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月老月下結繩定婚姻的傳說是怎樣的
那是在我國唐代時候,有一為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裡。唐代的宋城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
這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閑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個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裡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邊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
韋固很好奇的過去問他說:"老伯伯,請問你在看什麼書呀!"
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
韋固聽了以後更加好奇,就再問說:"那你袋子里的紅繩子,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老人微笑著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系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是仇人或距離很遠,我只要用這些紅繩系在他則指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並且結成夫妻。"
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再問他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著他走。
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裡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將來的妻子。"
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他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立刻跑了。當韋固再去找那老人算賬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轉眼14年過去了,這時韋固已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只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他的岳父說:"為什麼她的眉間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聽了以後便說:"說來令人氣憤,14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陳氏抱著她從米市走過,有一孫巧配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只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韋固聽了,愣了一下,14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地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想:難道她就是自己命僕人刺殺的小女孩?於是便很緊張的追問說:"那保姆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
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變,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麼會知道呢?"
韋固證實了這件事之後,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寬橋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然後把14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盤說出。
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
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並非開玩笑,他們的姻緣真的是由神仙作主的。
結婚以後,韋固夫婦倆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的生活。
這件事後來傳到宋城,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
由於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後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月下老人以赤繩相系,確定男女姻緣,反映了唐人姻緣前定的觀念,是唐人命定觀的表現之一。唐人以為,人的命運,不是自己可以確定和改變的,所謂"天下之事皆前定","人遭遇皆系之命","人事固有前定"。
唐人的這種前定觀念,當然也表現在婚戀方面,"結縭之親,命固前定,不可苟求","伉儷之道,亦系宿緣"。
月老形象的出現,正是這種命定觀在婚戀中的藝術化、形象化。唐人小說中就有類似的形象,如唐肅宗時的進士戴孚在《廣異記·閻庚》中,就曾經記載道:仁亶見其視瞻非凡,謂庚自外持壺酒至,仁亶以酒先屬客,客不敢受,固屬之,因與合歡。酒酣歡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問行禮,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絆男女腳。"仁亶開視其衣裝,見袋中細繩,方信焉。
這里自言為地曹的"客",即是"主河北婚姻"者,同樣是通過以袋中之繩"絆男女腳"的方式,確定世間男女姻緣。可見,在唐代,婚姻前定、主於地府冥司是普遍流行的觀念。世間男女之所以能成為夫妻,是由於地府冥吏以繩相系,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
不過月老於月下結繩以定婚姻的形象,更具詩意,因而流傳更廣,遂成為故實,月下老人也因此成為民間家喻戶曉的婚姻之神。
『貳』 月老是主管婚姻的神仙,「月老」的稱呼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續玄怪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唐朝有一個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路過宋城,借宿在宋城的一家客棧里,與同住客棧的張姓旅人交談甚歡,這個旅人聽說他還沒有娶妻,便答應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兒介紹給他,雙方約定第二天早晨在龍興寺門前碰頭,由旅人告訴他女方的迴音。
聽完妻子敘說,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以至於遠近皆知。
『叄』 民間傳說中月老專門主管人間婚姻,月老這個稱呼怎麼來的
月老(yuè lǎo),別名柴道煌,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月老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出現。
記載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宋城縣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把韋固原來住的旅店題名為"定婚店"。 月老由此而來,此後世代相傳,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後來也成為媒人的代稱。
王氏襁褓中時父母雙亡,跟著靠賣菜為生的奶媽陳氏艱難生活,後來陳婆打聽得她的叔叔王泰當了刺史,便送與王泰收養。王泰當作親生女兒一般對待,撫養至十六歲時把她嫁給韋固。聽完妻子敘說,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當年龍興寺前遇見老翁對月翻書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至遠近皆知。
『肆』 月下老人的故事
月下老人,是源自唐朝時期的著名典故。出自唐朝文學家李復言所著的《續玄怪錄·定婚店》。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個叫韋固的書生路過宋城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棧,夜晚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檢一本婚姻簿。月下老人為韋固牽紅繩指明婚嫁對象,後來韋固果然應月老之語與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結為連理。
由於這個典故發生在宋城的南店,唐朝文學家李復言便把這則傳聞取名為「定婚店」,收錄在《續玄怪錄》(原名《續幽怪錄》)一書中,世代相傳,男女老少咸知。
「月下老人」的故事產生在唐代,體現了唐朝人對愛情與婚姻「前世註定今生緣」的認知態度。
(4)月老什麼時候安排婚姻擴展閱讀
上古月老還沒出現之時,媒神之職由女媧充任,古人非常尊崇負責撮合男女的媒神,這也很好理解。
上古時候,一個人丁興旺的部族必定強大,生產力和戰鬥力也相應強大,想要人丁興旺,自然要祈求媒神的保佑,上古時候的媒神同時兼任生育神,因此也就成為受到部族或者國家祭祀的重要神靈。
每年仲春時節,君主都要祭祀媒神,用雞、豬、羊、牛等牲畜來供奉。傳說,女媧是中國最早的媒神。我們知道,女媧是造人和補天的神,而女媧是媒神還不大廣為人知。所以把女媧看做媒神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女媧造人的功勞。
女媧造人,把人分做男女,得以交合,讓人可以繁衍生息。婚姻的出現亦是女媧的一大功績。女媧造人,給予了人們一種生活方式,而這正是因為男女的分別而存在並建立的。
由於男女的性別,在此種生態下,人們建立了一種倫理的婚姻制度。因此,人們把這種姻緣歸與女媧,認為她是最古老的媒神。祭祀媒神女媧在從前是普遍而隆重的事情。
古書上說,因為女媧讓人們有了生活的能力,並把人們組織在一起,因而有了民族,人們渴望生命的延續這才把她作為媒神來祭祀,並興建女媧廟等。女媧因為有了婚媒的神職,所以人們總要祭祀她,並祈求自己美好的婚姻。女媧廟由此香火不斷。
直到後來有了新的媒神出現,人們漸漸改變了對女媧的看法,就更願意把女媧看作自己的先祖來祭祀。替代媒神女媧的就是月老。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簡稱。大約在唐朝前後,月老便開始在民間出現了。月下老人牽紅線,是大家都熟知的,經常聽到老人說起,或是在民俗的記錄中看到。
月老是媒神,司職便是掌管民間的婚姻。方法就是牽紅線。在青年人求偶之際,月老就回開始安排青年男女的婚姻了。只要月下老人將紅線與小夥子和姑娘在腳上綁住,那麼,就註定了兩個青年男女的本世姻緣。個論有怎樣的坎坷與困難,都會在這樣的考驗下結成夫妻。
世間男女的姻緣全由月下老人來決定的。月下老人亦就成了年輕人在愛情的上冀望,祈求媒神能夠給予自己合適的姻緣,而不至於痛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