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婚姻是什麼季節出現的

婚姻是什麼季節出現的

發布時間:2024-09-17 07:44:32

① 婚姻的真諦是什麼愛情和婚姻不一樣嗎

婚姻的真諦

認識了婚姻的「抉擇真諦」的人才應該結婚。

婚姻的抉擇真諦是──決定成婚時,明知極可能會有更好的人出現,但是此時此地此生,我就是選擇了你。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樹林里的兩只鳥,不如手裡的一隻鳥。

眼前即可掌握的小小幸福,大過未來不可測、不可知的機緣。

當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幷不是因為他(她)最好、最漂亮、最有錢、最能幹……而是因為他(她)是現在最適合我的人。即使有更好的人出現,仍然不會改變。這輩子,有了你我就滿足;現在我接受了你,以後你會怎樣,我會如何,也都認了。這正是選擇的真諦。

你可以繼續干挑萬選,繼續等待前世冤家,等自己更有錢、更有智慧、更懂得看人時才結婚,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妨做這樣的選擇題──在50歲時與最理想的人結婚,在30歲時與次好的,甚至只是還可以的物件結婚,你會如何選擇?

這兩者之間極重要的差異,不是十全十美與七全八美的條件距離,而是50歲與30歲之間,整整20年的歲月成本。

如果你認為生命價值高、時間寶貴,在婚後多年發現有更好的物件出現時也不後悔,那表示你早己踏實地開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幷且從中得到了相當的收獲與喜樂。

當你心動又想行動,情緒正在最佳狀況,對婚煙有了正確認識及心理准備時,就可以結婚了。而這時的物件是不是今生最好的,根本是個看起來很實際,其實卻很可笑的問題。當你具備結婚的身心成熟條件,無******和誰結婚,都有可能組成幸福家庭。當你全然肯定自己想結婚及經營婚姻時,七全八美的物件就是最好的候選人。

在寬廣的未來森林裡,也許會有無數只孔雀可以和你結姻緣,可是你寧願選擇眼前的唯──也許只是母鶏或小麻雀,但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彼此義無反顧、全力以赴地去經營婚姻。

對許多黃臉婆和白發王子而言,和對方一起成熟、一起老去,就是一種幸福。對方是不是最好的,根本不重要;外面是不是有更好的,他們也根本「看不到」。這正是婚姻的庄嚴與美妙,婚姻不是條件的比較,而是選擇的藝術。婚姻是彼此在適合結婚的季節里,瀟灑地做唯一不二的選擇。

最後,讓我們重述一下那個耳熟能詳的老故事吧。

有一個人浪跡天涯,堅持要找一個最完美的人結婚。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他找到了。可是,他仍然沒有結成婚。因為,那個最完美的人告訴他,她也正在尋找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啊。

許多人不成婚,許多人結了婚,仍然得不到幸福,只因他們不值得天時、地利、人和的鐵律,不懂得選擇的藝術。

如果我們懂得選擇的藝術,就知道誰是那個最好的,就懂得婚姻就是生命中最大的─次創意選擇。而這些都得由你自己決定,由你主動去發現。

不浪費生命,不磋砣時間;勇於選擇,樂於創造;就是婚姻的藝術。

② 詩經里婚禮習俗

1. 內婚制
"內婚制",就是群婚中的血緣婚,是同一血緣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詩經》所處時代正是我國從氏族社會走向階層社會一個過渡性時期,血緣的內婚制已基本上瓦解,而比較落後的蠻夷之國如楚、齊等國的貴族,仍然保存著這一風俗。詩經中的《南山》就是內婚制這種特殊婚姻制度的反映,從詩中能夠讀出齊襄公與其同父異母妹妹文姜之間的戀情。

齊國統治者將手工業作為立國之本,所以一邊鼓勵發展農業,另一邊組織婦女從事織作。婦女們在經濟上取得了獨立,就有不出嫁的習俗和自由,但也可以自由地選擇對象,,包括自己的兄弟在內。齊國當時的一種婚俗是長女不嫁,因為這些長女能夠自力更生,但根本原因是當時貴族間流行"內婚制"。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2. 媵婚制
"媵婚"是西周時出現的一種陪嫁制婚姻形態,指新娘出嫁時,必須以這位新娘的妹妹或侄女、侄子陪嫁。其陪嫁人員也有明確的次序,新娘有妹妹者,必須以新娘的妹妹陪嫁,新娘沒有妹妹者,則必須以新娘的侄女陪嫁,妹妹、侄女均沒有者,則以新娘的侄子陪嫁。

天子娶妻,必須有三個諸侯國均送女陪嫁天子之妻,而且每個諸侯國必須要有三個女子陪嫁,加上天子之妻所在國的陪嫁女子,就有十二個女子陪嫁。這種媵婚制度顯然違反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在西周、春秋時期卻也已經制度化。

探究其原因,首先,這種"媵婚"制是原始的群婚制和西周以來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結合的產物。同時,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男子在社會中的作用增大,地位提高,對女子就有了諸多限制,要求自己的妻子絕對忠於自己。但丈夫掌管家庭的財產大權後,卻可以擁有多名配偶,逐漸形成一夫多妻制度,春秋時期的"媵婚"制度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其次是宗法制度的影響。西周以來,血緣宗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財產的繼承權在自己的血緣內順利代代相傳。媵婚制在客觀上可以保證嫡長子繼承製這種血緣傳承製度的順利實施。

媵婚制這種婚姻形態在《詩經》中也有反映。如《韓奕》這首詩就描寫了韓侯娶妻時,陪嫁的女子多得像彩雲一樣,緊緊跟隨他的後面,也表明了諸侯地位顯赫。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3. 收繼制
"收繼制"也叫"烝報收繼制"。因實行收繼制時要祭祀祖先,以希望在心靈上得到安慰,故此稱。

"烝婚"是指父親死後,兒子娶庶母;"報婚"是指兄長或者叔叔死後,弟弟娶寡嫂,侄子娶嬸母。也就是說寡居的婦女可以由原丈夫的親屬收娶為妻子。

詩經中《牆有茨》雲:"牆有茨,不可埽也。"收繼制是在當時社會被人們所公認的一種家庭制度,是符合周代當時道德的婚姻形式。

首先,這是家族或國家立宗種與繁殖人口的需要。在宗法禮制社會里,男女婚姻宗旨就是傳宗接代,維持本宗族人口的繁衍,後繼有人。另外,這是外交、政治聯盟的需要。春秋時期,稱雄爭霸,此起彼伏,為鞏固本國的地位,國與國之間往往以婚姻為手段,建立聯盟以提高增強國家地位。

《詩經》體現的古代婚姻愛情觀
一、"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觀念

《詩經》中談到男女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詩篇很多。首先是與男女相遇、約會有關的詩。如《鄭風·野有蔓草》篇中講一對男女在野外因邂逅而產生了戀情。

其次是表達自由與相思。《鄘風·柏舟》記載了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呼喊。《詩經》中的第一篇《雎鳩》描寫某一男子對一女子的相思之情。戀愛是自由的,如果一方不中意對方,也可以拒絕,如《詩經·召南》中的《行露》篇就描寫了一位女子拒婚時的情況。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觀念

《詩經》時代是禮樂時代,禮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婚禮則是禮制中十分重要的。所以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當男女到了合適的婚嫁年齡,要由媒人介紹。《詩經》中不同詩歌都表達了對媒人的重視。如《衛風·氓》篇中就有因為沒有良媒,所以不能成婚的情況:"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除了媒人之外,父母的態度也是婚姻是否能成的關鍵。《齊風·南山》篇中講娶妻時應當么辦,"必告父母。"《鄭風•將仲子》也有類似描寫,這首詩細膩的表達了姑娘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向愛人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詩經》中存在的婚姻愛情觀念,反映了婚姻和戀愛自由,男女間可以不受干擾的戀愛,但不得不說同時也存在著婚姻由父母長輩做主的現實。兩種觀念看上去矛盾,但實際上共存。

這種矛盾,也反映出西周至春秋時社會發展的復雜。周王朝實行教化,所以婚姻由長輩做主這種觀念被社會廣泛接受;但民間有原始社會的遺風和人類追求自由的本能,就使自由婚姻的情況出現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三、"門當戶對"觀念

"門當戶對"就是指男子和女子出身要一致,出身良賤不同的男女不得為婚。

《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里的"君子"並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貴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貴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門當戶對。

《衛風•碩人》先從庄姜的身世寫起,體現她的身份與衛侯相配。

四、"嫁娶及時"觀念

古人對於婚期、婚時、婚齡都是頗為講究的。《衛風•氓》中"秋以為期"就是說女子與氓約定以秋天為婚期。《邶風•匏有苦葉》的"士如歸妻,迨冰未泮"也說明婚嫁是在秋冬時節。秋冬是收獲之後較為空閑的日子,並且此時人們經濟上相對寬裕,因此選擇在秋冬時節舉行婚禮是合乎情理的。

在周代,男子的適婚年齡在二十到三十之間,而女子的適婚年齡在十五到二十之間。實際上,當時人們普遍實行早婚,因為早婚才可早育以繁衍後代增添勞動力。因此當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父母親友就要開始為其婚事做准備,而未婚男女也會抓緊時機尋找意中人。

《詩經》中《召南•摽有梅》篇便是最好的證明,詩篇寫待嫁女子見梅子成熟落地,感嘆青春去不復返,希望有男子能勇敢地向自己求婚。

閱讀全文

與婚姻是什麼季節出現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廊坊蘇杭哪裡美女多 瀏覽:364
嘉興婚姻法律師怎麼收費 瀏覽:553
怎麼樣才能把文學變成事業 瀏覽:670
納涼的精彩故事有哪些 瀏覽:105
什麼樣的家庭是闔家幸福 瀏覽:106
婚姻怎麼選都是錯英文 瀏覽:628
美女最多的行業有哪些 瀏覽:845
個人健康記錄phr是什麼 瀏覽:608
頭發健康密碼是多少 瀏覽:72
婚姻裡面最害怕什麼 瀏覽:891
斷頭婚姻有哪些生肖 瀏覽:168
愛情里的救星代表什麼 瀏覽:978
1956愛情暗語什麼意思 瀏覽:514
核酸檢測後多久在健康寶上顯示 瀏覽:80
印度美女為什麼很漂亮 瀏覽:793
婚姻中的男人靠什麼掙錢 瀏覽:237
塗磊談婚姻怎麼經營 瀏覽:378
幸福不知哪個先來 瀏覽:616
做夢夢到上段婚姻是怎麼回事 瀏覽:72
什麼節日都沒有自己下廚來的幸福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