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馬列主義婚姻是什麼

馬列主義婚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12 02:25:36

⑴ 婚姻的本質和意義

婚姻的本質和意義

你有了解過婚姻的本質和意義嗎?婚姻是一種制度,其本質並不是愛情。如果你認為婚姻並不自由,那就需要考慮解放自己的身心了。我精心為大家整理了婚姻的本質和意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婚姻的本質和意義1

馬克思主義婚姻觀

一、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馬克思在《論離婚法草案》中明確指出其在愛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婚姻觀,認為有道德、有生命力的婚姻只能建立在男女雙方的愛情基礎之上,這樣男女雙方才能夠體會到婚姻的幸福、保證婚姻的品質。草案中提到,婚姻不應該具有強迫性,但一旦男女雙方踏入婚姻的殿堂中,婚姻中的任何人就一定要遵守婚姻法的規定。因此,馬克思在對以往社會生活中的婚姻狀態進行批判認識的基礎上,辯證地認為只有無產階級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才符合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才符合婚姻的本質。同時,恩格斯做出愛情是「人們彼此間以相互傾慕為基礎的關系」的論斷。因此,在現代意義上,愛情是男女之間以互相平等為基礎所產生的誠摯的、符合道德的感情關系。

二、婚姻雙方應當保持充分的自由

恩格斯認為婚姻自由包含兩個方面的要求,即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結婚自由,即擇偶與婚姻是雙方的自由權利,不受外界社會關系中的任何因素制約。婚姻關系應建立在男女雙方的愛情基礎之上,而不應只考慮家庭利益和家族利益,否定婚姻的政治性,肯定婚姻的自由性。這從根本上推翻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以利益為主的婚姻觀。他主張只有推翻資本主義,才能將政治、經濟因素等宏觀因素排除在婚姻關系之外,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婚姻自由。對於離婚自由,其與結婚自由有相應的愛情因素為主導,只有當夫妻雙方之間不存在愛情時才可能結束婚姻關系。恩格斯認為由於夫妻雙方愛情消失而造成的離婚不僅對婚姻當事人甚至對於社會都是有利的。列寧也指出,家庭是文明社會中穩固的民主基礎,離婚自由並不表示家庭關系的瓦解,而是使家庭關系趨於優化,以達到民主精神在家庭活動中的'鞏固與提高。然而,馬克思主義提倡的離婚自由是建立在非草率離婚的基礎上的,馬克思認為已婚的夫妻雙方的婚姻自由必須以婚姻的本質為基礎,而草率離婚只代表了男女雙方或單方面任性、自私的主觀意志,忽視了婚姻關系的解除對於家庭其他成員如父母、子女、親友的影響。

三、婚姻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不分地域和時代,婚姻都具有兩種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謂自然屬性,即致使婚姻和家庭成立的自然因素。這包括男女之間的生理差別、「性」本能和由此產生的血緣聯系。婚姻家庭關系的這種自然屬性使得其與其他社會關系區別開來。所謂社會屬性,是指婚姻家庭在某種社會制度下的本質屬性。婚姻家庭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結合,既依存於某種社會結構,又影響著這種社會結構。

婚姻的本質和意義2

1、一夫一妻制和男子的統治,原本是為了保存和繼承財產而建立的。

2、婚姻由雙方的階級地位來決定的,因此總是(有著)權衡利害的婚姻。這種權衡利弊的婚姻,往往變成最為粗鄙的賣淫---有時是雙方的,而以妻子為最通常。妻子和普通娼妓不同之處,在於她不是像僱傭女工計件出賣勞動那樣出租自己的肉體,而是一次永遠出賣為奴隸。

3、自從大工業迫使婦女走出家庭,進入勞動市場和工廠,而且往往把他們變為家庭的供養者以後,在無產者家庭中,除了自一夫一妻制出現以來就紮下根的對妻子的虐待還遺留一些以外,男子的統治的最後殘余也失去了任何基礎。

4、在包括許多夫婦和他們子女的古代共產制家庭經濟中,委託婦女料理的家務,正如男子獲得食物一樣,都是一種公共的、為社會所必需的勞動。隨著家長制家庭,尤其是隨著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的產生,情況就改變了。家務料理失去了自己的公共的性質。它不再涉及社會,變成了一種私人的事務。妻子成為主要的家庭女僕,被排斥在社會生產意外。只有現代的大工業,才又給婦女---只是給無產階級婦女---開辟了一條參加社會生產的途徑。

5、如果婦女仍然履行自己對家庭中的私人事務的義務,那麼他們就會被排除在公共生產以外,不能有什麼收入了。如果她們願意參加公共勞動而有獨立的收入,那麼就不能履行家庭的義務。現代的個體家庭建立在公開的和隱蔽的婦女的家庭奴隸制上,而現代社會則是純粹以個體家庭為分子構成的一個整體。

6、在中世紀以前,是談不到個人的性愛的。不言而喻,體態的美麗、親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曾經引起異性間的性交的慾望。因此,同誰發生這種最親密的關系,無論對男子還是女子都不是完全無關緊要的。這距離現代的性愛還很遠。在整個古代,婚姻的締結都是父母包辦,當事人則安心順從。古代的僅有那一點夫婦之愛,並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7、結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系,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消除之後,才能普遍實現。那時候,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8、(在之前的前提下)一夫一妻制會非常肯定的失掉它因起源於財產關系而被烙上的特徵,這些特徵就是:第一、男子的統治,第二婚姻的不可離異性。男子在婚姻上的統治,是他的經濟統治的簡單的後果,它將自然地隨著後者的消失而消失。 最後總結一下: 所謂的戀愛自由,自由的追求愛情,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是及其困難的存在。所謂的裸婚,本質上體現的就是這個規律!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婚姻的幸福,也是有且只有在佔有社會財富的這個基礎上,再加上一點感情或者愛情這種元素來點綴,才會被人贊賞、鼓勵、吹捧、膜拜的。 剩女的出現是必然的,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必然出現的現實情況。因為這樣一個社會是一定要把女性按照她們的身材、學歷、外貌來劃分三六九等,然後安排進行婚配的,這是錯誤的規律。 這才是婚姻和婚姻關系,在我們這個社會的本質!

⑵ 大家怎麼看恩格斯反對婚姻制度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德國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是卡爾·馬克思的摯友,被譽為"第二提琴手"。

他為馬克思創立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大量經濟上的支持,在馬克思逝世後,幫助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資本論》等著作,並且領導國際工人運動。除同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還著有《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源》。

因此,恩格斯認為愛情和婚姻的真正統一,只有在消滅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換言之,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下,愛情成為婚姻的唯一基礎,也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總結: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成為馬克思主義婚姻家庭道德觀的經典之作。細讀此書,對於我們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道德觀,從而促進和諧兩性關系、婚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建立,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

⑶ 馬克思主義愛情觀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實事求是,也就是要踏實的對待愛情,要堅持不懈的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偉大旗幟,走社會主義愛情道路。說笑了,其實就是真愛,投入的愛吧。大家有興趣看看。

「千年情愛家」馬克思,告訴我們,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舉世無雙的,如果進行「千年情愛家」網上評選,也非馬克思莫屬。馬克思的愛情充滿了詩情和浪漫。馬克思的愛人燕妮出身名門貴族,是特利爾城最漂亮的姑娘,被譽為「舞會上的皇後」,追求她的小夥子大有人在。然而馬克思的品德和才華贏得了燕妮的芳心,兩人相愛了。馬克思這個愛情幸運兒在長達八年的愛戀中,用最動人的詩句向燕妮傾訴了最熾熱的感情,用最豐富的想像編織了最美麗的情網。馬克思在伯林大學讀書期間和燕妮身處兩地,每天都給思念的燕妮寫詩。僅在1836年10—12月,3個月時間就給燕妮創作和抄寫了3部詩集,《愛之書》第一部、《愛之書》第二部和《歌之書》,馬克思每一天都用浪漫的詩情表達對愛情的美好追求。在馬克思為燕妮寫的民歌集卷首有這樣的詩句:

我永生不能將你遺忘,
咱倆永遠對對雙雙。
你在我的心中,
就像玫瑰長在枝上。

馬克思的愛情詩歌中,既有得到愛情後的歡樂幸福和海誓山盟,又有得不到燕妮音信時的憂慮和悲傷。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愛情上和普通人一樣,有著極其強烈的情感,卡爾在悲傷孤獨時吟唱道:

假如在渺茫的希望中,
你飽嘗驚恐、絞斷愁腸,
假如你的面容變得更加美麗,
美麗中閃爍著痛苦的奇異力量。

那麼我真想飛到你身旁,
鼓起勇氣向你表露衷腸,
說一聲:我只對你一個鍾情,
心中燃燒的火焰也像你一樣。

我胸中那強烈的感情,
在痛苦地嘲弄激盪,
一種神秘的力量主宰著我,
這種力量也使你眼淚流淌。

馬克思的求愛藝術也是絕無僅有的,浪漫之中充滿了幽默情趣,一面小鏡子留下了愛情的千古絕唱。卡爾和燕妮相愛已久,倆人誰也沒有說出「我愛你」這三個令人心醉的字眼。一天黃昏,馬克思和燕妮坐在摩澤爾河畔的草坪上談心,馬克思深情地望著燕妮輕聲說:「燕妮,我已經找到心愛的人了!」

燕妮心理一顫,隨後問道:「你愛她嗎?」

馬克思熱情地說:「愛她!她是我遇見過的姑娘中最好的一位,我將永遠從心裡愛她!」燕妮強忍住感情,平靜地說:「祝你幸福。」

馬克思接著風趣地說:「我身邊帶著她的照片呢,你不想看看嗎?」說著就把一隻精美的小匣子遞了過去。

燕妮打開小匣子,心中的疑團頓時解開。原來小匣子里是一面小鏡子,鏡子里正映著自己那張緋紅的臉龐。燕妮幸福極了,一下子撲進了馬克思的懷里。

馬克思對燕妮的情愛愈是熾熱,愈是瘋狂,燕妮就愈是擔憂,她在給卡爾的信中寫道:「唉,卡爾,我的悲哀在於,那種會使任何一個別的姑娘狂喜的東西,即你的美麗、感人而熾熱的激情、你的娓娓動聽的愛情詞句、你的富有幻想力的動人的作品——所有這一切,只能使我害怕,而且,往往使我感到絕望。我越是沉湎於幸福,那麼,一旦你那火熱的愛情消失了,你變得冷漠而矜持時,我的命運就會越可怕。卡爾,你要看到,由於擔心保持不住你的愛情,我失去了一切歡樂。我無法盡情陶醉在你的愛情里,因為我覺得它再也得不到保證了。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更可怕的了。」燕妮對卡爾的一往情深,使她產生了矛盾的心理,馬克思用詩表達了對燕妮忠貞不渝的感情:活著我們同呼吸,死後咱倆合安葬。事實上隨著歲月的流逝,不管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如何艱難困苦,馬克思對燕妮的愛情猶如一壇子老酒,愈釀愈純,愈釀愈香。馬克思的婚姻是多產的,也是多災的,有四個孩子先後夭折,對馬克思的打擊是沉重的,這樣的打擊也沒有磨滅馬克思對燕妮的熾熱情感。在他們結婚16年後,燕妮帶著孩子從倫敦回到老家特利爾城看望母親,沒幾天馬克思就受不了,憋溢不住小別的思念之情。他在信中幽默而深情地寫道:

「我的親愛的,我又給你寫信了。因為我孤獨,因為我感到難過,我經常在心裡和你交談,但你根本不知道,既聽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縱然照得不高明,但對卻極有用,現在我才懂得,為什麼『陰郁的聖母』,最丑惡陋的聖母像,能有狂熱的崇拜者,……無論如何,這些陰郁的聖母像沒有一張象你這張照片那樣被吻過這么多次,被這樣深情地看過並受到這樣的崇拜……

「誠然,世間上有許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麗。但是哪裡還能找到一副容顏,它的每一個線條,甚至每處鄒紋,都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強烈而美好的回憶?甚至我的無限悲痛,我無可挽回的損失,我都能從你的可愛的容顏中看出,而當我遍吻你那親愛的面龐的時候,我也就能剋制住這種悲痛。」

馬克思的這封情書,使我們看到,真正的愛情,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削弱,不會隨著生活的磨難而褪色。對男女之間的情愛,馬克思坦坦盪盪,從不遮遮掩掩,裝得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在馬克思看來,一個人沒有愛情來溫暖和豐富生活,是「過於冷酷」和「過於貧瘠」的,他曾說:「如果你的愛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對你的愛,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麼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種愛就是不幸。」看看,馬克思對情愛說得是多麼淋漓至盡。作為一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對情愛竟是這樣的執著追求。

馬克思對燕妮的情感是熾熱和永恆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塵淚始干。」從情竇初開到人生的黃昏,馬克思和燕妮的愛情之火一燃燒到生命的最後一息。由於長期的疲勞工作和艱苦的生活,晚年以後,馬克思的身體得了多種疾病,到了1880年的夏天,燕妮的肝癌病情開始惡化,而這時馬克思的肺炎也加重了,因此這對患難與共的情侶不得不各自呆在自己的房間里,他們在病痛中相互間思念著, 彼此為對方擔憂著,為不能呆在一起而倍感痛苦。一天,馬克思終於又頑強地站了起來,走進了愛妻房間,這對相濡以沫幾十年的恩愛夫妻又似熱戀中的青年。

⑷ 馬克思主義愛情觀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其著作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對愛情、婚姻、家庭、道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在愛情婚姻家庭道德問題上的闡述,對於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促進戀愛關系的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馬克思主義的愛情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愛情要以平等互愛為前提
馬克思主義的愛情觀認為男女應該在性愛、婚姻中實現真正的平等和自由。恩格斯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而要達到這一點,又要求個體家庭不再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而「隨著生產資料轉歸社會所有,個體家庭就不再是社會的經濟單位了,私人的家庭經濟變為社會的勞動部門,孩子的撫養和教育成為公共的事業;社會同等地關懷一切兒童,無論是婚生的還是非婚生的」。因此,「對於這種後果的擔心也就消除了,這種擔心在今天成了妨礙少女毫無顧慮地委身於所愛的男子的最重要的社會因素――既是道德的也是經濟的因素」。這樣,男女將實現平等,性愛、婚姻也將真正自由。愛情是以互愛為前提的,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你的愛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對你的愛,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麼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種愛就是不幸。」
二、戀愛要慎重,求愛要文明
1866年,保爾・拉法格遇見勞拉・馬克思後,兩人感情迅猛發展,熱情不斷高漲。馬克思嚴肅提醒拉法格在戀愛上既要慎重又要注意「求愛」方式:我「沒有肯定許婚,一切都還沒有確定。即使她同您正式訂了婚,您不應忘記,這是費時間的事……必然會有許多嚴峻的考驗和苦惱」。馬克思以長輩的身份教導這對青年人在婚戀面前要保持清醒。他特別批評了拉法格涉世不深、缺少理智、一頭埋進戀愛的行為,要求拉法格立足現實,充分考慮到在婚戀生活過程中無數困難的考驗、苦難的折磨,從而不要輕率從事。在拉法格向勞拉的進攻步步緊逼、不肯退卻的形勢下,馬克思嚴正警告「這個熱情過高的青年人:如果您想繼續維持您同我女兒的關系,您就應該放棄您的那套求愛方式。」馬克思要求拉法格用理性的剋制來代替感情的沖動,他指出:「如果您借口說您有克里奧洛人的氣質,那麼我就有義務以我健全的理性置身於您的氣質和我的女兒之間。如果說,您在同她接近時不能以適合於倫敦的習慣的方式表示愛情,那麼您就必須保持一段距離來談愛情。」針對青年人戀愛中的這個突出問題,馬克思希望青年人能夠擺脫原始的自然慾望的沖動,以倫敦紳士的風度來談情說愛。他教導拉法格:「在我看來,真正的愛情是表現在戀人對他的偶像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表現在隨意流露熱情和過早親昵。」
三、理想、事業、道德與愛情的統一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在《致燕妮》為題的十四行詩中寫到:假如你胸口煩悶/請聽我把歌來唱/歌兒把你呼喚/你會熱淚盈眶/傾聽那歌聲飛揚/和歡聲笑語的回盪/你卷發低垂感動/覺察我心波盪漾/這時我全身迸發火光/感到有種永恆的力量/我要擁抱萬里長空/我要把你緊摟在懷中/我把這理想珍藏在心上/我要把塵世的俗物掃盪。在詩中,馬克思向親愛的燕妮傾訴衷腸,但馬克思所表達的情感並不是個人主義的狹隘感情的寄託,而是把對純潔真摯的愛情追求,化為激勵自己在理想的海洋里展翅飛翔的力量。在對待女兒的戀愛問題上,馬克思提出了先完善自己再談戀愛和婚姻的觀點。馬克思要求拉法格把愛情擺在正確的位置上,首先利用大好年華完善自己。馬克思對熱情有餘、行動不足的拉法格講:「關於您的總的情況,我知道:您還是一個大學生……您應該在考慮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而且無論對您或對她來說都需要長期考驗。」這里,馬克思認為拉法格有革命的激情但思想還不夠穩重,在學業上還要不斷進步,要進一步投身實踐,體驗社會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總之,馬克思認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知識和技能等素質比較成熟的基礎上才有理由考慮戀愛、婚姻問題。列寧以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愛情本質問題的基本思想為基礎,批判資產階級的,提出無產階級愛情觀的道德要求。他抨擊了十月革命後蘇聯流行的「杯水主義」理論的「非馬克思主義」和「反社會」性質,認為「在性生活上,不僅應該考慮到單純的生理上的要求,而且也應考慮到文化上的特徵,看它們究竟是高等的還是低等的。」列寧還論述了戀愛中的道德要求,並強調,「戀愛牽涉到兩個人的生活,並且會產生第三個生命,一個新的生命。這一情況使戀愛具有社會關系,並產生對社會的責任。」這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責任」,正是戀愛中所包含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責任。

⑸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准確把握馬克思主義關於幸福的闡釋,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追求和創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幸福的主觀性強調的是不同時代、階級以及不同生活目標和理想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觀,顯示著幸福的個體性;幸福的客觀性強調的是人們需求的滿足,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這種主觀性和客觀性統一的基礎是人的實踐。首先,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於幸福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主體價值得以實現的體現,與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理解分不開。但幸福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的,是處於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目標和理想的實現,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滿足。承認幸福的主觀性,是確立正確幸福觀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觀性不能脫離其客觀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實現,要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幸福離不開人的主觀體驗。但是,追求幸福的慾望本身不是幸福,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使追求幸福的主體慾望與客體結合,即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使慾望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幸福。例如愛情,馬克思指出:幸福的愛情「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如果一個人所愛的對象根本不愛他,不管作為主體的他愛的慾望和體驗能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從其所追求的客體中獲得真正的幸福愛情。其三,隨著實踐的發展,幸福的主觀性和客觀性都會發生變化。一方面表現為,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對立將逐步消失,「以前表現為奢侈的東西,現在成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的改善,將極大地充實和擴展人類幸福的內涵,並提升人類幸福的質量。

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馬克思以前的幸福觀,往往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對立起來。這些幸福盡管形形色色,但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有兩大類:一種是把幸福歸結為禁慾主義,認為人的物質慾望即為邪念,肉體的需要即為罪惡,必須加以壓抑和禁止。另一種是把幸福歸納為享樂主義,強調個人的物質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人對其生存享受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完全是正當的,滿足正當需要是人不可剝奪的權利,一切壓抑人的正當需要的行為,都是違背人性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絕不僅僅是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還包括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會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發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歸屬需要、認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僅僅來自對自然需要的滿足,也來自對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如果一個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精神追求,即使達到自己的目標,這種幸福感也是蒼白的,並且很快就會厭倦的。如果一個社會只有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很貧乏,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因為無法滿足人們的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難以維持和鞏固。

幸福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范疇不僅包含著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勞動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創造。勞動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勞動過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展開的過程。人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者,從事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最本質的需要。人的需要不僅指向能夠滿足其需要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而且指向生產這些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勞動本身。人的需要的滿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賜,只能通過勞動改變世界以適應自身的需要。勞動是幸福的源泉。人們不僅通過勞動創造適合需要的對象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過勞動產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創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人始終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同社會的本質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個體性,決不意味著幸福是「個人的私事」。個人的幸福與社會幸福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社會幸福決定個人幸福,個人幸福豐富社會幸福。個人幸福的真正實現,不僅有賴於徹底改造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而且有賴於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的提高,有賴於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不可分離,社會幸福是個人幸福的基礎。社會應當關心和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幸福,並盡可能地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社會幸福高於個人幸福,個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貢獻,要想獲得幸福,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創造幸福。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善」,只有「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閱讀全文

與馬列主義婚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河南人美女很少 瀏覽:849
呂布有哪些民間故事 瀏覽:917
哪個國家美女角色 瀏覽:625
愛情公寓黑桃a還演過什麼 瀏覽:177
如何寫虛擬故事 瀏覽:534
一段婚姻累了為什麼還要堅持呢 瀏覽:100
父母愛情江昌義為什麼照相 瀏覽:580
梅花賦的故事是哪個年代 瀏覽:670
泰國美女總理在哪裡 瀏覽:2
破軍旺事業宮是什麼意思 瀏覽:14
男的誇你美女是怎麼回事 瀏覽:215
民國時期江西哪裡有美女 瀏覽:996
合肥事業補助什麼時候能領到 瀏覽:763
廣東事業單位備考一般需要多久 瀏覽:223
亞洲第一眼美女有哪些 瀏覽:101
事業退休人員怎麼領公積金 瀏覽:543
事業單位經商違反了什麼紀律 瀏覽:825
鮁魚圈幸福里是什麼區 瀏覽:426
婚姻宮為午如何引動 瀏覽:450
四季健康零食有哪些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