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古代哲人怎麼看待婚姻

古代哲人怎麼看待婚姻

發布時間:2023-07-26 05:44:04

① 為什麼很多哲學家不結婚

其實很多人也應該為此表示質疑吧,哲學家們這么厲害,為什麼有的居然不結婚呢?那麼我們就來一一的說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第三,哲學家不適合結婚,哲學家們因為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和聰明的頭腦,以及智慧的心臟,他們往往不適合作為結婚對象,即使是有女朋友,也很有可能把對方逼走,因為哲學家們確實是不適合長期在一起的,他們的感情很脆弱,缺乏這安全感,所以說大部分的哲學家即使是有女友,最後也不一定走到一起。

所以說,哲學家可以比作是人間的仙子,他們懂事故卻缺乏經驗,因此,往往都是孤獨一生的結果。

② 中國古代哲學家如何論述人愛情家庭婚姻問題

古代名人如何看待愛情

愛情原如樹葉一樣,在人忽視里綠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 ──何其芳
春天沒有花,人生沒有愛,那還成個什麼世界。──郭沫若
真摯而純潔的愛情,一定滲有對心愛的人的勞動和職業的尊重。 ──鄧穎超
愛情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學習的絆腳石。 ──張志新
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魯迅
只有愛給你解開不死之謎。 ──費爾巴哈
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於死地。只消一句話:你應當愛某個人,就足以使你對這個人恨之入骨。──羅素
愛情不會因為理智而變得淡漠,也不會因為雄心壯志而喪失殆盡。它是第二生命;它滲入靈魂,溫暖著每一條血管,跳動在每一次脈搏之中。 ──艾迪生
愛情是一片熾熱狂迷的痴心,一團無法撲滅的烈火,一種永不滿足的慾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悅,一陣如痴如醉的瘋狂,一種沒有安寧的勞苦和沒有勞苦的安寧。──理查·德·弗尼維爾
那種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們升華並賦予我們力量的愛情,才能算是一種高尚的熱情;而使我們自私自利,膽小怯弱,使我們流於盲目本能的下流行為的愛情,應該算是一種邪惡的熱情。──喬治·桑

③ 怎樣理解古人的婚姻、愛情

中國古代婚姻的標準是「門當戶對」。西周時禁止貴族跟平民通婚,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門第等級森嚴,士族與庶族之間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陽滿氏,被彈劾為「惟利是求」,並擬「禁錮終身」。士族制度在隋唐時逐漸消失,「門當戶對」逐漸成為古代婚姻的重要習俗。從封建社會早期的「門當戶對」制度演變而來了「良賤不婚」。「良賤不婚」是指在封建等級制度下,某類人的身份或是職業會受到歧視,戶籍上被編為「賤籍」,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是不能與「賤籍」人通婚的,否則會受到刑事處罰。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門當戶對」、「良賤不婚」都是指「娶妻」,而非指「納妾」。縱然是「秦淮八艷」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古代婚姻制度承認妻的地位,必須經過「六禮」的程序娶進門的才為妻,所以叫做「娶妻」。納妾的形式等同於買賣交易。在家庭中,只有妻子與丈夫有相對平等的權利。如丈夫先亡,妻子便要守節。妻子早亡,丈夫在精神上守節。喪妻之後,男子再娶妻,稱作「繼室」或「續弦」。第一任妻子稱作「原配」。墓穴之中的棺木,祠堂之中的牌位,正位只能是丈夫和原配妻子,繼室只能居於偏位。「千年修得共枕眠」這句民間俗語說的是,男女之間要修千年的緣分,今生才有幸為夫妻。古人締結婚姻的程序自西周以來,都沿用「六禮」,首先是「納采」,就是媒妁之言,男方托媒人找到合適的女方求婚。第二步是「問名」,媒人會問女方的生辰,以及女方生母的姓氏,以確定女方是嫡出或庶出。第三步是「納吉」,西周時期是在家廟占卜定吉凶。如果相合吉利,就進「納征」,男方下聘禮到女方家,婚約既告完成。「請期」,是男方以占卜方式選出吉日,與女方家商定婚期。「親迎」,就是結婚的儀式,需男方到女方家親自迎娶。經過「六禮」,婚姻才算正式成立。在聘娶的六禮中,雁是最重要的禮品。雁是候鳥,比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約,婚後堅貞不渝。雁也是隨陽之鳥,比喻婦人出嫁從夫。一對男女,他們的姻緣要經過生辰八字批合吉凶,經過幾世的修緣後,在今生出生之時定下姻緣的,叫「姻緣天定」。「夫妻本是同林鳥」,男女結為夫妻,就要白頭偕老。在封建社會,離婚主要依照「七出」。出妻即男子強制休妻,是我國古代社會最主要的離婚方式。我國古代的「禮」和「法」為男子休妻規定了七種理由,即「七出」。依據《大戴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是指兒媳不孝順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歡心,即可成為出妻的理由。無子,即妻子不生兒子。淫,即指妻子與人通姦。妒忌,男子娶一個正妻外,還可以納妾。如果女子不準丈夫納妾,男子可以此為理由將她休掉。惡疾,指妻子患有嚴重傳染性疾病。多言,指妻子多言多語,離間了夫家的親屬關系。竊盜,指妻子擅自動用家庭財產。古代婚姻制度規定了三種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這就是所謂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將妻子休棄。《大戴禮》記載為:「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即:妻子無娘家可歸、無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為公婆服過三年喪的,不能休;結婚時夫家貧賤,曾與夫同甘共苦,後來富貴了,不能休。和離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允許夫妻通過協議自願離異的法律制度。和離大多是協議休妻,這往往成為男方為掩蓋「出妻」的真正原因,以避免「家醜外揚」。義絕制度是一種刑事案件附帶的民事法律後果。如果夫妻之間,夫妻一方與他方的一定親屬間,或者雙方的一定親屬間發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毆斗、相殺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同時,夫妻關系必須解除。

④ 琴瑟和鳴,中國古代士大夫眼中的完美婚姻,是什麼樣的呢

婚姻是家庭組成的先決條件,而家庭是中國社會的最基本組成單位。我國古代士大夫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對美好婚姻的嚮往包含了物質和精神雙重層面的需求。受到門第相同的女性關懷體貼,精神層次的深度共鳴。也許再加上有錢有勢的老丈人,妻子娘家的顯赫門第。未成家的士大夫們飽讀聖賢書的閑暇之餘,總是會幻想下以後舉案齊眉的生活。

古漢語的琴瑟和鳴,將夫妻間水乳交融,和美幸福的狀態描寫的淋漓盡致。雖然傳統文化要求夫妻雙方,特別是男性減少在感情上的表達。然而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等漢字的美好,還是將士大夫對完美婚姻熱烈的嚮往表達的淋漓盡致。中華民族是內斂卻熱情的民族。對美好婚姻的嚮往是發自內心的迫切。

作為士大夫來說,婚姻是一次大大的提升機會。他們是要好好把握的。其中與皇室聯姻成為了一步登天的機會。也是士大夫們心中幾種美好的婚姻之一。

公主也是要嫁人的,她反正比你有錢,比你有勢。看重你的可能就是一道奏摺,一個讓皇帝青睞的舉措。這么浪漫又務實的婚姻一定是士大夫們嚮往的。

宋朝時候,河北向家就是娶公主的大戶。他家的女兒更是嫁給了宋神宗作為皇後。以後貴為兩朝皇太後,皇太太後。這樣的皇婚當然可以滿足士大夫所有對婚姻的物質嚮往了。

同年間的子女通婚也是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大家都是讀書人的子女。父母情況知根知底,這在消息閉塞的古代可是大大的有利條件。

這樣的婚姻在宋代士大夫間也是非常普遍的。一個個利益集團在同年和他們的子女間形成。政治上共同進退。即使以蘇軾兄弟之能,在之類的事情上也不能免俗。

二.明清以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還沒有普及,士大夫們對於理想婚姻的期待,除了女子要溫柔賢惠以外,如果能識文斷字,與自己大臣精神上的共鳴,也是非常有加分的

1.精神共鳴,價值共通

古人以琴瑟的共鳴來展示對完美婚姻的渴望,表示雖然大部分婚姻不得不實際點,實際點。精神方面的追求也不是可以完全舍棄的。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不多。以讀書人為主的士大夫想找到一個和自己能在精神世界共鳴的女子,某方面比找個物質條件滿意的還要難得多了。

琴棋書畫是才女才子們取得精神深處共鳴的主要手段了,在公務閑暇之餘與心中中意的女子共同演奏一首古曲,或者在流水潺潺的小亭,細雨中手談一局。產生的靈魂深處的滿足感一定讓人身心愉悅。

中國人的老祖宗們不像外露的歐美,把情愛隨口掛在嘴邊,只是用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句,來贊頌這樣的靈魂共鳴。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相見時難別亦難。古代士大夫那充沛的感情,借著詩句表達的一覽無余。

2.品質優良,賢德兼備

士大夫們公務繁忙,沒有多少時間精力在家庭的操持上。一個賢德的妻子在生活中對丈夫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士大夫再怎麼落魄,家中多少還有些仆婦。那麼作為主母的配偶在管理這些僕人時顯示的指揮和氣度更加的關鍵了。

在封建社會的古代,家中鬧出醜聞的士大夫可不僅僅是落下面子的事情那麼簡單的了。同僚上級都在觀察你的家庭生活。聖賢說的治國齊家。家若不齊,又有什麼治國的底氣。

娶妻娶德,婚姻生活的真諦早被我們的老祖宗強調了出來。士大夫的家庭和睦在政治上還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對妻子道德水準的要求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由於古代士大夫一般處於社會上層,對於妻子的要求除了賢良淑德以外,還有操持家務,待人接物的需求,也就是要求妻子能夠一定程度上管理家族中的內務

1.繁衍責任,子孫滿堂

前文說過,古人婚姻的目的之一就是,下以繼後世。繁衍後代的責任一直是古代家庭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士大夫的美滿婚姻中一定是包含著子孫滿堂的內容的。人丁興旺一直是我國古代品評幸福的標准。

生育後代是夫妻雙方的責任,七出中第一條就是無後。一個健康孩子的誕生離不開夫妻雙方的努力。這方面對女性的單方面要求不僅僅是古人在醫學上的無知,還牽扯到了復雜的倫理問題。

古人在描寫幸福的詩句和其他文學作品中,都強調了孩子對一個完整家庭的意義,士大夫眼中的完美婚姻當然也是離不開越多越好的孩子的。

2.孝順為先,處事得體

古代大部分的情況下,為官的士大夫都是帶著自己的父母上任的,孝文化在我國的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百善孝為先,古代官員們在經過一天的勞累回到家中後,一定是想看到婆媳間融洽和諧的場面的

士大夫的家和就考驗配偶的格局和智慧了。孔孟書中對孝行的作用抬得很高。讀書人出身的士大夫很多都超越了家庭的范疇,而以社會的,修德的角度來看待媳婦的孝行。

一個舉案齊眉的和睦家庭中,主婦處事的得體,胸懷的大小都是士大夫們寶貴的財富,在婦女高度依附於男方的古代。這樣的德行往往具有特殊的溫馨。夫妻雙方都以讀書人治世的要求來經營婚姻。他們高潔的德行就會在精神追求的高層次產生共鳴。這也就是古代的三觀相近了,我想,這才是士大夫們最嚮往的婚姻配偶。

3.容顏美麗,舉止端莊

雖然無數士大夫,讀書人宣稱要找一個丑老婆,彷彿老婆找的漂亮點就對不起孔子孟子似的。然而,男人的心中始終是青睞美麗的異性的。

美麗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排在以上所有因素的最後,在男性心目中的考量,卻一定是靠前的。

士大夫們也不能免俗,不用強迫他們去找無鹽,東施來明志。和一個美麗的,門閥高貴或者有錢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三觀相近的有德女子組成婚姻,才是士大夫心目中完美的婚姻。

結語:

士大夫是古代社會的骨幹力量,他們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在道德的意義上有標桿的作用。士大夫們的擇偶標准就成了衡量每個時代婚姻觀的重要參考。我們不用想的太多,在大部分地方,士大夫的擇偶條件和現在的擇偶條件並無不同。男性的喜好從古到今,實在是變化不大。

一定要找到古今差異的話,那麼政治考量就是最關鍵的區別了。古代士大夫的婚姻可能是自己一生政治前途的投注。這裡面蘊含了太多的意義,反而掩蓋了婚姻本身該暗藏的理解,愛和包容。我們應該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士大夫們的婚姻。他們作為時代政治的主要參與者,建設者。婚姻在很多時候不由自己決定。

在現在社會愛情婚姻觀偏向西方的情況下,對傳統封建婚姻並不應該一味的批駁,至少在外語中很難找到琴瑟和諧這樣意境和含義都優雅貼切的,形容男女關系的詞語。士大夫們對婚姻的理解,對愛情的嚮往。對新時代男女運營自己的家庭生活是有必要的參考意義的。

⑤ 思想保守的古代人是如何看待婚姻的,是怎麼離婚的

俗話說人生三大喜事有“他鄉遇故知,同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結婚喜事排在了第二位,於此可見,古代人對婚姻喜事是非常重視的。在古代,一般是到了弱冠之年就可以娶妻生子,但是如果是皇帝的話,到了十五就必須娶親。其實有許多官宦之家的孩子未到成年的時候,很早就有通房,家族很早就對他們進行了有關婚姻的教育,關於性的教育,反而現在卻很落後。

但是,有的地方認為離婚是不可饒恕的,“在家從夫”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能破壞,會遭到人們的謾罵和唾棄。

⑥ 為什麼很多哲學家不結婚

哲思之辯

歐洲歷史上的哲學家有很多終身當光棍,例如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芝諾、阿奎那、奧古斯丁、帕斯卡爾、笛卡爾、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伏爾泰、休謨、萊布尼茨、康德、叔本華、斯賓塞、克爾凱戈爾、尼采、維特根斯坦、柏格森、薩特、福柯……假如沒有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西方哲學史還能寫下去嗎? 當然哲學家也有不選擇單身的,例如黑格爾、費希特、費爾巴哈、謝林、馬克思、詹姆斯、胡塞爾、海德格爾、雅斯貝斯、杜威、羅素……

各行各業都有選擇終生不婚的。但有人統計過,在哲學界從帕斯卡以後算起,超過一半的哲學家沒有結婚,雖然不是嚴謹的統計數據,也能看出哲學家不婚率高於其他行業。

哲學家不結婚是選擇還是無奈?是性格乖戾還是天生的冷淡?或者莫名地恐懼婚姻將帶來的後果?是珍視自己的自由,享受孤獨?或者找不到理想的伴侶?還是受到他們的前輩哲學鼻祖蘇格拉底婚姻的影響?

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婚姻作為反面案例如此深入人心。蘇格拉底說過:「無論如何人都應該結婚,娶到一個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個壞妻子,你會成為哲學家。」蘇格拉底被老婆潑一身冷水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蘇格拉底是因為他的老婆而成為偉大的哲學家嗎?其實蘇格拉底的老婆很愛這位智者,只是脾氣有些暴躁而已。

叔本華有一句名言:只有哲學家能從婚姻中得到幸福,但哲學家是不結婚的。羅素認為愛情和婚姻的意義僅在於幸福,而幸福必須建立在自由與自願的基礎上,如果愛情最終只剩下責任,則它將讓剩下的時光都淪為徒勞。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有責任和義務。愛情要顧及對方的感受,體諒對方,迎合對方,要包容,妥協。愛情雖然甜美,也會帶來苦澀和眼淚。愛情如此,婚姻更不用說了。從理想層面說,因怕對方變心,婚姻把相愛的兩個人綁在一起,形成道德約束。一旦生兒育女,有了愛情的結晶,雙方要共同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愛情會更加牢固。

不理想的婚姻是因方便而結婚,因身份而結婚,因物質而結婚,因一切愛情之外的原因而結婚。

大哲學家選擇獨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觀念、性格和生活使然。有些哲學家本身對愛情婚姻的觀念是扭曲的,有排斥心理,比如叔本華和尼采,他們迴避親密關系是因為心理有嚴重陰影,他們偏執、敏感而易受傷害。很多天才性格孤僻怪異,缺乏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缺少這樣的能力甚至可以看作是天才的特質。

這些是自身原因,當然還有外在原因,比如教育,女性的教育程度低,特別是在20世紀以前,以及在知識和智力上的差距。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古來聖賢皆寂寞。哲學家終日枯坐而思,他們是孤獨的。尼采說:「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尼采7歲時說道只有當一個人成為自己的主人時,他才能成為世界的主人。尼采還說不是因為哲人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哲學家智力超群,和俗人很難有共同語言。他們不喜歡和普通人相處,覺得麻煩,無聊,浪費時間。估計他們把妻子當成另一個普通人。他們在生活中難以找到交談的對象,在異性中找到與他們的頭腦相匹配的同類就更難了。哲學家注重心靈,他們更看重靈魂的結合,在他們眼裡沒有精神交流的婚姻一定不算婚姻,他們是完美主義者。

哲學是超凡脫俗的,深奧難懂的。對哲學家而言,哲學思考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他們不看重財富、情感、地位等等。時間有限,他們花大量時間思考和鑽研,進行創作,投入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就少了。思考不但令他們富足,而且快樂。

和所謂的兩個人產生的高潮相比,思考宇宙和人生所得的快感即使不是更強烈至少會更長久。柏拉圖說:「美好的觀念較美人更為可愛。」 許多哲學家,都會覺得自己已經與真理結合。他們還可以和自己相結合,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他可以愛上自己的另一個她。深度的思考還會轉移人的注意力,包括性慾。

哲學家們更在意自己的思想和著述,而非基因繁衍子孫

哲學家不好相處,不招世俗女性的喜歡,女人會覺得哲學家太乏味無聊。哲學家智商高,情商不見得也高。哲學家能讀懂宇宙和世界,不一定能讀懂女人。有的哲學家身體孱弱,樣貌怪異,試問有哪位女士願意與之交往?

愛情是一種感性的沖動,而哲學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兩者相沖突。愛情是現實的、感性的、經驗的;哲學是冰冷的、理性的、超驗的。哲學家把浪漫的愛情留給詩人。激情澎湃、在女人堆里打滾的是詩人。

愛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婚姻意味著世俗的家庭生活,沒有人能在婚姻中獨善其身。家庭是吃喝拉撒、各種賬單、吵鬧喧囂。都說維持婚姻的秘訣,就是當自己沒有結婚。雖然這樣可以緩解矛盾,但畢竟不是一個人生活,有了子女更是不同。撫養兒女是父母必須挑起的重擔,家庭生活中的瑣事使人精力分散。婚後哲學家難免被家庭拖累,而且這是長期的事。家庭生活不但會擠兌思考寫作的時間,也會影響情緒。思考需要安靜,需要精神上的充分自由,假如老婆一天到晚在身邊叨叨,這輩子跟你真是瞎了眼了,你怎麼能專心思考。哲學家需要的是不被打擾、平和沉思的生活。

更有甚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連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哲學家應該更能看清。

有些哲學家不看重性,認為性慾是較低級而應被節制的,康德甚至認為性對身體有害。一般人脫離不了動物的屬性,哲學家可以。再說現代社會不需要結婚也可以解決性需求,事實上有許多途徑,還可以搞非異性戀。對社會來講,婚姻是必要的,對個人,特別是哲學家而言,是可有可無的,繁衍後代這種任務交給俗人就好了,讓我們哲學家偷回懶,好好享受智慧的美妙。哲學家不認為人的不朽是通過基因遺傳繁衍子孫,他們自己的思想和著述才是不朽的。

哲學家對世界有獨特看法,對婚姻當然亦然。有的哲學家認為選擇不婚,是對另一半最大的負責,克爾凱戈爾就是這么想的。像克爾凱戈爾和尼采終身和女人沒有多少親密接觸的是少數,大部分不結婚的哲學家其實都有過愛情和性經歷。雖然獨身,有些還風流成性,像伏爾泰、叔本華、薩特就屬於這種類型。薩特和波伏娃彼此都認定對方是自己的精神伴侶,他們覺得結婚完全沒有必要。不接受任何宮方榮譽的薩特有許多性伴侶,還勾引朋友的老婆。《中午的黑暗》的作者柯斯勒因為薩特和他的老婆調情,而把杯子砸向他的頭,卡繆想勸架,也挨了柯斯勒一拳。波伏娃也是愛情里的一把好手。

歷史上中國男人受無後為大的思想的影響,不能不走上婚姻之路,獨身者簡直如鳳毛麟角:把僧人玄奘和蘇曼殊,以及惠能排除在外,古代不婚的只能列出蔡倫、鄭和一類的人,現代知名的只有陳岱孫和金岳霖。金岳霖這個近代哲學家因為愛上林徽因而終身不娶,大部分人是因為林徽因而知道他。其實中國近代很多哲學家只能算哲學教授,在西方哲學教授是進不了哲學史的。中國歷史上有思想深度的哲學家屈指可數的。

人的內心越豐富,對外界的要求就會越簡單,簡單到極致應該就是獨身,因為他是從內心的精神而非外界的物質獲得滿足。

⑦ 道教是如何看待婚姻的,道教中的婚姻觀

道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道教與儒家思想有很多不同之處,但二者都肯定人生的美好。只是儒家比較側重於人生的社會性一面,強調處理好與自己有關的各種社會關系。而道教則更側重於祈求自然生命的改良和永久,而對社會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如愛情婚姻,都希望在另一個世界即仙境中得到延續,對待人間的婚姻,道教的絕大多數派別都持肯定的態度。他們的理由是:天地之間的事物皆由陰陽結合而成,男陽女陰,相互配合和諧才能體現天道 。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認為,如果沒有婚姻關系,必然導致「陰陽不交,乃(出)絕滅無世類也」。被道教界視為養生權威的彭祖,則從人的生理與心理本能出發,認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許多道書都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不可廢。可見,道教對婚姻採取的是肯定的態度,即便是清規戒律嚴明的全真道,也不一概地否定社會上的婚姻制度,對民眾的婚姻不加批評,同時也接受在家者為本派的居士。道教對婚姻雖持肯定態度,但卻堅持將宗教與婚姻分開,兩者不相干涉。在《三百大戒》中規定道士「不得與人間婚姻事」。當然,更不能「破人婚姻事」(《雲笈七簽》卷三十九)。道教對婦女的尊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表現得非常獨特。這也許與他們繼承了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思想有關。在他們的神仙理想中,女仙具有與男仙相同或相近的地位,女冠(道姑)可以與男性道士一樣直接成為仙人。道教的婚姻觀,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尤其是早期道教,男女平等的觀念尤為典型。《太平經》認為,「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當得衣食也。」這就是說,做妻子如同做官,應當享受「俸祿」。因此,一旦婚姻關系成立,夫妻就應當共同努力生產勞作,創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當相與並立同心治生,乃共傳天地統,到死尚復骨肉同處,當相與並力,而因得衣食之。」不僅如此,這種共同的協力勞作,還是鞏固婚姻關系的重要因素:「夫人各衣食其力,則令婦人無兩心,則其意專作事,不復狐疑也。」(《太平經合校》卷三十五)這種強調在共同勞動基礎上的夫妻平等觀念,能出現在1900多年前的道教經典中,不能不令人嘆服。道教在討論婚姻生活時,強調夫妻生活的和諧。這與他們長期的養生實踐有直接關系。本來,提倡性生活的和諧是祖國醫學中的優良傳統,道教從初建起,便繼承了古代房室養生的傳統,並有所發展,在往後的演變中逐漸排除了粘附於上的巫術成分,逐步形成了道教的養生理論。道教反對禁慾主義,但也反對無節制的縱欲。道教中的有識之士反對青年男女過早婚嫁或參與性生活。這些觀點對於中國長期存在的早婚陋習,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批評。另外,道教繼承了古代房室養生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的房室養生學,其中對於性科學的研究,曾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對這部分遺產,探討得還很不夠。人們對其中的糟粕揭露較多,而對其合理因素尚很少有科學的分析。對此,我們還是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道教對婚外性關系持否定的態度。《太上經戒》述元始天尊所頒十戒中有「不得淫亂骨肉姑姨姐妹及其他婦女」一項。與「骨肉」即親姐妹發生性關系,很早就被中國古人視作淫亂逆倫,至於「姑姨姐妹」,則不妨娶為妻室。但從現代的遺傳學和優生學的眼光看來,卻同樣不妥,因為結婚者血緣關系過近,容易導致各種遺傳疾病的發生。道教反對與姨表或姑表姐妹發生性關系,不知出於什麼樣的考慮,但其間的合理性則是顯然的。戒律規定不可淫人妻女,也不可從事婚外性行為:「不得教人淫佚,別離夫婦。」(《要修科儀戒律抄》卷五)宋以後漸漸盛行的道門勸善書中,對「淫」的批評相當突出,這是針對封建時代部分富人的縱欲無度,同時也是針對著舊社會普遍存在的賣淫嫖娼的歪風。這種腐朽的兩性關系,在舊社會,既是對不合理婚姻制度的一種補充,又是對正常婚姻的一種銷蝕劑。道教對它的抨擊當然有合理之處,即便在今天,道教的這種思想也未失落其價值。

閱讀全文

與古代哲人怎麼看待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空港經濟區屬哪個勞動局管 瀏覽:416
老梁講故事如何讓一個人順從你 瀏覽:99
聽聞愛情十有九悲怎麼幽默回復 瀏覽:407
西藏經濟開發區是什麼單位 瀏覽:284
小孩想聽睡前故事怎麼辦 瀏覽:122
68男猴配66女馬婚姻怎麼樣 瀏覽:647
曹操多疑殘暴的故事是哪個 瀏覽:270
婚姻的殺手是什麼心理 瀏覽:709
什麼樣的愛情才是持久 瀏覽:666
婚姻怎麼維持甜蜜蜜 瀏覽:474
為什麼邊城的愛情美 瀏覽:977
婚姻中惡心怎麼辦 瀏覽:839
幸福河經哪裡流入湘江 瀏覽:674
成語故事類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430
簡單的說什麼是愛情 瀏覽:105
東莞哪個城市出美女 瀏覽:38
初次出去打工怎麼辦健康出行證 瀏覽:769
考量國家經濟發展堅持什麼原則 瀏覽:740
行政事業單位用電費怎麼繳納 瀏覽:502
愛情公寓有哪些名著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