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史記》中一共講了多少故事
130
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
B. 《史記》中共有多少個故事
130個故事
編輯本段全書篇目
本紀
(記歷代帝王政績)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 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 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 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 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第七(雖非皇帝,司馬遷以「在權不在位」之名將之編入。)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後本紀 第九(不列名義上的天子漢惠帝本紀,理由與項羽同)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 第十(原篇己闕,從《漢書》補)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 第十一(原篇己闕,從《漢書》補)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 第十二(原篇名為『今上本紀』,原文己闕,褚少孫據《封禪書》補並改篇名) 三皇本紀 (司馬貞補,有些版本收錄此篇)
表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閑侯者年表 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書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 第一(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禮論》及《議兵》來代替正文)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禮記》《樂記》來代替正文)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 第三(原「兵書」篇散佚,後人把原「律歷書」拆分成「律書」和「歷書」兩篇)
史記卷二十六 歷書 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 第八
世家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 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 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 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 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 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 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 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 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 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 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 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 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 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列傳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 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 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 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 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余列傳 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 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 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 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十四 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十五 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 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 第六十四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未闡述諸侯國之俗,僅記司馬季主之事。)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C. 《史記》一書中都講述了哪些故事
在司馬遷營造的這個世界中,有著最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最令人低回的場景。遠古的五帝幽涉的行跡,最近的楚漢相爭的過程在這個世界中展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吳越相覆、湯武革命,連橫合縱、百家爭鳴,俠客之游、刺客之行,刀光劍影、明爭密計,宮廷的政變、內闈的廝斗、市井的傳奇、朝廷的發跡、邊塞的掌故、西域的遠行,都在這個世界中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擊節稱快。那些穿插於《史記》這一系列故事中的場面則更令人驚心動魄、心折骨驚了。項羽長歌的悲壯瀟灑、伯夷叔齊首陽山下臨終作歌的激越悲切、飛將軍李廣自刎興嘆的無奈蒼涼、漢高祖劉邦還沛作《大風歌》的落寞悲愴、劉邦面對太子已得商山四皓自己已無力更易繼承人的境況與戚夫人作楚歌伴舞時的惆悵隱痛,都使這一部歷史變得纏綿深沉充滿情味,涌動著無限的感染力。
D. 史記有多少故事
史記的故事如下: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大禹治水 褒姒烽火戲諸侯 勾踐卧薪嘗膽 趙括紙上談兵 鴻門宴 霸王別姬 荊科刺秦王餓死不食周黎的伯夷、齊叔 韓信受跨下之辱 田齊500壯士 二桃殺三士破釜沉舟故事簡介: 《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
E. 史記故事每篇故事內容梗概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布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難不倒他,可是並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 一定讓他為將,使趙軍失敗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讓他做將軍。」趙王說:「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您就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之後,把原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改變了,把原來的軍吏也撤換了。秦將白起聽到了這些情況,便調遣奇兵,假裝敗逃,又去截斷趙軍運糧的道路,把趙軍分割成兩半,趙軍士卒離心。過了四十多天,趙軍飢餓,趙括出動精兵親自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死趙括。趙括軍隊戰敗,幾十萬大軍於是投降秦軍,秦軍把他們全部活埋了。趙國前後損失共四十五萬人。第二年,秦軍就包圍了邯鄲,有一年多,趙國幾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國、魏國軍隊來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終於沒有株連她。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跡成為成語「紙上談兵」,這個比喻可謂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期並沒有紙張,所以"紙上談兵"一詞應為後人所創,但趙括這個例子比較典型,所以被當做此詞的典故來應用.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F. 史記中有哪些故事
史記故事:
一黃帝戰蚩尤
二堯舜禪讓
三大禹治水
四紂王暴虐
五姜太公釣魚
六不食周粟
七烽火戲諸侯
八掘地見母
九 借道滅虢國
十 重用百里侯
十一重耳流亡
十二 靈輒救趙盾
十三楚莊王納諫
十四趙氏孤兒
十五晏嬰出使
十六鐵面無私
十七伍子胥復仇
十八專諸刺王僚
十九孫武練兵
二十卧薪嘗膽
二十一三家分晉
二十二西門豹祭河神
二十三 神醫扁鵲
二十四鄒忌進諫
二十五圍魏救趙
二十六商鞅變法
二十七兼愛非攻
二十八 合縱聯諸侯
二十九 連橫促強秦
三十屈原投江
三十一雞鳴狗盜
三十二 巧布火牛陣
三十三胡服騎射
三十四完璧歸趙
三十五將相和
三十六 紙上談兵
三十七毛遂自薦
三十八竊符救趙
三十九奇貨可居
四十 興修鄭國渠
四十一 甘羅拜上卿
四十二韓非之死
四十三 荊軻刺秦王
四十四 大興文治
四十五蒙恬築長城
四十六陳勝吳廣起義
四十七李斯冤死
四十八項梁渡江
四十九破釜沉舟
五十鴻門宴
五十一 胯下受辱
五十二 論得天下
五十三 病床問相
五十四 疑而用之
五十五呂後亂朝
五十六 悔失晁錯
五十七李廣射匈奴
五十八 相如賦美辭
五十九張騫出使
G. 史記共有多少篇文章
史記 漢·司馬遷 130卷
本紀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 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 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 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 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第七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後本紀 第九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 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 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 第十二
表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閑侯者年表 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書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 第一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 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歷書 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 第八
家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 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 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 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 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 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 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 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 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 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 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 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 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 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列傳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 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 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 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 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余列傳 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 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田鼢列傳 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 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 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 第六十四集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H. 司馬遷寫的史記一共有多少個故事(請寫清楚個數),最著名的是那個故事
著名的有:
軒轅天子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卧薪嘗膽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記·趙世家》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脫穎而出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歃血為盟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因人成事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言九鼎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完璧歸趙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沖冠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膠柱鼓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字千金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奇貨可居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背水一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肝腦塗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狡兔三窟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I. 史記中講了哪些歷史人物和故事一個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