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學婚姻家庭問題包括哪些
家庭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借鑒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
家庭制度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制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家庭制度既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又能傳遞人類文化。通過對家庭制度的研究,為人們提供家庭行為模式和社會行為模式,從而促進社會控制的實現。
家庭結構 構成家庭的要素很多,不同要素的不同組合,形成家庭的不同結構和不同類型。家庭社會學研究各種家庭類型的產生、變化和特點,從而促使人們自覺地把握各種家庭類型的優劣和興衰。 家庭功能 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並且是不斷變化的。家庭功能決定家庭結構,家庭結構影響著家庭功能。家庭社會學研究家庭各種功能的消長及其原因,推動家庭的健康發展。
家庭關系
家庭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社會初級群體,是人與社會關系的橋梁。家庭成員間的交往構成家庭關系。家庭社會學注重研究面對面溝通、交往的家庭關系,研究制約家庭關系的各種因素,尋找協調家庭關系的最佳模式。
家庭角色
主要是指家庭成員在承擔家庭義務和享有家中權利方面所表現出的一定行為模式。家庭社會學研究家庭角色的變化以及影響這種變化的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
家庭管理
家庭的建設涉及衣、食、住、行,包含家務勞動、娛樂休息、安全等各方面,是一個復雜的工程。作為家庭社會學前身的家政學曾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現代的家庭社會學包容了這一內容,為人們提供管理家庭的技巧和藝術。
家庭觀念
家庭的存在產生家庭觀念,家庭觀念是家庭變化的先導。家庭觀念包括婚姻觀、道德觀以及法律觀念。20世紀中葉以後,各種觀念的變化加快,東西文化沖突,對家庭觀念的探討愈來愈成為家庭社會學的重要方面。
家庭的演化
家庭是歷史的產物。在家庭社會學研究的第一階段側重於研究家庭的起源和演化。當代家庭社會學注重於對家庭未來的研究,著力探索未來家庭的模式。
在家庭社會學的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觀點,大多是因為研究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有從社會整體角度研究家庭的,有從系統綜合性的角度研究家庭的,還有從社會關系的角度研究家庭的,等等。這些從不同角度的研究,並未在體繫上形成有重大分歧的學說或學派。家庭社會學的不同學說,較多的情況是觸及到它的理論研究,在家庭理論上出現分歧。
制度論
從控制個人行為的社會規范來研究家庭,分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種。宏觀研究是探討家庭制度在不同社會中的特徵及其變化趨勢,微觀研究是剖析家庭成員間的行為規范的變動。
結構功能主義
家庭社會學中影響較大的流派。它從家庭和社會的相互影響中研究家庭。認為家庭是具有穩定性的社會組織,個人服從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前提。
沖突論
注重從沖突角度研究家庭。認為在婚姻和家庭關系中沖突是自然的,與其強調婚姻家庭關系中的秩序、平衡、一致或功能主義系統的存在和平衡,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沖突的規律和調解上。
符號互動論
一種受社會心理學影響較深的微觀分析理論。認為家庭與社會、家庭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象徵性的行為來溝通的;強調個人對家庭的順應,強調家庭內部的協調;認為夫妻之間的行為決定整個家庭的命運。
社會交換論
認為家庭關系或家庭行為是一種彼此交換的關系。當一方表現出一種行為時,另一方則以相應行為作為互換。掌握這種互換的度是協調家庭關系的關鍵。
發展論
認為家庭有其自身的產生、發展和自然結束的運動過程,這就是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上有不同的內容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