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夫妻如何安全度過婚姻五道難關
這些婚姻中的不和諧音總會在婚姻的不同階段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可謂是潛藏在婚姻中的顆顆毒瘤。
很顯然,夫妻要想讓自已的婚姻終老到白頭,就不得不對此倍加警惕和注意,但仍然必須要抓住重點,注意關鍵的時刻和關注原性性核心事件,因為只要是正常情況下締結的婚姻,總體上不會偏離常軌,而在幾個關鍵階段則可能出現問題,夫妻雙方尤其要注意,學會巧妙地化解和跨越。
總結並分析現實出現問題的婚姻,就不難發現以下五個時期是婚姻的難跨之坎,也就是極易導致婚姻破產的五個危險階段,在這五個階段,夫妻必須要特別警惕和小心應對。
第一道難關:蜜月期後
婚姻是熱戀的直接產物,因為愛得熱烈,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從熱戀步入熱婚,准備和籌辦婚禮、拍婚紗照、布置新房、鄰結婚證等等這些充滿刺激和新奇的事讓夫妻感情加速升級,洞房花燭夜之後夫妻正式步入婚姻蜜月期,開始了一種不同於戀愛階段的全新夫妻生活,兩人如膠如漆,所謂新人新氣象。可隨著蜜月一過,特別是到了新婚的次年,一切恢復原樣,生活開始了柴米油鹽,與新婚的甜蜜落差很大,毫無經驗和心理准備的新人極可能出現浮躁心態,特別是80後一代是崇尚個性自由和張揚的一代,對於婚姻的容忍度相對70年以前的夫妻總體上說稍有欠缺,如果處理不好,極可能在婚姻的次年就會觸礁。
第二道難關:妻子孕期
按理說,妻子懷孕對於婚姻應該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當然沒錯,但因人而異,而且整個孕期將近一年,時間不短,所以這個階段的婚姻之危主要緣於「性」,傳統觀念是一旦妻子懷孕,夫妻性生活基本終止,加之因為懷孕,妻子體態上的雍腫,這時候極可能是丈夫出軌的危險時刻,這當然主要是男人的責任,雖然這樣的男人不多,但確實存在,以前我也曾專文分析過「妻子懷孕時緣何成了男人出軌時?」,其中的原因有心理層面的,也有生理層面的,包括男人的家庭責任心和道德等。
如何應對和化解?妻子孕期居然成為婚姻危險期,這當然有點讓人接受不了,妻子受苦,丈夫卻玩婚外情,但不管是否能接受這樣的事實,這確實是現實中存在的婚姻之痛,但必須理性面對和應對。首先夫妻對孕期性生活要有科學的認識,懷孕並不等於性生活的禁忌,避開危險的孕初期和後期,並掌握好技巧,夫妻性生活並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絕忌完全禁止性生活,正當年華,誰能忍受十個月的無性生活?事實上也完全沒有必要忍受;其次要加強溝通,讓肚子里的孩子成為感情的紐帶和催化劑而不是障礙;最後,作為丈夫,要有基本的婚姻責任感和道德意識,妻子孕期婚姻出現問題主要責任在丈夫,為此做丈夫的要多作些犧牲。
第三道難關:孩子出生後
孩子出生,夫妻當然幸福到極點,可同時可能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添了一口人,而且是「小皇帝」,首先就是經濟壓力加大,其次在享受幸福的同時,心理壓力也加大,還有就是孩子的出生使得夫妻的注意力基本被孩子吸引去了,夫妻沒有了私生活,沒有了交流,性生活質量下降,所謂的「二人世界」事實已經不存在了,孩子無形中成了「第三者」,夫妻關系容易緊張、淡漠甚至茫然,常常因為孩子的問題出現吵鬧,而事實上並非完全是因為孩子的問題,孩子只是成了吵鬧的借口,弄不好會把婚姻推向死角。
第四道難關:七年之癢
隨著婚姻步入五至七年前後,進入所謂的婚姻之癢,生活的激情似乎慢慢褪去,一切看來都是那麼的平淡乏味,夫妻沒有了閑情,沒有了卿卿我我,雙方對婚姻的滿意度降到最低點,夫妻沒有了交流,沒有了溝通,愛情淡了,友情沒了,僅存的親情似乎也難於維系,有煩惱不向對方傾訴,有快樂也懶得與對方分享,這個時段,出軌婚外情形成高峰。
如何應對和化解?夫妻要學會適應婚姻的平淡,理性看待婚姻的平淡,同時要積極創造機會重找舊日的激情,除了愛情,夫妻更應加強友情和親情,當丈夫或妻子把本應說給對方聽的知心話向別人傾訴時,夫妻雙方都難辭其咎。要化不利為有利,絕忌相互的指責,彼此的寬容與理解是這個時期夫妻尤其要注意的,夫妻雙方應以最大的忍耐、最多的關懷來幫助對方,以保證婚姻平安渡過「七年之癢」。
第五道難關:人到中年
歲月不饒人,當婚姻步入二十年左右,夫妻雙方也已四十多歲,生理與身體狀況不可避免發生一些變化,妻子進入更年期,極易變得煩躁,性格甚至有點偏執,一方面懼怕年華老去,另一方面擔心自已的魅力失去,同時丈夫精力也有所下降,精力不再充沛,事業也似乎到了頂點無法繼續創新取得新的突破,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影響中婚姻的質量,處理不好,婚姻也極可能在這個時候翻船,雖是老夫老妻也應特別注意。
結語:戀愛可以短暫美麗,如電光一閃;婚姻卻必須切實平淡,似細水長流。這是愛情的法則,是婚姻的真諦,值得每對夫妻細細體味。婚姻是夫妻一輩子的事業,要付出努力去經營,婚姻正是在夫妻攜手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難坎之後才越發豐富有內涵,才越發顯現白頭到老的彌足珍貴,婚姻也才散發出她真正的魅力。
②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好詞佳句
人活一輩子,誰會沒病沒災。
誰沒個三長兩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準備總被沒准備好。聰明人做事都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愛不是我多有錢,有多麼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給你。
關鍵時刻,替你擋風遮雨。就算是你不是我的兒子,就算再罵你,你餓了還是要給你買面吃。
在時代和個人的種種不幸中,我卻看到了生活的種種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寫作和回憶里,不僅可以無限次重復生命,還可以選擇生存的方式。因此,閱讀和回憶無異於重活一次,可以填補生命的遺憾。
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比眉毛長。
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愛不是我多有錢,有多麼大的智慧和成就,而是我把一切給你。
關鍵時刻,替你擋風遮雨。 在時代和個人的種種不幸中,我卻看到了生活的種種幸福。
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比眉毛長。
「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帶來的味道總是相伴而至,有時這個味道重點,有時那個味道重點,這樣才真實。質朴之人,秉持真性情之人,不是一定什麼都看得開,不是一定什麼都做得對,不是一定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但是生活在他們眼裡,就像他們的性情一樣真,他們的生活中有所守護,有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的生活即使無奈,但總是有一種可以用來面對無奈的幽默,生活的種種不幸中總會彌漫人性的暖意。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人活一輩子,誰會沒病沒災。誰沒個三長兩短?遇到那些倒霉的事,有準備總被沒准備好。
聰明人做事都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就算是你不是我的兒子,就算再罵你,你餓了還是要給你買面吃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寫作和回憶里,不僅可以無限次重復生命,還可以選擇生存的方式。
因此,閱讀和回憶無異於重活一次,可以填補生命的遺憾。 ——余華《許三觀賣血記》 「其實你們媽不是他們要批鬥的,你們媽是去陪著那些走資派、那些右派、反革命、地主,你們媽站在那裡也就是裝裝樣子,你們媽是陪斗,什麼叫陪斗?陪斗就是味精,什麼菜都能放,什麼菜放了味精以後都吃起來可口。」
《許三觀賣血記》讀書筆記1.作者簡介:余華,浙江海鹽人,1960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父母遷居海鹽縣。
中學畢業後,因父母為醫生關系,余華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進入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從此與創作結下不解之緣。余華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華在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是中國大陸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並與葉兆言和蘇童等人齊名。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門遠行》、《世事如煙》,和長篇小說《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及《戰栗》。
余華自其處女作《十八歲出門遠行》發表後,便接二連三的以實驗性極強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之間引起頗多的震撼和關注,他亦因此成為中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人物。事實上,余華並不算是一名多產作家。
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長篇加在一起亦不超過80萬字。他是以精緻見長,作品大多寫得真實和艱苦,純凈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密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實。
余華曾自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
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2.主人公及關系:許三觀:男主角,自始至終貫穿整個故事,從故事的一開始便和同鄉學到了賣血這一發財之道,在其以後的生活中,每當家中發生變故時,他便會「重操舊業」——通過賣血來使親人和自己度過艱難,這條途徑幾乎成為了他克服一切困難的必勝法寶。
作為在這篇小說中作者要重點刻畫的人物,他具有典型的中國式男人的特點:平時罵妻打子,但在危急時刻總是充當家庭的頂樑柱,而且不時表現出父親、丈夫的溫情。他人性中的純真始終淹埋在愚昧的悲劇意識里。
其實他不是一個人,從他那朴實的不正常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代表著很多那個年代的中國人。許玉蘭:許三觀之妻,年輕時被人稱為「油條西施」,是一個那個年代隨處可見的家庭主婦:沒有多少知識,慣於撒潑罵街,但又勤樸持家,用自己的精打細算使一家人得以度過三年災害的困境。
許一樂:許三觀的大兒子,也是三個兒子中許三觀所最喜愛的。卻因為長相與許不像,而被所有的人都指為是何小勇的兒子。
因此,這個孩子從被流言蜚語集中的那一刻起,就註定生活將不會平坦。何小勇:許玉蘭的第一個男朋友,在她結婚後,曾經與其發生了一次關系,而這也成為世人指認一樂為何小勇的兒子的佐證,和許何兩家不和的本源。
3.情節:這篇小說主要以許三觀的十次賣血為線索,貫穿了整個故事。第一次:出於好奇,與同村的根龍和阿方一起賣血,買後用這第一筆「賣血金」取了親成了家;第二次:以了用石頭打破方鐵匠兒子的頭顱,鐵匠率眾將許三觀家「洗劫一空」,為了贖回自己多年得經營和物品,買血;第三次:為了「報答」同廠女工林芬芳對自己的好,賣血換錢買補品去給她養病;第四次:這時正是大躍進時代,人們過著動盪飢餓的日子,他們一家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為了全家能夠吃上一頓好飯,他決定再去賣一次血,並通過這一次的賣血錢讓包括一樂在內的全家人吃到了可口的面條;第五次:為了能讓在鄉下插隊的二樂能夠早日回城享福,只能賣血請客。
這次賣血,他看到根龍的死,他體味到自己內心的悲涼與恐懼。可是他還是要賣血的。
血是他的生命,可生命中註定還有比生命更真貴的東西:愛。他愛他的每個兒子,這恰是他光輝燦爛的地方。
第六至十次:這五次是整篇小說中的最高潮部分,許三觀為了給在上海治病的一樂湊起醫療費,一邊前行一邊賣血,途中他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因為賣血而差點喪命。4.藝術特色:作者在文中以一種原有的冷靜來關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關注普通人生活的艱難、苦難,從冷靜中透露出極強烈的悲憫之情,給讀者內心最深處以強烈的撞擊。
另外,作者的獨語不常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對白,人物重獲主體性,自由地在文本中表現,完全不受制於敘述者,敘述者從文本淡出,成為一名旁觀者。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篇小說的的非理性。
小說的開頭就具有強烈的非理性色彩。農民依賴土地為生,然而土地卻不再給農民以豐衣足食的心理和現實的保證,從而使能否「賣血」成為衡量體魄甚至娶妻生子的標准。
許三觀娶妻之舉也並非在理念計劃之中,而是在拿到錢後的突發奇想,並採取了怪異的求婚方式--請素不相識的許玉蘭吃飯,飯後計算出給許玉蘭花用的錢數「總共是八角三分錢」,緊接著就理所當然地提出「你什麼時候嫁給我」。而玉蘭父親的允婚則基於兩點原因:一,許三觀的錢比何小勇多:二,雙方都姓許,女方的香火亦可以延續。
許父完全無視自己女兒的主觀意願,然而這一非理性方式又恰恰是中國傳統的成規慣例,沒有人會對這一情節的真實性表示懷疑。至於涉及到各種政治運動,這種荒誕和非理性更是比比皆是:五八年大煉鋼鐵,絲廠建立小高爐,毫無用處的鋼渣被做為「戰果」加以炫耀;個人的炊具米糧均被收沒,人頭洶涌擠吃公共食堂,戲。
母親是疲憊中的一杯龍井,當你軟弱無力時,只消幾口就是你神清氣爽。
母親是煩惱中的一曲古箏,當你義氣消沉時,優雅的旋律一飄盪,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親是黃集中的一朵鮮花,當你落寞惆悵時,看一眼滿目青翠,聞一下香沁心脾,心裡得到恬適不會孤單。
母親是挫折中的陣陣清風,當你驚惶傷心時,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零亂的思緒。 母親是困難中的一根拐杖,當你腳步蹣跚時,幫助你找好重心,支撐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我看見深邃的宇宙,蔚藍的地球; 我看見神秘的希臘,浪漫的埃及; 我看見雄偉的長城,我美麗的家。 我看見深邃的宇宙,蔚藍的地球; 我看見神秘的希臘,浪漫的埃及; 我看見雄偉的長城,我美麗的家。
排比句欣賞。 (1)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2) 花開,蟬鳴,葉落,雪飄。
(3) 當手指跳躍,風兒便不再悲傷;當黑白流淌,思緒便將痛苦遺忘;當旋律激揚,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 4)輕輕搖擺的柳絮像是你飄逸的長發;那閃閃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邊的一抹紅霞像是你溫柔的唇;那霏霏的細雨像是女兒對媽媽您無盡的思念。 5)要燃放瞬時的煙花不難,難的是將這剎那的燦爛永恆定格在夜空;要鼓起一時的勇氣不難,難的是將這不滅的鬥志維持一生;要獲得片刻的歡愉不難,難的是笑到最後. 6)當三閭大夫抱著石頭與江水相擁,當西楚霸王自刎時的鮮血染紅了整片夕陽,當普羅米修斯裸著身體被巨鷹啄食,當拉奧孔扭曲著身體仍想保衛自己的兒子,歷史的悲風中發出陣陣悲鳴,但他們生命的結尾卻那麼響亮有力,數千年來仍叩擊著人們的心靈,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絕唱! 7)一個人不能貪圖安逸,一個民族不能貪圖安逸,一個國家不能貪圖安逸。
貪圖安逸的人註定是玩物喪志、無所作為的;貪圖安逸的民族註定是沒落的,沒有活力和創造力的;貪圖安逸的國家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勢必被淘汰被拋棄。 8)風,從水中掠過,留下粼粼波紋;陽光,從雲中穿過,留下絲絲溫暖;歲月,從樹林中走過,留下圈圈年輪……那麼朋友,我們從時代的大舞台上走過,又該留下點什麼呢?我們應當留下青春的驕傲,尋夢的足跡;我們應當留下真我的風采與個性的張揚,我們應當留下無悔的演繹和星光的燦爛! 9)人們在同樣的時間里奔跑,錯過了桃花送走雪花春風喚醒田蛙的春,錯過了浪花裂開心花荷蓋展開青霞的夏,錯過了稻禾沾滿金露樹木寄走一封封枯葉的秋,錯過了山坡覆白雪水面凝銀冰的冬。
人們應該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景色中踱步,讓一個個腳印有翡翠的韻腳金銀的注釋。這才是我們的世界。
10)那是張騫「鑿空」的駝鈴陣陣,那是蘇武牧羊的忠潔剛烈,那是昭君出塞的黃沙漫漫,是衛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獵獵,是岳飛拔劍戟地,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是鄭和下西洋的浪花飛舞,雄心勃勃。 心靈—— 心靈是一方廣袤的天空,它包容著世間的一切;心靈是一片寧靜的湖水,偶爾也會泛起陣陣漣漪;心靈是一塊皚皚的雪原,它輝映出一個繽紛的世界。
痛苦—— 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進的路途中滿是坎坷;痛苦是無人理解的悲哀,無助的面對一切挫折;痛苦是心靈最深的折磨,無淚且無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沒有的表情,是煩惱中的惡魔。 愚蠢—— 愚蠢是一種天生的無奈,是一種後天的懶惰,是一顆自己種下的惡果,是一條好果實中的蛀蟲。
謊言—— 謊言是一隻心靈的蛀蟲,將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謊言是一個深深的泥潭,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謊言是一個無盡的黑洞,讓人墜入罪惡的深淵萬劫不復。 陰險—— 陰險,是一條披著羊皮的狼,干著不見天日的勾當;陰險是善良的公敵,嫉妒的朋友;陰險是一座心靈的冰山,讓人透過清澈感到的是陣陣的寒意。
自私—— 自私是一面鏡子,鏡子里永遠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塊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見別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層玻璃,看上去透明,卻始終隔開了彼此的距離。
是本很感人的小說,建議還是自己看看,總有觸動的。
王安憶評《許三觀賣血記》
余華的小說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卻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違反那麽一點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麽一點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比如許三觀,倒不是說他賣血怎麽樣,賣血養兒育女是常情,可他賣血喂養的,是一個別人的兒子,還不是普通的別人的兒子,而是他老婆和別人的兒子,這就有些出格了。像他這樣一個俗世中人,綱常倫理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卻最終背離了這個常理。他又不是為利己,而是問善。這才算是英雄,否則也不算。許三觀的英雄事跡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麽的,上不了神聖殿堂,這就是當代英雄了。他不是悲劇人物,而是喜劇式的。這就是我喜歡《許三觀賣血記》的理由。
讀著許三觀的故事,我們所受的苦就真的變成沒有甚麽大不了,也不是觀看別人的痛苦所帶來的安慰感,而是終於能尋回失落了的人性。《許三觀賣血記》看得最令人痛心的不是後半部主人公不斷賣血救子的悲情,而是前半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折騰。也可以說,這種夫妻親子之間的無謂折磨多少是來自貧窮與愚昧,但故事又告訴我們,許三觀在更磨人的文革,一家人反而能在支離破碎的生活中重新整合起來,把家庭批鬥會變成了團結大會,自此許家五口的愛固若金湯。
許三觀發現許一樂不是自已的親生骨肉,由疼愛變極恨,由極恨變最愛,當中有一個醒悟的過程。很難得才再把許一樂當成親生子的許三觀,願意讓許一樂在何小勇病危時再認一次何小勇做爹,叫許一樂為他的生父喊魂,是因為愛,也是小說最觸動我的地方。恨,是痛苦的根源;無恨,才是終極幸福。
在余華的作品中,《許三觀賣血記》是比較特別的一部。
余華自言,他的作品「都是源於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系」,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一直「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這也是他之所以那麼迷醉於描寫暴力和死亡的原因所在。
在《活著》中,余華雖然有意緩解了與現實的緊張關系,描寫人以達觀的態度去承受苦難的能力,但接踵而至的死亡所凝聚的巨大暗影卻表明他並沒有完全擺脫過去的寫作習慣。《許三觀賣血記》則不同。
這部作品雖然也是寫一個人充滿艱辛和困苦的生命歷史,從個人的命運遭際管窺社會和時代的浮沉變遷,但其基調卻並不顯得沉重抑鬱,而是相當的輕快。暴力與死亡的陰影盡管仍然飄盪在作品中,但它們已不再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敘事也不再是奔向死亡而去的不可逆轉的過程。
樂觀、幽默和堅韌的生活作派幫助許三觀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雖然這是以失去象徵著生命的「血」為代價的,但流失的「血」畢竟是戰勝了一切困厄和死亡,它並沒有白流。《許三觀賣血記》的「輕逸」風格在敘事藝術上有淋漓盡致的表現。
小說第18章交代的是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倘若以正面強攻的姿態去敘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恐怕得要靡費許多筆墨,且極可能會由於頭緒紛繁,反而不得要領。
余華卻是舉重若輕,巧妙地通過許三觀對許玉蘭宣講的一套「吃食堂經」,而把那個充滿了鬧劇色彩的荒誕年代活脫脫勾勒出來。從大煉鋼鐵到挨家挨戶砸鍋收米,從敞開肚皮吃大食堂到一個個食堂被迫關門熄火,一出歷史悲喜劇就這么通過許三觀輕描淡寫的幾番話,而盡顯其癲狂迷亂的本質。
能在不動聲色的家常閑話中展現歷史風雲的卷舒,誰能說「輕逸」就一定會流於浮滑呢?唯因其筆調之「輕」,這一段歷史才愈益顯出其不可承受之「重」。這一章在節奏上的把握也值得稱道。
前五段都以「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開頭,形成了一種敘事上的重復,然而重復中卻蘊含著變化,五段話的長度越來越短,給人造成一種加速前進的感覺。最後卻是奇峰突起,以「許玉蘭說」一段嘎然收尾。
這樣一種敘述方式就好比是一道水流從高處沖決而下,一路越過五道水閘,最終卻撞在一道堤壩上,瀠洄盪漾,天光雲影俱在其中。如果說第18章是以虛帶實的輕捷曼妙的一筆,那接著而來的第19章則因必須正面描繪「飢餓」,故而對作家構成了更大的挑戰。
換成一個嚴謹而本分的作家,也許會滿懷悲憫之情,去精細地刻畫飢餓給人們造成的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創傷。但余華卻別出機杼,他沒有去正面描繪「飢餓」的肆虐,而是把它變成了對主人公的樂觀精神和生活智慧的一曲頌歌。
這一章的前半部分寫許玉蘭如何在平時做飯時省下一把米,從而積攢下兩小缸米,使全家得以度過最艱難的飢荒日子。這一部分也是許玉蘭這個人物在整部作品中最為出彩的地方。
這位普通的市井婦女所具有的那種居安思危、精打細算的生活智慧,與其說是出自個人對於將來可能降臨的災難的未卜先知的敏銳直覺,倒不如說是來自於一代代人對於歷史經驗的慘痛總結。正是在這里,中國歷史暴露了其循環往復、不斷重演的可悲的一面。
所以,在這個細節里,其實寄寓了歷史的沉痛。這一章的後半部分著重表現許三觀在面對飢餓時的樂觀和幽默。
為了盡量減少身體能量的消耗,許三觀一家人除了早晚兩次喝玉米稀粥之外,其餘時間都躺在床上,不說話也不動。在許三觀過生日的這一天,看到三個孩子竟餓到連甜的味道都不知道了,許三觀不免感到心痛,於是想到用嘴巴給自己的家人每人做一道菜。
他繪聲繪色地描摹了每一道菜的製作過程,這些菜雖然都只是極普通的家常菜,卻引出了一片響亮的吞口水的聲音。這場虛擬的「盛宴」既激起了許三觀一家人的生存慾望,也直接導致了許三觀的第三次賣血。
在這個精彩的片段里,同樣出現了敘事的重復。一樂、二樂和三樂都只想吃「紅燒肉」,許三觀便把做「紅燒肉」的過程重復描繪了三次。
在這里,重復拖慢了敘述的速度,卻使許三觀們的「想像」因而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從而加倍地反襯出「現實」有多麼的艱難。《許三觀賣血記》「輕逸」的敘述風格不僅體現在對速度和節奏的精準把握上,也體現為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
在整部小說的最後,因為年輕的血頭不準他賣血,許三觀憤憤不平地對許玉蘭說:「這就叫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比眉毛長」。這句話頗能代表整部小說的語言風格:在粗俗中見優雅,在油滑中見凝練,字里行間都洋溢著市井的歡樂與狡黠。
在如此輕快的語言的映照下,歷史與現實的「沉重」便不免露出了蠢笨之相。這就是「輕逸」的勝利,在它嘲諷的笑聲里,荒誕的歷史變成了一根漂浮在時間河流中的羽毛。
從沒有讀過這樣的小說,真實而又平淡。
小說幾乎沒有什麼的明顯的高潮,但是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感覺。人物性格似乎簡單,但是又如此的矛盾,有些情節可以說是很可笑,但是又覺得也許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人性和劣根性。
許三觀和徐玉蘭的糊塗婚姻僅僅是因為可笑的八角三分錢,但僅僅因為如此何小勇就曝露了自身的無情與自私;當許三觀知道徐玉蘭的不貞時氣急敗壞,一反常態,不再唯妻子命是從,看著方鐵匠搬自己家東西幫忙不說還更賣力氣,對於養了九年的一樂,心情十分復雜,愛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終走不出他是別人兒子的陰影。而徐玉蘭的心情呢?到底他已成為這一家的女主人,她可以在不為婦之前,痛快的花掉八角三分錢,但是在嫁給許三觀後,她比誰都會過日子,大聲的對菜販砍價還肆無忌憚的挑選每一顆菜,未雨綢繆平日攢米,以備不時之需,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很賢惠的女人,但是也許她的遺憾就是她經常說的那句話,不知她到底造了什麼孽,讓她承受如此之多,她犯了女人的禁忌,也許當初她有把握嫁給何小勇的,並不知道會有一個許三觀出現,於是她接受了來自何小勇的引誘,不貞成為她生命中揮之不去的烙印,愧疚,罪名,批鬥,一樂的怨恨,她承受了太多,接受了太多的懲戒。
但她卻保守了一個秘密,一輩子都沒有說出真相,她一口咬定是在婚後出軌,甚至都已經承認一樂不是許三觀的兒子,去不肯交代自己的第一次送給了何小勇,也許考慮到許三觀,自己的丈夫最大的承受力就是此種程度吧! 說說他們的兒子吧!我是最喜歡一樂的,是長子的原因吧,他特別的懂事,對於二樂三樂,他很有當哥哥的擔當,三樂被打,找二樂幫忙,後來又拉來了一樂,一樂贏得很睿智。一樂是許三觀的得力助手,許三觀對一樂說:如果你是我的親生兒子,我最喜歡的就是你。
看了讓人心酸的一句話,一樂從九歲就開始承受著這種本不應由他承受的壓力,當許三觀說他不是親生兒子時,當一家人都去勝利飯店吃面條,而一樂只能吃一個沒有手掌大的地瓜時,他的心有多疼。當找何小勇做親爹時,何小勇打他,罵他,他只能一路向西,他傷心難過,沒有人是他親爹,最終他回到了許三觀的身邊,許三觀對於一個養育了十幾年的孩子,還是動了惻隱之心,也許真正的親情並不來源於血緣關系,而是熟悉,習慣而已,一樂很孝順,除了許三觀的話誰的話都不會聽,許三觀不計前嫌讓一樂為慘遭橫禍的何小勇叫魂,那一幕,一樂和許三觀一個屋上,一個屋下,他們的對話感染了我,那才是父子之情。
再說二樂,個人認為二樂是很八卦的,呵呵。哪裡有事兒他哪裡到,也許是那種年齡,他專門打聽一些沒用的事兒,無意間又跟別人說,消息多半是很可靠的。
三樂呢,有點兒傻,但是是最幸福的一個吧,小時候是狗都閑的年齡是,大家都對他說:三樂走開。長大一點還沒有脫離傻氣,總是傻傻的笑,沒有什麼主見。
最後我還是要說許三觀的,許三觀一次次的賣血,每次都可以賺35元錢。有兩三次我是很感動的。
第一次是為了一樂還方鐵匠錢,第二次是為了請二樂的生產隊隊長吃飯,還有就是為了給一樂治病,連續買下賣血的情節。最後一次賣血是很有深意,很有餘韻的,還透著一種悲哀。
沈血頭嘲笑許三觀的血只能賣給木匠當油漆,許三觀久久不能釋懷,他頓時認為自己已經太無用了,他用賣血的錢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災荒,而此時已沒人要他的血,如果再有飢荒他要怎麼辦呢?最後的鏡頭是這樣的徐玉蘭帶許三觀來到了勝利飯店,吃了三次同樣的黃酒和炒豬肝兒,兩人相濡以沫,夫妻情深,沒有了年輕時的吵吵鬧鬧,也許他們並沒有存在過什麼愛情,但是此情更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