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有些人考上公務員後一兩年就想辭職
任何行業都存在「圍城」效應,進之前把崗位想像的非常美好,自動打上了美白、美顏的特效,等入職後,才發現這個不如意、那個不如意,真是「XX嫌人丑」。
而且一兩年辭職的人群也值得分析,以剛出校門進入體制的應屆生為主,反而經過社會毒打的「社會人」對崗位滿意度高一點,辭職的人少一點。
近些年也接到過許多打算辭去公職人的咨詢,我大致歸納為以下幾點原因,這些對想考公的同學也有借鑒與參考。大部分辭職的原因在於崗位選擇考慮不周,公考崗位選擇真是要寧缺毋濫,「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
一、盲目報考異地崗位
可能因為家鄉沒有適合崗位,或者崗位受限,或者急於上岸,聽信了所謂的「先上岸再擇崗」的觀點,隨便報名了異地的崗位。
考生盲目到什麼程度呢?大部分人報名前連報考地都沒去過,更不了解當地的經濟和社會情況,甚至連點開某度地圖,看看當地實時街景都沒有。等一入職,兩眼一抹黑,原來環境這么差,悔之晚矣。
另外也要對公務員的工作有清醒的認知。公務員已經不是「一份報紙、一杯茶坐一天」的清閑職業,大部分上岸的年輕人,往往是機關里有生力量,要承擔絕大多數的工作任務,這需要考生做好心理准備,不要抱著「考公養老」的想法,否則也會輕易選擇辭職。
四、嫌收入太少
雖然近幾年公務員待遇不斷改善,但在大多數地區,公務員收入只能算當地收入的中等水平。像東北和中部某些省份,公務員月收入只有三四千,算上年底的錢和公積金,全年總收入也只有5-7w,現在物價和房價不斷上漲,這樣的收入只能算小康,稱不上高收入,完全靠自己買房也困難。
如果是二三本的學生,對這份收入接受度高一點,但985、211名校生或研究生,考入公職後,對比企業上班的同學,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
多年前曾聽過一位正處級領導講述自己的心理歷程,她的同學有年入百萬的高管、有事業有成的企業家,面對別人收入是自己幾倍、幾十倍,這位領導也產生過困惑,同一所大學畢業,而且在學校的時候,自己是同學里學習表現最優秀的,為什麼今天差別這么大?
還有一些在企業上班的考生,聽信了公務員高收入的謠言,興沖沖考進去,發現收入腰斬,無奈選擇了辭職。四年前有個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女生,考入了某局,結果發工資的時候大失所望,努力學習刷題,終於考上公務員,一個月只有四千多?由於要坐窗口,工作強度也不比事務所輕松,忙的時候還要加個班,這樣一對比,工作不輕松,收入腰斬,就非常的後悔。
考公之前先了解一下當地公務員的收入,總體來說,收入低的省份5-7w(包含公積金等所有收入),如東北等地區;收入多的地區如江浙滬、成都、昆明、珠三角等地,收入在15-35w之間;其他省份在10-15w之間。結合自己家庭情況,還有可以選擇的工作,考慮是否要考公務員。特別是一些應屆生,可選擇的工作年收入在20w以上,且有比較好的上升空間,要謹慎報考公務員,不要聽信謠言「公務員錢多」而輕易報考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