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是如何嫁娶的媒人該說什麼
婚嫁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
俗稱議婚或說媒,請媒人到女方說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這門親事有沒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親時,通常以活雁作禮,象徵忠貞不二。
問.名
問名:俗稱「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寫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時,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觀查幾天,如果家中這幾天都平安無事,就再將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陵晌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後的三天內,每天早晚要檔圓在家中神佛前燒香拜拜。在這幾日內,男女雙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發生被偷盜、物品損毀、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麼婚事就不成了。
納.吉
又稱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訂婚。問名後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致贈禮物,並通知女家決定這門親事,同時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給新娘枚金戒子 。
納.徵
俗稱大聘或完聘,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納徵通常在婚禮前十日至一個月內進行,除了要准備聘金外,還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禮,聘禮名稱都有吉祥的涵意,數量為雙數,取成雙成對的意思。
請.期
俗稱擇日,由男家選定婚期大喜之日,並請求女方家的同意。
親.迎
正式舉行婚禮。把新人的八字都寫在紅紙上,請擇尺蠢鋒日師擇定黃道吉日,並由媒人奉送雙方同意後,舉行迎親儀式。
B. 南北婚嫁上的禮儀
婚姻禮儀(一)
--------------------------------------------------------------------------------
六禮
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納采
婚姻禮儀。為六禮之首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古納采禮的禮物只用雁。納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後世納采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清代的納采多為定婚禮,與歷代不同。
問名
婚姻禮儀,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鄭玄註:「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賈公彥疏:「問名者,問女之姓氏。」
納吉
婚姻禮儀。六禮中第三禮。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古時,納吉也要行奠雁禮。鄭玄註:「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宋代民間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書、合婚代之。清代,納吉一儀已融於問名和合婚的過程中。民國時期,無納吉儀,只有簡單的卜吉習儀,多將女方庚貼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內無發生異事,則認為順利,就拿男女庚貼去合婚。��
納征
亦稱納成、納幣。婚姻禮儀。六禮中第四禮。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禮記·昏義》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男方是在納吉得知女方允婚後才賀緩可行納征禮的,行納征禮不用雁,是六禮唯一不用雁的禮儀,可見古人義禮之分明。歷代納征的禮物各有定製,民間多用首飾、細帛等項為女行聘,謂之納幣,後演變為財禮。
請期
又稱告期,俗稱選日子。婚姻禮儀。六禮中第五禮。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禪雹模」請期儀式歷代相同,即男家派使進去女家請期,送禮,然後致辭,說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後使者返回復命。至清代,請期多稱通信,即男家用紅箋,將過禮日、迎娶日等有關事項一一寫明,由媒人或親自送到女家,並與女家商議婚禮事宜。
親迎
又稱迎親。婚姻禮儀。六禮中第六禮。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闕祥,親迎於渭。」親迎禮始於周代,女王成婚時也曾親迎於渭水。此禮歷代沿襲,為婚禮的開端。親迎禮形式多樣。至清代,新郎親迎,披紅帶花,或乘馬,或坐轎到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岳家為加雙花披紅作交文,御輪三周,先歸。新娘由其兄長等用錦衾裹抱至轎內。轎起,女家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新郎在家迎侯。
婚姻禮儀(二)
--------------------------------------------------------------------------------
奠雁禮
婚姻禮儀。從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征(下聘)禮以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肆畝婚姻的和順。用雁之禮,朝鮮等國也襲用。
議婚
亦稱議親。商議婚娶的最初階段,即六禮中納采、問名、納吉三階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親開始,經過換帖、卜吉、合婚、相親等程序,到訂婚為止。《聊齋志異·青蛙神》:「雖故卻之,而亦未敢議婚他姓。」
問肯
即求親。婚姻禮儀,即六禮中的第一禮納采。元代王曄《折桂令·答》曲:「一個將百十引江茶問肯,一個將數十聯詩句求親。」
合婚
亦稱合八字,古稱卜吉。婚姻禮儀。是問名禮中的程序之一。雙方議婚之初,在開出八字後,審合男女雙方名號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問鬼神,告家廟。近代則是請陰陽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則婚,相剋則婚不成,要將雙方的生辰八字退還。
壓庚
又稱壓帖。婚姻禮儀。是六禮之納吉中的一項內容。經過對合雙方的八字帖後,男家用禮盒裝上庚帖,上壓釵釧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將對方的八字帖壓於家廟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爐下,意請先人鑒之,如三日內家中平安者,可行婚姻,亦稱壓庚。
相親
亦稱相門戶、對看。婚姻禮儀。即在議婚階段換過庚帖後,由媒人聯系安排,雙方長親見面議親。歷代相親儀式大同小異。舊時男女當事人並不相見,而由父母長親包辦。
訂婚
婚姻禮儀。即訂立婚約的儀式。通過這個儀式,表示正式定下雙方的婚事。古代,男方以雁為禮,去女家商定婚事,雁成為婚姻的信物。近代多用飾物、衣物、食物為禮,送往女家,送禮之後,婚約即成。訂婚的表現形式 為婚書及財禮。封建社會,訂婚是結婚的必經程序,雙方均不得反悔。新中國成立後,訂婚已不是法定程序,男女雙方只要出於自願,合乎婚姻法的條件還要進行登記注冊。
嘗湯獻花
婚姻禮儀。訂婚後,男家長者赴女家,與女家長者一道焚香禱祝上天保佑。禮畢,女家設宴。席上先嘗湯,上清湯四碗,碗口上以紅線作十字交叉,線頭墜銅錢,以示姻緣開頭。嘗過湯後,上盤裝四個豬蹄,每個上插紅花,盤中置刀一把,刀柄上纏紅綢,此謂獻花,含締結婚約之意。嘗湯獻花後,訂婚禮為正式完成。
婚姻禮儀(三)
--------------------------------------------------------------------------------
議聘
婚姻禮儀。是男女雙方同意結婚後,由媒人往來商議男家聘金和女家嫁妝的種類、數量的程序。一般根據雙方的家庭地位和財產的多少及當婚男女 的人品而確定,明顯帶有買賣婚姻的痕跡。
下插定
婚姻禮儀。是專門送約定婚姻信物的儀式。男家向女家提出訂婚,將女子插戴的首飾送到女家,作為婚約信物。《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但我說明了他家是沒有公婆的,不要叫鮑老太自己來下插定。」
下財禮
亦稱下彩禮、下財、下禮、過禮、過彩禮、放定、下定、行大盤、行聘、行聘禮等。婚姻禮儀。即完婚前男家向女家送財禮。財禮的數量品質,各地不同,主要視家境的貧富而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嫁娶》:「且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 、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或無金器,以銀鍍代之。否則貧富不同,亦從其便,此無定法耳。」下財禮即依禮制,也要徵得女方同意,實質是送和要結合。行聘前,先由媒人執彩禮帖(禮品清單)與女家商議,往往雙方對數量品質多存爭議,需商議多次方能定下。行聘時,男家備禮書,置於紅漆木盤上,排隊手捧肩挑禮品,伴以鼓樂送至女家,女家協助將禮品擺開,供女家親友鄰人觀賞過目。女方收下,下財禮畢,婚約正式成立。
回盤
亦稱回禮、回情、答回。婚姻禮儀。婚娶前,男方行聘禮,女方收下後,視情給一定回禮。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嫁娶》:「男擇日下聘,(女方)亦以禮物答回。」因回禮多用盤捧上,故稱回盤。
良辰
亦稱良辰吉日。即選擇的宜於成婚的日子。要按黃道推算或由陰陽先生選擇,或依皇歷所載而選。唐代李商隱《流鶯》:「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水滸傳》:「今日是個良辰吉日,賢妹與王英結為夫婦。」對良辰的選擇大多注重日子、季節、月份,以求吉利。
隨禮
也稱隨份子、湊份子。婚姻禮俗。是在男女結婚前,親友們按約定的數額出錢,集中之後做賀禮,交付將要結婚的男女。舊時隨禮只限於男家的親友,現代女家的親友也從此俗。
添箱又稱添房。婚姻禮儀。是接到男家請期後,女家將嫁女的吉日寫成喜貼,送往各親友家,凡接到喜貼的親友,一般均以錢物為禮送至女家賀喜。添箱與添妝不同處是不將錢物直接給新娘,而是給女家,是家庭間的禮儀交往。
造子孫林
婚姻禮儀。嫁娶時男方聚眾造林,以供新婚夫婦日後維持生活,贍養老人和為老人送終之需。可依時令在婚禮前或婚禮後擇日舉行,此禮含造福子孫之意。
三請三邀
婚姻禮儀。婚前女家請未成禮的女婿上門宴飲,男方先是敬謝,再請,再謝,三請之後,男方才赴往,以示持重。男方在迎娶時,也要備三請三邀帖,到女家後次第投入,方能獲女方同意。
婚姻禮儀(四)
--------------------------------------------------------------------------------
鋪床
也稱鋪房。婚姻禮儀。即女家人在送嫁妝時一並布置新房。一般在婚前三日,也有前一二日舉行的。此禮起源甚早,宋時十分通行。司馬光《溫公書議》卷三:「親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張陳其婿之室,俗謂之『鋪房』。古雖無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廢也。」
同鞋
婚姻禮儀。把新人的鞋同放一處,祈祝新婚夫妻同偕到老。此禮源於東晉,其時,凡娶婦之家的聘禮中都備有絲麻鞋一雙,合而置於新床床頭上,取「和偕」之意。後世演變為准備男女鞋各一雙,並將新娘的鞋套於新郎的鞋之中,以為男女同鞋(同偕)。
催妝
婚姻禮儀。謂女方出嫁須得男方多次催促,才梳妝啟行。催妝要多次:婚禮前二三日,男家下催妝禮,有鳳冠霞披、婚衣、鏡、粉等。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妝冠帔花粉。」到迎親時,女方家門緊閉,男方為催新娘啟門登轎,則反復吹奏催妝曲,放催妝炮,伴以遞開門封。
哭嫁
也稱哭轎、嘆情。婚姻禮儀。是新娘出嫁時作為告別的哭唱儀式。《周易·爻辭》:「屯如 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後世的新娘哭嫁則成為嫁娶中的一個程式,不哭反受人非議。哭的時機不一,有前一晚開始,有上頭後,也有臨上轎前等等。哭的內容從離家的惜別,對父母的感恩,對兄弟姊妹的囑托到對某些委曲和婚姻不盡人意處的發泄等均可涉及。哭的技巧甚至要經學習傳授,而且有陪哭烘托。
開面
亦稱開臉、絞面、絞臉、擇臉、升眉等。婚姻禮儀。是用絞合的雙線絞去新娘臉上汗毛,剪齊額發和鬢角,修眉毛扮妝的儀式。女子一生只開一次面,作為嫁人的標志。《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三日之前,蕊珠要整容開面,鄭家老兒去喚整容匠。」古代女子開面,是在上頭前三日進行。近代則有在婚禮前與上頭同時進行的,也有在結婚當天下午或晚上進行的,還有在婚後第二天清晨或上午進行的。多由父母兒女齊全的全福人或新娘的妯娌開面。
上頭
亦稱上梳。是舊時女子嫁前改變發型的禮儀。原為古代對男子加冠、女子加笄儀式的通稱,以作男女成年的標志。南朝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婉娩新上頭,湔裙出樂游。」後世逐漸演變為在娶、嫁前三日或一日或當日舉行,男更成年裝束,女改婦人衣飾,既標志成年同時標志可婚嫁。後作為女子出嫁前更改發型的專用儀式。此儀式還包括穿上婚服,梳洗,佩戴首飾等。上頭多在黎明時舉行,要鋪席、焚香、燃燭。
新娘辭親
婚姻禮儀。是女子出嫁時與家中親人辭別的儀式。一般在婚禮前進行,對父母行跪拜大禮,感謝父母養育之恩,訴離別之情,拜哥嫂以托家事,叮嚀姊妹孝敬父母。
扣茶飯
亦稱餓嫁。舊時婚禮中約束新婚的禮節之一。即在婚禮過程中不允許新娘上廁所。婚禮正日,新娘從清晨上頭梳妝開始,直到鬧房結束為止,都不許上廁所,以防亂了陰陽。因此,將要出嫁的女子必須節制飲食,早做防範准備。一般從婚禮前數日起,就只進食含水量少,不易消化且含蛋白質多的食物。
婚姻禮儀(五)
--------------------------------------------------------------------------------
掛彩
婚姻禮儀。有時泛稱披紅掛彩。舊時迎娶日前,男家將門戶裝飾一新,門貼紅喜聯,窗貼紅雙喜字及吉祥圖案,大門懸掛結綵球的紅布或紅綢。此禮相沿至今。
打花燭
又稱滿堂紅。婚姻禮儀。婚禮的前一天晚上,新郎睡在新房裡,睡前,由男方親友選兩名女童,手執大紅燭,在全福人的指點下,將新房裡里外外照耀一遍。以紅光照耀,祝吉祥喜慶。
送介席
又稱離娘席。婚姻禮儀。是男家去女家接親時,帶去一兩桌專門給新娘的父母吃的酒席。送此席表示女婿把新娘與娘家人分開,以此為安慰。這種酒席是經加工的半成品或成品,有婿為半子之寓意。
送親
婚姻禮儀。是在男家迎親時,女家親屬送新娘到男家。送親人多由新娘的母輩或已婚的姐、嫂擔任,稱送親娘子,他們不同於喜娘儐相,主要任務不是陪伴而是護送。《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劉四媽就做大媒送親,朱重與花魁娘子花燭洞房,歡喜無限。」
抱長命雞
婚姻禮儀。是嫁娶中象徵男女吉祥如意的婚禮儀式。臨近迎娶,男方備紅公雞一隻,女方備肥母雞一隻,以雞為「吉」。女家出嫁時,一定要由自己未成年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抱著,到男家,將兩雞拴作一處,抱雞人並不時打公雞,直至公雞無力伏地,象徵妻征服丈夫。兩只雞不能宰殺,任其老死。
壓轎
也稱押轎。婚姻禮儀。去女方迎親,男方一般准備兩頂轎子:一頂花轎抬新娘,一頂呢轎新郎自乘。去時,花轎空被認為不吉利,為了不空轎,一般要選靈秀的幼童一至兩名與新郎分乘於花轎和呢轎內,稱為壓轎。
(待續)
C. 誰有古代婚嫁風俗的資料
花金滿頭妝寶髻,兩眼烏珠紅嘴皮。
定是新娘有福份,廳瞎皆有月老作良媒。
萬綠叢中一點紅,今宵織女會牛郎。
恰似好花開並蒂,成雙成對入洞房。
莆仙民間歌謠生動地描述了男女婚嫁時的真實情景。
舊時,莆仙男女婚嫁基本上沿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求門當戶對以及早婚早喜的陋習。婚嫁的主要程序與中原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婚姻禮民俗大體相同。然而,由於莆仙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這一帶的婚嫁風俗多彩多姿,至今仍留存著古代掠婚制的某些生活情景,從中可窺探到古代婚嫁的活化石。
議婚。在莆仙,男女到了適婚的年齡時,當父母的要請長輩出來議婚,或請媒人設法最合。千里姻緣一線牽,人們常以月老、月下老人來隱鍵稱呼媒人。媒人這一行,歷史十分悠久。據《詩經》載:匪媒不得。指的就是當時的婚姻要經過媒人撮合的風俗。
媒人,有主人請來的,也有其主動找上門的。她們往往用伶牙利齒,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天生一對、地造一雙等話語,把本來互不相識的男女雙方的父母和尊長說得心動,並進一步要求男女雙方開出庚貼(即生辰八字貼),以便兩邊撮合。女方父母如有意聯姻,便開出女兒的生辰八字交給男家,根據男女雙方的八字進行對照和推扮攜空算,俗稱「合八字」,並將雙方的八字壓在灶公香爐下擱三天。若三天內家中一切平安順利,說明是相生而不是相剋,是天作之合,男方就可以正式請媒人向女方提親。
相親。相親,莆仙俗稱看親情。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親之後,男方父母就要到女方看厝相親。相親的儀式較為簡單。男方選擇一個吉祥之日,由媒人告知女方父母,在相親之日,讓女兒多加打扮,男子及其父母只觀察女子的外貌而已。這時,女子也趁機偷看男子的身材容貌。男方若對女子的容貌及體態滿意,認可就行,其他單憑媒人說詞。男女雙方也因此生發出不少笑話或悲劇來。
按莆仙的禮俗,男方登門相親,女方若對男子感到滿意,就會給男方的每一位客人一碗煮熟的雞蛋,俗稱「月老蛋」,男方若對女子(包括家庭狀況等)感到滿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若不中意,就不運這碗蛋。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當事人的心意,避免雙方產生尷尬不愉快。男方吃了月老蛋後,女方還會煮出點心~線面(長壽面),意即平安長壽。客人吃了長壽面後,每人都要在碗底放一個較豐厚的紅包,以示謝意。經過了相親,男女雙方及其尊長都無反對意見,這門親事就算基本議定了。
定親。定親,俗稱「訂婚」「賀定」「放定」。男女雙方相親後,便由媒人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她周旋於男女雙方之間,幾經討價還價,使雙方皆大歡喜,從而順利進行定親的儀式。
定親時,男方要選定吉日,由男方的親人,如夫妻雙全、子孫興旺,或頭胎生男孩的婦女等有福氣的人,組成6人、8人或12人和媒人等(雙方是雙數的),女性要穿紅色衣裳,攜帶聘金的一部分及金銀首飾,連同庚貼、香燭、花炮送到女方家。這時,女家放鞭炮,然後煮出點心(線面)分給親鄰,表示女兒已許配人家。現代則把男方送來禮品中的糖果、香煙分贈親友和鄰居,同時備酒宴招待男方來賓。當女方家中再次放鞭炮時,定親的儀式遂告完成。
訂佳期。俗稱「看日子」。男方決定迎親的日子,把吉日用紅貼告知女方,並送擔盤禮物。盤是細竹篾編成有牆邊的圓形盤,漆紅,叫紅盤,其口徑為50厘米左右。每擔共有10個大小的紅盤,每邊5個、下大上小疊層而上。也有富豪人家備禮豐厚的達10擔盤。擔盤之禮,是對女家尊重之意。若女家的祖母健在的,紅盤中應有豬肉、線面各一盤作為敬奉上輩,俗稱媽盤。送擔盤的禮物中,有豬腳肉、線面、米粉、紅團、糕粿、菜丸以及聘金,各色衣料衣屣等,分別依層裝入盤中。女家接收紅盤之後,即行祭告祖先,然後將禮物中的肉面、糕粿分給親友,藉以告知女兒結婚的佳期。親友知道之後,便要為其送禮添妝,俗稱捧花粉,也叫送嫁、走喜。隨著佳期的臨近,女家根據男家的聘金多寡,開始備辦嫁妝。男家把備好的紅頭巾(莆仙稱新婦罩)、寬膊大袖的紅襖(俗稱上頭衫)、花燭喜炮和禮貼按議定的未盡禮數,由媒人送到女家。出嫁女迎娶前三五天,發梳妝打扮試新衣。一些沿海和山區的鄉村,女方還有帶內親的男童(俗稱小舅)與新娘伴睡的風俗,祈盼來年生男孩。
迎親。俗稱迎娶。男女雙方張燈結綵,布置一新。婦方在出嫁的前一天,將嫁妝分為數杠,然後抬往男家,扛數越多,女家越體面。嫁厚薄不等,主要有五伯衣(內外衣褲)、線袋五穀種子等日常用品作嫁妝。如今在經濟條件好的一些地方,有自行車、摩托車和彩電、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作嫁妝。
古時,莆仙迎娶,要行笄禮,俗稱新娘的成人禮或上頭禮。新娘在上紅橋之前,要在閨房內梳妝。女家請一位福壽雙全的長輩婦人,給新娘梳頭飾發,並把紙制或紅綢製成的五芯花,分別插在新髻的兩邊,俗稱「上頭」。「上頭」其俗非常久遠,據《花蕊夫人宮詞》稱: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去鬢便上頭。所以男冠禮,女加笄俱稱「上頭」。
迎親時,男方事先派人雇素菜橋抬放在女家廳堂內。紅轎,莆仙叫「新婦轎」。紅轎用木頭製成,雕花鏤、施以色彩,轎的上方,插上四條扎金色滾龍,所以又叫「龍轎」。轎門兩邊,貼上紅紙條一對,體現女家的身份,以示體面。轎門懸掛一塊染紅的豬肉,以避「白虎」傷害。紅轎後改成扎花通風的花轎,俗稱「催妝」。但新娘仍按例俗舉行上轎前的儀式,依依離情,遲遲不願上轎。直至吉時已到,才和父母親友告別,穿上紅褂,戴上紅綢結花巾帽,在喜娘的扶持下,揮淚泣別上轎。喜娘關上轎門,把用紅繩結牢。轎子起行時,喜娘將一臉盆清水,和轎底灑去,口贊四句吉祥語,俗稱喊四句。喜娘每喊一句後,眾人都跟著 喊一聲好哇!如:
灑轎夫啊……好哇!
好丈夫啊……好哇!
灑轎腳啊……好哇!
好達家(莆仙方言婆婆)啊……好哇!
新娘的花轎一出廳堂,女家立即緊閉大門,並用鐵耙攔在大門後,以防財龍被女兒拖去,這是一種舊俗。
花轎出門上路,新娘在轎里要嚶嚶哭泣。若父母已喪,更要喊叫父名母名,放聲大哭;若不這樣,會指為不孝。
花轎到男家大門,新郎的祖父祖母、父母及家人都須暫時迴避,俗稱避沖。新娘的花轎進門後,主婚人即請「送房兄」把嫁妝盤中的蚊帳取出,掛在新房中的眠床上,然後把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干、糖果和硬錢幣等向帳子的四解撒去,取早生貴子之意。送房兄一面撒帳,一面口贊吉祥語:
撒帳東西南北方,
百無禁忌姜太公。
桂子蘭孫聯科第,
榮華富貴喜匆匆。
莆仙民間婚嫁請「送房兄」是古代掠婚制的遺俗。這在支雲許多地方還可以看到古老掠婚制的蹤跡。據《嘉慶滇南雜志》載,古時女兒出嫁前三天,在門前搭起松屋,並儲備淘米水幾十缸。男子迎娶那天,新郎跟娶親隊伍直入松屋,挾持女子乘快馬而去,父母用淘米水潑灑男方,並呼叫親友追趕,追趕不上便返回。男家掠婚後,怕妻族率回搶,遂請壯健的親友多人來防禦或助威,直到雞鳴掩門後才散去。
在莆田沿海一帶,也有新娘提前一天到男方家中,次日舉行婚禮的風俗,與眾不同。
拜堂。俗稱「成人」(行婚禮)。花轎進入廳堂後,新娘還不能立即下轎。到了吉時,司儀高喊行親迎禮、請新郎登堂。喜娘即引新娘到花轎前,由新娘親手把轎門的紅繩解開,然後新郎退到廳堂的左邊等候。這時,喜娘領著新郎的小弟弟(小舅子)或父母雙全的兩個孩子,到轎前,請新娘出轎,這才由喜娘打開轎門,扶出新娘,到廳堂神案前的右邊與新郎對面站定,即行婚禮。
在莆仙,婚禮一般要在黃昏時舉行。這可追到古代娶婦以昏時(《說文解字》)的婚俗。是因為古時男女情愛之事,較為神秘,往往要在夜幕掩蓋下才相宜。舉行婚禮時,廳堂外鼓聲起、鞭炮齊鳴。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後夫妻交拜,並要喝交杯酒、進三湯、三點(即小碗內裝桂圓、紅棗、蓮子熬湯)。接著,請出新郎的父親母親,雙雙分別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新郎新娘的拜禮。拜畢,父親給了一副紅箸(10雙),預祝早生貴子,母親給了一雙紅團,以示全家團圓。新郎新娘還要向在場的長輩拜禮,長輩們回贈給小紅包~ 壓拜錢。
新郎新娘在告祖、拜堂之後,新郎家要備辦酒席,宴請賓客。全席應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個月,月月美滿。上第6道菜時,新郎由一位大爺陪同,和各桌敬酒。酒席的最後兩道菜是甜的:有用糯米粉做成圓圓的丸子;桂圓、紅棗、蓮子熬成的甜湯,寓意新婚甜蜜、白頭偕老。婚宴的最後一道菜吃完之後,鞭炮再度響起,酒席散了。莆仙獨特的婚俗~「鬧洞房」開始。據說,古時婚俗,在娶親的路途中,對新郎和新娘戲弄或取笑,夾雜著許多笑謔的節目。莆仙把便古代的婚俗搬到洞房中進行。
莆仙婚俗中,鬧洞房是整個婚禮的高潮,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麒麟送子(即送孩兒),在喜宴開筵前,由樂隊和鳳燈前導,送房兄手捧瓷孩兒,後面跟著提燈的,捧燭和果盒的,從戶外送到洞房,新郎在洞房門口迎接,把瓷孩兒安放在眠床的板架上,並將紅燭、果盒、一碗清水等排在桌上,鳳燈掛在床前的樓樑上,捧果盒的人贊吉祥語:
今夜大家送孩兒,
新郎新娘笑微微。
燕爾新婚魚得水,
早生貴了耀門楣。
贊語唱畢,賓客擁入新房看新娘。送房兄故意把一碗清灑在床上,名曰孩兒灑尿了。
抱出燈。在喜宴結束時,已是夜深更靜了。賓客們在送房兄的組織下,聚集在洞房內,准備鬧洞房。首先是抱出燈(表示早生男丁),在洞房的新床前掛小紅燈一對,俗稱百子燈。在送房兄的號令下,新郎將新娘抱起,讓新娘用雙手交換左右燈籠,再次掛後,送房兄隨即贊吉祥語:
洞房花燭小神仙,
一對鳳燈掛兩邊。
東西交換入門喜,
一刻千金樂少年。
做經文(即抱出燈後,戲謔新郎新娘的節目)。其主要節目除了抱出燈,還有瓜子裝鼻、仙女過橋、爭吃仙果、觀音滴露等。一般俗例,只作一個戲謔新郎和新娘的節目,但「送房兄」節目較多,直鬧到東方快泛白,雄雞啼鳴時候,「送房兄」才讓主人放鞭炮。並唱四句贊語:
大家齊出門,
雙手掩房門。
洞房初會面,
夫妻情意綿。
在唱贊語的同時,送房兄便隨手為新郎新娘掩門,俗稱圓房。這時,筋疲力盡的新郎新娘才算松一口氣,想要休息,但東方已經放白,金雞叫得更歡了。
新娘回門。俗稱請轉馬(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第一次回娘家)。
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要到廳堂上問候公婆、長輩,與家中親人會面,俗稱出廳。並要親下廚房作第一次炊事。
新郎新娘婚後第三天(現在一般在婚後第二天)新婚必須偕同新郎家,回門前,女家派新娘的弟弟(小舅子)到男家邀請新郎,俗稱請子婿、亦稱請轉馬。新婚夫婦坐轎(新郎或騎馬),由大爺引導步行上門,而新娘則可一直坐轎到門前。新婚夫婦入門時,女家鳴炮奏樂,之後,又免不了要辦味道宴,按當地風俗熱鬧一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倡婚戀自由。20世紀50年代,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實施,憑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包辦婚姻和繁瑣陋俗的婚姻禮儀了逐漸廢除,以茶話會、分喜糖等簡單節約的新式婚禮已相當普遍。進入80年代後,自由戀愛蔚然成風,逢年過節,各地組織幾十對甚至上百對的集體婚禮,由當地領導為新郎新娘證婚,婚禮簡朴、隆重。在經濟較發達的地方,也開始流行旅遊結婚度蜜月的新風尚。 納.采
俗稱議婚或說媒,請媒人到女方說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這門親事有沒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親時,通常以活雁作禮,象徵忠貞不二。
問.名
問名:俗稱「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寫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時,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觀查幾天,如果家中這幾天都平安無事,就再將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後的三天內,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燒香拜拜。在這幾日內,男女雙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發生被偷盜、物品損毀、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麼婚事就不成了。
納.吉
又稱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訂婚。問名後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致贈禮物,並通知女家決定這門親事,同時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給新娘枚金戒子 。
納.徵
俗稱大聘或完聘,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納徵通常在婚禮前十日至一個月內進行,除了要准備聘金外,還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禮,聘禮名稱都有吉祥的涵意,數量為雙數,取成雙成對的意思。
請.期
俗稱擇日,由男家選定婚期大喜之日,並請求女方家的同意。
親.迎
正式舉行婚禮。把新人的八字都寫在紅紙上,請擇日師擇定黃道吉日,並由媒人奉送雙方同意後,舉行迎親儀式。
D. 古代婚和姻分別指,婚和姻各是什麼意思。
提起古代婚和姻分別指,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婚和姻各是什麼意思。另外,還有人想問古代婚姻,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婚姻古今異義中婚和姻分別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婚和姻各是什麼意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夢桑。此夢有吉有凶。夢見桑樹茂者,年必稔,事無鈍;夢見桑樹稀者,生息少,事反好。夢見桑樹若枯,主諸事吉。培植桑樹,人難保。雨中桑樹,食難全。身系於桑,心內傷。利若夢桑,憂失耗。姻若夢桑,婚不了。《夢林玄解》古代婚是指。
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六禮之首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古納采禮的禮物只用雁。納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後世納采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鄭玄註:「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賈公彥疏:「問名者,問女之姓氏。」六禮中第三禮。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古時,納吉也要行奠雁禮。鄭玄註:「歸卜於,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亦稱納成、納幣。六禮中第四禮。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禮記·昏義》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男方是在納吉得知女方允婚後才可行納征禮的,行納征禮不用雁,是六禮不用雁的禮儀,可見古人義禮之分明。歷代納征的禮物各有定製,多用首飾、細帛等項為女行聘,謂之納幣,後演變為財禮。又稱告期,俗稱選日子。六禮中第五禮。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請期儀式歷代相同,即男家派使進去女家請期,送禮,然後致辭,說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使者返回復命。又稱迎親。六禮中第六禮。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闕祥,親迎於渭。」親迎禮始於周代,女王成婚時也曾親迎於渭水。此禮歷代沿襲,為婚禮的開端。親迎禮形式多樣。至清代,新郎親迎,披紅戴花,或乘馬,或坐轎到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岳家為加雙花披紅作交文,御輪三周,先歸。新娘由其兄長等用錦衾裹抱至轎內。轎起,女家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新郎在家迎侯。婚姻男方為婚還是姻。
聘娶六禮中,雁是最重要的禮品。後漢班固在《白虎通·嫁娶》對用雁作為禮品作了解釋:「《禮》曰:女子十五許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以雁為贄。納徵用玄熏,故不用雁也。贄用雁者,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古人以雁為禮,一取雁是候鳥,每年秋分時節南去,春分時節北返,來往有時,從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約,婚後夫妻堅貞不渝。二取雁是隨陽之鳥,喻出嫁從夫;三取雁行有序,飛時成行,止時成列,中老壯雁率前引導,幼弱雁尾隨跟緊,井然不紊,喻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由於雁是飛禽,很難捕捉,後人以鵝代雁,謂之「雁鵝」。
正式成立
經過此「六禮」,婚姻正式成立。如此復雜漫長的過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中牽引,而真正結婚的男女雙方都未直接參與,只有在結婚完成之後才見對方模樣。如此玄妙的結合,是謂千里姻緣一線牽,男女之間的姻緣,要經過媒人的物色,經過生辰八字批合吉凶,就仿兩個今生素不相識的人,不知經過的修緣,今生在出生之時,就以定下姻緣,共度一生。
編輯本段離婚制度我國古代實行許可離婚、專權離婚、限制離婚的制度。反映在離婚方式上,以「出妻」為主,以「義絕」、「和離」和一定條件下的「呈訴離婚」為補充。婚姻的區別。
出妻制度
出妻,即男子強制休妻,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離婚方式。我國古代的「禮」和「法」為男子休妻規定了七種理由,這就是所謂「七出」。《大戴禮記·本命》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是指兒媳不孝順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歡心,盡管婦女沒有過錯,只要公婆不喜歡兒媳,即可成為出妻的理由。無子,即妻子不生兒子,時代的規定「四十九以下無子,不合出之」。,即指妻子與人通姦。妒忌,在古代,官宦豪紳除娶一個正妻外,還可以納妾。如果女子從思想、行為上不準丈夫納妾,男子可以此為理由將她休掉。惡疾,指妻子患有嚴重傳染性疾病,據考證,這里的惡疾,主要指的是麻風病。多言,指妻子多言多語,離間了夫家的親屬關系。竊盜,指妻子擅自動用家庭財產。在古代,妻子對家庭財產沒有處理權,私自動用家財就被認為是。
為維護道德,古代婚姻制度又規定了三種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客觀上取得了保護女性權利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將其休棄。其內容,按照《大戴禮》所記載為:「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即:古代婚姻二字解釋。
妻子無娘家可歸、無所依附的,不能休;
和丈夫一起為公婆服過三年喪的,不能休;
結婚時夫家貧賤,曾與夫同甘共苦,後來富貴了,不能休。
和離制度
和離制度是我國一種允許夫妻通過協議自願離異的制度。但在男尊女卑的里,婦女受著傳統的「三從四德」和觀念的嚴重束縛,很難真正實現其離婚的願望。所謂和離,大多是一種協議休妻或「放妻」,往往成為男方為掩蓋「出妻」原因,以避免「家醜外揚」而採取的一種變通形式。婚與姻各指哪一方。
義絕制度女方叫婚男方叫姻。
義絕制度不是獨立的離婚制度,而是一種刑事案件附帶的民事後果。如果夫妻之間,夫妻一方與他方的一定親屬間,或者雙方的一定親屬間發生了所指明的相互如、相殺等,在追究人刑事責任的同時,夫妻關系必須解除。義絕具有強制性,合當義絕而不絕者要受到處罰。婚姻的姻什麼意思。
呈訴離婚制度婚姻男方為婚女方為姻。
所謂呈訴離婚,即發生特定事由時由官司處斷的離婚。依規定,如果「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為娼」、「翁欺奸男婦」等,男女雙方都可以呈訴要求解除婚姻關系。
以上就是與婚和姻各是什麼意思。相關內容,是關於婚和姻各是什麼意思。的分享。看完古代婚和姻分別指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E. 議婚的解釋
議婚的解釋說親;商談聯姻之事。 金 王若虛 《太乙三代度師蕭公墓表》:「年十六,父兄議婚。師曰:『性喜出家,不願娶也。』」 清 蒲松齡 《 聊齋 志異·青蛙神》:「雖故卻之,而未敢議婚他姓。」 樊增祥簡空 《樊山判牘續編·批周清存稟詞》:「此女在爾家多年,雖媳猶女,仰即妥為議婚,勿稍草率。襲咐森」
詞語分解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 議論 。提議。 建議 。 討論 , 商量 : 商議 。會議。協議拍畝。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 指責 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婚的解釋 婚 ū 男女結為夫婦:結婚。新婚。 已婚 。 婚姻 。婚約。婚禮。婚變。婚娶。婚外戀。離婚。 部首 :女。
F. 婚嫁六禮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具體內容
傳說周文王卜得吉兆,親迎太姒於渭河之濱,整個過程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道儀式,後來此儀式演變為中國傳統婚嫁儀禮的範本,即為「六禮」。
1、納彩——俗稱議婚或說媒
舊時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由戀愛。當男子長到十七八歲,家長就開始托媒人找女家,如果中意哪家姑娘,便托媒人去提親。若女方不允,便會婉言謝絕,但不得罪媒人。若女方同意,男方才能再去女方家求婚。
在古代,納彩常以活雁作禮,因為人們認為雁「木落南翔,冰洋北徂」,順應陰陽往來;再者雁失配偶後,終身不再成雙,人們取其忠貞之意,以雁為禮即表達求婚之誠意。
2、問名——俗稱合八字
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詢問女方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後,卜吉合八字,查其是否相生相剋。
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配以天乾地支,兩字一組,四組共八個字。據五行之說,相生相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有的地區還根據雙方的屬相合八字,有「白馬怕金牛,鼠羊不到頭,蛇圓好見猛虎如刀銼,豬見嬰猴淚長流」等迷信說法。
3、納吉——也就是訂婚
在唐代這一禮俗叫「報婚書」,近代又稱「換帖」,即現代意義上的訂婚。納吉時,男方要備禮到女方家,雙方互換婚書,表示婚約達成。舊時男方備禮用雁,到了近代逐漸演變為如耳墜、戒指、銀帽等飾物。納吉之後,雙方就算定下了婚事,至此,女孩子就「有人家了」。
4、納征——下聘禮
完婚前男方向女方家送彩禮。彩禮的數量和品質各地均不相同,主要視家境的貧富而定。行聘前,先由媒人執彩禮帖(禮品清單)與女方家商議,往往雙方對數量、品質多存爭議,需商議多次方能定下。
在古代行聘時,男方家備禮書,置於紅漆木盤上,排隊手捧肩挑禮品,伴以鼓樂送至女方家,女方家協助將禮品擺開,供親友鄰人觀賞過目。女方收下彩禮,婚約正式成立。聘禮名稱都有吉祥的涵意,數量為雙數,取成雙成對的意思,忌諱單數。
5、請期——俗稱定日子
由男方選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議。一般要卜得兩個吉日,一個在上半月,一個在下半月,將日期及迎娶事項寫成帖,請媒人送至女方家中,然後經女方篩選,將選中的日子確定,俗稱「定日子」。
6、親迎——迎娶新人成婚
到了娶親之日,新郎換上禮帽,胸前系大紅花,親自去迎娶新娘。早晨吃過喜面後,迎親的花轎就要啟程。
花轎到達時,鼓樂隊要吹三遍,女方家才開門,故意把新郎拒之門外,飢腔迅意為「憋性」。新郎進門後,首先要拜女方祖先和家長。新娘出嫁著裝不論哪個季節都是一襲紅,離屋上轎時,足不著地,由新郎或家中兄長背出或抱上花轎。起轎後,中途不能落轎。
等迎娶隊伍返回男方家中,花轎沖著喜神的位置落定,迎親的姑娘們鋪下紅氈,掀開轎簾,新娘在伴娘的攙扶下下轎後,就開始拜天地儀式。一般天地桌擺放在堂屋門前,女方南西站定,在司儀的喊聲中,開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的儀式,隨後爛此送入洞房。
G. 漢族婚姻有什麼禮儀
1、議婚,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稱為議婚,在一段過程中,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一般是由男女雙方的父母根據對方的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與不成。中國有句古話那就是「無媒不成婚」,剛開始議婚的時候,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託付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媒人議親,一般首先口頭上征詢男女雙方的想法,如果雙方都同意就可以繼續發展。
2、訂婚,男女雙方同意兩人的婚事在家長不反對的情況下,就可以正式訂婚了,也稱作「許親」、「定親」。男方家裡給女方家裡送去聘禮,關於聘禮的大小,主要是看各地的風俗習慣以及家中的經濟能力,這一程序相當於「六禮蔽仿」中的「納征」。
3、嫁娶,一般訂婚完之後不久就會結婚,但是在古代訂婚可以說的很早,可能在孩子只有十二三歲的時候。男女雙方都認可結婚的時候,男方家長便設宴邀請女方家長和媒人,一塊選定迎娶的日子。 無論何種形式的喜禮,都要講究吉利,日子要吉利,聘禮的名稱也要吉利。對於聘禮的數量,一般也不送單數,婚姻就是講究成雙成對的東昌並舉西。耐碧 女兒出嫁離家時,怕帶走了土會帶走娘家莊家的好運氣,所以要在坑上換上新鞋,然後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轎。無論是用什麼方法,不管怎樣出門,力求腳不沾地。
4、婚禮,新娘進門之後,接下去的事情就是拜堂成親了,這是漢族婚禮告成的主要標志。儀式結束之後,新郎要用一條紅綢牽新娘走入洞房,等新娘進入洞房坐在床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蒙頭紅」。
5、鬧洞房,新娘被送進新房之後,有人端來栗子、紅棗、花生等撒在床上。以前坐帳要坐三天,現在一般象徵性地坐一下午。
H. 洛陽漢族婚嫁習俗
洛陽婚嫁習俗沿襲《禮記》所定的 六禮 (問名、納彩、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程序。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一些洛陽婚嫁習俗逐漸廢棄,但洛陽婚嫁習俗的基本程序一直沿襲至今。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達千年之久,是數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所以以洛陽為中心的婚嫁習俗隨社會的發展傳到全國各地。洛陽的婚嫁習俗大致如下:
(一)議婚
在豫西洛陽,通常為男方家人找到媒人,讓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向女方家介紹男方的基本條件和經濟狀況。女方家感到滿意後,女方父母到男方 相家 ,婚事大致同意後,媒人和雙方家長要賣蘆簡在男家設宴,宴席上男女兩家鄭重交換男女生辰八字庚貼後,舉杯慶祝,永結姻親,不可變異。
(二)訂婚
即古代的納吉和納征。男家卜的吉兆後遣媒人至女家互換婚帖。首先交換 庚貼 ,此外,男方還要給女方送聘禮,所贈聘禮洛陽俗稱 四色禮 ,多為女方所用衣物及點心食品等。女方贈筆墨、文具、摺扇給男方,意盼婿成才。
(三)成婚
通常要經過下帖、過禮、送嫁裝、迎娶等過程。
下帖。又叫 送好 。就是雙方到了結婚年齡後,男方要請人擇個結婚吉日(俗稱 好 ),再將擇定的吉日(好)寫在 書上 ,把吉日告訴給女方,讓其准備婚嫁事宜。女方同意,便可接下聘書。洛陽人婚期常選擇 黃道吉日 或農歷的三、六、九日。
過禮。結婚前半月或十日,男方須給女方送彩禮,禮品有衣料、鞋襪、套裝、化妝品、首飾及肉類、點心、麵食等。
備嫁妝。准備嫁妝是女方在婚前的主要事項,歷來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嫁妝的多少往往決定了新娘以後在夫家的地位。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女方,准備的嫁妝豐厚齊全,經濟狀況差的則由男方准備妥當後在結婚前抬往女家,結婚當日再作嫁妝抬回。也有男方出錢讓女方購買等情況。
送嫁妝。在婚禮前一天或迎娶當日舉行,男方在抬嫁妝前先送上肉一方、米一盤,俗稱 辭娘米、離娘肉 。待嫁妝抬到男家後,押妝人將鑰匙交給新郎母親。
准備洞房。在結婚的頭天晚上,男方家選定的女性給新娘鋪床,並往床上撒放花生、栗子、白果、核桃、紅棗等物,意為早生貴子、男女孩 花 著生。新人的被褥,男家須請兒女雙全、夫婦俱在的婦女用紅線縫制,被子數量均取偶數。當晚,要由男方近親家的健康男孩兒睡在新床上,俗為 壓床 ,意為新娘快快生個胖小子。
迎娶。迎娶的當日上午,新娘穿戴齊整後等待男方迎娶。新娘上轎時雙腳不能著地,由新郎將新娘抱起放在轎中,娶親隊伍在樂隊的伴奏下啟程上路,娶親來回不走同一路線。每逢轎至路口、大樹、枯井、古廟處,都要燃放鞭炮以辟邪。
轎至男家門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新娘在迎客人的攙扶下,踏鋪地紅氈進入大門,男家人向新娘撒乾草、彩紙和糖、花生、棗、銅錢、硬幣等物,小孩們掙搶,以示熱鬧。然後舉行儀式:一對兒新人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對拜,爾後,把新娘送入洞房。儀式必須在中午12時前舉行,12時後則視為不吉利。
鬧房。按照風俗,在新婚的前三夜,全村老少,不輪輩份高低,都要聚到新媳婦房裡鬧洞房,以增加新婚氣氛,俗說: 三天不論大小。 不過,當長輩的都比較規矩,只是看看笑笑,嘩如湊湊氣氛,鬧得最瘋的主要是兄弟們和鄰里的嫂子們。當新媳婦最愁最怕的就是鬧洞房這一關,膽小體弱的往往心驚肉跳,提前幾天就做心理准備。
聽房。就是 聽房事 ,夜靜人散之後,新婚夫婦要吹燈安歇了。新婚之夜那種激動不安和興奮羞澀的言談中褲舉止,是最秘密、最刺激的。那些沒結過婚的小兄弟們,總要約三五個人藏在房後窗戶根下偷聽動靜。
回門。婚後第二天是新媳婦父母瞧看閨女的日子,娘家人攜帶四色禮品到男家,男家設宴款待並回贈禮品。婚後第三日為新媳婦省親回門日,這天上午,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
I. 清朝是滿族統治,那麼這個年代的婚姻習俗有什麼不同嗎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像我們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就是滿族人的天下,他毀弊隱們在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都與漢族有些差異,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清朝時期的婚姻習俗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吧。
定完婚後就是結婚了。在結婚之日或者結婚前一天,女方回禮給男方,男方必須要在晚上而且是子時前迎娶老婆,因為他們認為子時後陽氣開始增長,不利於陰陽平衡。如果子時之前未能迎娶,那麼就得等到第二天晚上,這期間女生不能下地。新娘到男方家後,要跨過馬鞍和火盆,和丈夫行合巹禮,即喝交杯酒。之後,新娘在炕上或床鋪上靜坐,俗稱坐福。纖廳
清朝的結婚習俗大體就是這樣的,和漢族的習俗還是有一些差別。大家還知道其他清朝的婚姻習俗嗎?歡迎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