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年無性婚姻老公也沒出軌(但這種婚姻不會出軌)
01
葉女士,38歲,有一個五歲的孩子。葉女士是我的一位長途訪客。一開始她找我是因為「性冷淡」。
她跟我說了困擾她多年的婚姻模式。—— 家庭穩定,和先生感情也不錯,只是:沒有性。
這種「沒有性的愛」的模式很有代表性。
身邊很多朋友都跟我說過這件事。甚至因為太普通,似乎給人一種沒有大問題的錯覺。
由於長期的協商,我們有機會認真審視這種普遍的婚姻模式背後發生了什麼。
事情是這樣的。葉女士的自述:
她和丈夫關系很好,但她就是不想做愛。
在性方面,葉女士沒有興趣。她總是試圖強迫自己,滿足丈夫,盡最大努力履行作為妻子的職責和義務。
除了「性」,她認為自己很愛丈夫,很依賴他。
在生活中,她的整個身心都在丈夫和家庭中,她會盡一切可能照顧好丈夫。
葉女士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從未與其他異性有過任何親密接觸,也從未出軌過,從未發生過感情出軌。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全心全意愛老公,為什麼還要排斥和老公發生關系?
02
在她的意識里,這種感覺很奇怪,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她只能怪自己「性冷淡」。
所以當她找到我的時候,她在想 解決自己「性冷淡」的問題 .
在前五次的信息收集和評估中,我們討論了很多基本信息,包括:目前的煩惱、父母的情況、父母的婚姻狀況、拜訪和成長的過程,以及與丈夫相處的細節。
談及與父母的關系,葉女士淡淡地說:我們的關系挺好的,我的原籍也不錯。
作為一個動態導向的咨詢師,這句話有兩點,瞬間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這句話很籠統。
南希麥克威廉姆斯曾在《理解人格結構》說過: 來訪那些高度概括的背後,一旦展開,往往「有一個史詩」在等著我們;
二是「我家出身尚好」,這是一個過於絕對的表述,帶著淡淡的「此地無銀320」的味道。
於是我問她:你和誰在一起更好?
來訪者幾乎想都沒想。他直接告訴我:媽媽。
她說,大學畢業後,母親辭職,從家鄉搬到自己的城市,一起生活,盡一切可能照顧她的日常生活,而父親繼續在家鄉工作。
事實上,她從小就被母親深深地束縛著,父親似乎也無法從中作梗:每當父親想做什麼事情時,她都會被母親指責「別給我添麻煩」。
久而久之,爸爸似乎完全退出了母女關系。
他辭職的方式是投身事業,深造,努力學習和工作,成為單位的專家骨幹。然後,他加班,更頻繁地出差。這樣,與家人保持安全距離。
在咨詢中,所有的探索都是有意義的,直到這次談話的出現,我們才能把所有的信息串起來。
是「 共生 」。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在婚姻中,很多人都在尋找與父母的共生關系,而不是性關系。
不管是性關系還是共生關系,都很親密,很容易讓人迷惑。
誤以為和另一半的關系是親密的,其實是一種新的共生關系,所以不能激起性慾。
這種共生的感覺是什麼,有多壓抑
欲呢?
03
共生,最早源於一種生物學概念,指的是兩種生物體之間相互依賴又抑制的關系。在心理學上,多指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尤其是母親和孩子。
早期的共生是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在嬰兒期,支持我們實現全能幻想的,就是父母,當然,出於生理天然條件使然,更多的是母親。
在嬰兒的想像中,母親作為自己身體的延伸,滿足自己「起心轉念」的所有需求。
尤其是對於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而言,她和孩子之間似乎有「心電感應」,能敏銳地覺察到孩子的需求。這個時候,這種「共生」,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滿足的。
但是,這種「共生」還有另一個重點: 依賴又抑制 。
因為太過緊密,所以會依賴彼此,也會壓抑彼此的成長和拓展。
比如,在一段過度共生沒有邊界的關系中,作為孩子,她的個性會被嚴重壓抑,得不到發展;
再比如,既然分離意味著背叛,那麼,無法和母親實現分離,也因為這種緊密,無法去體驗新的關系模式。
04
那麼,「母女共生關系」又是如何影響了夫妻關系的呢?
就像葉女士一樣:
為什麼很多女性可以和伴侶保持著看起來非常親密的關系,但是,另一方面,又沒有辦法享受性生活?
我們嘗試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 ,如果我們無法擺脫「母女共生」,那麼,當我們走進婚姻後,我們和老公建立的關系,不過是和母親關系的重復,那也是一種共生關系。
因此,葉女士會無微不至地照顧老公,感覺自己很愛老公,認為和老公的關系非常親密,似乎一切都非常好。
第二 ,基於共生關系的二元排他性,將婚姻關系過成共生關系的人,一般不容易出現「出軌」的情況。
因為,共生關系一旦發生,基本容不下第三方。所以,出軌的困擾,在這類關系中,很少存在。
除非另一方自我意識較高,並不認可這種共生關系。
換句話說,這種共生關系,有可能是雙方自願的,也有可能只是「單方面共生」。
而一旦是單方面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在關系中極度壓抑。這時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夫妻雙方對關系的體驗感差異很大。並且因此矛盾和沖突不斷。
第三 、因為這種共生關系是和母親早年相處模式的重復,這會導致一個重要問題:
夫妻關系中,「性」顯得格格不入。
理解這一點,我們要一起先回溯到性心理發展的時期:
當一個小女孩發展到有性別意識(通常是三到六歲),這個時候,女孩開始對異性父母感興趣。
並且這種興趣,會在日後升華和轉化到其他的異性交往中。
但是,對於處在「母女共生」關系中的女性而言,這種對異性父母的興趣,卻很難表達。
正如《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關系的悲劇》一書中闡述那樣。
因為「共生」關系的二元排他性,以及,離開共生關系意味著對共生關系中另一方的背叛,所以,父親是被一直排斥在外的。
這就意味著,女孩對異性父親的具有性指向的感受, 很難真的流動起來,更難轉化到其他異性身上。
這就導致了後來在夫妻關系中, 女性在「性沖動」部分的閹割 。
所以,處在「母女共生」關系中的女性,在成年後,相比於我們更為熟悉的「找一個像爸爸一樣的人」,更有可能在找一個「像媽媽一樣的人」。
同時,一並閹割掉我們的性沖動。
05
「共生」這個問題,在我們周圍挺普遍的。
如果我們是一個有「共生」需求的人,那麼我們也許會在親密關系中試圖綁定另一方。
而如果綁定失敗,我們可能會和孩子形成綁定,甚至進入到孩子以後的生活了。
當然「共生」並非洪水猛獸。
別忘了,早年共生,曾帶給我們極大的滿足感。
這種滿足感帶來的欣喜若狂,沉澱下來後,在我們長大後的很多時候都會再次出現。比如,熱戀。
思科特.派克曾在他的那本著名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 在戀愛剛開始的一瞬間,無限的親密,那是一種邊界暫時消失的共生狀態。
如果你和另一半可以暫時在共生里感覺舒服,彼此不會有被壓抑、被限制的感覺,那可以暫時接受:
你不一定是性冷淡,只是關系模式沒有性罷了。
而如果你和另一半因為共生而沖突不斷,或者你們的父母嚴重干涉到你們的生活,那麼我們需要去成長。
首先,我想擁抱一下你,你一定很不容易。
只是,我們現在是成年人了,如果我們想要更自在的生活,想要擁有性沖動的婚姻,我們不得不去成長起來,去擺脫共生的關系模式。
擺脫共生的關鍵,是嘗試去做分離。
而分離的關鍵,是嘗試去構建和看到那個真正的自我,那個被長期綁在共生關系中的被割裂的自我。
讓自我先建立起來,再獨立起來。
這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試著先做這兩步:
首先 ,去樹立自己的邊界。
哪些事情是你的,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自己做主的,哪些事情是可以試著自己做主的。
可以先試一試去爭取這些事情的主導權,體驗自己主動選擇、主動負責的感覺。
也許一開始沒人幫你兜底,你會心虛和搞砸。
但記得,去體驗其中的種種起伏,體驗自己搞砸自己兜底的整個過程,沉澱這些感受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就是做自己的開始。
其次 ,多去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裡面也許有獨立的需求,有激情的需求,有不願意被壓抑的感受、有被束縛的感受。
不斷去確認它們,然後試著滿足自己、釋放情緒。
慢慢的,你會對自己的心理過程越來越有感覺,而這些感覺,也匯成了你自我的一部分。
你知道,「我」喜歡什麼,「我」享受什麼,「我」願意什麼,「我」討厭什麼。
這就是慢慢構建「我」的過程。
而有了「我」,「我」作為人的需求、情慾、情感也會慢慢浮現,對「性」的感覺也會發生變化。
而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不希望彼此陷入共生,把孩子變成有共生需求的人。那麼要記得:
母親需要能夠給予孩子滿足,又可以轉身擁抱自己的生活,孩子也就不得不去探索自己的世界,並且也可以獨立成長而不帶有愧疚感。
這個時候,孩子才能真正去展開自己的關系,擁抱自己的生活。
你也可以更自由地追尋自己的人生。
㈡ 什麼樣的女人不會出軌
出軌與否不是按照人物性格和類型來衡量的,有句話說的好,女人不出軌是因為受到的誘惑不夠,雖然從常規角度來說,責任感強和注重親情的女人不容易出軌,但這樣的女人也是有弱點和短處的,一旦面對戳中弱點的誘惑,恐怕也會難以抵禦,或許這便是「人無完人」的生動詮釋。
通過對出軌行為的理性分析,會發現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在面對的誘惑足夠大時,都有很大的可能成為感情和婚姻的背叛者,即便處於維護家庭的原因有所收斂,也會因為慾望的存在而難以扭轉出軌的最終結局,其實歸根結底這便是人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