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修佛怎麼看待婚姻

修佛怎麼看待婚姻

發布時間:2023-09-10 12:11:48

1. 學佛人應如何面對婚姻

常常會有年輕的學佛人,對於學佛與婚姻之間的取捨,心中產生困惑,而問到: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結婚生子?自己沒有斷煩惱,如果結婚生子肯定會有更多的煩惱,擔心會因此而墮落;但是如果不結婚,由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又怕周圍親朋不能理解,因而對佛教產生了不好的看法。

(一)眾生成就之時,就是菩薩成佛之時

要探討這個問題,必須先確認: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學佛的人生態度,被認為消極、避俗。當然!如果是因為自己在事業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無法排解,為了逃避現實才轉而學佛, 一心想著要遁入空門,不是為了探討生命的實相、萬法的本源而學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消極了。然而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應該建立遠大的目標——成佛,就是為了將來成就究竟佛果而學佛;然後以這個究竟長遠的目標,來看待所面對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暫的生命中一時出現的名利財富上計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歲的小孩,因為自己喜歡吃的一顆糖果掉到水溝里而大哭大鬧,或小孩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著狗跑,其實是一樣的,大人一般是不會像小孩這樣做,但不會因而認為那哭鬧的小孩或追狗的小孩的生活態度是積極的,而大人自己的則是不積極。

學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要成佛當然必須要有自己的佛國、自己的佛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簡單地說:攝受眾生即是攝受佛土;因為舍離了眾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為什麼諸佛常常要勸導菩薩們多利樂有情、攝受眾生?為什麼又教導我們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們攝受眾生,攝受了眾生以後,將來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來,都沒有不攝受眾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們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 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就的嗎?極樂世界的成就, 是 阿彌陀佛一個人成就的嗎?都不是!要靠攝受眾生;就是要靠諸佛的如來藏,跟他所攝受眾生的如來藏共同來變現這個佛世界。所以如果發願說:「我將來成就佛道了,我的世界要如何如何。」發了那個願以後,就要開始行菩薩道、開始攝受眾生,要世世利樂眾生;以利樂眾生來攝受眾生,讓這些 眾生從物質的布施,以及從佛法的布施當中,得到你給他們的利益;當你給他們這些利益以後,眾生就會接受到你的攝受、接受你所發的那個願;當眾生接受你發的願以後,他們的如來藏就會流注與你相應的種子出來,以後就會一世又一世不斷地追隨你。這樣子經由如來藏的運作,以及經由諸佛菩薩的安排,被你攝受的眾生們將會生生世世追隨著你,直到你成佛時都會追隨著你;當未來因緣成熟的時候,你那個佛世界就成熟了,就會成就。舍此以外,一切菩薩無由成佛。這就代表了一件事,永遠追隨著你的眾生們,他們是幫助你成就佛土的。

(二)菩薩當先利益眾生,再成就自己,夫妻之間亦然

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再來看看:該如何面對夫妻婚姻關系?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說了一則故事,說:過去無量劫之前,有一個婆羅門修行人,名字叫作光明,他在四萬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凈行,已經到達不再造作種種惡業,甚至遠離一切過失的境界。就在經過這四萬二千年修行之後,有一次因為某種因緣他來到一個大城,這城裡住了一個女人,名字叫作伽吒, 這伽吒看到光明婆羅門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貪欲愛樂之心,走到光明婆羅門面前向他敬禮。

這時光明婆羅門就問伽吒:「你對我是不是有什麼希求而來到我面前敬禮?」

伽吒回答說:「我請求您這位婆羅門修行人能與我共結為夫妻。」

光明婆羅門就告訴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經不對女人生起貪欲愛樂之心了。」

伽吒又說:「我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結為夫妻,我將在不久之後就結束這一生的性命。」

這時光明婆羅門聽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經過四萬二千年修持清凈行,都不敢違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麼可以再與這個女人結婚,去受用違背清凈修行的愛欲染著呢?讓我千年萬年修行成果毀於一旦!我還是趕緊離開她才好。」

這么想以後,光明婆羅門就離開伽吒。但是才走離了七步,光明婆羅門卻停住了腳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變了心念說:「我現在應該發起勇敢捍衛眾生的心,縱使因為與這個女人結為夫妻而違犯禁戒,我也應該忍受地獄的苦報,不應該就這樣離開她,讓她因而失去了性命。」

伽吒聽到光明婆羅門的話,心中當然非常高興!因為已能如她所願,不至於要結束生命。 這時光明婆羅門就抓著伽吒的手對她說:「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隨著你。」於是光明婆羅門就與伽吒 結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

因為古印度傳統婆羅門修行人,是把一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外出尋訪、跟隨師父學習婆羅門祭儀,修清凈行。第二個階段,就是返家結婚生子,經營世間營生事務及祭祀禮儀,還有行布施等。第三個階段,年紀中老,就把家業交給兒子家人,自己則是隱遁山林,棲居在樹林中修苦行,專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後第四個階段,則離開山林,披著粗布衣, 手持水瓶、缽碗游歷四方,超脫世事,接受布施供養。因此光明婆羅門與伽吒一同過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後就離家,棲居山林中精進修持清凈行,然後舍報後就生到梵天,成為色界天人。

釋迦牟尼佛講完這則故事後,又再說明,當時的光明婆羅門不是別人,正是 釋迦世尊的前身; 而當時與光明婆羅門結為夫妻的女人伽吒,正是 釋迦世尊成佛前為希達多太子時的王妃耶輸陀羅。 世尊說到這里,進一步解釋其中的緣由說:「我於爾時,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復還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於十千劫中受輪回身,雖受是身,不生厭倦。」(《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 1)就是說:光明波羅門當時能生起一念大悲心,憐憫伽吒、滿伽吒的心願,讓她免於死亡;又因為之後還繼續修清凈行,得以生到色界梵天。由於這種大悲心與清凈行的緣故,雖經過十百千劫輪回生死,受報 各種三界身,但都不生起絲毫厭倦之心,最後終於成就究竟佛果。從這件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事跡,可以看出來,釋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時,正是為了救護眾生,以大悲心成滿眾生的願求而不顧自己的道業,甚至因而違犯禁戒必須下墮地獄受苦報,也在所不惜!絲毫不起厭倦之心。釋迦世尊就是這樣以大悲心對待眾生、攝受眾生,自己則繼續不斷修清凈行,並且這兩者的先後次序取捨,也相當明確, 就是先利益眾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說,就是以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國凈土,縱使在夫妻之間,也是以同樣的態度來面對。

(三)夫妻相處之道與邪淫的苦患

另外,對於夫妻間相處之道,經典中也有不少記載;像《佛說善生子經》這樣記載:

「夫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其婦。何謂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時與衣食、時與寶飾。婦又當以十四事事於夫。何謂十四?善作為、善為成、受付審、晨起、夜息、事必學,闔門待君子、君子歸問訊、辭氣和、言語順、正幾席、潔飲食、念布施、供養夫。」——《善生子經》

這大意就是說:身為丈夫的應該要誠正、沒有恨意地敬重自己的妻子,不可與其它女人發生邪淫婚外情,並且適時給予妻子所需的衣食、寶飾等以撫慰妻子的身心,讓她得到安適的生活。身為妻子的人,也應該要以身行、言語和善對待自己的丈夫,整治家務讓丈夫能無憂慮地在外營生、養家等來奉侍自己的丈夫。這在古印度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是極為切當的家庭教育;縱使現今社會形態已有所轉變,但是夫妻相互誠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於家庭和諧、社會安定,還是應該被強調的。

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將淫戒列為重戒之一,對於在家人就是不可邪淫——不可以和配偶伴侶以外的人行淫,否則就犯重戒。犯邪淫戒,罪業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論》中 龍樹菩薩說:

「邪淫有十罪:一者常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斗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憙。八者種怨家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人,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大智度論》卷 13

縱使沒有受戒,如果有了對自己的配偶不真誠而與配偶以外的人行淫,當生就會發生很不好的後果,像《佛說善生子經》中說:

「淫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不自護身、不護妻子、不護家屬、以疑生惡、怨家得便、眾苦所圍,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 ——《善生子經》

邪淫不止有損於自己的名聲而不能守護自身,妻子及家屬對你也會因而互相猜疑生惡而不能守護,進而讓怨家得便、種種苦惱纏繞,終致事業罷廢、資財耗盡。這當然對家庭及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四)夫妻當轉一世貪欲情緣為無量世菩提道緣

但這么說並不表示:已經成為夫妻伴侶了,佛教就鼓勵他們多行貪欲。相反地,佛教把貪欲跟瞋恚、愚痴並列為障礙眾生修行的三毒;像《法句譬喻經》中,就記載了一則故事,說:有一個有錢的長者,看到自己熟識親友的兒子,因為父母早逝,不知生活理財,把父母留下的財物都花光了,只能每天行乞求生。長者可憐他,就把女兒許配給他作妻子,還給了他屋宅、車馬、奴婢及無數的資財, 讓他成立門戶。可是這個年輕人懶惰成習,生活毫無計劃,不知量入為出,結果沒多久就把長者給他的家產都散盡了。長者顧惜女兒,又再給他許多資財,他還是依就如故,終至家境貧乏過著飢困的日子。這樣幾次之後,長者認為這個年輕人實在無葯可救,因為疼惜女兒,就考慮要女兒跟他結束婚姻, 另外改嫁。這年輕人知道這件事,一開始還自覺慚愧,之後心中卻想:「我與妻子結婚以來十分恩愛, 我對她的貪欲之情非常深重執著;如今她要改嫁與別人產生感情,我怎麼受得了?」於是生起了惡念, 就把妻子帶到房中,說要夫妻二人共死一處,然後拿刀先刺死了妻子,再自殺死亡。長者知道了非常傷心,就來覲見 釋迦世尊稟白此事。世尊就開示說:

「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痴無智患害之門,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受苦萬端猶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貪欲之毒滅身滅族, 害及眾生,何況夫婦!」——《法句譬喻經》卷 4

意思是說:貪欲、瞋恚是世間人普遍常有的通病,愚痴無智則是災患禍害的開端,這三毒導致眾生無量劫墮落三界五道的深坑中生死輪回,受種種極端的苦報還不知悔悟!愚痴的人怎能知道這個道理呢?尤其貪欲的毒害,是足以毀滅自身乃至整個家族,危害廣大的眾生;這個年輕的丈夫,因為貪欲而毀滅了他們夫妻二人,也就不奇怪了。

兩個人今世成為夫妻,固然有著過去生特殊的情緣;但是佛教認為:夫妻之間不應以貪欲愛樂為重,而應該彼此在道業上互相勸勉,將一世的情緣轉為無量世的道緣。經典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事例,如《雜寶藏經》記載:一對貧窮夫妻共同思索,因為過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導致今生貧困潦倒。為了讓未來世不再更加貧苦,於是相約賣身給有錢人家做奴僕,得來的錢財拿到寺院請僧作法會、供養佛塔,並且布施僧眾及救濟貧困的百姓。終於感動了國王,施給他們寶衣瓔珞,讓他們脫離貧窮免除了奴僕之身,並且贊嘆他們:

「真解悟貧窮之苦,能以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命易於堅命。」——《雜寶藏經》卷 4

另外,《佛本行集經》〈大迦葉因緣品〉中,更記載:釋迦牟尼佛弟子大迦葉尊者,與金色女跋陀羅為夫妻,二人相約不行五欲之樂,不同室而眠。後來父母都亡故了, 就散盡家財一同出家各自尋訪師父學道。後來,大迦葉先值遇 佛陀,就把跋陀羅也找來歸依 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修學佛菩提、行菩薩道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緣不受父母親友的羈絆,可以如願單身修行學佛,固然值得隨喜贊嘆!要是沒有這種因緣,還是應該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婚姻;如同《華嚴經》中聖教:

「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 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凈道無所障礙。」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4

就是除了克盡自己應盡的職責,隨緣盡分去善了夫妻情緣之外,同時也可以觀察因緣攝受配偶學佛;或許他就像前面 世尊講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吒一樣,會在您將來成佛時擔任重要的角色了!

2.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婚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庭的必要條件,和其他社會組織形式一樣,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只是由多人變成男女雙方。
佛教並不幹涉世俗人的社會組織——家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思想基礎,否則就不會穩定。沒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覺得不會產生穩定的家庭。比如,因為人的貪欲而聚合在一起:貪戀性色、貪戀財富或地位、為子嗣而結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貪念的表現,這樣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雙方沒有共同生活目標,彼此不能互相進步,而是貪圖個人享受,或好逸惡勞,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這樣的婚姻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仍然未脫佛法因、緣、果的解釋。
對於出家人,則沒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束縛,所以佛經中也說:出家為最樂。這里並不是說出家是快樂,而是說出家是修行人的最好方式。
但是未出家的世俗眾也不是不能解脫、不能快樂。佛教僧團有「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婚姻也一樣:如果在家庭中也有「和敬」,則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在這里,戒,指的是建立共同的規矩制度原則,雙方共同維護和諧局面。

3. 佛學如何看待婚姻問題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再說「婚姻」基本上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且相伴一生的,有的婚姻幸福美滿,有的婚姻互相折磨,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舍離,自己痛苦的同時也在折磨著對方,歸根究底到底是放不下。所以說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

4. 婚姻不好佛教怎麼處理

佛教對婚姻的基本看法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成家,乃至生兒育女。無論美滿的家庭還是痛苦的婚姻都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果關聯。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其他。故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幸福,從該觀點出發,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但另一方面,佛教中也沒有不準離婚的明確依據,如果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就要好聚好散。
佛教認為,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不少男女為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面對婚姻中的不如意,只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一種強大的潛在心力),「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一般人執著於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所以,面對婚姻的不如意,如能挽救,就要雙方心平氣和的懇談,找出問題所在,也可求助朋友、親人等,一段時間後,看雙方關系能否改變。如果不能改變,那就和平解決,盡快放下執著之心,讓自己從「貪痴嗔」中解脫出來,獲得心靈的自在。

5. 婚姻到底是什麼,佛教是怎麼解釋姻緣的

獨自發呆時,常常在想:人的一生,一定要走上結婚生子這條路嗎?婚姻,到底帶給我們什麼,如果婚姻是非理想狀態,我們該怎麼辦?什麼樣的婚姻,才是我們想要的呢?想必這些問題,是大多數男女的困惑所在。在平常我們和朋友聚會時,常常會戲謔地說,婚姻乃是愛情的墳墓,單身狗的生活不香嗎。但嬉笑之餘,細想:如果世上沒有婚姻,愛情將沒有葬身的地方。愛情與婚姻是完全不一樣的。

愛情是很深刻的、溫柔的、很難定義的一種感情,而婚姻是一種信任、責任,更是一種義務。愛情會束縛住自由,但是婚姻會束縛住靈魂。自古以來,青年男女的身上無形中背負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鎖,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婚姻的非理想狀態是常態和必然,我們該怎麼辦呢,誰替我們承擔這一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佛教是怎麼解釋姻緣的。


婚姻到底是什麼

婚姻,則是互敬互愛,並且兼具共同的家庭責任和義務。
愛是愛情和婚姻的基石,有人說:"愛就像蝴蝶一直帶著微笑。“有人說:”愛就是不用說就知道對方想要什麼。“其實,你不用像藝術家或者思想家一樣對愛有什麼深刻的見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愛情是帶有浪漫色彩的,在愛中的人們是充滿生機的,並且會一直如此,而婚姻是現實骨感的,當花前月下被現實中的柴米油鹽所替代;當日常生活的碎碎念中夾雜著萬般柔情;當一切歸於平淡,彼此都要共同去面對生活中種種難題,相互理解與包容,共同經營好婚姻生活的這一方天地,沒有遺憾地攜手走過婚姻之路。在雙方牽手的這一過程中,在恩愛相諧的二人世界裡,不可能總是良辰美景這一美好畫面。還要去共同去面對悲歡離合、陰晴圓缺。這就是構成我們婚姻生活的全部內容。雙方的情愛表達的方式應該是多方面的,它無處不在,滲透在了我們共同生活這一程里的諸多細節之中。


佛教是怎麼解釋姻緣的

1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愛別離、五陰盛
張愛玲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的下半句,“沒有婚姻,愛情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愛別離、五陰盛。意思是活著很苦;老了精力不旺盛了是苦;生病了很苦,痛苦到掙扎;死的時候希望還可以活下去也是苦;心中有怨恨是苦;愛情聚聚散散還有思念的苦,愛而不得更苦;色、受、想、行、識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萬事都有輪回”,愛情也是如此。懂得吃苦的人,是一輩子在修行,是扛著苦,熬過苦,最後成為人生的贏家。熬過愛情的苦,也會成為愛情的贏家。佛教對人間男女、夫妻間的、婚姻,並非一味否定。《雜阿含經》卷三六中,佛謂“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諺《別譯阿含經》卷十二中,佛稱”妻為最親友“,說夫妻應”異體同心“。佛陀並非勸所有的人出家斷愛,而教導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盡人道。

2、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個人的家庭,都有道不出的苦衷
你在羨慕別人有個完美丈夫時,殊不知,別人也在羨慕你有一個乖巧可愛的孩子。不妨在空閑的時候,回憶曾經戀愛時候的小美好。也許,那時候的兩個人一見鍾情,後來為了家庭,雙方都付出了很多,生活一地雞毛,但是你們終究是一起度過了共患難的日子,雖然生活苦一點,但後來生活都走上了正軌,孩子健康成長,細想起來,還不錯。

3、應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婚姻
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緣不受父母親友的羈絆,可以如願單身修行學佛,固然值得隨喜贊嘆。如若沒有這種因緣,不得不進入婚姻,還是應該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婚姻。如同《華嚴經》中的聖教雲:“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凈道無所障礙。”


怎麼求得好姻緣

既然愛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這么重要,為什麼有時候它那麼難以得到呢?大話西遊裡面有句經典台詞,如果非要給這份愛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讓許多俊男靚女感動得無法自拔。其實,科學與現實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大多數人被電視、電影灌輸了那些所謂完美的東西。為了和媒體里那些理想的人,很多人都戴起了面具欺騙自己,也愛上了同樣戴著面具的人。可以想像當面具摘下來的時候,彼此看到了面具後面的樣子,該會是多麼沮喪、失望和苦惱,這也難怪當今的離婚率如此之高。我們沒有電視里、雜志里的那些理想人物那麼完美,這很正常, 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面具摘掉,做自己。

佛說:婚姻是一場修行。 我想這應該是你人生中最長的修行了,好的婚姻可以做更好的自己。俗話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誰又說婚姻就一定是愛情的墳墓呢,它也有可能是照進你生命中的一束光。佛教認為,欲結為夫妻的男女,必須是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了解,達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後,雙方一致同意結為夫妻的一種行為,反對包辦、買賣或有其他圖謀的婚姻關系。很多婚姻,其實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甜情蜜意、卿卿我我”。很多人的婚姻,其實是“過又過不好,離又離不了”。特別的人到中年,家庭的負擔很重,老人要管,孩子要管,事業要闖。但身邊的人,總是不理解自己,還有的人“疑神疑鬼”,夫妻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夫妻之間,也是緣分,千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婚姻靠的就是經營,如果你覺得婚姻只靠愛情,也不會走太遠,愛情也是有保質期的,如果你們有愛而且會經營,我相信你們一定是婚姻中最大受益者。

6.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質的

其實佛法是這樣看夫妻、子女及男女關系、朋友關系的。佛教發現,今生作為家人、夫妻子女、親友、戀人的關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緣。能夠在一起,一般分屬下列三種關系:
1、來報恩的:彼此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彼此來報恩的;
2、來討債的:彼此之間彼此吵吵鬧鬧,矛盾不斷,卻又不離開,這是彼此來討債的;
3、來還債的:彼此之間彼此關系冷冷淡淡,湊合著過日子,這就是彼此來還債的。

7. 佛教對夫妻緣分的解釋,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提起對夫妻緣分的解釋,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中怎麼看待婚姻,另外,還有人想問里夫妻緣是什麼樣的?_,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怎麼解釋姻緣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怎麼看待婚姻,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夫妻緣分的解釋

怎麼解釋姻緣的?

1、對夫妻緣分的解釋:中怎麼看待婚姻

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說夫妻之間的緣分。

===============夫妻姻緣。

正信的

事實上,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的分別,就是,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是從大覺的——的智海之中流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而建立的形態,便是。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必須有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一個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在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的崇拜以及人死即的信念,都不是的產物。

如何適應的要求?

所謂,是跟民俗相關的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明的指引、援助、救濟、,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神溝通的目的。不主張類似的行為。如何看待夫妻緣分。

是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通過靈媒、、鸞壇、,以及、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某、某賢、某、某古的無名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者卻是以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也將各的等,當作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均有其、教史、教理、教儀、的傳承;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各種地方色彩的偶像,以免染上了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就是的流類。二婚緣分。

如何因應大眾,對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諸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效驗的闡揚,比如、王的,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稱為廣大靈感、救難、;稱為無上醫王,又名壽及光。這些,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是盧舍那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世界的、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的呼救,具備救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也都具足六種,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或一,或一特定的和經,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的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自在的境界。

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各經所宣示的,此已不同於的多神崇拜;唯追溯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而其任何,只要專持,就能成為一的,所以《》有二十五種圓通,任一就等於一切,具足一切的功用。《維摩經》更加出不二,否則,容易和混淆,與多神合流,而予人以分的印象。解釋父母拆散姻緣。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是為學、,是學的與智能,以的正確指導,專一的,以達成、、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書、做事、、、禮、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嚴

以上就是與中怎麼看待婚姻相關內容,是關於中怎麼看待婚姻的分享。看完對夫妻緣分的解釋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8. 佛學如何看待婚姻問題

在佛學中,婚姻是天生註定的。對於自己的伴侶,始終只是那一個,其他人不過是用來迷惑自己動搖的心而已。所以佛學里相信有一見鍾情,就是因為命中註定的姻緣,所以見面的時候一定會對彼此產生異樣的感覺。

佛學中的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前世的因果循壞導致的,有因必有果,有因必有源,所以對於婚姻,該來的時候還是會到達你身邊,婚姻中的打打鬧鬧產生的矛盾也只是為了讓這無聊的生活更加有情調而已。

對於我們出生的家庭和與未來的伴侶相結合在一起的婚姻家庭,都應該好好珍惜和守護,不要因愛生恨,也不要在外面的世界風流飄盪,因為你是有家室的人,你這樣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的只會讓愛你的人寒了心,讓討厭你的人樂歡心。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假若你們能成為了夫妻,不光只是有了愛情,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緣分,其實上天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就看你自己能不能跳進那個坑並且安分守己了。

9. 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所謂民間信仰,是跟民俗相關的宗教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宗教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民族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社會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於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濟、保佑,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鬼神溝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張類似的行為。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仙、佛、菩薩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通過靈媒、術士、鸞壇、乩童,以及靈簽、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仙、某聖、某賢、某菩薩、某古佛的無名鬼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卻是以唯一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民間信仰也將各宗教的教主等,當作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儀、教團的傳承;民間信仰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佛教如何因應社會大眾,對民間信仰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比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靈驗,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觀世音菩薩稱為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為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 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佛,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眾生的呼救,具備救濟眾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佛教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修煉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華嚴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修持各經所宣示的法門,此已不同於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佛說無量法門,而其任何一法,只要專心修持,就能成為一切法的總持,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任一法門就等於一切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的功用。《維摩經》更加開示出不二法門,否則,容易和民間信仰混淆,與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是為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能,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懺悔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聖嚴法師

閱讀全文

與修佛怎麼看待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古人對愛情的態度那麼冷 瀏覽:914
事業編制報名個人能力怎麼寫 瀏覽:770
被塵封的故事的鳳凰吃什麼 瀏覽:246
男人說你幸福怎麼辦 瀏覽:520
怎麼才叫婚姻線短 瀏覽:271
行政事業單位歌版權怎麼入賬 瀏覽:242
失格的狗怎麼判斷愛情 瀏覽:13
47表示什麼愛情含義 瀏覽:681
鹿為馬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84
講楚漢故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58
事業單位為什麼是單獨 瀏覽:887
如何買青島的經濟房 瀏覽:625
誇美女的好話有哪些 瀏覽:660
舒筋健康丸是哪裡的 瀏覽:291
事業單位臨時人員如何聘用 瀏覽:317
南寧的美女都去哪裡了 瀏覽:818
如何運行現代經濟 瀏覽:240
12星座在愛情里會輸給哪個星座 瀏覽:737
干鍋和麻辣燙哪個健康 瀏覽:67
街道辦事處事業編下設什麼局 瀏覽: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