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守寡式婚姻
什麼是守寡式婚姻
什麼是守寡式婚姻,相信夫妻生活中因為相處問題會導致離婚率極高,而有些沒有選擇離婚的這是選擇了如同守寡式婚姻,那麼什麼是守寡式婚姻呢?又應該怎麼解決呢?下面跟我一起來了解下守寡式婚姻是什麼吧。
守寡式婚姻怎麼解決
既然成為守寡式婚姻,那就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了,一兩天的那叫夫妻矛盾好不?長時間男人的不作為,這才導致守寡式婚姻的出現。想挽救守寡式婚姻是很難的,只有兩種辦法,要麼自己熬著;要麼就離婚。
守寡式婚姻中女生是什麼感覺
對於常年獨身帶娃的女人來說,困難不僅僅來自生活上的不便,更會滋生綿延不絕的焦慮感。看著周邊出雙入對的夫妻,下班後一起買菜做飯,帶娃散步,而自己卻總是孤零零的尤其是聽到孩子說想爸爸,希望有爸爸陪伴的時候,心裡就會更難受。
守寡式婚姻對女性的壞處
1、你永遠無法擁有平等
在婚姻里,不管男女彼此的社會地位,以及身價財富等等如何,只要結為夫妻,彼此就是平等的。而守寡式婚姻里的女人,永遠無法擁有那種平等。不管你累死累活,你都是婚姻里「低賤」的那一個。
2、沒人感激你的付出
即使你一個人養家,把自己的錢全部放在家庭開銷里,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可能除了你自己的孩子,不會有人感激你的付出。即使你用心照顧公婆,他們依然會認為那是應該的,你的男人更是覺得你的付出是必須的。
3、你得不到任何回報
在一段正常的婚姻中,夫妻雙方都是你對我好,我必然會疼愛你,只有這樣相互付出相互疼愛,夫妻感情才能平衡。可守寡式婚姻中,女人是得不到任何回報的。再多辛苦,也不過換來冷漠。
4、孩子的教育缺失
女人遭遇守寡式婚姻不離婚的理由,一般是不願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里,可是卻不想想,遭這樣的家庭中的孩子,還不如生活在單親家庭。整日面對的,是一個毫無任何責任感與親情的父親,對孩子是最大的殘忍,還不如失去。
5、無頭緒的身心折磨
在守寡式婚姻里,女人遭遇到的不只是身體的疲憊,更是精神的折磨。很多遭遇這類婚姻的女人活的苦不堪言,加上怕別人嘲笑,於是自己一個人默默承擔,那種折磨有時候真的會讓一個女人崩潰。
6、極易出現婚外情
守寡式婚姻恰恰是促使女人出現婚外情重大的一個原因。不管是因為什麼導致出現了守寡式婚姻,比如老公的出軌或者不作為,對女人來說在家裡的不到的東西,會在別的男人身上尋找,一旦時機成熟,婚外情自然出現。而這種感情牽連是很可怕的`,一旦出現問題,對家庭對自己和孩子是絕對的打擊。
守寡式婚姻的特徵
現代很多女生並不願意結婚,從一開始的怕生孩子,到後來的談戀愛都不想,主要是因為現實中守寡式婚姻讓人失去了憧憬。有的時候一個人的生活質量遠遠高於兩個人,塗磊就談過守寡式婚姻的特徵,教你如何避免找到一個不值得託付終身的人。
在家庭中,妻子承擔了大部分家務,要做飯,要洗衣服,要照顧公婆。過去女性不工作,全職媽媽包攬一切家庭瑣事還算說得過去。但是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雙職工,女性在賺錢養家的同時,還要當「家庭保姆」。
永遠不要聽信任何已婚男人述說的愛情悲劇,孩子都生出來了,還談沒有愛情,可笑。婚姻家庭在沒有孩子時是愛情,有了孩子就是責任。不負責任的人,不配談愛情。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妻子多了一個「媽媽」的身份和責任,丈夫卻遲遲不能進入「父親」的角色。總聽到一些男人說:帶個孩子有什麼辛苦的,不就是喂餵奶、抱一抱嗎?他們根本不能體會到一個媽媽的辛苦,而且他們沒有一點養孩子的自覺心。
永遠要記住,經濟基礎是第一位。中醫講:心主火,肺主金。以男子論,心愛誰,錢愛誰。不給錢,沒真心。空口說,瞎騙人,玩浪漫,哄傻人。在結婚之後,男人對待妻子冷漠無情,女人每天忍受著家庭冷暴力,卻又無法掙脫。很多男人婚前口口聲聲說「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婚後卻對妻子各種嫌棄,特別是生完孩子之後,女人的婚姻質量直線下降。
永遠不要和窮小子談愛情,有志氣的窮小子不會要愛情,會選擇奮斗。當有一個好女人愛上窮小子,並幫助他努力上進的時候,這個女人不會指望得到任何回報。窮小子在不得志時,願意跟你在一起,不代表他得志後還會跟你在一起。或者,他第一個背叛的,就是真心實意幫助過他的戀人。
門當戶對最好,要看對方的父母家庭,人性是有遺傳的,父母不合的孩子,也難以處理好家庭關系。不要以為同齡男女會恩愛白頭到老,女人切不可找小男人。女人十四來經,四十九絕經。男子十六精生,六十四精絕。如同齡人結合,則中年後男子必然背叛愛情。非他故,實體內利此多分泌,自然生理原因而已……是故聖人孔子,曾有男三十、女而是可以成婚之說。
2. 唐朝婚姻制度法制史
一、唐朝婚姻制度的概述
(一)唐朝婚姻制度概況
唐朝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婚姻的締結、婚姻的解除和婚姻的限制三個方面的內容。在婚姻的締結方面,《唐律》規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和傳統的「六禮」程序是成立婚姻的必要條件,並規定了「報婚書」、「有私約」等成立婚姻的具體條件。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朝解除婚姻關系有兩種方式:強制離婚與協議離婚。前者分為「斷離」與「出妻」,協議離婚即「和離」。根據《唐律》規定,官府斷離的情形主要有兩種,一是「嫁娶違律」或「違律為婚」,二是出現「義絕」的情況,這些由官府強制解除其婚姻關系。在婚姻的限制方面,主要包括締結婚姻的限制和解除婚姻的限制兩方面的內容。《唐律》禁止結婚的情形主要是「嫁娶違律」和「違律為婚」,《唐律》關於解除婚姻的限制任然是傳統的「三不去」。另外唐律允許寡婦自願再婚和納妾。
(二)唐朝婚姻制度的特點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盛唐時期社會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法律健全,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唐朝的一派繁榮景象使唐朝的婚姻制度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即包容性和開放性。
第一,唐朝婚姻制度的包容性
經歷了南北朝以來的民族大融合和民族同化,各民族在風俗習慣上相互承認和接受,民族之間彼此通婚的現象也相對增多,唐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李氏家族出身關隴軍事貴族,流淌著鮮卑族的血液,是胡漢通婚的融合體,雖受儒家倫理綱常的熏陶,但在實際生活中受禮法的限制卻不像後朝那樣嚴密。其統治集團的重臣長孫無忌、宇文融等都是漢化很深的鮮卑族人,阿史那杜爾、李光弼等高級將領也都是其他少數民族,唐初的統治者具有遠大的政治韜略,對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持開明、包容的政策,民族之間的包容性呈現出一派新的景象,民族間的通婚增多,婚姻習俗相互影響,對禮教形成一定的沖擊,使人們的思想觀念趨於開放。
第二,唐朝婚姻制度的開放性
在唐朝,由於受民族大融合的影響,關於婚姻的禮教相對鬆弛,人們的婚戀思想相對開放,現實生活中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貞操觀念相對淡薄。唐朝離婚較為常見、再嫁不為失節,正如有學者所言,唐人「似乎不懂得如何去掩飾和壓抑自己的慾望和追求,相反,他們要讓這種慾望正常的表現出來。」在唐朝,和離,寡婦改嫁,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擇偶,納妾為法律所明文允許,使唐朝的婚姻制度呈現出歷史上少有的開放性特點。
二、唐朝締結婚姻的制度
(一)實質要件
唐朝締結婚姻的實質要件包括「一夫一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同姓不婚」等。
第一, 締結婚姻關系要遵循「一夫一妻制」。
所謂一夫一妻制,也稱「個體婚制」或「單偶婚制」,是由一男一女結成穩定配偶關系的婚姻形式,它是在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度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後世一直沿用。在封建時代的上層社會,一夫一妻制更多的表現為一夫一妻多妾制,唐朝的婚姻制度也不例外。唐令規定貴族官僚除正妻外,側室也各分等級:凡親王可有孺人2人(相當於正五品官階)、媵10人(相當於正六品官階);郡王以及一品官可有媵10人(相當於從六品官階);以下遞減,至五品官可有媵3人(相當於從八品官階),六品官以下至庶人的側室就只能稱之為妾,沒有官階身份。《唐律疏議·戶婚律》規定:「有妻者不得重娶妻,違者徒一年」、「不得亂妻妾位,違者處徒刑」。
第二,締結婚姻關系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唐律》確認父母及尊長的主婚權。在中國傳統婚姻制度中「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男女無媒不交」。秦朝以後這些禮制規范被以法律形式確認父母意志是子女成立婚姻的必要條件。唐朝規定:「諸卑幼在外,尊長後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杖一百。」又規定「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在唐朝,父母還可以強迫守寡的女兒改嫁。《唐律》也維護「媒妁之言」在締結婚姻關系中的地位。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可見,媒妁就是成就男女婚姻關系的媒介,《豳風·伐柯》說:「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唐律已正式將媒人規定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唐律疏議》卷13「為婚妄冒」條疏議雲:「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唐律疏議·名例律》篇中也有「嫁娶有媒」的規定,可見媒人是成立婚姻關系不可缺少的條件。《唐律·戶婚律》中「嫁娶違律條」規定:「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媒人各減首罪二等。」由此可見,媒人在成立婚姻關系中處於重要地位,需要承擔僅次於主婚人的法律責任。
第三,締結婚姻關系須遵循「同姓不婚」的原則。
中國自古同姓不為婚,這一原則同樣為唐律所秉承,《唐律疏議》規定:「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但對於同宗異姓,因「祖宗遷易,年代浸遠,疏源析本,罕能推詳」,而「不在禁例」。另外,原本同姓,被皇家賜予他姓,眾所共知者,屬在禁之例;對音同字異之姓,如「楊」與「陽」之類,都不得為婚。唐朝禁止同姓為婚,是為防止輩份混亂,維護禮所倡導的倫理道德。
(二)形式要件
唐朝締結婚姻關系的形式要件主要有:「報婚書」、「有私約」和「六禮」程序等。
所謂「婚書」是指雙方尊長以書面形式提出和答應訂立婚姻關系。《唐律疏議》卷13「許嫁女輒悔」條:「許嫁女已報婚書者,謂男家致書禮請,女氏答書許訖」,「輒悔者,杖六十」,並且「婚仍如約」。男家自悔無罪,僅不能追回聘財,可見婚書對男女雙方的約束是不平等的。
所謂「私約」是男女雙方尊長締結婚姻關系的口頭協議,包括對對方生理或其他方面一些缺陷的認可,《唐律疏議》對私約作了解釋:「約,謂先知夫身老、幼、疾、殘、養、庶之類。老幼,謂本約相校倍年者;殘疾,謂狀當三疾肢體不完;養,謂非己所生;庶,謂非嫡子及庶、孽之類。以其色目非一,故雲『之類』。皆謂宿相諳委,兩情具愜,私有契約,或報婚書,如此之流,不得輒悔,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約。」
唐朝締結婚姻關系仍然遵循傳統的「六禮」程序。《唐律疏議》說:「妻者,傳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禮,娶則二儀」,「雖無許婚之書,但受聘財」,亦屬合法婚姻,說明六禮仍是唐朝結婚的必經程序。所謂「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的第一個程序是「納采」,傳統的納采是指男家委託媒妁以雁為禮物,向女家求婚,《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第二個程序是「問名」,指男家請媒妁求取女方姓名、生辰等情況,向宗廟卜問婚配吉凶。第三個程序是「納吉」,即男家將卜問所得吉兆通知女家,《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人授。」唐朝的納吉主要是將「報婚書」送達女家,女家答書許訖。第四個程序是「納征」,即男家向女家送交聘財,正式訂婚,《儀禮·士昏禮》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唐高宗時曾規定不同官品繳納不同數量的聘財,庶人則以禮而行。第五個程序是「請期」,即請定婚期,擇取吉日成婚,《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最後一個程序是「親迎」,即成婚之日,男方親自前往女家迎娶。《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有闕祥,親迎於渭。」經過「六禮」程序,男女雙方締結的婚姻得以正式成立。
(三)締結婚姻的限制
《唐律》禁止結婚的情形主要有兩類,一是「嫁娶違律」,二是
「違律為婚」。另外又有不得先奸後娶等規定。
第一,嫁娶違律。唐律規定的嫁娶違律的情形主要包括居父母喪嫁娶,居夫喪嫁娶,祖父母、父母犯死罪被囚禁而嫁娶等三種。根據「禮」的規范,在為父母服喪期間嫁娶是「不孝」,為丈夫服喪期間自行改嫁是「不義」。《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3「居父母夫喪嫁娶」條:「諸居父母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妾減三等。各離之。知而共為婚姻者,各減五等;不知者,不坐。」《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3「父母被囚禁嫁娶」條:「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減一等;徒罪,杖一百。祖父母、父母命者,勿論。」《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3「居父母喪主婚」條:「諸居父母喪,與應嫁娶人主婚者,杖一百。若與不應嫁娶人主婚,得罪重於杖一百。」很明顯,唐律關於嫁娶違律的規定,體現了禮法的結合,是忠孝思想在婚姻制度上的體現。
第二,違律為婚。唐律規定的違律為婚的情形主要包括同姓為婚、五服以內親屬為婚、良賤為婚、與逃亡婦女為婚、監臨官與監臨女為婚,妄冒為婚以及恐嚇、強娶為婚等。
《唐律疏議》規定五服以內親屬不得為婚,「緦麻以上,以奸論。若外姻有服屬而尊卑共為婚姻者,及娶同母異父妹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論。其父母之姑、舅、兩姨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從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並不得為婚姻,違者各杖一百,並離之。諸當為袒免親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緦麻及舅甥妻,徒一年;小功以上,以奸論。」唐律禁止五服以內親屬為婚,目的是為防止道德淪喪,維護禮制。
為維護等級制度,唐律禁止良賤為婚。《唐律疏議》卷14《戶婚下》說:「諸雜戶不得與良為婚,違者杖一百;官戶娶良人女者亦如之,良人娶雜戶女者亦如之,良人娶官戶女者加兩等。」唐朝實行「當色為婚」制度,即要求門當戶對,《唐律疏議》卷14「雜戶官戶與良人為婚」條曰:「其工、樂、雜戶、官戶,依令『當色為婚』,若異色相娶者,律無罪名,並當『違令』。既乖本色,亦合正之。」
《唐律疏議》卷14「娶逃亡女」條規定:「諸娶逃亡婦女為妻妾,知情者與同罪,至死者減一等。離之。即無夫,會恩赦免罪者,不離。」《唐律疏議》卷14「監臨娶所監臨女」條規定:「諸監臨之官,娶所監臨女為妾者,杖一百;若為親屬娶者,亦如之。其在官非監臨者,減一等,女家不坐。即枉法娶人妻妾及女者,以奸論加二等;為親屬者,亦同。行求者,各減二等。各離之。」
妄冒為婚指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如身份、年齡等而為的婚姻,為唐律所禁止。《唐律疏議》卷13「為婚妄冒」條規定:「諸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約;已成者,離之」。恐嚇、強娶為婚亦為唐律所禁止,《唐律疏議·戶婚律》卷14「違律為婚」條規定:「諸違律為婚,雖有媒娉,而恐嚇娶者,加本罪一等;強娶者,又加一等。被強者,止依未成法。即應為婚,雖已納聘,期要未至而強娶,及期要至而女家故違者,各杖一百。」長孫無忌對「強娶者」解釋曰:「謂以威若力而強娶之。」此外,唐令規定不得先奸後娶,「假令,先不由主婚,和合通姦,後由父母等立主婚已訖後,先奸通事發者,縱生子孫猶離之耳。常赦所不免,悉赦除者,不離。唐令猶離者非。」這一規定出於維護禮制的目的,對家庭和社會穩定具有一定作用。
三、唐朝解除婚姻的制度
(一)強制離婚
唐朝的強制離婚分為「斷離」與「出妻」兩種方式。所謂「斷離」是指官府強制解除婚姻關系的行為。《唐律》規定,在兩種情況下,由官府斷離,第一種情況是「嫁娶違律」或「違律為婚」,第二種情況是出現「義絕」的情形。有關「嫁娶違律」和「違律為婚」的情形上文已有詳述,這里不作重復。所謂「義絕」是指夫妻雙方對一定范圍內的親屬有殺傷、毆打、罵詈、通姦等情形,以及妻子謀害丈夫的情形。《唐律疏議·戶婚》解釋曰:「夫妻義合,義絕則離」,並以此作為這項規定的根據。《唐律疏議·戶婚》規定了「義絕」的具體情形:「(夫)毆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殺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或「妻毆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殺傷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與夫之緦麻以上親,若妻通姦及欲害夫者。」或「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殺者」。出現「義絕」的情形,由官府強制解除婚姻關系,並給予雙方一定處罰,《唐律疏議·戶婚》「義絕離之」條規定:「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
所謂「出妻」是指男方單方面休棄妻子的行為。唐朝仍然沿用傳統的「七出」作為丈夫強制離婚理由,《大戴禮記·本命篇》中有「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妻子犯「七出」之條,男方即可提出休妻,無需官府判決,只要作成文書,由父母和證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關系。唐律則規定凡妻子犯無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盜竊、嫉妒、惡疾之一者,由丈夫強制離異。
(二)協議離婚
協議離婚又稱「和離」、「兩願離」,指男女雙方自願解除夫妻關系的行為。《唐律·戶婚》規定:「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可見,唐朝法律是允許夫妻雙方自願離婚的,但需要雙方達成協議書,作為解除婚姻關系的憑證,敦煌文書中就有載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的和離協議書。在我國古代,唐律首創了「和離」制度,這是唐朝政治開明在法律上的一個體現,這對減輕婦女因婚姻關系造成的痛苦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三)解除婚姻的限制
唐律對解除婚姻的限制主要也是傳統的「三不去」。《大戴禮記·本命篇》中說:「婦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有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唐律疏議·戶婚律》認為「三不去者」,謂「一經持姑舅之喪,二娶時賤後貴,三有所受無所歸。」「諸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雖有七出,有三不去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可見如果妻子未犯「七出」或雖犯「七出」但有「三不去」情形之一的,不得隨意休妻,否則要受到處罰,但如果妻子犯「惡疾」及「奸」則「雖有三不去,亦在出限」。
「三不去」是對男子隨意解除婚姻關系的一種限制,對於穩定婚姻關系,減少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體現了儒家仁義精神和禮制對法律的影響。
四、對唐朝婚姻制度的幾點思考
(一)體現了禮法結合的法律文化
禮法關系是唐律中最重要的一種關系,唐律「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禮法結合的法律文化在唐朝婚姻制度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在唐律中,婚姻的締結、解除、懲治違律為婚和罪名的設立等都滲透了禮的因素。例如,在婚姻締結過程中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禮」程序、;婚姻解除中的「七出」、「三不去」;違律為婚中「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諸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妾減三等,各離之。知而共為婚姻者,各減五等;不知者,不坐。若居期喪而嫁娶者,醉杖一百,卑幼減二等,妾不坐。」「諸有妻者,更娶妻者,徒一年,妾減一等」又規定:「諸以妻為妾,以婢為妻者,徒二年。以婢為妾者,各正還之。」以上這些規定或者直接移用禮教規范,或者體現禮的精神,體現了唐朝禮法結合的法律文化。
(二)體現了婦女法律地位的提升
在唐朝婦女的地位有所提升,這在整個封建時代是罕見的。唐朝婦女受束縛較少,「一女不事二夫」等貞節觀念較為淡薄,也無「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而且出現「男到女家成婚」和「夫從妻居」的現象。在婚姻制度上,唐律除規定「三不去」外,和離、改嫁、再婚均為法律所明文允許。以再婚為例,唐朝允許寡婦再嫁,貞觀元年二月四日詔令:「孀居服紀已除,並需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其鰥夫年六十、女年五十以上,及婦雖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貞潔,並任其情,無老抑以嫁娶……鰥寡數量少量准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唐律疏議》規定「諸夫喪服除而欲守志者,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強嫁之者,徒一年;期親嫁者,減二等,各離之。女追還前家,娶者不坐」。唐朝以詔令的形式允許並鼓勵寡婦再嫁,並把寡婦數量的減少作為地方官吏政績考核標準的一個方面,其目的是促進人口的增長,發展經濟,但實際上對正統婦女貞節觀念也是一種沖擊,有利於唐朝社會風氣的開放,體現了婦女地位的提升。
(三)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互化融合
唐朝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唐朝的最高統治者李氏家族出生於關隴貴族,是胡漢融合的產物,既受少數民族文化習俗的影響,又深受儒家倫理的影響,因此在對待民族文化的問題上較為開明,各民族之間的習俗相互影響,反映在婚姻關繫上,表現為民族間互通婚姻的現象增多,婚姻習俗相互影響,互相承認和接受,這些又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與融合;在此背景下,儒家的倫理綱常受到一定的沖擊,禮教相對鬆弛,世風開放,貞操觀念淡薄,這些都是民族文化互化融合的表現。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唐朝的婚姻制度由於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不乏一些良法美製,有利於穩固封建家庭秩序。科學總結我國唐朝的婚姻制度,借鑒其合理之處,吸收其經驗教訓,以期對健全我國當代婚姻制度能有所啟示。在建設我國當代婚姻制度的過程中,唐朝婚姻制度的包容性與開放性特點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啟示我們不僅要借鑒我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合理成分,還要借鑒國外有關婚姻制度方面的先進立法經驗,針對我國多民族,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情,要注重婚姻制度的靈活性,允許一些變通性的規定;唐朝婚姻制度強調保護婦女權益和尊老愛幼、家庭和睦、親情和諧的傳統美德,在當代對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下的和諧婚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3. 為什麼在中國婚姻中「守寡式婚姻」和「喪偶式育兒」這么常見
每個人的個性品性不一樣。兩個人湊成的婚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古今中外,所謂守寡式婚姻和喪偶式婚姻都存在,並非現代中國特有。
現在婚姻問題顯得比較多,主要是現代媒體十分發達,任何一件小事很快就會人人皆知,給人感覺守寡式婚姻和喪偶式婚姻很常見,實際上並不多見。
另外,就是現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個人獨立性增強,容忍度變差,溝通問題多。小小失誤,甚至只是誤解,就會造成越來越大的問題,不可收拾。結果就會造成婚姻問題增多。
每個人做好自己,理解他人,事情會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