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阿德勒的婚姻是什麼

阿德勒的婚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17 23:18:35

① 阿德勒的生平故事

一、阿德勒童年經歷的影響

阿德勒的童年經歷代表著家庭和社交的影響。阿德勒在童年的時候,身體羸弱,當時的他有很多病痛需要克服。 當時在歐洲,佝僂病很常見,因為這個病症,童年的他骨頭比較脆弱,個子也稍矮小,到四歲才學會走路。這也導致他無法參加對身體條件要求比較高的活動。

阿德勒的早年記憶都圍繞著疾病和醫療干預而來。我所能回憶起來的最早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綳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他上躥下跳,來去自如,然而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每個人都盡力幫我,父母更是嘔心瀝血。

在5歲那年,他又得了一場十分嚴重的肺炎,醫生當時判斷治療無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終活了下來。很多書籍講到,阿德勒在家排行老二,其實他是老三,他有一個大的哥哥很早就不再世了。 作為一個排行中間的孩子,而阿德勒的哥哥又特別健康、優秀,獲得了父母很多關注。他和哥哥之間的競爭則持續了一生。身高不足5英尺5英寸、自覺長相醜陋的阿德勒總覺得受制於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哥哥,他正是通過獲得在學業等其他方面的成功來補償自己的身體缺陷。在阿德勒小的時候,他的內心有很多困難要克服,他需要很用力地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阿德勒的一生,也是一直克服困難的一生,不僅是克服生理困難,還是心理困難。他的一輩子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對生命的理解,和尋找自身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阿德勒心理學又叫克服困難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時有目的的。那麼目的是什麼呢? 目的就是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

我們也會說,完美是人類想要追求的目標,我們這里說的完美,它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個過程。向一個趨向完美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反他人的,而是對整個社會有意義的方向。這是阿德勒心理學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二、阿德勒心理學是社會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關注社會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影響。阿德勒把社會的概念帶進心理學,也把心理學的概念帶進社會的大環境。阿德勒心理學也是系統的家庭心理學。因為它重視父母的養育,兄弟姐妹的影響以及婚姻關系。 他認為家庭的影響因素也是人精神健康的關鍵。

阿德勒心理學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心理學。他認為心理治療也是心理學家和個案人員的關系,會對個案來訪者產生一定的影響,阿德勒也有提到關於民主的關系。他提倡在婚姻中、成人之間、孩子之間,倡導相互尊重,民主的關系。因此在他的治療過程中,他也很重視心理咨詢師和個案人員之間相互尊重的關系。阿德勒相信,人是有能力感受到自己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這種歸屬感不局限與一個小小的團體,而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與整個人類的關系。

阿德勒在一戰時期,有作為軍醫服務於一線的經歷,這段經歷讓他看到,人類之間產生的悲劇對人類的創傷性是無比巨大的。由此,他後來發表了阿德勒心理學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社會共同感,又叫社會情懷。他把社會情懷定義為:一個人能夠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去看世界,能夠通過別人的耳朵去看世界,能夠通過別人的感覺去感受世界。他相信,社會情懷是人類天生就有的, 如果我們可以培養和發展社會情懷,那麼我們就可以幫助整個人類社會更完善更往前地發展。阿德勒心理學也被譽為非常有實操性。當我們學習了,就可以馬上應用。它的想學習效果不僅局限於醫療界,在商業領域,在教育界等都能廣泛應用。

三、為什麼阿德勒會從醫生變成一位心理學家

事實上,在阿德勒生活的那個年代,並沒有心理學家的這個職位。我們後來稱之為心理學家的人,是當時通過嚴格訓練的醫生。當時,醫學學生都需要學習兩個課程: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而阿德勒一開始是眼科醫生,當然作為醫生,他就已經學過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課程,當他在執醫的過程中,他觀察到,其實社會的條件和環境會對病人產生很大的影響。他還開始關注到,心理會對生理造成影響。

在阿德勒的第一本《裁縫的秘密》中,就有提到,他在執醫的過程中發現其實,裁縫很多的職業病是由於工作環境和條件造成的。 在阿德勒的年代,很少有醫生會去關心病人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阿德勒可以說是第一個關注到病人生活情況的醫生。從這一點看,我們可以看到阿德勒的工作方向越來越趨於精神病醫生的方向,也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心理醫生的方向。

四、阿德勒軼事

關於阿德勒的故事很多,有關於阿德勒的婚姻、他和俄國社會革命家友誼的故事,以及阿德勒與長女的故事。

瑪麗娜博士分享了關於阿德勒婚姻的故事

阿德勒在1895年從醫學院畢業,作為一個年輕的畢業生,他腦海里有很多關於如何改善社會的想法。 他一方面在實踐自己的想法,自己當時也很積極地參與當時在瑞士和奧地利非常流行的關於社會改革者的沙龍活動。在這些活動當中,他認識了一位來自俄國的女學生,這位叫萊莎的學生當時在瑞士蘇黎世大學學動物學,比阿德勒小3歲。雖然她的專業是動物學,但是她對社會改善的話題很感興趣。

當時阿德勒曾經跟他的朋友分享過,即便他可以在實驗室創造一個女性,也無法像萊莎如此完美。他們的關系於此建立並且很快進入婚姻階段。因為萊莎是俄國人,她需要回國去准備證件手續和獲得父母的同意。 在1987年她回到俄國,年輕的阿德勒醫生無法等到萊莎父母的同意就自己忍不住前往俄羅斯。於是在1897年12月,雙方在俄國舉辦了婚禮。這對年輕的夫婦在回到維也納之後,住在了阿德勒父母留給他們的公寓中。

在1898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阿德勒的妻子萊莎一直想要做有關社會改變的事情,她無法安心地做一個醫生的太太。 直至阿德勒於1937年去世,她一直對為社會做出改變想出一份力。而萊莎也相當長壽,一直活到了1962年。 她一生移民了兩次,從俄國到維也納,從維也納到美國,而且她是一名共產黨員,同時她的一生當中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因此,她一生都關注於反對戰爭和追求社會公平。以上是阿德勒和萊莎之間的故事。

了解作者的生平,人書合一

② 廊橋遺夢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廊橋遺夢》告訴了我們愛情最終歸屬於婚姻與責任。那些喜歡相互陪伴、彼此靠近的夫婦才會保持情感投入並守住他們的婚姻。我們對愛情抱有美好的幻想時,請先認清自己、認清現實,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該負的責任,或許,才不至於悔恨一生。

《廊橋遺夢》給我們的啟示

1、學會維系婚姻關系。

如果一個人把一生的希望押在婚姻上,這對自己、對伴侶都是一種枷鎖,當你慢慢發現「婚姻不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的真相時,你就容易陷入一種困頓,容易陷入深深的落寞以及被忽視的不存在感,很容易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跟意義。

我們要學會正確衡量愛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一個沒有價值感的人,活得是不幸福的,愛情可以給你歸屬感,但給不了你價值感。

2、學會合作

阿德勒說:愛和婚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付出的互相合作關系。

劇中的弗朗西斯卡夫婦感情危機,正是因為不會在夫妻關系中互相合作而導致的。而她愛上羅伯特,也正是因為羅伯特的主動合作開始的。

一段良好的親密關系,不在於起初有多麼絢麗,而在於激情退去後,兩個人還依然願意互相付出,互相合作。

《廊橋遺夢》的意義在於通過一種反常理的方式展現了婚姻世界的真實,既有形式上的精雕細琢,又試圖在現實世界裡尋找一種平衡。

婚姻,不再是兩個人的愛情那麼簡單,而是關系著一個家族,關系著上一代和下一代,意味著付出、承擔、責任和義務。

如果非要選擇,那隻能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付出,然後,把無限的逝去時光,拿來成全愛。

③ 讀阿德勒:職業、社會和性

1932年,62歲的「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版了巔峰之作《自卑與超越》。

書中開篇就提出,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不得不面對三個現實問題:1、我們無法脫離地球的表面去討生活。2、只要我們活著,就必然要和別人發生聯系。3、人類有兩種性別。簡言之,人類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面對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問題。

阿德勒認為,生活的真正意義在於為團體貢獻力量,即奉獻才是生活的真正意義。在各種宗教思想中,我們都能看到救世濟人的胸襟,世界上所有偉大的運動,傳統、哲學、科學和藝術,都是人們想要增加社會利益的結果。所以,一個人真正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他必然明白,生活的意義在於對人類全體發生興趣並與之合作,為我們的世界做出貢獻。也就是說,我們選擇謀生手段時,不能光想著為自己謀利,正確的職業觀是在為人類世界做貢獻的同時獲得相應的報酬。這也是一個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摒棄自私自利,推崇合作共贏。

「個體心理學」,認為成人的諸多行為問題,都是童年時期造成的影響。當下也有這樣的說法,「美好的童年,能夠療愈一生;而這世間的很多人卻在用一生,療愈自己受傷的童年」。

生理缺陷、嬌寵、忽視,最容易讓孩子將錯誤的意義賦予生活。關於童年生活的每件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尤其是最早的記憶尤為重要,一是他對自己和環境的初次綜合概念,二是他個人主觀的起點,即他為自己做記錄的開始。他周圍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這直接決定了他是否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從而發展出能夠與人合作的能力。「一個人在5歲之前,其生活經驗已決定了他(她)成年後解釋自身遭遇和回應的方式,對於「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麼」有了基本的答案。」

通過對人的心靈和肉體的綜合分析,阿德勒給「個體心理學」下了定義,它是對合作缺陷的了解。除去遺傳基因對人生技能發展的影響,它所考慮的是靈魂本身,是統一的心靈。了解不同人的心理差異的辦法,便是觀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

在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分析中,阿德勒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沒有學會了解兒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兒童的大多數不良行為,都是出自報復之心。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來完成他們對優越感目標的追求,就會很大程度上避免行為上的錯誤。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對夢的解釋是,人們為了滿足個人未能實現的慾望。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對夢的解釋是,引起一種讓我們准備應付某種問題的心境。經過對幾類常見的夢的解析,阿德勒總結,夢的目的是欺騙我們自己,並使我們自我陶醉。

「如果家庭中沒有權威的存在,那麼其中必定會有真正的合作。父親和母親都不應在家中佔有太突出的地位。」阿德勒先談母親在家庭中的責任。只要女性在家庭的地位受到歧視,整個婚姻生活的和諧必然會毀壞無遺。人類的整個社會都維系在女性對母道的態度。但很不幸的是,幾乎在每一個地方,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都被低估,甚至被認為是次要的。人們很少把整理家務和哺育孩子當做女性的一大貢獻。母親們會覺得她是像上帝一樣的,從一無所有中創作出活著的生命。對母道的追求,就是人類對優越地位(成為神聖的目標)追求的一種表現。

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因為婚姻是伴侶式的結合,所以兩個人都不應該想統馭對方。

這里著重記錄阿德勒對父親在家庭中責任的描述。

作為父親,他必須證明他自己對妻子、對孩子,以及對社會都是一個好夥伴。他必須以良好的方式應付生活的三個問題一一職業、友誼和愛情。他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照顧並保護他的家庭。他不能忘記婦女在家庭生活中所佔有的創造性地位是不容貶抑的,他的責任不是貶低妻子的母親角色,而是和她一起工作。在金錢方面,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即使父親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父親絕不應表現得好像他在施捨,其他人則在收受。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大。許多兒童在一生之中都把他們的父親當作偶像崇拜,另外有些兒童則視之為最大的仇敵。處罰,尤其是體罰,對孩子總是有害的。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便是錯誤的教育。

非常不幸的是,在家庭中懲罰兒童的責任經常落在父親頭上。我們說它不幸,有幾個原因。第一,它使母親有一種信念,以為婦女不能真正地教育她們的子女,以為她們是需要強有力的臂膀來幫忙的弱者。如果母親告訴她的孩子「等你爸爸回來教訓你!」她等於是暗示他們:把父親當作最後的權威以及生活中的實力人物。第二,它破壞了父子之間的關系,讓孩子們怕父親,而不覺得他是可親近的朋友。也許有些婦女怕一旦她們自己要懲罰孩子,她們就會失去孩子們的情感,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能把懲罰孩子的責任推卸給父親。孩子們並不會因為她招來一名懲罰的執行者而不對她心懷怨恨。有許多婦女仍然利用「告訴爸爸」作為強迫孩子們服從的手段,這些孩子對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會作何感想?

假如父親是以積極的方式應付生活的三個問題,他會成為家庭的中堅,他是好丈夫,也是好爸爸。

作為父母要知道:不管我們為我們的子孫做些什麼事,其實我們都是在為整個社會而做的。一個白手起家的美國富人,他希望自己子孫後代都免於貧窮和匱乏,去找律師問怎麼做,律師問他希望連續幾代富裕?他告訴律師他的財富足以保證十代子孫優裕生活。「當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律師說,「但是,你可知道,你的第十代子孫每人身上的血統都來自五百多名祖先?有五百個以上的家庭都能說他是他們的後代。這樣,他們還算不算你的子孫?」

阿德勒最後總結:兒童早期的印象在每個成年人心中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在他們的成長留下無法拭去的印記。個人發展的每種困難都是由家庭中的敵意和缺乏合作所引起的。人類都在追求想要成為征服者,想要超越並壓垮別人的目標。這種目標是訓練的結果,也是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未曾受到平等待遇的兒童努力奮斗、拚命競爭的結果。我們要避免這一類的危害,唯一的方法就是給予兒童更多的合作訓練。

通過對學校的作用和犯罪心理的分析,阿德勒得出結論,只有奉獻過的人,他們的成就才會保存下來,他們的精神萬古長存。

關於職業:分工合作是人類幸福的主要保障。早一點問孩子們希望從事哪一種職業是很有好處的。幾乎所有傑出者很早就把自己的興趣固定在某個領域,他們在兒童時期就開始了刻苦的訓練。

關於孩子:幫助孩子的秘訣是不要對他撒謊,不要逃避他的問題,要了解他問題的背後是什麼,並只向他解釋他希望知道的事情以及我們確知他能夠了解的事情。

關於婚姻:美好的婚姻是養育人類未來一代最好的辦法。在愛情關系裡,我們必須受合作的約束。婚姻合理的補救之道是平等的訓練,而且我們也不能容許我們的孩子,對其未來的性別角色覺得模糊不清。

筆者劃重點:以盡母親天職而對人類生活有所貢獻的婦女,也像其他行業一樣,在人類的分工制度中佔有崇高的地位。

通讀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於平等、合作、奉獻精神的呼籲,處處體現出主動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強化對孩子合作能力的訓練,鼓勵他們為人類做出貢獻。

願社會有了你而變得更加美好!

記於2020年3月14日夜

④ 阿德勒在《生命的科學》中提到的人生三大問題

人生三大問題:

1、學業問題;

2、職業問題;

3、婚姻和戀愛的問題。

(4)阿德勒的婚姻是什麼擴展閱讀:

本書是薩頓科學史經典著作之一:這些文章雖然寫作年代相去頗遠但有共同的精神和意向一以貫之主題包括知識的統一,科學的國際性,藝術家、宗教家、科學家的親近關系,藝術史、宗教史、科學史是如何作為人類歷史的根本所在 等等:這些文章主題開闊方法多樣能夠使初學者甚至外行生動感受到科學史的各種形式以及我們可望從科學史獲得哪些益處。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和發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合作: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人的成長過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開,其行為是先天決定的。

其次,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戊的統一整體;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針部分各司其職。

第三,個體心理學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識到行為的動機意識與無意識並非絕對對立。對某些道理內容,如果我們意會到了,那麼就是意識的;如果失於意會,那麼就是無意識的。意識的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則認為無意識是人格的中心。

第四,阿德勒強調未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既然是有意識的、就能意識到未來的種種條件,制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阿德勒也承認過去的經驗(特別是原始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影響,但他認為不是決定件的,這同弗格伊德顯然是對立的。

第五,個體心理學認為性只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之一。阿德勒並不完全否認性的作用.但他認為性的作用在決定人的行為方面只扮演一個極不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⑤ 麥克斯·阿德勒的生平

1870年2月17日阿德勒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郊區。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商人,主要做穀物生意。由於父親經營有方,他的家境頗為富裕,一家人熱愛藝術,尤其是音樂。阿德 勒從小生活舒適安逸,物質生活相對滿足,但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6個兄弟妹中他排行老二,哥哥體格健壯,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而他自覺長相既矮又丑,與長兄有一種激烈的對抗情緒。母親似乎偏愛哥哥,但阿德勒與父親正處融洽。阿德勒是一個直到4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 但他並沒有讓身體上的缺陷壓倒自己,相反,這刺激了他的上進心。阿德勒喜歡交遊,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在孩子們的游戲中也總是試圖超過他的哥哥。他的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訴他,不能讓眼前的困境束縛住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於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條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歲時的一次遭遇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麼希望。但幾天後,他竟奇跡般地康復了。這場病加上他3歲時大弟弟的死亡使他萌生了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他要用這個生活目標去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盡管他很喜歡音樂,也對許多藝術門類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選擇了心理醫生的職業,他許多個體心理學的觀點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這一遭遇。
阿德勒5歲時上小學,9歲時進入弗洛伊德14年前上過的中學。
剛上中學的時候,由於他數學不好而被老師視為差等生,老師因此看不起他,並建議他的父親讓他去當一名製鞋的工人。當然,他的父親拒絕這樣做,但這事也刺激了好強的阿德勒,促使他努力學習,在數學上有了很大進步。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解決了一道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成了班上的優等生,更增強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後來經常提到這件事,在不無自豪的同時,也啟示人們: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註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這 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中學畢業後,阿德勒如願以償,進入維也納醫學院,系統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識,並受到良好的醫學訓練。
1895年,阿德勒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先在維也納醫學院實習了一段時間。1896年的4月到9月,他應征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母校深造。
在這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婚。羅莎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擁有特權的家庭,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乾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熱烈的有點社會主義意味的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以至他們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憶錄中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但後來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概與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吧!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亞歷山德拉和老三庫爾特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

⑥ 關於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古典精神分析的三大代表人物。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盡管家庭富裕,但阿德勒的人生自童年開始便充滿了磨難。從小就患有佝僂病的他看上去又矮又丑;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此後又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五歲時,阿德勒因為肺炎險些喪命。所有這些經歷讓阿德勒從小就對生活充滿了深深的恐懼,於此同時,自卑的種子也開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但生活的磨難並沒有讓阿德勒消沉下去,他沒有逃避,恰恰相反,這位命途多舛的少年懷著巨大的勇氣與生活進行搏鬥。經過不斷努力,年輕的阿德勒順利進入了維也納醫學院並於1895年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作為一名醫生,阿德勒在從業過程中開始對心理學和精神病理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並在1899年結識了弗洛伊德,此後便開始研究心理學並成為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師徒二人漸漸在學術研究上出現了矛盾,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在性的因素、潛意識、人格和夢,以及對神經症的病因和療法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上都存在分歧。1911年,阿德勒公開發表文章闡述精神分析的問題所在,並退出了精神分析學會。1912年,阿德勒正式創立了「個體心理學學會」,並從此致力於發展和完善「個體心理學」的理論體系。直到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赴蘇格蘭亞伯丁做講演時因心臟病突發病逝,享年67歲。

繼《生活的科學》之後,《自卑與超越》是我翻譯的第二本阿德勒的著作。在將近一年的推敲修改中,我反復地與這位命途多舛但內心堅毅的心理學家對話,並日益強烈地感受到阿德勒及其個體心理學的獨特魅力。

每個人對於人性的理解都來源於對自我的理解,這一點在心理學家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事實上,阿德勒在本書中闡述的很多重要觀點都來源於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對於這些經歷的理解。因為從小身體不好,所以他在日後的研究中非常重視生理器官缺陷對個體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為母親偏愛哥哥,所以他從小就深感自卑,並不斷努力試圖超越哥哥從而獲得母親的青睞。而正是這樣的童年經歷促使他在日後的研究中把「超越自卑與追求優越」作為個體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阿德勒認為,個體生來就有追求優越的內驅力,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個體會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與此同時,自卑感則是個體的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為個體追求優越提供了根本動力。

不同於弗洛伊德長篇大論的晦澀理論,阿德勒用一種咨詢師特有的溫柔態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和研究問題。在不同的章節中,作者按照個體發展的時間順序,結合自己的生活和臨床經驗,系統地梳理並分析了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可能遇到的問題的形式、本質和根源。

關於早期記憶,阿德勒說,發生過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為發生過什麼。每個人都在用精心挑選的記憶編造著自己的生活。無論這些記憶是真是假,都代表了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以及你對自我的認知。

關於職業發展,阿德勒說,個體一般在十二到十四歲的時候就會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形成清晰的認識,並會形成較為具體的職業目標。而如果到了這個年紀,孩子仍然對以後的人生迷迷糊糊缺乏目標,也並不意味著他對一切都漠不關心。他心裡可能懷著非常遠大的志向,但是因為缺乏勇氣,所以不敢開口讓別人知道。

關於愛情與婚姻,阿德勒說,如果愛情中的男女雙方都全心全意地為對方付出,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是受制於人。只有雙方都保持這樣的態度,才可能實現真正的平等。只有真心為對方付出了,彼此之間才會有幸福可言。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你知道自己的價值,你感到自己是無可代替的,你確信對方需要你,你相信自己在婚姻中的表現無可挑剔,你既是對方的伴侶也是對方的摯友。

關於子女教育,阿德勒說,如果孩子抗拒父母對自己的教導,他就總能找到父母的弱點並進行反擊。德國一位非常著名的社會學家發現,很多罪犯都來自打擊犯罪的家庭,他們的父母往往是法官、警察或獄警,而很多教師子女的學習成績也常常落後於其他學生。我的經驗也是如此。我遇到很多醫生的孩子都患有神經症,而很多牧師的孩子則成了少年犯。

通過對這些生活問題的系統闡述,阿德勒引導著我們逐步地認清自我,讓我們明確地覺察到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模式。而書中對於問題兒童、犯罪預防和社會適應等問題的分析也非常值得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閱讀學習。不僅如此,在對於各種人生問題的論述中,阿德勒所流露出的思想智慧也非常發人深省。

縱觀本書的所有章節,有一個頻繁出現的詞,就是interest。這個詞可以翻譯為關心、興趣和利益。在處理人生中的種種問題時,阿德勒一再強調,要心懷對他人和社會的關心,要培養對他人和社會的興趣,要時刻以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為先。而事實上,心懷善意和勇氣,以謙卑合作的態度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也正是每一個勢單力薄的個體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立足生根的秘訣所在。

與弗洛伊德「性本惡」的觀點相反,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意志和願望。他拋棄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潛意識,把目光轉向社會文化環境和外在因素,他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對於社會的興衰和人類的進步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阿德勒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他摒棄了弗洛伊德那種對社會和人性的悲觀失望,而是讓人們看到未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從而對未來和自己充滿信心。這種改變無論是對當代社會還是心理學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魯迅先生說:「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阿德勒不僅是敢於直面自卑的真正的勇士,他更是勇於追求優越的希望的傳播者。無論是過去,現在,抑或未來,勇氣和希望都是信念,是武器,也是安慰。阿德勒是一位值得紀念的偉人,《自卑與超越》也是一部值得再讀的經典。斯人已逝,精神常留。僅以此譯本,獻給所有心懷善念自強不息的有緣人。

閱讀全文

與阿德勒的婚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更改健康碼上綁定的手機號 瀏覽:461
美女錄視頻用什麼軟體 瀏覽:586
愛情中937代表什麼 瀏覽:914
寧波婚姻債務律師如何收費 瀏覽:853
婚姻風水不好有什麼影響 瀏覽:936
幸福樹配什麼花最好 瀏覽:732
如何減少攀比增加幸福感 瀏覽:891
登記事業單位是什麼意思 瀏覽:896
怎麼用白話文表達一段愛情 瀏覽:958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身份如何界定 瀏覽:676
180機器貨車的經濟時速是多少 瀏覽:77
不計前嫌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48
村民外出務工在哪裡開健康證明 瀏覽:420
事業單位面試後多久能出公示 瀏覽:708
中國人壽升級健康險是什麼意思 瀏覽:640
象湖幸福時光小區環境怎麼樣 瀏覽:957
如何抓住婚姻命脈 瀏覽:918
婚姻線和智慧線中間的線是什麼 瀏覽:913
鼠的故事打字游戲怎麼玩 瀏覽:715
如何解決婚姻合作關系 瀏覽:277