分例。連我們六口之家共吃豬肉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斤,合計用銀二千三百四十二兩七錢二分。加上雜費支出三百四十八兩,連同分例一共是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顯而易見,這些銀子除了貪污中飽之外,差不多全為表示帝王之尊而糟蹋了。這還不算一年到頭不斷的點心、果品、糖食、飲料這些消耗。
掌管皇帝的飲食機構叫御膳房。御膳房設有勞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五局。葷局主管魚、肉、海味菜;素局主管青菜、乾菜、植物油料等,掛爐局主管燒、烤菜點;點心局主管包子、餃子、燒餅、餅類,以及宮中獨特糕點等;飯局則主管粥、飯。
以上各級分為兩班,各班一名主任,下設廚師6名司操作。各局設內監7名(監視和防衛投毒)。另外還有5名官吏專司供應材料。總計75人。
這75人專為皇帝一個人做飯,想像當是相當豪華高貴的,但是結果呢?正如溥儀皇帝的評價是: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⑺ 我與菜品的故事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電視劇《神醫喜來樂》吧,電視劇中的喜來樂最喜歡吃什麼?紅燒獅子頭!我也和喜來樂一樣,喜歡吃這道菜。
有一次我與爸爸去餐館吃飯,一看菜單上有紅燒獅子頭,我便想起喜來樂吃這道菜時臉上那滿足的神情,就吵著要點這道菜,爸爸沒辦法只好點了。
過了一會,上來的第一道菜便是我要品嘗的紅燒獅子頭。一看,原來是兩個又圓又大的大肉球,中間冒出一股熱氣,還沒有吃到,已經聞到了一股香味,直沖鼻子。盤子四周圍滿了青綠的蔬菜,我迫不及待的夾了一個紅燒獅子頭,放在碗里,咬了一口,啊!真軟,全是瘦肉,又香又嫩,口感真好,像海綿一樣軟,又像青菜那樣嫩,真是我吃過的最佳菜餚啊。
從那次吃完獅子頭後,幾乎每星期都要吃,雖然媽媽說我小小年紀體形已經像個橄欖球了,但還是阻止不了我愛吃紅燒獅子頭,因為它是我最喜歡吃的一道菜。
⑻ 南昌「菜餚故事」
菜挺貴的!4個人就帶200差不多吧,啤酒是6塊1瓶
⑼ 古代菜餚名稱和背景故事
1、雜燴菜
所謂「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詩乃是出自清朝狀元秦大士之筆。此詩中藏了為人人喊打的大奸臣,秦檜。這雜燴菜原名炸檜菜,意為將秦檜生煎活炸,但因此菜是將各類菜蔬雜燴,故而在流傳過程中改名為雜燴菜。
此菜的由來要追述到秦檜同期的兵部尚書朱敦儒身上,這位先生向來剛正不阿,堅決不與秦某人同流合污。於是被秦檜參了一本,從此告老還鄉,悶悶不樂。這日,朱敦儒六十大壽,偏巧此時傳來了岳帥被那奸相殺害的消息,真真把個朱老先生氣的活佛出世,那還有心思吃飯。
但客人都已經來了,朱老先生沒法,只好吩咐廚子不必擺盤,將蔬菜同熬,配上饅頭了事。這朱老先生的好友各個都是大富之家,這些槽糠之食怎生下肚。這時,悶悶不樂的朱老先生開口說到「當今天下,豺狼當道,社鼠橫行,我恨不得將那奸相頭顱砍下油炸。」
一位客人義憤填膺的站起來回復「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那奸相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各位,我們將他生吞活剝,為岳帥報仇。」眾人紛紛響應,將菜吃了個精光。
2、夫妻肺片
創始人郭朝華,夫妻倆推著小車沿街叫賣涼拌牛肉片,因調製得法,味道鮮美,被贊譽為「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夫妻肺片的成分里並沒有肺,而是牛肉、牛舌、牛心和牛頭皮,切成很薄的片雜薈在一起,人們稱之為「薈片」。
據說是好事的學生用硬紙板寫個招牌接在車上,把「薈」宇寫成了「肺」宇,因此「夫妻肺片」就慢慢出名了。
3、東安子雞
唐玄宗開元年間,有客商趕路,入夜飢餓,在湖南東安縣城一家小飯店用餐。店主老嫗因無菜可供,捉來童子雞現殺現烹。童子雞經過蔥、姜、蒜、辣調味,香油爆吵,再烹以酒、醋、鹽燜燒,紅油油、亮閃閃,鮮香軟嫩,客人贊不絕口,到處稱贊此菜絕妙。
知縣聽說後,親自到該店品嘗,果然名不虛傳,遂稱其為「東安子雞」。
4、三蛇龍虎鳳大會
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或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俏然興起,首家經營蛇食餐的是現太平鎮的鳳凰水閘蛇餐館。
5、佛跳牆
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庄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並放在盛紹興酒的酒壇內煨制而成。
周蓮吃後贊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製,鄭春發登門求教,並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以後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
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牆」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牆」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⑽ 中國傳統菜品典故
中國傳統菜品典故:
1.東坡肉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2,佛跳牆
佛跳牆是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名餚。據傳,此菜起源於清朝末年,福州揚橋巷官銀局的一位官員,在家中設宴請布政司周蓮,官員夫人親自下廚,選用雞、鴨、肉等20多種原料放入紹興酒壇中,精心煨制而成葷香的菜餚,周蓮嘗後贊不絕口。事後,周蓮帶衙廚鄭春發到官銀局參觀。回衙後,鄭春發精心研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效果尤勝前者。
一八七七年,鄭春發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後,繼續研究,充實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餚香味濃郁,廣受贊譽。一天,幾名秀才來館飲酒品菜,堂官捧一壇菜餚到秀才桌前,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秀才聞香陶醉。有人忙問此菜何名,答:尚未起名。於是秀才即席吟詩作賦,其中有詩句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彈跳牆來。"眾人應聲叫絕。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牆"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3,八仙過海鬧羅漢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時的第一道名菜,從漢初到清末,歷代的許多皇帝都親臨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至於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為眾多,因而孔府設宴招待十分頻繁,孔宴聞名四海,八仙過海鬧羅漢,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選料齊全,製作精細,口味豐富,盛器別致,該菜取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雞、蘆筍、火腿等十幾種原料為主,以雞作為「羅漢」,其中八種主料為「八仙」,故名為八仙過海鬧羅漢此菜一上席隨即開鑼唱戲,一面品嘗美味,一面聽戲,十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