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婚姻六禮都有哪些

婚姻六禮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5 10:42:48

A. 古代結婚六禮

六禮,中國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六禮歷史

歷史沿革

《禮記·昏義》《唐律》和《明律》規定「婚」的程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和親迎,也稱「六禮」,即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中國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六禮始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婚姻程式,雖幾經變遷,但基本上沒有脫離六禮的范圍,在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這種婚姻程式是漢民族特有的一種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傳統文化。

通常與[三書]合稱[三書六禮]。[1]

在20世紀初逐漸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結婚。「無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牽羊禮早更。最愛萬人齊著眼,看儂親手挽郎行。」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鎖,婚禮儀式力求簡化***由證婚人宣讀禮堂所備證書,各方代表代表頌詞,主婚人宣讀訓詞,來賓唱文明結婚歌或奏樂等***,拜天地、鬧洞房等封建迷信習俗也被逐一剔除。[2]

隨著人們日益重視婚姻,於是對完成婚姻關系的過程就逐漸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就是我們常說的「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步驟。[3-4]

古籍記載

六禮是中國傳統婚禮儀式,古籍《禮記·昏禮》上載∶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另《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岩敏粗、納征、請期、親迎。」這就是創於西周而後為歷朝所沿襲的「婚姻六禮」傳統習俗。

「六禮」即六個禮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俗諺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另《夢梁錄.卷二十》∶「婚娶之神,先憑媒氏。」因此,媒人是締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六禮之中,納征和親迎最為重要。《詩經·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於渭。」舊說是拿御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濱。後世以「文定」作為訂婚的代稱。《禮記·昏義》談到親迎後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巹而酳」。後世夫婦成婚成為「合巹」就是從這里來的。[5]

六禮詳細說明

納采

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納采」為六禮之首。《禮記粗鎮·昏義》日「:納采者,謂采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採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釋說:「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禮。」意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為轉達。女家同意後,再收納男家送來議婚的禮物。納采禮物用「雁」。《儀禮士昏禮》「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至 於何故用「雁」?《儀禮士昏禮》者認為「: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者。」《白虎通·嫁娶篇》則曰:「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彭大翼《山北方白雁,深秋乃堂肆考》雲「:《古今詩話》:來,來霜降,謂之霜信。」郎瑛《七修類稿》卻認為「:雁,諸書止言知時鳥也。行有先後。故以之執贄,以之納采。」 另外,《藝文類聚》一書中還從其他角度解釋用雁之因「:雁,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有其所。」

按以上各家說,納采以及其他婚禮用雁,不外乎三層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

納采

婦人從夫之義。所謂「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為陽,婦為陰,用雁者,取其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不失節。雁為候鳥,秋去春來,從不失信。以上三義,其一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顯然是漢儒們的臆測,不合先秦事實。後兩種看法,各有所長。如果僅以候鳥來看,似乎取義不足以證。燕子是以時分居南北,又何獨以取雁呢?看來用雁除失時之外,更有取其行止有序之義。雁以轉徙飛行,率以老而壯者居先引導,幼而弱者尾隨其後,從不逾越。而長幼有序是儒家禮法的重要原則之一,把這個原則用於婚娶,使長幼有序而行,非萬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而這種行止有序的行為,除雁以外,其他候鳥是沒有的,故用雁為五禮之贄。 除以上含義之外,用雁在當時還有喻其從一而終、不再醮之義。周朝時期,從一而終的婚俗已為社會所提倡。當然,從一而終不僅僅是指女子對男子的忠貞不渝,對於男子來說,同樣有意義。在一夫一妻制的農業社會里,要求小農家庭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這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小農家庭本身的需要。這類情況在《詩經》中有不少反映。《詩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人乎,與子偕老。」《鄭風.女曰雞鳴》「:宜言飲酒,與子偕老」《詩.王風.大車》:「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詩歌中強烈地反映了人們要求配偶永不離異、白頭偕老的美好願望。為了強化社會需求,或者時刻提醒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觀念,因而把具有「從一而終」屬性的鴻雁引進婚禮。因此,五禮用雁,其原因就在「雁」這種候鳥兼具有社會對人們婚姻問題上需求的引義

問名

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兩種,一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時所命之名。二為名號之名,即以姓氏為名之類。至於男子之問名,在納采時先已通報,故問名只問女名而不及男者。問名禮物仍用雁。禮序為「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問名之目的有二:

一是防止同姓近親婚姻;

二是利用問名得來的生辰年月日,占卜當事人之婚姻是否適宜。

納吉

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鄭玄註:「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

納征

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納吉」和「納征」,這兩項禮目往往並在一起進行。這是訂婚的主要手續,寧波人對此稱作「文定」,寧海人稱「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一般都使用實物和代金。寧波習俗按女方當事人年紀為依據,一歲用老酒一擔,以16歲計,送酒16擔。約合48塊銀元的聘金。有些地方也用稻穀計算的,每歲一擔稻穀,價值與老酒差不多。這一禮目中雙方都用紅綠描金書帖,也叫「龍鳳書帖」。帖上寫的都是一些吉利話,但有一定的程式,男方寫「素仰壺范,久欽四德,千金一諾,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則寫:「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極,九如慶祝」等話。

請期

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請吉日將迎親,謂成禮也」。即近代意義上的擇日《禮儀.士昏禮》雲「: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男家通過卜問神靈,確定了娶親吉日後,即派人告之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見。

親迎

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式,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婚前一兩天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家,女方請人鋪新床。親迎意義有二:一則表現由從妻居制向從夫居制轉變以後,母系風俗的傳承。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現出對女子的尊重。但同時,它也含有從夫居這一婚制的到來是不可扭轉的事實,表現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願望。

先秦時代,人們對親迎十分重視,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禮「。文定厥祥,親迎於渭。」是為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定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水之濱。「韓侯迎止,於蹶之里,百輛彭彭,八鸞鏘鏘」。是為諸侯親迎的隆重場面。反之,若不通過親迎之禮而成婚,則被認為不合禮制,會受到世人譏諷。故班固說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貶,「譏不親迎」,在當時,

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系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舉行了親迎之禮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婦就只能認命「,從一而終」了。

六禮已畢,只意味著完成了成妻之禮,還須在次日完成「謁舅姑」,即成婦之禮;若公婆已故,則於三月後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廟見」。

B. 婚嫁習俗科普:三書六禮

婚嫁習俗之三書六禮

舊時漢族婚姻習俗禮儀

三書:中國傳統嫁娶的禮儀,包括聘書、禮書和迎親書。後世在談論婚嫁時,常常把六禮和三書一起搭配沿用,三書分別是「聘書」、「禮書」、「迎書」。

六禮:日時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現代婚嫁習俗

一、說媒

民間婚禮基本上沿襲南宋婚禮的習俗遺風,舊時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極濃,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請媒婆說合,叫做「穿婚」。男家擇日備禮邀女家,兩親相見,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釵插於冠髻中,名曰「插釵」。若不如意,則送彩緞兩匹,謂少「壓驚」。

二、訂婚

正式結婚前的一種儀式,古稱「締姻」,又稱「傳紅」。訂婚這天,兩家都掛燈結綵,廳上供和合二仙神馬,燃點紅燭邀請親友吃訂婚酒。

三、行聘

訂婚後,男家要行聘,古稱「納征」,現在俗稱「聘禮」、「財禮」。根據男家情況,以送金銀、綢緞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禮,稱為「回盤」。

四、發奩

結婚日期確定前一日要發奩,俗稱「發嫁妝」。舊時,富裕大戶嫁妝甚厚,嫁妝先隱冊在家中布置陳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後,都有一定的格式。到了男家必須照樣陳列,最前面的嫁妝,必為子孫桶,桶內盛有紅蛋、喜果各一包。

五、迎娶

婚禮的正日,俗稱「拜堂」。早一日下午,花轎抬至男家大廳。晚間,百燭齊燃,燈火輝煌,灶塌宏稱為「亮轎」。女方早一日亦要備衫斗席請新娘,稱為「辭家宴」,俗稱「別親酒」。

六、三朝回郎

即新親上門,就是女方親屬上男方去,舊時都要在結婚第三天舉行。現在男方習慣第二天就邀請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門。舊時還有吃三道茶等禮節,現在吃一餐新親上門酒。婚後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見岳父岳母,俗稱「雙回郎」。

C. 誰知道傳統婚禮中的「六禮」是指什麼

六禮的內容包括了六個方面,實際是婚姻成立的六個程序:一是納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禮求婚。二是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後到宗廟里占卜吉凶,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凶的則到此為止。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後定下婚姻。四是納征,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五是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在每一個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隻大雁,因為大雁是候鳥,所以守時講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的都獨身。原來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後來都統一為大雁,如果想多送錢物,可以在納征時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徵意義。六禮的婚姻程序很復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序合並,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並,到現在民間的婚俗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新娘按「六禮」被接到男家後,還要舉行正式結為夫婦的儀式——拜堂、合巹是其中最重要的。拜堂又名拜天地,新人拜天地神祇,求得人倫之義,拜列祖列宗,拜尊親,拜花燭,夫妻交拜,女子才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合巹是將一瓠分為兩瓢,合起來成一個容器。瓠就是瓠瓜,新人用它盛酒漱口,瓜分兩個,以線連著柄,象徵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體。瓠苦,用以盛酒,酒變苦酒,用苦酒漱口,比喻夫妻應同甘共苦。成婚後也有禮儀,如新婦次日早上拜見公婆,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房燒菜做飯。成婚後女婿要隨新娘回娘家,拜見妻子的父母及親戚,稱為回門,正式成為女家女婿

D. 古代婚嫁六禮

古代婚嫁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項。

六禮,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納采」為六禮之首。《禮記.昏義》日「:納采者,謂采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採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釋說:「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禮。」意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為轉達。女家同意後,再收納男家送來議婚的禮物。納采禮物用「雁」。《儀禮士昏禮》「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至於何故用「雁」?《儀禮士昏禮》者認為「: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者。」《白虎通.嫁娶篇》則曰:「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彭大翼《山北方白雁,深秋乃堂肆考》雲「:《古今詩話》:來,來霜降,謂之霜信。」郎瑛《七修類稿》卻認為「:雁,諸書止言知時鳥也。行有先後。故以之執贄,以之納采。」 另外,《藝文類聚》一書中還從其他角度解釋用雁之因「:雁,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有其所。」

按以上各家說,納采以及其他婚禮用雁,不外乎三層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之義。所謂「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為陽,婦為陰,用雁者,取其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不失節。雁為候鳥,秋去春來,從不失信。以上三義,其一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顯然是漢儒們的臆測,不合先秦事實。後兩種看法,各有所長。如果僅以候鳥來看,似乎取義不足以證。燕子是以時分居南北,又何獨以取雁呢?看來用雁除失時之外,更有取其行止有序之義。雁以轉徙飛行,率以老而壯者居先引導,幼而弱者尾隨其後,從不逾越。而長幼有序是儒家禮法的重要原則之一,把這個原則用於婚娶,使長幼有序而行,非萬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而這種行止有序的行為,除雁以外,其他候鳥是沒有的,故用雁為五禮之贄。除以上含義之外,用雁在當時還有喻其從一而終、不再醮之義。周朝時期,從一而終的婚俗已為社會所提倡。當然,從一而終不僅僅是指女子對男子的忠貞不渝,對於男子來說,同樣有意義。在一夫一妻制的農業社會里,要求小農家庭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這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小農家庭本身的需要。這類情況在《詩經》中有不少反映。《詩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人乎,與子偕老。」《鄭風.女曰雞鳴》「:宜言飲酒,與子偕老」《詩.王風.大車》:「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詩歌中強烈地反映了人們要求配偶永不離異、白頭偕老的美好願望。為了強化社會需求,或者時刻提醒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觀念,因而把具有「從一而終」屬性的鴻雁引進婚禮。因此,五禮用雁,其原因就在「雁」這種候鳥兼具有社會對人們婚姻問題上需求的引義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兩種,一位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時所命之名。二為名號之名,即以姓氏為名之類。至於男子之問名,在納采時先已通報,故問名只問女名而不及男者。問名禮物仍用雁。禮序為「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問名之目的有二:

一是防止同姓近親婚姻;

二是利用問名得來的生辰年月日,占卜當事人之婚姻是否適宜。

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

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請期:即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請吉日將迎親,謂成禮也」。即近代意義上的擇日《禮儀.士昏禮》雲「: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男家通過卜問神靈,確定了娶親吉日後,即派人告之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見。

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親迎意義有二:一則表現由從妻居制向從夫居制轉變以後,母系風俗的傳承。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現出對女子的尊重。但同時,它也含有從夫居這一婚制的到來是不可扭轉的事實,表現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願望。先秦時代,人們對親迎十分重視,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禮「。文定厥祥,親迎於渭。」是為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定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水之濱。「韓侯迎止,於蹶之里,百輛彭彭,八鸞鏘鏘」。是為諸侯親迎的隆重場面。反之,若不通過親迎之禮而成婚,則被認為不合禮制,會受到世人譏諷。故班固說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貶,「譏不親迎」,在當時,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系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舉行了親迎之禮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婦就只能認命「,從一而終」了。

六禮已畢,只意味著完成了成妻之禮,還須在次日完成「謁舅姑」,即成婦之禮;若公婆已故,則於三月後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廟見」。

六禮始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婚姻程序,雖幾經變遷,但基本上沒有脫離六禮的范圍,在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這種婚姻程序是包辦強迫與買賣婚姻相結合的體現,充滿濃厚的迷信色彩。

E. 古代婚姻的六禮之規是什麼

六禮是舊時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它們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之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娶親程序,這種婚姻程序是漢民族特有的一種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傳統文化。

古代婚姻的六禮之規是什麼

古代的六禮程序復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一般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是以此做為參考,把一些程序一起辦。

古代的六禮一般會配合三書進行,三書即聘書,禮書,迎親書。聘書一般在納吉時使用,禮書在納征時用,迎親書在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

古代婚姻還有三朝回門的習俗,一般在婚後第三天,新婦由夫婿陪同下,帶上禮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後再隨夫婿回家。

F. 古代婚姻的「六禮」中包含什麼,為何需要用大雁做禮物

六禮”中包含納采、問名 、納吉 、納徵 、請期 、親迎,因為雁在古人眼裡是對愛情堅貞不變的象徵。

在古代,為了達成幸福的婚姻,必須得到大雁,也必須得到活著的大雁。 如果要得到死雁,就等老人,阿姨殺了吧。 古代婚姻的大部分,都必須用這個。 連雁都不會,還結婚什麼? 因為雁在古人眼裡是對愛情堅貞不變的象徵。美麗的愛後面,當然是婚姻。 這是愛自然發展的結果。 因為有人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流氓。 但是,古代的婚姻禮儀相當復雜,著急的是不能吃熱豆腐,所以為了達成幸福的婚姻,首先必須嚴格遵守程序。 其次,要學會抓大雁。

第六禮是親切的。 新郎穿著隆重的禮服親自來女方家接新娘。 在親迎禮上,新郎親自帶著大雁去女方家接新娘。帶激帶 進門的第一件事不是撒錢也不是發紅包,而是要獻上大雁,作為兩個人堅貞不變的愛情象徵。

G. 古人嫁女兒所說的六禮都是什麼六禮都有哪些含義

中國古代婚姻儀式歷來講究「六禮」,清代「六禮」衍化為「請庚、探問、報期(請期)、行盤、妝奩、迎娶」六道程序。其中,需要落在紙上的,只有「請庚」和「報期」。「請庚」,即男家與女家,互相留下對方的生辰八字,請人測算是否相合後留下的憑證。而「請期」則是請人測算、挑選適宜舉行各項結婚儀式的吉日良辰和規矩、禁忌。其內容一般也要寫在紅紙上,並由男家告知女家,稱作「喜課」或「彩課」。這個算得上當時的訂婚協議,看得出古人很看重緣分。下面我們來具體介紹什麼是古代婚姻儀式中的「六禮」。

古代婚姻儀式中的「六禮」指什麼?
古代婚姻儀式中的「六禮」就是指: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此為六禮 六禮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H. 中國傳統嫁娶「六禮」,指的是哪「六禮」

中國是禮儀之邦,對於婚嫁有一整套的禮儀規范。在當前社會,其實很多禮節都已經省略了。如今我們所稱的結婚,指的就是迎新娘與吃酒宴的環節,古代的結婚,其禮儀過程包含了從求親到送入洞房,這個過程便是六禮。

第三禮的納吉就是詢問所謂神靈的意見,方法很簡單,將庚帖放置在灶君神像前茶杯底下,放置三天,這三天時間里,如果沒有發生任何不好的事,則視為神靈允許。如果發生了諸如鄰里不和、貓狗不安、諸事不順等事,則婚事就會告吹。

第四禮是納征,是指將聘禮送到女方家裡,女方需要回禮。第五禮是請期,就是男方定結婚的日子,請求女方的同意。

第六禮就是迎親,便是俗稱的迎新娘子,迎到新娘子,拜過天地之後,就可以入洞房了。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大功告成。

I. 春秋時期的聘娶要經歷「六禮」,你知道分別是什麼嗎為何要這么做

六禮,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嘩棗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納彩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六禮去求婚。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若得到了凶卦,就是說男攔蘆凳女的生辰八字不合,這樁婚姻可能就得作廢。此後,得到吉卦後,男方則要帶著更為厚重的禮物,到女方去正式訂立婚約,叫作「納征」、「納幣」。此後,男方與女方商量良辰吉日,這叫「簡旅請期」。到了吉日男方就要親自到女方家去迎接新娘子回家成親,就是「親迎」。「親迎」完畢,所謂的六禮才真正地完成。

J. 《儀禮》中記載古人婚有"六禮","六禮"包括下面哪些內容

六禮,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彩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六禮去求婚。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六禮已被新式婚俗所取代。

閱讀全文

與婚姻六禮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考試筆試成績都差怎麼選 瀏覽:316
巨蟹座對愛情事業哪個更看重 瀏覽:110
老是騙我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272
違反婚姻法屬於哪些行為 瀏覽:256
健康碼是黃碼的話會怎麼樣 瀏覽:129
如何創編故事表演 瀏覽:673
人不在湖北健康碼怎麼變黃了 瀏覽:383
美女回家時被附身是什麼電影 瀏覽:45
婚姻期間債務屬於什麼 瀏覽:827
抖音美女仿妝博主有哪些 瀏覽:501
數字健康機構有哪些 瀏覽:236
綠寶與幸福樹哪個高大 瀏覽:125
幸福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瀏覽:696
事業編體檢一般能查出什麼病 瀏覽:178
你想像中的美女什麼樣 瀏覽:381
蘭州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怎麼樣 瀏覽:732
滿意的幸福啞巴怎麼被拐賣的 瀏覽:295
怎麼能把女兒婚姻捋順 瀏覽:78
心動不叫愛情什麼意思 瀏覽:49
怎麼才能進入幸福的世界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