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杭州西湖有哪些傳說
西湖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貳』 杭州西湖的民間故事
杭州西湖的民間故事主要有: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蘇小小的故事、柳浪和鶯姑娘的故事、花港觀魚的故事、斷橋的故事等。望採納!
『叄』 西湖的景區有什麼樣的歷史故事
西湖的景區的歷史故事:
1、雷峰塔
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而以泛舟湖上流覽秋夜月景為勝。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巡幸西湖,御書『平湖秋月』匾額,從此,景點固定。現如今的平湖秋月觀景點位於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臨外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湖
『肆』 關於西湖的傳說(100字)
關於杭州西湖的傳說
說起西湖的來歷,有著許多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其實,西湖是一個瀉湖。根據史書記載:遠在秦朝時,西湖還是一個和錢塘江相連的海灣。聳峙在西湖南北的吳山和寶石山,是當時環抱著這個小海灣的兩個岬角。後來由於潮汐的沖擊,泥沙在兩個岬角淤積起來,逐漸變成沙洲。此後日積月累,沙洲不斷向東、南、北三個方向擴展,終於把吳山和寶石山的沙洲連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沖積平原,把海灣和錢塘江分隔了開來,原來的海灣變成了一個內湖,西湖就由此而誕生了。
『伍』 杭州西湖的故事有哪些
和杭州西湖有關的傳說,最最人盡皆知的當然就是白蛇傳了,一場斷橋相會,讓多少人第一次來杭州西湖就直奔斷橋,雖然很多人第一次見到斷橋後,都會覺得失望,但我想說那一定是你沒有發現斷橋的美,斷橋只有在清晨或者夜深人靜時分,人少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那種靜美。這里講幾個除了白蛇傳以外與杭州西湖有關,而且如今來杭州旅遊仍能有一些遺跡可尋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是中國有名的民間愛情故事,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而且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是有史料記載的,當初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在杭州西湖邊的萬松書院共同讀書並萌生愛意的。萬松書院位於鳳凰山北萬松嶺上,始建於唐,最初是一座寺廟,後來改辟為書院,至今仍留存有「萬世師表」的牌坊和一座依稀可見「至聖先師孔子像」的石碑等遺物。如今,萬松書院的景點「萬松書緣」已成為新新西湖十景之一。
濟公傳說
濟公也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他最初在浙江台州的國清寺出家,後來在杭州西湖邊的靈隱寺居住,最後又住在雷峰塔對面的凈慈寺。濟公佛學造詣頗高,而且懂得醫術,雖然舉止瘋癲,卻經常救治百姓,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因此民間有許多許多關於濟公的傳說。不管那些傳說是真是假,今日來到西湖,仍然可以去與濟公有關的靈隱寺、凈慈寺內逛逛,感受一下。
岳飛傳說
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大家也不會陌生,岳飛雖然不是杭州人,在西湖邊卻有一座岳王廟,這是因為岳飛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就是在南宋臨安也就是如今的杭州。現在,在西湖邊棲霞嶺下的岳廟內,除了有岳飛墓和啟忠祠外,還可以看到陷害岳飛的四個奸臣的跪像,大家可以去祭拜一下民族英雄,順便詛咒下秦檜等奸臣。
『陸』 關於西湖盛景的傳說有哪些
相傳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
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
玉龍和金鳳捨不得明珠,隨之下凡了,變成了玉龍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他們的眼淚則變成了湖中的3座小島,人們把這3個島分別取名為「湖心亭」、「三潭印月」和「阮公墩」,又稱為「蓬萊三島」。
傳說渤海外有3座神山,分別是蓬萊、瀛洲和方丈。這3座山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山上的樓台宮殿都由金銀珠王建成,山上的飛禽走獸卻是一樣的純白色。
珠玉寶石之樹長得密密麻麻,花朵與果實的味道都很鮮美,吃了它可以永遠不老,永不死亡。
在道家經典《列子》中記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傳說當時蓬萊島原來共有5座,那另外兩座去哪裡了呢?關於消失的兩座山,還有一個故事。
住在那裡的人都是神仙聖人一類,一天一夜就能飛過去又飛回來的人,數也數不清。但5座山的根部並不相連,經常跟隨潮水的波浪上下移動,不能有一刻穩定。
神仙和聖人們都討厭此事,便報告了天帝。天帝擔心這5座山流到最西邊去,使眾多的神仙與聖人失去居住的地方,於是命令禹強指揮15隻大鰲抬起腦袋把這5座山頂住。分為3班,60000年一換。
這5座山才開始穩定下來不再流動,但是龍伯之國有個巨人,抬起腳沒走幾步就到了這5座山所在的地方,一鉤就釣上了6隻大鰲,合起來背上就回到了他們國家,然後燒的大鰲的骨頭來占卜吉凶。
於是岱輿和員嶠兩山便沉入了大海,所以就剩下了3座山了。人們把西湖中的3座島分別命名為「蓬萊三島」,湖心亭為「蓬萊」,三潭印月為「瀛洲」,阮公墩為「方丈」,也是為了紀念這3座島上的美景。
至宋元時期,人們在蓬萊上建造了湖心寺,後傾圮。在後來清代地方誌《西湖志》就有記載:「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時,寺與塔俱毀。」
至1552年,知府孫孟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這就是湖心亭的前身。
據明代錢塘縣令聶心湯的《縣志》中記載:「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並廢,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復於舊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
據此,則舊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1688年聖祖仁皇帝御書「靜觀萬類」4字,又於閣上御書「天然圖畫」額。1727年重加增葺。
另外在後來清代地方誌《湖山便覽》也有記載:「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孫孟訪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鷺』,未幾圮。」
「萬曆四年按察僉事徐廷裸重建,額曰『太虛一點』,司禮監孫隆疊石四周,廣其址,建喜清閣,但統稱曰『湖心亭』。國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闌,上為層樓……」
存留下來的湖心亭建造於孤山之南,「三潭印月」的北面。湖心亭選址極為恰當,四面臨水,花樹掩映,襯托著飛檐翹角的黃色琉璃瓦屋頂,這種色彩上的對比顯得更加突出。
島與建築結合自然,湖心亭與「三潭印月」、阮公墩三島如同神話中海上3座仙山一樣鼎立湖心。
而在湖心亭上又有歷代文人留下「一片清光浮水國,十分明月到湖心」等寫景寫情的楹聯佳作,更增湖心亭的美好意境,而人於亭內眺望全湖時,山光水色,著實迷人。
湖心亭為樓式建築,四面環水,登樓四望,不僅湖水盪漾,而且四面群山如屏風林立。亭的西面為西湖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景色十分壯觀。
遊人登此樓觀景,稱為「湖心平眺」,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昔人有詩寫道:
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雲間。
停闌四面空明裡,一面城頭三面山。
在湖心亭的南邊,便是「三潭印月」。一登岸,迎面來的便是先賢祠和一座小巧玲瓏的三角亭,以及與三角亭遙相呼應的四角「百壽亭」。
這些亭與橋既構成了三潭印月水面空間分割,又增加了空間景觀層次,成為不可缺少的景觀建築。人於亭內居高臨下,可以縱情地遠望四面的湖光山色,近覽水面蓮荷,那紅的、白的、黃的花朵,盡情欣賞「水上仙子」的嬌容麗色。
綠樹掩映的「我心相印亭」以及「三潭印月」的碑亭,都為構成三潭印月的景觀、空間藝術層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心相印亭」因有「不必言說,彼此意會」的寓意,更增「三潭印月」的情趣。
「三潭印月」與湖心亭相互呼應形成對景,更加增添了遊人在湖心亭眺望的美景。
『柒』 西湖的傳說是什麼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比較著名的有《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蘇小小》、《東坡肉》、《蔥包檜兒》等。
1、《白蛇傳》
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葯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鍾情。
白蛇逐生慾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遂結為夫妻。婚後,經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怪異,許不能堪。
鎮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後,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於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白、青於塔中。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
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
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
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3、《蘇小小》
蘇小小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但不幸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她雖身為歌妓,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
蘇小小十分喜愛西湖山水,自製了一輛油壁車,遍游湖畔山間。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見鍾情,結成良緣。
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來催歸。阮郁別後毫無音訊。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
蘇小小同情書生鮑仁的貧困遭遇,慷慨解囊,資助他上京赴試。後蘇小小受人陷害入獄,身染重病,臨終前,姬向身邊侍候的人囑咐道:「我別無所求,只願死後埋骨西泠」。
應試登第的鮑仁後來遵照蘇小小「埋骨西泠」的遺願,就出資在西泠橋畔擇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題「錢塘蘇小小之墓」。
4、《東坡肉》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
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
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
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
5、《蔥包檜兒》
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害於監安大理寺,杭州百姓十分痛恨秦檜夫婦。
相傳有一天,杭州有一家賣油炸食品的店主王二店主,捏了兩個人形的面塊比作秦檜夫婦,將他們撳到一塊,用棒一壓,投入油鍋里炸,嘴裡還念道:"油炸檜"吃。這就是油條的來歷。
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為杭州風味小吃――蔥包檜。烹調時,選用上白粉製成春卷皮(或叫薄餅)再裹上油條、蔥段,在平底鍋上反復壓扁,直至烘烤到金黃色,再抹上辣醬或甜醬即成。
油炸檜店的王二有時炸多了,一下子賣不出去,而油炸檜(油條)冷了以後又軟又韌,味道不佳,更無人買。
他對秦檜夫婦的心頭之恨,還憤憤難平,就將冷油炸檜在熱鍋一烤,把烤熟的油炸檜同蔥段捲入拌著甜面醬的春餅里,再用鐵板壓烤,烤到表皮呈金黃色,油炸檜「吱吱」發叫,王二方才解恨。
烤完後王二拿起來一吃,覺蔥香可口,便取名叫「蔥包檜兒」,一直流傳至今。得知這樣小吃的名字後,一時,市民爭相購買,恨不得一口吞下「油炸燴兒」。
這一方式很快被各地仿效。「油炸燴兒」也因此而流傳全國各地,成為著名的早點食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湖
『捌』 關於西湖的傳說
http://lhxx.nease.net/wskt/yuwen/xihumingdi/xhcs/
西湖傳說
西湖的來歷 白蛇傳 梁山伯與祝英台
蘇小小 八卦田 蠶花娘子
茶祖宗 初陽台 打龍王
東坡肉 豆腐橋 飛來峰
鳳凰山 和尚戲乾隆 呼猿洞
華家池 畫扇判案 金牛湖
貓兒橋 梅花碑 石人嶺
望仙橋 尉遲恭造寺 烏龍
吳山第一泉 小黃龍 杏嬋
油炸檜 玉泉 月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