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男女婚配年齡,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
提起古代男女婚配年齡,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另外,還有人想問古代女子幾歲可以出嫁?男子幾歲可以娶妻?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古代結婚的年齡,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古代婚姻,很多人有這樣一種認識,古人普遍早婚早育。從文獻資料來看,散高古代女子結婚是比較早的,具體早到什麼程度呢?一般而言,古代女子到了13、14歲就要出嫁的,最晚也不能超過19歲。
《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載,西周時期男子20歲「冠而列丈夫」,女子15歲為「及笄」,男女過了這個年齡就可結婚。同時,《周禮》也有規定: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這一時期,女子出嫁是比較晚的。
但是到了漢代,這一年齡大大提前了。在漢代,男子結婚年齡是15、16歲,女子則是13、14歲。《漢書.惠帝紀》有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超過了15歲還不嫁人就要繳納五倍的賦稅,就要出面干預了。
從西周到漢代,結婚年齡為何提前呢?有人這和越王勾踐有關。據《國語·越語上》載,越王勾踐曾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女子十七歲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越王勾踐為了復仇,舉國上下都獎勵生育,早婚早育自然是題中之義。
漢代之後,早婚似乎成為傳統,歷朝歷代一再沿襲。如,貞觀元年(年),唐太宗下詔:男20歲,女15歲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又如,宋代規定「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明代朱元璋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
這是規定,從歷史人物看,也反映了女子早婚這一現象。如班昭年僅14歲的時候,就已經嫁給了曹世叔;李清照18歲的時嫁給了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南朝後主陳斗猜叔寶的妃子張麗華,10歲入宮便被臨幸,然後便懷孕了。
古代女子在18歲之前大都已經結婚,身體尚處在發育階段,其身心是備受扭曲的。過早結婚生育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加之古代的條件比較差,女子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一再提前人們結婚的年齡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古代生產力低下,戰爭不斷,人口擴張是對抗天災人禍的辦法。每場戰事、天災之後,要快速恢復人口,必然要鼓勵人們早婚早育,並為此做出一系列的規定。
值得一說的是,既然要早婚早育,就很難做到優生優育。古代瘋狂擴充人口,造成了很多的後果,如孩童的概率變高,人們的體質不斷下降,這也是古代人平均壽命較短的原因之一。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准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
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
《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空掘型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南北朝時期「剩男剩女」要受嚴懲「女子十嫁,家人坐之」。
在中國古代,女子婚齡標准,各朝多有變動。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屢被提起。此說出自《周禮·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這么說,中國早期是實行晚婚晚育的。
從史料來看,實際不然。這個婚齡杠杠,不是現代婚姻中的結婚年齡,而是成年男女必須結婚的年齡上限。
中國古代其實是「早婚」,特別是女性的結婚年齡普通較低。早的11歲就結婚了。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梁高祖第4個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11歲出嫁的。更早的還有在6歲就結婚的,漢昭帝八歲繼承皇位,娶「年甫六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後。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准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有異,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嫁娶。」
以上就是與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相關內容,是關於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的分享。看完古代男女婚配年齡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㈡ 中國古人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多少
中國法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婚姻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要求,結婚只有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具備適合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也才能履行夫妻義務,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所以,盡管我國法律賦冊空予每個公民結婚的權利能力,但並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為婚姻法律關系液辯的主體州埋瞎,只有達到法律規定的結婚年齡的人,才享有結婚的權利。
㈢ 古代男女結婚,男子比女子大多少歲
古代男女結婚不一定要男比女大,甚至還兆芹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所以古代男女結婚在年齡上並不是很保守,甚至老妻少夫也很常見,當然通常情況下,男子的正妻與丈夫的年齡相差不會很大,一般來講老妻少夫通常是有原因的,比如小男孩得重病,需要沖喜,這時就有可能會娶一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女子,再比如皇帝賜婚,通常死了駙馬的公主會被再次猛啟賜婚,此時公主可能年齡比較大了,但往往還會被賜給年輕的臣子。當然族知畢了,對於年齡也許古人比我們開放的多,七八十歲的老頭子娶十幾歲的小姑娘是很正常的。之所以你感覺會接受不了,那是因為你沒生活在那個社會背景下,因為古代女子的婚姻完全沒有自主可言的,別被古裝電視劇拐騙了,女豬動不動就逃婚,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旦逃婚,夫家是有權處死你的。呵呵,雖然很同情古代的女子,但本公子不得不想說:古代真好啊!
㈣ 古代法定結婚年齡(轉)
史籍中關於結婚年齡的記載,所涉人物最早的,可能要數《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東漢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載:「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由此可見,上古的兩位先王舜和納橘沖禹都是三十歲結婚。舜三十歲娶了堯的女兒娥皇女英,禹三十歲娶了塗山氏女嬌。如果男子三十歲還不結婚,就與制度不合了。不過上古之事,多半是傳說,不可考證。史籍中比較確切的關於結婚年齡的記載,是從先秦開始。
先秦:三十而娶,二十而嫁
《周禮·地官·媒氏》:「媒氏掌萬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許嫁,二十而嫁。」也就是說,西周與春秋,男女的法定婚齡分別在三十歲和二十歲。《周禮》傳說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而《穀梁傳》傳說為孔子弟子子夏口頭傳給穀梁赤,穀梁赤將它記錄下來,但實際上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這也與同樣成書於兩漢的《史記》和《吳越春秋》中舜和禹「三十而娶」的描述相吻合。
事實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僅是禮法上的理想狀態。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伍讓時代,各諸侯國的法定婚齡,往往更低。《國語·越語上》記載越王勾踐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這里只規定了結婚年齡的上限,而沒有下限,這顯然與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向吳國復仇的國策有關。而《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提到春秋第一個霸主齊桓公與管仲商議後「下令於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齊國男女的法定婚齡也比《周禮》的規定分別小了十歲和五歲。
戰國時期,墨家提倡早婚,《墨子·節用上》:「昔者聖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也就是說,墨子主張,男二十女十五就應當成婚。這種理論,無疑也是為了適應當時交戰各國繁衍人口的需要。
秦朝:身高不夠,別想結婚
中國歷史上關於法定婚齡的規定,最特別的要數秦朝。根據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男子身高六尺五寸舉行冠禮,行冠禮後方可結婚;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定為成年,成年後許嫁。也就是說,能不能結婚,與年齡無關,完全取決於身高。這規定夠奇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秦朝也有婚姻登記制度,結婚必須去官府登記才有效。秦朝的官方法律解釋《法律答洞殲問》中就有這樣的案例:「有女子甲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當論不當?已官,當論;未官,不當論。」也就是說雖然沒達到結婚條件,但如果官府登記了,也予以承認。不登記,婚姻當然無效。
兩漢:沒有最小,只有更小
到了漢朝,《漢書·惠帝紀》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徵收五倍賦稅。即漢朝的第二任皇帝要求女子十五歲前必須結婚,這同樣是出於西漢初年迅速增加人口的需要。
漢代無論皇家還是民間,早婚現象都很普遍。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漢文帝十五歲生漢景帝,據此推算結婚年齡則更小。而《後漢書·靈帝紀》:「建寧四年四月癸丑,立貴人宋氏為皇後。」靈帝建寧元年十二歲即位,建寧四年十五歲結婚。民間如,收錄漢魏晉石刻的《隸釋》卷十五《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碑文:「年十八,娶婦徐氏。」以上為男子,女子如《後漢書·班昭傳》:「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更為誇張的是《漢書·上官皇後傳》:「詔召安女入為婕妤……月余,遂立為皇後,年甫六歲。」漢昭帝的上官皇後結婚時竟然只有六歲!真是沒有最小,只有更小!
根據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中的研究,漢代結婚年齡多為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漢代早婚之俗可以說直接影響了後世,自漢以後,歷朝歷代多奉行早婚。
三國兩晉南北朝:十三當爹,三十當爺
三國時期,王肅在《<詩·摽有梅>疏》中說:男十六而精通,女十四而能化,自此以往,便可結婚。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觀念,認為男十六女十四身體成熟達到結婚條件。
《晉書·武帝紀》載,晉武帝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十月頒布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也就是說,西晉女子十七歲還不出嫁,官府就要進行干預,勒令出嫁。《周書·武帝紀》建德三年正月詔:「自今已後,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鰥寡,所在軍民,以時嫁娶……」即北周武帝規定,無論軍民,包括喪偶者在內,男子年滿十五,女子年滿十三都要及時嫁娶。
舉個比較有名的例子。《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二八就是十六歲,十六歲的貂蟬先許呂布後嫁董卓,致使二人反目。貂蟬是《三國演義》中虛構的人物,而三國歷史上另一確有其人的美女——文昭皇後甄氏,在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時就已是他的妻子了,而甄氏據考證生於183年,也就是說她的結婚年齡在十七虛歲之前。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例子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也就是熱播劇《錦綉未央》男主的父親。根據北魏皇帝世譜,拓跋晃生於428年,拓跋晃的兒子拓跋浚生於440年,拓跋浚的兒子拓跋弘生於454年,拓跋弘的兒子拓跋宏生於467年,拓跋宏的兒子元恪生於483年。拓跋晃虛歲24歲病卒,假如他一直在世,虛歲13歲當爹,27歲當爺爺,40歲當太爺爺,到56歲就已五代同堂了。北魏早婚之風可見一斑。
隋唐:十三豆蔻正好,十五老大不小
隋朝未查到明確的法定婚齡,只能通過史實加以描述。《隋書·獨孤皇後傳》:「文獻獨狐皇後,河南洛陽人,周大司馬、河內公信之女也。信見高祖有奇表,故以後妻焉,時年十四。」明確記載了獨孤皇後十四歲嫁給隋文帝楊堅。《隋代墓誌銘匯考》所輯500餘方墓誌,直接記載女子出嫁年齡的22例中,十三至十五歲成婚者8人,十六至二十歲成婚者11人,二十歲以上成婚者3人。
唐代第一次規定男女法定婚齡是唐太宗貞觀元年二月:「詔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新唐書·太宗本紀》)即男二十女十五為結婚年齡上限,如果年滿未婚,官府就要幫其結婚。唐太宗詔令一百多年後,開元二十二年二月,唐玄宗又下詔:「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唐會要·嫁娶》)即男十五女十三為結婚年齡下限。
唐人的婚嫁年齡,我們不妨通過唐代傑出的藝術形式——唐詩略做管窺。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雖寫青樓女子,卻也反映出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十三歲是女子最好的年華。李白《長干行》:「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明確寫了女子十四歲嫁人。李商隱《無題》詩:「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十五歲還未嫁人,那女孩自己都傷心不已了。可見早婚觀念在唐朝是多麼深入人心。
兩宋:晚婚新風尚
宋代的法定婚齡沿襲唐開元年間的規定,輯錄宋代官吏辦案判詞的《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有:「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並聽婚嫁。」不過,宋人似乎並不熱衷於這么早婚。比如北宋名臣司馬光就認為早婚有弊端,提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皆可成婚(《司馬氏書儀》卷三)。南宋大儒朱熹也贊同司馬光的觀點,並在《朱子家禮》中加以引用。
《宋史》所記許多名臣,結婚年齡都在三十歲以上,甚至還有花甲之年才成家的。大才女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說:「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建中辛巳即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而李清照生於1084年,結婚時已虛歲十八了。若是放在漢唐,這樣的年紀不是要被罰款,就是要被強制官配了。
宋代晚婚之風從文學作品中也可看出一二。以北宋末年為背景的小說《水滸傳》,第六回魯智深初見林沖,「生的豹頭環眼,燕領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紀」;第七回林沖被高俅陷害,發配前與丈人告別:「自蒙泰山錯受,將令愛嫁事小人,已經三載……」可見林沖是三十歲後才結的婚。再如南宋陸游詩:「嘗聞鄰家女,及笄不思春。」及笄也就是十五歲,這與李白筆下「十五泣春風」的唐代女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據統計,宋代男女的平均婚嫁年齡推遲到十七八歲,雖然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仍屬於早婚,但在普遍奉行早婚的古代社會,有宋一代可以說是開了晚婚的新風尚。
明清:男年十六,女年十四
《明史·嘉禮三》:「洪武元年定製用之,下令禁指腹、割衫襟為親者。凡庶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規定,明代的法定結婚年齡為男十六,女十四。乾隆《欽定大清通禮·嘉禮》:「許男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皆可行右議婚。」清朝也明確規定,法定結婚年齡為男十六,女十四。
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在紫禁城坤寧宮大婚的皇帝——正統帝,就是十六歲結婚。那位從湖北入主紫禁城的嘉靖皇帝也是十六歲大婚。而正統帝之子成化帝十八歲大婚,成化帝之子弘治帝,也就是明朝唯一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也是十八歲大婚。而明代後妃的結婚年齡,如成化帝選後時,皇太後諭禮部:「榜諭京城內外,於大小官員民庶有德之家,務擇其父母賢善,素有家法女子,年十五至十八……令其父母送來,吾將親閱焉。」(《明憲宗實錄》卷三)再如,天啟元年三月,十七歲的天啟帝要大婚,詔選天下十三到十六歲的淑女,最後選定十五歲的張嫣為皇後。
清朝早期,皇帝後妃的結婚年齡多早於乾隆《欽定大清通禮》的所說的十六歲和十四歲。比如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後就是十三歲嫁給皇太極。而孝庄之子順治帝則是十四歲迎娶自己的表妹。再如康熙帝十二歲大婚,迎娶了同樣十二歲的赫舍里氏。而乾隆之後,清朝皇帝的大婚年齡多在十六至十八歲。而清宮後妃的重要來源——-選秀女制度,則是遴選年十三至十七歲的八旗女子。
結 語
綜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男女的法定結婚年齡(上述均為虛歲),從西周的三十二十降至春秋戰國的二十十五,到漢唐又降為十五十三,至明清又稍有提高至十六十四,大體呈一個反向的J型曲線分布,而並非很多人印象中的朝代越早婚齡越小。 至於《大戴禮·本命》所說的太古之禮「男五十而室,女三十而嫁」,姑妄聽之,不必當真。
㈤ 婚配男女大小差距老古說法,關於八字婚配和男女相差六歲的問題
提起婚配男女大小差距老古說法,大家都知道,有人問關於八字婚配和男女相差六歲的問題,另外,還有人想問男女最佳婚配年齡差為多少?中國古代、近代、現在在最佳婚配年齡差結婚的夫婦占的比例有多大?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男女結婚年齡相差多大最合適,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關於八字婚配和男女相差六歲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合八字所謂「大相」合與不合,就是按十二生肖,看男女的屬相是否相沖相剋,當地流傳著一首《大相歌》:
鼠羊一旦休,白馬犯青牛,
虎蛇如刀絞,龍兔淚長流,
金雞怕玉犬,猴豬不到頭。
認為只有「大相」相合相宜合八字才有合婚裂並的基礎,怎樣算相宜相合,有首說:
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
黑鼠黃牛兩頭旺,龍雞相配更久長,
婚配難得蛇盤兔,家中必定年年富。
六沖,真的沒緣分嗎?求解。
信者有,不信者無。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
六沖、六害、三刑、、三合。這些都是在算命術中的一種說法而已。在現實生活中,有六沖的家庭也有很多,他們也過的很好。我的隔壁鄰居就是。他們也生活的很幸福愉快。而有一些算命術中認為的家庭,也過的並不幸福愉快的也有很多。
這主要是起決於二個人的情感和二個人的性格脾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體貼。這些才是最要的。
這個問題很無聊。喜歡就好,研究這幹嘛
問題:當我20歲的時候,我南下廣東,在一家合資企業打工。在工作過程中結識了一位56歲的工程師(已離異)。他給了我無微不至彎段的關愛。我倆相戀一年後決定結婚。知道後,極力反對。他說:「將來的女婿比我還大幾歲,別人會笑話我們家的。」母親說:「你倆相差36歲,將來他老了,你怎麼辦?」我則認為,男女婚姻問題主要是看雙方有無感情,年齡是可以跨越的。請問題:上是否規定男女年齡相差很大就不能結婚?
對於男女雙方結婚的年齡問題,我國《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自治區對《婚姻法》有變通或補充規定的,按變通或補充規定辦。除此之外,或法規對男女雙方的結婚年齡未有其他規定。從這些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只規定了男女各方結婚的年齡,並沒有規定男女結婚的最小()差距。我們可以說:對年齡相差很大的男女結婚不予禁止,只要雙方完全自願,並合《埋源譽婚姻法》的其他規定,你們倆是可以結婚的。
不過,我們還應該看到:婚姻作為男女兩性在愛情基礎上合法的自然結合,這種結合所產生的婚姻關系是以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和性的本能為自然條件的。你在選擇婚姻對象時確實應考慮對方年齡、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
以上就是與關於八字婚配和男女相差六歲的問題相關內容,是關於關於八字婚配和男女相差六歲的問題的分享。看完婚配男女大小差距老古說法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㈥ 古代結婚年齡
我國古代因為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各朝岩慎代都有鼓勵生育的政策。
各朝代男女結婚年齡也有所差別,蘆棗擾一般14歲左右就成家陪旦了
這些在現代並不允許。
㈦ 男大女7歲古老說法,男大女九歲傳統說法
提起男大女7歲古老說法,大家都知道,有人問男大女九歲傳統說法,另外,還有人想問男大女七歲;女大男一歲有這說法嗎,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古代不同年齡段的稱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男大女九歲傳統說法滑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於相差九歲的情侶結婚,從婚姻的角度去看則相互之間都會有理解和尊重,不過這些也不是很最為簡單,而在婚姻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大,兩個人若是生活在一起,矛盾都會減少很多,甚至可以尊重到對方的意思,若是婚姻沒有多少點約束力,反而還會覺得自由,虧讓高婚姻自然也得到了好的維持的。
男大女9歲結婚婚姻幸福
若是男大女9歲的話,這樣組合上再婚姻很好很幸福,甚至五行相聲的兩個人中,都會帶來的不會太多正常爭吵,都可以帶來幸福美好,所以幾乎都會很自由,甚至帶來的五行中帶來很羨慕,這樣生活中的話都會減少煩惱,和喜歡的人一起努力和奮斗,這是人世界最美好的事情,生活自然也會帶來的了希望的。
男大女9歲為年齡
對男女結婚,就是相差的年齡段就是三歲到九歲,若是接近九歲的結婚都會更加好,這種婚姻都會讓人很羨慕,男性比女性大四歲到八歲的話都會很好接受,不過若是超過了十歲以上就會有些非議哦。女大男七歲老一輩說法。
你喜歡,年齡無所謂
你沒看好多明星,男的是老頭,女的剛20
還有很多女的很大,男的小很多的
人家過的不也挺好
選我選我男大女5歲古老說法。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來稀等常見說法。這里就把在古代什麼樣的年齡段叫什麼樣的名稱,其中許多稱謂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給大家。
0-1歲:赤子、襁褓
未滿周歲的。男大一到九歲的傳統說法。
赤子——剛生的。
襁褓——把包裹在小兒被中。
2-3歲:孩提
指初知發笑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7女1男 說法。
3-8歲:垂髫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女孩7歲、男孩8歲:始齔
《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齔」指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由此稱。「始齔」也是童年的代稱。
另:女孩7歲又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8-14歲:總角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也用「總角」代指人的童年階段。男大女一歲全部說法。
10歲以下:黃口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男大女6歲是最忌諱。
10歲:幼學、外傅之年婚配忌諱女大一。
金釵之年:女孩12歲。男大女八歲傳統說法。
女孩13歲:男大女4歲古老說法。
源自唐朝詩人杜牧《贈別》詩句:「娉娉裊裊十三餘,梢頭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花,比喻13歲的少女。女大男八歲掛相上說法。
男子13歲:舞勺男大七起高牆的說法。
古代13歲的男孩學習的一種文舞。
女子15歲:及笄(jī)《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男子15歲:束發,男子到了十五歲,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大戴禮記·保傅》:「束銷尺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女不嫁大六歲的男人。
男子15-20歲:舞象男大女11歲的說法。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詞。《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女子16歲:二八、碧玉年華、年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
晉人孫綽《碧玉歌》:「碧玉時,郎為情顛倒……」寫出二八妙齡少女的清新美好。男大七歲的最全說法。
並非女子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說的,將瓜字破為二字。男大女七歲是最忌諱。
男子20歲:加冠、弱冠男大女6歲古老說法。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但體猶未壯,故又稱「弱冠」。過去男女成年又稱「結發」——扎結頭發。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30歲:而立、始室、克壯
而立——源自孔子言論(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始室——出自《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40歲:不惑
源自孔子言論,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夫妻差7歲是龍鳳配。
50歲: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女大男7歲有什麼。
知天命——源自孔子言論。《·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後人因以「知天命」為五十歲的代稱。男大女九歲傳統說法。
60歲:耳順、花甲之年、耆(qí)男比女大一歲有什麼說法。
耳順——源出孔子言論;
花甲——我國以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六十年周而復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61歲:還歷壽
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從心之年、古稀、杖國之年、致政之年
從心——源出孔子言論;女大男7歲會有結果嗎。
古稀——源出杜甫詩;女大七的婚姻成功率。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男大7的傳統說法是什麼。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二婚女的比男的大7歲。
杖國之年——年過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國都內行走;
致政之年——官吏將執政的歸還給君主。指辭職歸家。
77歲:喜壽
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
80歲:傘壽
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
88歲:米壽
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鮐背、凍梨
表示老年人皮膚狀態,見前文。
99歲:白壽
百少一為「白」,亦99,故借指。
歲:期頤
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養護。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
歲:茶壽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
以上就是與男大女九歲傳統說關內容,是關於男大女九歲傳統說法的分享。看完男大女7歲古老說法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