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在家居士學佛人怎麼對待婚姻

在家居士學佛人怎麼對待婚姻

發布時間:2023-09-03 06:00:18

❶ 學佛人是怎樣對待婚姻緣分的

學佛之人一般都是隨緣,隨其自然,有則很開心,無則不強求,有點道家的味道,遵從自然的選擇,這樣的人生態度不匆不忙的,有點樂在逍遙,想要好好歷練自己,修養自己,對於七情六慾都是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所以緣分婚姻對於學佛人來說,不是那麼的強求。

學佛人喜歡游歷各方,而且都是窮游,像是在歷練自己,這樣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認可,也可以得道成佛,而對於俗世之事也是滿不在乎的,對於七情六慾也是禁止的,要無欲無求這樣安心修煉,這樣以後成佛的機會就會大一些,所以就會隨遇而安,不喜歡強求。

學佛的人不執著與自己的身上,而是有關愛天下之人,想要普度眾生離苦得樂,是這樣的美好願望,想要天下眾生可以得到安樂,自己卻可以付出代價,這是學佛的人願望和心情,而且對於愛情是堅貞不屈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美好願望。

❷ 學佛人應如何面對婚姻

常常會有年輕的學佛人,對於學佛與婚姻之間的取捨,心中產生困惑,而問到: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結婚生子?自己沒有斷煩惱,如果結婚生子肯定會有更多的煩惱,擔心會因此而墮落;但是如果不結婚,由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觀念,又怕周圍親朋不能理解,因而對佛教產生了不好的看法。

(一)眾生成就之時,就是菩薩成佛之時

要探討這個問題,必須先確認: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學佛的人生態度,被認為消極、避俗。當然!如果是因為自己在事業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無法排解,為了逃避現實才轉而學佛, 一心想著要遁入空門,不是為了探討生命的實相、萬法的本源而學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消極了。然而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應該建立遠大的目標——成佛,就是為了將來成就究竟佛果而學佛;然後以這個究竟長遠的目標,來看待所面對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暫的生命中一時出現的名利財富上計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歲的小孩,因為自己喜歡吃的一顆糖果掉到水溝里而大哭大鬧,或小孩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著狗跑,其實是一樣的,大人一般是不會像小孩這樣做,但不會因而認為那哭鬧的小孩或追狗的小孩的生活態度是積極的,而大人自己的則是不積極。

學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要成佛當然必須要有自己的佛國、自己的佛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簡單地說:攝受眾生即是攝受佛土;因為舍離了眾生就不可能成就佛道。為什麼諸佛常常要勸導菩薩們多利樂有情、攝受眾生?為什麼又教導我們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呢?其原因就是要我們攝受眾生,攝受了眾生以後,將來你的佛土就能成就。古往今來,都沒有不攝受眾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我們不妨想想看:娑婆世界的成就,是 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就的嗎?極樂世界的成就, 是 阿彌陀佛一個人成就的嗎?都不是!要靠攝受眾生;就是要靠諸佛的如來藏,跟他所攝受眾生的如來藏共同來變現這個佛世界。所以如果發願說:「我將來成就佛道了,我的世界要如何如何。」發了那個願以後,就要開始行菩薩道、開始攝受眾生,要世世利樂眾生;以利樂眾生來攝受眾生,讓這些 眾生從物質的布施,以及從佛法的布施當中,得到你給他們的利益;當你給他們這些利益以後,眾生就會接受到你的攝受、接受你所發的那個願;當眾生接受你發的願以後,他們的如來藏就會流注與你相應的種子出來,以後就會一世又一世不斷地追隨你。這樣子經由如來藏的運作,以及經由諸佛菩薩的安排,被你攝受的眾生們將會生生世世追隨著你,直到你成佛時都會追隨著你;當未來因緣成熟的時候,你那個佛世界就成熟了,就會成就。舍此以外,一切菩薩無由成佛。這就代表了一件事,永遠追隨著你的眾生們,他們是幫助你成就佛土的。

(二)菩薩當先利益眾生,再成就自己,夫妻之間亦然

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再來看看:該如何面對夫妻婚姻關系?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 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說了一則故事,說:過去無量劫之前,有一個婆羅門修行人,名字叫作光明,他在四萬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凈行,已經到達不再造作種種惡業,甚至遠離一切過失的境界。就在經過這四萬二千年修行之後,有一次因為某種因緣他來到一個大城,這城裡住了一個女人,名字叫作伽吒, 這伽吒看到光明婆羅門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貪欲愛樂之心,走到光明婆羅門面前向他敬禮。

這時光明婆羅門就問伽吒:「你對我是不是有什麼希求而來到我面前敬禮?」

伽吒回答說:「我請求您這位婆羅門修行人能與我共結為夫妻。」

光明婆羅門就告訴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經不對女人生起貪欲愛樂之心了。」

伽吒又說:「我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結為夫妻,我將在不久之後就結束這一生的性命。」

這時光明婆羅門聽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經過四萬二千年修持清凈行,都不敢違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麼可以再與這個女人結婚,去受用違背清凈修行的愛欲染著呢?讓我千年萬年修行成果毀於一旦!我還是趕緊離開她才好。」

這么想以後,光明婆羅門就離開伽吒。但是才走離了七步,光明婆羅門卻停住了腳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變了心念說:「我現在應該發起勇敢捍衛眾生的心,縱使因為與這個女人結為夫妻而違犯禁戒,我也應該忍受地獄的苦報,不應該就這樣離開她,讓她因而失去了性命。」

伽吒聽到光明婆羅門的話,心中當然非常高興!因為已能如她所願,不至於要結束生命。 這時光明婆羅門就抓著伽吒的手對她說:「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隨著你。」於是光明婆羅門就與伽吒 結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

因為古印度傳統婆羅門修行人,是把一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外出尋訪、跟隨師父學習婆羅門祭儀,修清凈行。第二個階段,就是返家結婚生子,經營世間營生事務及祭祀禮儀,還有行布施等。第三個階段,年紀中老,就把家業交給兒子家人,自己則是隱遁山林,棲居在樹林中修苦行,專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後第四個階段,則離開山林,披著粗布衣, 手持水瓶、缽碗游歷四方,超脫世事,接受布施供養。因此光明婆羅門與伽吒一同過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後就離家,棲居山林中精進修持清凈行,然後舍報後就生到梵天,成為色界天人。

釋迦牟尼佛講完這則故事後,又再說明,當時的光明婆羅門不是別人,正是 釋迦世尊的前身; 而當時與光明婆羅門結為夫妻的女人伽吒,正是 釋迦世尊成佛前為希達多太子時的王妃耶輸陀羅。 世尊說到這里,進一步解釋其中的緣由說:「我於爾時,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復還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於十千劫中受輪回身,雖受是身,不生厭倦。」(《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 1)就是說:光明波羅門當時能生起一念大悲心,憐憫伽吒、滿伽吒的心願,讓她免於死亡;又因為之後還繼續修清凈行,得以生到色界梵天。由於這種大悲心與清凈行的緣故,雖經過十百千劫輪回生死,受報 各種三界身,但都不生起絲毫厭倦之心,最後終於成就究竟佛果。從這件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事跡,可以看出來,釋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時,正是為了救護眾生,以大悲心成滿眾生的願求而不顧自己的道業,甚至因而違犯禁戒必須下墮地獄受苦報,也在所不惜!絲毫不起厭倦之心。釋迦世尊就是這樣以大悲心對待眾生、攝受眾生,自己則繼續不斷修清凈行,並且這兩者的先後次序取捨,也相當明確, 就是先利益眾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說,就是以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國凈土,縱使在夫妻之間,也是以同樣的態度來面對。

(三)夫妻相處之道與邪淫的苦患

另外,對於夫妻間相處之道,經典中也有不少記載;像《佛說善生子經》這樣記載:

「夫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其婦。何謂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時與衣食、時與寶飾。婦又當以十四事事於夫。何謂十四?善作為、善為成、受付審、晨起、夜息、事必學,闔門待君子、君子歸問訊、辭氣和、言語順、正幾席、潔飲食、念布施、供養夫。」——《善生子經》

這大意就是說:身為丈夫的應該要誠正、沒有恨意地敬重自己的妻子,不可與其它女人發生邪淫婚外情,並且適時給予妻子所需的衣食、寶飾等以撫慰妻子的身心,讓她得到安適的生活。身為妻子的人,也應該要以身行、言語和善對待自己的丈夫,整治家務讓丈夫能無憂慮地在外營生、養家等來奉侍自己的丈夫。這在古印度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是極為切當的家庭教育;縱使現今社會形態已有所轉變,但是夫妻相互誠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於家庭和諧、社會安定,還是應該被強調的。

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將淫戒列為重戒之一,對於在家人就是不可邪淫——不可以和配偶伴侶以外的人行淫,否則就犯重戒。犯邪淫戒,罪業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論》中 龍樹菩薩說:

「邪淫有十罪:一者常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斗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憙。八者種怨家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人,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大智度論》卷 13

縱使沒有受戒,如果有了對自己的配偶不真誠而與配偶以外的人行淫,當生就會發生很不好的後果,像《佛說善生子經》中說:

「淫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不自護身、不護妻子、不護家屬、以疑生惡、怨家得便、眾苦所圍,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 ——《善生子經》

邪淫不止有損於自己的名聲而不能守護自身,妻子及家屬對你也會因而互相猜疑生惡而不能守護,進而讓怨家得便、種種苦惱纏繞,終致事業罷廢、資財耗盡。這當然對家庭及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四)夫妻當轉一世貪欲情緣為無量世菩提道緣

但這么說並不表示:已經成為夫妻伴侶了,佛教就鼓勵他們多行貪欲。相反地,佛教把貪欲跟瞋恚、愚痴並列為障礙眾生修行的三毒;像《法句譬喻經》中,就記載了一則故事,說:有一個有錢的長者,看到自己熟識親友的兒子,因為父母早逝,不知生活理財,把父母留下的財物都花光了,只能每天行乞求生。長者可憐他,就把女兒許配給他作妻子,還給了他屋宅、車馬、奴婢及無數的資財, 讓他成立門戶。可是這個年輕人懶惰成習,生活毫無計劃,不知量入為出,結果沒多久就把長者給他的家產都散盡了。長者顧惜女兒,又再給他許多資財,他還是依就如故,終至家境貧乏過著飢困的日子。這樣幾次之後,長者認為這個年輕人實在無葯可救,因為疼惜女兒,就考慮要女兒跟他結束婚姻, 另外改嫁。這年輕人知道這件事,一開始還自覺慚愧,之後心中卻想:「我與妻子結婚以來十分恩愛, 我對她的貪欲之情非常深重執著;如今她要改嫁與別人產生感情,我怎麼受得了?」於是生起了惡念, 就把妻子帶到房中,說要夫妻二人共死一處,然後拿刀先刺死了妻子,再自殺死亡。長者知道了非常傷心,就來覲見 釋迦世尊稟白此事。世尊就開示說:

「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痴無智患害之門,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受苦萬端猶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貪欲之毒滅身滅族, 害及眾生,何況夫婦!」——《法句譬喻經》卷 4

意思是說:貪欲、瞋恚是世間人普遍常有的通病,愚痴無智則是災患禍害的開端,這三毒導致眾生無量劫墮落三界五道的深坑中生死輪回,受種種極端的苦報還不知悔悟!愚痴的人怎能知道這個道理呢?尤其貪欲的毒害,是足以毀滅自身乃至整個家族,危害廣大的眾生;這個年輕的丈夫,因為貪欲而毀滅了他們夫妻二人,也就不奇怪了。

兩個人今世成為夫妻,固然有著過去生特殊的情緣;但是佛教認為:夫妻之間不應以貪欲愛樂為重,而應該彼此在道業上互相勸勉,將一世的情緣轉為無量世的道緣。經典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事例,如《雜寶藏經》記載:一對貧窮夫妻共同思索,因為過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導致今生貧困潦倒。為了讓未來世不再更加貧苦,於是相約賣身給有錢人家做奴僕,得來的錢財拿到寺院請僧作法會、供養佛塔,並且布施僧眾及救濟貧困的百姓。終於感動了國王,施給他們寶衣瓔珞,讓他們脫離貧窮免除了奴僕之身,並且贊嘆他們:

「真解悟貧窮之苦,能以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命易於堅命。」——《雜寶藏經》卷 4

另外,《佛本行集經》〈大迦葉因緣品〉中,更記載:釋迦牟尼佛弟子大迦葉尊者,與金色女跋陀羅為夫妻,二人相約不行五欲之樂,不同室而眠。後來父母都亡故了, 就散盡家財一同出家各自尋訪師父學道。後來,大迦葉先值遇 佛陀,就把跋陀羅也找來歸依 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修學佛菩提、行菩薩道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緣不受父母親友的羈絆,可以如願單身修行學佛,固然值得隨喜贊嘆!要是沒有這種因緣,還是應該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婚姻;如同《華嚴經》中聖教:

「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 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凈道無所障礙。」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24

就是除了克盡自己應盡的職責,隨緣盡分去善了夫妻情緣之外,同時也可以觀察因緣攝受配偶學佛;或許他就像前面 世尊講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吒一樣,會在您將來成佛時擔任重要的角色了!

❸ 學佛人怎樣對待婚姻緣分

最好是能超越這一切。什麼叫超越?就是要開悟證悟,要明心見性。你真開悟了證悟了,明心見性了,你就不會受外界的影響,同時也能把所有的這些矛盾和沖突消除。如果修行沒有達到這樣的層次,就要轉變因果。什麼叫轉變因果?就是斷惡行善,斷一切惡業,行一切善業。

夫妻不和,佛在經中講過,這是曾經邪淫的果報。你想改變這個因果,就要斷除邪淫,好好地持戒,這個時候更不能犯戒,不能搞那些不道德的事情。有些人這個時候把握不住,又犯戒了,將來就會有更嚴重的惡報。

學佛的人不能怕現世的報應,要怕造惡業、種惡因。你種下了惡因,將來就要感受果報。種了一次惡因,將來感受果報的時候,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無數次的,是千倍萬倍,而且越來越增長。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就怕造業,不怕現世的報應。

你真想解脫,真想解決這些問題,最好是明心見性,最起碼也要斷惡行善,尤其是斷邪淫。要好好受戒持戒,這樣才能轉變因果。這是唯一的方法,做不到就沒辦法了,只能自作自受。佛講得清清楚楚,以前造的業,尤其是自己的行為不正,現在就要感受這樣的果報。所以應該懺悔往昔所做的惡業。

做懺悔最起碼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四種對治力中有返回對治力,就是下定決心,以後縱遇命難也不能犯這樣的錯誤。這就是你懺悔的時候要具足的條件。如果你當時下不了這個決心,懺悔也能減輕點業障,但是不能徹底消盡業障。你當時能下這個決心的話,才算比較圓滿的懺悔。

決心特別重要。也許你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懺悔時必須要有這樣的決心。如果當時你有決心,過後由於煩惱或業力,又沒有把握住,沒有控製得了,又犯了,這也沒辦法,只有再重新懺悔。

任何事都是,我們下決心以後要盡量做。但是肯定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也有做錯的時候,這也要重新如理如法地懺悔。我們是學佛修行人,在這個過程中,盡量要圓融,要容納,盡量不要傷害對方。你盡心盡力了,緣分到了,也只能隨緣。

婚姻的事,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敢離,心裡很痛苦,這也是自己放不下。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有修行的話就能解決,沒有修行的話也改變不了,只能隨著緣分走。

什麼事情都是,最好是保持自然。你特意離婚,這是個錯誤;你執著不離婚,這也是個錯誤。該離就離,要把握這樣的狀態。但是要保持適度,這是很難的,有智慧才能把握得住。什麼時候該離,什麼時候不該離,沒有智慧,就分不清。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么!

學佛的人也不是堅決不能離婚,學佛的人也不是必須要離婚,一切都要隨著緣分走。我們要盡心盡力,盡量別傷害對方,別傷害眾生。我們對這些眾生,包括家人,沒有什麼惡意,不自私的情況下怎麼都行,不會造業。

如果是惡意的,特別自私的,肯定會造業。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看看,我們想離婚或者不想離婚,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是自私的還是不自私的?如果是不自私的,就沒有什麼罪過。你為了自己的利益堅決不離,這也是造業。

任何時候都要觀察好自己的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是最重要的。剛才我們講的超越因果,轉變因果,都在這里。自己的心態把握住了,會取捨了,就行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用考慮那麼多。但是我們現在總是考慮很多。

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都是為了各自的名利。結婚離婚也是,根本不觀察自己的心態,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去考慮這邊、考慮那邊,總是想不開。很多人都是為了面子,為了各種利益,都是自私的。

其實把自己的心放平放正了就行了,對一個有修行的人來說很簡單。

看自己的發心動機,你今天要離婚是為了什麼?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對方?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眾生?你如果是為了對方,為了眾生,不自私、不自利,沒有惡意的情況下,不會擔因果,離婚也是個好事,也是一種行善。你自私自利,惡意的,也不考慮對方,只考慮自己的名利,怕失去自己暫時的利益堅決不離,你是在造業!你為什麼不離婚,或者你為什麼離婚?看自己的心,你是最清楚自己的,用不著問別人。

大乘和小乘有區別。大乘佛法里完全看發心和動機,不看結果。佛經里講得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什麼叫心地法門?動機善,一切善;動機惡,一切惡。小乘不一樣,不是只講動機,還要看結果。為什麼?他還有自私自利,心不是完全清凈,所以他還要看結果怎麼樣。大乘就不用了,完全是為眾生的。比如你一點點也不自私,完全真心實意地為對方做事情,對方也知道你是真心的,萬一做錯了,他知道這個結果,也不會怪你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結婚也好,離婚也好,也沒什麼。但是我們這些凡夫把世間的瑣事看得特別重。「結婚是大事,離婚也是大事啊!」

所以它們的變動對我們的打擊特別大。但是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都不算什麼事,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對於有修行的人來說,都是小事――世間的瑣事,無所謂!一切隨緣,緣來緣去,緣聚緣散,該聚聚,該散散,該來來,該去去。沒有什麼,這是很正常的。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

什麼夫妻,再好也就一生一世,幾十年,很短暫!這是按時間來說。按事情來說,夫妻之間有什麼重要的事?除了學佛修行是大事,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大事?

這就是我們剛開始講的超越因果。已經超越了這一切,就不會執著這一切,所以對他來說不會有任何的障礙。現在我們這些人當中也是,有的夫妻兩個,一個有修行,學得好;一個沒有修行,學得不好。

沒有修行的,就整天煩惱痛苦;有修行的人,也不煩惱,也不痛苦了,看著對方可憐。這是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在同一個環境里,面對著同樣的事情,一個煩惱,一個不煩惱;一個痛苦,一個不痛苦。不僅不煩惱不痛苦,還可憐他,還想救他,這是菩薩行。

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不是有神通沒有神通,不是有能量沒有能量――其實剛才說的那些才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能量。內地情況比較復雜,夫妻之間,有的家庭是男的信佛,女的不信;有的是女的信佛,男的不信。這個情況要注意。學佛修行不會影響你的工作,不會影響你的生活。既然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也不會給對方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果你因為學佛修行給對方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那你肯定有過錯,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你要學佛修行,但是得也看具體情況,時間要把握住。去做這些功德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因為學佛修行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你特別執著家裡的佛龕、佛像,什麼也不顧,還整天誦這個念那個的,對方肯定受不了。如果對方不反對還行。對方還不是特別同意,你就不能太執著這些,自私地去學修。

隨時都可以修啊!包括擦地,洗臉刷牙,做飯吃飯,都可以變成修行。收拾衛生,刷牙洗臉,做飯吃飯,這都很正常,過日子么!平時也是,年紀大的,叫「老伴兒老伴兒」,就是伴兒么!你也不能總不陪伴他,你也應該跟他聊聊天,這都行!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要發心。你陪他,都是為了他好,也不是貪著這些,而是為了救度這些有緣的眾生,這不會有什麼過失。

以前佛派舍利子去度皇宮里的眾生,舍利子整天給他們講法,領他們念誦,結果誰也接受不了。舍利子實在救度不了他們,就回來了。佛陀說,還得文殊菩薩去。文殊菩薩到了王宮里,也沒有給他們講什麼,念什麼,就是陪他們吃喝玩樂,最後把他們都度化了。這是方便么!文殊菩薩也不是為了自己吃喝玩樂,也不是貪著於這些,完全是為了眾生。

為了救度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你吃喝玩樂都行!但是要看你的心態。找借口不行!現在有的人找借口,他自己想喝酒,說,「為眾生喝點!」他自己想吃肉,說,「為眾生吃點!」那你就是貪著於這些,自己想吃想喝,然後找借口,這肯定不行,肯定會造業。有的人自己真不想干這些事,沒有辦法的,不是自己貪圖這些,完全是為了對方,這就不會造業。

自己一定要把握住,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現在不信心因果的人很多,我們都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是講因果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權利再大,實力再強,長得再美也沒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再聰明也欺騙不了它,再厲害也對付不了它。我們最要害怕的就是因果,別的都沒有什麼可怕的。

取捨因果非常重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有浪費,不會有差錯,都在我們的阿賴耶當中記得清清楚楚。「不是不報,時候沒到。」所有的這些,不管是善還是惡,到時候一定會現前,一定會報應的。報應有過程,因緣具足的時候,果報才會顯現,之前不會隨隨便便的顯現。

比如說播種,有的要好幾年才能結果,有的幾個月就能結果,有的幾天就能結果,不一樣。因果也是,有的現世現報,有的來世再報,有的可能要很多生生世世再報。比如我們今天做功德了,做善業了,再微小也有果報,它不一定什麼時候結果。雖然做了非常微小的善業,但是惡業做得多,肯定會先下地獄,在地獄里感受很多劫的痛苦,最後慢慢才托生為人了,才顯現善的果報。

因果不會有差錯,不會浪費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的是瓜,不可能得豆;你種的是豆,不可能得瓜。首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什麼也不懂,你怎麼取捨因果,怎麼修啊?聞思修特別重要,這是有次第,有程序的。有的人說不用聞思,直接修就行了,那是不可能的。你得先聽聞,然後思惟,弄清楚了,然後再去做,這樣才不會做錯。沒有聞思直接去做,一定會錯!什麼叫盲修瞎煉?沒有聞思地修,這叫盲修;沒有聞思地煉,這叫瞎煉!

不僅僅是我們學佛,要學世間的學問,知道世間上的道理,也需要聞思啊!佛法和世間上講的這些道理一樣,都需要牢記在腦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你得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然後再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才是修行。

包括結婚離婚,家裡這些瑣事,也是這樣。都變成學佛修行了,那就不是瑣事了,那是大事。如果沒有變成修行,那就都是瑣事,沒有什麼意義。都是一樣,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離不開空性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你看電視里演的那些,都有意義嗎?

佛講得多好啊,如果沒有智慧的話,結婚也好,生孩子也好,上班工作,都離不開痛苦。結婚是為了快樂,生孩子也是為了快樂,結果你看,都是痛苦的。沒有結婚還沒有那麼多事,結婚成家,事就多了。沒生孩子還行,沒有那麼多負擔,一旦生孩子了,你看,負擔多重!增加煩惱,增加痛苦。

佛講的,都離不開痛苦,難道不是嗎?哪個不是苦?苦苦,變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離不開這些苦。

然後佛講了無常。一切諸法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這三個道理弄明白了,才是看破,才能看淡;你把這些事看破了,看淡了,才不會執著,才放得下;真放下了,才是解脫,才能輕松自在,之前是不可能的。

如果結婚、離婚這些家裡的瑣事引起了你的煩惱,你就沒有修行了。真有修行的話不會這樣。你有看不慣的事,說明你沒有智慧;你有看不起的人,說明你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不會有看不起的人;有智慧的人,不會有看不慣的事。在已經開悟、證悟的人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好與壞的分別。

但是對沒有開悟的人來說不是這樣的。沒有開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時候肯定有好和壞,有好人和壞人,有好事和壞事,有好和不好的地方。有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有善,也有惡;有菩薩,也有凡夫。這都是自己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台山文殊道場

❹ 關於佛教的婚姻觀

在很多的人的眼中,婚姻是很可怕的東西,你一旦結婚了,就會被束縛住,佛教的婚姻觀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佛教的婚姻觀,歡迎大家閱讀。

佛教的婚姻觀篇一
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依佛法的觀點,對婚姻的基本看法則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強加。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家的 法律 、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問:常聽佛教中講業力,請問什麼是業?什麼是業力?答:業,即行為或造作之義,它包羅了思想、語言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就叫做惡業;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佛經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斯里蘭卡那蘭陀長老在《覺悟之路》中指出:「在這個世界上,發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應得的。……我們對自己的幸福快樂和痛苦憂惱負責,自己創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獄,自己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又如在生活中,當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做一個好孩子,你將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喜歡你。但是,如果你不聽話,你將得不到快樂,我們也不會喜歡你了。」這時,她 教育 孩子的也正是業的思想。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業力因果最通俗的說法。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輩子小心謹慎,為人厚道,婚姻卻屢遭挫折;有的人雖然未經努力,而幸福婚姻卻如影隨形,得來全然不費功夫。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差異,除了三世因果說,確實很難解釋得清楚。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佛教的婚姻觀篇二
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回的根本。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對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古人說:「飽暖思淫慾」,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慾望的滿足,往往上升成為第一需要。 兩性 之間的迷戀,經過多生累世的熏染,於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痴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慾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了!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慾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下面,我們來看看愛欲在婚姻中的作用。就男女的感情產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慾(貪)。男女從相識到產生感情,是因為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成為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感情。貪的對象有很多,其中色貪第一、眷屬貪第二,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慾,這是維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男女的情慾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

(1)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

(2)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了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但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

(3)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4)淫慾:淫慾是生理的反應,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於 動物 性(眾生性)的層面。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如果沒有 辦法 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慾的漩渦而苦惱。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不少男女今天為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今天我們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痴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 決定 。所以如何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感情問題的關鍵。
佛教的婚姻觀篇三
婚姻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合和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實,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永恆不變、無條件的存在。不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雖然沒有永恆不變的愛情和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謂: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希望完美、希望永恆的觀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慾望,這——就是痛苦的根源。愛情的真相是什麼?大概很少有人說得明白。在愛情中的人們很容易痴迷,相信「愛你一萬年」的諾言。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句:「一份真愛,如果要讓我定出它的時間界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讓許多青年男女感動得如痴如醉。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 化學 (激素)的作用結果。愛情與婚姻,並非如詩歌唱頌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恆。人們發現:現實中長久的婚姻,往往平淡無奇,而那些震撼人心、離奇凄美的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閃亮耀眼卻又短暫,令人掬捧出無數眼淚!
佛教的婚姻觀篇四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慾,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慾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慾,飲食即世間之餚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5: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一般人的愛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慾、色慾,表現在對異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戀,對所愛事物的執取不舍等;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眾生往復輪回於此婆婆世界,迫使眾生執著於生命的一切形式。愛欲心強的人,則對五欲均有很大的貪愛與佔有欲,既使他們在生活中,早已出人頭地,家庭、權力、財富、名譽等等,應有盡有,但他們還是會無止境地向攝取一切。個別人還可表現為強烈的征服欲,除了佔有、征服世間的名、利、異性外,其慾望還擴大到對事業、國家,甚至對世界、太空的佔有與征服。如中外 歷史 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根據佛陀的教誡,超越物質享受,超越生死系縛更為快樂。古德雲:「一燈能破千年暗,」只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一般人執著於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

佛教的婚姻觀相關文章:

1. 佛家關於愛情的經典語錄

2. 佛教經典愛情語錄

3. 佛家經典愛情語錄大全

4. 聽佛說愛情經典感人語錄

5. 佛說愛情的經典句子

6. 80後的婚姻觀語錄

❺ 學佛的人婚姻不順怎麼辦,佛說:婚姻不順怎麼辦

提起學的人婚姻不順怎麼辦,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婚姻不順怎麼辦,另外,還有人想問信的人為什麼婚姻不好,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怎麼用化解婚姻不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婚姻不順怎麼辦,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的人婚姻不順怎麼辦

1、學的人婚姻不順怎麼辦::婚姻不順怎麼辦

(包括前世)有,這些與姻緣相關,比如曾經欺子,故今生此時,姻緣遲到,或婚姻不順。這是一種,叫。

姻緣遲遲不到,有一個方法,就是寫求妻疏或求夫疏,你可以搜索了解一下。

2、學的人婚姻不順怎麼辦:信的人為什麼婚姻不好

不信的人婚姻更差。學之人至少不會出軌背叛家庭。而那些不學的人把出軌看作平常事,不學的人把性自由當寶貝崇拜,不學的人把找外遇當榮耀,請問誰的婚姻更好一些???治夫妻吵架最厲害的。

婚姻好不好,那是前世的。

今生今世,信學,積德行善,運氣會漸漸好轉,將來後世必定婚姻幸福,平安健康。信的人婚姻都不好。

中國人幾千年中,基本沒有離婚的事情,自從最近幾十年文化傳入中國,性自由、出軌、、離婚、都隨之而來,請問婚姻不好是什麼原因?

3、學的人婚姻不順怎麼辦:怎麼用化解婚姻不順

《善》里講述了夫妻關系的問題及夫婦之間該如何相處: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三者衣食隨時。四者庄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挽回婚姻最厲害的經。

丈夫對待妻子、尊敬妻子有五件事情。就是以禮相待。尊重妻子,作為丈夫是不可以不尊重妻子,至於之類的問題就更不應該了。

其次是威嚴不媟。這個威嚴並不是要整天板著臉,一絲不笑。威嚴是要有個大丈夫的樣子。媟,是輕薄、不莊重。就是不要。男子漢的要有男子漢的氣度。真正人婚姻不順。

第三呢,是衣食隨時。就是要家庭用度,隨時衣物飲食都是丈夫的責任。掙錢養家哦。

第四,是庄嚴以時。這個庄嚴可不是莊重的意思,是指裝飾,打扮。要負責妻子的裝飾、首飾。凡是結婚後不給妻子買首飾衣物的要痛心,痛改前非,直奔商場……。

平時該送花送花,該給巧克力給巧克力。

(看到這里胞們是不是對非常崇拜啊)女人感情路坎坷的原因。

第五,是託付家事。家裡的事情嘛,讓妻子作主。由她打理。我們只負責大事就可以了。

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夫之於妻敬待。

妻子呢也有五件事情,對待丈夫。這可是非常有智慧的家庭哲學哦。

先起、後坐。這是個禮節啊,而且還挺古老。現在都是女士優先了嘛。其實這里說的是尊重,在禮節上。其實在家裡自己怎麼過無所謂。在外面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現在不講究女性該先起後坐,但這個問題還是如此。在外人前一定要尊重丈夫,男子漢們都比較好面子的。這個就不多說了。化解婚姻不順。

和言,言語在女孩子來說特別要避免刻薄、尖酸,如果女人和顏悅色,說出來的話要比音調調高八倍更有效。糖衣炮彈成功率比較高。很多婚姻問題都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如果你想婚姻幸福,那麼家庭當中如果做到和言,成功了一大半呢。婚姻不順的人前世。

敬順,一說這個恐怕很多胞要不高興了。為什麼要敬順他,而他不敬順我?其實敬順不是說你什麼都順從。是指你要尊重丈夫的想法和意願。有關於家庭的問題你的想法不是不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尊重對方的想法、習慣。不要試圖改變他什麼、塑造他什麼。如果你真的敬順、尊重,大丈夫們倒是一般很容易被同化掉。

先意承旨,是什麼?是指不等到他開口就能知道他想什麼、要做什麼。幫他做好。這個要求很高哇。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結婚多年的老夫妻很多都可以如此的,對方還沒開口,就知道他要什麼。更何況男人的想法並不難琢磨。如果你能做到這種境界。不要說擔心什麼第三者、婚外情。你就是趕他出去,他都賴著不走地。

怎麼用化解婚姻不順

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假如這些都做到了,那麼對方則會安心,我們也不會擔心什麼婚姻問題。為什麼有緣的人婚姻不順。

以上就是與:婚姻不順怎麼辦相關內容,是關於:婚姻不順怎麼辦的分享。看完學的人婚姻不順怎麼辦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❻ 學佛人如何處理夫妻關系

對於婚姻,我也是經歷過很多次爭吵的,也曾經覺得自己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在這里我要感謝上師的加持,讓我度過生活中的難關,挺過了在生活中修行的風雨歷程。同時我對那些為家庭生活而痛苦的人深感擔憂,因而才斗膽談一談我個人對家庭生活特別是夫妻關系的一點體會和想法。
曾經有人說,自己身邊的人是最難度化的,尤其是自己的配偶。一些師兄都深有同感。師父曾說,如果你工作和生活中的關系處理不好,是你的佛沒有學好。然而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習慣於找對方的毛病,而不去反觀自己的內心,這是永遠都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的。因為除了佛之外,世間凡夫都不圓滿(連等覺菩薩的修行都尚未圓滿),要找缺點,多得是了。我們遇到這樣的姻緣,都是自己的果報,是自己應該了結的緣分。如果我們看別人的不是,是自己修行不夠;如果我們視眾生為菩薩,則能避免很多煩惱。
對於我們修學密法的行者,最終目的是為成就佛果,然後度化無邊有情。如果我們對自己最親密的人都不能夠容忍,還能夠談對其他眾生的慈悲嗎?我覺得這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慈悲,至少是有分別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慈悲,是冤親平等的。如果夫妻都是學密法的,生起了嗔恨心,則違犯了「對金剛兄弟起怨嗔」的戒條,後果是很嚴重的,必須極力懺悔。如果認為對方不如自己,覺得實在難以忍受,不可教也,無法度化,而去舍棄,則違犯了「畏難不度退失菩提心」的戒條。師言,嗔心不除只能夠證得阿羅漢果位,這樣就虧大了。生活在煩惱痛苦之中,連法喜都沒有證到啊,活得真苦真累!所謂的苦和樂,都是自心分別執著造成的。若能放下而生起出離心,則能離苦;若能悲憫而生起菩提心,自然能夠包容眾生,也就自然能夠掃除修行路上的障礙了。
我們的修行不被自己的家人所擁護,不能夠歸罪於別人,不能夠一味去責怪他們愚痴、業障深重。作為真正的行者,是不見世間過的,而應該檢查自己有哪些不如法的行為。所謂不如法的行為,是相對來說的,並沒有絕對的標准。作為在家修行的居士,要在生活在修行,必須抱著大乘觀點,絕對不能夠走小乘路線。所謂大乘觀點,即人間佛教精神,這是師父開示的精華之一。而作為密乘學子,更應秉持密乘觀點,不僅僅是大乘觀點。何謂密乘觀點,我的理解是,視上師為佛,眾生為菩薩,娑婆為極樂。為何我們不見極樂,皆因我們自身業障之故,這一點在《法華經》中有依據,本師釋迦牟尼佛能夠當下讓大家見到娑婆世界如極樂世界一樣的功德庄嚴。
如果我們沒有依教奉行,沒有按照師父說的走社會化、生活化、科學化的道路,佛法是不利於弘揚的。首先是不利於我們自身的修行,由於我們的修行與社會格格不入,得不到眾生的擁護,我們的修行處處碰壁。如果我們再生起嗔恨心,嗔火燒毀功德林,修行不退轉才怪。如果我們的修行得不到眾生的擁護,那麼我們想要去弘揚佛法,肯定也是障礙重重,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人願意聽。你說佛法再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夠解決自己的煩惱痛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是一團糟,誰還會擁護學佛的人,誰還願意擁護佛法?我們自己的煩惱重重,自心沒有調服,如何調服他人?
儒家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關系不好,說明修身不夠。作為佛子,一定要做好和諧社會的楷模。只有家庭和諧了,國家才能夠安定,天下才能夠天平。退一步來說,夫妻之間即使是分手,也應該在無嗔心的情況下好說好散,才是真正的緣分已盡,否則繼續輪回償報,下一次的嗔恨將會變本加厲、更加猛烈。其實我觀察到,每當我自己對妻子生起了嗔恨心的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的我執和法執造成的,都是因為自己的心量不夠造成的。當我放下自己的我執和法執,把心量放大時,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菩提心時,嗔心自然轉化了,並不是強行的壓制,那樣是會傷肝傷肺傷身傷心的。嗔心轉化之後,智慧自然生起,我會覺得剛才我在意的那些事情,都是不值一提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有時我會在嗔心生起的時候反觀自心,覺得不過是真如的妙用而已,我完全有信心降服自己的煩惱,只是自己不夠精進而放縱了。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習氣,如同條件反射。但是我能夠照見它,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可是如果還沒有照見,那就要繼續在痛苦中煎熬,如繩未斷的牛一樣急得團團轉了。我希望這樣的師兄及時迴光返照,不去死揪別人的缺點不放。師言:「只觀照別人,永不見自性。」我為什麼總是聽到你說別人的不是,而沒有剖析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如果找對了,修行必然進步。見地一到,修證就很容易過去了。關鍵是見惑都沒有改正,思惑就更難了。
我最喜歡的是彌勒菩薩的胸懷,整天都是笑嘻嘻的,能夠容下一切人和事,這是師父說的無量無邊的胸懷。如果我們的心胸能夠包容整個法界,那麼還有什麼東西能夠障礙我們呢,這就是佛的境界,我想這可以稱為法界一心,不知合適否?我們的福報不夠、智慧不夠,都是因為我們的心量不夠造成的。只有具備無量無邊的心量,才能夠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和福報。我們連自己最親的愛人都容不下,我們還有資格說普度眾生么,我為自己感到慚愧!

閱讀全文

與在家居士學佛人怎麼對待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明區幸福小區是哪個社區 瀏覽:922
如何挑選健康的犢牛 瀏覽:344
曾仕強談婚姻如何處理 瀏覽:430
事業與愛情怎麼分 瀏覽:643
漂泊的心什麼時候可以觸碰到幸福 瀏覽:267
員工幸福的法寶是什麼 瀏覽:988
情侶婚姻法中第三者怎麼處理 瀏覽:812
濰坊經濟開發區哪裡有抓拍 瀏覽:306
美麗廈門智慧健康社保卡綁定如何解綁 瀏覽:13
立秋節氣健康知多少 瀏覽:730
北京朝陽事業單位哪個好考 瀏覽:349
美女仙子長什麼樣 瀏覽:389
什麼才是當代婚姻的最大殺手 瀏覽:703
把愛情看得太重應該看什麼書 瀏覽:857
兒子的婚姻該怎麼處理 瀏覽:678
義烏幸福狐狸店在哪裡 瀏覽:133
貴州健康碼變紅了在哪裡打卡 瀏覽:256
破碎了的婚姻怎麼相處 瀏覽:625
王祖藍裝盲人看美女是什麼電影 瀏覽:563
怎麼形容絕境中的愛情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