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婚姻里美國式夢想是什麼意思

婚姻里美國式夢想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4-30 07:24:34

A. 與嘉莉妹妹相關的讀後感題目

《嘉莉妹妹》嘉莉妹妹的「美國式夢想」——看德萊賽筆下的悲喜人生《嘉莉妹妹》是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西奧多·德萊賽的第一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美國女孩隻身來到大城市闖盪謀生的故事。這是德萊賽第一部反映「美國式夢想」,揭露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腐蝕性和人性扭曲的長篇小說,其中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具有那個時代下社會群眾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女主人公嘉羅琳是一個美麗而又充滿幻想與慾望的女孩,她單純美好卻也虛榮造作。其實在那個社會工業大發展,資本膨脹導致物慾橫流的年輪者代里,像嘉利這樣憧憬著上流生活,做著富貴夢的年輕女孩實在是再普遍不過了,嘉利妹妹只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小說中另外兩個重要的人物,銷售員杜洛埃和酒店經理赫斯渥,則是各代表著當時社會上一心想攀上上流社會的中產階層人群,以及社會中上層的人物。可以這么說,每一個閱讀它的人都可以清晰的從《嘉莉妹妹》中感受到這些鮮活的人物。一個多世紀後仍保持著他們跳動的生命活力,那種翻開書便呼之欲出的活力。品讀《嘉莉妹妹銀桐碰》便得首先從它的作者德萊賽——美國文學史上這位有名的「鄙陋者」開始了解。西奧多並不是一個「文筆雅緻」的人,很多美國文壇響當當的人喜歡用一種「居高臨下」態度來審視他。「用居高臨下的態度來打發掉德萊賽,這在知識分子中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他們告訴我們說,這個人根本就是糊里糊塗,因此他根本不值得一讀」,艾利賽奧?維瓦斯如是說,「他早就過時了,加上他文筆又差,他就越發連值得欣賞的粗淺價值也沒有了。當然如果文筆是指韻律和諧,聲調抑揚,是指形象完美,措辭精當的話,那德萊賽的文筆確是不佳。但是如果文筆不是僅限於此的話,那德萊賽的文筆則未必拙劣」。對比德萊賽的文學成就反不如說他只是借用筆向世人傳達他的人生觀、社會觀。他筆下的女人有獨特的思想,有強烈的慾望,並不予掩蓋。他描繪的銷售員杜洛埃努力躋身上流,虛偽嘴臉刻畫的直接准確,毫不含蓄隱晦。這些都賦予了他的作品獨特的魅力。文學評論家們或許不會喜歡,然而確是讀者們所樂於看的,褪去了繁榮復雜的鋪陳描寫後,是一針見血的獨到犀利。德萊賽的每一個故事似乎都是以這種直白的態度呈現個讀者的,沒有精緻的語言卻瀟灑直接。德萊賽善寫悲劇小說,而在我看來,德萊賽的悲劇故事又並不尋常。《嘉利妹妹》以嘉利最後成為百老匯當紅的女演員,生活富足卻孤獨終老作結,我們就從這開始究其源頭。年輕時的嘉利兩段愛情都無疑是失敗的,杜洛埃為人虛榮浮誇,看重嘉利的年輕貌美,從一開始便讓讀者認定他們不可能長久結局;酒店經理赫斯渥油滑老道,嘉利成了他婚姻之外的地下情人,最後竟騙嘉利與其私奔到紐約。從現代的眼光看嘉利,她是個徹頭徹尾的美麗笨女人,但卻一直沿著自己嚮往的生活軌跡走著,她追求物質的享受,也希望得到美好的愛情,她小心翼翼,也大膽試探,卻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迷失自己,被紙醉金迷的社會漸漸退去原本還有的純真。「在《嘉利妹妹》中,金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錢——即我們所知道的現實社會中的錢——故事就失去了任何意義,悲劇也就未免牽強」,我想用這段話來從一方面解讀「美國式夢想」再恰當不過了。嘉利這個人物的塑造的典型性就在於那個特殊時期中城市與農村的關系,人們追逐大城市的美好,像嘉利一樣心高才低的人鋒談不在少數,她有表現和追求的權利,但這些都因為金錢因為享受要通過罪惡的道路才能達到。《嘉莉妹妹》中最耐人尋味的人物在我看來並不是主人公嘉利,反倒是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的男主角赫斯渥。如果真的給《嘉莉妹妹》中人物頒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悲劇獎,那赫斯渥當之無愧。他老於世故,舉止隨和,通達善變,卻有著明顯的性格因職業被改造的痕跡,他的悲劇貌似始於他和嘉利攜款私奔到紐約,但實際上是由於他對未知生活的冒險失敗,「一旦拋棄了他在芝加哥的社會角色,赫斯渥的悲劇便接踵而來」,嘉利的崛起和赫斯渥的敗落就是全書最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之下,可以說嘉利有了她更深一層的悲劇色彩,也更顯赫斯渥的凄涼下場。赫斯渥在生命彌留之際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有什麼用」,對人生的種種無奈讓他失去了求生的慾望,或許這種結局就是最適合他的解脫。而最後作者在寫嘉利的時候也有這樣一句話:「然而,她如今感到孤獨。沒有事干時,她就坐在搖椅里,低聲淺吟,夢里神遊」。德萊賽用他的思考,他的哲理解讀著人生、夢想,他並不是無情的批判者,而是用另一種角度呼籲著溫情美好,「導致錯誤步驟的不是邪惡,而是渴望改善的願望;迷惑那些不善思維、多愁善感的人的不是邪惡,而是善德」,這個有著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在作品問世一個世紀之後,留給我們的是深刻的思考和無限的膜拜。只要我們能夠使作品的意義在我們自己時代的經驗中得到印證,並且發現它仍然富有意義,富有生機,那麼這本書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要說,這也適用於《嘉莉妹妹》。他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主要小說之一。在抉擇中成長的新女性——淺析西奧多·德萊賽筆下嘉莉形象的人物塑造邱岳(哈爾濱師范大學)西奧多·德萊賽是美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一位傑出代表,《嘉莉妹妹》是他的處女作。20世紀初,美國正經歷著一場急劇的社會變革,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而整個美國文學仍沉湎於理想主義。與同時代許多熱衷於描寫人生的樂觀方面的作家不同,德萊賽在這部小說中如實揭示了美國社會生活的陰暗面,《嘉莉妹妹》在美國文壇上一出現,就產生強烈反響,結果作者不斷受迫害,小說竟被列為「禁書」,嘉莉妹妹的形象也備受爭議。然而筆者認為,從鄉村姑娘到百老匯名角,農村姑娘嘉莉從閉塞的村莊到城市來尋求新生活,成為一名喜劇演員的經歷,也是女性從蒙昧服從逐步走向自我認識的過程,作者通過嘉莉的四次選擇使她「新女性」形象躍然紙上。嘉莉妹妹的第一次人生抉擇發生在小說開頭,當時她正離開農村的故鄉到芝加哥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她第一次的幸福觀非常單純,只不過「過過比往日好些的生活——她將是幸福的了」。吻別了母親,18歲的嘉莉早就滿懷對城市生活的夢想,毅然隻身去城市試一試自己新的命運。從熟悉的農村轉換到陌生的城市中去,對一個涉世未深、人生經驗貧乏而又天真無邪的花季少女而言,可謂危機四伏。可是,隨著火車車窗外匆匆消逝的熟悉景色,嘉莉的思路卻很快轉移到「空洞地猜想著芝加哥是個怎樣的城市」這個問題上去,暗示出嘉莉妹妹很強的適應能力,為她以後的性格發展埋下了伏筆。初到芝加哥,嘉莉借住在姐姐家裡,然而一切都與她想像中的完全不同,嘉莉看到德姐姐敏妮是:「現在才27歲,雖然還硬健,但已經是個形容消瘦的婦人,她對生活的看法受著她丈夫的影響,對幸福和責任的見解越來越狹隘。」姐姐為了丈夫、家庭終日忙碌而犧牲了自我,她任勞任怨慢慢地積累財富,而這種賢妻良母型的生活方式對嘉莉來說卻是極其乏味的,而且正是她所摒棄的。嘉莉幾經周折找來的工作遠遠無法滿足嘉莉對「各種歡樂和各種華麗的玩意兒」的渴望,她因病被解僱後更是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不願回鄉過和敏妮相同的生活,卻因找不到工作無法付房租,姐姐不願收留她而無法留在芝加哥。正在這時,杜洛埃出現了,盡管只是一個推銷員,但比起嘉莉來他卻有大城市的生活經驗,他把嘉莉帶到了一個她從未走進過的世界:奢華的晚宴,夢寐以求的衣物……他用他的溫情,用嘉莉所嚮往的華美的服飾和精緻的生活不動聲色地引誘了她。嘉莉作出了她的第二個抉擇:離開代表當時傳統道德觀的姐姐家後搬到了推銷員杜洛埃為她包租的公寓里與他同居。在這段關系中,最初嘉莉追求的是正常的感情,她希望與杜洛埃結婚,而他總是推搪;也是在這段關系中,嘉莉的生活發生了質變,她很快地溶入城市中,變成了一個「衣著得體、漂亮、文雅、有風度的姑娘了」,與此同時,她對杜洛埃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一開始將他視為了不起的「大人物」,渴望和他結婚,變為認為「他不是可以獲得或保持她的愛情的男人。她覺得,有些方面他不像是個真正的男人」,她變得不想與他結婚了。嘉莉的第三個人生抉擇,是在被赫斯特伍德欺騙之後作出的。赫斯特伍德原是漢南—霍格酒店的經理,杜洛埃的朋友。「他是個非常成功的社交界著名人物。」「他有一匹馬和美妙的雙輪輕便馬車。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安居在靠近林肯公園的一幢精緻的宅子里。從各方面看來,他是我們美國上層社會的一個受歡迎的人物——僅次於豪門大族的第一等人物。」遇見嘉莉時他正值事業的巔峰。他的紳士風度,得體的言談舉止,在意識到金錢重要性的嘉莉眼中無疑意味著安穩的生活,況且與杜洛埃相處,嘉莉雖然一時得到了生活的滿足,但是深藏在她內心的長期對「愛」的渴望促使她更願意與赫斯特伍德這樣有地位又有錢的人來往,赫斯特伍德也對她有過對婚姻的許諾。然而出乎嘉莉的意料之外,如此的一位大人物其實卻是位「惺惺作態的正人君子」,他費盡心思去勾引和自己兒女年齡相當的嘉莉,不顧自己朋友的情面和已有家室,最終他以欺騙的手段得到了幼稚無知的嘉莉。作為天真單純的當事人,嘉莉妹妹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根本沒有考慮到世事的險惡,只憑借自己幼稚的知識和天真的理想去行事,結果終於不可避免地上當受騙。不過,嘉莉的適應能力又一次發揮了作用,在已經受騙的情況下,她很快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當她受騙登上去加拿大的火車時,小說是這樣描寫的:「當嘉莉眺望著窗外在飛過的風景時,她幾乎忘記了自己是被騙,違反自己的意志作這次長途旅行的……在她看來,這是有趣的世界。她的生活剛開始。她並不覺得自己是打了敗仗。也沒有心灰意懶……她可以從束縛中解放出來而獲得自由——誰知道呢?也許她可以幸福」。此時的嘉莉仍和所有的其他女性一樣,把滿足物質生活的願望寄託在男性身上,把杜洛埃、赫斯特伍德對她的「和善、寵愛」看作「抵禦外界威脅」的屏障。但是此時的嘉莉也與初到芝加哥時不同,隨著眼界的增長,她的獨立意識也已經開始慢慢增強了。相反的,赫斯特伍德在失去了芝加哥的天時、地利和人和後迎來了一連串的厄運,投資失敗和工作的無著落也慢慢使他從一個富裕的人變成了一個落魄的守財奴。嘉莉在作為一個毀壞別人家庭生活,引誘男人走向犯罪的女性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女性」形象的崛起。嘉莉已經開始不完全依賴於男性,在生活出現危機之時,努力擺脫困境。為了生計,她不顧赫斯特伍德的反對,決定去演戲,雖然赫斯特伍德反復強調「倘使我是你,我就不想演戲,這不是女娘兒的適當的職業」。但是對於嘉莉,「現在,像在芝加哥一般,舞台就成了她困難中的最後希望。倘使他不能立即找到工作,必須採取一些法。也許她不得不出去,再去獨自奮斗」,因為她「不願意被拖入貧困之中,或者跟他餓死。她是有演戲的才能的。她能夠先闖進去,然後成名起來。那時,他有什麼話可說呢?」在嘉莉的心中,「成名」就是幸福。此時赫斯特伍德的頹廢沮喪、不思上進迫使嘉莉重新面臨生存的窘境,她作出了她第四個重要的抉擇:獨自離開。第一次登台,嘉莉就表現出對藝術的極大熱忱,從中得到極大的樂趣。由於她的努力,導演漸漸讓她演一些稍微重要些的角色。而嘉莉則更加投入,當別人休息時,她仍然在揣摩、練習,考慮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現角色的心理,力求精益求精。嘉莉則日漸走紅,現在的嘉莉終於可以不再依靠男人的幫助,她每天乘坐華麗的馬車,住進華麗的賓館,崇拜者前呼後擁。名譽、金錢、地位紛紛涌來,她終於成為了紅極一時的大明星。作者通過對這四次抉擇的詳細描述,使嘉莉妹妹這個「新女性」形象逐步成熟、豐滿起來。從最初懵懂的鄉村少女到掌握著自己生活的名角,從被動地受騙順從到主動地離開,嘉莉妹妹背離了以姐姐、姐夫為代表的傳統道德觀,憑借著她的美貌與不懈的努力追求著自己的夢想。然而,已經物質化與慾望化了的城市生活卻註定了一種主體結局:即使人們獲得成功,他們也不可能獲得幸福。與她在舞台上演繹的美麗的愛情故事相反,現實中嘉莉的愛情一次次地被欺騙。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嘉莉先是被杜洛埃欺騙,接著又被赫斯特伍德欺騙,最終得不到真正的愛情。事實和她台上的演出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華麗的演出更襯托出嘉莉空虛落寞的精神世界。在小說的結尾,當赫斯特伍德在廉價的小旅館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我們看見了嘉莉仍然坐在搖椅里搖盪著、思索著:「你獨自坐在窗前的搖椅里,必然會夢想著,渴望著。你坐在窗前的搖椅里,必然會夢想著你永遠也觸摸不到的幸福。」與最開始「過好日子」和「成名」的幸福不同,嘉莉在一次次的追逐和得到中,漸漸離幸福越來越遠。德萊賽筆下的嘉莉妹妹,不再是受了委屈只會哭泣的格蕾卿,不再是為曾經的錯誤而充滿負罪感的苔絲,不再是明白了卑微的地位卻擁有不定未來的娜拉,她是擁有了強烈獨立意識勇於追求夢想的新女性。她果敢、堅強,為了生存和慾望苦苦掙扎,然而在內心的深處卻空虛、迷惘。德萊賽用犀利的筆觸完全顛覆了美國文學作品中樂觀主義的基調,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寫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中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和問題,而不局限於一時一地的狀況,對於今天的我們仍富有啟迪作用,這就是世界文學經典的魅力之所在。

B. 美國人的婚姻觀

在美國很少聽聞因家庭不和而引發的糾紛和案件。究其原因,這是因為美國人注意保護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生活風格、自由空間,很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家庭成員。也就是說,在家庭成員之間保持著一種界限感。這也是中國人常常認為美國家庭不如中國家庭關系密切的原因。

1 讓每個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美國家庭的這種界限感,既是對自己私人空間的保護,也是對家庭其他成員自由的尊重,因為雖是一家人,也是需要有個人的自由空間的。如果不給家庭成員個人空間,家庭關系就會大起大落:好的時候如膠似漆,壞的時候就易磕磕碰碰甚至劍拔弩張。

2 父母與年幼子女關系:平等相處

美國社會盛行一句話:「孩子第一!」即父母有養育子女的義務,全社會有保護孩子的責任。在美國的馬路上,最威風八面的車,不是總統的車。

C. life is but a dream什麼意思

意思是:生活只是一此談廳場夢。森隱

重點詞彙:dream

英[dri:m]

釋義:

n.夢;夢想;恍惚,出神;夢一般美妙的人或事物

v.做夢,夢見;夢想,想像;做白日夢,開小差;考慮,料想;白白浪費時間,虛度光陰

adj.理想的,完美的

[復數:dreams;第三人稱單數:dreams;現在分詞:dreaming;過去式:dreamt或dreamed;過去分詞:dreamt或dreamed]

短侍歷語:

American Dream美國夢;美國之夢;美國夢想

詞語使用變化:dream

n.(名詞)

1、dream的基本意思是「夢」,指人在睡眠時在大腦中形成一種幻覺。dream還可指「夢想,理想」,指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的某種願望;用於口語中還可指夢一般美好的人或物,即「好極了,太美了」。引申可指「幻想」。

2、dream通常指一個一個的夢,而不可以表示夢的總稱。

3、作「夢想」解時可用於「dream of+ v -ing」結構。

D. 中國式婚姻與外國式婚姻有什麼差異

中國女人常說,要抓住丈夫的心,先抓住丈夫的胃。在家中給老公吃好、喝好,這男人的心就不會跑了。
而美國女人則認為,要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性,只要女人性感就能抓住老公的心。
不少美國女人認為,男人對婚姻生活的滿意度體現在多久和老婆做一次愛,做愛越頻繁,說明男人對婚姻越滿意。
這是中美兩國普通民眾對婚姻或是如何維持婚姻最明了也是最直接的回答。
中國的傳統婚姻觀一般先要說傳宗接代,然後再是男女要百年好合,一定終身。
西方人的婚姻觀念則認為:婚姻是男女間的契約關系,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幹涉。
中國人的婚姻往往成為買賣,而美國人則將婚姻視為賣買。
在中國的婚姻中,人們較多的說法是男人娶老婆,而很少有人會講女人娶老公。所以男女婚姻更多地像是做一樁買賣,既然是買賣那就離不開錢。
美國人的婚姻是將買賣兩個字顛倒過來,稱之為賣買,男男女女即是賣家也是買家。
中國人對婚姻的理解多為過日子,男人娶女人除了生理需要外,主要是能傳宗接代,而且最好是白頭偕老。
中國不少人認為,感情、家庭和子女是維持婚姻最主要的因素。
美國很多人認為維持婚姻最主要的因素是忠誠,男女只有相互忠誠婚姻才能穩固,否則男人包二奶、女人找二爺,這樣的婚姻能維持下去那就有點奇怪了。
美國人比較重視家庭價值,不論官做到多大,即使是當上總統,也把同家人在一起吃晚飯當作天大的事來看。
同時也有不少美國人認為,好的婚姻要靠性來維持,做愛次數多少成了婚姻是否穩定的指標
中國的女人怕當剩女和離婚,美國的女人當光棍無所謂而且敢離婚

E. 關於美國人的擇偶標准

美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淵源、單向式的思維模式、獨特的歷史發展因素,形成了美國家庭價值觀的獨立、權力及平等三大觀念,以及突出個人平等、獨立發展和權利意識及在個人獨立基礎上的天倫之樂的思想意識。其中最突出的觀念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獨立平等。這種家庭價值觀和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因此在美國家庭生活中,美國人也崇尚獨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則。個人主義價值觀也影響了美國人的愛情婚姻觀,形成了以信念為基礎的猶太基督教家庭、以愛情為基礎的浪漫愛情家庭和以理性為基礎的理性婚姻家庭三種模式:

猶太基督教家庭模式

根據《聖經》中的傳說,上帝用亞當的肋骨造出女人夏娃,使他們結為伴侶。
在傳統的西方文明中,夫妻按上帝的意志連成一體,夫妻稱對方為「我的另一半」。這種婚姻模式的基本價值觀是:婚姻是由上帝意志決定的、為了人類自身利益的組合,即兩個不同性別的雙方結合成一種永久性關系,互助互愛直到永遠。當一方有病或有難時,另一方應給與關懷幫助,而不是由子女通過孝道來負責照顧。二、夫妻雙方的結合意味著新的一體的建立,這種結合既為了雙方成為終生伴侶,也是為了生兒育女,這都是上帝的意志。三、婚姻雙方以愛為基礎,雙方永遠相互忠誠。相互之間的性慾是婚姻中的合法發泄,這是防止人類罪孽的彌補辦法,而不是享受縱欲的歡樂。

浪漫愛情家庭模式

這一模式是指建立在理想化的愛情基礎上的婚姻。這樣的婚姻著重個人意志的選擇;個人意志可以建立、改變或破壞婚姻和家庭。在通過這種婚姻而結合的家庭中,個人幸福放在首位,婚姻只是個形式,它沒有永久性。雖說個人很重要,但他或她並不自由,因為他或她被愛情所驅使。當他們熱戀時,他們墜入愛河不能自拔。結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可分離的戀愛雙方對幸福的要求。這樣的家庭建立在感情基礎上,不受宗教意識的約束。一旦感情破裂,雙方即分手。其結果,婚姻破裂、家庭不再存在,離婚常常導致當事人思想困惑、情緒沮喪、心靈創傷。
這種以浪漫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美國人所相信的個人幸福的一個最主要的信念。在反映當代美國人價值觀的一個重要渠道——大眾文化里,包括電影、電視、通俗小說,浪漫愛情是最常見、最深入人心的一個主題。20世紀60年代最叫座的影片之一《畢業生》是浪漫愛情與婚姻的一部代表作。影片中剛剛從大學本科畢業的本傑明對父親期望自己繼續深造感到厭倦,但對自己的前途又心中無數。處於浮躁迷茫之中的他經不起和他父母同輩的羅賓遜夫人的誘惑,跌入她的情網。性愛只能在他無聊的生活中添加一些刺激,使他得到暫時的滿足,但並沒有使他恢復青春活力,更沒有給他帶來幸福。這時,羅賓遜夫人的女兒伊萊恩從大學放假回家,本傑明與這位多年不見的兒時朋友迸發出愛情的火花。羅賓遜夫婦極力阻撓和破壞他們的愛情。不明真相的羅賓遜先生幫助夫人說服女兒同意嫁給一個她不愛的人。本傑明深深愛上了美麗純潔的伊萊恩,他奮不顧身地把自己心愛的人從正在舉行婚禮的教堂里搶走,兩人雙雙奔向浪漫相愛的自由天地。浪漫愛情故事一般到此結束,至於以後他們是否真正幸福,是否相愛到老,沒有人感興趣。
1972年,當電影《愛情的故事》在電視上播放的晚上,據調查美國62%的家庭觀看了這個節目。電影電視故事與美國人的實際婚姻生活相差甚遠。然而廣大美國觀眾對此卻百看不厭,因為這反映了他們所熟悉的、被主流文化肯定和頌揚的愛情婚姻觀念。在美國人看來,愛情是個人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追求浪漫的真正愛情和社會、他人、父母都無關,個人幸福高於一切;美國人認為,真正的浪漫愛情是不講理性的,不是你選擇愛情,而是愛情選擇你,這是人性的反映。這種非理性的浪漫愛情使許多人失去冷靜和自我控制,致使他們把浪漫愛情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把家庭放在次要地位,導致許多家庭破裂;幾乎所有當代美國電影都反映性愛的吸引力是浪漫愛情的支柱,是建立愛情的基礎,而個人快樂首先是享受性愛。當他們實現浪漫愛情時,很少顧及責任和後果。和電影一樣,電視節目也大量宣傳性愛。《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曾刊登的一篇題為「美國電視黃金時間性內容的增加」的文章指出,該雜志調查後發現:58個電視節目中一般帶有明顯或隱含的性行為鏡頭;電視節目中表現婚前性行為的鏡頭是婚內性行為鏡頭的8倍;隨意性行為總是被寬恕;節目中的性行為鏡頭中只有1/85談到控制生育、人工流產和性傳播疾病等有關問題。當然電影電視是比較誇張的文藝形式,不等於現實生活。可是,對性愛的過分渲染影響著現實生活。盡管不少美國人對此現象很反感,但一般人對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的性自由似乎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這種性自由尤其在青少年中泛濫。美國單親家庭的增加、少女懷孕、高離婚率等社會問題無不與社會中對性愛的宣傳有密切的關系。

理性婚姻家庭模式

如果說西方傳統的猶太基督教家庭模式的基礎是信念,浪漫愛情家庭模式的基礎是愛情,那麼現代美國社會的第三種家庭模式是以理性為基礎的。這種家庭模式和第二種模式一樣,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家庭是通過兩人理性的擇偶標准,甚至通過現代技術的幫助而雙方結合在一起,但是兩人仍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不像前兩種家庭中夫妻結合為一體。雙方結合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相互的幸福,相互感情調節,相互依靠,成為相互的伴侶,即前兩種家庭模式的總和。其目標是為了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為此可以進行各種辦法,如試婚、同居等。但當兩人發現婚姻或家庭不能達到目的時,他們會按理性進行調整和適應,如果調整或適應失敗,他們將按理性分居或離婚,結束一個家庭。一些人對婚姻是如此理性以至於准備結婚的同時就考慮到離婚。因此,在美國有在結婚時就簽訂關於離婚協議的做法,協議中特別要講清一旦離婚,財產是否分配或如何分配,沒有這個協議一般財產要對半分。
在美國,西方文明的三種家庭模式同時存在。有時一個家庭同時具有不同模式混合存在的特性。比如,大部分美國人,包括一些不信教的人,選擇在教堂舉行婚禮,有神父或牧師主持儀式,新婚夫婦跟著牧師念誓言,這些是第一種家庭模式的集中反映。又如許多美國人相信生兒育女是上帝的意志,母親腹中的胎兒是上帝送來的生命,因而他們也應享有人權,那麼墮胎是違背上帝的意願,是對生命的謀殺,也是剝奪人權。美國社會中強大的反墮胎運動的基礎就在於此。浪漫愛情家庭模式的觀念被普遍接受。據調查,80%以上的美國人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美國人相信男女之間的浪漫愛情超越一切,它不受父母的控制,不受年齡的限制,可以超越不同政治和經濟背景的差異,甚至可以跨越不同種族的界限。實際生活中,眾多的家庭是這三種基本模式的混合物。也就是說,婚禮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初建家庭時抱著為浪漫愛情而結合的理念。然而,一旦婚姻發生問題,人們可能轉向理性家庭模式的概念去尋求處理解決的方案。

F. 中國與美國婚姻觀差異

中國的傳統婚姻觀,一般都講百年好合,一定終身。中國人在婚戀上具有傳統觀念,講求門當戶對,西方則更注重情感層面的隨心所欲;中國人婚姻一旦出現裂縫,雙方仍會盡力修補努力挽回,西方則認為愛情逝去便爽快分手;中國人不擅長情感表達,相對含蓄。
西方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幹涉 ;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 誤,他/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美國民眾把婚外情視為最不道德的事似乎有點令人意外,因為長期以來美國人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在性上很開放。的確,美國人對性是很開放、也較少有什麼處女情節。但美國人在性關繫上有個分水嶺。也就是未婚男女如何戀、怎麼來沒多少人在乎。美國少男少女換朋友也很痛快,就如同換衣服一樣簡單。
這就是中美婚姻的不同和差異。

G. 美國婚姻觀與中國婚姻觀的不同

西方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因為他們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幹涉 ;同時婚姻不屬於道德問題。一個人有權選擇和他/她最喜歡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 誤,他/她有權作第二次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 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中國的傳統婚姻觀,一般都講百年好合,一定終身。問題是,在現實生活中,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家庭中出現裂縫甚至解構的也為數不少,小問題可以調解,大問題象原則性的問題,就難說了,硬撐著,於己於人都未見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觀,就不一樣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後,都始終講究一個「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無 「情」便分開......

在西方人眼裡,愛就是愛,很簡單。而且西班牙中產階級對婚姻的態度是很認真的。中國會這么「開放」,讓傑斯相當吃驚。傑斯認為流行音樂不僅僅是旋律必須優美,內容也應當健康,它應該宣揚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懷。如果每個新娘在「明天將成為別人的新娘」的時候,還可以「最後一次想別的男人」,是一件讓新郎無法接受的事,這樣的婚姻將來怎麼可能長久。如果這樣的歌曲能廣泛流行和傳唱,社會的文明度怎麼可能提高?如果每個人的行為都像《心雨》那樣,家庭怎麼可能和諧?家庭是社會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諧,社會就會墮落。這就是一個西班牙人對中國流行歌曲各位在繼續往下看的時候,可否先在心裡想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男人,正在參加一個重要的比賽,這時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會退出比賽,趕去陪妻子生孩子嗎?如果你是一個女人,你覺得你老公這個時候應該回來嗎?想好的話,就請帶著你自己的回答繼續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們都在津津樂道一件事情,火箭隊的頭號球手麥迪在火箭對爵士的比賽中途突然退場,致使火箭隊輸給了爵士隊。麥迪中途離開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在火箭對爵士上半場比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麥迪一位助手打電話給火箭新聞主管內爾松,說小麥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難忍,被送往醫院生產,他們的兒子即將誕生。內爾松把這個消息轉告給了訓練師瓊斯,等到前兩節比賽結束,瓊斯就拉住小麥傳達了這個消息。焦急的麥迪立刻換掉球衣,迫不及待地趕往醫院,一個多小時後,兒子出生了,火箭也輸球了。雖然麥迪知道自己對球隊無比重要,他的離開很可能讓火箭賠掉一場勝利,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離開。家庭永遠都是第一位,這個時候,火箭形勢再凶險,也只能退居其後。

沒有人指責麥迪,在美國,陪著老婆生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火箭主教練范甘迪也沒有埋怨他們的頭號球星,「我們輸球並不是因為他不在這里,而是因為我們在進攻上無能,我們都是職業球員,所以我們沒有借口」。在美國社會,主流的觀點永遠是家庭比工作重要,當工作和家庭發生嚴重沖突的時候,讓位的都會是工作。對NBA熟悉一點的朋友也都知道,只要NBA球隊中的球員因為家庭發生重大事情,諸如孩子出生、親人病重或者死亡等原因請假,即使是在打總決賽,球隊都會一律准假,毫無疑義。

但是,在中國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在中國,自古就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榜樣,主流思想宣揚的也是先國後家、先公後私的意識,違反者便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僅就體育圈來說,不要說老婆生產運動員仍然堅持在賽場奮戰的例子不勝枚舉,就是親人去世運動員忍住悲痛堅持比賽的也屢見不鮮。所以,不少中國的火箭球迷認為球隊形勢那麼危急,身為頭號球星的麥迪應該竭力爭勝,率隊打完比賽,不應該一時兒女情長,不識大體。現在,我就先來測測諸位的愛情婚姻觀,請你先在心裡想一想,你是支持小麥離開呢?還是反對小麥離開?

為什麼同樣是人,但對於婚姻家庭的觀念卻有著如此大的差別呢?麥迪有句名言:「我就是自己家的『囚犯』,我願意成為這樣的角色」,試想,做為麥迪的妻子,該是多麼的幸福呀?可是,在中國呢?有幾個男人能做到這點?能說出這樣的話?有幾個女人可以享受到這種殊榮?既然文化、道德傳統等諸多因素決定了人們對於家庭婚姻觀念的不同,那麼朋友們,你們可曾經想過,我們現在所遵循的婚姻家庭觀念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嗎?是符合人性的嗎?

(二)
「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這句話已經成了我們目前評判婚姻的一把尺子,可是這句話里,又隱藏了一個致命的悖論:愛情和婚姻究竟是什麼關系,究竟應該誰服從誰?如果婚姻應該服從於愛情,那還要婚姻做什麼?可是,如果要愛情服從於婚姻,那豈不是要求人類可以控制自己的愛情?可是,愛情真的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嗎?你可以收放自如的要求自己去愛一個人,或者不愛一個人嗎?我們不妨先來探討一下,究竟什麼是愛情,「愛情」這個令世人皆魂牽夢縈的情感是否可以勝任「婚姻的基礎」這一角色呢?

愛情因其可以帶來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諸多驚心動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為人類共同追求與認同的一種情感。若干個世紀以來,愛情一直是哲學、宗教、心理學、社會學、美學等諸多領域激烈爭論的一個命題。盡管人類對於愛情的評價因著文化的差異而各有不同,但愛情也有著許多共同的特性。愛情是男女之間由於愛慕對方而產生的強烈的傾慕之情,包含精神和肉體的兩個方面,愛情一旦產生,就會碰撞出耀眼的火花,產生出巨大的能量。愛情是歡樂的,天真的,幸福的,可一旦破裂,便會帶來深沉的痛苦,甚至短暫的離別,都會產生輕重不同的痛苦感覺。

西方從古羅馬時代就開始研究愛情,而中國,從詩經開始就出現了贊頌愛情的詩句。我們還是來看看中西方一些名人對愛情的評價吧:
費爾巴哈:愛情,就是要成為一個人。
莎士比亞:一個人明明知道沉迷在愛情里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可是,在譏笑他人的淺薄無聊以後,偏偏會自己打自己的耳光,照樣陷入愛情溫柔的懷抱。因為美妙的男歡女愛,是天衣無縫的珠聯璧合。
盧梭:如果說愛情使人憂心不安的話,則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個誠實的人是不會單單愛而不敬的,因為我們之所以愛一個人,是由於我們認為那個人有我們所尊重的品質。
歌德:在愛情中,最寶貴的不是佔有,而是彼此的尊重與愛慕。
弗洛伊德:健康而正常的愛情,需要以來兩種情感的結合,一方面是兩心相悅的摯愛的情,另一方面是肉感的性慾。
塞萬提斯:情慾只求取樂,歡樂之後,慾念消退,所謂愛情也就完了。這是天然的分界線,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愛情才是無限量的。
岡察洛夫:愛情的基礎不是那種虛偽的動搖的情感-----它嬌藏在金碧輝煌的宮殿里經不起一撮金子的誘惑,聽不得幾句曖昧的話語,那種堅強的愛情,願意赴湯蹈火。
孟子:食色,性也。
林語堂:一個沒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婦,而一個有孩子的情婦就是妻子。
周國平:相愛者互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現在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蘇青:就是為肉體著想,我也主張須看重精神戀愛。
傅雷: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多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這一著,必招來無窮的痛苦。
老舍:愛情要是沒有苦味,甜蜜從何處領略?愛情要是沒有眼淚,笑聲從何處飛來?愛情是神秘的,寶貴的,必要的,沒有他,世界上只有一片枯草,一帶黃沙,為愛情而哭而昏亂是有味的,真實的!人們要得不著戀愛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假的,人若沒有兩性的愛,一切的愛都是虛空。
胡適:愛情的代價是痛苦,愛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

(三)
對於愛情的論斷,古今中外,難以記述。但細究中西方的愛情論調,可以發現一些細微的本質異同,西方人是崇尚愛情的,除了宗教中將「性慾」作為一個需要抑制的東西去約束外,人們對愛情的美好是帶著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中國,大多數的人,對愛情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愛情激動人心的一面,又恐懼愛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於直接將愛情視為痛苦。這種矛盾的心態恰恰來自於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念。愛情,從孔子的時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順的登上大雅之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如此看輕女性的儒家創始人,中國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導出一個平等的愛情觀?所以說,中國人的愛情觀從開始就打上了畸形的烙印,以這種畸形的愛情觀為基礎的婚姻又如何能幸福?

然而,就算西方的愛情觀比較合乎人性,比較成熟,可這種愛情的本質也註定了它不可能給婚姻帶來幸福。誠如情愛大師瓦西列夫所說:愛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瘋狂和理性,是自發和自覺,是激情和修養,是殘忍和慈悲。愛情的種種特質都決定了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愛情跟其他快樂一樣,需要一定的刺激,如果沒有不快樂做陪襯,這種快樂就會顯得平淡,一般說來,晴空萬里的愛情會很快的消失,愛情的幸福離開陪襯的感受就不復存在。因此,愛情需要一點點嫉妒、猜疑和戲劇性的游戲,需要一層淡淡的憂傷。愛情要想長久,要想始終保持激情,就要求愛情對象的精神世界極其豐富,要永不停滯,相愛的雙方都必須具有細膩的心靈和豐富的想像力,具有善於觀察的能力。否則,再熱烈的愛情也終會平淡,消失,毀滅。

愛情具有時間上的周期性,這個問題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所證實。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哈贊和多羅瑟歷時兩年調查了37對不同文化背景的5000對夫妻,得出了結論:對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最多隻能保持18-30個月,此後,兩人要麼分道揚鑣,要麼過上一生平淡的夫妻生活。有證據表明,愛情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雞尾酒」激發出來的,這些化學物質即是:多巴胺,苯乙胺和催產素,而這些化學物質的作用在體內最多隻能保持兩年。可見,愛情本身就是一種階段性的東西,它賦予人們的刺激感和幸福感總是被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內,而且在時間上也呈現從高到低的下滑趨勢,到最後,麻木和厭倦就產生了。這就是千百年來被人苦苦追求的愛情的本質,它短暫,易變,動盪,不穩定,讓如此不確定的東西做為婚姻的基礎,婚姻還會是安全幸福的嗎?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可是幸福的婚姻就必須排斥喜新厭舊,這一點對於女人來說,可能容易做到,但對於男人,你們覺得容易嗎?從美國的狀況來看,目前,傳統模式的一夫一妻制,即一對夫妻生活在一起,共同撫養子女的婚姻已經不足10%,單親家庭佔到美國現實婚姻的一半以上,而同居家庭,系列婚姻,同性婚姻,群婚,開放式婚姻等婚姻形式已經佔到美國家庭數目的40%左右,而且還有增長的趨勢。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傳統的婚姻形式提出了質疑:我們的婚姻究竟怎麼了?

其實,造成人們婚姻困惑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約定俗成的思維:「婚姻必須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我以上的論述都是在試圖說明,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推敲的論斷。因為,愛情和婚姻的本質是格格不入的,愛情需要不斷變化,而婚姻卻尋求穩固不變,將兩種自相矛盾的東西拴在一起,怎麼可能不導致沖突,而沖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類本身了。在西方,人們沒有受到什麼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所以,一段婚姻沒有了愛情,就走到了盡頭,在中國,因為種種的原因,婚姻即使沒有了愛情,可還能繼續存在,因為維持婚姻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親情,比如責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觀念等等,這本是很可貴的東西,甚至是可以推廣的西方世界的一種維持並發展婚姻的思想體系,可中國人卻又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的這一套並不好,認為西方人所說的「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才是正確的,所以,中國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沒有了愛,我們還算幸福的家庭,美滿的婚姻嗎?

如果整個社會都能樹立一種觀念:愛情只是婚姻建立的基礎,而婚姻的維持和發展應該是友情,親情,責任,義務,善良,寬容等種種中國文化中的優良品質,即使沒有愛情,我們也可以讓婚姻變的溫馨而快樂,這樣我們也就不會羨慕和感嘆別人的婚姻是充滿浪漫愛情的,懷疑自己是悲慘痛苦的,那麼大家在面對婚姻的時候,是不是會輕松許多,堅定許多?

H. 中國人和美國人在家庭婚姻觀上有什麼區別

I. 美國式愛情是什麼樣子

美國式的愛情就是... 快速..獨立..
比如...如果他愛上了別人.. 他就會立即和你提出分手..
再比如.. 在美國 即使是夫妻 也有很多家庭去超市也是各自付各自的錢

像你為了他都可以去改變自己的喜好.... 這樣是美國人所不會做的...

美國人就是只要自己開心,快樂,爽快就好了... 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J. 中美擇偶的婚姻觀念有哪些區別

中國擇偶的婚姻觀念和美國擇偶的婚姻觀念,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因為兩個國家的生存環境以及文化和習慣都有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兩國的想法也是非常不同的,中國人覺得婚姻是延續家族的一種方式,所以會更加倡導理解信任等方面,而美國人在婚姻方面是比較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美國人的婚姻家庭模式也分為三種,很多情況下,第一種的美國婚姻一般都是追求浪漫的,第二種的家庭會追求宗教信仰,第三種是比較理智的,家庭模式也非常的穩定,有部分的美國人在結完婚之後會提前簽訂婚前協議,這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但是在中國是非常少見的。

、擇偶

因為美國人覺得如果兩個人有興趣愛好,並且在性格上不會沖突的話,就非常適合結婚。而中國人在選擇伴侶的時候,不僅會考慮到興趣愛好,也會考慮到對方的經濟狀況以及能力,因為中國的生活壓力是比較大的,所以大部分的人群都比較講究門當戶對。

閱讀全文

與婚姻里美國式夢想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有多少錢 瀏覽:332
愛情最怕什麼事 瀏覽:958
江南春故事怎麼寫 瀏覽:585
知足少欲便得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455
婚姻中有哪些行為可以要求賠償 瀏覽:460
婚姻的天平是什麼意思 瀏覽:622
忍者婚姻不分怎麼化解 瀏覽:478
四川寧南幸福茶多少錢一盒 瀏覽:874
二十四孝的民間故事講的是什麼 瀏覽:902
彈幕愛情公寓怎麼玩 瀏覽:40
佛山健康證去哪裡做 瀏覽:246
什麼樣婚姻是破碎的 瀏覽:236
社會事業局由哪些部門組成 瀏覽:199
薛城經濟學院搬到哪裡 瀏覽:992
誇我幸福浪漫怎麼回復 瀏覽:402
健康管理學需要什麼教材 瀏覽:377
健康養生館用什麼方式招人的 瀏覽:820
付雅潔的故事怎麼寫的 瀏覽:135
企業的經濟活動主要有哪些 瀏覽:836
用英語表示有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